@aijiaiyan
那就全部8吧
我刚完成古代部分
第十四篇
海峡那一头的故事
古代部分
台湾这个名字,
正式出现在官修史书里
只有四百多年的时间
而在历史上,
陆续出现的代表台湾的名字
有十几个那么多
从早远时期的《尚书》,
那时叫做岛夷
到《史记》中的瀛洲,再到汉书
在《后汉书》里,甚至把台湾分为三个部分
“东鯷”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
(后来荷兰人入侵,所绘的地图,也正是这种划分)
第一次远征台湾,是在三国时期
孙权派出大将卫温和诸葛直率领水军一万人到达台湾
这一去花了一年的时间,
水土不服导致士兵死伤大半
最后反而带着几千台湾原居民回到大陆
带回来的台湾土著,
和东吴官兵向临海郡太守沈莹介绍了台湾的情况
沈莹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写下《临海水土志》
里面详细介绍了台湾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
同时说明台湾的山顶有越王留下的遗迹,
以此反推,
台湾在春秋战国,是越国的领土
后来爱折腾的隋炀帝,
也曾派兵到过台湾
结果是又带了几千台湾居民回大陆
还在台湾彰化留了条“陈稜街”
算是曾经来过的纪念吧
也正是从隋朝开始,
汉人开始不断的移居台湾
到了宋元时期,
汉人在澎湖地区已经成了主体
开拓澎湖后继而向全台湾发展
宋朝的时候,澎湖划归福建晋江管辖,还派兵驻守
元明两朝都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
整个明朝,
大量的福建人在官方的组织下移居台湾
也就是从明朝起,
台湾才正式有了今天这个名字
明朝有个福建人在他的笔记中用“台元”称呼台湾
这其实是句闽南发音,
传到中原就被写成了台湾
准确来说,台湾这个名字,自万历而始
(当然GMD连战的爸爸连横不这么认为
他说台湾原名是“埋冤”,
意思是当年闽南人来台湾水土不服九死一生
死去的人们连尸骨也回不了家乡,所以要“埋冤”
埋冤在闽南话里和台湾同音,所以,改名为台湾)
1602年,荷兰人成立东印度公司
并且派了一个叫为嘛狼的人带着船队开辟东方市场
两年后,这拨人到达澎湖,
当时正好的春汛明军换防时期
岛上没有明军把守,
于是荷兰人就在岛上盖起房子来
并且找来一个中国商人去同福建官员洽谈通商事宜
可这商人上岸就被抓了,
明朝官员给荷兰人的答复是
澎湖是大明领土,
要谈,先离开澎湖再说
或许在荷兰人眼里,
中国人和东南亚那些好欺负的土著没啥区别
为嘛狼根本没把这个警告放在眼里
他是一颗黑心两手准备
一面利诱,对官员许以厚利
一面威逼,不贸易就开舰队来
草泥马的,当我们是晚清啊
红毛鬼得到的答复是50艘大明号军舰
舰队的指挥官叫沈有容
此人是个大大的牛人,NB闪闪哪
二十年前,他驻守北方边境
带着三十个士兵晚上巡逻
结果遇到蒙古人三千铁骑
身中两箭,手刃六人
最后带着所有的人马全身而退,没折了一人
后来是东北打过韩战,海上剿过倭寇
这是大明的战神哪
来到澎湖的沈有容还是先礼后兵
告诉为嘛狼我们是啥政策
然后,现在,
你们必须先离开岛在派人来大陆说话
为嘛狼还装装13,
可下面的人已经按捺不住了
直接拔剑唬人,表示要开战
沈有容是吓大的么,啊呸
他直接说,我们中国人,
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杀强盗
你们既然说来经商,我才和你们客气一下
你想打,是吧,看来是想看看我们的厉害咯
怎么你们没听过吗,
小鬼子是怎样把海峡的水都染红了那档子事儿?
我们中国人心软哪,不想你们和他们一样
荷兰人一看,这架势不对呀
自己方的两艘战舰早被包围上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撤吧
大明和荷兰的第一次交锋
就以不战而屈人兵收场
只在今天的台湾彰化马公镇留下了一个“沈有容谕退红毛番为嘛狼”碑
中国人常常会说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
荷兰人也在十八年后卷土重来
当然这次前来的荷兰人信心满满
因为在这十八年的时间里,
他们打败了西葡联合舰队
本国的经济也快速发展,
而且他们也在东方建立了一个殖民地据点
那就是今天的印尼雅加达,当时叫巴达维
巴达维总督苦厄派遣雷耶斯左恩带着16艘战舰
(其中4艘是英国人的)
一千多号人,
准备进攻澳门或者广州或者漳州或者台湾
怎么都好,一定要搞个根据地出来
他们首先杀向澳门,一场艰苦的战斗之后
登陆的800名荷兰士兵阵亡了136人,
另有一百多人受伤
还有40多人被俘
被击退的荷兰人准备换个地方再战
就回想起来当年的澎湖
这两人就带着900个士兵登陆澎湖(又趁换防之机)
苦厄总督认同这个决定,
他还特别提醒这两人
可以攻击任何中国人船只,
不管军队还是民间的
俘虏可以送到巴达维当劳工
荷兰人不宣而战偷袭了不少民用船只,
前前后后抢劫了600多条船
抓走了1500多个百姓
并且开始用抓来的华人在澎湖建筑工事堡垒
这些堡垒大多是每边56米的方形城堡
每个堡垒安置火炮二十九门
工事花了三个月,累死的饿死的一千多人
只剩下一百多人被送到了巴达维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奇怪了
百姓这么惨,
明朝的军队死到哪里去了呢?
好吧,来简单说明一下明朝的军队制度
一般来说,每支军队都有自己的防区,不能跨区行动
联合行动,需要上级的统一安排
荷兰人尽量去没驻防的地方抢劫船只
而全部消灭他们,必须集结军队
干嘛不集结呢,
那一年,袁崇焕正出关对阵努尔哈赤
暂时没顾上,不等于放弃,
很快荷兰人就知道厉害了
要塞工事完成后,荷兰人又得到了援兵
战舰有12-15艘,士兵也超过了1200人
他们又膨胀了,
开始连有驻防的地区也骚扰
这回他们看上了繁华的厦门
厦门驻军赵一鸣可不是省油的灯
你来几次,老子揍你几回,每次都讨不了便宜
总有十数人的伤亡,外加俘虏
事实证明,小惩不足以大诫
荷兰人为了大幅增加劳工
不管男女甚至儿童,都开始抢劫
这下彻底激怒了朝廷
一个叫南居易的官员出任福建巡抚
此人进士出身,善用计谋
首先他用计焚毁荷兰战舰一艘,生擒52人,斩杀8人
接下来的一个月按兵不动
等到荷兰人放松警惕时
他集结了40艘战舰运载着2000明军夜袭澎湖
顶着炮火抢滩登陆,发动猛攻
荷兰人毕竟是强盗出身
很快收缩防守,三面临海,一面靠陆
荷兰军队在陆路挖战壕,以战舰控制海上
海陆火力交叉防守
这样一来,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明军也开始筑石城,对峙互攻
南居益亲自来到澎湖,指挥各处明军集结
在这弹丸之地,
竟然有了超过一万名明军和150艘军舰
一边是火船攻击战舰,一边是陆军炮轰风柜城
还用长宽五尺下铺圆木的巨型堡篮填碎石排列为阵,
白天做为掩体休息或发炮,
晚上则推着它们前进。
荷军火炮对此也无能为力。
同时南居益给新任荷军总司令发信,
扬言再不走就用砂石填平澎湖湾。
荷兰人纵横海上多年,
也没遇到过这样猛烈的攻击
撑不住了,投降,
自己拆了要塞工事,灰溜溜的滚蛋了
根据记载,也有好勇不肯投降的副将
结果全部活捉,一起关进大牢
这场大败,让总督丢了差事
他再也没机会回巴达维耀武扬威
再来说那批被打跑的荷兰人
他们实在是不舍得这个据点
于是,找个机会,又偷偷回来了
这一次,没敢回澎湖,
而是从台南的安平登陆
安平当时叫做大员,
大员西侧有几个成串的小岛
一共七个,相距也就一里多,
之间水浅,水位低会和陆路相连
荷兰人就在这里开始建筑堡垒,
热兰遮城,又名台湾城
这里和本岛交通不便,
荷兰人又用十五匹麻布换了本岛一块土地
建立了普罗文查城,中国人叫它赤坎城
与其说是城不如说是城堡更合适,
一座典型的欧式城堡
这次荷兰人学了个乖,
没再主动骚扰明军,或者抢劫民船
他们开始全力经营这两座城堡
他们用了八年的时间,
修建了荷兰在台湾的总督驻地和军事中心
有了根据地,荷兰人开始不断的向台湾内部渗透
窃据台湾后的荷兰人,又开始死性不改
做买卖搞垄断,苛捐杂税,甚至故态复萌抢劫越货
很快,台湾的生意额,
在东印度公司的亚洲区中上升到第二位
仅仅是和中国一省做生意就能赚这么多
“要是全中国的生意都给我们做,还不发死了”
荷兰人开始打起了这样的如意算盘
很快,大明的七七事变发生了
下图是当年沈有容退红毛鬼子立的碑

崇祯六年,1633年,7月7日
荷兰人没有任何理由,
也没有宣战,突然发起进攻,偷袭厦门
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是郑芝龙
郑芝龙这个人呢,
原来是一个福建基层公务员的儿子
因为生活太贫困,
跟着舅舅在海上做生意
往来于中日之间,在日本长崎发了家
他通剑术,有智谋,
很快成了日本华侨首领
幕府见他通晓海事,又善外交,
非常欣赏他,时常召见他
于是当地的诸侯纷纷给他优待
平户藩是当时日本的外贸中心
平户藩诸侯松浦氏很喜欢他
于是就把家臣田川昱皇的女儿田川松许配给郑芝龙
还给他土地建宅邸
(有人说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这是不对的
因为田川昱皇,又名翁昱皇,
本身就是泉州迁到日本的侨民)
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
郑芝龙的身份是海盗
如果把郑芝龙视为一般海盗,也确实不对
严格的说,应该是一个有武装的商贸组织
他们虽然在大陆沿海经常作战,却不杀不抢平民
甚至在灾荒年份,还会开仓赈济灾民
到崇祯招安之前,
郑芝龙手下已经有三万多人,三千艘船
因而朱由检一接过木匠的班,马上就招安了郑芝龙
郑芝龙表示会以“剪除夷寇,剿平海盗”为己任
虽然朝廷没给多大的官职,
但名头好听“五虎游击将军”
(比参将还小点)
而且有了官方的身份,有朝廷的旗号
扫平其他海盗便是职责所在了
说起来,这个自带队伍的小官,
还是对百姓非常的尽心
闽南大旱,饥民大把,
郑芝龙招纳灾民数万人
每人发三两银子,三人给一头牛
用他船队运到台湾垦荒定居
这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在1633年77事变之前
其实郑芝龙就有和荷兰人过招过
第二任荷兰台湾总督曾发兵攻击当时在福建铜山的郑芝龙
但是结局很“悲惨”,
司令本人带着军舰逃到爪哇
其他参加攻击的荷兰军队全军覆没
不过,荷兰人保留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传统
五年之后,他们又对着郑芝龙叫板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
普特曼斯带着以米德堡号为旗舰的十三艘荷兰战舰
以突袭的方式对南澳发起进攻
南澳守军虽不多,
但仍然马上投入战斗引发一场激战
这场战事的结果是各有死伤,
明军的把总重伤
过了几天,荷兰舰队偷袭厦门
此时南澳的消息还没传递过来
郑芝龙正在福宁剿匪,厦门守将在泉州操办军械
而港口停泊了几十艘朝廷和郑芝龙准备检修的船只
荷兰人一举焚毁和击沉中国15艘舰船(朝廷5艘,郑家10艘)
并且上岸抢劫,强迫金门,厦门的村民给他们牛啊猪啊
然后封锁了 厦门港口,要求中国开放贸易
(这个开放,
是指必须停止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做生意
而让荷兰人专营,否则开战)
明朝的答复是,
先赔钱退兵,再谈商务的事情
简直是夏虫语冰,没啥谈头
荷兰人继续攻打厦门,
同安知县和另一个带散兵的协同防御武官督军迎击
很快荷军败退,10余人被杀
明军一直追杀到外洋,
结果风向不利,两昼夜也没追上敌人,就回来了
而败走的荷军,
在海上游荡了二十多天,不敢再攻厦门
于是转而从料罗湾,准备对海澄下手
海澄知县率兵夜渡金门,袭击荷军
烧毁船只三艘,缴获五艘
再战失利后,荷兰人不敢贸然再犯
而明军这方,也在等朝廷的指令
很快,福建巡抚邹维琏接到朱由检的圣旨,
严惩不贷,不谈“互市”
邹维琏,马上从省城赶赴漳州,
告知将士,集结舟船
以郑芝龙为先锋,高应月左翼,张永产右翼,王尚忠游兵,
安排完毕后,散发海战方略给众将领
三天后,他亲抵海澄,誓师督战
厦门七七事变,损失最惨重的就是郑芝龙
损失的人马也有不少自家兄弟
于是除了朝廷的赏格以外
郑芝龙还动用自己的小金库
参战者,每人二两银子,
战事延长,再发五两银子
每支火船16人,烧毁荷兰船只每艘给银两百两
一个红毛的人头,给银子五十两
(说明一下,朝廷供给县官的月薪,
也就是五两银子
大家可以想象,郑芝龙,多豪啊)
官军这边士气爆棚
明军在准备,荷兰人也不敢大意
他们找来了郑芝龙的死敌刘香
刘香也带来了五十多只船
双方都投入积极备战状态
也都在等待有利自己的时机
直到10月底
料罗湾大战终于爆发了
22号清晨,打探到确切消息的明军主力
悄悄把150艘战船开到金门南部的料罗湾口
这里停泊着荷兰—刘香联军的全部主力
发现明军来袭,
联军立刻摆出荷兰军舰居中,海盗船四散策应的架势
明军舰队则在料罗湾东南角展开
以郑芝龙部队为先锋,顺东风采取两路夹击
而明军主力部队直取中心荷兰舰队,辅助部队对付海盗船
同时他们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战法,火船战术
明军150艘战船,50艘是炮舰,
其余全部是小型的火船
一声令下,大船火炮齐发掩护,
小火船迅速冲锋上搭钩点火
(欧洲人的火船少,还只有荷兰人见过,可他们没见过这么大阵仗)
这样的战争,
结局没有什么悬念,转眼间烽火四起
九艘荷兰战舰中,
两艘开战就被点着,很快灰飞烟灭
另外两艘在炮战下被撞沉,
另一艘直接俘获缴械,剩下的重伤落跑
荷兰军舰尚且如此,
刘香的海盗船简直不堪一击
五十艘全军覆没在料罗湾
这一场大战是荷兰人在亚洲一次空前的惨败
福建巡抚在战后奏折中写道
“此一举也,生擒夷酋一伪王、夷党数头目,
烧沉夷众以千计,生夷众一百一十八名,
斩夷级二十级,烧夷甲格巨舰五只,
夺夷甲板巨舰一只,击破配夷贼小舟五十余只,
……闽粤自来红夷以来,数十年间,此举创闻。”
而荷兰方面自报阵亡八十三人,
台湾总督兼舰队司令普特曼斯在海战后即辞去总司令之职
今天宁静的料罗湾,曾经的战场

料罗湾大战后,明军乘胜追击,
又连续与荷兰人发生几起小规模海战
一直打到荷兰人不再骚扰中国沿海才罢手
而郑芝龙则一门心思要收拾刘香。
连续破敌六次
最后打得刘香在决战中自杀
然而野心勃勃的荷兰人还是不死心,
六年之后再次来袭
这次他们派来朗必即里哥带着大型战舰九艘继续骚扰中国沿海
一开始还小打小闹的占了点便宜
结果几次之后,终于把郑芝龙给惹火了
郑芝龙也懒得大动干戈,
他直接派水性好的悍将数名
带着装满了火药的竹筒泅水过去伏击,
一连烧毁五艘军舰
再一鼓作气杀得朗必即里哥大败而逃
从这一刻开始,
荷兰人,几十年也不敢再扰中国
不仅如此,经过中国海岸线的荷兰人
(他们在东南亚还有生意嘛)
也必须向明朝缴纳12万法郎的保护费
17世纪的远东海域,
是中国海商一家说了算的时代
荷兰人也想讨价还价,
可惜由于干不过郑芝龙,只好乖乖给钱
从马尼拉到厦门,澳门到日本,
所有的港口都停泊挂着郑氏令旗的商船
台湾更不用说了,
那是郑氏船队的内湖
而福建成为了日本到中国本土到东南亚的贸易中心
荷兰人处心积虑经营的台湾贸易中心失去了作用
金门的胜利也让郑芝龙成为明朝任命的福建副总兵
成为合法的福建水师领袖
明朝的郑氏舰队,
彻底垄断了全部东亚的制海权
只有是航行在东亚的船只,
不买明郑的令旗,就会被拦截
连长年横行海上的荷兰人也偷偷以日本船的名义购买令旗
这对于长期给别人发通行证的荷兰人,是空前绝后的事情
东南虽安,天下却已大乱
只想做海上霸主的郑芝龙恐怕做梦也没想到,
大明朝廷有那么依仗他的一天
李自成进京了,皇上自缢了
福建又拥立唐王为帝,
郑芝龙整个家族封侯加爵
投降清廷的洪承畴和福建御史黄熙胤写信劝郑芝龙降清
一方面有原来同乡的来信,满清贝勒的利诱
一方面有清兵两路进攻福建
郑芝龙这时显露了商人的投机本色,决定投降
而郑家其他人,
包括他的兄弟,儿子都不同意这个决定
郑芝龙只好尽撤回水军到晋江安平
此时的清兵已经攻陷仙霞岭,
唐王被困绝食而死
很快清军势如破竹,攻陷福建各郡县
清军再派泉州人郭必昌招抚郑芝龙,
答应让他做闽粤总督
郑芝龙不顾大家反对,执意北上降清
郑芝龙刚一走,清兵进攻安平,
郑芝龙的夫人田川氏自缢身亡
一方面是父亲进京受职封侯,
一方面是儿子在闽南继续反清
清廷派出郑家家人和使臣一起送海澄公印入福建
招郑成功投降,
福建总督附信向郑成功保证安全
所有人都降了,只有郑成功坚决不受
郑成功派遣五镇营兵和战舰百艘南下
会西宁王李定国并力勤王破敌
一个月时间郑成功攻漳州,
拿下十邑,转攻泉州,各县望风而降
再攻福州,兴化等郡县
清廷没办法,
只好再让郑芝龙带着郑家其他人来招降郑成功
郑成功,只给他爸爸回了封信
意思大概就是,
父亲大人降而不死,是大幸,如果哪天不幸去世了
也是天,是命,
我一定会为你报仇的。算是我尽忠尽孝了
清廷快气死了,把整家人关进宁古塔
后来郑成功挥师北上,一路高歌猛进,攻城伐寨
一路打到南京,可惜功败垂成
郑成功只好退守福建,
在全国反清势力日渐薄弱的情况下
郑成功想到了台湾
台湾有郑家经营日久的基业
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
可以解决军队和家眷的生活问题,
也可以建立一个以金门,厦门两岛的抗清前哨
打定这个主意,
郑成功下一个敌人,就是荷兰人
此时的荷兰人,已经占据台湾三十多年了
之前与荷兰人的战斗,
大部都是海上,这一次有所不同
郑成功在物资和精神上作了充分周密的准备
储备粮饷,练兵造船,侦察敌情
计划先收复澎湖,作为前进基地
再乘涨潮机会,通过鹿耳门港,
于台江实施登陆作战
切断台湾城和赤坎城两地荷军的联系,
分别围歼,再收复台湾全岛
1661年阴历二月,
郑成功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江”
誓师仪式过后,
将士集结于料罗湾,候风进发
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启程向东挺进
二天后部队横越台湾海峡到达澎湖
第二天,
郑成功派四名将领留守澎湖,自己继续东征
澎湖到台湾有52海里,
如果逆风,则十分艰难
结果郑氏率军渡海之时,突然暴风大作,
若返回澎湖,粮食很快就不够了
更重要的是要顺利进入鹿耳门,
必须利用初一十六的大潮
错过时机,要再等半个月
郑成功最后决定强渡,
很多将领劝阻,要求暂缓开航
而郑成功意志坚定,不愿将士饿困澎湖
于是郑氏舰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
第二天拂晓终于航行到鹿耳门港外
郑成功先换小船,
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踏看地形
同时派出精锐水兵,
潜入台江内海,侦察荷军
荷军驻扎的台湾城,赤坎城在今天的台南
这里海岸曲折,
两城之间有个内港,叫做台江
从外海进入台江有两条航线
一条南航道,大员港
一条北航道,鹿耳门航道
南航道水深口宽,船容易进来,
所以有战舰防守,陆上还有重炮
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过小舟,
大船只有涨潮才能通过
荷军认为有两座城堡炮台配合,
又有舰船封锁南面
北边的“天险”就没再派兵把守
郑成功看中的,就是这个天险
选择鹿耳门港进入,
一是掌握潮汐水势,
二是郑成功早已探明鹿耳门到赤坎城的港路
一切正如郑氏所料,
鹿耳门海潮果然如期而至
郑军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
然后立刻兵分两路,
一路登上北线尾,一路驶入台江,准备在禾寮港登陆
荷兰守军认定中国船队必从南入,准备好了大炮
结果,突然在台江看到了郑氏的大批人马,一时惊骇之极
郑氏如愿切断了两城荷军联系
禾寮港登陆的郑军立即在台江沿岸建立阵地
准备从侧背进攻赤坎城,
而北线尾登陆的郑军,则驻扎鹿耳门
牵制荷兰军舰,同时防守北线尾
台湾的汉人和高山族人一见祖国大军至此
争先恐后的出来协助登陆,
也拿出了各种工具货车支援郑军
这场登陆战中,
至少有两万五千名壮士出手相助
郑军不但顺利登陆而且分割包围了荷军
金门誓师出发

此时坐镇赤坎城的荷军司令手下兵力只有400人
龟缩在台湾城中的长官揆一属下有1100人,
战舰和小船各有两只
实力悬殊的荷兰人仍然气焰嚣张,
认为“二十五个中国人也比不上一个荷兰兵”
“只要放一排枪,打中几个人,
他们就会四散逃跑,全部瓦解”
揆一打算依仗船坚炮利和城堡坚固,
分三路反击郑军
一路战舰进攻停泊台江的郑军
一路由贝德尔率兵240人抵抗北线尾的郑军
一路由阿尔普多率领200人乘船增援赤坎城
先说北线尾,
北线尾只是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沙洲
南对台湾城,北临鹿耳门
贝德尔带着240名士兵乘船沿台江疾奔北线尾
上岸后兵分两路进攻郑军
他们十二人一排,
摆出阵型放排枪,逼近郑军
郑军这方面,
一面大部兵力正面迎击,
而另一批人迂回到敌军侧后方两面夹击
发现腹背受敌的荷军勇气全丢在了爪哇
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郑军乘胜追击,一举全歼荷军
另一方面增援赤坎城的荷军,待遇也差不多
这两百人遭遇的是郑成功的“铁人军”
什么是铁人军呢,
就是头戴铁盔,身穿铁铠,铁护臂,铁裙,脸上还有铁面
除了眼耳口鼻,全副武装的部队
他们的披挂就有三十斤重,
是郑成功从各营队挑选的最强悍的士兵,
只有能举起三百斤重大石,
围着演武厅走三圈的人才能入选
这批悍将,挥舞大刀,上来一个砍死一个,
只爬上来60多人都被解决了,
剩下的根本不登陆直接跑了
援军没有,赤坎城更加危急
可任凭赤坎城怎么求援,台湾城也派不出援兵了
海上的战斗更加凶险,
因为荷兰战舰船体很大,设备很好
郑成功用60艘战舰围殴荷兰战舰
(当然我们的船只没那么大了)
一轮炮战后,赫克托号被击沉
其他打算逃跑的战舰,又迅速的被郑军舰队包围
勇敢的郑军士兵冒着炮火登上荷舰,成功点火
重创后的荷军战舰不再心存幻想,拼死突围逃跑
有一艘成功逃往巴达维亚
铁人军的行头,酷吧(*^__^*)

海军败了,陆军也败了
剩下两座孤立的城堡,
相互间的联系此刻完全没有了
郑成功一边加紧对赤坎城的包围,
一边找机会劝降
赤坎城高三丈六尺,
有四座炮楼,硬攻之下,必有死伤
所以郑成功选择以劝降为主,
答应他们带走自己的财产
在弟弟弟媳都被抓了以后,又被切断水源
赤坎城司令选择了投降,挂出了白旗
这离郑成功登陆,
不过短短的四天而已
赤坎城

接下来的台湾城,也就是热兰遮城
却是块难啃的骨头
那里是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
城堡坚固,防御设施完整
城周长200多丈,高3丈,分3层,
下层深入地下就有一丈多
城垣用糖水调灰垒砖,比石头还坚硬
四周设有突出的炮台数十个,
炮火密集,射程远,足以封锁周围每条通道
城内虽然只有870人,
却凭借城堡之坚,继续抵抗
虽有赤坎城的同僚劝降,
但头头拒不理会
这是一场艰难的攻城战
而郑成功不想有大量伤亡出现,
以围困为主,正面进攻为辅
不久,郑军的第二批人马6000人乘着20艘船抵达台湾
兵力更足,供给也跟上了
接着在所有通向城堡的道路上筑起栅栏,挖壕沟,围困荷军
并再次写信揆一招降,
揆一认为援军即将来到,还是拒绝投降
到了这个月底,
荷军官方终于知道被围困的消息
他们带着700个士兵,10艘军舰,由雅克布率领
在海上航行了38天,终于到达台湾海面
他们看到郑军战舰阵容强大,加上风浪大
竟然不敢登陆,在海上停留了一个月,
才有五艘船到了台湾城附近海面
其中一艘“出师未捷身先死”没停好直接触礁沉没
船上士兵全部被俘,
被俘的士兵如实告知郑军援军兵力
郑成功决定加紧围城,同时打击援军
荷军分水陆两路向郑军发起进攻
海上,荷军战舰企图学郑军的迂回包夹,背后攻击
结果被郑军反包围
郑军隐蔽岸边,等荷军绕到郑军舰队后方
就进了郑军陆军的包围圈,万炮齐发
一个小时的激战,
荷兰的战舰击沉了两艘,缴获小艇三艘
此战折损荷军一个艇长,一个尉官,一个军曹,128名士兵,还有伤兵不计
剩下的军舰见势头不对,直接逃跑
陆军也没讨到好处,一样惨败告终
援军就这样被扼杀掉
至今保存不错的热兰遮城

复原热兰遮城全景模型

台湾城的守军,
被围困数月,已快弹尽粮绝
士气低落,不愿再战
而揆一贼心不死,派出敢死队一名
到福建找清军增援他们
结果清军要求荷兰人先给船他们攻打厦门
揆一的死士又找到海上漂着的雅克布残军
(还有三艘战舰,二艘小艇)
让他攻打厦门
雅克布前思后想,还是觉得不要找死比较好
中途转舵去了暹罗(泰国),
然后直接回到巴达维亚
得不到任何援助的荷军
开始陆陆续续溜出城来投降保命
了解到更多敌情之后,
郑成功决定转围为攻
修建炮台,加大进攻火力,挖壕沟,遏制荷军炮台
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发起猛攻
两个小时内,炮弹打了2500发,
终于在城堡南部打开一个缺口
当天占领了这个小圆堡,
郑军居高临下将此堡垒改为炮台
向台湾城发起强攻,眼看城破在即
郑成功再次派人劝降
这一次,荷兰人认栽了,
再不降,人要死光了
战事持续九个月,荷军死伤1600多人,
最后只剩下600人左右
揆一签下投降书,
只要求放条生路,让他们回国
1662年2月,荷兰人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
带着伤兵残部,一起坐上军舰,挥别台湾
赶走荷兰人后,
郑成功祭告山川,颁屯垦令
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
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分东部土地,设“承天府”
改台南为“东都”,以示侯明朝永历皇帝东来之意
另辟海外乾坤,再图对抗满清
同年在缅甸的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抓回云南
朱由榔父子都被吴三桂勒死在昆明篦子坡
(此后篦子坡被云南百姓改名为逼死坡)
大明宗室再无一人(更远的藩王没算在内)
郑成功于是自立为台湾王
这是台湾的第一个汉人政权
(缅甸今天的果敢族,
大部分就是朱由榔当时逃亡缅甸带去的1500官兵的后代)
赶走荷兰人的郑成功

回望历史有时候我会想,
为什么郑芝龙会降清,而郑成功死也不从
或者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郑芝龙少不读书,喜欢舞刀弄剑
十几岁跟随舅父做生意
有商人的头脑,也有海盗的霸气,
还有些绿林人士的侠义,
单单没有什么民族大义的想法
而郑成功就不同了,
六岁之前他随母亲住在日本
从他母亲宁死不降满清可以看出,
这个女人的气节
六岁以后,
父亲被明朝朝廷招安
郑成功回到泉州南安读书
十四岁中秀才,
又通过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廪膳生,就是拿国家补助的秀才了
每个月有粮米六斗
十七岁的时候娶妻泉州礼部侍郎的侄女
二十岁的时候,还进了南京国子监读书
郑成功的简历,
就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传统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教育背景决定了一个人心目中的家国天下观是什么
就算是父亲,也改变不了他的选择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再多说两句
金庸在《鹿鼎记》里狠狠污蔑了国姓爷一家子
冯稀饭杀了郑克臧,立郑克爽为王
当时郑克爽才十一岁,
哪有能力做什么事
十三岁的时候,
施琅攻打台湾,大势已去
郑克爽提出的请求,只有三个,
“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民庶人一人”
后来清朝加封什么的,
郑克爽也只要求常住福建
不过,并没有得到许可,
他在北京软禁中终此一生
史料记载,
郑克爽进京后,只回过泉州两次
一次把郑成功的遗骨从台湾迁回泉州
一次是郑氏祖庙修缮
每次停留不过数日
不知为何,
查良镛先生要如此诋毁一个这么可怜的人
莫名其妙让人家大了十多岁,人品又那么差
杜撰就杜撰吧,
不用拿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开涮吧
更悲催的是尹志平,
人家是一代宗师好不好
一辈子严谨克己,潜心修行,淡泊名利
几次推辞掌教之位,算是世外高人了
倒霉死了,在小说里变成了强奸犯。。。。。
作者:boychocolate 回复日期:2011-04-17 20:33:39
这个这个,回头再来说哈
先把湾湾这块8完
正好上面有人说看对岸啥的
我说完湾湾的近代部分
大家就自有分晓了
富足何来,蓝绿何来
古代版的说了这么多
实在是,额
被古人感动的
郑成功知道的人,还多
比如沈有容,南居益,
还有很多名气不那么大的臣子
对国家,对民族,也是一腔热血啊
沈有容,北上抗蒙古,援朝鲜
南下驱红毛,平倭寇
老子死了儿子上,三个儿子战死沙场
南居益,平海患,修河道
福建人民念其大德,
在澎糊及平远台为之建立生祠
明亡后绝食而亡
。。。。
只要我一想到这些热血的先人
就忍不住想告诉所有我认识的人
这些人是怎么用生命书写历史
他们名气不该被遗忘
或者我该在另一个帖子里写这些人的故事更合适
蓝鸦
关于《赐姓始末》,
有台湾学者考证是否托名而作存疑
该文开篇就说
“朱成功者,郑芝龙之子也;母为彝女,原名郑森”
其后又说“芝龙娶日本长琦王族女为妻”
前后并不统一,还有其他很多不妥之处
所以我没采纳上面的说法
日本和湾湾方面对郑氏研究下了很大功夫
尤其是日本,他们最爱搞满蒙非中华论
事实上,他们后来在殖民统治中
就没少在郑成功身上下过功夫
额,还是明天来更新近代部分的时候慢慢说吧
关于老师钱谦益
只能说一样读书人,做人有高低了
投降的有,殉国的也不乏其人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明亡时殉国者众
从公侯尚书到知县典史
从举人进士到员外郎
举家自焚者,赴水者。。。
如果全部贴出来,实在太沉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