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轮回和奇异事件——来自海外的经历和研究

  @扛起钉耙

  能够理解你那段时间的煎熬心情。但是遇事还是要多克制,发生了不必要的纠纷不是雪上加霜吗?!

  在海外这么多年,其实心理上还是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尤其是那种孤独无助的感觉,遇到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更加强烈。

  其实相对而言,美国的法律法规的还是非常健全的,草根老百姓安安分分地做生意,过日子,是不会有税务,警察,街道突然跑来收取各种莫名其妙的苛捐杂税,或者有复杂的关系要你去应对。

  一部分因为这样的社会体制,另外一部分因为美国人的独立精神,大部分美国人从十八岁就正式独立。很多孩子高中时候去打工,政治记得汽油钱,汽车保险钱,甚至上大学的学费。有的孩子开着父亲的宝马车送外卖,他们的观点就是,父母的钱是他们的钱,不是我的钱。

  我的那个好朋友,对她18岁的儿子的态度也是这样:如果你上大学,可以在家里面吃住,父母也可以承担一部分学费。如果你工作,可以住在家里,但是要分担家庭的支出。但是如果你不想上大学,也不想工作,那么对不起,你要搬出去自己找地方住,自己养活自己。

  所以美国人遇到事情都会自己去应对,父母只会起到很小的帮助作用。我有一个朋友的母亲会偶尔帮她照料一下孩子,但是明确说明一周只限于一两次,而且并不住在一起。老人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打牌,出去购物,在社区里面学电脑,享受天伦之乐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朋友之间更是能不打扰,尽量不打扰。

  所以像我们这样孤身在外,出差想找个人帮忙接送小孩子,都非常的困难。如果遇到意外紧急情况,也都是必须要自己亲力亲为。

  每次在我先生或者我出差跑长途之前,我们都会互相担心,提心吊胆的。

  我有两次梦到我先生出差,车子出问题。第一次梦中有个人好像是机械师,所以我的心里不是很担心,潜意识里觉得这只是个小毛病。第二天他开出很远,在高速公路旁边的休息站坐车里休息。这时过来一个热心人, (关于美国人的热心,有时间我另外发帖讲一讲),敲敲他的玻璃,我先生摇下玻璃,他说,“你的车胎太瘪了,最好检查一下。”我先生就离开了休息站,开到附近的车行里面让他们检查了一下,果然车胎有一些问题。

  再一次我梦到他的车子出问题,心里是极其焦虑不安,觉得有大故障出现。

  他早上五点多离开家,不到八点就给我打电话,我一看是他的来电,心里就是一跳。他说发动机过热开锅了。也是开在高速路上,旁边的司机看见车头冒白烟,他自己当然看不到,就拼命向他做手势让他停下来。他把车开到高速公路下面的修车店,我们听了修理发动机的报价觉得已经超过这辆车本身的价值了。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对于可以说报废的车应该怎么处理,毫无经验。于是我先生就在大雨中被困在了修车店,而我就不断地上网,找租车公司租车,当天他们还没有车,还要想办法怎么能让我先生在离开车寸步难行的荒郊野岭,有办法到租车公司去。找能够回收旧车的地方,有些找得不对口的地方,听我说明了情况,也非常热心,告诉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公司。

  长话短说,我先生就又困又饿地在修车店里,从早上八点一直等到他们快下班,才被赶来的朋友接走,报废的车也被二手汽车零件公司用拖车拖走了。

  整整一天,我的心绪都在及其烦乱的状态中。说个小插曲,那时老二才两岁多,不知什么时候把我的驾驶证从钱包里拿了出来玩儿。下午要去幼儿园接老大,我才发现驾驶证找不到了。他口齿不清的告诉我在沙发附近玩儿,我把沙发巾,垫子,全部拿出来打开了找,也没有找到。当时火冒三丈,老二从来没见过我这个样子,在旁边又委屈又害怕的哭。最后在不得不走的时候,在沙发后面的一个夹缝里面,才找到的证件。老二大一些后,还和我说起那天的事情,“说妈妈好生气,我哭了。”

  如果在国内,众多亲朋好友,不要说不过是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就是再远的地方,好像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及时得到。这大概是身在异乡和故土的最大的心理反差了。

  回到刚才那个梦,那一天从接到我先生的电话开始,就陷入了慌乱,烦躁的情绪中,与我梦中的心境完全一致。
  
  第八章 续2
  彼得六岁的时候,因为划伤了自己,“流血过多即将死亡。”

  “然后我看了一下我的左边,看到我的祖母,她在我九个月大的时候就去世了。我还看到了所有去世的亲人和她在一起,有几千个。他们是一种半透明的灵魂的状态。”

  鲍伯从建筑物上摔摔到了三成楼下。他受了很多伤,包括脑部创伤。在他的濒死体验中,他遇到了很多去世的亲人:
  “我的亲人们(已去世的)都在那里,都是他们最好年华时的样子。他们穿的,我觉得,是40年代的样子,那时最流行的式样。有一些亲人我知道,比如我的祖父,但在我的生命中从来没见过他,还有我的叔叔和姑姑,在我知道他们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有一些濒死体验者遇到的亲人,在发生濒死体验时他们认为他亲人依然活着,后来发现实际上已经去世了。这个例子就是我刚才说到的情况。道格拉斯的心跳停止了,他被使用除颤抢救了十二次。这是他的故事: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二百英里远的地方,我的祖父同时也发生了心脏病。那个晚上我们依然都活着,但是第二天早晨我们又都发生了一次心脏停博。就在那时候我有了濒死体验。并没有出现我经常听到的有光的通道;那只是一种白色的光芒。

  在我右边很远的地方,像是一颗巨大的橡树落下的阴影,下面站了一大群人。我靠近这个群体,认出站在人群最前面的是我的祖母,我的叔公格兰,我的姑婆拉拉,我的姑婆旺达,她的丈夫,利,一个对我和我的姐姐就像祖母一样的女人,然后是一群我觉得都认识的人,但是那时我说不出他们的名字。我想试着和他们交谈,但是他们对我说的话是:“我们不是在等你;回家吧。”

  最后我记得的事情,是在旁边传出了我祖父的声音。我没有看到他;我只是听到他说:“我知道你是最幸运的孩子。”

  过了三天,我在医院里苏醒过来了。我的母亲和姐姐在我的床头站着。我的妈妈说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当时正在准备的一个戏剧,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我的祖父……我的祖父在二百英里远的地方,就在那时候去世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我们称作桑德拉的孩子,五岁的时候,染上了脑炎失去了知觉。然后她遇到了她的邻居。下面是她在濒死体验网站上分享的故事中的一段:

  “我昏迷的时候,一位年长的家庭朋友出现在我面前,告诉我'现在回家'。我不太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他出现的时候我已经脱离了我的身体,然后马上回到自己的身体里面。没过多久我睁开了我的眼睛,我的家人如释重负地看着我微笑,因为我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了。当我告诉他们我看到了我们的朋友,他坚持让我回家,他们非常担忧的看着我。在进入医院的第二天,我们的朋友因为心脏病突发就去世了。在我和父母分享我的经历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已经去世了。”

  在同一个体验中,桑德拉还遇到了她的姐姐,在她出生前就已经去世,并且她一直不知道她的存在。过了几天她恢复期的时候,桑德拉在画一幅她在昏迷期间遇到的女孩儿的画像。当她告诉她的父母她在画什么,他们的脸都白了,离开了房间。一会儿他们回来告诉她关于她从来不知道的那个姐姐,是因为车祸,在她出生前就去世了。

  
  @扛起钉耙
  你说的这种现象,我也曾经从文章里看到过。但是我从身边的朋友那里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帮助了他人而染上了官司,或者去起诉他人。所以对这个现象我没有发言权。

  刚来美国的时候,因为从国内的大城市到这边北方的小镇,到处都是空荡荡的,极其不适应。在街道上,偶尔碰到一个人,哪怕是在马路的另一边,都会特别热情地跟你打招呼问候。大概是因为地广人稀的小镇,民风比较纯朴吧。后来搬到南方,算是大城市,明显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远了很多。尽管如此,在美国还是经常会碰到非常好心的陌生人。

  我有一次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到朋友家去,车胎瘪了。我叫了汽车救援,抱着孩子在路边等着,南方天气很热,不能坐车里。有一个晨跑的看见了就过来二话不说钻到车底下帮我卸轱辘,我说不用了,我叫了汽车救援。他说等的时间太长,孩子受不了的。后来还来了一位女士,停下车来问我需要什么吗。我说不用了。一会儿她回趟家又转回来,给我带了水,给孩子带了果汁,她说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喝果汁但是她还是带来了。

  还有一次是我们全家出行回来,晚上九、十点钟的时候,经过一个小镇,车胎突然瘪了。我们打了应急灯,就把速度减下来。这时路边停着两辆警车,看见就示意我们停下来。看见车里坐着孩子,另外是车胎的问题。就跟我们说,换车胎的时候速度快一点儿,因为这个小镇非常不安全。另外给我们指了一块小商店的停车场,有大灯照着可以换轮胎。警察说他们在这儿帮我们看着,但是如果有紧急通知他们就要离开了。我们叫了汽车救援,但是我先生还是准备自己先动手,这样能快点儿。我抱着孩子在车旁边帮他看着。

  其实这个小镇距离家只有二十分钟的距离,但是听警察这么一说,心里就非常紧张。

  他正在卸轱辘的时候,旁边忽然开过来一辆大卡车,上面下来一个穿著干干净净白衬衫牛仔裤的墨西哥裔的年轻人,他过来帮我先生看了看车胎,就回到大卡车上,拿了一个巨大的灯,放在地上照着,然后钻到车下去支千斤顶,帮我先生一起卸轮胎。等汽车救援来了的时候,我们的备胎都已经装上了。

  这两位趴在地上弄得一身脏的好心路人,都没有索要任何报酬。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他们帮助完我们之后,就匆匆而别。

  2008年的时候,我们这片社区遇到了大火。当时火势非常迅猛,我在窗边低头装重要文件的当口,抬头一看,火已经烧到了跟前。我和我先生开着两辆车马上离开家,回头再看,房子已经在一片火海中了。车没开出多远,我先生又返回头去,因为看到救火车朝着我们房子的方向开过来了。我当时怀着老二,有七八个月了,站在车旁边,给我妹妹打电话,就控制不住哭了起来。

  因为很多房子着火了,有些人就开车在路上巡视,帮助邻居灭火。有一位女士就停在我旁边,和我聊天儿,安慰我。问我房子有没有上保险,又问我什么时候生孩子,然后告诉我哪里有避难所,可以临时住一下。后来又考虑到我当时的身体情况,她说要去朋友家住,然后在我笔记本上写下她的名字,朋友的住址,电话号码,说如果房子真的被烧得住不了了,一定要去找她。美国人总体来说,是非常注重隐私的。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家庭住址或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

  万幸的是房子只是纱棚和塑料雨漏受了一点损伤,其他的没有什么大碍。我们仓惶逃走的时候,空调,电视,电脑都开着。从烟雾弥漫的外面,再回到房子里,看到安然无恙的一切,心里是唏嘘不已,仿佛逃过了一劫的感觉。火势把木头的电线杆子全部都烧断了,后来停了将近十来天的电。电视里天天播放火势的消息,住在相隔两个小时远的朋友打电话让我一定搬到他们家去住。担心这样强烈烟雾的环境对孩子不好。

  我本人属于热心人,大概比较面善,在国内的时候,路上走着,总会有人向我问路。在学校的超市里,也会有中文不熟练的留学生,向我咨询买什么样的擦脸油最便宜,我向她推荐了大宝。呵呵。由于性格使然,也由于这里的大环境,我也是非常乐意帮助别人的。总的来说,不过是让别人搭个顺风车,开个门,帮老人捡一下掉在地上的东西等等。

  我那个好朋友,可真真是个热心人。有一年感恩节,她和她先生在外面散步,碰到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她盛情邀请这位流浪汉到家里面去吃感恩节火鸡。流浪汉不是很情愿,可能就是想要点儿钱,去哪里买东西,我的朋友请人家吃了一顿大餐,又送了他好多吃的,衣服等等。后来她告诉了一个警察朋友,这位警察朋友当时就和她急了,因为当时有流窜作案的流浪汉,就是到家里面去抢劫的。我的朋友不但没有丝毫的警惕性,还“引狼入室”。后来我这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我们家大概是真的一贫如洗,不值得他抢劫了吧。我倒是觉得这个流浪汉大概看到一个如此热心的陌生人,也实在下不了决心动这个手了。

  我先生和我性格相反,为人非常谨慎小心。他其实心眼儿非常好,但是比较冷面,不喜欢随意和陌生人接触,不喜欢麻烦别人,也不喜欢别人麻烦他。

  我们刚搬到南方的时候,是租的房子。那是一片养马的保护林区,地面都是土路,有一条小河,两边长满了灌木丛。一天很晚,我们开车回家。突然我看见汽车驶过旁边的灌木丛里,倒着一辆自行车,车轮还在转着,旁边趴着一个人。因为天色很黑,我先生专心看着道路,并没有注意到旁边这个人。我跟他说灌木丛里有个人躺着那里。他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万一被讹了说是我们撞的怎么办?)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开到了不远的家中。我说,我们还是回去看一看吧,这边这么荒凉,而且树林里还有蛇,万一把他咬伤了怎么办?我先生听我这么一说,没有熄火,把车又开了回去。我心里也非常害怕,并不敢下车去查看,马上打911 ,告诉他们情况。也就不到两三分钟,好几辆警车和救护车就开过来了。警察检查完这个人,示意我们可以离开了,我就问是怎么回事,警察说,他喝多了,已经发生了不止一两次了。我听了忍俊不禁,也放下心来。

  后来有一次,我先生出差,碰到一家来美国给孩子看病的中国人。他们因为语言不通,有问题表达不清楚,前台的工作人员看见又来了一位中国人,特别高兴请他做翻译。我先生帮了忙,回房间里告诉了我。说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儿,到这边来做腿部的手术。我跟我先生说,他们人生地不熟的,你把我的手机号告诉他们,只要不是医学上特别专业的问题,我可以帮他们翻译。我先生又回去敲他们的门,把我的电话告诉了他们。但是他们的脸上显示出非常不相信,狐疑的神色。大概是担心我们有什么企图吧。

  从国内刚刚来的很多朋友,戒心都非常重。我觉得是和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环境有关系,陌生人之间没有信任感,互相利用,互相欺骗。曾经我们是那么淳朴的文明古国,现在人心却变成如此不堪,实在是让人痛心。所以当时看到韩寒,还有李承鹏写的台湾之行:眼镜坏了,到眼镜店里面去配,当时他们没有,竟然免费先给了他们一副备用的,第二天再来拿配好的。这在我们不断提倡的和谐社会,简直是不敢想象。

  有时候我也想,是不是因为这边地广人稀,人作为需要社交的动物,所以希翼这份沟通和交流呢?但是据说俄罗斯,北欧这样的国家,人情也是非常淡漠的。在街头,人们也不愿意给陌生人提供很多的帮助。或者是西方人有宗教信仰的原因呢?觉得日行一善,有助于升到天堂中去?或者就是因为美国是个多民族的大熔炉,个性上比较开放,乐于帮助他人呢?

  说实话,我也没有想明白。
  
  你看了林达的书就知道为什么禁不掉了。
  
  @15863205888 918楼12-16 09:50
  我在什么地方听说的忘记了。一本书,好像是儿子小时候夭折了,拖梦给他妈妈,把阴间的事告诉他妈。妈妈就把这些事出书了。不知道书名,国内也找不到,楼主有这方面信息么?谢过。

  -------------------
  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呢?我没有听说过啊。知道的朋友回复一下吧!
  
  第八章 续三
  神秘人物
  有时候濒死体验者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人,在濒死体验网站研究中,遇到这样神秘人物和灵魂占了相当高的比例。除了不熟悉之外,这些神秘人物与濒死体验者的交流一般被形容为充满了爱。对这个问题,“你是否遇到了神秘的人物或者有他们在场?”百分之四十九点九的濒死体验者回答了选项“绝对有出现,或者有神秘,非平常的声音清晰的出现,”,百分之九点八的人选择“无法辨识的声音”,百分之四十点三的人选择“都没有出现”。下面是他们碰到神秘人物的一些例子。

  佐纳萨被告知他的食道手术只有百分之一的存活率。

  “我记得我站在距离手术台我的身体旁边和上空中大概十英尺远的地方。有一个人站在我的身边,但是我没有看他/她。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也没有问题要问。我只是在观察。在手术台周围最起码有一打的护士和医生。但是最让我感到情绪激动的是一群闪亮的人们,我只能形容他们为天使。每一个天使都在引导着站在他们身边医护人员的手。我没有听到任何噪音,声音,或者音乐。那是完全的宁静安详。我不记得非常具体的细节,比如他们正在用什么工具,或者我身体的精确位置,因为当时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天使如何引导着医护人员所做的一切,从在房间里走动,到在我的胸腔里用器械。甚至在手术结束后,我依然有不同寻常的平静,和无畏。医生说这是他所做的最成功的手术——什么问题都没有产生——他对我康复的速度感到震惊。

  安德鲁因为过敏反应,失去了知觉。他写道:

  “我感觉到了另一个人或者生物;它是女性,她在跟我说话。这只是她在现场的感觉,并没有真正看见她。她告诉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当我想到我具有了那么多的知识),我甚至能够知道宇宙的秘密。

  杰西使用了过量的海洛因和可卡因的混合物,马上进入了“死亡的状态”。在他的濒死体验中,

  “我遇到了这个充满了爱,快乐,耐心,同情的神秘人物,他知道我所有的想法,知道我这一生所做的一切!更甚之,他甚至知道而且记得我曾经是谁!”

  一个被我们称作李奥纳德的男性因为心脏病突发,他描述说在被抢救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百六十度的视觉体验:

  “在另一个世界里,交流是通过心灵感应来进行的。我一定得说上帝具有超凡的幽默感;在我一生中从来没有笑的这样开心!”

  在濒死体验过程中,这些神秘的人物可以被感觉到,或者听到,但是没有实际被看的。当这样神秘的人物被看到时,他们的形象是可以改变的。濒死体验网站研究中的一些人把他们形容为天使。他们一般没有翅膀。反而,他们看起来更像地球上的人,或者被描述为由光形成的人物,没有容易辨识出来的特征。

  与这些神秘人物的交流,和与去世的人交流一样,一般都是心灵感应。濒死体验时,这些神秘的人物可能会在场。他们一般在濒死体验结束,开始讨论的时候会出现。

  濒死体验网站研究的结论——濒死体验者在他们的经历过程中看到去世的亲人和朋友——是被前面引用的艾米丽·威廉姆斯·凯莉的研究所支持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她的研究发现百分之九十五遇到的去世的人是亲人,只有百分之五是朋友或是熟人。濒死体验者的年龄在是否会遇到去世的人上并不会产生任何不同。如果在濒死体验中与去世的亲人相遇,仅仅是我们大脑记忆的产物,对一个年长的人来说,因为在生命中经历了更多的身边人的死亡,应该会遇到更多去世的亲人。然而,凯里的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濒死体验者遇到的亲人应该是他感情上非常亲近的。再一次,凯莉研究给了我们另一个意外的结果。在所遇到的去世的人中,百分之三十二与濒死体验者在感情上很中立,或者疏远,甚至从来没有遇到过。研究中的濒死体验者经常会评论说他们遇到的这些人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星光带”

  怀疑者的争论并不能解释在濒死体验中如此之高的碰到去世的人的比例,特别是当你考虑到濒死体验者最近的记忆中,应该有非常多依然活着的人存在脑海中。而且,在产生濒死体验的时候,人们一般是不会想着去世的人的。然而,他们碰到的往往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去世的人。怀疑者说,濒死体验者预想着会碰到去世的人,却无法解释在那些濒死体验中,濒死体验者以前从未见过这个去世的人,或者在濒死体验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人已经去世了。

  濒死体验网站研究和其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并认同濒死体验者普遍认为的一个解释: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与去世的亲人和朋友短暂的相聚了。

  濒死体验中,与我们所失去的亲人团聚是一个事实——而不仅仅是希望。正如马克吐温所说的:“死亡是昨日的相伴,和明日的重聚之间的星光带。”濒死体验网站中所收集的这些令人信服的故事,是我相信这些重聚是真实的,而且是死亡后生命依然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

  
  第九章 证据#7:童言无忌

  有怀疑者说奥普拉发明了濒死体验。他们这么说当然是开玩笑,或者我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开玩笑是因为奥普拉和其他的文化界人士使濒死体验广泛为人们所知,以至于很多人没有却认为他们自己具有了濒死体验经历。濒死体验经理太时髦了,怀疑者说,人们会尽其所能让自己符合标准。

  坦率而言,编造的濒死体验比怀疑者让你相信的要少很多。在濒死体验网站上被分享的一千三百例濒死体验中,我只发现了少于10个案例,是绝对虚构的濒死体验经历。但是怀疑者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的文化是否真的如此熟知濒死体验经历,人们现在开始粉饰他们的经历?或者,更糟糕的,他们是否凭空想象虚构呢?

  对这个问题的简短回答是否定的。濒死体验的话题在很多电视节目,或者几个电影屏幕上出现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人们现在开始假装经历了濒死体验。

  然而疑问依旧存在。卡罗·扎里斯基,这位哈佛毕业的神学家,形容濒死体验是一种“宗教想象”的产物。在《怀疑者字典》中,“濒死体验的故事已经被众多受众所熟知。因此,当新的故事阐述走向光,等等,值得忧虑的是,这些故事可能已经被污染了。他们可能反映的是人们听到过的,或者是一种希望。”而且,在这种怀疑论调的背后,有很多人认为濒死体验是魔鬼的化身。

  个人来说,我认为上述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如果问我为什么,我有很多答案,其中一个是: “童言无忌。”
  
  再提供一个对研究人员职业道德比较的资料。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6946?url_type=39&object_type=webpage&pos=1
  大家自作评判。
  
  第九章 续1

  也就是说通过孩子们我们能够帮助决定濒死体验是否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现象。而且通过非常年幼的孩子,我们能够帮助再次证明,并由此推论所有的濒死体验是自然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受到某些电视节目的影响,凭空捏造出来的事件。

  让我们从濒死体验网站研究的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非常年幼的孩子所发生的濒死体验与整体的濒死体验的相关性。为了更好的划分,我对五岁及以下年龄的孩子称为“非常年幼的孩子。”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开始上小学,因而还没有受到文化日积月累的影响。一个五岁甚至更年幼的孩子,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对濒死体验的演绎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另外,非常年幼的孩子对死亡并没有像大一些的孩子和成人那样形成固定的看法。非常年幼的孩子曾经听说过濒死体验,或者即使他们曾经有这样的经历而真正理解它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总而言之,非常年幼的孩子在谈到死亡这个话题上,是一张白纸,因此在对濒死体验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们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群体。

  在先前章节中曾经提到过的濒死体验网站研究中的六百一十三个濒死体验者,他们对调查问题的回答在濒死体验评分中都高于七。为了比较非常年幼的孩子和年长些的孩子与成人的濒死体验的内容,我使用了这同样的六百一十三个濒死体验者作为群体,减去了两位濒死体验者,因为在濒死体验网站中,他们并没有明确说明发生濒死体验时的年龄。我使用了在第六章中全身麻醉下所发生的濒死体验与其他的濒死体验相比较时所提到的统计方法。

  这个研究包括二十六个濒死体验者,五岁及以下的年龄(平均年龄三点六岁)和其他五百八十五个濒死体验者,年龄是六岁及以上。这个调查包含了针对濒死体验内容的三十三个问题。我们对这两个群体中对这三十三个问题的回答进行了比较。

  结果:非常年幼的孩子所经历的濒死体验与年长的孩子和成人的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要素。在非常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孩子及成人之间,在对与濒死体验内容相关的这三十三个调查问题的回答上,并没有非常显著的统计上的区别。这两个群体中,只有两个问题的回答有一些统计学上的区别。
  其中一个问题是“时间是否被加快了?”对这个问题有三个可能的答案:“一切好像发生在一瞬间,”“时间好像比平时要快,”和“都没有。”非常年幼的孩子仿佛更倾向于选择“都没有”这个选项。然而这两个群体对更一般性的调查问题“你是否感觉到了被改变的空间和时间?”的回答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书单

  今天有点时间,把发帖以来介绍过的书,和朋友们推荐的书做了一个书单,感兴趣的朋友有时间可以找来看看。

  A、楼主看过,或者正在看的“世界真奇妙,真相不知道”的书籍:

  1/魏斯医生(博士)系列丛书
  ⑴《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前世疗法》 (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

  ⑵《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 ( 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 )

  ⑶《返璞归真》 ( Only Love Is Real )

  ⑷《前世今生之回到当下》 ( Message From The Masters )

  ⑸《前世今生来生缘:穿越时空的灵魂之旅》 ( Same Soul, Many Bodies )

  这是魏斯医生五本书的中英文题目对照,我看了一下,以前介绍的“世界文学名著大合集”app里面,收录了前四本书。

  第五本书在微盘app里。

  2/伊本.亞歷山大(Eben Alexander, M.D.) 《天堂的证据》(Proof of heaven)

  3/《Evidence of the Afterlife-- The science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来生的证明--濒死体验的科学)Jeffery Long, MD with Paul Perry

  4/《After death communication : final farewells》(亡故后的交流:最后的告别)by LaGrand, Louis E。

  5/世界最大的濒死体验的网站:

  www.NDERF.ORG

  有20多种语言,都是志愿者翻译的。除了隐去一些隐私的信息,完全保留分享者的口吻和发生经过。目前已经有超过3500个案例分享了。

  6/雷蒙 穆迪博士(Dr. Raymond Moody)在他的著作《生命后的生命》(Life after Life)

  魏斯博士两张催眠音频:《regression to times and places》(穿越时空的轮回)和《Spirtual Progress through Regression》(轮回中灵魂的治愈)在喜马拉雅app上,可以下载。

  B:网友推荐的书籍:

  《圣境预言书》
  《我当道士那些年》
  《苗疆蛊事》
  《地藏经》
  《心经》
  《当下的力量》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李宜静的《呼吸的奇异课程》
  《零极限》
  《正见》(《近乎佛教徒》),作者:宗萨蒋杨钦泽仁波切
  《赛斯书》
  《了凡四训》
  《西藏度亡经》
  《佛说因果经》
  《看见真相的男孩》
  C、亲子教育类:

  贾容韬《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尹健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李中莹的《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D、视频
  李嗣涔教授系列讲座
  宇宙的构造(4集)
  优雅的宇宙
  电影:
  超体
  星际穿越

  E、历史知识,新观念,奇谈怪论类:(音频)

  高晓松的《晓说》和《晓松奇谈》

  《罗辑思维》

  
  @jucca_jucca 我在微信生物谷的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关于转基因的文章,你可以参考一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AwMzI4MA==&mid=202640555&idx=1&sn=4326b3a992d3023c1ceb3e10dcc7ba80&scene=4#wechat_redirect

  另外,还有一篇写癌症的文章,是在美国搞医学研究的人员写的,谈到了一些转基因食品的信息。也供参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AwMzI4MA==&mid=202160367&idx=1&sn=ef38a757c80ba9bc6402b92da8d184d9&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我不太懂,但是觉得说得有些道理。
  
  第九章 续2

  另外一个问题在两组群落中在统计上有很明显区别的是:“你的感觉是不是比平时要敏锐?”三个可能的回答选项是“非常敏锐”,“比平时要敏锐一些”,和“都没有”。非常年幼的孩子好像更倾向于选择“比平时要敏锐一些”。然而,这两个群落对后面更为详尽的,关于他们在濒死体验中的感觉的文字问题上的回答并没有区别。这三个在两个群体的回答上没有显著区别的问题分别是“你在濒死体验中的最高程度的感知和敏锐度与你的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和敏锐度相比,程度如何?”另外两个问题是询问他们在濒死体验中的视觉和听觉与日常的视觉和听觉有没有差别。

  结论:非常年幼的孩子拥有和年长的孩子及成人的濒死体验中所有的一切要素。这二十六个非常年幼的孩子,年龄是五岁或以下,濒死体验的内容看起来与那些年长的孩子和成人的濒死体验完全一致。在他们的濒死体验中,濒死体验要素出现的百分比在这两个群落中没有统计学上的区别。对那两个在统计学上有差别的问题的回答,并不被对同样的濒死体验要素的其他问题的回答所支持。

  查理·苏索兰德博士,一位著名的濒死体验研究者,阅览了三十年以来针对于儿童的濒死体验的学术记录,其中包括非常年幼的孩子。以下是苏索兰德博士关于非常年幼的孩子所发生的濒死体验的论述:

  “有很多人认为非常年幼的孩子所发生的濒死体验会由于他们词汇量的限制对内容也会有所限制。然而,资料表明,在发生濒死体验时孩子的年龄并不会在任何程度上决定它的复杂性。甚至不会说话的儿童,后来也会汇报出非常复杂的经历……年龄似乎在任何方面都不会影响濒死体验的内容。”

  我同意苏索兰德博士的观点。濒死体验网站研究是目前公开的对非常幼小的孩子发生濒死体验的最大数量的研究。我们也许应该比以往更有信心的总结出:非常幼小的孩子的濒死体验内容是不会受到发生濒死体验时他们年龄的影响的。

  在对濒死体验经历的理解上,有更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问题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替代“阅读”濒死体验从而感受到他们深层次的视角。我通读了濒死体验网站上的每一份临时体验报告。在阅读非常年幼的孩子的濒死体验时,我可以看出在濒死体验时他们非常有孩子气的思考状态。然而,我也看到了他们的濒死体验更深入的视角,详细度远远超越了濒死体验网站调查的问题。这种主观上的相似性同时存在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和成人,而只有通读这些文字才能够感受得到。

  那么年龄大点的孩子呢?他们是否有和成人一样的濒死体验呢?把这个阶段的孩子与大人分割开始非常困难的。在很多国家,十八岁就是法律上定义的成人了。然而,在十六岁和十八岁之间可以开车,可以打工,并会频繁地出现两性关系。我认为这些十六岁到十八岁之间的人群,应该更介乎于孩子与成人之间,而不再是孩子。通过这样的考虑,我定义“孩子”是小于十六岁,“成人”的年龄是十六岁以上。

  通过使用研究非常年幼的孩子濒死体验内容的方法,我对一百三十三例儿童和四百七十八例成人的濒死体验内容进行了比较。

  结果:审阅了关于濒死体验内容的三十三个问题的回答。在两个群体中只有一个问题有统计上的区别。这个问题是“你是否看到了光亮?”孩子们更倾向于回答“是的”,而不是否定。有一个类似的语言描述的问题:“你是否看到或感觉到被非常明亮的光所包围?”可能的回答选项包括:“光亮来自于神秘或者非世界的地方”,“不寻常的明亮的光”,和“都不是”。我认为后一个问题,作为濒死体验评分的问题之一,更好地强调了濒死体验者经常会遇到的神秘的,非世界的光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孩子和成人之间没有统计上的区别。

  结论:这一百一十三个儿童,年龄在十五岁一下,所显示出的濒死体验的内容与成人的一致。考虑到我们上述的讨论,在他们的濒死体验中,濒死体验的各项要素所出现的比率并没有任何统计上的区别。

  包含非常年幼孩子的濒死体验,这是目前公开发表的对孩子和成人濒死体验进行直接比较的最大的研究分析。我与他人合作了一本书的章节,其中包括三十年以来儿童濒死体验学术纪录的回顾。这个章节是我们通过濒死体验网站研究对儿童的濒死体验有了一个确定的结果之前所写的。从以前出版的学术文章里,我们能够得到如下的结论:

  “在濒死体验研究早期的三十年里,调查者公开了所找到的几百个儿童濒死体验案例。儿童濒死体验显示出非常精确的记忆,即使是成年后才与他人分享的经历。儿童的濒死体验的内容与那些成人相似,并未显示出由于年龄而产生的不同。”

  儿童所经历的濒死体验,甚至是非常幼小的孩子,与成人的濒死体验内容是一样的。这强烈的说明了濒死体验并没有显著的因为所流行的文化影响,信仰,和人生经历而受到影响。这是更近一步有力的证据说明了濒死体验,及其它们的一致性说明了死亡后生命依然存在,是真实的。

  以下是一些非常年幼的孩子的案例,五岁及以下,和五岁以上的孩子。请注意他们的相似性。
  
  今天再讲一个名人鬼故事。

  也是发生在丛林中的故事。主人公那时候十一二岁的年龄,和几个小朋友每天在一起玩。他们住的地方非常偏僻,附近也没有很多的住家。只有这几个小朋友的家住的比较近一些。

  这一天,三个孩子在丛林里面玩捉迷藏。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得就走到了丛林深处,看到了一桩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房子。孩子们都非常奇怪,他们基本上已经把附近的地方都跑过了,从来没有见到过这幢房子。房子的窗户和门都是有木板钉着的,他们好奇的使劲儿地拉着封死的大门,竟然被拉动了。

  三个孩子到了房子里面,空荡荡的,布满了灰尘。空气是凝滞的,没有一丝的风。他们看到已经破损的楼梯通到二楼,于是大着胆子走到楼上去。打开楼梯正对着的房间的门,在一面墙上好像有血迹。一个孩子正专注的研究,年龄最小的孩子说,咱们快走吧,我有点害怕了。于是他转过身,就往楼下跑去。第二个孩子催促着另一个小朋友,也往楼下跑去。正当这最大的孩子也准备走出房间,往楼下走的时候,房间的门突然一下被关上了。他已经听到另外两个小朋友走下楼梯的声音,所以不可能是他们恶作剧在关门。他心里怕极了,使劲儿拧着门把手,大喊着:“救命!救命!”正当他快哭出来的时候,门突然一下子又开了。他以最快的速度跑下楼去,往大门跑去。另外两个小朋友早已跑到了房子的外面,大门却在徐徐的合上,他心里充满了恐惧,喊道:“拽住门!拽出门!”那个大点的孩子,马上把门拽住了,等他刚一跑出去,大门就像被强劲儿的风带上了一样发出“砰”的一声,彻底关上了。孩子们试着去推了推门,却发现这次怎么也推不开了。

  他们仓惶地跑回了家。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不那么害怕了,想再去找那幢房子,以他们对这片树林的了解,却再也找不到了,就好像从来没有过这么一幢房子一样。
  
  第九章 续3
  儿童的濒死体验

  五岁的保罗把他的校服让裁缝重新改过,在回家的途中冲到了路上,被一辆开过的汽车撞到:

  “我从吉普车上跳下来,然后就穿过马路回家。我记得有什么东西从我身边驶过, (后来我知道那是一辆汽车。)我只记得往路中间走了一两步,然后什么事情就发生了……我觉得就像一个浮在空中的氢气球。我一直往上飘。我慢慢的张开了眼睛,看到我的身体躺在路边。我非常的害怕。我觉得……不能动弹,继续向上,但是我觉得……有一个人充满爱的带着我(没有条件的爱)。我试着移动我的身体,向上看是谁在带着我。我看到的是圣母玛利亚。她穿著一件蓝色和粉色的裙子,带着皇冠……在她的手中我非常的舒服。

  当詹妮弗十一岁的时候,遇到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她看到她“毫无生命的身体”在她的下方。一个神灵的声音告诉她,她需要回到事故现场去帮助失去知觉的司机。以下是她所写的经历:

  “然后这声音说道,'他的鼻子从脸上削去了;你必须回去帮助他,他会流血致死的。'我说:'不,让别人去做吧。没有我的帮助他也没事儿的。我不想从这儿再回去。不!'那个声音说道,'我会告诉你怎么去做的。你把他的鼻子从汽车地板上捡起来,然后脱掉他的衣服。它就在你的脚和他的右脚旁边。把他的鼻子放回他的脸上,使劲儿压着来止血。那就是血,所以不要害怕。我我会像以往一样陪着你的。(从我很小的事情,我就知道我不是一个人。)'所以,珍妮佛,你要扶着他到路的右边去,有一辆车会开过来。告诉那个男人带你们去最近的医院。让他保持平静,带他去你出生的那家医院。你知道怎么走,一切都会没事的。你必须这么做。明白了吗?'”

  詹妮弗接着描述说等她回到她的身体,一切就像那个神灵所说的那样发生了。一辆车停了下来,带他们去了她出生的那家医院。她让焦虑的司机和失去鼻子的车祸受害者平静了下来。这个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一小块皮肤被用来移植这个鼻子,几乎没有留一点令人注意的伤疤。这个惊讶的急诊室医生说到,“我简直无法解释今天我在急诊室所目睹的这个奇迹。”
  
  @宁当死面馒头
  宁当死面馒头12-21 12:13

  楼主是怎么做到让小宝宝乖乖地坐在安全座椅里的?我的宝宝七个月了,我的车都快停烂了,好想自己开车拉着他出门,比打车方便多了。
  zhengli_9912-21 08:33
  这个没办法啊,就是要他从小适应,怎么哭闹只要开车就不能抱出来。就是轻柔地和他聊聊天唱唱歌吧。我们俩娃儿小一岁了还闹呢。大了就好了。有些原则性问题是不能让步的。
  宁当死面馒头12-21 05:41
  我试试。总打车不是办法,很多地方没有车可打。不方便不安全。
  ……………………………

  我想在这里提醒各位当父母的朋友们,打车也应该让婴儿坐汽车座椅的。美国这边严格执行,自己没有安全座椅去租车,租车行也会提供的。

  这是因为有事故发生时,大人系着安全带,会随着汽车停下来。孩子如果抱手里,会因为惯性,以原来的速度前进,给人的感觉是一下子加重了很多的重量,(取决于车速)就像我们坐电梯的感觉。不论多么强壮的臂膀,这时候都抱不住一个婴儿的。婴儿会脱离我们的手,撞在车窗,或者甚至从车窗飞出去。如果大人都没有系安全带,那就是两个人都会飞出去了。

  特意去查了一下这个数据:
  http://capt.org.uk/safety-advice/keeping-your-child-safe-car
  试图抱住一个在三十英里(48公里)每小时的车里的小婴儿,就相当于试图举起8袋水泥。
  
  第八章 续2后补
  (突然发现落了一小节,今天补上。)
  欢快和青春的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与去世的亲人相遇几乎全部都是愉快的重聚,并不像鬼片里面那样恐怖。同时,尽管很多已经去世的人,在去世前是衰老的,很多因为关节炎,和其他长期的疾病,身形不再挺拔,但在濒死体验中,这些去世的人永远都是非常健康,显得非常年轻——比他们去世的时候,甚至会年轻几十岁。那些年纪很小去世的会显得成熟一些。但是尽管这些去世的人看起来与去世的时候是不同的年龄,濒死体验者依然能认出他们来。

  很多人在濒死体验中会碰到一些人,看起来很熟悉,但是他们的身份在濒死体验中无法辨识。事后,这些濒死体验者会通过,比如,看家庭的老照片,而发现濒死体验时所看到熟悉但是并不知道的人的身份。大部分时候,这些并不熟悉的人被证实是过去的家庭成员。我们刚从桑德拉的例子中看到了,她在濒死体验中见到了她从来不知道的一个姐姐。这还有一个从濒死体验网站上得来的例子,我们把这位女性成为密希。

  米西在车祸中头部受到创伤。尽管他失去了记忆,利息浏览器的走到了一个通道,并看到了他的姐姐。下面来自于他的故事:

  “我看到一个孩子,我认出那是我的姐姐,因为火灾事故去世的。她死的时候我只有一岁左右,但是我知道那就是她。她和家里的人长得非常像。过后很久,当我大一些,我在家庭的照片里看到了她,更确定了那是我的姐姐。”
  
  这几天临近圣诞,楼主也偷偷懒,享受享受清闲时光。所以翻得少了一些,希望大家见谅。

  圣诞节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平时冷清的商场里面,也是摩肩接踵。不过过完这个大节,真到我们华人春节的时候,就觉得冷清了许多,没有什么过节气氛,而我们也要正常的去工作了。

  不管怎么样,就像年轻时候郑智化的歌里说的,“有生的日子天天快乐,别在意生日(节日)怎么过!”

  祝大家节日快乐!
  
  @luz0022zzy
  我帮你问到了我老妈,她给了我一个电话。你查一下站内短信。她是三年前去过的,现在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在做这些事情。基本上要提前一年预约,如果临时加进去,费用很高,要2000人民币左右,正常等一年的价格100-200(三年前的价格)。而且据说必须是讲福建本地话的,外地的不给找,因为听不懂。

  另外,再重申一下,我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灵媒找亡魂的事情。所以我不能确定这些事情的真实性。他们在你打电话预约的时候,是否通过你的电话或者名字,提前了解了你的信息,(这在福建血缘关系非常紧密的地区,很容易就八卦出来。)或者在面对面说话过程中,有没有通过技巧来排除掉不可能,集中到几种可能性上,都不能确定。我老妈回来只是说他们说得准的地方,这些准到底占了他们全部对话的比例也是不清楚的。

  楼主只提供电话号码,从来没有打过这个电话,本人也不会说本地话,所以一切需要朋友自己谨慎行事,不要上当受骗,让人钻了本来就伤心思念的空子。

  切记,切记!!
  说到凑巧,想起几件小事。

  记得是小学一二年级,开学发新书,楼主当年作为“大个”,也去帮忙。(后来坐的座位就从最后一排一直往前挪,到了小学高年级,一直到高中,基本上就是第一排的位子了。汗)我记得那天有一些雨,路上很泥泞。我抱着的语文和数学两摞书里有两本,不小心掉在了教室的地上。因为书页张开掉在地上,封面是干净的,而里面却沾上了泥水,有些脏了。我就随手插在了那摞书中间,潜意识里却想,自己千万不要拿到这两本书。

  结果大家肯定都猜到了,天下竟然有这么巧的事情,这两本数学和语文书都随机的发到了我的桌子上。

  还有一次,是上一年级的时候,开新年联欢会。老师让每一个小朋友拿一个塑料袋到班里,给分瓜子花生和糖。其他的爸爸妈妈都非常有心,带的都是花花绿绿的袋子,我和其几个小朋友,带的都是透明的塑料袋,我只记得我的塑料袋上贴了一个胶纸。但因为也是透明的,远远的根本就看不出来。老师拿着这几个袋子,问都是谁的,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老师也不耐烦了,就把这些袋子随机的发下去,我拿了我的那个袋子,仔细看了一番,发现了那个透明胶带纸。心里想,这不就是我自己的嘛!

  大了以后,因为比较细心了,所以很多事情好像就没有这么随机发生了。

  来美国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大部分时候,人与人交往,他们首先认为你是诚实的,讲信用的。

  我刚来时候,拿朋友给的一部旧手机,给手机公司打电话准备开通。手机是坏的,所以当时并没有成功开通,我们就结束了通话。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这家公司给我发来了账单,我那时候初来乍到,心想这要怎么才能证明我的手机没有开通服务,我从来没有用过这个手机呢?心里惴惴不安,没想到打过电话去,我简单的说了一下情况,对方就很爽快地把这个账单给取消了。

  包括在商场里购物,很多东西不满意,不喜欢,退换是很方便很容易的。有些人就会钻空子,穿着新衣服去出席酒宴,然后再把衣服退回去。所以成龙演的一部电影,穿著大衣上面还有价签,就是为了穿完以后再退回去。不过我看一篇文章里面说,美国的这些商场的退换原则也是因地域而异。一些频繁发生这种事情的地方,退换也非常严格。

  因为这样比较有信任感的大环境,所以人与人之间交往,大家都比较放心,放松。

  但是今年年初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非常不愉快。

  我给一个客户用特快专递寄了一些东西,这个客人当时出差在外,我是寄到他出差的地方去的。因为是特快专递,所以邮局承诺第二天早上十二点之前东西送到,否则可以退款。这个客人下午将近两点,给我打电话说东西还没有收到,他非常着急。我上了邮局的网站,查到的结果是十一点左右就已经送到了。我也搞不清楚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就和他来回打电话。他下午四点钟,亲自到了邮局,拿到的东西。一般人这种情况也就算了,偏巧我这个客户是个暴脾气,在邮局里,就和经理吵了一架,然后打电话,让我管邮局要求退特快专递的邮费。并且说这个经理袒护邮递员,他根本没有收到东西,系统里却显示已经寄到了。

  美国邮局里面的人员都是公务员,所以只要是铁饭碗,大家就没有那么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了。这也是我那个客户对他们极其不满的原因之一。

  于是我不得不亲自到了邮局,和那里面的一个工作人员交涉。这位男士平时服务态度就极其不好,我在美国这么多年,很少碰到服务行业有这么恶劣态度的。我和他说明了情况,他也是按照追踪号到系统里面查,发现系统里面显示不到十一点就已经送到了。我说我的客户下午两点给我打电话,说还没有送到,最后是下午四点亲自去了邮局,在邮局拿到了包裹。这位工作人员听我说完,呵呵一笑,说邮局下午三点就关门了,你的客户怎么可能四点多还能拿到包裹了?他说话的同时,非常得意地冲着我后面排队的顾客们相视一笑,含义不言而喻,就是说我在撒谎。我当时没有转过弯了,也在奇怪如果三点关门,我的客户怎么可能还拿到包裹。后来也因为这个邮局不负责返还邮费,我要去另外一家中心邮局去交涉。

  于是我去了另外一家邮局,开车的路上脑子在飞快地旋转。后来才意识到,他说的是周六下午三点关门,而我的客户拿到包裹是周五的时候。我很少被人有这样的误解,所以心里非常生气,心跳都乱了,好像憋着一口气出不来。

  中心邮局说,他们要调查一下事情的经过,给我留了电话,说再联系。我马上开车,回到刚才的邮局,当着他的面,郑重其事地说明,我的客户是周五拿到包裹,而不是周六。他并没有为刚才的举动而道歉,只是问问中心邮局处理了没有,我说还没有,但是会打电话的。

  我的客户也给中心邮局打电话,说明情况。过了几天,我再去中心邮局,他们还是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建议说,让我的客户直接去目的地的邮局,要求退款就可以了。我说他是临时出差在那里,所以必须从我这边办理。他们好像突然开窍了一样,这才恍然大悟。跟我解释说,那天上午十一点,邮递员没有认真看地址,就把包裹送到了一个经常接收特快专递的珠宝店,这个珠宝店的地址和我客户的临时地址非常相近。珠宝店工作人员发现包裹不是给他们的,就通知邮局,又送了回去。所以系统里显示是不到十一点就寄到了,但是是寄到了错误的地方。

  我后来去那家邮局,又见到那位男士给我办理。我就说起已经拿到退款的支票了。并且大概说了一下原委,这个工作人员马上说,你寄的是珠宝吗?珠宝是不允许邮寄的。我说:“我寄的不是珠宝,是你们给我们寄到珠宝店去了!”出门的时候,我还想,这个人真不可理喻,完全是一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做派。后来和其他工作人员说起,他们也是深谙其中,无可奈何的神情。

  过了几个星期,我又去邮局。排着队,看到柜台上摆着一个人的照片,还想这是谁?没想到走近一看,竟然就是那个服务恶劣的工作人员突然去世了。问了他的同事,同事摇摇头说,他本来就是抽烟喝酒,生活习惯极其不好,因为流感引起的肺炎,到医院没几天就走了。我当时心里依然记得那天他给我的那种羞辱感,虽然很震惊,但是并没有听到有人故去时所产生的同情,缅怀的心理。只是为他留下的十几岁的女儿感到惋惜。

  我当然不相信,仅仅是因为我的不愉快而导致了他的去世。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这些事情,都应该可以用巧合来解释吧。




  
  12/24/2014
  @府河人2010
  作者:微酸女郎 时间:2014-09-24 13:35:00
  楼主还有没有最新的这种信息了?很想知道国外这些思想的进程呢
  ++++++++++++++++++++++++++++++++++++++++++++
  网上搜一搜《兰德公司对中国的分析报告》,就知道别人是怎样看我们的了。
  正如兰德公司的报告所指出的:“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丢失了灵魂,这,就是被别人看不起的真正原因。
  ——————————————————————————————————

  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从小没有宗教意识,所以不会讨论这些无形的东西。孩子从小对死亡其实是非常惧怕的,西方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教导孩子死亡后到天堂,和上帝在一起,因此而减缓疏导了这种恐惧。他们对灵魂的话题的谈论是非常平常的。
  但是我们不但是孩童时代,不能提及这种忌讳,就是成人之间,有几个夫妻能坐下来写份遗嘱,或者上岁数的父母能和子女沟通,表明身后事怎么处理呢?我们经常是一开个头,就会被亲爱的家人们堵住嘴了。其实如果老人在世的时候,能立个遗嘱,会挽回多少兄弟姐妹的感情,省了多少律师费啊。更别提像西方人一样,每年定期更新遗嘱,一旦有财产的变更,就更加重视。我听说他们的财产分配甚至会细到一只杯子,一把椅子。这当然有继承人感情喜好的考虑了。
  西方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人去世了,衣物不是拿来烧了,扔了,而是分给亲朋好友。刚来的时候,台湾朋友的美国老公问我穿多大的鞋,说他们有个同事的太太去世了,给他们了一些衣物,想看我能不能穿。我当时心里吓了一跳。朋友赶紧过来解围,说我号码小,穿不了。我老妈还信佛,一次一个同修去世,别人把她的书包送给我老妈了。她做了一晚上的噩梦,第二天就赶紧拿回去了。所以说,文化习俗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其实很多人从小对这些事情是有思考,希望得到答案的。但是因为我们的唯物论,因为我们的文化认为这种话题是不孝,或者是走背运的,就搁置起来,不予讨论。
  像楼主这样对这些事情非常感兴趣的人,也很少会在朋友间谈论这个话题的。而且美国领驾照的时候,就会请你在车祸无法抢救的情况下捐助器官。第一次我同意了,后来被我先生发现,续驾照的时候,非被他要求给改过来了。其实人死了,烧成灰也只能当个肥料,还不如把器官捐助了,还能救几个人呢。
  推荐锵锵三人行也会被删帖吗?好奇怪啊!不是国内可以看吗?
  
  第九章 续4
  无年龄差别的一致性

  我要首先指出的是,你刚刚读过的很多儿童的濒死体验是过了很多年,甚至几十年后他们所汇报的。怀疑者可能会说,儿童不可能记住这么久以前发生的濒死体验,因而他们不可能精确的汇报实际发生的情况。

  威廉姆·瑟达亥理博士,针对怀疑者的言论进行了研究。瑟达亥理博士,是蒙大拿州立大学的健康科学教授,他对五例儿童汇报的濒死体验和另外五例发生于童年时期,成年后才被汇报的濒死体验进行了比较。他对这两个群体的濒死体验按照四十七个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瑟达亥理博士的结论:“这个研究……支持了以前研究者的结论,即成人对童年时期所发生的濒死体验的回忆报告并没有进行润饰或歪曲。”

  由布鲁斯·格雷森医生所进行的另一项研究,在2007年发现,将近二十年之后的濒死体验依然并未进行润饰或减轻。这是七十二个濒死体验者在80年代的时候,分享了他们的濒死体验,并回答了组成濒死体验衡量分值的十六个问题,并在将近二十年后,再次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对两次的分值比较,发现分值上或者对这十六个问题的回答都没有显著的区别。这个研究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说明濒死体验是被确定地牢记的,尽管在发生后若干个十年后才被分享。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是由医学博士皮姆·凡·娄迈尔,和他的同事们于2001年进行的。这大概是所进行的最大型的濒死体验研究。其中一部份是,心脏停搏的濒死体验者在发生濒死体验后不久马上进行面谈访问,然后相隔了二年和八年之后再次进行。这个研究发现濒死体验者在8年之后,依然能够精确的回忆起当时的濒死体验细节。

  不论濒死体验者是四岁,或者是四十四岁,它们的濒死体验经历的要素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是说明濒死体验既不是被润饰过的,也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忘的最好的证据。濒死体验不是论述人因为在电视里所看到,或者书里所读到而在头脑里“产生的幻想”,他们也没有显著的受到文化的影响。濒死体验经历是真实地发生在这些不同年龄的人们身上的。

  这些接近死亡的孩子如何看待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这种经历,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莫斯医生进行了一项关于改变的研究,证明了濒死体验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和改变是无法做假的。他研究了超过四百个样本,其中一些有濒死体验,有一些没有。他进行了很多问题的测试其中包括对快乐,灵魂,死亡焦虑,神秘事件,物质世界,饮食习惯,和灵异能力等方面。所有这一切是为了探索濒死体验对那些儿童时所经历的人们的后续影响。

  莫斯发现那些儿童时经历了濒死体验的人,相较于没有濒死体验的人群,更少的具有死亡焦虑,他们同时还有灵异的能力,对生活更高的渴望,增添的智慧。在他的结论中,说明濒死体验是真实的,因为他们的长期影响是真实的。简短的说,就像我们在濒死体验调查网站上所说的,“你无法对濒死体验产生的影响来造假。”


  
  第九章 续5
  真实并产生改变的

  这一切让我想起了凯蒂,三岁的时候,她不小心吸入了一颗腰果,堵住了她的气管。这可怕的一幕发生时,她正站在厨房里。她的脸马上变蓝了并昏了过去。她的祖父,是一个救火队员,也无法让她苏醒,并认为她已经死亡。

  急救车在打了911之后将近三十分钟才到。凯蒂在她的身体外面的一个地方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她写到:

  “当我死了,我升到了的身体上方,看到我的祖父在抢救我的身体。我对我的身体毫无兴趣;相反的,我从房间向外移动,走向我感到的起居室的一个存在。我向这个存在走过去,它在明亮,像太阳一样,光亮的空间中——不是通道,而是一个区域。这个地方让你感到难以置信的平静,爱,接受,宁静,和快乐。这个存在包围了我,我的快乐难以形容——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又回到了这种情绪,他依然会让我非常的愉悦。这种感觉是奇妙的。我没有感到这种存在是上帝(那时我太小了,没有这个概念),但是我感受到了就是这个存在创造了我。我毫无疑问地知道我是一个被制造的产物,我因为这个存在而存在。

  我不记得再次回到自己的身体里面。

  第二天等我醒来,我肯定了两件事情:一是死亡后是有生命存在的,二是我是被创造出的产物。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多人认同的知识,我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不断地问我的妈妈各种问题:谁创造了我?什么是永恒的?上帝是什么?他无法回答我的问题,但是非常明智的让我和其他能够回答问题的人询问。”

  在她的濒死体验网站开始的地方,凯蒂若干次的声明她的经历是“绝对真实的。”

  “就是现在,当我回忆起经历,它依然比我生命中的任何经历都更加真实。我回忆起的不仅是记忆,同时还有情感。这依然会鼓励我去提出问题。”

  一个怀疑者依然可以把这些当作无用的文字。但是濒死体验者通常会非常积极的响应他们奇妙的经历。凯蒂的濒死体验经历激励着她,直到成人后依然进行她的追问:

  “这个经历给了我非常深的影响,我的一生都不断地在通过学习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包括哲学和宗教。现在我正在攻读神学的博士学位。”

  濒死体验是真实的,是能起到改变作用的。他们不是我们电视文化的产物,他们不是经历了他们的人的发明创造,尽管这些人是孩子们。

  从我个人来说,现在我倾听儿童比以往更加认真。从儿童的嘴里,我们能够学到指向死亡后生命的真实性的重要课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