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心
我就是自带清高,但真不是故意的,请问楼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清高往往出自一种习性。比如修炼人喜欢内敛沉静的氛围,沉潜的心境;读书人喜欢安静的读书思考,不喜喧闹……但清高的根底其实还是放不下那个“自我”。在面对大众的时候,那个自我就在潜意识中提醒自己与大众不同,与他人划清界限。因为一旦融入大众失去这个有特色的“自我”是很难受的。会导致自我形象的平庸。就像一滴水放到大海里的感觉是一样的无分别。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就会屏蔽了与人与外界的真实沟通。
依我看来,解决之道就是要智慧的圆融当下,融入各种环境,并找寻一种恰当有效的沟通方式。生活中我们必须要面对人际交往的每一个当下,会接触与自己世界观层次都有很大差别的人。要学会聆听别人在讲什么,甚至可以听到对方内心深处的声音。然后以无我客观的角度去沟通对待,而不是以自我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问题。这样既然内心不再提调那个“自我”,所以也就不会给人以清高之感。
我就是自带清高,但真不是故意的,请问楼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清高往往出自一种习性。比如修炼人喜欢内敛沉静的氛围,沉潜的心境;读书人喜欢安静的读书思考,不喜喧闹……但清高的根底其实还是放不下那个“自我”。在面对大众的时候,那个自我就在潜意识中提醒自己与大众不同,与他人划清界限。因为一旦融入大众失去这个有特色的“自我”是很难受的。会导致自我形象的平庸。就像一滴水放到大海里的感觉是一样的无分别。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就会屏蔽了与人与外界的真实沟通。
依我看来,解决之道就是要智慧的圆融当下,融入各种环境,并找寻一种恰当有效的沟通方式。生活中我们必须要面对人际交往的每一个当下,会接触与自己世界观层次都有很大差别的人。要学会聆听别人在讲什么,甚至可以听到对方内心深处的声音。然后以无我客观的角度去沟通对待,而不是以自我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问题。这样既然内心不再提调那个“自我”,所以也就不会给人以清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