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回来了,今天夜里开始恢复更新。
花石纲(“道君皇帝”宋徽宗的特殊癖好)
赵佶猛地站起身,拿起名册,举手便欲朝王黼摔去,但胳膊抬到半空中,却又停住,满脸厉色也缓了下来,最后叹了口气,摇头道:“王黼啊王黼,你太令朕失望了。”
王黼拭了拭鬓角的汗珠,轻声道:“恕臣愚钝,恳请圣上明示。”
赵佶缓缓走了过来,道:“这次虽是蔡京幕后指使,但若非你治下出了乱子,欠人赉犒,他也寻不到这个由头。朕并未怪罪于你,只叫你好生处置,查清禁军中的蔡党,”说到此处,用手敲了敲案上的名册,声音厉了起来,“但你到头来,竟就拿这个,来糊弄于朕!?”
“臣不敢。下午带头闹事的禁军将领,确实均笔录于名册之上,一个也未曾落下。”
赵佶冷笑几声,道:“未曾落下?那你倒说说,为何崔五魁递来的名册上,列了二十一人,而你,却只写了一十六个?莫非,那剩下的五个,是与王黼你,私交甚笃的?以至于竟敢欺君!”
正在王黼哑口无言之际,赵佶续道:“还有,递上来的十六个人里,倒有八九个官职给写混了,王黼啊王黼,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负着双手,回转过身,“撞邪了么?”
“圣上恕罪,容臣回去再仔细校对一遍,绝不再出半点差错。”
赵佶再次长叹了口气,摆摆手,道:“罢了,罢了,崔五魁这份已准确无误,还要你的作甚?不过人要有自知之明,对朕倚宠卖宠,脑袋可是要搬家的。”
王黼故作紧张,跪道:“臣有罪,臣有罪,还望圣上宽宥,绝不敢再有下次。”
赵佶睥睨王黼一番,道一声:“起来吧。”然后重新走回书案后坐下,继续提笔书写起来。王黼小心翼翼,缓步走了过去,先是给赵佶添了杯茶,然后恭敬地立在一旁,看了片刻后,轻声道:“圣上,您写的是什么?”
“虚靖先生曾进上来一册《天心荡凶诸雷法》,朕习练颇久,与虚元、会元先生所传之雷功,有些相通之处,因此最近朕到睿思殿,将至今修习之所有雷法,悉心总结,尽皆贯通融汇于此一册,以为心得。”(注:虚靖先生,即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王黼道:“圣上似乎专情于雷法?”
赵佶搁下笔,透过北边窗户的格栏,看着夜空,道:“古往今来,道法流派多矣。人要修道,先结善缘,与你无缘之道,修不出来的。长安开福寺,原先有个毗陵禅师,俗名叫做薛式,在空门中有些名望,但前两年却弃佛入道,跟了翠玄子石泰,修炼丹道,这就叫缘。”
王黼有些惊讶,道:“圣上竟连这等小事都晓得?当真天下无有一事不知。”
赵佶转头,看着王黼,笑道:“小事?石泰可是张伯端的弟子,金丹这一派向来单传,那石泰再收个徒弟,可就不是小事了,薛式日后说不定便是金丹派第三代掌门,于修道之人而言,这岂能不知?更何况,朕还有枢密院派在各地的密探,如果此等事情都不知晓,要他们何用?”
王黼道:“但道门并非只有雷法,官家您为何……”
“遁入空门,亦或,弃佛入道,是缘;道门纷杂,正一天师、上清、灵宝等各门各派,与谁相结,亦是缘。”
“不过,雷法似乎存于各派当中,并非哪一门专有。”
赵佶笑了笑,指着王黼道:“什么时候,你对道门也有深研了?”顿了片刻,“正因如此,故而朕欲从百家中融合凝练雷法,进而新立雷门一派。究其根本,朕与雷有缘,而非与哪门哪派有缘,所以各派高道,只要他有真功,朕都礼待,为我所用,但最终,朕却是要自建神霄派的。”
说到这里,殿外夜空似乎滚起一阵闷雷,赵佶侧耳倾听片刻后,喜道:“听见没有,朕建神霄派,乃合天意。”
王黼道:“臣实在愚钝之至,神霄二字,竟似乎没怎么听说过。”
“高上神霄,去地百万。天有九重,神霄最高。朕常做一梦,每每真实无比,梦中游于神霄府,雷公电母候立于府门两侧,是以,朕才说与雷有缘,欲建神霄派。”
王黼拭了拭鬓角的汗珠,轻声道:“恕臣愚钝,恳请圣上明示。”
赵佶缓缓走了过来,道:“这次虽是蔡京幕后指使,但若非你治下出了乱子,欠人赉犒,他也寻不到这个由头。朕并未怪罪于你,只叫你好生处置,查清禁军中的蔡党,”说到此处,用手敲了敲案上的名册,声音厉了起来,“但你到头来,竟就拿这个,来糊弄于朕!?”
“臣不敢。下午带头闹事的禁军将领,确实均笔录于名册之上,一个也未曾落下。”
赵佶冷笑几声,道:“未曾落下?那你倒说说,为何崔五魁递来的名册上,列了二十一人,而你,却只写了一十六个?莫非,那剩下的五个,是与王黼你,私交甚笃的?以至于竟敢欺君!”
正在王黼哑口无言之际,赵佶续道:“还有,递上来的十六个人里,倒有八九个官职给写混了,王黼啊王黼,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负着双手,回转过身,“撞邪了么?”
“圣上恕罪,容臣回去再仔细校对一遍,绝不再出半点差错。”
赵佶再次长叹了口气,摆摆手,道:“罢了,罢了,崔五魁这份已准确无误,还要你的作甚?不过人要有自知之明,对朕倚宠卖宠,脑袋可是要搬家的。”
王黼故作紧张,跪道:“臣有罪,臣有罪,还望圣上宽宥,绝不敢再有下次。”
赵佶睥睨王黼一番,道一声:“起来吧。”然后重新走回书案后坐下,继续提笔书写起来。王黼小心翼翼,缓步走了过去,先是给赵佶添了杯茶,然后恭敬地立在一旁,看了片刻后,轻声道:“圣上,您写的是什么?”
“虚靖先生曾进上来一册《天心荡凶诸雷法》,朕习练颇久,与虚元、会元先生所传之雷功,有些相通之处,因此最近朕到睿思殿,将至今修习之所有雷法,悉心总结,尽皆贯通融汇于此一册,以为心得。”(注:虚靖先生,即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王黼道:“圣上似乎专情于雷法?”
赵佶搁下笔,透过北边窗户的格栏,看着夜空,道:“古往今来,道法流派多矣。人要修道,先结善缘,与你无缘之道,修不出来的。长安开福寺,原先有个毗陵禅师,俗名叫做薛式,在空门中有些名望,但前两年却弃佛入道,跟了翠玄子石泰,修炼丹道,这就叫缘。”
王黼有些惊讶,道:“圣上竟连这等小事都晓得?当真天下无有一事不知。”
赵佶转头,看着王黼,笑道:“小事?石泰可是张伯端的弟子,金丹这一派向来单传,那石泰再收个徒弟,可就不是小事了,薛式日后说不定便是金丹派第三代掌门,于修道之人而言,这岂能不知?更何况,朕还有枢密院派在各地的密探,如果此等事情都不知晓,要他们何用?”
王黼道:“但道门并非只有雷法,官家您为何……”
“遁入空门,亦或,弃佛入道,是缘;道门纷杂,正一天师、上清、灵宝等各门各派,与谁相结,亦是缘。”
“不过,雷法似乎存于各派当中,并非哪一门专有。”
赵佶笑了笑,指着王黼道:“什么时候,你对道门也有深研了?”顿了片刻,“正因如此,故而朕欲从百家中融合凝练雷法,进而新立雷门一派。究其根本,朕与雷有缘,而非与哪门哪派有缘,所以各派高道,只要他有真功,朕都礼待,为我所用,但最终,朕却是要自建神霄派的。”
说到这里,殿外夜空似乎滚起一阵闷雷,赵佶侧耳倾听片刻后,喜道:“听见没有,朕建神霄派,乃合天意。”
王黼道:“臣实在愚钝之至,神霄二字,竟似乎没怎么听说过。”
“高上神霄,去地百万。天有九重,神霄最高。朕常做一梦,每每真实无比,梦中游于神霄府,雷公电母候立于府门两侧,是以,朕才说与雷有缘,欲建神霄派。”
今天的更新才写了三分之二,白天又有事,只能争取下午写好,晚饭前更新。(这次的更新算昨天15号的,也即下次更新在19号左右)
王黼暗忖:“别人说不想做皇帝,都是假话;但这个赵佶若说不想做皇帝,恐怕就是当真不想做。在帝位上整天想着修道的,不止他一个,但还琢磨着自创一派,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后俯首道:“天尊必佑吾皇,成就神霄派之业。”
这句话赵佶听了很是受用,搁笔抬头,满脸笑意。王黼续道:“听闻虚元、会元二位先生,均已出宫,为官家搜寻雷斧和雷楔,此番看来,莫非,其实是为了圣上建神霄派一事?”
赵佶吹了吹纸上的墨迹,然后起身,踱了几步,道:“确为神霄,但寻雷斧和雷楔,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朕梦中骑白龙游神霄府,每次入府后,旋即便又有一人,骑乘青牛而来,与朕同行。”
“青牛?遮莫是太上老君?”
赵佶摇头道:“若为天尊,雷公电母当行礼才是,但他们见了此人,并未行礼,只是由着他进。及至到朕身旁,此人便只说一句话——火师传灵素、羽客居南林。”
听到此处,王黼打个激灵,似乎想起什么,但一时又未曾想的透彻,嘴里喃喃地道:“灵素,南林。”
“怎么?你知道?”
王黼摇头道:“臣不知,只是觉得似乎有些耳熟。”
“此乃神启,定是在某处南林里隐居一个道士,乃老天派来助朕建神霄。你耳熟,那是因为天底下的南林多矣,但到底是哪处南林,却无从知晓了。是以,朕着二位先生出宫去寻了。”
假王黼真月疏寻思,自己此时已有把握变幻为赵佶,无需再在睿思殿这里待下去,便故意道:“臣斗胆说一句,让虚元、会元出宫寻觅此人,定是徒劳无功而返,因此人若被找到,圣上招他进宫,立时就会受宠,现在的二位先生等同被打入冷宫,他们如何肯干?是以必不会尽心去寻。”
赵佶果然挑起眉头,道:“那你倒说说应当如何?”
“臣也不知。”
“不知还在这里嚼舌头,朕平日怎么教你的?谏言需有对策,只谏无策、别有用心。”
“臣不敢有二心,只是想到什么便说了。”
“还是多花些心思到你户部,别再被人揪着把柄。”说着将先前递上去的名册,扔到地上。王黼张口还欲再道,赵佶已经转身,背对着他:“退下吧。名册拿回去,连夜重新校对,明日再呈上来。”
王黼寻思:“看来赵佶是生了气,原本说已有崔五魁递上来的,便不要再写了,现在又让连夜重新校对。”于是捡起纸张,放入袖口,道:“臣,遵旨。”
寻常官员如若受了皇帝这般言语对待,回去后定然连觉都睡不安稳。但假王黼此时却一身轻松,出殿后,几乎是小跑带跳着下了台阶。
梁师成和那个小太监仍旧候在台阶下,此时眼睁睁看着王黼从自己面前经过,却竟连招呼也没打,便那么匆匆走了过去,小太监在后面幽幽地道:“王尚书今日,还真个儿是撞邪了。”
去延福宫的路,午后时钟耀南已经陪她走了一趟,此时虽已天黑,但走走停停,也能认识。来到正门对面的巷子拐角处,王黼看看四下无人,于是聚气凝神,发动内丹,口中念一句随心化形法总纲:“一气三清生万物幻变。”接着,诸般咒语喃喃愈念愈快,每句皆为四个字,每四字又配合捏一种手诀,片刻后头顶腾起一缕丹气,倏忽间就变了模样,活生生一个着龙袍、戴帝冠的赵佶,站在巷子中。
之所以初时在左藏库,苗月疏不念咒语,不捏手诀,眨眼就变为王黼,那是她有意耍弄技艺,那个法子胜在变幻速度极快,但化出之形却难长久。此番咒语手诀,变出来的模样,虽要费得片刻功夫,但却可固形久长,以保不会褪为本形以至露馅。
赵佶先是卡了几嗓子,尔后双手负于身后,缓步朝延福宫大门走去。看门的侍卫,远远见着这么一人,初时看不清楚,及至走近后,发现竟是皇帝,而且独自一人,心中甚为惊讶,忙由跨立持刀之态,换为正立行礼。赵佶也不朝这二人多看一眼,跨过门槛,便走了进去。
从睿思殿到延福宫的路好认,可延福宫里面却是苗月疏不曾来过的,虽已有钟耀南提前画草图讲解,但假山湖水极广、古木亭阁甚多,岔路小径交错通幽,初入者,要直接找到罗金阁,绝非易事。
这句话赵佶听了很是受用,搁笔抬头,满脸笑意。王黼续道:“听闻虚元、会元二位先生,均已出宫,为官家搜寻雷斧和雷楔,此番看来,莫非,其实是为了圣上建神霄派一事?”
赵佶吹了吹纸上的墨迹,然后起身,踱了几步,道:“确为神霄,但寻雷斧和雷楔,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朕梦中骑白龙游神霄府,每次入府后,旋即便又有一人,骑乘青牛而来,与朕同行。”
“青牛?遮莫是太上老君?”
赵佶摇头道:“若为天尊,雷公电母当行礼才是,但他们见了此人,并未行礼,只是由着他进。及至到朕身旁,此人便只说一句话——火师传灵素、羽客居南林。”
听到此处,王黼打个激灵,似乎想起什么,但一时又未曾想的透彻,嘴里喃喃地道:“灵素,南林。”
“怎么?你知道?”
王黼摇头道:“臣不知,只是觉得似乎有些耳熟。”
“此乃神启,定是在某处南林里隐居一个道士,乃老天派来助朕建神霄。你耳熟,那是因为天底下的南林多矣,但到底是哪处南林,却无从知晓了。是以,朕着二位先生出宫去寻了。”
假王黼真月疏寻思,自己此时已有把握变幻为赵佶,无需再在睿思殿这里待下去,便故意道:“臣斗胆说一句,让虚元、会元出宫寻觅此人,定是徒劳无功而返,因此人若被找到,圣上招他进宫,立时就会受宠,现在的二位先生等同被打入冷宫,他们如何肯干?是以必不会尽心去寻。”
赵佶果然挑起眉头,道:“那你倒说说应当如何?”
“臣也不知。”
“不知还在这里嚼舌头,朕平日怎么教你的?谏言需有对策,只谏无策、别有用心。”
“臣不敢有二心,只是想到什么便说了。”
“还是多花些心思到你户部,别再被人揪着把柄。”说着将先前递上去的名册,扔到地上。王黼张口还欲再道,赵佶已经转身,背对着他:“退下吧。名册拿回去,连夜重新校对,明日再呈上来。”
王黼寻思:“看来赵佶是生了气,原本说已有崔五魁递上来的,便不要再写了,现在又让连夜重新校对。”于是捡起纸张,放入袖口,道:“臣,遵旨。”
寻常官员如若受了皇帝这般言语对待,回去后定然连觉都睡不安稳。但假王黼此时却一身轻松,出殿后,几乎是小跑带跳着下了台阶。
梁师成和那个小太监仍旧候在台阶下,此时眼睁睁看着王黼从自己面前经过,却竟连招呼也没打,便那么匆匆走了过去,小太监在后面幽幽地道:“王尚书今日,还真个儿是撞邪了。”
去延福宫的路,午后时钟耀南已经陪她走了一趟,此时虽已天黑,但走走停停,也能认识。来到正门对面的巷子拐角处,王黼看看四下无人,于是聚气凝神,发动内丹,口中念一句随心化形法总纲:“一气三清生万物幻变。”接着,诸般咒语喃喃愈念愈快,每句皆为四个字,每四字又配合捏一种手诀,片刻后头顶腾起一缕丹气,倏忽间就变了模样,活生生一个着龙袍、戴帝冠的赵佶,站在巷子中。
之所以初时在左藏库,苗月疏不念咒语,不捏手诀,眨眼就变为王黼,那是她有意耍弄技艺,那个法子胜在变幻速度极快,但化出之形却难长久。此番咒语手诀,变出来的模样,虽要费得片刻功夫,但却可固形久长,以保不会褪为本形以至露馅。
赵佶先是卡了几嗓子,尔后双手负于身后,缓步朝延福宫大门走去。看门的侍卫,远远见着这么一人,初时看不清楚,及至走近后,发现竟是皇帝,而且独自一人,心中甚为惊讶,忙由跨立持刀之态,换为正立行礼。赵佶也不朝这二人多看一眼,跨过门槛,便走了进去。
从睿思殿到延福宫的路好认,可延福宫里面却是苗月疏不曾来过的,虽已有钟耀南提前画草图讲解,但假山湖水极广、古木亭阁甚多,岔路小径交错通幽,初入者,要直接找到罗金阁,绝非易事。
@wjrcxj 2016-05-19 17:15:00
楼主还没更啊
-----------------------------
今天会更的,力争12点之前。
楼主还没更啊
-----------------------------
今天会更的,力争12点之前。
假赵佶勉强按照记忆,在延福宫里转着,但到了一座湖心亭后,看看通向四面的廊道,实在不知该走向何处。这时从一扇小门里拐进来几盏灯笼,其实那扇门,正是钟耀南头次打晕连微,然后扮作道童,端着瓜果来给皇帝时,通过的那扇。
及至灯笼走近,乃是一队夜间巡逻的侍卫,打头的侍卫长睁眼看了数回,确认没看错,慌忙行礼道:“圣上。”
赵佶嗯了一声,忽然心生一计,道:“朕今晚多饮了几杯,有些醉了,看不清路,你们引我去罗金阁。”侍卫长毫无半点怀疑,道:“属下遵旨。”随即起身,领着一队侍卫在前开道,朝罗金阁而去。
话分两头,却说钟耀南到了茶酒班,寻着几个不当班的胡吹海侃。而茶酒班这些低品侍卫,哪个不晓得他钟耀南钟统制是皇帝眼前的大红人?是以均有意巴结,也不顾殿前司定下的规矩,拿出平日藏着的好酒,又到殿司厨房托人整了几样好菜,就在房里摆开。
钟耀南也不客气,吃了几盏酒后,道:“说起喝酒,就想到陆押班,当日我从咱们茶酒班调至延福宫,陆押班便在库房里偷偷摆下送行酒,两人着实好好喝了一顿,咳,至今难忘呐。”
话刚说完,门外响起声音:“谁在念叨我呢?”
众人抬头一看,陆成林出现在门前,笑意盈盈迈步走了进来。钟耀南站起身,道:“说曹操、曹操到,哈哈。”
侍卫们让出个位子,陆成林坐下,道:“上次钟兄弟你乔迁之喜,酒没喝完,我就先回宫了,实在过意不去。但宫里的情况你也知道,有时实在没办法,特别是茶酒班,几乎不分昼夜,总会有事。”
钟耀南道:“那日陆押班你能去,我便已十分高兴,要知道你可是我进宫后,真正相识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提携我的人,兄弟毕生难忘。”
旁边几个侍卫起哄,道:“敢情钟统制只与陆押班有交情,对我们都不认了。”“哪里,哪里,要是不认诸位,今日我得空又怎会过来?来,来,大家倒酒。”
陆成林捂住酒杯,摆手笑道:“钟兄弟见谅,我今晚还要去景福殿当值,本来此时已应过去。只是兄弟在此,才逗留片刻,来说几句话。但酒是断断不能喝的。”
钟耀南道:“我平日少有机会能来,好不容易咱们聚在一起,就不能换个人过去么?”
陆成林想了想,道:“那我先去看看,如能抽身,便尽快回来,如何?”
“如此甚好,我等你。”钟耀南道。
于是陆成林便起身,招呼道:“你们陪好钟统制,我去去就来。”
赵佶这厢,到了罗金阁后,也不上楼,便在一张榻上坐了下来。侍卫长唤来一个当值的道童,道:“官家今夜多饮了几杯,赶紧去煮醒酒汤来。”
赵佶摆手止住,道:“不必了,倒杯茶来罢。”然后便让侍卫们退下,继续巡夜,自己则在榻上想着如何问出地宫在哪儿,怎么进去。
片刻后,青衣小道童端了杯茶过来,放下,然后立在一旁等着吩咐。赵佶喝了几口后,道:“你叫什么名字?”
道童似乎有些错愕,道:“我叫凤麟。”
“哦,凤麟,这名字不错。”
道童低头轻声道:“这道号还是您给我取的呢。”
赵佶听了,隐隐有些面红耳赤,故作醉态道:“今日朕雷书,集大成,高兴之余,便多饮了几杯,现在是头也晕目也眩,来路都认不清,名字也不记得了。”心里寻思:“在这小童子面前即便露出些破绽,也不碍事,干脆直说。”于是续道:“凤麟啊,你,你过来,扶着朕。”
道童走过来,伸手扶住赵佶,问:“圣上要去哪里?”
“地宫,我得去查一查。”说着,故意摇晃步子,装作醉酒走路不稳的模样,“你,你带路,朕有些晕了。”
道童嘴里应了一声,然后便搀着赵佶,朝后面走去,孰知最后竟然出了罗金阁,到了后面的院子。
赵佶惊道:“这是哪里?朕让你扶我去罗金阁地宫,怎么出来了?”
“官家您喝多不记得了,就在前面。”
赵佶心道:“且跟着他过去看看。”于是又走了片刻,两人来到后院里的一座假山前站定,山顶有座八角凉亭,映着明月,假山中间堆成个水帘洞的模样,且竟真有水从上而下流淌,最终汇聚到山前的一面池塘里。
及至灯笼走近,乃是一队夜间巡逻的侍卫,打头的侍卫长睁眼看了数回,确认没看错,慌忙行礼道:“圣上。”
赵佶嗯了一声,忽然心生一计,道:“朕今晚多饮了几杯,有些醉了,看不清路,你们引我去罗金阁。”侍卫长毫无半点怀疑,道:“属下遵旨。”随即起身,领着一队侍卫在前开道,朝罗金阁而去。
话分两头,却说钟耀南到了茶酒班,寻着几个不当班的胡吹海侃。而茶酒班这些低品侍卫,哪个不晓得他钟耀南钟统制是皇帝眼前的大红人?是以均有意巴结,也不顾殿前司定下的规矩,拿出平日藏着的好酒,又到殿司厨房托人整了几样好菜,就在房里摆开。
钟耀南也不客气,吃了几盏酒后,道:“说起喝酒,就想到陆押班,当日我从咱们茶酒班调至延福宫,陆押班便在库房里偷偷摆下送行酒,两人着实好好喝了一顿,咳,至今难忘呐。”
话刚说完,门外响起声音:“谁在念叨我呢?”
众人抬头一看,陆成林出现在门前,笑意盈盈迈步走了进来。钟耀南站起身,道:“说曹操、曹操到,哈哈。”
侍卫们让出个位子,陆成林坐下,道:“上次钟兄弟你乔迁之喜,酒没喝完,我就先回宫了,实在过意不去。但宫里的情况你也知道,有时实在没办法,特别是茶酒班,几乎不分昼夜,总会有事。”
钟耀南道:“那日陆押班你能去,我便已十分高兴,要知道你可是我进宫后,真正相识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提携我的人,兄弟毕生难忘。”
旁边几个侍卫起哄,道:“敢情钟统制只与陆押班有交情,对我们都不认了。”“哪里,哪里,要是不认诸位,今日我得空又怎会过来?来,来,大家倒酒。”
陆成林捂住酒杯,摆手笑道:“钟兄弟见谅,我今晚还要去景福殿当值,本来此时已应过去。只是兄弟在此,才逗留片刻,来说几句话。但酒是断断不能喝的。”
钟耀南道:“我平日少有机会能来,好不容易咱们聚在一起,就不能换个人过去么?”
陆成林想了想,道:“那我先去看看,如能抽身,便尽快回来,如何?”
“如此甚好,我等你。”钟耀南道。
于是陆成林便起身,招呼道:“你们陪好钟统制,我去去就来。”
赵佶这厢,到了罗金阁后,也不上楼,便在一张榻上坐了下来。侍卫长唤来一个当值的道童,道:“官家今夜多饮了几杯,赶紧去煮醒酒汤来。”
赵佶摆手止住,道:“不必了,倒杯茶来罢。”然后便让侍卫们退下,继续巡夜,自己则在榻上想着如何问出地宫在哪儿,怎么进去。
片刻后,青衣小道童端了杯茶过来,放下,然后立在一旁等着吩咐。赵佶喝了几口后,道:“你叫什么名字?”
道童似乎有些错愕,道:“我叫凤麟。”
“哦,凤麟,这名字不错。”
道童低头轻声道:“这道号还是您给我取的呢。”
赵佶听了,隐隐有些面红耳赤,故作醉态道:“今日朕雷书,集大成,高兴之余,便多饮了几杯,现在是头也晕目也眩,来路都认不清,名字也不记得了。”心里寻思:“在这小童子面前即便露出些破绽,也不碍事,干脆直说。”于是续道:“凤麟啊,你,你过来,扶着朕。”
道童走过来,伸手扶住赵佶,问:“圣上要去哪里?”
“地宫,我得去查一查。”说着,故意摇晃步子,装作醉酒走路不稳的模样,“你,你带路,朕有些晕了。”
道童嘴里应了一声,然后便搀着赵佶,朝后面走去,孰知最后竟然出了罗金阁,到了后面的院子。
赵佶惊道:“这是哪里?朕让你扶我去罗金阁地宫,怎么出来了?”
“官家您喝多不记得了,就在前面。”
赵佶心道:“且跟着他过去看看。”于是又走了片刻,两人来到后院里的一座假山前站定,山顶有座八角凉亭,映着明月,假山中间堆成个水帘洞的模样,且竟真有水从上而下流淌,最终汇聚到山前的一面池塘里。
说是个池塘,但面积颇大,称为小湖也不为过。凤麟朝湖边一块竖立的石头走了过去,两手握住用力一转,然后在两人左侧,从平地里竟升起一根石柱,中间偏上的地方,做成复杂宫田格式样,而里面的石块是活动的。凤麟用手拨弄着,最后这些石块组成的浮雕图案,竟从一张八卦图,变为了一条龙。很显然,这便是进入地宫前的机关了。
赵佶在一旁看得惊讶,心道:“这小小的道童,如何能知道这些关窍?连微以前也是在此处做道童的,为何他却丝毫不知?”
就在这时,湖水开始激荡起来,逐渐晃动腾起浪花,水帘洞至岸边之间的水下,从两端升起什么物事,及至全部到位后,竟然合成一座完整的半圆拱形石桥,湿漉漉的桥身上还在往下淋着湖水。
这倒着实出乎赵佶意料,凤麟扶着他走上石桥,朝对面的洞里走去。由于桥面狭窄,两人无法并行,便一前一后行进。此外,随着石桥从水下升起,那洞前不息的水帘也停止了流动。
行至一半时,由于桥身有水湿滑,且石桥乃由天然窍穴玲珑的湖石砌成,赵佶不小心脚底滑了一下,准备喊身后的凤麟时,哪知回头一看,却空空如也,整个明月下的湖心石桥上,只有赵佶一人。
苗月疏亦属经过风浪之人,寻常事情难有吓得着的,但此情此景,也不禁心中咯噔一下,愣在那里,半晌说不出话来。不过事已至此,若就此离去,实在心有不甘,心下几番计较,最后一咬牙,朝着洞里走去。
进了山洞后,忽地亮起火把,照亮一条盘旋通向地下的石阶,但左右没有一个人影,这些火把是如何点着的,又是怪事一桩。
赵佶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朝下走去,过得片刻,终于下到底层,但见一堵铜墙铁壁中间,有两只龙头铺首,但不见门在何处。
正纳闷之际,突然铜墙当中现出一道缝隙,接着如同向里敞开的门缝一般,越变越大,最后全部打开,原来并非无门,而是两扇铜门与整个金石之壁严丝合缝,以至于从外面看不出门来。虽然苗家世代为工匠,见过的精巧之物不能算不多,但对此巧夺天工之艺,苗月疏心里仍惊赞不已。
铜门后面走来两名金甲银袍的侍卫,跪拜道:“恭迎圣驾。”苗月疏心里疑惑:“我又不曾敲那铺首上的圆环,他们是如何知道我来的?”但嘴里不能明问,于是道一句:“平身吧。”
三人缓缓走了进去,铜门重新合上。赵佶仍旧以醉酒看不清路为由,让侍卫带路。
其中一人道:“不知官家想去哪一层?”
赵佶心中想起连微的话,地宫应有三层,万石图录似乎在最底下,另外要到最底层,必先经过前两处,好不容易进来一次,自然尽量各处都得转一转,于是含糊着道:“去最下面一层吧。”
“最下面一层?”那侍卫似乎有些疑惑,“官家您是说第三层?”赵佶也不正面回答,而是问:“怎么?有什么不妥么?”
“不是,不是,小的只是确认一下。因为第四层尚未完工,才只建了一半,所以官家您说最下面一层,小的不清楚是要去第三层,还是正在建的第四层。”
赵佶心下稍宽,道:“就是第三层。”
于是两名侍卫在前引路,赵佶跟在后头。三人先是来到一层的大殿,侍卫们在门前不知是如何鼓捣的,使得殿内现出一条小径,整个大殿不知装了什么机关,竟能从上劈下如同雷电般的紫光,那些闪电就在三人行走的小径周围滋滋作响,令人胆战心惊。
继续向下,到了二层,又是一片极大的殿内水域,但这次却是从右侧墙壁上,伸出一根根石板,而且高低起伏,彷如峭壁上的栈道。此时两名侍卫一前一后,牢牢抓紧赵佶的手,生怕其不小心掉进水里,前面一人道:“水里的爪哇鼍今日尚未投喂,凶猛异常,官家千万小心。”
下到第三层后,应该已在地底数十米,但不知从哪里采来的光,既不强烈,又不昏暗,柔和清心,兼之整个第三层全然不是大殿的模样,而像是一处洞天福地,刻意纯由石头堆叠砌成,且里面幽兰丛生、黑松遒壮、怪石危耸、古柏蟠龙,香炉日夜不断微微袅着青烟。若让人蒙眼到此处后再松开,断然想不到这会是在地下,直以为是在某处神仙高道修炼的山洞里呢。
赵佶在一旁看得惊讶,心道:“这小小的道童,如何能知道这些关窍?连微以前也是在此处做道童的,为何他却丝毫不知?”
就在这时,湖水开始激荡起来,逐渐晃动腾起浪花,水帘洞至岸边之间的水下,从两端升起什么物事,及至全部到位后,竟然合成一座完整的半圆拱形石桥,湿漉漉的桥身上还在往下淋着湖水。
这倒着实出乎赵佶意料,凤麟扶着他走上石桥,朝对面的洞里走去。由于桥面狭窄,两人无法并行,便一前一后行进。此外,随着石桥从水下升起,那洞前不息的水帘也停止了流动。
行至一半时,由于桥身有水湿滑,且石桥乃由天然窍穴玲珑的湖石砌成,赵佶不小心脚底滑了一下,准备喊身后的凤麟时,哪知回头一看,却空空如也,整个明月下的湖心石桥上,只有赵佶一人。
苗月疏亦属经过风浪之人,寻常事情难有吓得着的,但此情此景,也不禁心中咯噔一下,愣在那里,半晌说不出话来。不过事已至此,若就此离去,实在心有不甘,心下几番计较,最后一咬牙,朝着洞里走去。
进了山洞后,忽地亮起火把,照亮一条盘旋通向地下的石阶,但左右没有一个人影,这些火把是如何点着的,又是怪事一桩。
赵佶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朝下走去,过得片刻,终于下到底层,但见一堵铜墙铁壁中间,有两只龙头铺首,但不见门在何处。
正纳闷之际,突然铜墙当中现出一道缝隙,接着如同向里敞开的门缝一般,越变越大,最后全部打开,原来并非无门,而是两扇铜门与整个金石之壁严丝合缝,以至于从外面看不出门来。虽然苗家世代为工匠,见过的精巧之物不能算不多,但对此巧夺天工之艺,苗月疏心里仍惊赞不已。
铜门后面走来两名金甲银袍的侍卫,跪拜道:“恭迎圣驾。”苗月疏心里疑惑:“我又不曾敲那铺首上的圆环,他们是如何知道我来的?”但嘴里不能明问,于是道一句:“平身吧。”
三人缓缓走了进去,铜门重新合上。赵佶仍旧以醉酒看不清路为由,让侍卫带路。
其中一人道:“不知官家想去哪一层?”
赵佶心中想起连微的话,地宫应有三层,万石图录似乎在最底下,另外要到最底层,必先经过前两处,好不容易进来一次,自然尽量各处都得转一转,于是含糊着道:“去最下面一层吧。”
“最下面一层?”那侍卫似乎有些疑惑,“官家您是说第三层?”赵佶也不正面回答,而是问:“怎么?有什么不妥么?”
“不是,不是,小的只是确认一下。因为第四层尚未完工,才只建了一半,所以官家您说最下面一层,小的不清楚是要去第三层,还是正在建的第四层。”
赵佶心下稍宽,道:“就是第三层。”
于是两名侍卫在前引路,赵佶跟在后头。三人先是来到一层的大殿,侍卫们在门前不知是如何鼓捣的,使得殿内现出一条小径,整个大殿不知装了什么机关,竟能从上劈下如同雷电般的紫光,那些闪电就在三人行走的小径周围滋滋作响,令人胆战心惊。
继续向下,到了二层,又是一片极大的殿内水域,但这次却是从右侧墙壁上,伸出一根根石板,而且高低起伏,彷如峭壁上的栈道。此时两名侍卫一前一后,牢牢抓紧赵佶的手,生怕其不小心掉进水里,前面一人道:“水里的爪哇鼍今日尚未投喂,凶猛异常,官家千万小心。”
下到第三层后,应该已在地底数十米,但不知从哪里采来的光,既不强烈,又不昏暗,柔和清心,兼之整个第三层全然不是大殿的模样,而像是一处洞天福地,刻意纯由石头堆叠砌成,且里面幽兰丛生、黑松遒壮、怪石危耸、古柏蟠龙,香炉日夜不断微微袅着青烟。若让人蒙眼到此处后再松开,断然想不到这会是在地下,直以为是在某处神仙高道修炼的山洞里呢。
赵佶让两名侍卫守在门口,独自一人进了里间。四下走动一番,发现其中一面石墙上凿有橱隔,里面摆满经书,不禁心头大喜,立即翻检起来。
但左翻右看之下,虽然本本皆为道法秘笈,但横竖不见哪本是《万石图录》。然后再往别处寻,却哪里还有存书的地方?把个赵佶急得细汗遍身。
想想也是,好不容易,费尽周折,才到得宫内这处最为隐秘之所在,弄到最后却找不到石书,自然着急。心急,便易上火,赵佶觉得口干舌燥,于是坐到一把椅子上,朝外呼唤,一名侍卫应声而入。
赵佶道:“给朕泡杯茶来。”
侍卫应诺,正欲转身,赵佶忽然又道:“慢着。”
“圣上还有什么吩咐?”
赵佶捻了捻胡须,道:“你跟着朕有不少日子了,守在这里也是尽职尽责,因此朕想升你的官。”
那侍卫显得出乎意料,忙跪道:“谢圣上恩典。”
“先别忙谢恩,朕还有些问题要问你,你能答上来,才证明你是真的对朕忠心。我问你,朕平日在此处,费心力做得最多的是何事?”
“睿思殿是官家处理国事公文之所在,而这里,便是官家研习道经之处了。官家读经时虽宣小人进来的不多,但这点还是知道的。”
“那你可知,朕平日读得最多的是哪本经书么?”
“读得最多的,小人不知。但最为看重的,小人自然知道是《万石图录》。”
听到此处,赵佶心中隐隐惊喜,道:“哦?呵呵。那说说你是如何知道的。”
侍卫道:“因为圣上您每次离去时都嘱咐小的不要将爪哇鼍投喂过饱,以保持其凶残。”
赵佶听得纳闷,心下寻思:“爪哇鼍饱与不饱,凶或不凶,与万石图录又有何关联?”问到:“你如何能从这推断出朕最看重《万石图录》的?”
侍卫脸上露出些许疑惑,道:“刻有万石图录的石碑在恶鼍潭底,圣上要小的保持鼍之凶残,难道不是为了守护石碑周全么?”
赵佶不禁心头一颤,实在没想到,万石图录竟然没有纸本,亦或原有纸本,但已被销毁,改为镌刻于石碑之上,沉于潭底,并以恶鼍守卫。而适才过来时的地宫二层,确实是水潭,水潭底部应该与此时的三层几乎并行,那么连微占卦推断《万石图录》在地宫三层,也不能算是错。
只不过石书内容断然不是一块石碑便能全部刻下的,那许多石碑全在潭底,自己如何能看到?正在焦虑之际,忽然想到赵佶曾经给过钟耀南一册《艮岳图谱》,便是从《万石图录》中摘抄关于艮岳一节而来。
那么既然赵佶能见到万石图录,那他断然不可能潜入潭底,边读边抄,是以必定有什么法子,既无需入水,又能轻易看到石碑上所刻的内容。
幸得苗月疏心思灵巧,想到此节,转个弯便道:“你所言极是,本来今晚朕是想来抄《万石图录》艮岳一节的,但眼下头痛得很,你来替朕抄吧。至于升官一事,朕明日会着梁师成拟旨的,你安心听宣便是。”
侍卫奇道:“恕小的多嘴。上次圣上似乎抄过一次艮岳篇,因为后来说是给了钟耀南,令其按照图谱建造艮岳。此次要重抄,是钟统制不慎弄丢了么?”
赵佶听完心中欣喜不已,捶了捶额头,道:“真是酒多误事啊,朕适才口误,并非要你重抄艮岳篇,而是除艮岳篇以外剩余篇章。”
这侍卫也是个脑筋极快的,生怕赵佶是一时喝多,如果次日清醒后想起来让外人看了抄了万石图录,为防石书泄露而要杀人灭口,后果实不堪设想。皇帝视为宝中宝之物,岂是自己一个侍卫能随便乱看的?踌躇一番后,仍是有些不敢,道:“万石图录乃大内至秘,每次升起石碑后,小的们都是全部退下,而圣上独自一人在此,故而……”
赵佶先是听到石碑竟可升起,然后又见他如此神态,早已明白其心思,连忙顺水推舟,摆了摆手,道:“罢了,罢了,你们把石碑升起来就退下吧。”
那侍卫像是得了免死金牌一般,忙唤来门口一人,然后两人朝最深处的一张木榻走去,分别立于左右两只高大的立式紫铜香炉前,然后同时相向转动香炉。
首先这玩意儿得两人同时转动,是以平日赵佶一人绝无法操作;其次,紫铜香炉看起来敦实无比,想必转动起来也是需费不少气力的。因此才有侍卫适才所言的,每次石碑升起后,他们都是全部退下。可以推测,平日也是由这两名侍卫,前来升起石碑的。
【此篇是5月27日的更新】
但左翻右看之下,虽然本本皆为道法秘笈,但横竖不见哪本是《万石图录》。然后再往别处寻,却哪里还有存书的地方?把个赵佶急得细汗遍身。
想想也是,好不容易,费尽周折,才到得宫内这处最为隐秘之所在,弄到最后却找不到石书,自然着急。心急,便易上火,赵佶觉得口干舌燥,于是坐到一把椅子上,朝外呼唤,一名侍卫应声而入。
赵佶道:“给朕泡杯茶来。”
侍卫应诺,正欲转身,赵佶忽然又道:“慢着。”
“圣上还有什么吩咐?”
赵佶捻了捻胡须,道:“你跟着朕有不少日子了,守在这里也是尽职尽责,因此朕想升你的官。”
那侍卫显得出乎意料,忙跪道:“谢圣上恩典。”
“先别忙谢恩,朕还有些问题要问你,你能答上来,才证明你是真的对朕忠心。我问你,朕平日在此处,费心力做得最多的是何事?”
“睿思殿是官家处理国事公文之所在,而这里,便是官家研习道经之处了。官家读经时虽宣小人进来的不多,但这点还是知道的。”
“那你可知,朕平日读得最多的是哪本经书么?”
“读得最多的,小人不知。但最为看重的,小人自然知道是《万石图录》。”
听到此处,赵佶心中隐隐惊喜,道:“哦?呵呵。那说说你是如何知道的。”
侍卫道:“因为圣上您每次离去时都嘱咐小的不要将爪哇鼍投喂过饱,以保持其凶残。”
赵佶听得纳闷,心下寻思:“爪哇鼍饱与不饱,凶或不凶,与万石图录又有何关联?”问到:“你如何能从这推断出朕最看重《万石图录》的?”
侍卫脸上露出些许疑惑,道:“刻有万石图录的石碑在恶鼍潭底,圣上要小的保持鼍之凶残,难道不是为了守护石碑周全么?”
赵佶不禁心头一颤,实在没想到,万石图录竟然没有纸本,亦或原有纸本,但已被销毁,改为镌刻于石碑之上,沉于潭底,并以恶鼍守卫。而适才过来时的地宫二层,确实是水潭,水潭底部应该与此时的三层几乎并行,那么连微占卦推断《万石图录》在地宫三层,也不能算是错。
只不过石书内容断然不是一块石碑便能全部刻下的,那许多石碑全在潭底,自己如何能看到?正在焦虑之际,忽然想到赵佶曾经给过钟耀南一册《艮岳图谱》,便是从《万石图录》中摘抄关于艮岳一节而来。
那么既然赵佶能见到万石图录,那他断然不可能潜入潭底,边读边抄,是以必定有什么法子,既无需入水,又能轻易看到石碑上所刻的内容。
幸得苗月疏心思灵巧,想到此节,转个弯便道:“你所言极是,本来今晚朕是想来抄《万石图录》艮岳一节的,但眼下头痛得很,你来替朕抄吧。至于升官一事,朕明日会着梁师成拟旨的,你安心听宣便是。”
侍卫奇道:“恕小的多嘴。上次圣上似乎抄过一次艮岳篇,因为后来说是给了钟耀南,令其按照图谱建造艮岳。此次要重抄,是钟统制不慎弄丢了么?”
赵佶听完心中欣喜不已,捶了捶额头,道:“真是酒多误事啊,朕适才口误,并非要你重抄艮岳篇,而是除艮岳篇以外剩余篇章。”
这侍卫也是个脑筋极快的,生怕赵佶是一时喝多,如果次日清醒后想起来让外人看了抄了万石图录,为防石书泄露而要杀人灭口,后果实不堪设想。皇帝视为宝中宝之物,岂是自己一个侍卫能随便乱看的?踌躇一番后,仍是有些不敢,道:“万石图录乃大内至秘,每次升起石碑后,小的们都是全部退下,而圣上独自一人在此,故而……”
赵佶先是听到石碑竟可升起,然后又见他如此神态,早已明白其心思,连忙顺水推舟,摆了摆手,道:“罢了,罢了,你们把石碑升起来就退下吧。”
那侍卫像是得了免死金牌一般,忙唤来门口一人,然后两人朝最深处的一张木榻走去,分别立于左右两只高大的立式紫铜香炉前,然后同时相向转动香炉。
首先这玩意儿得两人同时转动,是以平日赵佶一人绝无法操作;其次,紫铜香炉看起来敦实无比,想必转动起来也是需费不少气力的。因此才有侍卫适才所言的,每次石碑升起后,他们都是全部退下。可以推测,平日也是由这两名侍卫,前来升起石碑的。
【此篇是5月27日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