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第二十讲 民间大杂烩(下)
(三)张屠夫
张屠夫本名张恒,祖籍山东,只因在村里杀猪宰羊,得名张屠夫。
张恒的父亲叫张瑜,张瑜之父叫张文统。张家是书香世家,早年间张文统为蒋家王朝效力,主持文物考古方面的工作。张文统博学多才,尤其痴迷古文献。蒋总统倒台后,张文统本应追随国民党到台湾,只因他反对国民政府将珍贵国宝带往台湾,最终被国民政府抛弃。
解放后,张文统被劳改两年后下放到农村。就这样,张文统成了个不折不扣的农民。文人身上总有抹不掉的气节,即便做了农民,张文统依旧不改书香气节。张文统对子弟要求甚严,如此氛围下,张瑜从小熟读五经四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张文统闲暇之余,将自己对诸多古文献、野史杂籍的心得汇编成册,以由后人学评。张文统生来一副书生命,受不了田间疾苦,做了没几年农民便撒手去了。张文统去了以后,张瑜便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后来,张瑜成了村里唯一的教书先生。张瑜婚后生有一子,取名张恒。张恒从小体弱多病,不禁风雨。
一日夜归,张瑜见山中亮光闪烁,竟似白昼。好奇之余,张瑜进山。行至山谷低洼处,忽见一大黑蟒,蟒首如狗头般大小,蟒身长九尺有余。黑蟒昂首张嘴,对月吐珠。一颗明哗哗的珠子随着蟒蛇的吐纳一起一落,照得山谷亮如白昼。熟读野史怪经的张瑜知道,这是成了精的蟒蛇在吐纳内丹。张瑜看的聚精会神,感叹世间竟有如此奇物。突然,一只浑身毛羽雪白的东西出现在黑蟒身后。那白毛东西长的好生肥壮,正匍匐前进,没有一点声响。
“这是……”张瑜差点叫出声来。那白毛东西,居然是条银狐!若不是凭着它那尖嘴立耳长须宽尾,张瑜险些没认出这东西来。想不到世间还有这么大的狐狸,真是开了眼见。
银狐小心靠近黑蟒,不时左右张望。张瑜知道,这银狐是被黑蟒的内丹吸引而来,它可能要铤而走险,夺取内丹。没等张瑜多想,银狐突然起跳,越过黑蟒头顶,一口吞下内丹,落地之后转身开溜。黑蟒反应迅速,哪容得宝贝落入他人之手,不等银狐撒开腿,立刻旋转蛇尾,一个“大扫荡”将银狐拍开,内丹从银狐嘴里跌落,顺着山坡滚了下去,色泽渐渐暗了下来。银狐爬起身,顺着山坡往下跑,黑蟒则紧跟银狐。
张瑜正看的出神,脑袋突然一疼,一粒石子大小的圆球正砸在自己脑瓜上。张瑜捡起那泛幽光的圆球,再看看山坡上那二物正气势汹汹的冲着自己而来,立刻明白了缘由。张瑜将圆球塞进怀里撒腿就跑,怎奈山谷里石头多,脚下不稳突然一个倒栽葱磕在地上。张瑜心里一万个着急,书生急了也骂娘。倒在地上的那一刻,张瑜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怎么个死法,被狐狸咬断脖子,被黑蟒生吞了,被黑蟒活活勒死……就在张瑜起身的那一刹那,后背突然如负重物,竟被银狐扑倒在地。张瑜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更不敢翻身,因为他怕狐狸照着他的脖子给一口。银狐似乎很急躁,长鸣一声,对着张瑜的肩膀咬去。张瑜吃疼,满地打滚。狐狸见机可趁,张开血盆大口对着张瑜脖子咬去。那一刻,张瑜闭上了眼。可就在这生死关头,身后黑蟒突然赶来,只听“啪”的一声,张瑜睁眼看去,只见银狐被黑蟒一尾巴抽开。接下来,这一蟒一狐又缠打在一起。张瑜趁机开溜,却见黑蟒卷起银狐,张口就咬。银狐狡猾,对着黑蟒“哧”的一声喷臭气,然后趁黑蟒不备,一口咬下黑蟒的一只眼珠。黑蟒剧痛之下甩开银狐,张瑜眼瞅着银狐得势,这还了得?下一个遭殃的不就是自己吗?再说黑蟒,被咬下眼珠后疼得满地翻滚。银狐趁胜追击,两只爪子紧紧抓住黑蟒的前身,意图咬瞎它的另一只眼。张瑜见势不妙,不知哪来的书生勇气,抓起地上的石头朝着银狐脑袋丢去。不偏不倚,石头正中银狐后脑。银狐中招,盛怒之下转身对着张瑜“吱吱”叫唤。就在银狐分神之际,黑蟒突然出其不意,一口咬住银狐咽喉。银狐扑腾着四肢想要逃脱,身子却被黑蟒牢牢盘住。不一会儿,银狐血被吸干,气绝身亡。张瑜看着这只“独眼蟒”不知所措,更忘了逃跑。黑蟒松开银狐,慢慢逼近张瑜。张瑜双手交叉防御,小心后退。黑蟒张口“哧哧”出声,张瑜以为它要攻击自己,连忙从怀里掏出圆球放在地上,并继续后退。令人意外的是,黑蟒不但没有伤及张瑜,反而转身逃窜。这一切令张瑜始料不及,刚才还为内丹打的你死我活的黑蟒,此刻怎么弃丹而去?不解之余,张瑜弯腰又捡起地上的圆球。就在此时,张瑜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排排堆得很规律石子,石子组合在一起,竟然是两个字,“十年”!
怪哉怪哉!好端端的地上怎么会有两个字?莫非是黑蟒留下的?张瑜看着这两个诡异的字,实在是琢磨不透,又想到此地非久留之地,收拾了内丹立马开溜。
张瑜回到家后,立马将黑蟒内丹给体弱多病的儿子服下。从此,张恒活奔乱跳,极少生病。不到十四岁,张恒便长的膀大腰圆。张瑜对张恒很严格,张恒从小识文断字,熟读五经四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有一年秋天,张瑜正在家里掰玉米,突然听得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张瑜开门,却见门口有位白须老者。老者脸色苍白,四肢干瘦,身上却穿的很阔绰,浑身都是皮绒,毛色鲜亮。张瑜将其请到家中,才知那老者是邻村的猎户,追逐野猪到此,特来讨口饭吃。张瑜忙给老者倒水,再看老者背上的箭弩和腰间別着的死兔,确定其是猎人。趁媳妇做饭之时,张瑜坐下与老者闲谈。说来也怪,自从这老者进屋后,屋子里便有一股狐臭味。张瑜探着脑袋向前嗅了嗅,似乎狐臭味来自那老者身上。
“哦,刚剥的狸子皮,味重!”老者指着自己身上披着的皮绒用沙哑的声音解释道。
张瑜和老者闲扯着,渐渐谈起自己的家事。
“那是你小娃?”老者指着床上正酣睡的张恒说。
张瑜点头默认。
“我看这孩子长的一副富贵相,将来必成大器。”老者说着,慢慢走向床边。
也不知道是看花眼了还是怎么的,张瑜看着老者的后背,突然发觉那皮绒做成的大衣似乎会动。张瑜揉了揉眼,顿时大惊失色。这哪是皮绒,分明是一个个活物。老者的后背上还挂着一只毛茸茸的尾巴在左右晃动。
“这……”张瑜惊讶失语。
那老者慢慢转过头,对着张瑜一笑。那笑容狰狞而阴森,皮笑肉不笑,活死人一般。
就在张瑜惊讶之余,老者突然抖动身躯,他身上的那套皮绒大衣立刻动起来,十几只狐狸从他身上跃下,老者只剩一具干扁的躯体,一丝不挂,僵硬的倒在地上。最后,一只银色的小白狐从老者破裂的腹中蹿出,瞬间跳上床头,对着张恒的肚子咬去。
这一切来的太突然,张瑜看的心惊肉跳。当然,他也彻底明白,这个老头其实就是个傀儡,一具由狐狸操纵的人傗。他身上的皮绒,实际上是由众多狐狸趴在他身上伪装而成。这群狐狸,八成是为了内丹而来。
就在这危机关头,张瑜大吼一声,赤手空拳冲着床头上的小白狐而去。其他狐狸见状,朝着张瑜一拥而上,趴在他身上乱咬。张瑜被扑倒在地,身上的肉被一条一条的撕了下来。一只狐狸对着他的脖子狠狠咬下,张瑜闭目不瞅,等着死亡到来。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是这个死法。更可怜床上刚刚惊醒的儿子,怕是免不了一死。
说时迟那时快,伴随着一阵“哧哧”声响,一条巨大黑蟒顺着房梁盘旋而下,张开大口对着地上的小狐狸,蟒口如有吸力一般,竟将一只只狐狸悉数吸到嘴里。其他狐狸见状,纷纷四下逃窜。尤其是那只小银狐,一溜烟的功夫跑到门口。黑蟒反应灵敏,不等小银狐逃出屋外,便伸出长尾朝着门槛重重一击,银狐顿时脑浆崩裂,一命呜呼。而后,黑蟒快速爬出门外,不知所踪。张瑜清楚的看到,那条黑蟒便是两年前的那只“独眼蟒”。黑蟒走后,屋里的土砖上竟有几道浅浅的划痕,划痕组成两个字,“八年”。张恒的惊叫声吸引了左右邻里,众人纷纷来探。甚至,有人亲眼见到一条黑蟒爬过墙头,蹿入田地。
此事弄得邻里尽知,那个年代不准讲迷信,但人们私下里还是议论纷纷:张家有保家神哩,是条大黑蟒,云云。张瑜为了防狐,竟在家里养了专食狐鼠的鹰鸛。
文革时,张瑜因为家世背景问题被造反派拉出去批斗。白天掏大粪,挂着牌子游街示众,晚上睡猪圈。张恒不忍父亲受罪,便陪着他掏大粪。张瑜严厉斥责张恒,并说,读书人应该有气节!最终,张瑜不堪忍受侮辱,夜深人静时悬梁自尽。张瑜死后,年少的张恒又成了批斗对象。剃光头,爬猪圈,游街示众,拳打脚踢,该受得不该受得罪他都受了。张恒谨记父亲教诲,读书人不受辱。终于,张恒亦不堪侮辱,当着众人面投河自尽。众人看着张恒投河,纷纷下水救人。水深泥后,硬是没把他捞上来。大约十几分后,一条大黑蟒浮出水面,踏浪而起,嘴里叼着一个人,那人正是张恒。黑蟒将张恒叼入岸边,用那有吸力的嘴从张恒口鼻中吸出团团淤泥污水。最后,一颗煤球大小的黑珠从张恒口中吐出,黑蟒吞掉那颗泛着荧光的黑珠后跃入河中,不知去向。众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竟忘了言语,更不知道害怕。
打那以后,张恒变得如痴如傻,竟忘了自己姓甚名谁,更不晓得人情世故。后来,张恒跟从村里的郭屠夫杀猪宰羊。郭屠夫死后,张恒便是村里唯一的屠夫,人称张屠夫。至于张恒是怎么变痴的,众说不一。也许他是被什么东西吓着了,也许是溺水太久落下的毛病,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造反派摧残)而装疯卖傻。张恒自做了屠夫以后,便胆大性猛,与之前的书生意气判若两人。他杀猪时从来是一刀毙命,被他杀的牲畜从不哀嚎。张屠夫说,被他杀的牲畜都是有福气的,没有疼痛。有人曾亲眼看到,张屠夫在菜园子里与野猪搏斗,竟将野猪活活折腾死。张屠夫在村里似乎是辟邪神物,谁家有个红喜白丧,都会请他叫两嗓子。曾有人生了怪病,整天哭哭啼啼,唧唧哇哇不说人话,家人将患者拎上火盆,来回“过火”,可就是不见好转。张屠夫来了后,提刀指向患者脖子,大呼:“走还是不走!”患者闻言,跪地求饶。不出片刻,患者竟清醒如常。张恒自吃了黑蟒内丹到溺水吐丹的这段时间,前后共十年。
张屠夫和我父亲同辈,这些传闻都是听我父亲讲的。我年幼时调皮,总喜欢在各个村里溜达,有时还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村口有片墓地,回村时都会经过那里。有段日子我连着做噩梦,经常半夜嚎叫,梦醒时两眼发呆。后来更加严重,一到晚上便看到一些怪力乱神之类的现象。有时半夜醒来如厕,竟发觉门前站着两个黑影,伸着双臂向我走来。后来,父亲借来张屠夫的杀猪刀,将刀放在我的枕下。从此,我夜夜高枕。再后来,张屠夫一刀把我家门槛劈开,在门槛缝里,居然发现一块玉。张屠夫拎着那块玉冲我父亲傻笑:“嘻嘻,死玉。”说罢,张屠夫竟一口将玉吞下。我认得那块玉,它是我从墓地里捡来的。张屠夫一脸络腮胡,吃饭时吧唧嘴,甚至不用筷子,睡觉打呼噜,干活时还放着响屁,看上去不怒而威,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活生生的钟馗。
那年我回村里探亲,听人说起张屠夫。都六十岁的人了,身子骨依然硬朗,生龙活虎的。镇上高慧有怪病,遍地抓老鼠吃,见了小孩就咬。张屠夫提刀吓唬高慧,怎料高慧竟顺着墙头跃上房顶,在屋瓦上与张屠夫对骂。张屠夫气急败坏,大呼:“好个野猫崽子,待张爷爷炖了你。”张屠夫养了几只鹰鸛解闷,平时把它们关在笼子里。半个时辰后,张屠夫拎着两只鹰鸛而来。张屠夫随手一撒,两只鹰鸛盘旋而起。张屠夫口哨一响,两只鹰鸛直击高慧。高慧如老鼠见了猫一般,在房顶上跳蹿。两只鹰鸛一前一后把高慧夹在中间,凶狠的啄着。高慧惨叫连连,看得众人心惊肉跳。突然,高慧滚下屋梁,摔在地上一动不动。张屠夫进前观察,发现她还有气,无甚大碍。就在此时,高慧的裤头里突然蹿出一只狸猫,顺着墙角就跑。张屠夫眼疾手快,抛出杀猪刀将其钉在地上。张屠夫当众剥了猫皮,在院子里煮猫肉。肉香味飘香邻里,惹得众人流哈拉。有人曾想讨块肉吃,张屠夫摆手拒绝,说:“俺吃得,你吃不得,瞧你那短命相!”
后来,高慧病好如初,只是眼睛不好使,到了晚上眼前一抹黑。传说,高慧回娘家时,路过一片林子解手,不小心尿在猫仙爷头上,结果被钻了身子,云云。
总之,张屠夫神奇莫辨,有如钟馗。
注解:
1.内丹
内丹,物之精华。无论是人是畜,智慧和生命到了一定时间,体内都会生出内丹。道家认为,内丹是修行的精华,得来不易。人若是修出内丹,则离羽化不远。内丹位于小腹下,即五脏六腑所汇聚之地,丹田之处。动物也有内丹,形态不一。如常说的牛黄狗宝,就是家畜的内丹,极为普通,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牛生长到一定年龄,体内开始长结石,呈淡黄色,有药用价值,狗亦如此。
2.过火
过火,民间一种驱邪风俗。若谁生了怪病,或者被认为污秽之物上身,则会实施过火之法。过火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一个火盆置于地上,然后抬着“患者”在火盆上方来回炙烤。我曾亲眼见过患了癫狂的人被抬上火盆左右炙烤,来回三下便使患者逐步清醒。真是奇哉怪哉。
3.钟馗
钟馗,道教伏魔神。唐玄宗时,有一长相丑陋的才子高中探花,此人姓钟名馗。玄宗召见钟馗,本想赐他官职。但见钟馗相貌丑陋,有失仪态,就将其打发回家。钟馗不从,认为皇帝不公,以貌取人,遂一头撞死在金銮殿上自证高洁。某年,玄宗屡做噩梦,梦中小鬼难缠。某夜,玄宗入梦,又逢小鬼。玄宗大惊之下,却见一长相凶悍,身形魁梧的人使来。那凶悍之人将小鬼悉数捉住,一口吞掉。玄宗大骇,只见那人缓缓走来,对着玄宗作揖。那人自称钟馗,此次前来报皇恩。玄宗梦醒之后,令画匠绘钟馗画,并将绘好的画像挂在门庭。自此,玄宗不再噩梦。打那以后,民间便流行起画钟馗像驱魔。钟馗被封为上显伏魔大神,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如钟馗嫁妹等。据说,有妖道入室劫婴儿,吃童心以延年益寿。后来,钟馗化作幼童巧骗妖道,最终将妖道撕为两截。地狱有懒惰判官,纵容小鬼游荡。钟馗知道后怒惩判官。判官不服,报阎王。阎王仗着官高信威,不令钟馗插手鬼司之事,钟馗忍。后来,人间有小鬼淫乱妇女,又有善人被误索魂,皆判官失职所致。钟馗暴怒之下,连斩三判官。阎罗不爽,降罪钟馗。钟馗不服,与阎罗斗勇争理。后东岳大帝赐钟馗浩天伏魔剑,召为伏魔大帝,上斩阴司王下诛小鬼头,阎王乃服。据说,钟馗会选择阳人做自己的阳间执法人。
老家有户穷苦人家,家中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某从小爱学习,成绩优异。高考那年,李某以高分中榜,家里人非常高兴,就给李某买了些凉菜冷肉庆祝。李某吃过寒食后,身体出现不适,开始发烧拉肚子。家里人没文化,以为发烧是小病,出点汗就会好。于是,家人就给李某盖上几层被子出汗退烧。可结果很悲哀,李某高烧不退,得了脑膜炎,最后变成傻子。一个人才就这样没了。李某整天疯疯癫癫,家人没办法,只好把他关在笼子里。李某吃喝拉撒都在笼子里,过着猪狗般日子。村里人见了李某都叹息不已,直可怜他。后来,村里来了个老头,那老头点名要带李某走。那老头浓须圆眼,不怒而威。老头自称是守陵人,需要收个弟子打发寂寞。老头三番五次上李家要人,李家就是不同意。后来,李家人一觉睡醒后,发觉笼子里已空空如也,门口却放着几个银块。某年,有两个村妇夜行,路过陵地,却见一人挡在路中央。走进一看,发现那人身着古装,脸色惨白,长得贼眉鼠眼,正色迷迷的看着她们。二村妇大惊,连忙后逃。不料那人行无声动如兔,就像变戏法一样又突然出现在二人面前,一把搂住她们。那人手法极快,瞬间退去二村妇的上衣,使得她们的肉体暴露在外。二村妇知道是遇上色鬼了,想叫却又叫不出声,嘴巴就像被缝上了一般。就在此时,林中传来一声巨吼,一黑胡壮汉突然杀出,不等那色鬼反应过来,壮汉便一把揪起他,硬将那色鬼叠成饼状,一口一口将其吃掉,嘴里不时响起“嘎查”的骨裂声。二村妇哪见过这等场面,顿时吓得晕了过去。等她们再醒来,那还有什么壮汉色鬼之类的。而且,她们的衣服还好好的,似乎有人给她们穿上了。后来,二妇女回忆,那夜的那个壮汉,像极了李家丢失的李某。
说明:
之后将继续更新《番外篇之匠门》,讲述鲁班门的弟子,以及其他匠师。《匠门》之后便是《布道医》,《番外篇》就暂时告以段落。
我猜,最近有很多人尿床……
番外篇
第二十一讲 匠门(一)
自打人类会使用工具的那天起,便有了匠师这一职业。比如在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使用棍棒、石头等,并巧妙利用各种自然材料制作工具。而这些工具的制作者,正是早期的匠师。随着人类的发展,后世的匠师被分门别派的归类,这就有了铁匠,木匠,基建匠,纸匠,石匠等。到了今天,有些传统匠艺已无人继承,有些匠艺则实现现代化,比如土木工程(基建匠与木匠),冶金工程(铁匠)等。匠师是工具的发明者和推进者,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木匠
木匠以鲁班为祖师,故有“班门弄斧”一说。鲁班者,春秋时代的大匠师,其人鬼斧神工,并首创“拉锯”这一木工神器。据说鲁班能制飞天木鸟,以木马行千里,做棺椁可使尸体千年不腐。鲁班名震春秋,门徒何止百千。鲁班的艺技巧夺天工,他自知必遭天地妒忌,于是未将全部绝学传于弟子,以免日后遭劫。别人做出的器物是死的,而鲁班做出的东西却是“活的”。死物做活,有违大道。于是,鲁班留给弟子的典籍中,唯独没有介绍如何把死物做活这一工序,后世称鲁班的典籍为“却一门”。有些职业,不一定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比如木匠。今天的木匠,哪能比得了鲁班的分毫。由于诸多因素,“却一门”后来失传。
清末时,有个叫鲁本末的木匠,自称是鲁班后人,此人艺技高超,所做器具独特别致,更有一手雕刻的绝活,所雕器具惟妙惟肖,堪称当世能人。鲁本末有三个徒弟,这三个徒弟都是孤儿,从小便跟从鲁本末学习木工手艺。鲁本末文化不高,老光棍一个,他把三个徒弟当亲儿子对待,给他们取名为鲁大,鲁二,鲁三。鲁大自幼聪明,学什么会什么。但鲁大心眼小,别人向他求教时,他总会保留很多。鲁二心眼多,鲁本末经常会给徒弟布置“作业”,鲁二做不出器具时,便会使出花言巧语的功夫来利用鲁大帮自己。鲁三最笨,一个器具往往要做好几天。鲁三人笨心眼好,从不动歪脑子。因此,鲁三经常被鲁大鲁二欺负。也不知为什么,三个徒弟中,鲁本末偏偏最爱鲁三。这使得鲁大鲁二心里很不平,经常刁难鲁三。然而,鲁三从不在意师兄们的指指点点。鲁本末自称有本秘籍,并承诺三个徒弟,谁做出的器具最合他心意,谁就能得到秘籍。于是,三个徒弟使出拿手活,各做了套器具供师傅考察。鲁大做了一艘船,有弧有角,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鲁二雕刻了一只大雄鹰,腾翼展翅,翘首伸爪,惟妙惟肖。鲁三则做了一个最无技术含量的东西,凳子。那凳子方棱四角,直上直下,规规矩矩。鲁本末看过鲁大的船后,摇着头说:“船体美观,质地均厚。可船首阔,船尾翘,船腰细,华而不实,头重脚轻,不经风雨,实乃狭隘之作。”鲁本末看过鲁二的雄鹰时,摇着头说:“展翅高翔,威风不已。然鹰首向天,鹰爪向地,即非昂冲亦非俯冲,前后矛盾,表里不一,虚张声势。”鲁本末看过鲁三的器具后,渐渐点头:“此登虽简陋,然很是实用,且方且直且中,前后得体,左右规矩,实厚之物也!”于是,鲁本末将秘籍传给鲁三。鲁大鲁二不服,背地里找鲁三讨要秘籍,并称有福同享。鲁三为人憨实,就把秘籍交给师兄们赏阅。鲁大鲁二看过秘籍后,大为恼怒,竟痛扁鲁三。因为秘籍是一张羊皮本,里面只写了一个字:德!鲁大鲁二以为鲁三在耍心机,不愿共享秘籍,这才恼怒出手。
鲁本末死后,鲁家三弟子相互道别,各谋出路。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派系斗争的乱局。军阀中尤以三个派系斗争最为激烈,即直系(以冯国璋为主,他是相声演员冯巩的爷爷),皖系(段祺瑞为首的一帮人),奉系(张作霖父子)。鲁大心高气傲,想谋一番功业,于是投到皖系的乔大帅帐下。乔虎乔大帅,虽自称大帅,可算上他自己,人马都不足五千。为了不被其他军阀吞并,乔大帅招兵买马。然而,招兵买马需要钱。于是,鲁大便给乔大帅出了个馊主意,盗墓!乔大帅听了后大发雷霆,盗墓是极损阴德的事,使不得。可眼下除了盗墓来钱快以外,更无别的法子。于是,乔大帅让鲁大带着自己的卫队,夜间假借巡逻之名义四处盗掘古墓。鲁大带着一干人等挖了十几座古墓,上至诸侯下至大夫。鲁大经常背着乔大帅倒卖文物,乔大帅则睁只眼闭只眼。某夜,鲁大炸开一座唐代古墓,只见墓中金银珠宝玲琅满目,钱币器物更是多不可数。鲁大令卫兵们将珠宝古器尽数收罗,正当准备离去时,发觉墓道旁有一小石门。鲁大炸开石门后,却见里面除了一具棺椁外再无他物。那棺椁厚重严实,棺木上还镀着金漆,相必棺中之主定是一方人物。鲁大令人打开棺椁,一来是想见识一下墓主人,二来想掳掠棺中的随葬品。卫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开外面的椁,至于里面的棺材,不论怎么撬也无济于事。鲁大凑近棺材仔细查看,不禁啧啧称奇。这棺材做的缝角接合,规则契合,更无一钉一铆,实乃天衣无缝,就连鲁本末都很难做到这样。越是这样的棺材,越能激起鲁大心中的狠劲。如此上等的棺椁,里面究竟装着什么大人物!一般来说,棺材脚最薄。于是,鲁大命人锯开棺脚,从棺脚接力,遂将整个棺材撬开。开棺的那一刹那,所有人都被吓的心惊胆战,甚至有人抱头鼠窜。只见棺内躺着一具女尸,身上的衣衫如新。女尸面嫩唇红,发黑肤白,长的好生漂亮,宛如一个活生生的美女在睡觉一般。女尸露着长腿,小脚丫子和凸出的一对胸乳让人想入非非。鲁大情不自禁的摸向那对双峰,软软的带着弹性。一时间,鲁大淫欲四起,欲罢不能。鲁大将卫队打发出去,自己则就在古墓中猥亵女尸。鲁大退去女尸衣衫,双手在尸身上游荡,然后解开自己的裤头,行龌龊之事。几分钟后,众人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从墓中传出。众人闻声赶到墓中一探究竟,眼前的一幕让他们目瞪口呆,四肢发软。只见鲁大的上半个身躯竟缩小脓化,慢慢的流进女尸下身,头颅和肩膀早已融成脓水,被女尸吸进腔体。鲁大的双腿还在棺材里扑腾,不一会也化作脓水被女尸洗手。再看女尸,吸收了脓水后竟开始丰满红润。突然,女尸眼睛睁开,众人落荒而逃。有人在逃跑之际引燃炸药,将古墓炸毁。
民国时,这座墓又被政府从新挖掘,考古队发现了那具棺椁,唯独不见女尸。而在墓中的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愿奉器玉珍宝,独求棺椁安定。
唉,又被删,待晚上再补上。以后会做备案,以防删帖的流氓。
番外篇
第二十一讲 匠门(一)
接上篇
鲁二在济南开了一家木雕铺子,凭着自己高超的雕刻艺技很快发家致富。人一旦发达,就开始不接地气。有钱后的鲁二娶了三房姨太,对曾经的街坊故友避而不见,专门巴结权富之人,如同长了一对“飞机眼”,看上不看下。鲁二开店前,曾因欠下赌债被赌徒追杀,若不是张傅出手相救,鲁二的两只手恐怕早已被剁下。张傅张老爷,济南城的皮货商,富甲一方,出了名的大善人。张老爷无子,有两个女儿待嫁闺中。鲁二正是看中这一点,多次请托媒婆上张府提亲。一来他垂涎张老爷大女儿的美色,二来想继承张老爷的财产。然而,张老爷早已看透鲁二的德行,就是不肯将女儿嫁给鲁二。从此,鲁二对张老爷怀恨在心。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很快占领济南城,鲁二审时度势,甘愿做日本人的走后,担任维持会长一职。鲁二为虎作伥,整日宣扬“大中亚共荣”,还替日本人征粮,甚至祸害大家闺秀。由于记恨张老爷,鲁二竟在日本人面前诬告张傅私通国军,向国民革命军提供钱财和情报。最后,张老爷一家被日本人灭门。打那以后,鲁二便开始走背运。先是大儿子被狗咬下命根子,再是小儿子得了风寒,被烧坏脑子。鲁二的大女儿从楼上摔下,落了个残疾,二女儿则被石头绊倒毁了面容。鲁二揪心之余,终于悔悟,深知自己造孽太多,这才落的断子绝孙的下场。然而,罪孽已深,悔之晚矣。某日,鲁二骑马撒野,突然一阵怪声响起,马儿闻声受惊,到处横冲直撞。最终,鲁二摔下马被马蹄踏碎脑壳,一命呜呼。
抗战胜利后,鲁二生前的宅子被一个记者买下。某日,一个木工来找记者,声称有东西落在院里。记者好奇的看着这个木工,因为他们并不认识。只见木工手持铁铲在当院使劲挖掘,不一会,一个小木盒子被木工挖出。记者当面打开木盒,本以为里面有什么值钱东西,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木盒内堆放着好多木雕,种类不一,如马踏人,狮子叼孩童,一个怒目瘟神直指庭舍,两个小鬼捆绑小孩等。不等记者反应过来,木工一把抱起盒子,笑眯眯的说:“这东西不吉利,我把它带走。”言毕,木工转身离去。有人说,那木工是张老爷的大侄子。
鲁三自葬了师父以后,就深居于鲁本末乡下的一处宅子里。鲁三平时给乡里修葺屋舍,打磨家具,有时还到城里做木活儿。后来,日本兵来乡下征粮,顺带着掳掠妇女。甚至,有村民私藏大米,被鬼子满门屠杀。别看鲁三平日里傻里傻气,和事佬一般,但在家国大事前绝不含糊。鲁三恨透了鬼子兵的行径,于是趁鬼子不注意,夺了他们的枪,竟连杀四个前来征女人的鬼子。鲁三自知闯祸,鬼子定不会善罢甘休。那日,鲁三将村民们打发到山里,又联合其他的木工,紧急制作大型木偶。果然,不等天黑,一股鬼子兵突然来袭。鲁三借着村里坎多林密的地理优势,用几十个木偶把村子包围起来,并用绳线牵连木偶,给鬼子来一出“木偶阵”。鬼子发现有木偶在动,便立刻开枪射击。这时,鲁三抛出土狗狂吠,以吸引鬼子注意力。然后趁鬼子分神之际,鲁三拉动绳线,变换木偶位置。等鬼子靠近目标,木偶早已转移,使得鬼子处处扑空。如此这般,折腾了一宿的日本兵不仅没能抓住鲁三,反而被木偶搞得团团转,连出村的路都找不着,完全被困在村里。鲁三的“木偶阵”,类似于三国时诸葛亮的“巨石阵”,利用飞沙滚石及风声异响将曹军困在阵里。忍无可忍的鬼子最后投放燃烧弹,将村子周边的密林烧着,顿时形成一片火海。由于木偶不禁火烧,绳线又被烧断,鲁三只好藏身于在一个房舍内。狡猾的鬼子又将村民的屋舍点燃,片片房屋大火熊熊。鲁三无法遁形,被迫现身。日本兵将鲁三五花大绑,用刺刀戳破他的肚皮,挖空他的肚子。被挖空肚子的鲁三犹未断气,他怒视着日本兵,不断翻动嘴皮。日本兵又挖出鲁三的心肝,鲁三剧痛之下皮肉阵阵颤动,气绝而亡。鲁三至死都保持着一副怒视的姿态,看得日本兵心里发麻,最终,鬼子砍下鲁三头颅丢弃在火海里。就在鬼子打算休整时,四周突然火势大作,数十具着火的木偶像是活人一样直奔鬼子。鬼子大骇,举枪射击。木偶一个个被打倒,倒地后的木偶又迅速爬起,直冲鬼子。有些木偶腿断了,有些木偶头掉了,可依旧能快速前进。木偶与鬼子撕打在一起,左右翻滚,鬼子被一个个着火的木偶引燃,遍地哀嚎。木偶紧紧勒住鬼子,与其同归于尽,那场景像复仇。鬼子被困在火场里,最终烧为灰烬。
“缺一门”中所缺的那一门,便是将死物变活的艺技。鲁三被鬼子斩首后,那些木偶竟能化为活物,这无疑是班门中失传已久的绝技所致。由此肯定,鲁三的确得了鲁本末的真传,身怀班门精髓绝技。至于班门绝技是如何将死物变活的,无人知晓。但似乎可以确定,死物变活的过程必须要以活人性命为引,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鲁三死后木偶才变活。鲁三在鬼子面前现身之前,深知自己必死无疑,定是先触动了木偶们的机括,在他气绝的那一刹那,以意念或者某种形式将木偶唤醒。至于鲁三是如何修的班门精华的,亦无人知晓,或许,就一个字,“德”!
解放后,鲁三牺牲的地方,被命名为鲁三台。
鲁三者,班门之骄也。
仔细研究一下上文,哪个字违规了?哪段话敏感了?哪层意思反社会了?哪些内容低俗了?
那么,总被删帖是怎么个意思?莫非,这是人治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区别?
咦……
鄙夷中……
番外篇
第二十二讲 匠门(二)
纸匠
纸匠一职不知源于何时,大概,从汉后期就有了。明朝时,苏州有位纸匠,此人姓高名须,能造精纸,善剪纸,以纸剪画,惟妙惟肖。高须尤其能以纸屑粘黏纸人,所造纸人有模有样,时人无不称奇。高须淡泊名利,简居穷乡僻壤,以造纸剪纸为生。奴隶时代,权贵嗜杀,奴隶主死前往往要杀掉几十个奴隶为自己陪葬(君王则更嗜杀),以妄想死后继续享受奴隶的服务,这种杀人陪葬的习俗被称为“人殉”。到了封建社会,人殉被止,尤以秦王为代表,作兵马俑,以陶俑代替活人陪葬。在古代,只有权贵才有资格拥有陪葬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无钱财二无官职,陪葬一事甚为奢侈,死后能有个体面的棺材便是极大的光彩。直到纸的出现,才使得普通人享得起随葬品。在明代,百姓家中有长者去世后,家人往往要请纸匠为死者制作随葬品,以尽孝道。随葬品都是纸制品,五花八门,一般都是死者生前的爱好品,诸如骰子、钱币元宝、锦衣绸缎、仆人等,如果死者是男性,往往还要配几个丫鬟。如此风俗,便刺激了纸匠的壮大。高须作为一名纸匠,身怀绝技,名誉百里。谁家有人去世,晚辈们会请高须作纸。高须为人谦善,对于左邻右舍的要求从不刻意拒绝,来者不拒。高须替人做纸活,从来都是尽心尽力,所要工钱也低于同行。高须所做之物,尽善尽美,倘若给纸品涂上颜料,不论近观还是远观,都与实物无异。常有人叹息,高须之能举世无双,埋没于山岭之间,实为可惜。高须有个原则,从不用整张纸做纸人,只拿碎纸屑粘纸人。时人不解,求索,高须笑而不答。
某日,黔河县令请传高须,求其做纸。原来,黔河县令的父亲不久前去世,黔河县令是个要面子的人,请了最好的木匠做棺材,最好的风水师观地脉。当然,也要请最好的纸匠做随葬品。既然县令抬举,高须也不含糊,纸鹤、纸元宝、纸房舍、纸丫鬟,做的样样俱全,有模有样。县令看过高须的作品后,连连点头,无不称赞。就在此时,不知哪位爱嚼舌根的小吏在县令耳边窃窃私语,数落高须用碎纸屑给县太老爷他爹做纸人,大大不敬。县令闻言大怒,斥责高须不恭。高须笑而不答,县令盛怒之下杖责高须。并且,县令要求高须重做纸人,而且必须用完整的纸张。高须不从,县令大惑,问其故。高须说:“纸屑所糊纸人,虽惟妙惟肖,难辨真假,却终归是死物。倘若以全纸造纸人,恐化为活物。”县令闻言大怒,斥责高须妖言惑众,并令其以全纸扎纸人,否则降罪。高须无奈,乃从。高须以全纸糊制婢女几人,然后给婢女上色,画眉,做唇等。黔河县令看后,眉色不悦,责问:“汝之纸偶,惟妙惟肖,难辨真假。然,为何画人而不点睛?讥讽本官有眼无珠乎?”原来,高须给纸人画眉修饰的时候,唯独不肯画上眼珠,每个纸人都是有眼无珠,看上去很别扭。高须答:“上官可曾听闻‘画龙点睛’乎?鄙人画人而不点睛,唯恐纸人有了生气,化作活人。”县令闻言大怒,指着高须的鼻子说:“一派胡言!汝竟以叶公自比!戏弄本官乎?”随后,高须被衙役拖出去杖责。
黔河县令看着那一个个没有眼珠的婢女纸人着实别扭,于是令人取来墨笔,自己亲自为纸人点睛。有了眼珠的纸人令人眼目一新,远远看去,纸人竟与活人无异。高须听闻县令“点睛”之后,立刻面色大变,连夜逃入深山,不露头面。
某夜,黔河县令正值酣睡,忽闻耳边一阵轻声细语。县令以为是夫人在说话,便没有理会。不一会儿,县令突感四肢发凉,睁眼后,只见一个貌美如花长相娇嫩的女子正赤着身子趴在自己身上。县令以为自己在做春梦,便稀里糊涂的和那女子行了苟且之事。之后的几日里,县令夜夜都能见到那女子,且夜夜与其行房,不到十日,县令已面色苍老,骨瘦如柴。左右大惊,以为县令是得了疾症,忙请郎中瞧病。郎中看后,连连摇头,说:“太爷之疾,实乃阳虚所致。心衰,脾衰,肾衰,元气大衰矣!非华佗不能治也!”
某夜,县令夫人起夜,掌灯时,却见黔河县令正趴在地上,怀里抱着个纸人行龌龊之事。只见那纸人与县令口对口,正吸着县令的津液。县令夫人大惊,高呼侍从。等到仆人们赶来,哪还有什么纸人,地上只有县令一人光着身子抽搐。自那以后,县令夫人着魔一般,整日疯言疯语。
月末,县令突然暴毙身亡。此时的黔河县令,已然瘦弱如纸片,他的躯体如同被掏空了内脏一般,又薄又干。不久,县内连连发生怪事,经常有人无故失踪。而且,失踪者均为男性,等到被找到时,这些男性已经只剩一副干扁的躯壳。新上任的王县令是个清官,对人口失踪之事格外关注。然而,不论怎么调查,始终无法查清人口失踪之谜。就在此时,一个工匠求见王县令。众人认得,那工匠便是隐居不久的纸匠高须。高须对王县令说:“昔日昏官当道,鄙人不得已隐居。今日开明大老爷坐堂,鄙人特来助大老爷结案。”于是,高须将自己知道的实情一五一十的禀明。
原来,高须之所以从来都不以全纸做纸人,只因他得高人传授,学得一手纸做的好本事。高须所做纸品,都是以实物为参考,尽心尽力。高须所造之纸,非一般的宣纸,而是以松油,兔皮,木屑混合后碾压形成的油纸,纸质均厚,防水防蛀。高须所做之物,均是以油纸为材。由于所做纸品足以以假乱真,高须师父特别嘱咐他,不可以全纸做纸人,以免纸人吸取阴阳之气成了气候。高须铭记师父训导,深入简出,不敢展露大手笔,更不以全纸造纸人。故而,高须每每制作纸人,都是将整张纸拆碎,然后以碎纸屑糊纸人。碎纸糊成的纸人,虽惟妙惟肖,却易碎易破,内部缺少支架,残缺不全,自然难以形成妖秽之物。之前的黔河县令让高须以全纸做纸人,高须为防纸人成妖,故意画人不点睛。只因黔河县令固执蛮横,给纸人点了睛,这才使得纸人妖化,害了他性命。
高须见王县令半信半疑,就带着王县令一干人等来到前任黔河县令老太爷的坟前。王县令仔细考量一番后,就依了高须的意思,命令左右衙役挖坟。果然,老太爷的坟被挖开后,只见陪葬的婢女纸人各个面色红润,腔体饱满。王县令使人剖开纸人后,却见纸人内部有褐色液体流出,待到液体流尽后,只见纸人的腔体内居然五脏六腑俱全!甚至,被剖开皮的纸人,其内部血肉相连,心脏还在缓缓跳动。王县令大惊,深信高须所言,乃知失踪之人,必是被纸人所惑,吸干了精血。于是,王县令差人放火烧了一干纸人,此案乃结。
后来,纸人便不再作为一种陪葬品随逝者下葬,而是成为了祭品,即逝者在下葬前,亲属往往会将纸人烧着,以期望纸人在阴间为逝者服务。
总之,匠门之事玄之又玄,关于匠人的说法还有很多,就不再逐一介绍。
号外
大唐第一猛将 苏定方
大唐盛世,名将如云,要评选第一猛将,很多人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尉迟恭、秦叔宝、薛仁贵……但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人,即苏定方。
熟悉《隋唐演义》的人,对“苏定方”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不过可惜的是,这位猛将在演义中被丑化成了一个大反派,尤其是设计害死了大众偶像罗成,更让人切齿痛恨。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冤案。
历史上的苏定方,可是名副其实的名将、猛将,一生征战万里,东至朝鲜,西至乌兹别克斯坦,北到蒙古草原,南到青藏高原,当真是踏遍整个中国。更厉害的是,苏定方一生中曾灭掉三个国家。
首先是东突厥。
在隋朝时,突厥汗国被分裂成东西两部分,继续对中原地区频频骚扰,于是李世民便于贞观四年(630年)任命李靖为行军大总管,征讨东突厥。李靖派苏定方率领一队骑兵为先锋,奇袭东突厥大营。
苏定方趁着大雾,潜行到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大营附近,发动猛攻,杀死了上百人,颉利可汗狼狈而逃。李靖得到消息后,又率大军赶到,斩首万余级,俘虏十余万,大获全胜。
颉利可汗逃走后,在灵州西北的苏尼失被唐军俘虏,至此,东突厥灭亡。
可以说,在灭亡东突厥的战役中,苏定方立下了头功。
东突厥灭亡了,西突厥自然也不远了。
27年后,即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高宗任命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征讨西突厥。西突厥的实力比东突厥更强大,最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地区。沙钵罗可汗闻讯后,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应战。
唐军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胜在训练有素,而且苏定方又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几个回合后,西突厥大军土崩瓦解,沙钵罗可汗只带着十几个人冲出了重围,逃到了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西北的苏咄城。
苏咄城的长官哪敢得罪强大的唐朝,就假意把沙钵罗可汗迎进了城中,将其拘捕,交给了唐军。西突厥也就此灭亡。
这次战役,唐军“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但苏定方又将这些俘虏全部放还,牲畜、财物也都物归原主,极大地感化了各个部落,一战而天下安。
还没等苏定方歇上几年,东边又传来了战火。
大家都知道,朝鲜半岛在历史上分三个国家,即高句丽、百济、新罗。其中,高句丽最大,新罗最小。唐高宗时期,百济仗着高句丽撑腰,频频侵略新罗。新罗实力弱小,国王金春秋就把援手伸向了大唐。
唐高宗再次任命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十万人,征讨百济。唐朝大军从今天的山东荣成出海,抵达朝鲜半岛,跟百济大军展开了激战。
百济虽然号称“举全国之兵”,但毕竟是个弹丸小国,一场战斗下来,被斩杀一万多人,百济国的国王扶余义慈带着家人仓皇北逃。但是国王的次子扶余泰还有点血性,不但没有逃,反而自立为百济国王,坚守都城,继续跟唐军作战。
不过,扶余泰的儿子扶余文思虽然年纪小,但看问题看得很清楚,就对父亲说:“唐军实力太强大,我们肯定守不住,一旦城破,就没好下场了;就算是打赢了,父亲您自立为王,等老国王和太子回来怎么办?我们还是没有好下场,不如我们也跑路吧!”
但扶余泰没有听他的。扶余文思也没再劝,自己就先跑了,一时,跟着他跑的人不计其数。看来能看清形势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苏定方知道整个百济已人心惶惶,再无斗志,便乘胜追击,将新国王扶余泰和老国王扶余义慈全都抓了起来。百济国灭亡。
百济灭亡后,唐高宗把百济分成了五部分,设立五都督府,都归到了唐朝的版图。
这就是大唐第一猛将苏定方的逆天战绩——灭掉三个国家,而且还活捉了这三个国家的国王。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颜真卿向唐德宗提议,由朝廷追封64位古代名将,其中就有苏定方。
总之,苏定方是难得的古代杰出将领。他在太宗时重获启用,在高宗得道重用。苏定方一生忠直,战功显赫,不畏权贵。
注解:
1.叶公,古代画家。叶公喜好画龙,却从不给龙点睛。有人不解,叶公说,若给龙点睛,恐怕龙会活化而飞天。时人不信,于是叶公给墙壁上的龙画上眸子。顷刻见,天上乌云大作,乍雷不止,被点睛的龙突然破壁而出,直腾九霄。
2.突厥。
突厥,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部落小国。我国北方最早的游牧民族,当属夏商时期的戎、匈奴。匈奴是南北朝以前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总称。匈奴的组成很复杂,他们有东欧血统,俄罗斯血统,长相也不尽相同,有的金发碧眼,有的乌法黑眼。匈奴是由多个游牧部落组成的联盟,撕首领被称为可汗。唐朝时,匈奴被称为突厥。后来,突厥一分为二,即东西突厥。东突厥被太宗灭掉后,其余部有的归顺大唐,有的则迁向东北。可以说,匈奴的文化,从来是多部落文化的结合。突厥余部,在宋朝时又崛起,北方的被称为契丹人,建立辽国。东北方的被称为女真族,建立大金国。金国灭了契丹,而后灭北宋。后来,崛起的蒙古族又将南宋和金国统统灭掉,建立大元朝。不论是突厥、蒙古人,还是金人,或者契丹人,都是过去匈奴之后。关于宋朝的局势状况,本人在以后的篇章中会另做介绍。金人灭国后,余部迁往长白山一带。后来,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女真族再次崛起,建立后金国。后金国灭掉大明,建立大清朝,成为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再说西突厥,西突厥被唐高宗灭掉后,其余部有的归顺大唐,有的则继续西迁。西迁后的突厥,大多自建国家,成立了如今的土耳其,哈沙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因此,今天的某些破坏国家统一团结的不法分子,打着东突厥的旗号,盘踞在土耳其一带,远程怂恿新疆同胞搞独立。要知道,早在唐朝,突厥就已经是中土大唐的子民。土耳其包庇恐怖分子及政治破坏者,实属不道。要知道,唐朝时土耳国民就已是大唐子民。在古代,能作为中土子民,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荣誉。
3.唐朝那些事。
说到颉利可汗,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玄奘。当年玄奘西行求法,正好赶上颉利可汗的大军。玄奘本以为自己性命难保,颉利可汗却没有难为玄奘,而且放他西去。之后不久,颉利可汗大军就被李靖大将军灭掉,大唐以东得以安定。可以说,剿灭东突厥,苏定方功不可没。
后来,高宗派程咬金出征剿灭西突厥,途中唐军与西突厥大军正面遭遇,战争就此拉开。苏定方率小股精兵从侧面进攻西突厥,突厥军阵势大乱,唐军初战告捷。苏定方建议程咬金趁胜追击,程咬金犹豫不决。后来,唐军王副使(职位尽次于程咬金,程咬金担任节度)妒忌苏定方之功,暗中使坏,并反对唐军正面追击突厥大军。就这样,唐军失去了剿灭西突厥的大好机会。后来,王副使假传圣旨,称自己有皇上密旨,掌管全军。有胡人来投,王副使命人将来投胡人全部杀死,并占有他们的财务。苏定方极力反对杀死投降的胡人,认为那样有失军人气节,更辱蔑皇恩。在程咬金的默许下,王副使杀死降将,并瓜分他们的物资财产。所有将士中,唯独苏定方未取胡人财产分毫。就这样,唐军与西突厥对峙数月后,无功而返。高宗盛怒之下,削夺程咬金职务,并罢官王副使。后来,西突厥来犯,高宗任命苏定方为行军总管,率军剿灭西突厥。苏定方治军有方,唐军一路雄赳赳气昂昂直捣西突厥老巢,活捉可汗。
古代的朝鲜半岛,分为三个国家,即高句骊(今天的朝鲜)、百济(朝鲜半岛中部)、新罗(今天韩国的位置)。百济仗着高句骊以大欺小,欲吞并新罗,新罗国王求救于大唐。高句骊不服王化,欺压弱小,挑起战争,唐王朝早已对其忍无可忍。高宗欲效仿太宗御驾亲征,最终被武则天劝阻。而后,大唐兵分三路进军百济与高句骊,苏定方为南路总兵,从海上经新罗发兵百济。数月,百济兵败,苏定方俘虏百济国王及王室众人。中路唐军与高句骊展开大战,屡战屡捷。北路唐军越过鸭绿江,直击平壤。苏定方本打算与北路唐军于平壤回合,共击高句骊。怎奈北方唐军总兵突然病逝,军中无主,乱了方寸。苏定方的南路唐军在平壤附近等了数月都不见援军到来,况且已至冬季,粮草衣物不足,若贸然孤军深入,恐损兵折将。再加上新罗的补给迟迟未到,苏定方最终撤出平壤一带,率军回朝。就这样,高句骊躲过一劫。
后来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作乱,葱岭首领都曼率西域众胡人反叛大唐。苏定方率一万步兵,骑兵三千,两天奔袭三百里,直达都曼老巢。兵贵神速,都曼见兵临城下,不得已投降。高宗本欲斩杀叛军,苏定方为叛军求情,高宗说:“一切全依卿家!”可见苏定方在高宗心中的地位。
吐蕃作乱,已年过古稀的苏定方临危受命,受总兵一职,平乱吐蕃。那年秋天,动吹叶落,一代名将苏定方病逝于军中大帐。得知苏定方病逝,唐高宗大悲,痛斥群臣:“邢国公(苏定方的爵位)一生戎马,功绩显赫,如今他故去,独不见尔等为他请功追思,实乃不道!”苏定方从不依附权贵,忠直磊落,故此得罪了很多圆滑之人,到死也无人为他评功。
苏定方一生戎马,南至吐蕃,西至中亚,东至朝鲜。尤其是他平定百济一战,利用海陆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强大的陆上军事实力和海上作战能力。苏定方能征善战,却不好战喜斗。他深知,国虽大,好战必衰。苏定方是古代优秀的军事人才,今国中有苏定方及施琅之辈,则南海可安,台湾可定矣(仅个人观点)。
隋唐评书中将苏定方丑化为一个武功超群,心机重重,阴险奸诈且处处与罗成(隋唐时并无罗成一人,乃评书中杜撰出的)作对的小人。古代评书有个特点,往往会将一些不出名的将领捧上天,如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而真正的功臣却被丑化,如苏定方等。不知苏将军泉下有知,是否会被气的跳出来。
这等注解,一般人写不出。窃以为,注解之内容毫不逊于正文,注解内容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偏向于史实。不通晓历史的小羊,应当认真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