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至尊大厨”传奇《炉边镇守使》

  5、童子试

  时光荏苒,说话间王景林已经跟随徐先生读了十年私塾,而王青云、谢珍珠、杨芳芳也在一起伴读了十年。转眼间,昔日的黄发垂髫懵懂小儿,如今都已出落成青葱少年、如花美女。
  王景林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十年间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楹联书法等皆为优等,就是其他几个伴读生,也有不俗的表现。业余时间,他最大的爱好当然是钻进后厨鼓捣,不仅学会了“颠勺”这样的技术活,从墩子工那里还学了些常规的刀法,向谢勺子学会了许多正宗上河菜的做法,并且徐墩子也教会了他一些驰名全川的江湖菜的制作秘笈。
  当然,王景林的菜烧得是否够火候有水平,食客徐一夫先生说了不算,必须是经他爹亲口品评才作数。因为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或美食家,他爹的舌尖味蕾相当挑剔,食材,刀功,火候,味道,创意,造型等等,若王老爷要挑剔起来,你自己信心满满的一道菜,在他嘴里也许只配拿去喂猪。
  这年深秋之际,徐先生破天荒来见王老爷,提出大少爷和王青云即将年满十六岁,明年春天必须参加县试和府试,以考取童生资格。这是科举的起点,是第一场人生大考。顾炎武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真正的学问不仅仅在书本里,而是在社会上。因此请老爷特批数日假期,远处不敢去,拟带几位公子在成都府的数处名胜走一走,一开阔心胸眼界,二广博学识,三呢,也算休闲,放松神经,为大考做准备。
  王老爷听着有理,准了。于是佣人们准备了二辆马车,专程进府城去游历。
  王景林和王青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这还是第一次真正放假进成都府城观光。王景书也算机会难得沾个光,被恩准放假跟着长见识。至于那两个师姐,早吵着闹着要进城玩,可是被大人一阵呵斥“哪有大姑娘抛头露面之理”,就再也做声不得,只得眼睁睁地看着王府三公子坐在马车上,潇洒自在地云游去了。
  文人墨客游成都,自然是从城西浣花溪杜甫草堂游起。这杜甫当年为避安史之乱,携家从长安经陇南辗转流入成都,投奔昔日好友、现任西川节度使和成都府尹严武。严武乃文武全才,善于治兵,数次打败吐蕃侵略者,保护着大唐的西南边陲。按杜甫的心愿,严武命人给他修建了一座草庐。《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在朝廷二度任命严武出任西川节度使时,杜甫感到严武的到来,将使唐疆边陲稳固,从而心潮澎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的产物。
  王景林一行人在草堂广阔达三百余亩的园林内畅游了一天,但见茂林修竹,浓荫匝地,雀鸟和鸣,自由而欢快,清泉流觞,白鹭探鱼,无不给人以美感和舒适,那些日日苦读的烦恼顿消。与自然风光相比,人文景观当然更令人兴奋。楼台亭榭、照壁回廊、碑林题赋、草堂茅亭,几个年轻人兴致勃勃地边看边议,徐一夫先生不时来几句精辟的提点,真是长知识、怡情怀啊。
  要说这杜甫草堂真正能开化人之处,必须要熟读史籍,了解杜甫流经成都那四年间,中国的形势、四川的局面,以及杜甫在此期间创作的260首诗,还有就是严武、高适其人其事。徐一夫不可能全面讲解来龙去脉,但几个弟子至少记住了一点:当初杜甫寓居此地,无非就是一茅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录的就是破茅房的窘况。后来杜甫离去,茅屋自然破落无踪。后一个叫韦庄的晚唐诗人,因敬佩杜工部,遂来此重修茅庐。经五代、两宋、元明至大清嘉庆,历代官府培植修葺,终成此种盛大格局,估计当初杜甫要知道破茅屋会搞成国家AAAA级景区,他打死也不愿意出川了。
  一天的游览下来,给王景林他们几个年轻人最大的人生感概,就是人一定要有所建树,争取青史留名;即使自己不能留名,也一定得争取跟能流芳百世者混个脸熟,比如严武其人,尽管他活着比杜甫光鲜,但没有杜甫,在历史上他就是个毛线。这堂课的教育意义,完全在于励志。
  而比这励志课更生猛的课程,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管理课。当然,这个现场教学课堂,只能是武侯祠。蜀汉臣相诸葛亮,与皇帝刘备,在死后二三百年间,被后人离奇地移到同一处祭祀,虽然刘备的庙宇最为高大,但显然,他部下的人气,比他要出风头得多。一部《三国演义》,将一帮草根英雄的奋斗发迹史写的荡气回肠,其间充满了合纵连横、孙子兵法、孔孟之道等中华文明的高度智慧,人间多少沧桑事,尽付后人笑谈中!
  王景林在武侯祠学到的东西,主要是几幅对联和一句话。大门上那一幅气势恢宏的长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将“攻心”与“审势”提到了人生修为与政治智慧的最高境界。而另一联:“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经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则写的率性而随意,寓庄于谐,深得王景林的喜欢。当然《出师表》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作为徐一夫先生讲解阐述的重点,一定要学生们写出读后感。就这样,仅武侯祠就游览学习了二天时间。
  随后,九眼桥望江楼薛涛井作为文化景点,四川总督府和贡院考试场作为政治景点,青羊宫和宝光寺作为道教和佛教圣地,徐先生都先后带他们一一游历。这一圈考察下来,历时正好十天,一行人才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
  谢珍珠和杨芳芳自然带着羡慕不已的表情前来迎接他们,抢着帮他们拎行李包袱。谢珍珠笑吟吟地陪王大少爷往回走,边走边问他,耍了些啥地方,好不好耍,到底怎样好耍?王景林告诉她,可惜你没去,这一趟不光是玩了许多名胜之地,大开了眼界,学到了东西,还吃到了好多名小吃,好吃得简直不想回来了------他说得谢珍珠埋下了头,眼泪汪汪的。
  王景林注意到谢珍珠的眼睛红了,就问她:“咋回事呢,说我们好耍,你就不开心似的?”
  谢珍珠抬头白了他一眼:“就是为你们感到开心,我才难过。你们这下回来读书了,我和芳芳却再也不能上学啦------”
  王景林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为啥不能读书了?”
  谢珍珠说:“爹说,女流之辈,再读也是白读,不能考取功名。我妈要我赶快学做女红手工,她怕我往后嫁不出去。”
  王景林一听,只好沉默了。

  (第5节未完待续)
  【三刀公告】

  1、谢谢天涯论坛运营主管在聚焦文学版的强力推荐,欢迎这两天新老读者朋友的热情支持和鼓励,由于人数众多,三刀在此一并致谢,恕不一一鸣谢了!

  2、真诚感谢舞文文友@麻雀也有飞天梦 专程写诗顶帖支持,您的诗让我深感温暖!同时致谢文坛大家@宜丰人2012 ,您的应和之作令三刀备受鼓舞!恭谢二位!

  3、说明1、三刀公布了微信号后,每天加入了十几二十位读者朋友,许多都热情地赞扬了拙作,使我坚定了写作信心。但我想说明的是,何三刀的本职工作是经商(化工),业余爱好是写作,我写川菜大厨,并不是说我就是川菜大厨,这是两码事!因此请加微的朋友注意,三刀不可能去河北开川菜馆,也不可能去山西培训川菜厨师,网上所言开了个“三刀川菜馆”,也纯属戏言,谢谢大家的关注,切勿再邀请三刀去某处开设川菜馆了,而且三刀也没有川菜馆可请大家品尝!

  4、说明2、本文开篇就已经明明白白地交代过,这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我肯定有一定的人物原型作参考,但书中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历史人物。小说的涵义,就是说故事多是虚构的。常有雷同,宜作巧合,请朋友们不要简单地划等号。谢谢大家!
  (上接第5节《童子试》)

  王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不假,一般人听到富贵人家就会产生联想,以为他祖
  上就是靠巧取豪夺发家,那可真冤枉王博勋的祖辈了。实际上,许多地主的祖先,
  也只是普通的平民,靠着省吃俭用一点一滴地积累,持家有道,经营有方,逐渐
  就能修房建屋、买田置地了,这在太平世道经过一百年左右光阴,往往能形成富
  甲一方的格局。而穷人之“穷”,远非所谓“阶级剥削”那么简单,积富需三代,
  积穷仅数年:天灾人祸之外,好吃懒做、嫖赌吸毒、不务正业、缺乏头脑、胸无
  大志得过且过等等因素,都能让人迅速致贫。致贫易,而治贫难,这不,华阳县
  靠成都府方向的大多数王姓人家,跟其他杂姓一样,都只好向王博勋三兄弟租田
  地来种了。
  王博勋排行老大,所以在祖上留下来的三座四合院中,他占着最东边的一座。
  他的院子,与二弟王博轩、小弟王博昭的院子不仅构造相同,连大小面积都是一
  样,可见他们祖先是把“做人要公平”摆在首位的。
  话说王家大院,座南朝北,全院子楼上楼下共有三十二间正房,另有四间灶
  房、八间大偏厦,亦即茅房、水圈、旱圈连在一起的偏房。整个院子只有一扇大
  门,称为大朝门,其门脸相当阔大;进去后走过一条可供轿子进出的大通道,上
  十步阶梯,就进了天井,天井的正方就是祠堂,祠堂两边各有耳房。而天井的左
  右两边,是主厢房,供王博勋和他的四房姨太太居住。北面一排房子,亦即大朝
  门进门的那一排,分给了他所生的七个女儿和二个儿子居住。
  大门虽只有一扇,不过八座偏厦副房却各有后门,方便下人及牲口出入。整
  座院子的结构就是这样。
  地主过日子当然远比贫下中农丰富多彩,别的不说,年节时分,请个戏班来
  唱上几天连台大戏,引得周围几十里的人来免费观赏、广为传诵,那就是很光宗
  耀祖的事儿。王家跟别的地主不一样,他并不吝啬,遇到这种“绷面子”的事情
  慷慨得很:来看戏的人,不管认不认识,你看几天,王老爷就白管你几天的伙食。
  所以王博勋家大院历来人气很旺。
  谢珍珠帮王景林提着装换洗衣服的包裹进了大朝门,他娘也迎出来了,拉着
  儿子的手不放开,非要看看他变瘦了没有?谢珍珠本来还想和王大少爷聊几句
  的,见状只好先告辞了。
  却说王景林要考学这件事情,一开年就变成了王府的头等大事,王老爷规定,其他两间私塾移到别处,以免嘈杂,整个院子内禁止任何人等喧哗。每房的心态尽管不一样,但明里可没有人敢发半句杂音,大娘、二娘也一反常态,经常搞些宵夜零嘴之类的小恩小惠来安慰、鼓励王景林。三姨太更不用说,她现在也懒得求神拜佛和吃药了,一直给春香讲,要给大少爷存点去应考的盘缠。他娘不禁有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这下腰杆是真的挺直了,笑意时时挂在了脸上。
  转眼就是农历二月了,按大清惯例,要考试了。童子试需经三个阶段,先举行县试,以八股文、诗赋、策论等在县令的主持下,连考五场;优胜者于四月再转入府试,由知府或知州监考,连考三场;这样取得合格成绩者,统称童生。各省学政或学道,按三年两次,在各地主持院试,童生有幸通过这次决定命运的考试,即转为秀才,而秀才是科举考试的必备资格,已经算国家承认学历的士大夫了,可以享受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不能随意用刑等特权。最优秀的秀才称作廪生,能够得到国家的钱粮补助,而其他普通秀才则称为增生、附生,没有补助。徐一夫属于增生,而王博勋就是附生。
  说到考试,满眼都是泪,苦命的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是这样一路考过来的。可怜许多读书人,读到灯油耗尽、白发苍苍,也还是个老童生,就是考不起秀才,从而也就没资格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吃不成皇粮。
  四姨太和王老爷,还有王景书,谢珍珠,杨芳芳等,亲自到大朝门口来送王景林和王青云上马车。佣人们收拾停当之后,车夫举起鞭子,喊了一声“驾!”,徐一夫带头,两个公子随后,两挂马车就朝华阳城关方向去了。
  四姨太看到儿子的车子消失在马路尽头,她的心空落落的。儿子走了,带着她的希望,同时也带来了她的痛苦:考试可以把人考得里焦外嫩,这哪里是人过的日子?她心疼儿啊。
  而谢珍珠看到王景林远去,心情与四姨太完全不同。起先她很高兴,因为她对王景林充满了信心。可是过饹一会,她想到王景林的将来可能会飞黄腾达,而他飞得越高,离自己的距离就越远------想明白了这层道理,她的心也仿佛抽搐了一下,有点疼。

  (第5节《童子试》未完待续,时间紧,先上一部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