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经典
——《记游西》读后
【品者】@谈笑书
原文链接: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25529-1.shtml 【作者】@爱金爱女爱金禹
不识西游真面目,只缘未读《记游西》
点进了这篇文,初一读,便被吸引住了。
读文先读字。文字普遍精炼自然,似不事雕琢,很多地方却又生动优美。如描写石猴出世的那一段:
有一只猴子厉声尖叫起来,……抬头望去,头顶上刚刚还耀眼的太阳,忽然之间出现了一个黑暗的缺口,变得就像是一个被咬了一大口的红红的桃子。
紧接着,那个黑口越来越大,天地瞬间阴暗了下来,眨眼间,太阳突然就不见了!像是桃子被吃完了,连桃核也吃掉了,天地间黑漆漆的,桃树也看不见了,一起玩的猴子也看不见了,气温也忽地降低了,好像冬天来了,又好像掉进了一个漆黑的寒冰洞里了。
最值得称道的是本文的构思,精妙非常,如脱离原著,则独立成文,且上下情节连贯,逻辑严谨;如楔合进原文,竟也能严丝合缝,浑若天成。如此已算难得,但全文竟还能自成体系,围绕“玉帝、佛家、道家”三家的争斗展开,说的是“一盘大棋”,写的是“一颗颗棋子”。此种构思,堪称为奇!
品读此文,于不经意间,常可见哲理的闪光,每每能给人以惊喜。比如开篇说金蝉子:
“你们生的这个儿子,他天生不为金钱所缚,不为富贵所累,不受世间一切形相的约束。在他的思想里,一切都是虚幻的,在他的眼睛里,一切都是空无的。古往今来,一出生就让家里变空的,他是第一人。这说明,他是天生就对‘空’理解透彻的人,他是‘解空第一人’啊。”
再比如说佛道:
一个说道家无为出世,不理人间疾苦。
一个说佛家三皈五戒,无人性灭人欲。
一个说道家只管今生纵性而为,为来世造下无边业障,以致于生生世世,不得往生极乐,轮回又轮回,总难脱苦海。
一个说佛家一味伪忍以修来世,致今生受尽苦楚磨难,不想于前世而言,今生便是来世,来世复来世,来世何期多。
似此等妙句,配合上文字之美,结构之奇,让全文读来,妙趣横生,极适合闲时品一杯茗,慢慢品读。
只是解读经典,向来是件极费力且难讨好的事。作者既然挑战了这种难度,想来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先说细节。现今读者读文、编辑选文,首看开篇。开篇有些地方,个人觉得可小动一下。
不识西游真面目,只缘未读《记游西》!值得一看的对西游记的解读! 这个标题很文雅、也很贴合文意,可西游记对读者来说,可谓耳闻能详,只是解读,吸引力似乎稍嫌弱了些。
再看简介,简介首要简,我觉得,有三句话足矣:
一盘谋划千年的大棋,一颗颗身不由己的棋子......
不识西游真面目,只缘未读记游西!
《记西游》,为你解密《西游记》。
简介过后,看正文。正文前三章,写的都是金蝉子,而全文的主角是孙猴子,这有失妥当。前三章,起姓名和见灵石是亮点,可留。其它的,能删则删,不能删则调。
这是开篇,只是细节。
读罢已上传章节,掩卷深思后,觉得文中有些地方,似值得思量。
《西游记》能成为经典,自然有它独到之处。其精髓在哪?我不敢说有研究,先把前八回的内容梳理下:
灵石里蹦出石猴 身无长技求长生 求多年得遇明师 等多年得传大道 道未成被逐师门 下龙宫得如意棒 闯幽冥销生死簿 上天庭封弼马温 反天庭自号齐天 败天将得封大圣 偷蟠桃还盗金丹 施神威再胜天兵 寡不敌众终被擒 八卦炉中逃大圣 大闹天宫无人敌 如来出面立赌约 五行山下压神猴
只看概言,个人便觉得,《西游记》的写法与当前流行的网文很相似,升级路线清晰,节奏明快,情节曲折,“爽点”不断。而作者的《记西游》,故事的趣味性是很强,相比之下,却稍嫌平淡了些,情节起伏不够。
对此,建议多用些“勾子”的手段。比如正文第二章、第三章,石室误得道这一情节,可先不写,留下疑问,然后在石猴拜师时插进去。须菩提先拒拜师,为何拒?有戾气。磨练种种后终将大道传,为何传?有前缘。这样处理,开头精简了很多,故事也更能吸引人。
再看原著,人物的性格刻画极为鲜明,尤其是前八回,孙悟空那种蔑视一切、反抗一切、打破一切的气势跃然于纸上,直欲扑面而来。而在《记游西》中,孙悟空人性化了很多,但这种人性化,非但没有强化他在读者心目中的固定形象,反倒有所弱化。这未免可惜。
解读经典,其难就在于,如果全盘落入原著的巢臼之中,那叫无味;但如果突破的太多,那又失妥当。中间尺度如何把握,极考验作者功力。
本文的某些方面,突破的似乎多了点。典型地,玉帝如人间帝王,佛、道两家受其管辖。道家勉典型的是,文中玉帝如人间帝王,佛、道两家是其治下的两大派系。道家受玉帝管辖,勉强还说的过去,佛家则未免与大众的普遍认同,大相径庭。其实,中国的神话体系非常的混乱,乱中想找出新意,并不为难,实用不着打破常规,再建一套神话体系。
另一个明显的,神仙神通广大,长生不死,为了争夺信仰,以人间为棋盘下一盘大棋,这能让人相信。但神仙下棋,总该是明见万里、智慧通天吧,如果事事都阴谋百出,那实在是有失神仙风范。个人深觉得,《西游记》里的神仙已经够人性化了,《记游西》就没必要更人性化。
这些种种,读来是有新意,但读后感觉,纵是情节、逻辑与原著楔合的严密,也难以代入进原著。而解读经典,成功之点就在于,代入进去,借原著的名;成功的关键却在于,能否求新。若能新到读后叫人拍案称绝,并有豁然开朗之感,文必大成!
当然,评者一张嘴,说来轻轻巧巧;作者一支笔,写来却是千难万难!如果只是娱己娱人,此文已属上佳;但若想更进一步,还得思量、修改一番。
文后,再给点建议,近来阅读,常有自媒体解析四大名著,恨不得把原著几番揉碎了,再整出一番花来。其中很多想法颇有新意,作者大可借鉴一二,启迪下思路。
言即此,粗浅之见,如有不妥之处,万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