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青眼草木是简单的双关:
  1、对草木青眼有加。
  2、青花瓷也就是我眼中的草木。

  从今天开始,看看能帖多少种植物。

  波斯婆婆纳,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婆婆纳属(Veronica),一年至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Veronica persica Poir.

  波斯婆婆纳是早春常见杂草,在金华,几乎什么地方都能见到它。
  记得我拍的第一种植物就是波斯婆婆纳,时间是2005年3月24日,地点是金华蒋堂镇通往琅琊镇的路边,当然那时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它的蓝色小花在绿色草丛里非常显眼,象小星星一样,在初春的阳光下给我喜悦。但那美丽的小花在盛开的时候却又很脆弱,轻轻一碰就会掉落,让人心疼。
  波斯婆婆纳的名字是2006年1月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的,也称为阿拉伯婆婆纳,它的拉丁名中间的那个单词persica我瞎猜就是中文音译的“波斯”的意思。后来见到一份电子表格《植物学名解释-种加词》,其中说Persis才是“波斯的”意思,persica的意思却是“桃”,而阿拉伯的拉丁文就是Arabicus或Arabius。

  仔细观察波斯婆婆纳,它的茎自基部分枝,下部伏生地面,斜着往上长。叶在茎基部对生,上部互生,叶子边缘有钝锯齿。它的花是从叶腋长出的,有一根相对长长的花柄,伸出到叶外。花瓣淡蓝色,往中间接近白色,花瓣上有深蓝色条纹。果实心形。
  波斯婆婆纳花的开放似乎与光线有光,光线好的时候开得盛,光线不好或者阴雨天花就收起来直至闭合了。

  我常见与波斯婆婆纳同科同属的野草另有一种直立婆婆纳,它的茎是直立的。还有一种就叫婆婆纳,植株和花都比波斯婆婆纳要小,花的颜色也不如波斯婆婆纳那么鲜艳。

  


  


  
  上面忘记编号了:
  001、波斯婆婆纳

  002、爵床
  爵床,爵床科(Acanthaceae)爵床属(Rostellularia),一年生细弱草本。
  拉丁名:Rostellularia procumbens (Linn.)Nees
  别 名:

  大约是在2005年夏末,一次比较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爵床的小花,像是绿色夜空里的紫色星星,给我一点意外的惊喜。
  它的名字是在山花论坛请教后得知的。
  认识它后,发现这玩意儿挺多的(后来的经验告诉我,对很多植物都是这样,不认识时,见了等于没见,认识之后,可能就会时时处处见到),草坪上、路边、野地里、田间都会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开花时,常常有多种蝴蝶在上面飞飞停停。

  “爵床”这个名字比较怪异又似乎有丰富含义(有很多植物名都这样),我直到看了夏纬瑛先生的《植物名释札记》才算知道具体的含义。夏先生这么说:

  《证类本草?草部中品之下》载有爵床:《神农》曰:“爵床:味咸,寒;主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艰难,除热,可作浴汤。”这就透露了“爵床”名称的取义。
  当是此一药物,治疗腰脊痛不得着床,因而名为“爵床”的。
  “爵”、“雀”二字,古常通用;而“雀”,又常用为“小”义。“爵床”之义,可为小床。
  疑:或更有一种治疗腰脊不得着床之药,称为某床,而此一药为小,因曰“爵床”,以示区别。

  似乎说得通,但总觉得解释比较勉强。
  后来看到《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爵床”条下写道:
  时珍曰∶爵床不可解。按吴氏本草作爵麻,甚通。

  我认为李时珍的说法更有道理,但又觉得做为名字,“爵床”显然比“爵麻”更有味道。有理无趣,有趣无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算是常情吧。

  
  问好一石!

  继续。

  0003、金钱蒲
  金钱蒲,天南星科(Araceae)菖蒲属(Acorus),多年生常绿草本。
  拉丁名:Acorus gramineus Soland

  2012年4月3日,我在金华市安地镇小同村的山间小路上且行且停,看到路边小溪中的石头上长着一种叶子像是禾本科或莎草科但花序却似是肉穗花序的植物。对于生境比较特殊的植物,本就比较留意,这种植物伴着水声和岩石的生境和相对柔弱的形态更让我喜欢。当时猜它是天南星科的。
  8日,在家看奥托?威廉?汤姆(Otto Wilhelm Thomé)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植物图志》(Flora von Deutschland ?sterreich und der Schweiz),看到“Acorus calamus”时,觉得与我拍到这种植物有些像,查《浙江植物志》,Acorus calamus即菖蒲,菖蒲属(Acorus)下的金钱蒲应该就是我见到的这种,之后在自然标本馆-植物挚友QQ群里请教后得到确认。就这样算是认识它了。
  按《浙江植物志》记载,浙江菖蒲属3种:菖蒲、石菖蒲、金钱蒲,我应该都见到过,但见到的次数并不多。
  后来又一次去小同村,在那条小溪里另外又见到几处金钱蒲。

  《中国植物志》上说:“金钱蒲叶片厚,较窄小,芳香,手触摸之后香气长时不散,因谓‘随手香’。”
  我还没试过。


  
  波斯婆婆纳应该见过吧?我这儿香蒲现在有花了。
  我这个帖子看看能帖多少种植物吧,先定个目标100种?
  等着看一石兄大作。

  0004、中华猕猴桃
  中华猕猴桃,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落叶大藤本。
  拉丁名: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猕猴桃大名鼎鼎,最早知道它,当然是它的果实。
  2009年9月16日,到武义县泉溪镇白革村的山上摘猕猴桃,见到不少。当时没带相机,没能拍下照片,但对它的形态已经有了较深印象:攀爬的枝条,宽大得憨头憨脑的叶子,黄褐色长圆形的果实。
  回家后查资料,知道猕猴桃原产中国,但现在全世界种得最好的是新西兰。
  之后就经常在山区见到它了,基本上都是坐在车里看到它匆匆一晃而过。回想起来,此前见是肯定见过的,只是印象不深。
  2010年5月3日,在武义县牛头山景区见到很多。
  2010年5月12日,在武义县龙潭背山上一处水渠穿山而过的洞口,看到中华猕猴桃爬满了洞口周围的山壁,正在开花。距离有些远,拍不清楚。它的花与金银花和海桐有相同的特性:花刚开时白色,后变黄色。这样的特性在植物中其实很多的吧,只是我知道的不多,能见到的更少。
  2011年4月24日,在金华市安地镇小同村山里的溪边见到几株,攀爬在其他植物上面。
  2012年4月3日,在金华市安地镇小同村山间小路边一株刚长出叶的藤本,小小圆叶很是可爱,还有嫩芽。走出一段路了才想起来就是中华猕猴桃,哑然失笑。
  2012年4月18日,又到小同村,看到中华猕猴桃长出了花序。等车回家,坐在路边那座“白沙古庙”前的台阶上,无所事事地坐了很久,忽然发现右边的山上有中华猕猴桃的花,一阵惊喜,上去看,还发现了韩信草的花,撑起独脚架准备要拍照片,公交车来了!只能匆匆收了脚架去拦车。事后想起来,那株中华猕猴桃的花期早了几天,应是个体的差异吧。
  2012年4月27日,在永康大寒山见到很多中华猕猴桃,有的已经长出了花序,没有见到开花。有一处农户还为它搭起了架子,估计是引种的吧。在山上小水库的坝下面,有非常大的一片,很是壮观。
  2012年5月5日,再去小同村,“白沙古庙”边的中华猕猴桃和韩信草却都没有花了!
  2012年5月9日,去丽水市遂昌高坪乡茶树坪村看高山杜鹃。在山路边意外看到几株正开花的中华猕猴桃。这是我第一次比较清楚拍到它的花。专程去拍它时,没有;不经意间,却又偏偏遇到了。好像相遇与否,也是一种缘份。
  2012年5月21日,在金华北山上海拔约1000米的地方又见到中华猕猴桃的花,算是意外之喜。

  很喜欢听张广天作词作曲的汤溪方言歌曲《老老嬷》,其中有一句:“山背格藤梨熟罢,树上格毛栗空罢。”藤梨就是猕猴桃,很多地方都这么称呼它,我觉得“藤梨”比“猕猴桃”更能概括这种植物的特点。在金华,猕猴桃要到9、10月份才成熟。

  《浙江植物志》记载,浙江省猕猴桃属植物有12种,8变种,1变型。除了中华猕猴桃,我只见过对萼猕猴桃。


  
  谢谢看位看帖!
  猕猴桃的第一张图片,就是我文中说的“2012年4月27日,在永康大寒山见到……有一处农户还为它搭起了架子。”当时正值中午日光直射,叶上的反光特别强烈,就拍成这个样子了,我自己看了也觉得像是睡莲或者水葫芦,本来中华猕猴桃的叶子没这么亮的。

  我也是从植物盲开始慢慢认识植物的,只要有兴趣,就能越认越多。
  0005、接骨草
  接骨草,忍冬科(Caprifoliaceae)接骨木属(Sambucus),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
  拉丁名:Sambucus chinensis Lindl.
  别 名:陆英、蒴藿、蒴藋

  上述的科和拉丁名按《中国植物志》,但是CFH(中国自然标本馆)采用的分类系统中,它又成了五福花科(Adoxaceae)接骨木属(Sambucus),拉丁名为:Sambucus javanica Reinw. ex Blume。对于植物分类学,我基本不懂,现在的分类系统很多,先进的已经利用分子生物学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我还是按原先《中国植物志》所采用的分类系统吧,毕竟是老牌子,使用的人多,靠得住。

  认识接骨草的具体日子记不清了,可能先是在一本从旧书摊上淘来的文革期间编写的《浙江省民间常用草药(一)》中看到,对它的形态稍有印象。之后不久在小区里见到了实物。
  比较深刻的记忆是2006年9月6日在金华市汤溪镇莲湖乡的小路边,看到很大的一丛接骨草,盛开着细密的白色小花,有几只青凤蝶在上面飞来飞去。当时我已经认识它了。
  后来在金华北山冰壶洞附近看到有一些,看情形是种植的。另外,在上海植物园、湖南宁乡县花明楼(刘少奇故居)都见过开花结果的接骨草。
  2010年9月8日,在金华北山上的盘田水库边,看到堤下有许多蝴蝶,下去,是接骨草正开花,许多凤蝶在飞舞,似乎大多是碧凤蝶,有一只翅膀上有醒目黄色的蝴蝶,但它总是飞来飞去,忽东忽西,似乎不屑与众多碧凤蝶为伍,最终也没能拍到较为清晰的照片。第二天在绿镜头QQ群请教,网友老蒋说是金裳凤蝶,比较少见。

  接骨草是复伞形花序,就是由许多伞形花序再组成一个大的伞形花序。一眼看去,是一团白色密密麻麻的花。仔细看,白色小花瓣分裂成5片,5个雄蕊的顶端有淡黄色的花药。在这些白花中,间杂少数黄色或绿色圆形的中间凹下去的东西,这是不孕花形成的腺体(白色的是可孕花)。它的果实一开始是绿色,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黄色、橙色,直到完全成熟的橙红色或红色,亮晶晶地挂在枝头,又不可避免地最终掉落。

  从接骨草这个名字,可以推测它有治疗跌打损伤的功效,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单从名称而言,我比较喜欢“陆英”这个称谓,但又觉得有些不知所云。
  另有一种叶、花、果都和接骨草很相像的,但是灌木或小乔木,就叫接骨木,对应于“陆英”,又叫木英。

  
  问好小卦!
  野生的猕猴桃我还没吃过,上面说2009年9月去摘猕猴桃,带回家后全部送人了。
  0006、喜旱莲子草
  喜旱莲子草,苋科(Amaranthaceae)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多年生宿根性草本。
  拉丁名:Altem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别 名:水花生、空心莲子草、喜旱莲子草、水蕹菜、革命草

  这种植物我是“被迫”称之为喜旱莲子草的,因为《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上的中文通用名都是这个。但是说它“喜旱”实在是没有道理的,至多只能说它耐旱,因为据我长时间的观察,它在有水的地方明显比干旱的地方长得茂盛。我自己还是喜欢叫它革命草,没有原因,只是习惯了。如果要显得学术化,个人觉得可能还是称为空心莲子草更好。
  革命草这个名称可能是比较新的,我想至少是“革命”这个词有了现在普遍使用的意义之后——虽然古汉语中早就有“革命”这个词。另一个比较通俗的名称是水花生。同一种植物不同的名称给人不同的感觉,尤其是地方性的名称,有民俗学的意义,很有趣。
  革命草的来源据我在网上粗略的搜索说法不一,有说是大约在清朝末期进入我国境内,辛亥革命时期大量繁衍,所以老百姓叫它革命草。还有种说法明确了年份是1940年由日本人引种于上海市郊作为饲料,五十年代后期,为发展养猪事业,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地区广泛种植,作为畜牧业的饲料,现逸为野生。至于它的原产地,一般倒是比较一致地说是南美洲的巴西。
  从革命草的来历我想到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事物并不是这块土地上本来就有的,属于入侵植物。我自己因为对革命草习以为常,也就想当然地一直认为古以有之了,哪知道它却是远渡重洋过来支援中国人民的养殖业的。从另一方面说,很多植物是古已有之,甚至历史久远得在动物出现之前,比如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比如水杉,再比如《诗经》里就提到过的种种植物。有时候看着植物会浮想联翩:也许在过去的某个时空,也有人和我一样看着花草树木。更进一步想:这些植物是《诗经》的原创者、屈原、陶潜、王维、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看过的啊!更让人遐想和感叹的是,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有许多物种消失了,有的我们或许能从化石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有的就连化石也没有留下。

  革命草是我2005年开始辩识植物以来最早认识的植物之一,实际上此前早就看到多次,也能辩认出,只是不知道它的名字而已。革命草的样子很一般,没什么惹人注目的地方。它的茎半匍匐向四周生长,叶子长圆形,有光泽;从茎上部的叶腋伸出一根长长的花梗,白花小小的,用手摸摸干扑扑的。但是仔细地看它的花还是挺精致的,白花实际上是由众多更小的5片花瓣的小花组成,小花瓣基本上是白色,但靠下面是淡淡的黄色或粉红色。花瓣里面是5个顶端黄色的雄蕊围绕着雌蕊。

  以我所见而言,革命草在很多地方成了一种强势的杂草,普遍生长在大多数有泥土的地方。据资料介绍,革命草是水陆两栖的多年生植物,适应性和无性繁殖的能力极强,它喜水但又耐干旱,能适应酸性土地也能生长在碱性土地,耐强光照射。这简直是五毒不侵了,这就难怪什么地方都能看到它了。

  与革命草同属且很像的一种就叫莲子草,它与革命草的明显区别是没有总花梗。


  
  问好阿湄,谢谢推荐!
  谢谢春江沐雨。


  0007、青葙
  青葙,苋科(Amaranthace ae)青葙属(Celos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elosia argentea Linn.
  别 名:野鸡冠花、狗尾花、狗尾苋

  在青葙没有开花之前,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它,因为光看叶子很不起眼,同时又很难分辨。直到有一天看到它的白中透着点淡淡红色的圆锥形花序,然后就发现其实它也比较多见的。较多青葙长在一起形成群落时,煞是好看,还有些壮观。
  看到,拍下照片,在山花论坛请教,这样就认识它了,时间是2005年8月30日。
  认识青葙以后,就常常见到它了。我所见到的,一般都是零星的几株,生长在路边、田边、荒地,偶尔有小的群落。
  稍微了解一点植物后,才知道青葙和常见的种植花卉鸡冠花是亲戚(同属)。再比照观察,两者的茎叶也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花序的形状明显不一样。
  我所见到的青葙从6月初开始开花,8月花最盛,花期比较长,一直持续到9月底10初。它的花序是圆柱形的穗状,顶端尖锐,像一枝枝银色的箭头直指苍穹。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一般是5瓣,小花刚开时是淡红色,慢慢地褪去色彩,只剩下白的底色。它的雄蕊也是5个,顶端的花药淡色,仔细看,雄蕊的下部是连在一起成一个环形。
  青葙成熟的种子就叫青葙子,一颗颗黑色亮晶晶的,有清肝明目的功效。


  
  0008、薤白
  薤白,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多年生宿根草本。
  拉丁名: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别 名:野葱、小根蒜、团葱

  很小的时候就认识薤白了,长得就象小葱,气味也和葱接近。
  薤白在金华一般提起时就叫野葱,但在原汁原味的金华方言中的称呼有些奇怪,发音是“莉莉奢奢”,我猜想“奢”就是“薤”,可那个“莉”是什么字就不知道了。后来在曹志耘《金华方言词典》里看到是“哩哩屑屑”,释义是“一种野生的小葱”,“屑”可解释为细小,倒也道出了薤白的特征,但是“哩哩”仍无着落。
  薤白是可以吃的野菜,本地经常拿来炒鸡蛋,但据说比较热,不能多吃。我小时就因为吃薤白炒鸡蛋而流鼻血。顺便说一下:本地(金华)话中鼻血说成“鼻头红踏”,其中的“踏”也不明白究竟是哪个字,我猜可能是“淌”(曹志耘《金华方言词典》里作“鼻头红拖”,有道理)。

  以前在金华,薤白随处可见,现在随着城市扩大,能见到它们的地方少了。偶尔,也会和它在野地里、花坛中以及其他地方不期不遇。小时到野外,似乎坟墓上薤白特别多、特别茂盛,不知是什么道理。说起来是儿时相识,但直到2006年5月,我才看到(或者说注意到)薤花,才发现它的花原来是这样漂亮。比较奇怪的是,单位的草坪上有不少薤白,一年几次的除草机加除草剂轰轰烈烈的扫荡也没有彻底让它们消亡,这让我有机会经常地观察它们。
  薤白在一年末凛冽的寒意中开始生长(千篇一律地写:“春天,小草偷偷地钻出了泥土”至少在江南是不对的!),纤弱的叶子从土壤中钻出来,之后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伸长、变粗。它的叶和葱一样是空心的,但截面一般不像葱那样是圆形,而是半圆或多少呈三角形。直到第二年的四月,从叶丛中抽出实心圆柱状的花葶(总花梗),顶端小球状,被一层白色的膜包着。过了些天,四月底五月初,白膜破裂,露出众多暗褐色或紫色的珠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球,珠芽上有时又会长出绿色细细的像胡须一样的东西。五月,渐渐地一根根小花梗从珠芽之间长出,最前面是小小的花苞。开花了,是6瓣的淡紫色或淡红色小花,在小花梗的支撑下向四周绽放,这时是五月中旬。我观察到有的植株只有珠芽没有花而只长绿色叶状的东西,有的珠芽很少花较多,稍显得特殊一点,它们也是在一致的前提下而各有特性。薤白的花期约两个月,到六月底,已经很少看到它的花了。

  以前读到挽歌《薤露》:
  “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还复滋,人死一去何时归?”
  虽然深切体会到先人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但是不明白为什么非得要说“薤露”,其他植物上不是也有露水吗?2006年12月27日清晨,早起,正巧看到薤白上有许多露水,觉得薤白细而中空的叶上凝聚的露水确是给我一种特殊的观感,这让我对《薤露》更深的理解。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把薤白与藠头混为一谈了,直到2009年看到了藠头的花,这事在写藠头的时候再详细说。


  
  0009、石蒜
  石蒜,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属(Lycori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Lycoris radiata (L'Hér.) Herb.
  别 名:蟑螂花、三十六桶

  最初看到石蒜时,觉得这种植物非常怪异:只有花,没有叶,花的形状奇特、颜色触目。那是2005年9月9日下午,在金华一中的校园里。大约那之后不久就知道它的名字了。
  2006年8月25日,在杭州植物园,见到很多石蒜,还有同属的其他几种植物,除了见过的红色花,还有黄花、白花、粉花。
  2006年9月18日,在金华八咏公园里一处靠江的地方看到有较多石蒜。
  在网上查阅有关石蒜的资料时,经常看到“彼岸花”、“ 曼珠沙华”的说法,开始觉得还有些意思,看得多了,就觉得无聊了。什么“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花叶不相见只是石蒜的生长特性而已。而“曼珠沙华”中的“曼珠沙”只不过是梵语的音译,“华”则是古汉语中的“花”, 曼珠沙华就是指红花石蒜。有人喜欢离奇的附会,有人觉得越拗口越别扭就越有味道,而我则只对做为植物的石蒜感兴趣。
  对石蒜以及同属的植物稍有了解,倒是让我开始注意到一些以前未曾注意的细节,如6这个数字:花一般6朵,花瓣分裂成6片,6个雄蕊。“三十六桶”这个名字有些莫名其妙,但可能也道出了它的特点。
  2008年8月2日,在金华北山上第一次见到野生的石蒜。之后陆续在一些地方也见过野生的,说明至少在金华一带野生的石蒜还是比较多。
  2008年9月16日,在上海植物园内见到大片的石蒜正开着花,非常震撼。

  
  一石兄,白车轴草的花仔细看是很多蝶形花组成,小花和革命草的差别很大。
  0010、葱莲
  葱莲,石蒜科(Amaryllidaceae)葱莲属(Zephyranthes),多年生常绿草本。
  拉丁名:Zephyranthes candida (Lindl.) Herb.
  别 名:葱兰

  我读小学时,有位同住一个院子的好朋友XTY,他有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妹妹是父母的宠爱,什么好东西都给妹妹吃。有一次,和我在一起,他摘了葱莲的叶子,沿纵向卷起来成一个圆形,用一根细树枝穿过叶子,好像一个棒棒糖样子。他拿了这个去骗他妹妹说是“巧克力”,要换她好吃的东西。最后是否交换成功我记不清了,反正以后我见到葱莲就想起这事,就想笑。
  那时候,我所住的大院里一条鹅卵石道路的两边,种满了葱莲。我还真的摘了它的叶子尝过味道,苦得狠。多年以后查资料知道它的鳞茎有毒,但有药用价值,不知它的叶汁是否有毒,想起小时候的贪嘴和好奇多少有点后怕。

  我知道葱莲的名字大约是在2005年,这时距离认识它已经有很多年了。
  2006年9月14日,在金华330国道黄村路段边看到葱莲开花。
  2007年9月18日,在金华八咏公园看到很大一片葱莲花,盛开在带有点坡度的草地上,真让人仿佛置身花海,非常震撼。之前我看到的葱莲只是在绿化中起到镶边的作用,只是配角,从没见过这样规模完全以它为主角的一整片的。
  2010年9月26日,发现小区里路边有几处也种葱莲,正开着花。
  说起来见到葱莲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就这三次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葱兰的叶子厚厚的,细长,碧绿而有光泽,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它就以这样的面目示人,所以一般也不引人注目。据我所见而言,它的花期是9-10月,这时它才会被人注意到吧。它的花瓣白色,有时略带点淡红,花瓣6分裂,6个雄蕊的先端带着黄色的花药,比较有趣的是花药的长短不一,一般是三长三短。植物身上的一些数字也是比较有趣,比如石蒜科、百合科与6、蔷薇科与5、十字花科与4。

  
  yaoyao971701、林泠烟、小卦好!

  遥遥:
  我想仔细想想,好像特别不喜欢的花还没有,有所偏爱倒是肯定的。植物里面,有少数不喜欢的,如一年蓬、小飞蓬等,虽然想着众生平等,在内心还是不能一碗水端平。
  你对植物的怜惜我能体会到,比如春天在山上看到有人大把大把地摘了映山红总是觉得心疼,也无可奈何。
  对石蒜诡异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两方面的,一是红花石蒜本身颜色、形态,二是有关一些信息也有暗示作用。我自己对石蒜看多了感觉不到特别诡异,倒是有一次看到成片的垂序商陆,红色粗壮的茎、红色花果序、紫黑色的果实构成的画面让我觉得阴气森森。

  林泠烟:
  我也是慢慢地学着辩认,才认识一些植物的。

  小卦:
  我是从自己的相册里帖过来的。
  红花葱兰(Zephyranthes grandiflora Lindl.)是与葱莲同属的另一种,我很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风雨花”。
  0011、毛黄栌
  毛黄栌,漆树科(Anacardiaceae)黄栌属(Cotinus),落叶灌木。
  拉丁名:Cotinus coggygria Scop. var. pubescens Engl.

  2009年3月28日,在永康市花街镇附近的山上看到一种刚长出嫩叶不久的植物,叶的形状和颜色都很可爱,叶透光时叶脉形成的线条非常美。4月8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后知道名字,查《浙江植物志》,浙江省漆树科黄栌属仅毛黄栌一种。之后的日子里,陆续发现花街镇的山上有较多毛黄栌,分布于一些贫瘠的山坡上,但很不均匀。4月19日,再去看它们,看到已经开花了,叶上的水珠亮晶晶的,很美很梦幻。它的圆锥花序一丛丛的,在天空蓝色衬托下的形态很好看,可是总拍不好,对不准焦。有些花谢了,只留下细细的光秃秃的花柄。4月27日,看到毛黄栌的花枝上有种红色的东西,后来知道那是不育的花梗。5月6日,毛黄栌结出了果,不育的花梗上粉红色的绒毛一样的东西,看上去很美很梦幻。5月9日,在毛黄栌的叶子上意外看到一种虫子,它们还似乎拉出白色的东西,像蜡。6月14日,居然看到还有毛黄栌在开花,这应该是属于晚发育的吧,同时有少数的叶子已经变成红色。
  2010年4月16日,在金华市岭下镇石塘村的山上看到毛黄栌。之后,在金华其他地方的山上也见过几次,都是零星的。

  在网上查资料看到有说北京香山的红叶主要就是毛黄栌,有篇文章还说:“其实果期的黄栌也非常地有意思,其圆锥花序上多数不育花的花梗,伸长为粉红色之羽毛状,久留不落,此时如置身黄栌林中观之,这些羽毛状宛如炊烟万缕,缭绕林表,故黄栌树又获名烟树。”
  “其圆锥花序上多数不育花的花梗,伸长为粉红色之羽毛状”,与我看到的一样,非常美丽。
  但是《中国植物志》上说香山红叶是灰毛黄栌(Cotinus coggygria Scop. var. cinerea Engl.),北京这著名的风景我还没机会见到,我想还是以植物志记载为准,网上的资料要看来源了,不一定可靠,有时还会被误导。
  不管是毛黄栌还是灰毛黄栌,它们拉丁名中都有个“var.”,这是变种的意思,《中国植物志》上说原种黄栌产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可是怎么区分原种和变种我还搞不清楚,具体到黄栌属,中文名中都有“毛”,莫非是说在原产地不长毛到了中国倒长了毛了?

  
  0012、盐肤木
  盐肤木,漆树科(Anacardiaceae)盐肤木属(Rhus),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拉丁名:Rhus chinensis Mill.

  认识盐肤木是很早了,在金华,似乎有山的地方就有它。我最初见到,是在金华市罗店镇的山上,让我注意到并记住它的是那叶柄上的狭翅和叶上的虫瘿,特征非常鲜明。要认出它是容易的,只是不知道名字。
  2005年8月,自己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知道了它的名字。那时我刚刚开始用数码相机拍植物并辩认,对植物分类的知识还毫无了解,硬是一页一页地翻书对照自己拍的照片和书上的图谱,居然被我查到了。
  2005年8月27日,我看到它长出了花序。9月26日,开花了,白中透点黄的花很小,有一种“寻常的精致”。
  2006年10月24日,在金华市罗店镇的山上见到了它的果实,红里透白的倒和成熟的桃子的颜色有些像,样子像是本地某种糕点,简直让我想摘下来尝尝,不过终究没有吃。10月29日,在金华市汤溪镇九峰上看到了盐肤木果实上面有一层半透明盐一样的东西,这才让我对“盐肤木”这个名称有了感性的认识。
  2009年9月12日,看到了之前几年都错过了的盐肤木花,接下来几天,都看到它的花,似乎同一树上的花也有些不同之处,忽然想到:可能它的花是分雌雄的。回头查《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果然盐肤木分雌花序和雄花序。

  在秋天的山上,盐肤木的花和果实算是一道风景了。仔细观察,盐肤木的花和果实都是很好看的,尤其是那红色的果实,真让人有惊艳的感觉,又勾起人的食欲。
  比较奇怪的是盐肤木的叶上寄生了虫子(五倍子蚜虫)后形成虫瘿后倒成了一种中药,还有其他多种用途。老天爷嘻里花拉地洗牌,不知会组合出什么结果。盐肤木的虫瘿稍有些瘆人,但以我个人有限的经验看来,比起同样有虫瘿的朴树、悬钩子属某些种、板栗,它的虫又没有那么吓人。
  到了深秋,盐肤木的叶子变成橙红色或鲜红色,在绿色稍稍减褪的山上显得分外触目。

  
  0013、长春花
  长春花,夹竹桃科(Apocynaceae)长春花属(Catharanthus),多年生常绿直立亚灌木草本。
  拉丁名:Catharanthus roseus (Linn.) G. Don
  别 名:日日春、山矾花、天天开等。

  不知道怎么的,有时我看植物会有一种感觉:这个是中国本土的,那个是外来的。这种感觉没什么道理也不一定正确,好象倒是出错的时候多,但总是会有这样的感觉,毕竟也对过几回次。比如对长春花就是这样。
  长春花是现在很多见的花,但我在2005年9月第一次在花坛中看到它就感觉是外来的,上网请教后知道了名字,再自己一查资料,果然是个外来户。不免对自己的感觉有些沾沾自喜。
  初见长春花时,觉得它的叶子和海桐有些像,都是绿油油光亮亮的,根本不知道它的科属。等到它开花时,也稍稍有了点植物分类的知识和感性的经验,觉得它的花是和夹竹桃有些象,和络石的花更像,有一种旋转、运动的感觉。
  我见过的长春花有白色、粉红、红色3种,小区有一户人家门前的花坛里种了很多,还有些种在花盆里。
  长春花未开时,花苞呈锥状,也有一种旋转的感觉。

  
  不太明白阿湄说的“与自己有关的”是指什么。
  我自己觉得我写的、拍的植物都算与自己有关吧,至少我见过它们。倒是有时候对着自己拍过的植物想写下点什么的时候,实在是写不出来什么,发才现自己对它们的了解还是很少。
  实际上,我看不看到、拍不拍都一样,它们就在那儿生长着。只是因为喜欢,才拍它们写它们。
  0014、夹竹桃
  夹竹桃,夹竹桃科(Apocynaceae)夹竹桃属(Nerium),常绿大灌木。
  拉丁名:Nerium indicum Mill.

  我小时就认识夹竹桃了,当时住的大院里有很多,做为绿篱,在房子周围一排一排地种植。
  那时候玩具稀缺,我常和好朋友XTY折下它细长的枝条玩,两个人隔着一段距离,对空抽击,再渐渐靠近。XTY总是闭着眼睛一边抽击一边向前冲,枝条在空气中舞动发出“呜呜”声向我逼近,我怕了他了,只好认输。
  还常折了夹竹桃枝条,用铅笔刀把枝上的树皮一段隔一段地削掉除去,露出里面白色树干,这样枝条成了细细的花棍,握在手里自己觉得很威武。
  夹竹桃的树皮比较有韧性,容易剥下来,有时我们把剥下来的树皮编成辫子玩。
  夹竹桃的汁液有毒,但是我小时候居然尝过叶上的汁液,很苦,但除此之外好像人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现在这种尝百草的事我是不敢干了。
  有一段时间,我们这边铁路边的绿化树普遍用夹竹桃,现在也还挺多。一些工厂里也种植较多,据说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公园里也经常能见到它们。

  我经常见到的夹竹桃有红花、白花两种,但红色的又有深红、粉红之别,查资料后才知道白花夹竹桃是栽培变种,除了花色,它们的样子基本上难分彼此。
  夹竹桃的花期很长,从5月初一直到10月底。它的花分裂成5瓣(有的重瓣),仔细看,花的中间花瓣围成小圆圈的地方(术语叫喉部)还有5片撕裂状的小花瓣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术语叫做副花冠。副花冠的里面是花蕊,我还从来没有看清楚过。

  《中国植物志》上说夹竹桃“野生于伊朗、印度、尼泊尔”,但没有说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网上有资料说是15世纪。
  很喜欢“夹竹桃”这个名字,这里也隐隐透出命名新事物的一种方法:用熟悉的事物来指称。《群芳谱》上说:“夹竹桃:花五瓣,长筒,瓣微尖,淡红,娇艳;或狭长,类竹;故名夹竹桃。”说明了名称的来源。夏纬瑛先生《植物名释札记》“夹竹桃”条下说:
  “夹”者,兼也。如书籍本文中兼有小字注的曰“夹”注,饭煮不善而兼有生粒者曰“夹生”,都是这一意思。“夹竹桃”者,即谓其植物兼有竹与桃之二形耳。
  但是这样的命名也不见得就很合理,夏先生就提到在《救荒本草》中“夹竹桃”是指凤仙花,想想也是,凤仙花也是花像桃花而叶似桃叶,而且相似程度可能比夹竹桃更甚吧?反正取名字也没有规定要必须怎么样才行的,植物命名也是如此,说不上合理不合理,叫习惯了也就行了。凤仙花这个名字我也很喜欢。

  冯梦龙创过过一种拟山歌,结集名为《夹竹桃顶真千家诗山歌》,简称就是《夹竹桃》,“前叙”中说:
  “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偷今换古,都出巧思,郎情女意,叠成锦玑,编成一本风流谱,赛过新兴银绞丝。”
  具体的格式是:首二句七言,中间四句四言,末二句又是七言,可以任意加上衬字,最末句则为《千家诗》各首的末句。
  读来比较有意思,但我拿不准这书名是否与夹竹桃这种植物有关。

  2009年8月,在海南岛三亚市见过黄花夹竹桃,它与夹竹桃同科不同属。网上的资料常把黄花夹竹桃混在夹竹桃里条目里一起介绍。

  
  0015、络石
  络石,夹竹桃科(Apocynaceae)络石属(Trachelospermum),常绿木质藤本。
  拉丁名: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cm.
  别名:万字茉莉、白龙藤、白花藤、云花

  忘了最初是在哪儿看到它,反正它经常爬在岩石上、墙上、大树上,经常看到。
  2006年4月15日,在金华市朱基头村一家农户的围墙上拍到了开花的络石,当时就对它的花强烈的旋转感印象深刻。2006年5月知道了它的名字(可能是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得知),同时还知道了它的变种石血。石血的叶子色泽和形状与络石有明显的不同,还常常有花纹。
  2007年5月29日,在新安江(建德市)南岸的山脚岩石上看到一丛络石在开花。
  2008年中,经常在单位外面的野地里看到络石的变种石血,没见过它有花。
  2009年4月17日,在金华黄宾虹公园内意外地看到水池边的假山上爬满了络石,正开花。边上还有些叶形几乎与石血一模一样但有花纹的,不知是否同一株上,让我对络石与石血的关系起了疑心。4月24日,在永康市花街镇附近一棵树上爬满了络石,正开花,树上还有薜荔。5月4日,在金华市安地镇的小山上看到很多络石的花。
  2010年5月11日,在金华岭下镇柿树塘村的山里看到很大一丛络石在开花。
  2012年,在金华北山上多次见到络石。
  总而言之,对我来说,络石多次见到,但与其他一些我常见的野生植物如盐肤木等比较而言,并不是随处可见。

  络石的花白色,5个花瓣奇妙的构造和排列给人一种强烈的旋转的感觉,有些像小时候玩的风车,也像“卍”字。未开的花苞样子像一个带有螺纹的钻头,也有旋转的感觉。

  对植物有所了解后,对于络石与石血的关系有些好奇怪,一方面观察实物,一方面查书和网上的资料。
  《中国植物志》夹竹桃竹络石属下的分种检索表是这么区分:
  9、叶通常椭圆形或披针形,绿色
  10、叶通常椭圆形,不呈异形;茎和枝条攀援树上或石上,但不生气根: 络石
  10、叶通常披针形,呈异形;茎和枝条以气根攀援树上或石壁上,不生气根: 石血
  并且在“石血”条下,明确记录石血开白花。
  但《浙江植物志》“石血”条下说:
  “本变种的叶片异形,通常为披针形,茎和枝条生有气根,可以与原种区别之,但经我们观察,原种的茎或枝有时亦有气根,因此此点不能作为区分的特征,目前我们找到具花果的标本,本变种是否系络石的营养枝,有待进一步研究。”

  仅就涉及到络石和石血的内容而言,个人觉得《浙江植物志》编著者的态度更严谨一些。
  几年下来,据我个人在极有限的范围和时间段内观察而言,上述络石和石血(如果确是两种的话)经常长在一起,络石有的也有气根,但是从来没见过石血开花。我怀疑石血就是络石的营养枝,但有几处只见到石血而不见络石,所以还是阙疑。

  络石这个名字比较有意思。《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络石条下“释名”:
  恭曰:俗名耐冬。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山南人谓之石血……
  恭即苏恭,原名苏敬,《唐本草》的编著者之一,他的解释容易让人接受,虽然“包络石木而生”的藤本植物其实有很多。

  
  一石兄一说,我才想起来我们这边的高速公路两边也很多的夹竹桃。
  谢谢杜茗喜欢。
  林泠烟:盐肤木的花我没拍到理想的,有些遗憾。
  0016、冬青
  冬青,冬青科(Aquifoliaceae)冬青属(Ilex),常绿乔木。
  拉丁名:Ilex chinensis Sims
  (《浙江植物志》上拉丁名为:Ilex Purpurea Hassk.)

  “冬青”对我来说,是从小就听说的树名,但是在我这儿冬表指的是木犀科女贞属的女贞,我也就一直把它当成冬青了。直到2005年开始学着认识植物,才知道是女贞。而冬青科的植物,先后知道了枸骨、无刺枸骨、龟甲冬青、大叶冬青,却迟迟没有见到科长冬青本人,只见过它的照片。
  看《浙江植物志》知道:冬青科共有2属,但中国只有1属即冬青属,浙江有35种,3变种,1变型。我见过的4种里,无刺枸骨、龟甲冬青都是栽培变种,不是自然野生的。
  2012年5月18日,上金华北山,本来是想去拍白芨的花,结果错过了花期。返程时,在公路边意外地见到一株正开花的冬青,因为前几天大风兄刚拍到帖过图,一下子就认出来了。
  这事以及以前多次经验告诉我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你想要见的东西未必能见到,但只要走到山,总会有意外的发现。

  冬青的花粉红色或淡紫色,与我之前见过的同属植物的淡黄绿色花相比要好看得多。它的植株清爽、洁净,这倒与我见过的同属其他植物一致。


  附注:查阅《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冬青科冬青属概述,冬青属植物一般雌雄异株(稀两性或杂性),这一点以前是不知道的,但是在冬青、枸骨各论中没有明确说是否雌雄异株,只是雌花、雄花分开来描述。让我纳闷的是常见那棵(金华变里)二十多年的枸骨,年年开花结果,可它就是这么单独的一株!

  
  0017、枸骨(附:无刺枸骨)
  枸骨,冬青科(Aquifoliaceae)冬青属(Ilex),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llex cornuta Lindl
  别 名:鸟不宿、猫儿刺、八角刺等

  我小的时候,姐姐曾收集过一些植物标本,其中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枸骨的叶子,所以我很早就认识它了。
  枸骨在金华一带俗称“八角刺”或“六角刺”,这名字应该就是从它的独特的叶子而来。它的叶子一般是顶端有3枚尖硬刺齿,中央的那一根刺齿很有性格地向背面反扭着;叶的两侧和基部两侧也有刺,每侧各有一根刺向背面强烈反扭着,体现出一种张力。但刺的总数不一定是八个刺,七个刺的比较多见,我见过的最多有十来个刺。
  我很喜欢看这种植物刚劲有力的形态:底下是一根相对粗得多的主干,短短的,很有力感,然后长不高就有了许多的分岔,枝条向四周展开,树上满是形状特异的叶子。现在人工种植的枸骨大多整体被修剪得圆头圆脑的,只有叶子还保留着一点本性的张扬,仿佛在城市里无奈地诉说着遥远的野生年代的故事。在野外和山上,我见过有零星的枸骨在自由自在地生长,它们的枝条是四散斜着向上展开,我觉得它们比起城市里种植的要幸福得多。当然这也只不过是我的视角我的感觉。张九龄《感遇》诗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其实草木何尝有什么本心呢,最多只是本性吧,它们只是那么生长着,所谓的各种意义,是人加上去的。我看植物一般只是欣赏它们生命本身的内容,这些已经很丰富了,我不愿意附加一些其他的意义。

  枸骨在春天(五月初)开花,淡黄绿色的小花并不显眼,气味也不是悦人的香馨,似乎还很招苍蝇。但是我看着这些簇生在叶腋的4瓣的花盛开,同样感觉到生命的光彩,并有发自内心的欣喜。
  枸骨的果实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则是深红色,鲜艳的红色与叶子的深绿油亮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蓝天的衬托下更是美妙。细看它的果实,隐隐地可看出似乎是4块组成的不太规则的椭圆形,它们密集地攒聚在一起。红红的果实能一直留存到第二年的初春,然后纷纷落下。
  枸骨四季常青,始终给我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但是有时它的枝条和叶上会出现一些黑乎乎又像粉末又像短毛的东西,破坏了那种洁净和生气,让我为它惋惜。查资料知道那是木虱而引起的煤污病。
  枸骨叶又叫功劳叶,有药用价值,但是功劳叶这个名称可能是也是以讹传讹,因为枸骨叶有些像阔叶十大功劳的叶。反正叫习惯了,也就这么一起沿用下来。

  枸骨这个名字有些让人费解。《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枸骨条下“释名”:藏器曰∶此木肌白,如狗之骨。那么其实应该叫做“狗骨”,“枸骨”则说不通。看来弄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语做高深有学问状,也是古已有之。(藏器:陈藏器,唐代人,《本草拾遗》著者。)
  关于猫儿刺这个名字,李时珍这么说:“叶有五刺,如猫之形,故名。”这个好懂。
  枸骨又叫“鸟不宿”,可能是因为叶上的刺会否刺着鸟所以鸟都不会宿在上面?可我至少多次见过鸟在上面啄食它们的果实,至于有没有宿于其上,我没有看见过。
  类似“鸟不宿”这样命名法的植物的俗称还有:蛇倒退(杠板归)、羊踟躅、鸟不踏(云实)等很多,这些称呼也很让我入迷。相比而言,有些植物的中文通用名倒显得寡然无味。
  顺便提一下,《浙江植物志》中居然将枸骨误为“构骨”,不知是哪个环节发生的错误,被《中国植物志》指出来了。

  《中国植物志》“枸骨”条下说:“……与欧洲圣诞树Ilex aquifolium L.可以媲美并代替供庭园观赏。”Ilex aquifolium L.就是欧洲冬青,维基百科里有它彩色图片,与枸骨很像,据说欧美国家常用于圣诞节的装饰。在金华,我好象见过的圣诞树用的一般是雪松,要不就是假树,还从没见过用枸骨的。

  枸骨有种栽培变种叫无刺枸骨,说是无刺,其实叶的顶端还是有一枚刺。无刺枸骨在园林中应用很多,在公园和小区里,不经意间就能看到它。较多的时候,我看到绿油油圆头圆脑的叶子。四、五月间,能看到它开花,它的花与枸骨不太一样,似乎稀疏得多,不过气味倒是差不多。冬天,它的枝头挂满了红果,惹人注目。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枸骨。

  
  去了九寨沟和黄龙一趟,见识了很多植物。
  0018、龟甲冬青
  龟甲冬青,冬青科(Aquifoliaceae)冬青属(Ilex),常绿小灌木。
  拉丁名:Ilex crenata 'Convexa' Makino.

  在花坛里或公路绿化带里,常常能见到一种矮小的灌木,它的叶子很小,绿油油的,似乎也见不到它开花,属于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我如果不是对植物感兴趣,多半也不会注意到它。
  2005年12月21日,知道这种植物叫龟甲冬青,钝齿冬青栽培变种,名字的来源是它的叶子拱起如龟甲。那以后,见了它就常常去摸它的叶子,表面拱起而光滑,背面凹入,指尖的感觉很舒服,仿佛回忆起了童年某些事物。有时,看着它们密集的小叶想像成是无数绿色小龟,忍不住想笑。
  稍微了解植物后,知道种子植物都有花,就开始留意龟甲冬青的花期。2006年5月7日,终于在小区里观察到了它的花,很小,淡黄绿色,藏在叶子下面(术语说是“生于叶腋”)。虽然它的花小得经常让人忽略,但是蜜蜂注意到了,忙碌地飞来飞去,从这朵花到那朵,采集花蜜。仔细看它的花,花瓣4片,雄蕊4个,雌蕊顶端(柱头)4裂。
  之后连续几年,我注意到龟甲冬青的花期一般在5月10号前后。
  2010年1月15日,我看到龟甲冬青长出嫩芽,嫩绿,有的带一点紫色。

  
  一石兄,植物的分布、海拔我是故意避而不谈的,因为我缺乏了解,而且我对《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中相关的描述也有疑问。
  我只能说说自己所见的植物的生境和大致的海拔高度。
  0019、大叶冬青
  大叶冬青,冬青科(Aquifoliaceae)冬青属(Ilex),常绿大乔木。
  拉丁名:Ilex latifolia Thunb.

  大约是2008年或2009年5月,在某单位楼下见到见到一种植物正在开花,花很像无刺枸骨,但叶子很长,叶缘有锯齿。不知是什么,从它的花判断可能是冬青科的植物吧。之后在网上见过不少大叶冬青的照片,想起来自己见到的可能就是大叶冬青了。
  2010年1月20日,又到某单位,想起来以前在这儿拍过一种冬青科的植物似乎是大叶冬青,又去看,还摘了张叶子。回家拿着叶子对照《浙江植物志》,几乎每处都能对上。比较有意思的是它叶的中脉正面凹入,反面却明显地凸起,这样的特征不看植物志的描述是不会去注意的。在我学习植物的过程中,类似的情况很多,在了解相关知识之前,常常是“视而不见”,就是看见了,也不懂得归纳、分析,也不知道要观察、注意哪些部位。
  那之后,在不同地方又见到大叶冬青几次,已经能比较有把握地认出它了。
  2012年1月17日,在金华北山鹿田村附近路边,见到很多种植的大叶冬青,树上红果累累。
  2012年4月3日,在金华市安地镇小同村的山间小溪边有株野生的大叶冬青。

  据说大叶冬青的叶可做苦丁茶。

  
  0020、天南星
  天南星,天南星科(Araceae)天南星属(Arisae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
  别 名:异叶天南星

  可以叫做天南星的植物也许有很多种,在这里我是按《中国植物志》的名称,《中国植物志》中注明是沿用《名医别录》的称呼。而我见到《植物名实图考》的“天南星”图明确无误是异叶天南星,估计《中国植物志》也参考了《植物名实图考》的图文。至于天南星的一个学术化的别名“异叶天南星”,则是对学名(拉丁名)的硬译而来,“heterophyllum”就是异形叶的意思。加了“异叶”一词,总让我感觉不那么正宗似的,仿佛还有不异叶的天南星才算是正宗。
  也有把一把伞南星称为天南星的,据我所见资料,大多数中药书里是这样。《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则都把天南星做为一把伞南星的别名。谁是科长,必也正名乎?个人觉得两种都可以吧,可能还有其他的同属植物在不同的地区也被称为天南星,天南星科半夏属虎掌半夏也曾被称为天南星。

  天南星大名鼎鼎,我却直到2012年4月18日才在金华市安地镇小同村亲眼见到它,当时看它的佛焰苞比较细,附属物也是细细长长的,还以为是虎掌半夏,在之江草本论坛请教后才知道它就是科长。而虎掌半夏自己几年前就在小区的花坛里见过,多年未见,对它的样子已经有些模糊了。

  到2012年5月底,我见到了4种天南星:云台天南星、一把伞南星、天南星、灯台莲,其中一把伞南星是几年前见过,其他都是2012年才见到。
  回过头再查阅植物志和其他资料,对自己见过的天南星属植物总结如下: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
  1、云台天南星:叶2,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相对少。
  2、一把伞天南星:叶1,叶片放射状分裂,裂片相对多;附属物细长。
  3、天南星:叶1,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相对多。
  4、全缘灯台莲:叶2,叶片一般5裂。
  5、灯台莲:叶2,叶片一般5裂,叶缘有齿。

  天南星这个名字很奇怪,查了些资料也还是不明白。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虎掌、天南星”条下释名:
  颂曰:天南星即本草虎掌也,小者名由跋。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南星近出唐人中风痰毒方中用之,乃后人采用,别立此名尔。
  时珍曰:虎掌因叶形似之,非根也。南星因根圆白,形如老人星状,故名南星,即虎掌也。苏颂说甚明白。宋《开宝》不当重出南星条,今并入。

  李时珍说的“老人星”不知指什么。在这里,伟大的、慎思明辩的李时珍搞错了,把虎掌与天南星混为一物了,《开宝本草》原来把两者分开倒是对的。天南星科半夏属的虎掌半夏与天南星确实非常像,当时并没有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相关知识,李时珍搞错了也可以理解,这无损于他和《本草纲目》的伟大。

  

  附(网上查到的资料):
  天南星品种考证
  《本草本经》载有虎掌,列为下品。《名医别录》云:“生汉中(今陕西)山谷及冤句(今山东菏泽),二月、八月采,阴干。”《本草经集注》谓:“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皆大,四边有子如虎掌。”《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多有记载。综合各家本草的记载,并结合《本草图经》“冀州虎掌”附图及《本草原始》的药材图,可以确认古代本草所载虎掌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天南星之名始见于《本草拾遗》,云:“生安东(今辽宁丹东)山谷,叶如荷,独茎,用根最良。”《开宝本草》谓:“生平泽,处处有之。叶似蒻叶,根如芋。二月、八月采之。”《本草图经》曰:“二月生苗似荷梗,茎高一尺以来。叶如蒟蒻,两枝相抱。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七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红色。根似芋而圆。”上述本草所载形态特征及《本草图经》 “滁州南星”图,与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相符。
  《本草图经》云:“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风痰毒方中多用之。”又云:“(虎掌)今冀州人菜园中种之,亦呼为天南星。”由此可见,最初虎掌、南星为二种药物,因其形态、功效相近,后人逐渐相混。至明代,《本草蒙筌》云:“天南星,《神农本草经》载虎掌草即此,后人以天南星改称。”《本草纲目》更将虎掌、天南星并为一条,认为虎掌与天南星是—物,将其原植物混为一谈,以至虎掌之名渐渐湮没,虎掌仅作为天南星的品种之一在临床药用。
  0021、一把伞南星
  一把伞南星,天南星科(Araceae)天南星属(Arisae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isaema erubescens (Wall.) Schott
  别 名:天南星、虎掌南星

  记得最早是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中看到有人帖了一把伞南星的照片,近一人高的茎,顶上是众多的叶片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去,边上还有个笑眯眯的老农民在扭头观看。我对这种形状奇异的植物印象深刻,从那以后,就期待能见到它们。
  2010年5月12日,到金华市武义县龙潭背。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到达目的地,同去的JW告诉我他拍到一种奇怪的植物,在他的相机上一看,认出是一把伞南星。本来接下来的行程可以是步行约十五分钟然后坐船从金华市安地镇箬阳乡返回,为了拍一把伞南星,回头又走了约一小时的山路,终于在一个山坳里一棵大树下看到了一把伞南星。此时距我知道它已经有大约五年了。
  2012年5月里,在金华北山上见到多次、多处见到一把伞南星。在北山上,相比云台南星(天南星科天南星属的另一种),它的生长环境的海拔要高一些,花期要晚一些(约一个月)。
  2012年5月27日,在武义牛头山见到过一株高超过2米的一把伞南星,在小溪边的草丛中傲然而立。它的花已经谢了,结出了绿色的果,此时距离它的果实成熟变成橙红色还有一段时间。

  顾名思义,“一把伞”的意思就是它的叶子只有1张。就我所见过的而言,云台天南星2叶,天南星(异叶)也是1叶,但它的叶片开始分裂处的形状与一把伞南星明显不同,比较容易区别。术语说天南星的叶是鸟足状分裂,而一把伞南星是放射状分裂,其实单看文字不容易理解,看了实物或照片则很直观地可以区分。文字有它的局限性。
  天南星科植物的一个特征是肉穗花序且花序外有佛焰苞,正常情况下看不到真正的花。有一次,我终于违背了不妨碍植物自然生长的原则,弄开佛焰苞拍了一把伞南星的花,这让我很长时间都心怀歉疚。

  
  问好一石、小卦、三叶草阳光!
  那些褐色的是花,可是我还不确定是雌花序还是雄花序。
  我一般见到的一把伞南星,也就两尺高左右,《中国植物志》也只说“叶柄长40-80厘米”,牛头山见到的那个可能属于异类:)
  0022、云台南星
  云台南星,天南星科(Araceae)天南星属(Arisae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isaema du-bois-reymondiae Engl.

  2012年3月22日,在金华北山上一处,先是看到一株天南星属植物被人折断、丢弃在山路边,不由在心里咒骂了一声,同时也为自己看不到活体而愤愤不平。继续往前走,眼前一亮,看到了不少这种天南星科植物,大多是幼苗,有两处较大的植物已经有花了,它的佛焰苞里一根东西(肉穗花序)略微伸出,看上去很像阴茎,让我看了忍不住想笑。
  回家后自己粗粗查了觉得可能是一把伞南星,发照片到CFH,自己定为一把伞南星。事后证明是自己的了解实在太少。
  2012年3月27日,看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网站里有网友malvaceae把我鉴定成一把伞南星的那种改成了云台南星,查《浙江植物志》,似乎对的。在CFH群里请教,有人说可能是掌叶半夏(虎掌),后来确证是云台南星。回头细读《浙江植物志》天南星属分种检索表和各论,实际上云台南星区别于天南星和一把伞南星的重要区别就是云台南星有2片叶子而一把伞南星只有1片叶,很容易区分。至于掌叶半夏,它的佛焰苞与云台南星外形差别很大,有花时一眼能分辩出来。
  从植物志上知道一些知识之后,在山上再见到云台南星,就会去留意叶的数目、叶分裂的情况、叶裂片的数目、佛焰苞的形状等等细节,算是对它们熟悉一些了吧。也在更多的地方见到它们的身影,好像它们生长的地方一般海拔高度不超过700米。
  2012年4月17日,再到金华北山,云台南星的花已经没有了。

  
  0023、芋
  芋,天南星科(Araceae)芋属(Coloca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olocasia esculenta (Linn.) Schott

  自己原本很熟悉的事物,突然被变得奇异了,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对芋就是这样。
  很小就认识芋了,那时候的金华城很小,从市中心大约走10分钟就能看见田野,金华一带有很多田地里种植毛芋。它们的样子很有特点,见了就记住它了。回想起来,似乎自己从小就对植物有兴趣,会有意识地去辩识植物。
  经常看到水珠落在芋大大的叶上面,银光闪闪,还会随叶子的晃动滚来滚去,很好玩。记忆中,荷叶、大薸叶也有使落在上面的水珠闪闪发光这样的特性。
  开始关注植物、有了些粗浅的植物知识后,我才知道芋是奇异的天南星科植物。那以后,我看它的目光似乎与以前不一样了,天南星科,多么奇异的科呵!所以一直想看到它的佛焰苞和肉穗花序,但连续多年断断续续观察,从没见过它的花,为此非常纳闷乃至郁闷。我还专门问过单位里擅长种菜的老朱,他说开蓝色的花,很香很漂亮。现在想来这说法颇为可疑。
  查植物志,有如下说法:
  《中国植物志》:“本种很少开花,通常用子芋繁殖。”
  《浙江植物志》:“在浙江未见开花。”
  这让我心里好受一点,原来专家们在浙江也没见芋的花,在中国也很少开花,那么多半是地域气候的原因了。

  2009年7月14日,在永康市花街镇等车,路边有很大的一片芋田。远处有白鹭在飞翔,身边樟树上有知了在叫,芋的叶柄很长、叶子很大,撑起在空中,看上去与荷叶有几分相像而又有明显的不同。风吹过,叶子在风中摆动,仿佛是不住摇头的人。有些水珠在芋叶上,亮晶晶的,风吹叶动,水珠就滚落下去,渗入泥土中了。

  芋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植物志》引《史记》:
  “岷山之下,野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芋也。盖芋魁之状若之蹲坐故也。”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芋”字的本意是什么。
  《說文解字》:“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吁,驚也。毛傳曰。訏,大也。凡于聲字多訓大。芋之爲物。葉大根實。二者皆堪駭人。故謂之芋。”
  我不明白“叶大根实”有什么“骇人”的。

  我们现在吃的芋,应该都是人工栽培的品种,我拍到也是。

  
  0024、滴水珠
  滴水珠,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属(Pinell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inellia cordata N. E. Brown
  别 名:一滴珠、一粒珠、石半夏、水半夏、独叶一枝花、心叶半夏、石蜘蛛、石里开、岩芋

  滴水珠也许以前多次见过照片或实物,但我能确切记录见到它的时间是2010年4月17日,在金华市安地镇安地到琴坛村的路边的一小瀑布处。当时见到,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且能正确地叫出它的名字。紧接着在2010年5月3日,在金华市武义县牛头山景区又见到了它,有很多。
  2011年4月24日,金华市安地小同村,小溪边山岩上长着许多滴水珠,形成小群落。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它的佛焰苞。
  2012年5月5日,金华市安地镇小同村,我看到滴水珠已经有花了。它的佛焰苞下面是敞开的,上面的附属物很长,向前上方伸出,有点行纳粹军礼“嗨希特勒”的感觉,让我忍不住想笑。
  2012年5月27日,到武义县牛头山风景区,岩壁上滴水珠很多,有一株滴水珠叶子特别大,长超过30厘米,相比之下,那些叶子小的像是孙子辈似的。

  很喜欢滴水珠叶子的形状,叶的前端尖尖细细,经常带有水珠,也许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据我所见,滴水珠一般生长湿润且多少带点泥土的岩石上。叶子的颜色有两种,一种是绿色带点蓝色调的的,一种则是在前述的基调中带着白色的纹路。比较奇怪的是,《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的形态描述中都没有说到叶上有纹。

  
  yiping1914大姐:您所说的冬青我怀疑就是女贞,好像浙江都这么叫。香樟的嫩叶不是红色,是一种粉绿或者是嫩绿中带点红色。
  0025、虎掌
  虎掌,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属(Pinell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别名:狗爪半夏、掌叶半夏、虎掌南星、虎掌半夏

  大约是在2005年认识了虎掌,小区里的花坛里有人种着。当时刚稍有些植物知识,觉得可能是天南星科植物,照例请教(感谢网络)后得知了它的名字,当时只知道它叫掌叶半夏。
  后来查植物志,《中国植物志》称为虎掌,《浙江植物志》称为掌叶半夏。“掌叶半夏”是直译拉丁名(pedatisecta的意思是“鸟足状分裂”),叫起来多少显得有些生硬,好处是比较清楚地指向它的科属并指出了特征。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虎掌”这个名字。类似的名字如羊蹄、牛膝,把动植物物联系到一起,很有趣。

  据《浙江植物志》记载,虎掌在浙江有较多分布,但我还没看见过野生的。见或不见,也是要缘分的。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天南星属植物我国有82种,云南40种,四川33种,西藏19种,湖北14种,台湾12种,其他省区都不到10种。
  《浙江植物志》记载浙江有天南星属7种,1变种,算是8种吧。我只见过4种,除了上面已写的3种,还有1种是灯台莲,只见到过一次,实在写不出什么内容。
  至于天南星科,《中国植物志》说我国共有35属,206种。
  0027、楤木
  楤木,五加科(Araliaceae)楤木属(Aralia),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拉丁名:Aralia Chinensis Linn.
  别 名:仙人杖、鹊不踏、刺包头、鸟不宿(苏南土名)、红桐刺、白刺椿、刺杖、白刺桑柴、猫儿刺、百鸟不栖、红虎刺、刺桐、虎椒刺、黄狼尾巴、飞天蜈蚣、天蜈蚣、雀不站、虎阳刺(浙江土名)

  说起来惭愧,认识楤木已经多年了,但一直读成“忽木”。直到2012年4月14日,偶尔想起来这个楤字没把握,查了下,发现正确的读音是sǒng(song3)(耸)。还算好吧,总算没有一辈子不识太行山。不过,至于为什么要叫“楤木”,查了很长时间也没搞明白。
  2007年4月,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百草园拍到并确认了楤木,它的特点比较鲜明,容易记住。其实金华的北山上也很多,以前也一定看到过,只是没有确认它而已。回想起来,初次见到楤木并留下印象,应该是更早的春天,它刚长出嫩绿和淡红紫色的叶和茎上密密麻麻的刺震撼了我,那是美感、秩序与狰狞、惊悚的鲜明对照。
  见到楤木的次数多起来,慢慢地对它熟悉了,楤木很少有分枝,往往是长满了细刺的主干直直地向上,顶端长出二或三回羽状复叶,粗壮的叶轴向四周撑开,第二回复叶和第三回小叶都是奇数(老天爷的算术真好),有一种奇妙的秩序感,有些叶的正反面上都长有细长刺,透着一股霸气或者说是戾气,感觉不容易与它亲近。
  随着了解稍有加深,却发现自己只是大致来说能确定到楤木属,具体的种又没把握了,因为在浙江同属还有几种,大家的模样比较接近,分辩起来比较困难。我对很多植物的认知,都有这么一个过程。
  楤木夏秋季开花,它的花序和复叶一样结构复杂,白色5瓣的小花有一股芳香。

  


  明天要出门了,过段时间再写。
  去了一趟清凉峰,学习到很多,拍了很多植物。
  继续……
  0028、五加
  五加,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Eleutherococcus),落叶灌木。
  拉丁名:Eleutherococcus nodiflorus W.W.Smith

  浙江省建德市的严东关五加皮酒很有名,有红的、白的两种。后来我知道五加皮酒就是用五加的根皮泡制而成。
  多年以前,有段时间电视里老是放一个广告:要吃饭了,一个年轻男人愁眉苦脸地说:没有五加白。意思是没有五加白酒胃口不开。
  另外好像还听说过刺五加。
  这一切让我对五加这种植物很好奇,特别是在我对植物感兴趣之后,知道它还是位科长,更是非常想见到它。

  可是如此大名鼎鼎的植物,我直到2009年才看到它。记得以前有次上金华的北山,下山时同车有人采了五加科的植物,但确定不了是什么,只是猜测是五加吧,那不应该算我真正见到它。
  2009年3月16日,在永康花街镇一处山脚意外发现一种掌状复叶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的叶子有鞘叶,淡黄色半透明,像花瓣似的。叶腋处似乎长出了花序,那就不久以后就要开花。自己判断应该是五加科的植物吧。回来查《浙江植物志》,五加属可以确定,具体的种还没有把握。
  之后的日子连续观察,它似乎考验我的耐性,慢慢地生长变化,却迟迟地直到4月24日才开花。它众多小小黄绿色的聚集一起形成一个球状的花序,花5瓣,花瓣向后翻折,以致咋一看似乎没有花瓣只有花蕊,雄蕊5枚,顶端的花药相对很大。

  2009年以后,没有机会经常去永康了。那以后,除了曾在杭州植物园的分类区见过一次外,没有在其他地方再过五加。

  
  0029、八角金盘
  八角金盘,五加科(Araliaceae)八角金盘属(Fatsia),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Fatsia japonica Decne.et planch.

  初次注意到八角金盘是2005年8月在金华一中的校园里,感觉它的叶子有点象小时候常见的蓖麻。后来在公路的隔离带、公园等多处都见到它,除了叶子形状稍有些奇怪,其他好象也没什么的,但因为它的特殊的叶形,倒是记住它了。大约在10月,等到它开花了,发现它那乳白色的花居然还挺好看的,非常精致。12月,知道了它的名字。
  后来到杭州、上海等地,发现高架桥的下面经常种着八角金盘,想来可能是因为它比较耐荫并且也不大需要护理吧。查资料,果然如此。
  因为实在太多、太常见了,对八角金盘也就不那么在意,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换个角度想,如果它是野生的、不这么常见,那么当我见到它时可能会惊艳吧。类似的情况很多。

  

  墨璃流飒:
  谢谢你的喜欢!我就是想把我认识、观察植物的过程记录下来,特别是那些植物志上没有的生长、变化的过程,可是真到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积累得太少,对要写的植物了解得还很不够。至于照片嘛,毕竟拍了好几年了,和摄影高手比固然差距很大,纵向和自己比进步还是挺大的,嘿嘿。

  一石:
  我也很喜欢滴水珠,它的叶子的形状,它的珠芽,还有它的生境。就是看到它的花总想笑,可能我的联想有些滑稽了。
  你说的对,正如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种植物也是独特的,就是身边常见的植物,仔细观察后一般都会有新的发现。

  三叶草阳光:
  我去的地方少,不太了解,但至少在华东八角金盘很普遍。


  这些天都在整理清凉峰的植物,有空了再写青眼草木。
  林格林格林:你说的可能是茜草科水团花?那个花倒是和五加科的一些植物的花有些像。

  谢谢瑟瑟荻花、松韵、唐暄、那么离谱的事!

  一石兄:握手!
  0030、马兜铃
  马兜铃,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Aristolochia),多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马兜铃是我先在书上认识,然后再看到实物。
  2005年,在地摊上买了《浙江民间常用中草药》(第二集),翻看的时候发现36-37页间有张叶子的标本,36页左边上还注着红墨水的字:有臭味。那两页正是马兜铃,37页是线描图,根、茎、叶、花果都有。
  2005年7月8日,在金华迎宾大道一处西面的野地里第一次看到它,感觉有些奇妙,因为图形已经比较熟悉,突然见到了有色彩、活生生的实物,仿佛是按图索骥终于有了结果。不久后在金华凤山街一个单位门口的花坛里又看到它。
  2006年上班的地点变了,在金华讪秋滨街道姜山头村附近见到不少。

  马兜铃的整个植株都比较奇怪,叶形奇怪,叶的基部的形状让我想到如来佛的耳垂。它的花更奇怪,花朵上面的形状像个歪歪扭扭的喇叭,基部却是球形。而花色更是少见,上部是暗紫色,下部绿色。马兜铃植株还有一股怪怪的味道,不过我倒挺喜欢闻的。

  2007年9月12日,金华一位拍蝴蝶的网友问我哪里有马兜铃,说它是丝带凤蝶的寄主。带他去找,果然发现了丝带凤蝶,丝带凤蝶是我所见过飞翔姿态最美的一种蝴蝶。
  2008年5月14日,我观察到丝带凤蝶把卵产在马兜铃叶的背面,乳白色的孵像一颗颗小珍珠亮晶晶的。半个月后,我看到丝带凤蝶幼虫在吃马兜铃叶。这种昆虫的食物单一性,法布尔也提到过,我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丝带凤蝶把卵产在叶背的本能。
  2010年,看到金华市多湖街道十二里村附近的一处也有马兜铃,但是看不到有丝带凤蝶。
  其他地方似乎还零星地见到过。

  
  三叶草阳光:
  我从2006年开始记录自己所拍摄的植物。

  一石兄:
  我现在的目标和在做的,确是如你所说“看它四季里的样子,知其名,懂其变”,只是常常感到了解得太少,这里有多方面的限制,所以有几种植物原来准备写,动手时发现自己实在写不出来,只能放下。

  修竹兄:
  我写“青眼草本”这个系列时本来有一段类似“缘起”的说明文字,没有完成,所以没有发,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拍植物直接的动因就是闲闲书话看到闽北修竹拍的照片和他写植物的文字。”
  对植物的名称,我很有兴趣,考证是说不上,只稍微查些相关资料而已,这方面过眼的书中觉得内容比较丰富的是《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和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比较莫名其妙的是高明乾的《植物古汉名图考》,植物方面的内容倒多是拉丁名的解释。
  0031、祁阳细辛
  祁阳细辛,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细辛属(Asar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sarum magnificum Tsiang ex C. Y. Cheng et C. S. Yang

  本来是想写细辛,但当今年我对细辛属植物稍有了解后,实在没把握自己见过的这一属植物中有没有属长细辛,倒是祁阳细辛外部特征相对明显,容易辩认确定,那就写它了。

  2012年4月3日,在金华市安地镇一处山脚,发现了一种叶子油光发亮的细辛属植物,去根部找,看到两个像蛇头的花序,有一个前面已经裂开了。边上还有一种细辛属叶基是耳状的,叶面有花斑,花和北山上见到的差不多。回家上网请教,网友寻雨说是祁阳细辛,自己再查植物志也觉得是。
  4月18日,又到那地方去,看到祁阳细辛已经开花了,它的花很大,而且好看,比北山上那种好看多了。一阵狂喜之后,正专心蹲拨开周围的枯枝叶、找角度、拍照片,一个拔笋归来的妇女悄无声息走到我身后突然开口说话:“侬改格里大个?(你在这里干什么)”被吓了一大跳。大概她看我的样子比较可疑?拍完照片,想起来有关细辛的描述,扯了一点两种细辛属的叶闻了,都有一种好闻的辛辣味,相似,但程度不同。
  5月5日,我看到祁阳细辛还有花。

  细辛这个名字,《本草纲目》说:
  颂曰:华州真细辛,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
  时珍曰:小辛、少辛,皆此义也。按《山海经》云,浮戏之山多少辛。《管子》云,五沃之土,群药生少辛,是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