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032、萝藦
  萝藦,萝藦科(Asclepiadaceae)萝藦属(Metaplexis),多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 Makino

  刚开始学着辩认植物的时候,经常在踏花行论坛里发帖请教,有时一些植物不能确定到种,高人们往往就说是某某科某某属,当时由于对植物分类缺乏起码的了解,对此很不以为然,觉得直接说出名称不就行了吗,说不出名称的话说科属什么的有什么意思哟?后来我知道说出科属当然是很有意义的。
  我就是在高人们说说某某科某某属的时候知道了萝藦这个奇怪的名字,慢慢地看到植物图片多了,发现这位科长及其下属常常是形态奇异(花、果形状奇特)、性情古怪(有乳汁),不由对科长本人产生了好奇,希望能一睹真容。

  大约是2006年的一天,我在金华凤凰山公园里散步,见到有一种藤爬在红花檵木上,无意中折断它的茎,有白汁流出。当时没带相机,后来想起来那种植物可能就是萝藦。
  2007年10月14日,在金华金东区艾青路北边人行道的外侧见过到正在开花的萝藦,当时照片已经见得很多,一见到实物马上就认出来了。
  2008年9月2日,在上海市轨道交通8号线翔殷路站的入口处花坛里意外看到了萝藦在开花,它们白色的花瓣毛茸茸的。9月7日,在同一地方我看到了粉红色的萝藦花。
  2010年10月29日,发现在自己住的小区外的锦绣杜鹃和红花檵木上有萝藦在攀爬着。可是,不久之后它们就被绿化工人除去了。
  2011年5月2日,我看到小区外那里的萝摩又长出来了。8月4日,它们开花了。
  2012年,比较早就注意到小区外的萝藦长出来了。7月4日,它们已经开花。8月10日,我见到有非常多的萝藦花,并有股不太好闻的味道,而萝藦藤不但布满了四周的锦绣杜鹃和红花檵木,而且还爬上了一棵鸡爪槭的树冠,另有一路沿着水管攀援而上到二层楼左右的高度。8月20日,这里所有萝藦消失了,应该又是被绿化工人除掉了。我想明年它们还会长出来。

  说起来比较奇怪,我看到的萝藦都是以杂草的形式出现,不是路边就是花坛或者绿化带里,在真正的野外还从没见过它。

  
  0033、天门冬
  天门冬,百合科(Liliaceae)天门冬属(Asparagus),多年生攀援植物。
  拉丁名: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

  2010年5月16日,我一个人到金华市岭下镇一处小山,在小溪边发现一种以前没见过的植物,叶子细细绿油油的,绿色的茎曲扭着缠绕攀援在其他植物上,当时就怀疑是天门冬属的植物,也许是在网上见了一些照片有些印象吧。再往上走,又在路边看到这种植物,而且在开花。回家查《浙江植物志》,觉得应该就是天门冬。
  天门冬属植物,以前常见的是文竹,这是一种弱小纤细的观赏植物。后来在上海植物园的温室里见过武竹,比文竹要粗壮得多。这两种因为都是种植的,看见了感觉也就是见了,而看到野生植物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一种发现的成就感,天门冬是第一种此属植物,见了有异常的欣喜。
  仔细看放大了的照片会发现一些当时在野外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如天门冬茎上的纵棱、叶中脉突起、6片花瓣分为两层。查阅资料(主要是植物志)会获得可能之前没想到或没注意到的内容,如天门冬雌雄异株。在这样的过程,我算是渐渐了解天门冬了。
  那以后,就经常惦记着它。

  一年之后,2011年4月5日,又到那处小山,想去看看浙江泡果荠、木通、天门冬等,结果其他两种都看到了,就是没见到天门冬,可能是自己粗心没找到。5月8日,我看见了天门冬将要开花。5月29日,本打算去拍天门冬的花,谁知天门冬花已开过,果还没结出来,倒是在它边上看到并确认了绞股蓝,去年就是在此处见到绞股蓝。11月4日,在金华北山上一处,看到有天门冬。

  2012年4月17日,在金华北山较高处发现天门冬,它们刚长出许多嫩叶。4月18日,在金华安地镇的小山里看到也有天门冬,这时候我意识到其实天门冬在金华也算是比较常见,只是以前我没见到而已。4月30日,金华北山上的天门冬将要开花。5月5日,金华安地镇的小山里的天门冬有了花苞。5月21日,在金华北山上一条少有人走的山路边,看见天门冬开花了,有一处天门冬非常茂密,挂满在马尾松上。6月20日,这条小路边的天门冬结果了,绿色,圆形。

  天门冬这个名字很有味道,可是又不知所以然。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草之茂者为虋,俗作门。此草蔓茂,而功同麦门冬,故曰天门冬,或曰天棘。”
  说得通俗易懂,但似又没有完全解释圆满,“天”字就不能落到实处。
  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云:“天门冬”者,言其药物为天然产生而带红色之冰冬耳。
  具体的,天为自然之义,门为赤色之义(根的颜色)、冬是冰棱之义(根的形状)。
  感觉有些求之过深了。

  顺便说一句,我们吃的蔬菜芦笋,就是与天门冬同属的石刁柏的幼苗。

  
  最爱双鱼耳环:
  经你一说我想起来还真是这样,葱兰的脾气和韭菜差不多。

  小卦:
  萝藦科的野生植物,除了科长我还见过牛皮消。这次在清凉峰见到了萝藦科娃儿藤属贵州娃儿藤,可能还有七层楼。
  0034、棕榈
  棕榈,棕榈科(Palmae)棕榈属(Trachycarpus),常绿乔木。
  拉丁名: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f.)H.Wendl.

  在我小的时候,很多日用品都是棕榈上的“棕”(后来知道那叫叶鞘纤维)制成的:睡觉的棕棚、防雨的蓑衣、扫帚、垫子、刷子……还有一种扇子是用棕榈叶做的,比起麦杆做的扇子和纸扇,它要结实耐用得多。
  所以我很早就知道了棕榈,也似乎很早就认识了棕榈树。在金华一带,房前屋后经常可以看到它,公园里也有种着,这些都是栽培的。有几次在山上也看到有棕榈零星分布,常常是孤零零地一棵,多的也不过两三棵,那应该是野生的吧?记忆中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到金华汤溪镇黄岩孔村,在山上一面爬满了藤本植物的巨大石壁前,有一株棕榈孤然而立。
  虽然对棕榈算是比较熟悉,但是我直到2008年才注意到棕榈的花。它的花长在叶下的下面,淡黄色,走近了仔细看才发现是众多小花密密麻麻攒在一处,小花有花瓣、有花蕊,粉雕玉琢,很精致。
  我见到棕榈一般都是亭亭玉立,直直的淡黑色的茎上有圈一圈的印痕,那是叶鞘留下的痕迹,有时还残留着棕色的纤维,这就是术语所说的“叶鞘纤维”。叶大多集中生于茎顶部,长长的叶柄周四周伸出撑起宽大而细裂的扇形叶片,自在而从容。
  棕榈科植物宽阔的大叶、长长的叶柄给人的印象就是热带风光,而棕榈是中国分布最靠北的棕榈科植物,其他的同科植物大概都不能耐寒吧。

  
  棕榈的花是雄花还是雌花我也没有弄清楚,只好避而不谈,不想还被一石兄问倒子了。
  实际上身边太多的东西(不光是植物),我们只是缺少观察和发现。具体到我自己,我倒是担心自己太关注植物了,反而失去了发现其他一些有趣事物的机会。
  0035、绵枣儿
  绵枣儿,百合科(Liliaceae)绵枣儿属(Scill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Scilla scilloides (Lindl.)Druce

  2006年9月28日下午,在单位的草坪上意外发现了一种植物,只见一根花茎长长地从地面升起,花茎前面的一段上开着小小的淡紫色的花,再往上还有许多未开的花苞。10月20日,在网上请教后知道它是百合科的绵枣儿。这让我感到很意外,原先印象中百合是属于花店中的事物,怎么这野生的不起眼的小花居然是百合科!后来知道百合科包含了许多属,连葱、大蒜、韭菜以及我熟悉的金刚刺(菝葜)也属于百合科,这倒让我对植物分类感到好奇并产生了兴趣。
  那以后在不同的地方见过绵枣儿几次,草坪上、野地里、山上都有。
  2008年10月3日,在单位外外小丘陵上看到有几株绵枣儿在开花。拨开它边上其他野草的乱叶找它的叶子,没看到,似乎它也和石蒜一样,开花时没有叶子。仔细看它的花,有百合科植物的共性:花瓣6片,雄蕊6枚,雌蕊1枚。
  2010年10月10日,我在单位的消防水池边看到居然有绵枣儿在开花。

  绵枣儿未开时,混在其他野草中间,我根本辩认不出它,只有当它开花时,才注意到,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

  
  问好最爱双鱼耳环、林泠烟、fanrenkongjian、安歌儿、深圳一石、三叶草阳光!
  安歌好久没见了。
  0036、宝铎草
  宝铎草,百合科(Liliaceae)万寿竹属(Disporum),多年生宿根草本。
  拉丁名:Disporum sessile D.Don

  宝铎草是我较早认识的山林野生植物,对它有些特殊的感觉。
  第一次见到宝铎草,是2006年3月31日在金华北山双龙洞风景区,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较为正式地上山拍野生植物,具体的地点是冰壶洞上去一点游步道台阶右边有粗黑的大水管的地方,记得山路的另一边也有。它就在那儿,叶翠绿,花鲜黄。回家自己翻书和在网上查找(当时只知道对着图或照片比较),开始以为是黄精,后来在南京大学植物网上看到介绍,确认为宝铎草。当时我对这一类的植物见得少,感觉比较特殊,名字又这么好,就比较珍惜和喜爱它。
  宝铎草的花总是俯垂向下,花瓣一般也不张开,我觉得它比徐志摩诗里的水莲花害羞多了,这让我想要拍清楚它的花很不容易。
  2007年3月30日,在同一地点又看到了它。这次把它的花翻上来想拍个正面让它的花露出真容,一不留神把它的茎折断了,虽然得以看到花蕊,但这事让我歉疚了一段时间。
  后来见到它的次数多了,知道在金华一带的山上宝铎草也算是常见的野生植物。

  对宝铎草这个名字有些好奇,在网上找相关资料,有这么说的:
  铎是一种古代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木铎。铃铎。铎舞。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多用于军旅。其形制略近于甬钟,但比钟小。柄短而呈方形。体腔内有舌或无舌。有舌者可摇击发声。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铜舌者为金铎,木舌者为木铎。《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
  再找铎的图片,果然与宝铎草的花非常相似,则宝铎草这个名字是指花形比较说得通,而宝铎草的花蕊则正好可看成是铎的舌片了。

  前些年我都是在三月底四月初的时见到宝铎草,那正是它的花期,印象中它也就是单独一根茎长上来茎顶长出花序那个样子了。
  2012年,我到山上的次数较多。3月中旬,它们刚刚破土而出。3月底,它们已经开花,花期大约持续1个月。4月下旬到5月初,宝铎草开花后,结了绿色的圆柱状果,植物继续生长,会长出一些分枝,慢慢地向周边扩展蔓生,变成了对我来说比较陌生的样子,粗一看倒有些像菝葜之类了。
  2012年5月9日,在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海拔约1100-1200米的山上,见到几处宝铎草都只有1朵花,比较奇怪。也许是生长环境及个体的差异。

  在网上见到好像有北方的植物专家说中国根本没有宝铎草,全是少花万寿竹,理论上说,这个结论有正确的可能性,但我总觉得这种“说无”恐怕是失之武断了,你要走过多少地方鉴定过多少种才能下这样的结论呵?!

  
  是呵,细辛属的花本来就比较难见到,要细分有时还要把花解剖了才能看到特征,对我来说,一来不太忍心这么做,二来也缺乏工具和相关知识。
  本来我以为自己常见的金华北山上的那种是杜衡,可是一位网友(专业人士)告诉我:
  “1995年曾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澍教授同赴北山考查,经实地考查,认定北山景区附近所产均为宜昌细辛(马蹄细辛)。杨教授为该种定种人之一。”
  三叶草阳光:
  今年七月、八月,我分别拍到了卷丹和药百合,这两种百合属的野花比花店里的香水百合美多了。
  0037、紫萼(附:玉簪)
  紫萼,百合科(Liliaceae)玉簪属(Host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Hosta entriocsa (Salisb.)Stearm
  别名:紫玉簪、紫萼玉簪

  玉簪,百合科(Liliaceae)玉簪属(Host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

  玉簪和紫萼是同属非常相像的两种植物,开花的时候容易区分:玉簪花白色、较大,紫萼花淡紫色、较小。但是未开花时,这两种植物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叶片圆圆的,叶脉非常明显,有长长的叶柄。总之它们共同的特征非常明显,比较容易记住。
  我认识它们也算比较早了,相对来说见得比较多的是紫萼。
  2006年6月18日,在小区(凤凰花园)里看到人家种植的玉簪,不久之后知道了玉簪和紫萼这两个名字,从那时起对它们印象深刻。
  2007年6月22日,在杭州西湖边(柳浪闻莺或花港观鱼)拍到一种玉簪园艺品种,叶边缘有一圈黄白色的且波状起伏。
  2008年9月,在上海植物园内看到很多正开花的玉簪。
  直到2009年,我还分不清未开花的紫萼与玉簪。
  2009年4月17日,发现小区里(保集)有一段小路边种着一溜玉簪属植物,不能确定是玉簪还是紫萼,记得在哪儿看到说两种区别除了花色以外,叶上侧脉的对数也不一样,拍了一张存照。自己查对《浙江植物志》,也还是不能区分。在网上向人请教,在辩认植物上给过我诸多指点的网友PEPO告诉我一个密诀:“尖紫圆玉”,说是摸摸根部就能区分出来。实地去摸了几次,不得要领。6月14日,这种植物开花了,紫色的花,才算是确定了它是紫萼。同时结合实地摸查,总算弄明白了PEPO说的“尖紫圆玉”,原来指的是叶柄近根部分横截面,尖的是紫萼,圆的是玉簪。后来之江草木论坛网友国道画了图,用箭头标出“尖”、“圆”的位置,这样就更明白了。
  后来到山上看到玉簪属植物,都伸手去摸一下(自己都忍不住想笑),无一例外是尖的。《浙江植物志》说:浙江省内玉簪未见野生,而紫萼产全省各地。我在金华北山、武义牛头山、遂昌高坪等处山上都见过较多的紫萼。

  2012年,因为小区里就有紫萼,我得以有机会经常观察它们。在一年中大多数日子里,它们默默生长着(大多数植物都这样),变化可能有,但我看不出来。
  2012年5月中旬,我看到紫萼抽出花葶,慢慢长高。
  2012年6月7日,紫萼已经开花了。
  2012年6月16日,紫萼仍在开花。它的花期也就20天左右。
  2012年7月,我看到紫萼开花之后,结出绿色长圆柱状的果。
  2012年8月,紫萼果实成熟,花葶开始干枯,又将恢复到平常无花无果的样子。

  第一张是玉簪的栽培品种,其余是紫萼

  
  希腊故事还不知道呢。
  0038、长梗黄精(附:多花黄精)
  长梗黄精,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olygonatum filipes Merr.

  多花黄精,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百合科黄精属的植物,我见到较多并且在它们开花时节才能确认的是多花黄精和长梗黄精。据《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记载,黄精属植物全国有31种,浙江有5种。浙江这5种里,多花黄精、长梗黄精还有玉竹(玉竹我到现在还没有把握)这3种叶互生,湖北黄精、黄精叶轮生。根据这一特点,大类上比较容易区分。我见过的,几乎全是叶互生的,只最近在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保护区十门峡景区见一次叶轮生的,当时有专家在现场鉴定是湖北黄精。

  网友PEPO在他的新浪博客“多花黄精”条下专门加注说:
  “黄精是著名中药,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出现服用什么千年黄精,功力大涨,或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类的说法,虽不足取,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精的珍贵药用价值。”
  这里的黄精应该是指黄精属的多种植物统称,不一定具体到种。
  武侠小说也是依据前人著述。更早的,是本草书或道家仙书里对黄精记载较多,有的对其推崇备至,现在恐怕还有很多人相信它的神奇功效。我就不止一次在山上见到有人挖黄精的根,有时看到正在挖,有时看到挖了之后满载而归,还有人是整棵挖了想带下山种的。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5月11日,在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的高山上,几个说上海话的老年妇女拿着蛇皮袋,一路挖上山。对于诸如此类的行为,我的态度是不以为然但不会去阻止和谴责。再说了,我自己也挖出黄精的根块吃过。

  黄精属的植物我比较早就注意到了,很喜欢它们潇洒样子:大大的叶片(有点像竹叶),斜升而微拱的茎,叶腋、茎下挂着小巧玲珑的花,给我整齐、干净、自在的感觉。但很长的时间段内一直没有能够确认到具体的种,就笼统地称它们为黄精了。有时候,对于很接近的同属植物我不太明白是否有必要再细分到种有些疑问,当然这也不能成为自己缺乏分辩能力的托辞。
  直到2010年5月3日在武义牛头山拍到多花黄精之后,经过请教和自己查资料,才确认是它。几天之后,5月12日,在武义龙潭背,看到更多的多花黄精,还有长梗黄精。在这里,它们大多的是长在山上一条水渠边,长长的茎斜升在水面上方,茎下的花更容易看到。这时我已经能从花的数目和花梗长度来判断是哪一种了。
  长梗黄精的特点之一是总花梗细长,所以也较容易区分。我看到最长的有10厘米左右(《浙江植物志》说2.5~12厘米长),真有些担心这么细如丝的花梗怎么能挂得住那些花果果,可老天偏偏就让它长成这个样了,我的担心也是多余了吧。

  《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对黄精属的形态描述中,都用“茎高”这个概念,我觉得是不妥当的,因为至少就我看到的而言,多花黄精和长梗黄精的成株几乎没有直立的,都是倾斜着,有的还斜得非常厉害,可能用“茎长”来描述更好?因为哪怕植株躺着没有高度了,却一定有长度。
  另外,我见过的多花黄精茎长有超过1.5米的,1米左右的很常见,而植物志的描述中最高不过100厘米。难道就是“茎高”与“茎长”的区别?

  关于黄精这个名字,李时珍《本草纲目》说:
  “黄精为服食要药,故《别录》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
  还引张华《博物志》云:
  “昔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食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钩吻,不可食之,入口立死。人信钩吻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不亦惑乎?”
  由此可见古人的一些关于植物的概念和对黄精的推崇程度。
  现在叫做钩吻的有两种植物:百部科黄精叶钩吻属黄精叶钩吻(又名金刚大),马钱科钩吻属钩吻(又名断肠草)(名称按《中国植物志》),不知张华指的是哪一种。

  2012年,见到黄精属植物的次数很多,非常奇怪地却对区分它们更感到困难了。
  3月31日,金华北山,见到一种黄精属植物比较怪,说是长梗黄精嘛梗不够长,说是多花花精嘛花又不够多,叶子互生而不是轮生,难道就是玉竹?。
  4月3日,金华安地镇山里,见黄精属植物较多,似乎有两种,花序不一样,一种花梗从叶腋长出,另一种花梗在主干的下面垂下。
  4月17日,金华北山,一种花梗较长的黄精属,应该就是长梗黄精。
  4月18日,在金华安地镇的山里,见到黄精较多,大致有两种:一种花梗较长,一种花梗较短但花蕾较多。想起关于黄精的传说,就挖了一棵,把小生姜似的根块在小溪里洗净了,试着吃了。入口是淡淡的药味中稍带点甜味,但之后很长时间里喉咙里都似乎有东西噎着,不太好受。
  4月30日,金华北山上,见到长梗黄精和多花黄精。
  5月5日,金华安地镇山里,多花黄精和长梗黄精正是花期,有的花已经萎了。注意到纵向从下面看长梗黄精的花,花梗基本上沿茎分左右排成两列。
  5月21日,金华北山上,拍到长梗黄精的花。
  ……
  后来看《中国植物志》黄精属的描述说:“本属植物的实生苗和成长的植株,有时在叶形上和叶序上有较大的变化。”


  照片:前3张长梗黄精,后2张多花黄精

  
  最爱双鱼耳环:
  车前草的叶先端是钝圆的,紫萼或玉簪的叶先端是尖的。

  一石兄:
  黄精比较难拍,尤其是它的花,自然状态下很难拍到,除非它长的地方地势特别理想,人可以在下面。
  0039、凤尾丝兰
  凤尾丝兰,百合科(Liliaceae)丝兰属(Yucca),常绿小乔木状草本。
  拉丁名:Yucca gloriosa Linn.

  我很早就认识了凤尾丝兰,但是很长时间里都把它当成了剑麻。究其原因,可能是从小就常见到这种植物,还被它的叶尖扎到过,对它印象深刻。到了初中,《地理》课本里关于美洲的内容中有剑麻的图,见了觉得很像,就算是对上号了。
  直到我开始关注并学着辩认植物后,大约是2005年的一天,在踏花行论坛看到版主墨西哥落羽杉一个名为“丝兰、凤尾兰、剑麻三者的区别”的介绍,才知道剑麻叶片一般长100~140厘米,当时心里一激灵:我常见的以为是“剑麻”的叶长一般也就50厘米左右,稍长稍短都有,但根本没有长到100厘米物,那么那个肯定不是剑麻了。再细看介绍,觉得我常见的应该是凤尾丝兰,这个名字倒很不错,又是凤又是丝的还有兰,简直太诗意了,不过觉得和它的形象有些不相符。这样,我才算知道它的真实身份。
  比较有趣的是《浙江植物志》凤尾兰(即凤尾丝兰)的别名中,就有“剑麻”,大约也算是习惯性的称呼,就像熊猫、法国梧桐。
  2009年8月,我在海南岛三亚西岛看到了真正的剑麻,叶子很长很大,真有些像剑。比起凤尾丝兰,剑麻更显得阳刚和霸气。
  在金华,凤尾丝兰一般9月中下旬开花,这正是本地花比较少的时节,除了紫薇、木槿等少数植物仍有花。凤尾丝兰的花葶从匕首般的叶丛中抽出,渐渐伸长,上面布满褐色苞片。花葶上又长出许多花梗,若干朵花生于其上。花白色,花瓣较大,将花蕊包在里面。花期的凤尾丝兰,是狞厉与温婉的结合体。花开花落,它的花落下时常常被叶尖刺着挑在那儿直到枯干了,样子实在是有些凄惨,这让我不由地想起曹植的名句“本是同根生”了。
  但是我从没见过凤尾丝兰的果实。查《浙江植物志》,说“在本省未见结实。”再查它的身世,原来是原产北美洲东部和东南部,莫非是到了浙江来变成不孕不育了?

  
  0040、卷丹
  卷丹,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Lilium tigrinum Ker Gawl.

  我不记得最初是什么时候见过卷丹的照片,反正一见之下就是惊艳,实在是太漂亮了!对它稍有了解后,知道它是野生的,而且浙江就有,更让我感到亲近。之后在网上见过很多次照片,有不少还是在金华一带拍到,每一次都让我对自然造化赞叹不已,同时也增添了想见它的渴望。但也许是机缘未到(没法解释的事一般都这么解释),我迟迟未能亲眼见到它。
  2012年7月19日,和朋友金华北山盘前村,在一家农家乐吃完饭出来,刚走了几步,一处农家屋后空地上绿色中几朵桔红色的花出现在视野里,似乎脑子里有一个念头如闪电亮起:卷丹。赶紧走近了看,确是卷丹:花瓣反卷,桔红色的底上有点点黑斑;长长的花蕊撑开呈喇叭状。再细看,它的雄蕊6个,顶端是长长的褐色的花药,雌蕊看不真切;花瓣靠近基部的地方有许多小小的突起,头上是花药一般的褐色。有几朵未开的花,看上去形状倒像金针菜。我正拍着照片,有几个村民走过来,说这是野百合。卷丹是百合科百合属,说它是野百合当然不错,不料接下去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居然对我说是多少年前从外国引进的。这让我不禁纳闷了,难道北山上附近就没有野生的吗,他们常年生活在这儿居然没见过?

  由卷丹这个名字,我想到了那首著名的陕北名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网一搜,果然山丹丹也是百合科百合属,具体的种还不好定(渥丹或山丹或是别的),花瓣纯色(鲜红或桔红)无斑点。比较而言,我觉得卷丹漂亮多了。

  我至今未见到原生的状态的卷丹。

  
  湖北青蛙:
  我大约2006年开始记录自己与植物相遇、认识、了解的过程和自己的一些观感,还有就是对一些植物的名字也有兴趣,过眼的资料自己有兴趣的就保存了。每个人写自己遇到的植物,不存在撞车吧,过程和着眼总因人而异。希望看到你的水生植物。

  三叶草阳光:
  确实我也觉得卷丹妖艳,但还是很喜欢它。

  锦瑟颜兮:
  谢谢您的欣赏。

  liao2911:
  您说的“它叶腋中的那些小黑珠子”是珠芽,不是种子。听说能够种。
  川百合没见过,我在浙江,所见极有限。

  最爱双鱼耳环:
  那是珠芽,种子在蒴果里。
  0041、药百合
  药百合,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Lilium speciousm Thunb. var. gloriosoides Baker.

  我知道药百合大约与卷丹同时,初见的感觉也是差不多:惊艳。但具体的观感还是区别很大:药百合的花不像卷丹那样热烈妖艳,花瓣白色的底先定下了素雅的基调,深红的斑点和褐色的花药则使整朵花显得奇特而亮丽。与卷丹一样,我也是非常想见到而迟迟未能遇到它,却忽然见到了。
  2012年春天到初夏间,曾在金华北山上见过到过几株百合属的植物,但没有开花时我还不能确认是什么。实际上没有花时它们很不起眼,我也是在对植物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才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当时打定主意,要在9、10月它们的花期来看看。
  2012年8月13日清晨,在浙江临安清凉峰保护区一处山上,因早餐时刚听人说起过有药百合,一路找去,女萎、射干、龙牙草、山核桃树……前面十来米远处一朵艳丽的花让我眼前一亮:药百合。只有1朵花开着,另有多个花苞。第二天,在另一处看到药百合。15日,再到初次见到药百合的地方去,有5朵花在开放。16日,又在另一处见到。
  从临安回来,先在一个QQ群里的讨论看到:
  台湾有报道说艳红鹿子百合(就是药百合)野外只剩下600多株,异常珍贵。结果有人就引此条信息,但摇身变为全中国只剩下600多株了。
  没过几天,看到有网友在之江草木论坛发帖说拍到了它,并说如果是真的,将改变“野外分布”的数目。结果有跟帖说:金华磐安大盘山“估计就有上千棵”,“台州几百棵有的”。
  可叹的是浙江省林业厅网站的首页居然也发了这样的消息,标题是耸人听闻的“遂昌白马山发现濒临灭种的物种”,内容中照抄“野外只剩下600多株”。

  药百合、卷丹都是百合科百合属,可以笼统称之为野百合,在我看来,它们比花店里的香水百合要漂亮多了。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歌词说:“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不知道他这里的野百合具体指什么,至少在我觉得水仙的娇艳怎么能和药百合、卷丹这类野百合比?不过呢,豆科猪屎豆属(这个名字可真难听)另有一种植物也叫野百合,开蓝色的蝶形花,相对来说不大起眼。

  “百合”这个名字让我感觉意味无穷。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
  我比较喜欢这样点到即止。
  但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说:
  “百合”当是言其具有多数之“合”。“合”是何物?当从其鳞茎之上观察。“合”字读若“盒子”之盒,亦可读若“升合”(量器)之合,其间与“蚌蛤”之蛤相近,故蛤字以合为声音之符,蛤,是贝之一类,百合之鳞茎犹若许多蛤蛎之壳片,故名曰“百合”即百蛤之义。
  如此坐实了,虽然很有道理,却让我觉得了无义趣了。
  可能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的真实情况就是这样的无趣,反而不如误读、误解来得有趣了。

  一位熟悉金华北山的朋友说,他在北山上见过开花的药百合和卷丹,并给我看了他以前拍的照片,药百合开花很多,数了数,竟然有11朵。

  
  林泠烟:
  是呵,各有各的美,我个人对原生植物比较喜欢一些。

  最爱双鱼耳环:
  我见到的这两种野百合(卷丹、药百合)实际上是在秋天开花的。《浙江植物志》记载百合属另有一种就叫野百合的,花期5-6月,我还没见过。
  卷丹因为当时距离稍远,没有闻到香味。药百合我是闻过的,没有香味。
  0042、满江红
  满江红科(Azollaceae)满江红属(Azolla),小型浮水植物。
  拉丁名:Azolla imbircata (Roxb.) Nakai
  别名:红萍、红浮萍、紫薸、三角薸

  满江红一词,我是从岳飞有名的词开始知道的,虽然后来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的句子不以为然,但毕竟对这个词牌名印象深刻。
  2009年4月8日,我在金华湖海塘边的水塘中见到一种不认识的水生植物,拍下照片。回家后,在之江草木论坛中请教,有人告诉我那种水生植物是槐叶萍,更有人指出,槐叶萍边上细小的植物叫满江红。我这才注意到槐叶萍的周围有一些细碎的叶子,之前想当然地认为是浮萍了,也没细看。
  湖海塘是金华城南的一个小湖,我很喜欢湖海塘这个名字,前面的修饰词气势很大,最终却落实在一个塘字上,非常矛盾的低调。我在谷歌地球上量过,湖海塘的长和宽都比梭罗的那个瓦尔登湖(Walden Pond)还要大一点,如果要说它是塘,那确实算是非常巨大的水塘了。同样,印象中极具气势的“满江红”三个字居然被用来称呼这种细碎的浮水植物,其间的反差也让我错愕。
  查资料才知道,槐叶萍居然是蕨类植物,满江红也是。之前我一直以为蕨类植物都是陆生的。
  认识满江红之后,就经常在池塘、水田、水沟中见到它了,原来也是比较普遍分布的一种。到了秋天,它的叶变成铁绣红色,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吧。
  2012年4月18日,在安地镇一条小水沟里看到有满江红,这时它的叶子多数是绿色,少数呈红色,我忽然感到这场景和名字对比有种奇异的错位。

  
  谢谢氤氲袅袅!
  我还没有见过水面上成片满江红。
  0043、凤仙花
  凤仙花,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凤仙花属(Impatien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Impatiens balsamina Linn.

  凤仙花应该是我最早认识的几种花卉之一。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所住的大院里就有很多,或是种在花盆里,或是直接种在地里。那时候,还有一种种得很多的植物是蓖麻。
  不知什么时候,也忘了谁告诉我,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会种子弹射出来。知道了这个奥秘后,就经常找凤仙花的果实用手一捏,看它的果皮快速地反卷,里面褐色的种子嗖嗖地射出来,觉得很好玩。除了好玩外,似乎还注意到它茎上一节节的,叶边缘有明显的齿,其他也说不上对它有多少了解。
  自己成家后,所住的小区里里有许多住户都种凤仙花,花有粉红、紫红、白色三种。稍微留意过它的花,感觉结构比较复杂,也没有深究。
  直到我对植物感兴趣后,开始关注各种植物,去观察、了解它们,才慢慢地注意凤仙花的叶对生、花有距、花瓣分旗瓣翼瓣、单瓣和重瓣这样一些特征和细节。

  《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在凤仙花各论形态描述之后,都有一段话:
  我国各地庭园广泛栽培,为习见的观赏花卉。民间常用其花及叶染指甲。茎及种子入药。茎称“凤仙透骨草”,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种子称“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经闭。(《中国植物志》)
  我国各地庭园广泛栽培,为本省习见的观赏花卉。民间常用其花及叶染指甲。茎及种子入药。茎称“凤仙透骨草”,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屈神不利;种子称“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经闭。(《浙江植物志》)
  对照一下,浙志就加了“本省”二字,其余全部照抄,植物志中类似的情况很多,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版权的问题。“急性子”这个名字倒是很有趣。

  在《救荒本草》中,凤仙花的本名是小桃红,并说:“一名凤仙花,一名夹竹桃,又名海蒳,俗名染指甲草。”我很喜欢小桃红这个名字。
  《本草纲目》“凤仙”条下释名:“其花头翅尾足俱具,翘然如凤状,故以名之。女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其实状如小桃,老则迸裂,故有指甲、急性、小桃诸名。宋光宗李后讳凤,宫中呼为好女儿花。张宛丘呼为菊婢。韦君呼为羽客。”
  只是解释了“凤”,而未涉及到“仙”。所以夏纬瑛先生在《植物名释札记》中说:
  “凤仙花”之名,是由“凤翼”、“仙人”二名合成,而各省一字,即成“凤仙花”了。
  但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明“仙”的由来。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救荒本草》明确说凤仙花能吃,但李时珍说:
  “人采其肥茎酌挹,以充莴笋。嫩叶渫浸一宿,亦可食。但此草不生虫蠹,蜂蝶亦不近,恐亦不能无毒也。”
  “不生虫蠹、蜂蝶不近”则“恐亦不能无毒”,这样的推论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只觉得这样的思路很有意思。但我似乎见过有蜜蜂在凤仙花上采蜜。

  
  最爱双鱼耳环:
  我也觉得自己写的顺序有些问题。接下来一个应该也是常见的。
  0044、四季海棠
  四季海棠,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Begonia cucullata Willd.

  四季海棠名字中虽然有海棠二字,实际它和蔷薇科苹果属的海棠可是疏远得很,倒是蔷薇科木瓜属有几种植物名字中也有海棠二字,相对来说与真正的海棠更亲近一点。
  记不清最初什么时候见到四季海棠了,反正确认它是在2005年9月26日,当时住的小区里有人种在花盆里,紫褐色的叶、红色的小花,很是惹眼。拍了照片,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了它的名字。
  从一开始四季海棠的植株、叶子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种植物“非我族类”,查了资料,果然如此,四季海棠原产巴西。这种直觉让我得意洋洋。
  2006年5月和7月,两次到上海,都看到成片种着的四季海棠,开各色的花,那种视觉的观感与我平时习见的零星盆栽大不一样,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后来看到四季海棠的次数很多,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7月在重庆解放碑街头。

  2012年8月,在浙江临安清凉峰保护区看到了不少野生的中华秋海棠(Begonia sinensis A. DC.)。它的名字里有中华二字对我来说当然有亲切感和自豪感,但是以我现在对植物的了解,觉得地名做为种加词是不合理,容易误导。

  
  不知道四季果是什么,求助度娘,原来是小时候家里种过的冬珊瑚,小小的白花,红红的圆果,挺可爱。
  0045、阔叶十大功劳(附:十大功劳)
  阔叶十大功劳,小檗科(Berberidaceae)十大功劳属(Mahonia),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Mahonia bealei(Fort.) Carr.

  十大功劳,小檗科(Berberidaceae)十大功劳属(Mahonia),常绿灌木。
  拉丁名:Mahonia fortunei (Lindl.) Fedde

  大约是在2005年,第一次在网上见到阔叶十大功劳的照片,还以为是自己从小就认识的八角刺(枸骨),可仔细看看又不太像,具体的区别又说不上来。不久以后就知道它的名字了,它的样子和名字都让我感觉很是神奇。
  对植物稍有了解后,知道阔叶十大功劳的叶是奇数羽状复叶,而枸骨是单叶,这是比较直观的区别。

  2005年12月5日,在金华五星村一户人家中见到了阔叶十大功劳,当“传说”出现在眼前时,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
  不久后,2006年元旦,在金华解放东路与回溪街交叉口东北角的绿化带内见到种着一些阔叶十大功劳,已经抽出了花序。1月29日(大年初一),在回溪公园南端见到数量不少的阔叶十大功劳,居然已经有开花的。2月13日,回溪公园的阔叶十大功劳花盛开。3月18日,它们果实累累。
  后来在不同的地方经常见到,感觉它也很寻常了,转而渐渐地对它多了几分亲近感。

  阔叶十大功劳的在植物分类上属小檗科十大功劳属,同属还有一种狭叶的,就叫十大功劳(也叫狭叶十大功劳)。实际上按植物命名的习惯,既然特别指明这一种是阔叶的,那么做为参照物的那一种必然是不阔叶的。类似的情形很多,而且往往是直译拉丁名:种加词加属名。
  十大功劳也较常见,公园里、绿化带里都有,甚至公路的隔离带里也种着。但是我比较少见到它们的花。

  一直也没弄明白十大功劳名字的来历,网上找资料,翻书,结果是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包括植物志,大抵也逃不出“清热解毒、滋阴壮阳”这一类。
  高明乾《植物古汉名图考》十大功劳条下说:
  (十大功劳)枸骨(冬青科)llex cornuta Lindl. 名见《本经逢原》,并曰:“味苦甘平,有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之功。皆指枸骨而言。”
  简直让人无话可说。我是想看看对十大功劳这个古名考出些什么来,他却说十大功劳指的是枸骨。不过,中药上用的“功劳叶”,倒确实一般是指枸骨叶而不是十大功劳的叶。

  阔叶十大功劳:
  
  谢谢两位!
  特别谢谢墨酣的喜欢。
  最爱双鱼耳环:就是没搞清楚这个神奇名称的来历和讲究。
  0046、凌霄(附:厚萼凌霄)
  凌霄,紫葳科(Bignoniaceae)凌霄属(Campsis),落叶攀援藤本。
  拉丁名: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Schum.

  厚萼凌霄,紫葳科(Bignoniaceae)凌霄属(Campsis),落叶攀援藤本。
  拉丁名:Campsis radicans(Linn.)Seem.

  我最初知道凌霄,是从舒婷的诗《致橡树》里: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那时候,凌霄对我而言只是一个符号,而不是一种植物。
  直到2005年8月,在小区里一户人家搭的架子上见到开着橙红色的花,因为之前见过凌霄的照片,依稀记得,但也不是太肯定。问主人,说是“倒挂金钟”,我一下子想起来凌霄有个别名就叫倒挂金钟。
  那以后,不断在各种地方见到它,公园里的太湖石上、住宅的阳台上、房子的外墙上,一般都是以攀援的姿态出现,有的爬得很高。渐渐地对舒婷的诗不以为然,攀援只是凌霄的本性,有什么借谁的高枝炫耀的?
  攀援植物用以攀援的器官和手段五花八门,有的用卷须,如葫芦科、葡萄科的很多植物;有的用扭曲的叶柄,如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有的靠茎上向下的倒刺,如葎草;有的用吸盘,如爬山虎;凌霄则是靠气根(暴露在大气中而不是生在泥土中的不定根)攀援。这些说是自然常演化也好,说是老天爷的安排也好,都让我觉得奥妙无穷但似乎又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我所能做的只能由衷的赞叹和有限的观察。

  凌霄在中国很早就有记载,据说《诗经?小雅?苕之华》:“有苕之华,云其黄矣。”的苕,就是指凌霄。
  在植物分类学上,凌霄属于紫葳科凌霄属,这让我一度以为有另一种名叫紫葳的植物当了科长。后来才知道,凌霄也叫紫葳(《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都这么叫)。这让我感到非常别扭,既然凌霄就是紫葳,又用紫葳来命名科,那么就一路紫葳叫下去不行吗?要不就反过来,把科名属名也改成凌霄好了。
  关于紫葳和凌霄这两个名字,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得很清楚:“俗谓赤艳曰紫葳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

  说起来也奇怪,凌霄属植物总共才2种:凌霄产中国及日本;另一种是厚萼凌霄,也叫美国凌霄,原产美洲。根据《中国植物志》,它们大致的区别如下:
  凌 霄:小叶7-9枚,叶下面无毛;花萼5裂至1/2处,裂片大,披针形。
  厚萼凌霄:小叶9-11枚,叶下面被毛;花萼5裂至1/3处,裂片短,卵状三角形。


  凌霄
  
  谢谢文章分得凤凰毛、墨酣、林泠烟、最爱双鱼耳环关注!
  墨酣:我倒觉得攀援是凌霄的本领呢:)
  最爱双鱼耳环关注:爬山虎的吸盘就是卷须顶端的圆盘,但它吸附的机制我还不了解。我的照片上没有凌霄的气根,拍到是拍过的,我找找,有的话帖上来。
  0047、狗脊
  狗脊,乌毛蕨科(Blechnaceae)狗脊属(Woodwardia),大型草本。
  拉丁名:Woodwardia japonica (Linn.f.) Smith

  我对蕨类植物有特别的好感。蕨类植物种类繁多又比较难鉴别区分,所以我见过的蕨类应该有不少了,但能确定到种的并不多,狗脊则是我最常见又能的确定的之一。
  2005年11月22日,我知道了狗脊,同时认识的还有同样是蕨类植物的凤尾蕨、海金砂、蜈蚣草、芒萁。
  就我有限的所见,在金华一带几乎有山的地方就有狗脊,它们一般都生长在比较阴的地方,阳光充足处倒不太见得到(很多蕨类植物都是这样)。
  狗脊宽大的二回羽状复叶斜斜伸出,深绿色的叶片展开,一副自由自在的样子。把它的叶子翻过来,在叶背会看到一段一段褐色的孢子囊群,看似无序而自有其规律。细看叶正面,也有孢子囊群的印痕。
  2009年3月30日,我在金华大黄山的树林里看到狗脊抽出嫩芽,像一个个毛茸茸的褐色问号。可以想象得到,这些问号会慢慢展开、伸直、撑开,直到成为绿油油的大复叶。

  狗脊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的根,《本草纲目》说:“狗脊有二种:一种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种有金黄毛,如狗形,皆可入药。”
  在《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中,名为狗脊的植物按其描述实际上是菝葜属的植物,大约也是因为根块像狗脊骨。
  《中国植物志》“狗脊”各论下说:“但在古代的本草著作中,狗脊名下实包含两种植物,一为本种,另一则为蚌壳蕨科的鲸口蕨 Cibotium barometz (Linn.) J. Sm.”但是在《中国植物志》中找不到“鲸口蕨”,按拉丁名查找,则就是蚌壳蕨科金毛狗属金毛狗。

  
  墨酣:狗脊不是蕨菜,蕨菜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它的孢子囊群在叶背沿叶缘连续为断的。
  上面有错字,应是:
  蕨菜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它的孢子囊群在叶背沿叶缘连续不断的。
  0048、柔弱斑种草
  柔弱斑种草,紫草科(Boraginaceae)斑种草属(Bothriospermum),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Bothriospermum tenellum (Horncm.) Fisch. et Mey.

  我第一次拍到柔弱斑种草是2006年1月30日(大年初二)在金华通济桥南端的黄宾虹公园内,它的花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柔弱斑种草的花直径大约只有3毫米,要看清花喉部附属物的形状实在非常费劲。但正是因为微小,才让人怜惜吧。开春以后,发现在金华其实遍地都有它的身影,路边、草坪中、野外、公园里、荒山上,处处可见到它们那淡蓝白色的花在悄无声息地开放。而和它长在一起的经常就是它同科的兄弟附地菜,咋一看,它俩非常相像,在网上请教后才知道,柔弱斑种草和附地菜的明显区别就在它们的花的喉部(花中间的小圈)的5个附属物的颜色,黄的是附地菜,白的是柔弱斑种草。这在有花的时候,不失为一种直截了当的差别方法。
  2007年1月9日,见到了刚长出来的柔弱斑种草,当时还不知道是柔弱斑种草或是附地菜,分不清它们,反正是紫草科的总不错。3月8日,那地方的柔弱斑种草开花了,复习了以前学到的知识后确定是柔弱斑种草。3月31日,注意到柔弱斑种草的花一般是单朵,而附地菜的花多为3-4朵开在一起。
  年复一年,到2010年,由于见到的次数多了,即使没有花,也一眼能分出柔弱斑种草和附地菜了,它们的植株形态、叶形都有差别,但要我详细描述出来,似乎又有困难。

  
  我们这边好像只吃蕨菜,有新鲜的炒了吃,也有晒干了炖肉。
  狗脊的嫩苗能不能食用不知道了,更不敢乱说。
  柔弱斑种草可能分布较广,很多的。
  0049、梓木草
  梓木草,紫草科(Boraginaceae)紫草属(Lithospermum),多年生匍匐草本。
  拉丁名:Lithospermum zollingeri DC.

  2007年3月30日,我在金华北山上盘山公路一个大转弯处第一次见到梓木草,感觉它的花与附地菜和斑种草有些像,但要大了许多,而且花喉部的附属物明显不一样。5月26日,在踏花行论坛后请教后知道。
  梓木草是我认识的第3种紫草科植物,前两种是柔弱斑种草和附地菜。
  那以后,好象还见到过几次,但见到的次数不多。

  
  小卦兄:
  就我所见而言,斑种草的花直径一般也就3毫米左右,最大不超过5毫米。附地菜的花和它差不多。
  梓木草的花则大很多,一般都超过1厘米。
  紫草科还有一种我至今还不能确定。
  0050、盾果草
  盾果草,紫草科(Boraginaceae)盾果草属(Thyrocarpu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Thyrocarpus sampsonii Hance

  盾果草是我较早见到却很晚才确认的紫草科植物。
  最早是2007年4月28日在浙江新安江沿江公路的山边看到,当时还以为是附地菜。
  后来在金华北山上、安地镇的山脚也见到它几次,生境和新安江差不多,也是盘山公路边山上有岩石的地方。这时我对植物稍有些感觉了,再见到它时,觉得它是紫草科的植物,因为和斑种草、附地菜有相像之处。比较而言,它的植株要大得多,花也较斑种草和附地菜大一些,但又比梓木草的花小得多,花瓣较圆,喉部附属物梯形。具体是什么,仍不得而知,这种不确定状态持续了很久。
  确认它是则是晚到2012年4月,又在金华北山上拍到了它,此时算是有些积累了,也知道查对植物志的分属、分种检索表,查来对去:盾果草,事情就这样定了。
  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一种紫草科植物还没确定是什么,在网上请教,紫草、琉璃草、斑种草……各种说法都有;自己查,仍是一头雾水没有结果。

  
  0051、附地菜
  附地菜,紫草科(Boraginaceae)附地菜属(Trigonoti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cv.)Benth

  2006年2月15日,偶尔在办公室外的草坪上发现了一种小草,开着很小的淡蓝色五瓣的小花的野草,拍了照片到网上请教,原来它叫附地菜。在这之前约半个月,我已经认识了花同样微小的柔弱斑种草。
  附地菜植株的模样非常平凡,花又很小,很不惹人注目。我因为对身边的植物稍有了解,所以当时在草坪上看过去时,附地菜这比较眼生的野草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就仔细观察它。若非对植物感兴趣,也许我就一直不会“发现”附地菜了,虽然它离我很近。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多的很,也没有深奥的道理可讲,很多事物悄无声息地发生着,但可能都被错过了。这也没有什么,还是看你关注和感兴趣的是什么,遇到或者错过,庆幸或懊恼,都因人而巨量。而草木就在那里那么生长着。
  认识之后,就经常看见附地菜了,按某种分类,它们算是杂草。它们在冬天长出来,早春开花。它的植株几乎帖而生,附地菜这个名称这这么来的?叶一般是长椭圆形,表面有许多白色的短毛。花很小,直径约3-5毫米,5枚淡蓝色花瓣,花中间一圈(喉部)黄色,里面似乎还有什么,肉眼看不清。未开放的花苞则是很淡的蓝色中透出粉红色。
  附地菜的花期,叶子灰绿的底色上有星星点点的淡蓝色和更小的黄色,让我觉得非常热闹,这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庆典吧。我看着,似乎感觉得到内心有一种奇妙的律动。
  拍了附地菜照片,放大了看,才能稍微看出花喉部附属物是接近梯形的半圆形,喉部里面的东西看不清楚,似乎也是5个。一开始,看到能把这么小的花拍得比较清楚,自己都想夸奖自己。后来拍得较多,也就觉得拍清楚是很平常了,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浙江植物志》上说,附地菜属植物全国约有32种,浙江省仅1种。

  
  0052、荠菜
  荠菜,十字花科(Cruciferae)荠属(Capsella),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Linn.) Medic.

  荠菜是大名鼎鼎的野菜。对植物植物感兴趣后,常在文章中看到关于它的种种,网上的图片也见了不少,荠菜馅的饺子也吃过,但我在较长的时间内却一直没有认识生长着的荠菜。
  2006年春节前后,在多处发现有种小小的白花在开放,疑心那就是荠菜。仔细地观察,和自己经常翻看的《浙江省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所述荠菜的特征都相符:
  “基生叶丛生,塌地,羽状分裂。抽茎后,有分枝,叶互生,无柄,叶片披针形至长圆形,边缘常有不规则的缺刻或锯齿,基部耳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而具柄,花瓣4,白色,呈十字排列。短角果倒三角状或倒心形,扁平,先端凹陷……”
  就这样认出它来了,原来它就在我的身边,而且多得很。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它细小的白花几乎随处可见,奇怪的是它不开花时我又常常没有发现它。
  上面引的对荠菜叶的描述并不全面,比较全面的是下面的:
  “叶羽状分裂,提琴状羽裂或不整齐羽裂,有时不分裂,裂片有锯齿,具柄,柄上常带狭翅。”
  有段时间我就是看到了不分裂的叶,看花时荠菜花,但是叶又不一样,纳闷了很久,直到查到上述答案。

  荠菜属十字花科,顾名思义,就是花呈十字形也就是4瓣,这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些蔬菜都属于十字花科,如白菜、萝卜等,还有著名的油菜花。
  荠菜的花很小,直径大约5毫米左右。就我常见的而言,荠菜花与碎米荠的花相像,两者植株和果倒是很容易区别。比较而言,荠菜花瓣看上去“胖”一些,碎米荠的花“瘦”一些,看多了也容易区分。
  荠菜刚开始开花的时候,花序的顶端大致是一个平面,最外围的花先开,中间则是花蕾。慢慢地,花序轴伸长,成为总状花序。从荠菜的花果序上我看到了光阴的的流逝:顶部有些花苞还未开放,上面的小白花正在开着,稍往下有些花已经收缩露出里面的短角果,而下面的短角果已经成熟干枯了。这样,花序轴又似乎记录了时间,成了时间轴。
  按植物志介绍,十字花科植物很多是“四强雄蕊”,就是共6个雄蕊,其中4个长一点,2个短一点。但在荠菜的各论中没有详细说是否也是这样。我仔细看荠菜花的照片(在实物是看不清的),有的那4个更靠近花柱的雄蕊的确长一点,另2个相对短,是属于“四强”;但也有的6个基本一样长。另外,雌蕊的顶端好像被截去了一段似的,是平的。抛开这种学术角度的观察,则我看到的荠菜花很精致、很可爱。

  荠菜在中国古代的记录很早就有了,《诗经?邶风?谷风》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句子,唐代白居易的诗里也有多处说到它,后来就更多了,就我知道的而言,苏轼、辛弃疾、郑板桥……都提到过荠菜。特别喜欢辛弃疾《鹧鸪天》中的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长在城中(花园里?)的桃李对比野生在溪头的荠菜,桃花李花艳丽但不堪风雨,荠菜花素净经风雨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真有一种野草平凡朴素的豪迈。
  2008年4月5日,到金华琅琊镇金兰水库里面的山里,在溪边湿润的地上看到不少的碎米荠,白色的小花在阳光下热闹而安静地开放,让我想起老辛的词句,转念又想:可惜是碎米荠而不是荠菜。其实这么想已经落入某种“障”:野花就那么开着,看到了是我的福气,何必咬文嚼字地要去合什么诗词的意境?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这么说荠菜: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知堂的识见我是很佩服的,更喜欢他的文字:娓娓道来,不卖弄,不矜夸。这似乎也是行文的态度问题。

  最初认识荠菜时,曾在网上找相关资料,“上海杂草网”这么说:
  “(荠菜)属十字花科越年生或一年生杂草。在上海各地均有分布,它不仅是一种主要害草,而且是病虫害的媒介,为甘蓝霜霉病、棉蚜、桃蚜及萝卜蚜的寄主。”
  而“中国植物科普网”则说:
  “原为野生菜,近年已人工培育,成为栽培蔬菜。荠菜以嫩茎叶供食 ,味清香鲜美常将它作菜馅或作豆腐羹、炒肉丝、烧汤、也可晒成干,但味较差。长期食用荠菜有明目、清热、止血、利尿、治痢之功效。”
  不同的视角,描述和结论也不一样。我个人仅仅是把荠菜当做自己感兴趣、可亲近的对象。

  荠菜还有个很好的名字叫“护生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一并释名:
  “荠生济济,故谓之荠。释家取其茎作挑灯杖,可辟蚁、蛾,谓之护生草,云能护众生也。”
  对我来说,这样的解释太简略了些,不太好理解。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则说:
  “荠菜小草,其苗叶多缺刻,荠菜之为名,在盖是取其植物小而细碎之义。”
  倒是易懂,可又觉得略微牵强,“植物小而细碎”的多着呢。
  金华方言中称荠菜为“香xiè”,不知这个“xiè”是哪个字,有的书写成“香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似乎说不太通。我估计是当初编书的人下到民间又不懂当地方言,随便给弄了个字。多年后,查曹志耘《金华方言词典》,居然就是“香荠”,开始不以为然,觉得“荠”以及其他的同音字在金华话里好像不是这么发音,后来忽然想到“荸荠”在金华方言中的叫法,再想到“齐”的发音,明白过来原来金华话中“荠”是按“齐”发音。

  
  0053、臭荠
  臭荠,十字花科(Cruciferae)臭荠属(Coronopus),一年生或二年生葡匐草本植物。
  拉丁名:Coronopus didymus (Linn.)J.E.Smith

  2006年4月,我在金华凤凰山花园靠劳动路的假山边看到一种草本,葡匐在地上生长,叶子细碎,似曾相识,又说不出它的名字。
  2007年4月28日,在浙江建德江边的花坛里又见到这种植物,已经结出了小小肾形果。原先看到它的叶子,瞎猜可能是伞形花科,现在看到了果,又让我糊涂了。6月15日,在原生植物论坛(后来的之江草木)请教后知道了它的名字。以我当时对植物的认知来说,臭荠的叶子、果实都比较奇怪。
  2009年4月17日,在金华八一南街与金磬路交叉口一带发现路边和花坛里较多臭荠,它的花很小但很好看,可是没有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
  总的说来,我好象不是经常能够看到臭荠,按理说它也是比较普通的野草。

  
  一石兄:
  有几天没见你了,原来出差到南方了。
  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地的植物差异当然很大,这样丰富才好呵。我八月份去了九寨沟和黄龙,那边的植物让我大开眼界,也是基本上不认识,不过大多能判断到科,少数的能到属。
  紫薇在浙江四五米高是很普通的,八月中刚听专家说起过,在浙江,搞苗木的人经常把紫薇嫁接到尾叶紫薇上。我以前曾拍到过总要两人才抱得过来的紫薇,全是花。

  谢谢啊肯啊!

  小卦兄:
  臭荠我见到是比较少,但想想应该也是普通的野草,草坪、花坛里都可能会有。
  0054、诸葛菜
  诸葛菜,十字花科(Cruciferae)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 O.E.Schulz.
  别 名:二月蓝

  最早知道二月蓝,好像是在天涯网友害虫的帖里,当时的印象就是4瓣蓝紫色的花。
  2006年3月28日,在金华婺州公园里看到樟树下有一小片淡紫色的花,当时还没有把握就是二月蓝,只觉得好像看到过照片。
  2006年4月17日,开车行驶在金华金义快速通道上,看到隔离带里有很多开蓝花的草本植物,靠边停车,去看,原来就是二月蓝。这时已经能认出它了。
  2007年7月,网上有了《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网络版,查阅之后,才知道二月蓝的中文通用名是诸葛菜,《浙江植物志》里只有诸葛菜这一个名称,《中国植物志》则注出在北京叫二月蓝。
  在网上查资料,据说诸葛菜这个名称是因为诸葛亮率军出征时曾采嫩梢为菜,故得名,有的还有详细的故事(故事详细了可信度就低了)。但我总觉得有些无稽,稍微留意看一下具体内容,多半说的却是芜菁。
  因它在农历二月开蓝紫色花,得名二月蓝,我觉得这个名字通俗明了又有味道,比似乎很有来历的“诸葛菜”要好多了。
  2010年3月20日,在杭州植物园,看到成片的诸葛菜,很壮观。

  
  诸葛菜是很平凡,不过我这儿野生的不多——至少我见到的不多。
  我个人不觉得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世界和语言,我就觉得它们是一个个一般来说都是有趣有时是神奇的物种而已:)

  回一石兄:我说的那种很大的紫薇是2005年8月在金华鞋塘镇附近公路边的苗圃里见到的,早已经卖掉了吧。那应该是嫁接的。

  小卦兄:第二张诸葛菜照片正是在杭州植物园的林下拍的,当时没注意,可能就是水杉吧,但一般水杉根部膨大,这个看不出。
  0055、萝卜
  萝卜,十字花科(Cruciferae)萝卜属(Raphanus),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Raphanus sativus Linn.

  1980-82年,我在武义县杨家东风莹石公司职工学校读初中,住职工医院宿舍,那是一片小山坡上开出来的平地。在那里,我和爸爸一起种过萝卜、大白菜、丝瓜、南瓜、向日葵等,开地、除草、浇水、浇肥,干得很累,但也是乐在其中。有一次,记得是天比较冷的时候,妈妈从金华过来看我们,正好收了很多萝卜。妈妈买了肉,放了酱油,加点红辣椒,用小火炖萝卜。炖到肉和萝卜都烂了,两者混和之后的特殊香气扑鼻。记忆中,那一大锅萝卜炖肉真是好吃呵!爸爸在山东老家的时候种过地,据他自己说,还懂得嫁接果苗,如果当年不当兵出来,可能会是一个出色的果农。我和爸爸一起种菜时,他还专门在金华新华书店买了本种蔬菜的书,书名好像是《蔬菜种植技术》,这种稍显教条的认真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是爸爸已经在2011年8月14日永远离我而去了!

  萝卜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唐本草》就载有“莱菔”,但是我原本有些想当然地认为:从它的众多读音相近的名字“莱菔”、“芦萉”、“菈薘”、“萝瓝”(《本草纲目》)来看,多半是外来物的音译,最终大约是“萝卜”最容易书写,就成了通用名了。至于其他名字如紫花菘、温菘、土酥等等,则是对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对同一物品的不同称呼。但是夏纬瑛先生的《植物名释札记》说:

  作蔬菜的芦菔(Raphanus sativus L.),日本名为“大根”,以其根之肥大之故。
  “芦菔”之名字,写法有所不同,或作“萝葡”,或作“莱菔”,都是一声之转,并无不同的意思。《尔雅?释草》:“葖芦萉。”郭璞《注》曰:“萉,宜作菔。芦菔,芜菁属,紫华,大根,俗称雹葖。”解释“葖”即芦菔。不过其字又作“芦萉”耳,此亦一声之转。“紫花”正是芦菔而与芫菁有别(言芦菔为芫菁之属,与今之植物学不同)。“大根”,亦是芦菔之特点。“芦菔”之名,当与其根之肥大有关。

  那么“莱菔”、“芦萉”之类,不是音译,则萝卜可能就原产中国。顺便说一句,我觉得“大根”这样的直白的名字也很好,日本还称叶蝉为“横这”。

  在金华,萝卜一般在三月下旬到四月间开花,它的花白色或粉红色或淡紫,大致是白色为基调,远远望去,朴素而单调。走近了细看,有的花瓣上有紫色的条纹,有的花瓣上半部分是淡紫,也有纯白的,总之并不像远观那样单调,花瓣上的紫纹尤其让我着迷。

  
  墨酣这么客气的,我也说不上启蒙吧。
  说起来我喜欢植物似乎是有些天性的成分,但拍植物的直接动因就是在闲闲书话看到闽北修竹帖的照片。
  0056、蔊菜
  蔊菜,十字花科(Cruciferae)蔊菜属(Rorippa),
  拉丁名:Rodppa indica(L.)Hiern

  蔊菜是我经常见到的一种野生植物,对它有印象应该是很早了,回想起来,大约小时候家里养兔子经常出去割草时就认识了吧,一直对它像油菜一样果实(长角果)印象深刻。知道它的名字,则是在2006年4月17日。
  这情形有些像有这么一个人,我很早能认出他,但是不知道他的名字,很久之后有朝一日我终于知道他的名字了。但是,对这个人,知道名字之后未必就更了解了,真要了解,还要一些过程,比如接触、交往、侧面了解等等。

  关于“蔊菜”这个名字的来历,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蔊味辛辣,如火焊人,故名。”从中也可以知道有些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现在也有人叫它印度蔊菜,这是把拉丁名种加词indica也翻译过来了,大约觉得这样显得比较严谨,更有学术范儿吧。其实这与把韩信草(Scutellaria indica Linn.)称为印度黄芩如出一辙,至少在我觉得对我来说有些误导意味,所以我还是喜欢只称呼它为蔊菜。

  就我所见而言,蔊菜一般在冬天发芽生长,3月份,就能见到它黄色小花了。最晚的,我在9月底(2006-09-25,凤凰山公园)见过它的花。这样长达半年多的花期在野生植物中好像很少。
  见到蔊菜多了,对它的生长环境和周期有了些说不上是疑问的想法:它们一般生长路边、草坪、田边、花坛这些有人活动的地方,真正比较原始的山野倒看不到它们的身影,这种情形和许多一般称为“杂草”的植物如狗尾草、龙葵、繁缕等等很像。我想可能是它们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吧?

  同属另有一种球果蔊菜(风花菜),它的果实球形,植株相对高大一些,我见到比较少。

  
  0057、浙江泡果荠
  浙江泡果荠,十字花科(Cruciferae)泡果荠属(Hilliella),一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Hilliella warburgii (O. E. Schulz) Y. H. Zhang et H. W. Li

  2010年5月11日,和朋友去金华岭下镇。在一个小水塘边上看到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植物,在这一带非常多,开蓝色(也有白色)的十字形4瓣小花,非常可爱,叶子细碎分裂,看上去清新素雅。自己只能根据它的花大致判断可能是十字花科。回家后,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老蒋说可能是浙江泡果荠。查《浙江植物志》,确定是它;但查《中国植物志》中却找不到浙江泡果荠,甚至没有泡果荠属,这又让我纳闷了。
  2010年5月16日,自己单独又去那地方,往山里走,发现山道两边同样很多,这让我对它们的生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比较奇怪的是自己在金华其他地方没有见过它,而那一个地方却很多,这种分布的不均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带着疑问再查《中国植物志》,发现可能把它归入岩荠属(Cochlearia),名称是浙江岩荠(Cochlearia warburgii O. E. Schulz)。再查《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2005年版),中文名和拉丁名与《浙江植物志》一样,这书出得晚,应该更可信。

  2011年,又多次去看浙江泡果荠,发现它4月初刚长出不久,5月中旬是盛花期。
  我把浙江泡果荠的照片发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鉴定结果是:阴山荠属(Yinshania)紫堇叶阴山荠[Yinshania fumarioides (Dunn) Y. Z. Zhao]。可是查《中国植物志》,阴山荠属仅一种。这让我摸不着头脑了。
  又到网上查资料,原来岩荠属本来就比较麻烦,“由于人们对该属的理解不同,分属的标准多变”,所以众说纷纭。这些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难度太大,不去探究了,只要有个结论就行。
  回过头来研究对比Hilliella warburgii (O. E. Schulz) Y. H. Zhang et H. W. Li和Cochlearia warburgii O. E. Schulz这两个拉丁名,临时抱佛脚查了些关于植物命名规则的资料,最终看出来的似乎是这么个意思:
  这种植物原来是由O. E. Schulz命名,归入岩荠属(Cochlearia),后来Y. H. Zhang和H. W. Li(看英文名的缩写应该都是中国人)这两位研究后做了更正,把它归入了泡果荠属(Hilliella)。
  再看CFH的物种信息卡,紫堇叶阴山荠[Yinshania fumarioides (Dunn) Y. Z. Zhao]条下有以下信息:
  异名:
  Cochlearia fumarioides Dunn
  Cochlearia warburgii O. E. Schulz
  Cochleariopsis warburgii (O. E. Schulz) L. L. Lou
  Cochleariopsis zhejiangensis Y. H. Zhang
  Cochleariella zhejiangensis (Y. H. Zhang) Y. H. Zhang et Vogt
  Hilliella warburgii var. albiflora S. X. Qian
  Hilliella warburgii (O. E. Schulz) Y. H. Zhang et H. W. Li
  Hilliella fumarioides (Dunn) Y. H. Zhang et H. W. Li
  Yinshania zhejiangensis (Y. H. Zhang) Y. Z. Zhao
  Yinshania warburgii (O. E. Schulz) Y. Z. Zhao
  别名:
  浙江岩荠、紫堇叶岩荠、堇叶阴山荠

  从这些看来,好象是又把之前分开的几种归并为一种了!倒像是《三国演义》开头的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彻底晕了,不管了,我还是叫它浙江泡果荠。不过还是罗嗦一句,“阴山荠”这个名字取得实在够差劲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