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谢谢修竹夸奖!
  臭荠是40D加百微拍的。
  0058、醉鱼草
  醉鱼草,马钱科(Loganiaceae)醉鱼草属(Buddleja),落叶灌木。
  拉丁名:Buddleja lindleyana Fort.
  注:在克朗奎斯特(Cronquist)分类系统中为醉鱼草科(Buddlejaceae)。

  2006年9月12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了醉鱼草的名字,但了解实在不多,所以紧接着9月18日在金华婺州公园看到醉鱼草在开花时,也不能肯定,只觉得可能是。当时有许多蝴蝶在飞来飞去,让我想到可能它的花比较招蝴蝶。
  之后有一阵子,我分不清醉鱼草和千屈菜,老是搞混了。直到了2007年6月28日,总算能把两者分辨出来了,想起来还是见得少,缺乏感性的经验积累。
  2007年6月9,在金华安地镇四顾屏山上,看见了野生的醉鱼草,没有花。这当然是回家后向人请教才知道,这时我才知道金华有野生的醉鱼草,原以为它只是园林花卉。
  2009年中,发现小区里多处种着醉鱼草,花有紫红色、蓝色、黄色、白色,可能有些是栽培品种。它的花期很长,到10月中旬仍有花,从它们的花序上同样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以前看荠菜的花序也有这种感受。
  2010年及以后,多次在山上见到野生醉鱼草,都是紫红色的花。
  2011年8月4日,在小区内的醉鱼草上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只咖啡透翅天蛾(或长喙天蛾)快速飞来飞去,忽然间,它很不自然地停在醉鱼草的叶子边,扑楞着翅膀,按说它采蜜的时候是悬停在空中的,怎么会停下来呢?走近些,通过相机镜头观察才发现是天蛾被一只螳螂捉住了。拍了几张照片后,转到另一边,一边看过程一边拍照片。天蛾已经被螳螂的两把大刀牢牢地抓住,一会扑楞着翅膀,一会又停止,如此重复多次,但都是徒劳,反而螳螂的刀尖越刺越深,最后把天蛾的身体截成两段。

  
  @最爱双鱼耳环 2012-10-11 12:50:10
  没有看文字,先看得图,以为那只螳螂是一节嫩枝,这样惊险的一幕竟也被青花捕到了!
  -----------------------------
  正巧被我碰上了:)
  @深圳一石 2012-10-13 12:51:59
  文图皆美,因为有时间的台阶和一些瞬间美的捕捉,植物本身凸现眼前。渐渐开始明白“青眼”有加在哪里。
  -----------------------------
  谢谢一石鼓励!自己觉得实在写不好,照片倒一般还过得去:)
  谢谢小卦、胡之2008、你好阿裴!
  0059、黄杨
  黄杨,黄杨科(Buxaceae)黄杨属(Buxus),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
  别名:千年矮、瓜子黄杨、豆瓣黄杨、黄杨木、黄杨树、锦熟黄杨、小叶黄杨、野黄杨

  对我来说,首先有名的是黄杨木,我知道很多精致的小件木雕都是黄杨木做的。这让我连带对黄杨这种植物产生了好奇,想必它的木质非常坚硬吧。
  黄杨属的植物,我先见到的是叶子长长的人们一般称之为雀舌黄杨的,原因很简单,早些时候绿化上运用的都是这种,小区、单位都有种着。但按《浙江植物志》记载,叶子长的浙江只有匙叶黄杨,那么我所见的只能是它,而不大可能是雀舌黄杨。实际上我也一直没能掌握匙叶黄杨和雀舌黄杨的区分方法,因为要从叶片干后以及不育雄蕊与萼片的长度之比来判别,这对我来说太专业也太麻烦。
  大约是2005年12月,我见到了黄杨并认识了它,又搜集了一些资料,对它稍有了解,如:生长缓慢,一年长一寸,木质坚硬等等。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在金华双龙大桥北端的公交车站等车,边上隔离绿化带里就种着黄杨,我得以经常观察它们。它的叶片椭圆形,厚厚的,有光泽,很有趣的是叶端很多有个微凹,又有不少叶端有个小尖凸出。叶的中脉明显地凸起,两边的侧脉清晰可见,形成美妙的纹路。比较而言,我喜欢这种略显憨太的叶形而不喜欢那种叶子长长的。
  有一年冬天,很冷,我看到黄杨挨冻过之后,叶呈红褐色。看上去倒是挺好看,可是我想对它的生长来说可能要艰难一些了吧。

  2006年8月25日,在杭州植物园见到了近3米高、主干直径约10厘米的黄杨,结了很多果实。我想要长成这样,少说也有上百年了吧。
  2007年6月22日,在杭州柳浪闻莺,一块刻着“古树名木”字样的石碑上另有小些的字标着树名“瓜子黄杨”以及学名、树龄、编号等,而对象居然只是一根高2米左右的木桩,实在是让我痛心不已!
  2008年4月6日,在金华一中校园内,看到黄杨长出了嫩叶,形状和颜色都非常可爱。
  2012年3月22日,在金华北山冰壶洞往上的石阶边,看到种植的黄杨(应该不是野生的)上有点点的淡黄色,近了才看明白是它的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黄杨的花。想起来是因为黄杨的花期早,往年上北山都是错过了。至于绿化带里常见到的黄杨,可能年数还不够吧。

  《本草纲目》中对黄杨的描述很有趣,照抄如下:
  “黄杨生诸山野中,人家多栽种之。枝叶攒簇上耸,叶似初生槐芽而青浓,不花不实,四时不凋。其性难长,俗说岁长一寸,遇闰则退。今试之,但闰年不长耳。其木坚腻,作梳剜印最良。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世重黄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以阴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
  “遇闰则退”总是太离奇了吧,至少违反我的常识,可李时珍居然还说:“今试之,但闰年不长耳。”我推测是因为本来黄杨就生长缓慢,他试的那一年(或几年?)看不出生长而已。
  “凡取此木,必以阴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也属于怪力乱神一类,不足信。

  另有种叫大叶黄杨的植物,属卫矛科卫矛属,名字有些误导,所以我一般叫它的另一个名字:冬青卫矛。它还有几个变种,在园林绿化中运用较多:金边大叶黄杨(叶边缘黄色)、金心大叶黄杨(叶中心黄色)……实际上它们都和黄杨没什么关系。

  
  @最爱双鱼耳环 2012-10-15 09:59:29
  绿化带?冬青?黄杨!乱了!
  -----------------------------
  呵呵,不明白什么乱了。
  @三叶草阳光 2012-10-15 12:06:43
  醉鱼草的花真好看!你拍的也好!
  黄杨我认得,记得像瓜子一样就行...
  -----------------------------
  照片一般过得去吧,和高手比差距还是比较大。
  黄杨是比较容易认。
  @小卦 2012-10-16 17:48:32
  没见过黄杨开花,青花瓷兄拍得很清楚啊,看它花的微距图片看不到花瓣,就是一簇雄蕊,我觉得它可能是进化比较慢的一种植物,花结构比较简单。
  -----------------------------
  最后那张特写是40D加百微拍的,上面那张花序是DC拍的,自己觉得比较难拍到满意的,主要是景深控制不好。
  黄杨花结构是比较简单,但是了解起来还是比较复杂,说是花序顶端是雌花,周围雄花约10朵,我还没完全搞清楚(关键是没拍清楚)。
  0060、蜡梅
  蜡梅,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落叶或半常绿大灌木。
  拉丁名: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

  我经常能看到冬天开花的植物就是蜡梅和山茶花。
  说起来非常惭愧,在未关注、了解植物以前,我想当然地以为蜡梅和梅花是同一科的,甚至就把蜡梅当成了梅花,后来才知道在植物分类学中,蜡梅就属于蜡梅科蜡梅属,而梅花则是著名的蔷薇科下的梅属。我看到的蜡梅,应该属于栽培品种,有些明显的区别是看得出来,但没有认真地分辨过。
  蜡梅因为它在严冬开花这种天性,被某些人赋予了某种品格,我个人是比较烦这种调调,什么岁寒三友呵、梅花喜欢漫天雪呵、大雪压青松呵,其实植物就按自己的本性这么生长着。那种普遍联系把植物人格化了,不但牵强无稽,反而让人忽略了植物本身的美与神奇。当然在蜡梅在开花的时节,其他开花的植物很少,总是显得特出。
  对我来说,冬日里能看到蜡梅花开,闻到它浓郁而特殊的香气,仅仅是一种美妙的生命体验。记得多年前的一个飘雪的冬日,正走着,忽然闻到一股隐隐约约的蜡梅香,驻足一看,一株蜡梅的枝条上淡黄而略带透明的花正在飞舞的雪花中开放,心中顿时生出一种欢喜。

  蜡梅因花瓣似蜡色而得名,因腊月开花又叫腊梅,两者都说得通,所以写成蜡梅或腊梅都不算错。我自己喜欢写做蜡梅。
  不开花时的蜡梅很不起眼:看上去有些杂乱的枝从根部长出,叶子粗哈哈的(术语叫做干膜质),摸上去指尖感觉涩涩的不太舒服;它的枝条大多从根部丛生,有些乱;它的果实干瘪瘪的象个小小的坛子。总之,要对它稍微熟悉才能认出来吧。
  在金华,我所看到的蜡梅一般在12月中旬左右开花,这时候它们的叶子大多已经枯干变成黄色和黄褐色,但还没有落下,少数叶子甚至还带点绿意。花期能够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2月中旬,最晚的,我在3月上旬还见过它的花。之后,花朵枯萎,新叶长出,有些急性的新叶在花期就会长出。叶子长大,布满了枝条,坛状果实悄然形成、成熟、干瘪。

  很喜欢余光中《乡愁四韵》中提到蜡梅的一段:
  给我一朵蜡梅香啊蜡梅香,母亲一样的蜡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蜡梅香啊蜡梅香。
  听到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这一段,更是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恩,几乎每次都有要流泪的感觉,有几次眼泪就流了下来。

  
  最爱双鱼耳环:
  明白了。可能你那边绿化带里的常见植物也叫冬青吧,我们这边把女贞叫冬青。

  问好yaoyao971701和三叶草阳光!
  0061、羊乳
  羊乳,桔梗科(Campanulaceae)党参属(Codonopsis),多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Codonopsis lanceolata (Sieb. et Zucc.) Trautv.
  别 名:四叶参

  关注植物之后,羊乳这个比较特殊名字就让我印象深刻,而且多次在网上看到它形状特别又很可爱的花(当时没注意它的叶),更是非常想见到它。相关的资料也搜集了一些,算是多少先有个理性的知识吧。
  但是却迟迟见不到它,直到2010年。
  4月15日,和朋友去金华市安地镇郑宅村的山里玩,拍到一种茎上有的叶近乎四叶轮生、有的叶又是四叶簇生的藤本,从来没见过,觉得很是新奇。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台州的网友soph00说是羊乳,勾起了一点印象,又查了相关资料,应该就是它了。
  5月12日,和同事去武义龙潭背玩,在龙潭水电站大坝下面又见到了羊乳,这回自己看了一阵子之后,认出它来了。但是没有见到自己渴望见到的花。
  7月20,和朋友去安地镇郑宅村,本来主要想拍羊乳的花以及其他自己想象中现在开花的一些植物,结果这些目标基本上没碰上,其他的收获倒是有一点。想象和现实总是有差距。

  又隔了一年。
  2012年4月17日,独自一人上金华北山,又见到了羊乳,这给了我惊喜,原来以为在金华只有南山里面有羊乳。
  4月30日,和熟悉金华北山的大风兄一起上北山,走了一条以前从没走过路线,收获颇丰,再次看到了羊乳,而且有不少。当时打定主意以后要来拍它的花。
  5月6日,自己一个人走北山,见到很多羊乳。回家里查《浙江植物志》,花果期9-10月,还早着呢,慢慢等吧。
  5月9日,和同事去丽水遂昌高坪看高山杜鹃,山上有不少羊乳,这时见到它已经没有前几次那么兴奋了。
  6月20日,和大风兄再上北山,羊乳仍未开花,甚至找不到花序,想来还早着呢。
  8月13日,在临安清凉峰保护区十门峡景区看到了羊乳在开花,拍了很多张照片。金华北山上的羊乳因为觉得时间还早一直没有上山去看,倒在这里先见到了。8月16日,在景区外的公路又见到了羊乳的花。花期比《浙江植物志》记载的要早了一些,这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9月6日,上金华北山,见到了很多羊乳的花,有些花已经谢了,花落之后留下5片大大的萼片和五边形的花盘。

  羊乳这个名字,查来查去没找到由来,“乳”是可能是因为植物有白色乳汁吧,偏偏称为“羊乳”难道是因为气味像羊乳?

  
  0062、半边莲
  半边莲,桔梗科(Campanulaceae)半边莲属(Lobelia),多年生矮小草本。
  拉丁名:Lobelia chinensis Lour.

  第一次见到半边莲,是2005年9月在小区附近凤凰山公园的草坪上,它的花的样子很奇怪,好象只有一半似的,又有些像飞翔的鸟,所以一下子就记住了它。
  9月30日,自己逐页翻查从地摊上淘来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第一集),在第162页上找到了它,知道了它的名字,这让我比较得意。不过,自己觉得书上的图谱与实物没有十分吻合,主要是花的形状及大小比例有点区别,所以还不是很放心,又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得到确认。当时就觉得半边莲这个名字取得太好了,通俗易懂,特征凸显。
  之后不久,在自己所住的小区里的一块草坪上也发现了半边莲,居然还不少,它们一朵朵小花在我看去居然像是武林高手缓援推出蕴含着内力的手掌(武侠小说和电视看多了)。但是有一段时间内,我没有在野外过见它们,这让我猜想初见的它们有可能是随着草坪草被带过来的。
  2005年末,小区里请了专业除杂草的人,推着除草机在草坪上来回扫荡屠杀,除草机过处,尽是杂草们的残肢断臂,空气中充满了青草的气味。他们把割断了的杂草扫成一小堆一小堆的,装进编织袋里,那些半边莲当然不能幸免。我在边上看着,很替半边莲惋惜,心想:不知道明年能不能再看到它们?总觉得似乎希望不大。
  2006年的春夏之交,我惊喜地看到这里的半边莲又长出来了,并且开了花!当时恨不得能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改一改,来描述当前风景。我想到,当时除草机屠杀时,半边莲的根还在,或者种子已经播在草坪上了,这样到今年它们才会又长出来,以后它也还会生长在这里。
  我这样的想法当然是出于野生植物爱好者的偏爱,对于绿化工人而言,半边莲也好,其他的任何杂草也好,都是要铲除的对象,而他们的工作是很辛苦的。或者他们也要感谢杂草,是杂草的生长才使他们有这样的工作可干,此间的关系想想还真有些复杂。
  那以后,我见过半边莲的次数在增多,地域更在扩大。
  2006年9月30日,在单位的草坪中看到了半边莲。
  2006年10月4日,在福建福鼎太姥山见到半边莲,它的花比在金华见到的要红一些。我估计这种应该是原生的。
  2007年6月22日,在杭州柳浪闻莺的绿地里见到半边莲。
  2007年8月5日,在金华澧浦镇宅山村西溪水库,看到水库边的湿地里成片开着花的半边莲(同时见到很多戟叶蓼),这种地方应该是它原本的生境。
  2010年8月29日,在金华330国道边有积水的草地里,见到一小片半边莲。
  2012年8月13日,在临安清凉峰保护区徽杭古道路边见到半边莲,不多。

  按我所见和了解,半边莲喜欢长在有水的地方,至少是较为湿润之处。则在草坪上见到的那些已经不是在它原本的处所,这么说起来,它还是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
  “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又呼急解索。”
  按其描述,应是半边莲无疑。“急解索”这个名字有些莫名其妙,但又让我觉得意味无穷。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说:“半边莲,详《本草纲目》。其花如马兰,只有半边,俚医亦用之。”附图正是半边莲。
  如上所述,似乎半边莲在中国古籍记载中比较晚才出现。
  顺便说一句,《植物名实图考》的图谱比《本草纲目》好出太多了,《植物名实图考》基本上可以从图谱确认植物到种,而《本草纲目》基本上不可能从图认植物。

  
  @闽北修竹 2012-10-20 16:44:08
  “急解索”:表示毒蛇咬伤,野地里的半边莲可救急。
  看来青花瓷走的地方可真不少,呵呵。
  -----------------------------
  谢谢修竹解惑。
  我走的地方很少,大多只在金华附近,到清凉峰保护区是专程为植物出行最远的一次。
  @深圳一石 2012-10-20 20:38:16
  半边莲有点印象,在北京今年好像见过。但具体是不是,明天在看。
  不开花,远处看叶子多像求米草!
  -----------------------------
  见过半边莲的花应该容易记住。
  求米草和荩草还有莠竹什么的我不太分得清楚。
  谢谢小卦、三叶草阳光!
  0063、卵叶异檐花
  卵叶异檐花,桔梗科(Campanulaceae)异檐花属(Triodani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Triodanis biflora (Ruiz et Pavon)Greene

  2006年5月9日,我在金华城西姜山头村附近330国道边的隔离带里第一次见到卵叶异檐花,当时感觉就是大一号的兰花参。在踏花行论坛请教,有人说是梓木草,当时我已经认识了梓木草,这显然是认错了,但也没有其他答案。
  2007年夏天,整理以前的照片时又见到这种不认识的植物,于是再在网上请教。6月8日,原生植物论坛的网友叶子说是卵叶异檐花。在网上查资料仅有可怜的几则,一般是在介绍外来入侵植物时提到卵叶异檐花,而其中就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两位教师提供的资料《浅谈几种影响土著药用植物分布的外来植物及人工干预对策》(作者:陈坚波、陈国中),内容比较翔尽,这说明在金华发现卵叶异檐花较早进行研究也早。当时刚有电子版《中国植物志》,居然查不到异檐花这个属。稍后,在电子版《浙江植物志》见到有记载,说:“见于舟山(普陀山)。”大约编写《浙江植物志》当时它在浙江分布还不广(或者编写人员走的地方不够多)。
  根据网上找的资料记载,卵叶异檐花是外来入侵品种,原产于美洲。2007年之后,我多次见到它,至少现在应该算是比较常见的植物了。我在金华、永康城乡多处见过,一般在公园的草坪上、公路隔离带中或者单位、小区里就有,甚至有的小山上居然也有,看来这种入侵植物也完全了“上山下乡”。但我也没有见到它们像其他一些入侵植物比如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年蓬等那样大规模的存在,只是零星散见于各处。

  《浅谈几种影响土著药用植物分布的外来植物及人工干预对策》中说:
  “蒴果近圆柱形,形似炮弹,让人误认为玄参科植物,值得注意的是,蒴果的开裂方式,十分少见,在蒴果的上端侧面薄膜状2孔裂,众多的种子就丛这2孔中逸出繁殖。每植株约生20~30个蒴果,每蒴果约有100~150粒种子,即每植株将有3000粒成熟种子,种子卵状椭圆形,稍扁,长仅0.4mm,繁殖能力较强。”
  我的观察未深入到这一步。

  2012年5月3日,在天涯社区博客“多年以后”里看到网友箱底帖的两种异檐花,穿叶异檐花是第一次见到。

  补:
  今天看了修竹兄以前的帖,才发现修竹兄几年前就帖过穿叶异檐花,这个帖以前看过,但没记住。

  
  yaoyao971701好!等着看你爬山的系列呢。
  修竹兄:植物的分布有时候也真说不清楚的,我们这儿就见不到穿叶异檐花。
  0064、蓝花参
  蓝花参,桔梗科(Campanulaceae)蓝花参属(Wahlenbergia),多年生小草本。
  拉丁名: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 A. DC.
  注:《中国植物志》的名称是蓝花参,《浙江植物志》是兰花参,按《中国植物志》。

  在金华一带,蓝花参应该算是很常见的“杂草”,2005年,当我最初关注植物时,就在单位草坪上与它相遇了,它蓝色精灵般的小花闪动在深绿色之上,给了我不小的惊喜。2006年9月12日,我知道了它的名字。那以后,与它相见数不胜数,但每次那小蓝花都带给我或多或少的欢喜。
  蓝花参的花比较难拍,一是因为它的花比较小;二是它有长长的花葶,稍有风,就会晃个不停。不过,如果稍有些耐心,加上一些基本的摄影技巧,就算是用很普通的数码相机,还是能拍出比较清楚的花朵。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对蓝花参稍有了解之后,想进一步了解它的历史,却找不到它的来源,这让我觉得比较可疑,觉得它可能非我族类(即非中国原产),不知什么时候流落到中国来了,现在大约可以算是归化了吧。
  说起来我注意到蓝花参还是因为它的花吸引了我的视线,未开花时,它沉默、低伏,混杂在其他野草之中,毫不惹人注目。
  蓝花参的花一般5瓣,2010年5月25日,我看到过有一朵花是3瓣的,较少见,应该是变异吧,就像4张小叶的酢浆草。
  2012年10月17日,查《浙江植物志》才知道蓝花参茎折断有白色乳汁,我还从来没有试过。

  
  问好小卦和墨酣!
  去的地方少,植物的分布不太清楚了,不过感觉蓝花参分布还是挺广的吧。《中国植物志》上说:“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0065、葎草
  葎草,桑科(Moraceae)葎草属(Humulus),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Humulus scandens (Lour.)Merr.
  别 名:拉拉藤、锯锯藤、葛麻藤

  认识葎草是很早了,它的正式名字却是在2005年9月才知道。
  葎草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草,在过去粗略的印象里,它是藤蔓植物,叶子有些象葡萄叶,又有些象蓖麻,茎和叶柄上有密密麻麻细小的倒刺,还有股特殊的味道。奇怪的是小时候家里养的兔子很喜欢吃这种草的叶子,连带刺的茎和叶柄都吃。当年我割草的时候可老是被它们在手臂上、小腿上勒出一道一道血痕。
  有心去观察它时,仔细地看,又有更多的发现:它的叶子一般是一对一对地长出的(术语叫“叶对生”),但藤蔓前端的又是一张一张地长出(术语叫“叶互生”),叶面一般5-7深裂,也有新叶是3裂,我最多见过9裂的。它的花是绿色的,五瓣。看了介绍说葎草是雌雄异株,才去注意到它们的花的不同:雄花是圆锥花序,黄绿色;雌花绿色,大得多,看上去倒像是果实。植株的其他部分,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没有花的时候,我分不清葎草的“男女”。
  葎草一般在冬天就开始萌芽生长,它的子叶是两张窄窄长长的,根本看不出以后的样子(我见过有限的双子叶植物的子叶大多都与成熟的叶差别很大);刚长出的叶也和成熟的时候不太一样,比较多的是3裂,不过已经能看出是葎草来了。

  葎草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在《唐本草》中就有明确记载。《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葎草”:
  此草茎有细刺,善勒人肤,故名勒草。讹为葎草,又讹为来莓,皆方音也。
  把名字来历说得很清楚。
  “葎”这个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艸也。从艸律聲。”段玉裁注曰:“艸也。唐本艸曰。葛葎蔓。宋本艸曰。葛勒蔓。似葛有刺。从艸。律聲。”《康熙字典》则说:“《玉篇》似葛有刺。《本草》葎草莖有細刺,善勒人膚,故名勒草。訛爲葎草。”看来,“葎”的本义就是草。
  除了葎草,茜草科拉拉藤属有些植物也称做“葎”,如四叶葎、六叶葎,它们的茎上有比葎草更细的倒刺。按“葎”的本义,“四叶葎”、“六叶葎”就是四叶草、六叶草的意思,但是这里已经似乎有一种指向:有细刺的草。或许从这里能看出一点一个字、词意义的“层累”?

  据我所见,在新开挖出的山体、建筑废土堆起的荒地这样一些一开始没有任何植物的地点,最早出现的植物中一般就有葎草(当然也因地而异),这说明它的生命力顽强、生存需求很少,倒真是应了“无欲则刚”的说法。我常见的其他很多“杂草”如狗尾草、龙葵、翅果菊、地锦等等都有这样的品格。有时也见到葎草攀爬在其他木本植物上,或者与其他草本植物纠缠在一起,有报道说它会“使种植的植物处于高度的遮光而”死亡”,我见到的好像还没有这么霸道。《浙江植物志》对葎草的生境这么描述:“生于山坡、沟边、田野荒地或垃圾堆上,常成片蔓生。”特别点出“垃圾堆”,有些奇怪。
  有时候想想自然的造物真是神奇,比如葎草茎上的刺是向下的倒刺,这样它才能有力地攀附,如果刺向上顺着生,攀附力肯定会小得多。对于这种情况,生物学的解释叫做自然选择,我总觉得不能算是最终的回答。类似的现象很多,追问为什么,到一定程度只能无可奈何地停止。

  
  实际上葎草的别名很多,我也比较喜欢这几个:拉拉藤、葛勒蔓、涩拉秧、锯锯藤。
  0066、糯米条
  糯米条,忍冬科(Caprifoliaceae)六道木属(Abelia),落叶灌木。
  拉丁名:Abelia chinensis R. Br.

  2005年8月27日,在金华一处小山上,我正沿在山脊的小道走,转过一个弯,左边茂密的灌木丛中一团白花出现在视野里。那时我刚关注植物不久,也刚刚用数码相机,拍照的时候还不知道用点测光,结果拍出的花大多是白花花的一片,只有一两张照片勉强能看。但也就凭着这勉强能看的照片,在网上请教后认识了糯米条。
  9月24日,再次去那小山,总算拍到了自己较为满意的照片。
  2006年10月24日,我看到糯米条花期已过,宿存的萼裂片增大变成红色,像是第二次开花。
  糯米条算是自己“发现”的野生植物之一,多少给了我一些成就感,看到照片或想起它们时多了份亲近感。比较奇怪的是,在金华的山上,我没有在其他地方再见到它。而2008年之后,我也没再去过那小山了。

  《浙江植物志》对糯米条的生境描述说:“生于500~120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见到它的那处小山,最多海拔100米。如果这是孤例,倒不能说什么,问题是我在查阅《浙江植物志》过程发现多处这样的不符之处,我想还是编写人员限于种种因素走的范围不够广吧,然后下笔又不是那么严谨。

  糯米条的人工杂交种大花六道木,园林绿化中应用很多,我在多处见过,总觉得不如原生的植物那么亲切。

  
  @yaoyao971701 2012-10-24 11:15:18
  看见糯米条这个名字,我就想咬一口,嘿嘿。
  -----------------------------
  还有一种植物叫糯米团的:)
  @小卦I 2012-10-24 21:09:43
  经常见到绿化带上的大花六道木,10月还在花期,粗看和糯米条差不多,只有没有糯米条这样离开花1厘米的花萼。
  -----------------------------
  我在杭州见过到很多大花六道木。
  0067、七子花
  七子花,忍冬科(Caprifoliaceae)七子花属(Heptacodium),落叶小乔木。
  拉丁名:Heptacodium miconioides Rehd.

  2012年5月21日,一个人上金华北山。下山时,在一处看到刚认识不久的蜡子树在开花,拍照时发现它边上有一种叶比较奇怪的植物,3条主脉非常明显,以前从没见过,就拍了1张照片。回家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时网友说是七子花。本来这次上山是为了看鹿蹄草和金兰等,结果鹿蹄草未开花,金兰又过了花期,七子花实在是意外的收获。在我寻访植物的过程中,这种情形似乎不少了:事先定下的目标不可能全部实现,可是又常常有额外的收获来补偿。所以我现在相信:只要走,就会有发现,有相遇。
  查资料,才知道七子花头来不小,居然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它的模式标本产地湖北省兴山悬已经难觅其踪,现仅分布于浙江、安徽。后来了解到,单就浙江省而言,七子花还是有不少的。

  《浙江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都这么描述:
  七子花,忍冬科七子花属,中国特有的单种属。
  《浙江植物志》形态描述:
  “叶片厚纸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7~16厘米,宽3.5~8.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圆或微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无毛或中脉微被柔毛,下面脉上被柔毛,3出脉近平等,显著;叶柄长0.5~1.5厘米,有时扭曲,疏被柔毛。”
  这些都与我看到的相符。
  《中国植物志》七子花属对花描述:
  “花无梗,由多轮紧缩呈头状的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圆锥花序,每轮含1对具3朵花的聚伞花序及1顶生单花,共7朵花,属名即基于此。”
  《浙江植物志》对花描述
  “小花序头状,由两侧各有3朵花的聚伞花序及1顶生单花,共7朵小花组成1轮。”
  这我还没看到。

  七这个数字非同凡响。中国传统中似乎对数字七情有独钟,战国七雄、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明前后七子,小说有《七侠五义》,金庸《射雕英雄传》中还有全真七子,闻一多有著名的诗《七子之歌》,还有著名的北斗七星,不过这属于自然天象。世界范围内数字7也同样意义非凡,其他不说,一星期7天,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七子花以七为名,难免让人感到有些特殊的意味,虽然其实仅仅是因为花序上共有7朵花而得名,但如果追问为什么它就有七朵花呢,事情又变得神秘起来。

  2012年6月20日,和大风兄走北山,发现了一株较大的七子花,有花序了。之后陆续发现了多株七子花,有花序的不多,有几棵比较大。想象它们开花时一定美得不得了。
  2012年9月6日,上北山,看到七子花开花了。它的花瓣厚厚的,洁白,不对称5深裂,看上去是上面2瓣下面3瓣,裂片向后反翘;5枚雄蕊长长伸出,顶端是黄色花药。但是我看来看去,它的花序只有6朵花,找不到顶生的单花。
  看来我还需要对它更多了解。

  
  我看来看去,觉得还是觉得是那朵顶生单花没有开出来。
  0069、忍冬(附:郁香忍冬、下江忍冬)
  忍冬,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半常绿木质藤本。
  拉丁名: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别 名:金银花、银花、双花、二宝花、右旋藤、雙苞花、鹭鸶花、茶葉花、忍冬藤、二色花藤、金银藤、鸳鸯藤、通靈草

  列出这么多的别名是想说,实际上我更喜欢它的别名,金银花、双花、右旋藤、雙苞花、鹭鸶花、二色花藤、金银藤、鸳鸯藤、通靈草这些名字都不错,我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还是金银花通俗明了的名字。
  不太明白为什么当初会把“忍冬”做为中文通用名(有人更称为“正名”,仿佛除此之外都是“歪名”、“偏名”),并且还做为中文科名、属名,让人不得不也跟着这么叫(不然就乱套了)。“忍冬”二字,虽然看上去文绉绉的,显得有点意思,但我觉得念起来拗口不说,究其意实在是有些蛮不讲理:常绿的植物太多了,凭什么它就叫忍冬?至少在我以极有限的经验形成的观念中,松、柏、樟树、女贞、枸骨似乎都比它更有资格。有时命名也就是这样没道理可讲,和现在抢注商标、域名似的,谁抢先一步就是谁的。

  金银花这名字仿佛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似乎是和什么药联系在一起的,大约是具备清凉解毒的功效。我真正认识它,是在2005年12月7日,当时觉得它的花形非常奇异,认识了大名鼎鼎的金银花,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子。
  接下来就经常见到它了,种植的、野生的都很普遍,有些可能还属于“逸生”。在金华,金银花一般在四月下旬开花,花期持续一个月左右。
  大约是2006年5月的一天,我在单位里正看着几朵正开着的金银花,想仔细地观察它们花色的变化、区别,突然,边上一朵原先未开的花啪地打开,那一瞬间仿佛一个洁白的世界在眼前展开。事后回忆起那一刻,总觉得花开的声音清脆响亮(实际上未必)。
  之后看见金银花多了,又结合植物志及其他相关资料所述内容进行观察,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个过程就是所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吧。
  金银花是缠绕藤本,从右向左旋。植株上有很多毛,枝条上、叶片两面、花瓣外面都有。茎通常红褐色,有时带光泽,看上去像是金属似的。叶对生。花生于叶腋,成双成对,花瓣分上下唇,上宽下窄,上唇顶端一般4裂,裂的深度大约是全长的1/5。雌蕊1,球形,淡绿色,后变淡黄色;雄蕊5枚(但我见到也有少数是6枚),花药月亮形,开始黄色后变为褐色。花开放的时候,雌蕊先是被上唇扣住,尔后再弹开来。
  金银花刚开放时花是纯白色,晶莹剔透,过一两天,花色慢慢从白色变到黄色,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黄色浓到一定程度,花开始蔫了。我看到过的,海桐、中华猕猴桃的花也有这样从白变黄现象。有些人说金银花具备了日月之色,得日月之精华,这样的广泛联系和生硬对应,我比较反感。

  有两种2012年才遇见并认识的忍冬属植物,了解不多,就在这里一起记录了。

  郁香忍冬
  郁香忍冬,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半常绿或落叶灌木。
  拉丁名:Lonicera fragrantissima Lindl. ex Paxt.
  2012年3月22日,在金华北山的盘山公路边第一次见到郁香忍冬。这条路算起来走了不下十次,但以前因为没有看到花,都是视而不见了。
  郁香忍冬开花时叶还没有长出,花形奇特,小巧玲珑。

  下江忍冬
  下江忍冬,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落叶灌木。
  拉丁名:Lonicera modesta Rehd.
  2012年4月27日,在永康与义乌交界处的大寒山第一次见到下江忍冬。
  2012年4月30日,金华北山,见到下江忍冬有不少。
  2012年5月9日,在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茶树坪村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上见到下江忍冬。

  浏览自己以前拍的照片,发现2006年7月2日在上海的街边公园里见过一种亮绿忍冬,没有花。根据牌子,居然就是郁香忍冬?!

  
  @墨酣 2012-10-29 12:07:41
  不就是金银花吗?
  -----------------------------
  就是金银花,难道我说了这么多还没说清楚?
  0069、珊瑚树
  珊瑚树,忍冬科(Caprifoliaceae)荚蒾属(Viburnum),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Gawl. var. awabuki (K. Koch) Zabel ex Rumpl.
  别 名:日本珊瑚树、法国冬青
  注:《中国植物志》中文通用名为日本珊瑚树,这里按《浙江植物志》。

  最初,是2005年12月12日,在金华解放西路原友谊家具厂内拍到珊瑚树。记得是在踏花行论坛,网友百花园艺告诉是法国冬青。然后自己在网上查了些资料,就算是认识它了。
  据资料说,珊瑚树是“防尘、隔音、防火等多功能的主要防护树种。”据我所见,许多单位、小区、公园都用它来作绿蓠,常常被密密麻麻地种成一排,其阻挡视线和隔音的意图是很明显的。至于防尘、防火的功能,则不太了解。
  2006年4月,变换了工作地点,单位的小花园里靠墙种着一小排珊瑚树,单位附近的一个公园里也有一些,我得以经常观察它们。珊瑚树的叶深绿色、有光泽、厚厚的,大多数时间内,我看到的就是这样。
  3月上旬,新叶长出。
  4月中旬,形成了花序。
  5月中旬,开花。它的花有些特别,花瓣卷得很厉害。
  7月初,果实黄绿色;中旬,果实变红;月末,果实有些已经掉落,但更多的果实仍挂在枝头。

  珊瑚树的拉丁名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Gawl. var. awabuki (K. Koch) Zabel ex Rumpl.,是指它是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Gawl.的变种。但是它怎么又会叫法国冬青,到现在我也不明白。
  《浙江植物志》说在浙江珊瑚树产舟山普陀桃花岛,这倒是没有想的,我一直以为它是外来植物。

  
  墨酣:
  呵呵,我估计你也是没看文字:)
  珊瑚树的花我见到次数也不多。

  小卦:
  感觉有点奇怪哦,你居然一起不知道它的名字?不过想想类似的情形我也有,可能太常见了反而不太注意了。

  一石:
  谢谢鼓励!
  有时觉得一种植物自己算是比较了解,可真到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又觉得无话可说了。
  0070、无心菜
  无心菜,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无心菜属(Arenaria),一年或二年生小草本。
  拉丁名:Arenaria serpyllifolia Linn.
  注:名称按《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中为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蚤缀属(Arenaria)蚤缀。

  按照记录,我是在2006年4月17日在踏花行请教后认识了蚤缀(当时只知道这个名字),同时认识的还有蚊母草、蔊菜、委陵菜、天蓝苜蓿。
  后来才知道蚤缀也叫无心菜,但是我对这两个名字至今都不明所以。无心菜这个名字叫着倒是觉得挺有味道,但要细究意思,却又茫然。《植物名实图考》中有无心菜,但看图显然不是现在所称的无心菜;小无心菜的图倒是非常像(《中国植物志》认为就是),但描述非常简单:“小无心菜比无心菜茎更细,棼如乱丝,叶圆有尖,春初有之。”实在难以判断。至于蚤缀这个名字,更是殊不可解,可能与植株整体的小有些关系?
  我见到无心菜的地点,一般是在贫瘠多碎石的小山坡和单位的场地上,似乎还特别喜欢生长在水泥地的缝隙间。植物的特性真是奇怪,如景天科的一些植物就喜欢长在岩石上(当然也要一定量的泥土)。似乎条件太好了反而不容易生长。当然这是我的理解,可能水泥地的缝隙间以及多石质的地方对无心菜来说正是生长条件最好的地方?想来这就是陈子昂说的“草木有本心”吧。
  无心菜的植株很小,高一般不过10厘米,茎细、叶小、花小。有一次,我试着从平行的视角看它们(其实就是趴在地上看),发现植株看上去竟有些亭亭玉立的感觉,一小片的无心菜居然像是森林似的。它的小白花一般大约直径不过5毫米吧,5瓣,和漆姑草的花有些像。雄蕊10枚,分成两轮,比较有趣的是雌蕊花柱的前端3裂,成螺旋桨状。

  
  墨酣:
  我该感谢你看帖才是。
  我自己觉得无心菜的植株不像婆婆纳,叶和花都不像,不过两者都是矮小草本。

  yaoyao971701:
  看来你是个吃货:)
  你说的对,无心菜很小,我拍了很多才勉强把它的花拍得稍清楚,不过还是没有自己特别满意的。

  小卦:
  你说得有理。我猜“蚤”也是取其小义,就是觉得“缀”字落不到实处,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名堂来。
  0071、球序卷耳(附:簇生卷耳、清凉峰卷耳)
  球序卷耳,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卷耳属(Cerastium),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erastium glomeratum Thull.

  簇生卷耳
  拉丁名:Cerastium caespitosum Gilib.

  清凉峰卷耳
  拉丁名:Cerastium qingliangfengicum H.W.Zhang & X.F.Jin

  卷耳这个名称最早是在天涯论坛闲闲书话看到,时间大约是2001年,当时书话有位比较活跃的网友叫采采卷耳,经常发帖。之后自己看《诗经》,才读到了那首著名的怀人诗篇。不过一般都说《采采卷耳》中的卷耳是现在称为苍耳的菊科苍耳属植物(对此我很怀疑)。
  我在2005年12月26日才认识石竹科卷耳属的球序卷耳,当时还只知道它叫卷耳,明确它是球序卷耳,则是到了2008年3月14日,看到有人说浙江卷耳属植物一般都是球序卷耳,自己又查《浙江植物志》网络电子版,才算是弄明白了。之前的两年多,虽然称之为卷耳虽然说不上错(有时称呼植物时不能确定到种也就只到属名),从求知求真的角度来说,总是不够确切。
  球序卷耳是金华一带极常见的野草,似乎什么地方都能见到它,尤以菜地里特别多,我曾在一个种蔬菜的大棚里见过长得特别旺盛的球序卷耳。
  好像在我小时候,语文老师就这么教:“春天,小草偷偷地钻出了泥土……”直到现在,我仍在《金华晚报》上登出的学生作文中屡屡看到相同的句子。据我喜爱植物后观察的结果是:很多植物都是在冬天发芽生长孕育着生机,一些野草像波斯婆婆纳、球序卷耳、繁缕等都发芽了。所以,以中国地域之大,纬度跨越之广,那句老话在华北可能是对的,稍微往南也许就不适用了。人云亦云,不亲身观察体验,会错过了许多真实生命细微的精彩。

  我所见的球序卷耳在冬天钻出泥土之后,在凛冽的寒意中成长。它的叶对生,植株上毛较多:茎上有毛,叶上下两面都毛茸茸的,给我的感觉总是有些粗哈哈的。它的这种形象,我一般在每年的12月都能看到,最早则在11月中旬见过,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公园里见过它叶上布满了冰霜,那时它显得有些精致。
  植株慢慢地生长,一个月,再一个月,它长高到20厘米左右。到了2月初,长出花序,花瓣的白色渐渐从花萼中露出来,慢慢展开。花瓣有5片,每瓣的顶端开裂,裂的深度约为花瓣长的1/4或1/5(大自然的雕刻师向我展现一丝不苟的技艺),10枚雄蕊围绕着花柱有5个短短开岔的雌蕊。在最早的春天,仍是冬寒肆虐之时,球序卷耳的花最多也最早(其他还有荠菜、碎米荠的花),对我来说,它才是报春花。
  它的花期能一直到4月底,尔后,植株枯黄,直至从我的视野里消失。
  总而言之,球序卷耳是一种很普通的野草,但也有属于它自己的生命历程和精彩。

  《浙江植物志》上说卷耳属植物浙江有产2种:球序卷耳和簇生卷耳。据我所知,2010年还发现了一个新种:清凉峰卷耳。
  2012年6月20日,在金华北山小西湖的坝上,一眼见到,觉得与自己习见的球序卷耳不太一样,但具体有哪些差别,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拍了两张照片。回家请教后知道这就是簇生卷耳,回想起来,也许以前见过。
  2012年8月14日,在浙江临安清凉峰保护区徽杭古道的盘山公路上,H.W.Zhang老师指着路边一丛小草本说:“这就是清凉峰卷耳。”H.W.Zhang老师是清凉峰卷耳的发现人和命名人之一。此前在来的路上曾带我们到小溪边找过,没找到,不经意间倒是在这儿见到了。不过实话实说,没有花时,这是很不起眼的东西,如果老师不说,我就当成球序卷耳了。

  
  @墨酣 2012-11-01 07:46:20
  图片不清晰,想不起是什么哟。青花再发一张嘛。
  至于谁出自《诗经》,我估计要尝尝才行。
  如果不味美,又不用于什么仪式,古人采它干什么?
  -----------------------------
  原来想偷懒,就发花的照片了。按你的要求又找了找,也没有整体植株的照片,勉强拿出来看看吧。
  我对那个苍耳就是《采采卷卷》的疑问本来就是与吃有关,打算在写苍耳的时候再说。你说得很有道理,首先是吃,再是什么仪式要用,还有就可能是药用。

  
  @yaoyao971701 2012-11-01 22:12:17
  青花兄的小花拍的真是好,每次看到这种小小的话都忍不住感叹,她们长的实在是太精致了!!
  -----------------------------
  我的照片只能说很一般吧。
  我知道有一个人,网名叫寻雨,原先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现在应该已经毕业了,他用小DC拍出来的植物照片按我看是超过了大多数用单反的人,那才是真拍得好。
  @墨酣 2012-11-02 11:42:28
  说句你们犯晕的话:我又觉得象婆婆纳了!
  -----------------------------
  我帖的第一个植物就是波斯婆婆纳,墨酣可以对比一下。婆婆纳和波斯婆婆纳比较像,花小得多,淡紫色。
  0072、石竹
  石竹,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石竹属(Dianthus),多年生本。
  拉丁名:Dianthus chinensis Linn.

  石竹是位科级干部,它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大名鼎鼎的瑞典人、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给取的。它的属下中有几位非常漂亮,例如剪氏姐妹夏罗和秋罗,例如瞿麦,当然科长本“草”也非常漂亮。还有一位属下的名字很奇怪,叫王不留行。当然属下中更多的是普通的不起眼的大多数,如繁缕、卷耳等,我倒是认识并且经常遇到它们,也与它们更多些亲近感。
  我认识石竹是比较早了,可能就是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见到帖出的图片,它像是六棱铅笔刨出来的铅笔花似的花瓣让我印象很深刻。
  后来只是偶尔能看到石竹,一般是在人家的花盆里,也有在公园的花坛里。它们叶子深绿,有时隐隐透出点蓝色调;它们的花色彩丰富。2008年9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见到成片种植的各色石竹,有些震撼。
  2011年4月27日,在金华双龙南街马路中间及两边木板围成的小花坛里见到石竹和角堇,有些意外,以前这些地方多的是三色堇和矮牵牛。

  
  墨酣:
  是如你所说,球序卷耳经常与婆婆纳长在一起,都是早春开花的植物。

  小卦:
  是呵,现在很多种植花卉都是外来的。石竹属里好像也有几种外来的。
  0073、漆姑草
  漆姑草,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漆姑草属(Sagina),一年或二年生小草本。
  拉丁名:Sagina japonica (Sw) Ohwi

  在我小的时候,一些老房子的墙脚的湿润处,或者小水沟边(金华话叫渎),经常长着一些绿绒般的苔藓,与这些苔藓混杂长在一起的,往往有一种叶子有些像是短松针的小草,这种小草有一股青草气与药味混合的气息。它的样子我很喜欢,气味我不很喜欢,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我记住了它。
  很久以后,在2006年4月27日,我才知道这种草叫漆姑草。
  知道漆姑草的名字以后,更留意它的生长,对我来说,这算是再认识吧。现在除了如前述在阴湿处,我还在不怎么阴湿的地方如草坪上发现了它们的踪影。总的来说,似乎不如小时候那么多见了。
  漆姑草喜欢帖着地面生长,诸多分枝的茎到了末稍才斜着上升(我一直没搞明白植物枝往上长、根向下生的原因),这便得它们看上去高度不超过10厘米。每年大约4月的时候,开5瓣的小白花,花的直径也就5毫米左右。5枚雄蕊围绕在像一个小椭圆球的子房周围,子房的顶端是5个很短的花柱。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花萼,先端是圆钝的,好像比较少见(我见到的花萼一般先端都是尖的)。到了5月,果实成熟,像一个个精美的小罐子,从上面有5个耳朵的开口处,能看到里面装满了黑色的细小种子。

  漆姑草这个名字比较有趣,我试着想搞清楚它的来历。
  《中国植物志》中说:漆姑草这个名字来自《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中名为瓜槌草,《滇南本草》名为珍珠草。
  查《本草纲目》,没有“漆姑草”或“漆姑”条(可见《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著作也不能全信),“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蜀羊泉”条下,提到漆姑草,内容比较多,抄录如下:

  【释名】羊泉(《别录》)、羊饴
  时珍曰:诸名莫解。能治漆疮,故曰漆姑。
  【集解】《别录》曰:蜀羊泉生蜀郡山谷。
  弘景曰:方不复用,人无识者。
  恭曰:此草俗名漆姑,叶似菊,花紫色,子类枸杞子,根如远志,无心有糁。所在平泽有之,生阴湿地,三月、四月采苗叶,阴干。
  藏器曰:陶注杉材云:漆姑叶细细,多生石边,能疗漆疮。苏云漆姑是羊泉。按:羊泉乃大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敷漆疮,亦主溪毒,乃同名也。
  颂曰:或言老鸦眼睛草即漆姑草,漆姑乃蜀羊泉,人不能决识。
  时珍曰:漆姑有二种:苏恭所说是羊泉,陶、陈所说是小草。苏颂所说老鸦眼睛草,乃龙葵也。又黄蜂作窠,衔漆姑草汁为蒂,即此草也。

  由上述可见,在《本草纲目》中,漆姑草是做为蜀羊泉的别名。蜀羊泉现在一般指茄科茄属白英,是一种草质藤本,但是我从上面的文字中看不出来。陈藏器所说:“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敷漆疮,亦主溪毒,乃同名也。”这倒似乎像是现在所说的漆姑草。李时珍也说:“漆姑有二种:苏恭所说是羊泉,陶、陈所说是小草。”他没有把漆姑草单独列为条目,但是,“能治漆疮,故曰漆姑。”至少部分说明了名称的含义。顺便说一句,李时珍释名时说“诸名莫解。”,我很欣赏这种老实求真的态度,不知为不知之,莫解就是莫解,不强解,不曲说。

  《证类本草》中有单独的条目,“卷第十一?漆姑草”:
  “属性:杉木注陶云:叶细,多生石间。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主漆疮,挪碎敷之,热更易。亦主溪毒疮。苏云: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细者,乃同名耳。”

  那本让我哭笑不得的《植物古汉名图考》说“漆姑”是指茄科青杞(Solanum septemlobum Bunge),指的就是《本草纲目》中的蜀羊泉。我就不明白了,难道作者不知道有另一种现在中文通用名为漆姑草而且古代本草书早就有记载的植物吗?

  
  修竹兄:
  谢谢鼓励!
  我试着观察仔细一点,然后把观察所得写出来。还是觉得很多生命的过程没有观察到,有时是没有及时记录下来。
  植物的分布真是奇怪呵,漆姑草在浙江应该算是常见的吧,你在闽北居然没见过(查《福建植物志》说“产全省各地”)。而你帖的很多植物我都没见过。

  小卦兄好,谢谢你关注!

  墨酣:
  私心觉得如果第一张漆姑草的照片如果是自然的石壁就更有味道了。

  一石兄:
  很精确可能我还做不到,反正尽量写出自己看到的吧。
  0074、雀舌草
  雀舌草,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繁缕属(Stellar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Stellaria Uliginosa Murr.

  雀舌草按分类属于石竹科繁缕属,我在金华一带偶尔能在田塍、草坪、沟边看到一株两株,多的也就一小片。比较而言,在与它有些像的植物中,不管是数量还是见到的频次,都明显不如同属的繁缕、鹅肠繁缕和同科的牛繁缕多,但也曾见过成片的。也许就因为相对少,加上感觉它的植株整体比那几种更素雅和精致,所以私心更喜欢它一些。
  对我来说,这种偏爱是无可奈何的事,虽然自己想着应该“众草本等”,也努力地尽量同对植物一视同,但实际的观感中总避免不了有所偏爱,甚至还有讨厌。以前读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周作人/译)”觉得总是隔膜,觉得未免矫情,也许那样的境界是有的,只是自己未达到吧。

  根据自己拍摄的照片记录,我最早是2006年3月3日在金华金东区傅村镇一处草坪上见到雀舌草,当时觉得它有些像繁缕但又似乎不是繁缕。3月16日,知道了它的名字。
  后来几年里也就是零星见到雀舌草,还发现常常和通泉草混生在一起。实物见得多了,加上查阅植物志的描述,也就对它们熟悉起来,即使没有花,也能一眼认出它来。这中间,有些是知识性的东西,可能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如:全株无毛;茎常四楞(2012年11月3日之前还不知道);萼片5;花瓣5,2深裂达基部;雄蕊5-10;花柱。另有一些是综合的观感,用语言不能准确地描述,例如它的花瓣一眼看去就和繁缕不一样,但具体怎么样不一样,我是说不出来了。

  2010年4月16日,在金华石塘村的山背上,见到桃林下有成片的雀舌草。
  2011年3月30日,在新安江公路边山脚见到有很多的雀舌草。
  这两处所见几乎颠覆了之前我对雀舌草分布情况的判断。

  
  @林泠烟 2012-11-05 11:17:32
  卷耳原来是这么小的叶子
  读诗经以为是大叶子的
  这些小植物的花都好精致
  -----------------------------
  《诗经》里那个卷耳一般认为是菊科的苍耳,那个叶子大。
  问好三叶草阳光、小卦、墨酣!
  寻常的野生植物也有它自己的美,呵呵,想起了一本书的名字:《寻常的精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