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075、繁缕(附:鹅肠繁缕)
  繁缕,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繁缕属(Stellaria),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
  拉丁名:Stellaria media (Linn.) Cyr.

  鹅肠繁缕,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繁缕属(Stellaria),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
  拉丁名:Stellaria neglecta Weihe

  我小时候就认识繁缕了,那时我们管它叫“小鸡草”,这么个名称不知怎么来的,反正小鸡倒确实喜欢吃这种草。看着小鸡们啄食着吞下“小鸡草”或者两只小鸡争食同一棵“小鸡草”时互相拉扯着的样子,真是有趣。
  知道繁缕这个名字是在2005年9月,在上海杂草网(我最早认植物的园地之一)看到照片后认出来了。但对它的名字很是困惑,觉得远不如“小鸡草”通俗易记。
  繁缕很常见。冬天,就发芽生长,植株清爽干净。早春,开出众多白色小花,点缀着草丛,让生命和生活多一点色彩。粗看,它的花瓣很多,数一下,有10瓣。但是看了形态描述才知道,繁缕的花是5瓣,每瓣深裂到基部。再去细看,果然如此,有时分裂得很厉害,这一瓣上的半边倒与另一瓣的半边靠在了一起,更甚的就叠在了一起。也是书与实物对照,还知道了繁缕雄蕊5枚,雌蕊柱头3裂,茎上一侧有1列短柔毛等特征。
  还有其他一些观察所得:
  很有意思的是它的花梗,按比例来说,花梗其实比较长,在开花时,纤细的花梗笔直向上,支撑着花朵,一般不会注意到花梗;之后,花瓣萎缩、脱落,花萼合拢包住子房,花梗就慢慢向下垂落,末端挂着孕育中的果实,这才看得清长长的花梗。
  花药的颜色也因时间推移而变化:刚开花时奶黄色,后来呈紫红色,最后变成深褐色。

  认识、观察繁缕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植物的很多特征,如果没有植物物的描述做为指导,我见到了也不会去注意和归纳,真是所谓的视而不见了。另一方面,植物志的体例决定了它不会去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而是把植物做为标本来描述,这样又错过了太多生命过程中细微的精彩。

  认识繁缕之后不久,又知道它还有个同科的表亲叫牛繁缕(石竹科牛繁缕属),据我当时粗浅的一点了解,它们的区别是:牛繁缕花柱5裂,繁缕属花柱3裂,而且牛繁缕是多年生草本,植株比较高大,茎的一侧无毛,萼片基部稍连合,花瓣长于萼片。总之,它的总体都比繁缕要大一点,所以“牛”。
  2009年2月8日,在绿镜头论坛看到网友老蒋的帖,才知道除了繁缕和牛繁缕外浙江常见的还有一种鹅肠繁缕,区别如下:
  繁缕:石竹科繁缕属,柱头3裂,雄蕊5。
  鹅肠繁缕:石竹科繁缕属,柱头3裂,雄蕊8~10
  牛繁缕:石竹科牛繁缕属,柱头5裂,雄蕊10。

  回头留意去看,果然发现了雄蕊数目比较多的鹅肠繁缕,但看植株的其他部分,又实在分辩不出有什么别的不同。有时候也疑惑:同属中非常接近的植物区别到种时,到底以什么为依据?有一次,也是机缘巧合,为此事专门向一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请教过,他说是按特征的变量来区分(大意),我还是不大明白。

  翻阅《本草纲目》,看到在“繁缕”条下这么说:
  “此草茎蔓甚繁,中有一缕,故名。俗呼鹅儿肠菜,象形也。易于滋长,故曰滋草。《古乐府》云: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滋。滋乃草名,即此也。”
  李时珍解释“繁缕”二字很好懂,但解诗恐怕不是他的当行,好像是乱解了吧?何况一般是做“何能待来兹”。不过滋草这个名字实在是好,可惜现在没人这么叫,真可惜了一个好名字!
  李时珍还说:
  “繁缕即鹅肠,非鸡肠也。下湿地极多。正月生苗,叶大如指头。细茎引蔓,断之中空,有一缕如丝。作蔬甘脆。三月以后渐老。开细瓣白花。结小实大如稗粒,中有细子如葶苈子。吴瑞《本草》谓黄花者为繁缕,白花者为鸡肠,亦不然。二物盖相似。但鹅肠味甘,茎空有缕,花白色;鸡肠味微苦,咀之涎滑,茎中无缕,色微紫,花亦紫色,以此为别。”
  对繁缕的描述细致准确,但这里的鹅肠等同繁缕,而鸡肠我还不知道是什么。

  
  0076、箐姑草
  箐姑草,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繁缕属(Stellar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Stellaria vestita Kurz

  2010年5月16日,在金华金东区岭下镇柿树塘村进去到慧明岩的山路边,发现了一种我以前没见过的可能是繁缕属的植物,正开着白花,分裂的花瓣细长,雄蕊也较长。依稀记得在网友老蒋的帖里见过,可能叫箐姑草。它的叶大小变化很大,明显不同自己以前见过繁缕属(繁缕、鹅肠繁缕、雀舌草)的植物和牛繁缕,植株也相对高大一点。对我来说,这是又“发现”了一种以前没见过的植物,心里一阵狂喜,端起相机猛拍了一气。
  回家后经过请教和自己查资料,确认就是石竹科繁缕属的箐姑草。
  虽然我不喜欢把植物拟人化,但还是觉得在我见过的繁缕属里,箐姑草确实显得清丽脱俗,雀舌草秀气灵动,繁缕可能是因为太常见了而觉得非常普通。相比之下,我不怎么喜欢牛繁缕,但牛繁缕是另一属的植物了。

  2011年4月5日,又到在慧明岩,在去年见过箐姑草的路边林下又见到了它。相比去年的“发现”,这回重逢少了些激动,多了份亲切,仿佛见了老朋友。4月17日,再去慧明岩,这次走了更远的路,又发现了另外几处也有箐姑草,让我满心欢喜。这便我想到在这边箐姑草可能有不少。4月24日,在金华婺城区安地镇小同村附近,看到有箐姑草很多,都开着花。看来金华南山一带分布还是比较多的,奇怪的是在北山上我似乎从来没见到过,植物的分布有时也让人琢磨不透。
  2012年4月3日,在安地镇小同村,看到箐姑草很多。雄蕊很长,有的雄蕊上的花药已经掉了。4月10日,再到慧明岩,看到箐姑草有不少,但不如小同村那里多。4月17日,在金华北山发现居然也有箐姑草!虽然数量不多,但至少是有,看来自己以前走到的地方还是太少。4月27日,在永康大寒山,见到少许箐姑草,这时已经觉得不那么稀罕了。8月12日,在清凉峰保护区十门峡景区,箐姑草居然还有花!

  
  @墨酣 2012-11-07 08:02:43
  工整得象布上的印花。
  -----------------------------
  嗯,确实很工整。我还拍过很多花的,可惜拍不好,要不然可以展现一下“花布”了。
  0077、孩儿参
  太子参,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孩儿参属(Pseudostellar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别 名:太子参、童参

  我自认是个俗人,但还是觉得太子参这个名字实在太俗了一点,虽然现在药用都把太子参做为通用名了,我还是喜欢叫它孩儿参,多亲切温暖的名字!童参这个名字也不错。
  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太子参一次,虽然照片是见到不少。
  2012年4月11日,在金华北山上,见到一种自己感觉是石竹科的植物,看花,似曾相识,应该是见过别人拍的照片,隐约记得可能叫孩儿参。下山回家,查《浙江植物志》,果然是孩儿参。
  说起来还我还闹了个笑话,看别人的照片时,可能粗心了,以为孩儿参的花瓣上有两个黑色斑点,自己拍了照片后仔细看了,才知道那是雄蕊上的花药。
  回想自己见到孩儿参时第一感是石竹科,大约是因为花的一些特征,尤其是子房的形状,这总是多少有些积累才会形成这样的感觉吧。
  再看《浙江植物志》中孩儿参的形态描述,孩儿参居然有两种花,一种在茎下部,花较小,萼片4,一般无花瓣,雄蕊2,柱头3;另一种在茎顶,花梗细长,萼片5,花瓣5,雄蕊10,花柱3。这些是之前压根没想到的。

  从孩儿参这个名字,我猜想大约是有滋补的功效,特别是对小孩效用明显。
  《中国植物志》:“块根供药用,有健脾、补气、益血、生津等功效,为滋补强壮剂。”
  《浙江植物志》:“块根入药,名太子参,能补肺阴、健脾胃、治肺虚咳嗽、心悸、精神疲乏等症。”
  有些资料说孩儿参这个名字出自《本草纲目》,实际上李时珍指的是人参一种,太子参这个名字则见于清吴仪洛撰《本草从新》。

  
  各位好!
  再帖一个石竹科的,接下来是卫矛科。

  箱底:
  你现在拍得也已经不错了呵。你把现在拍的照片与刚开始拍的照片拿来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的进步。至于第二个问题……你的起点很高,细茎双蝴蝶、黄花倒水莲、野菰、肥肉草、赪桐、大花石上莲……这些我都没见过。
  0078、牛繁缕
  牛繁缕,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牛繁缕属(Myosoton),二年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Myosoton aquaticum (Linn.) Moench
  注:中文名按《浙江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为石竹科鹅肠菜属(Myosoton)鹅肠菜,属、种拉丁名与《浙江植物志》,完全一样。我是牛繁缕叫习惯了。

  知道牛繁缕这个名称是在2005年11月,在知道繁缕的名称之后。繁缕和牛繁缕是两种比较相像的植物,那时候,对于刚学着认识植物却又缺乏太多相关知识的我来说,“繁缕花柱3;牛繁缕花柱5”这样的口诀对我来说就像是武功秘籍一样,做为辩认的法宝,见了花就去细看花柱分成几个。能区分了,则洋洋自得,为之踌躇满志。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想当然地以为牛繁缕也是繁缕属,直到2007年,有了网络版的《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查看了才知道原来牛繁缕自成一属。
  2007年3月20日,见到一小块地里繁缕和牛繁缕长在一起,植株大小的差别一目了然。还发现了有一朵牛繁缕的花居然花柱是6裂的,非常有趣。
  慢慢地有所积累,对牛繁缕熟悉起来。除了“花柱5、雄蕊10”这两个区分要点外,还发现了许多不同之处。虽然都是小草本,但比较而言,牛繁缕植株明显比繁缕要大得多,叶、花也要大一些;茎紫红色;有些叶抱茎,叶上经常有黑斑点;花瓣比萼片长一些,有时会曲蜷。到后来,即使没有花,光看茎叶,我也能区分出繁缕和牛繁缕了。
  但是总感觉牛繁缕不如繁缕干净,更不如说雀舌草秀气,不是很喜欢它。

  
  第3张照片就是一株牛繁缕长在一片繁当中。
  我看了下,这些照片都是用小数码相机理光R5拍的。
  一石兄说的对,牛繁缕也是它的本性如此。只是我对自己不喜欢它无可奈何。
  0079、卫矛
  卫矛,卫矛科(Celastraceae)卫矛属(Euonymus),落叶灌木。
  拉丁名:Euonymus alatus (Thunb.) Sieb.
  别 名:鬼箭羽、神箭

  相对于科长卫矛的大名,我认识它是比较晚了,见到的次数也不算多。
  2005年12月5日,在金华五星村一户人家见过,当时对植物了解很少,只觉得这种植物茎上黑色翅状的东西非常怪异,问主人,说是“鬼羽箭”。(还是主人说是鬼箭羽,我听错了?)
  后来在网上见到不少卫矛的照片,除了茎上的木栓翅触目惊心,它花也有特点,觉得比较容易辩认。
  2007年6月2日,在金华汤溪九峰山见到一种卫矛属的植物正开花,认出花来了,可是见不到茎上的翅。后来知道那是肉花卫矛。
  根据自己所见和有关资料,总结出卫矛的一些特点:叶对生;花淡黄绿色,4基数(花瓣4,雄蕊4);花盘肥厚,方形;种子橙红色(实际上橙红色是假种皮,里面才是种子)。至于那怪异的翅,却是时有时无。
  2008年4月13日,在安地小同村一农户家门口见过一株卫矛,有花,很容易确认到卫矛属。
  2008年9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内,见到过一株较大的卫矛属植物,茎上长满了木栓翅,有些鬼气森森的感觉。这是在园林里,如果在山野中见了,那种神秘、阴森的感觉可能会更加强烈吧。
  2011年11月初,在金华北山上见到一种结了红果的植物,自己还以为是海金子,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后才知道是卫矛。这说明自己其实对卫矛以及卫矛属植物还是不怎么熟悉。大致说来,按我目前的水平,如果有花,确认到卫矛属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确认到种就困难了。

  卫矛及其别名都有意思。特别鬼箭羽这个名字,很有味道,有些神奇,有些阴森。这也与我对它的观感相符。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
  “刘熙《释名》言:齐人谓箭羽为卫。此物干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卫之状,故名。张揖《广雅》谓之神箭,寇宗奭《衍义》言人家多燔之遣祟,则三名又或取此义也。”

  
  @墨酣 2012-11-11 14:31:46
  好有个性哟!
  肯定记得他:卫矛。
  -----------------------------
  是呵,很有特点。
  0080、冬青卫矛
  冬青卫矛,卫矛科(Celastraceae)卫矛属(Euonymus),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Euonymus japonicus Thunb.
  别 名:大叶黄杨、正木

  这种做为绿化树木经常种在花坛里或路边的植物我算是早就认识了,它叶子油光发亮,开黄绿色的小花,常常被修剪得圆头圆脑。但我还是在很长时间内不知它叫什么,还曾把它与海桐混为同一种植物。
  2005年12月20日,自己在翻从旧书摊上淘来的《园林树木学》,知道了它的名字,这样应该算是按图索骥还是“按骥索图”,反正让我挺得意的。原来它叫冬青卫矛,也叫大叶黄杨或正木,是卫矛科卫矛属的植物,并不是属于黄杨科或冬青科,所以那以后我就只称呼它为冬青卫矛,免得把它当成黄杨或冬青的兄弟。
  我这种情形和一位认真的小朋友有些类似。这位小朋友比较喜欢百科知识,根据他了解的动物学的知识,他告诉我大熊猫正确的名称应该是猫熊,使他愤愤不平的是,台湾同胞倒是正确地称为猫熊,而我们大陆却叫错了,简直是一种耻辱!我只能告诉他:习惯的称呼大家一直沿用下来也就这么回事了,你能知道正确的称呼当然更好,至于有些拿无知固执当个性的人,不是有个笑话说“让他一辈子不知太行山”吗?

  冬青卫矛是我最频繁见到的卫矛属植物,对它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在不知道它的科属之前,对它的各部位也没有特别留意。
  2006年,我持续观察冬青卫矛。1月,枝头上仍挂着去年的果实,包裹着橙红色假种皮的种子从褐色的果皮中露出。2月下旬,我看到嫩芽从叶腋长出,像一颗颗极小的笋。5月下旬,经过漫长等待之后,我终于看到了冬青卫矛的花:花瓣4片,白里稍带点绿色,椭圆形,边缘处略透明;花盘肉肉的,近乎正方形,周围一圈绿色,中间白色;雄蕊4枚,各自着生在花盘4个角上,每枚的位置正处于两片花瓣之间;花柱一枝独秀从花盘的正中间突起。让人不快的是它的花似乎特别招苍蝇,有一次,我走近拍照的时候苍蝇飞起的嗡嗡声吓了我一跳,看上去飞起的红头苍蝇少说也有几十只。
  之后对它的关注有所减弱,也还时不时地看看它们。
  2010年1月,我见到冬青卫矛的枝头果实与嫩芽同在。

  园林绿化也存在流行元素,曾经有一时间,绿化中普遍采用冬青卫矛以及它的变种。我看到的,有一段时间红花檵木很多,最近几年则是红叶石楠大行其道。这其中,我想首先考虑的是美观;其次是养护简单;第三可能是少病虫害什么的。至于某一时间段内一种绿化植物为什么流行,倒真不知道了,好像也是非理性的吧。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说,丰富多彩总是好的,单调不好。
  冬青卫矛有些栽培的园艺变种,叶片边缘金黄色的叫金边冬青卫矛,叶片边缘银白色的叫银边冬青卫矛,叶片中间叶脉处金黄色的叫金心冬青卫矛,叶面有黄色或白色斑点的叫斑叶冬青卫矛。我见到过有一株冬青卫矛不同的枝上的叶不一样,有金边的,有全绿的。


  附记:
  记得以前天涯社区在闲闲书话有人说冬青卫矛也叫“柾木”,还说看看这个“柾”字就知道了。冬青卫矛的别名在《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都做“正木”,不知道“柾木”是否有来历。
  查字典:柾,古同“柩”。

  
  @深圳一石 2012-11-12 09:46:37
  写下冬青卫矛,就是对草木真正知心,它太普及了。但“柾木”还是第一次听说,有时间我到图书馆详细查一下。
  -----------------------------
  反正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有些留意吧,可很多时候未必能了解多少。前些天,刚知道了区别狗尾草和金色狗尾草的方法,并实地检验过,但对狗尾草和大狗尾草还是区分不了。

  关于“柾木”,我是怀疑是否有这种说法。
  @墨酣 2012-11-12 12:05:25
  冬青卫矛常见,不过没留意到她的果子。
  -----------------------------
  接下来的日子应该能见到冬青卫矛的种子了。
  0081、扶芳藤
  扶芳藤,卫矛科(Celastraceae)卫矛属(Euonymus),常绿匍匐或攀援藤本。
  拉丁名:Euonymus fortunei (Turcz.) Hang. –Mazz.

  最初是2005年12月27日,在金华环城北路一单位内西面围墙上看到,当时一点概念也没有。
  2006年1月8日,在踏花行论坛知道扶芳藤这个名字。那时,由于了解太少,很是不解它怎么就属于卫矛科。顺便说一下,当我刚开始学着辩认植物在各论坛请教时,解答的老师一般都说某某科某某属,有时确定不了种的就说到属。当时我很不以为然,觉得你知道是什么直接说出植物的名称不就行了吗,说科呵属的干什么。直到自己稍稍有些积累,对植物有些感觉之后,才明白那么说是有道理而且很有必要的。说到么科,实际上已经缩小了范围,并且已经把植物的一些共性揭示出来了;到了属,则很多特征都相似了。
  2006年6月3日,在金华婺城新区田野里再次见到扶芳藤。
  奇怪的是,那以后一直到2012年8月之间,我居然没有关于扶芳藤的记录和照片,依稀记得应该还看到过几次,可能是因为无花无果,就没有拍照和记录了。
  2012年8月14日,在清凉峰保护区徽杭古道,先是见到正开花的扶芳藤,典型的卫矛属的花。下山时,一面巨大的石壁前有一棵很大的扶芳藤,我是没有概念,只听到带队的楠木老师说:“啊,这么大的扶芳藤!”楠木老师是浙江省的植物专家,他这么惊叹,足见那植株之大非常罕见。当时匆匆下山,我只拍了局部,没拍全景,实在太可惜了。

  一直觉得扶芳藤这个名字特别好。可是夏纬瑛先生在《植物名释札记》中说:

  扶芳藤于本草中,陈藏器《本草拾遗》始为著录。《证类本草?草部上品之下》载有“络石”,于络石条中,引陈藏器曰:“扶芳藤,味苦,小温,无毒,主一切血,一切气,一切冷,去百病,久服延年、变白、不老。山人取枫树上者,为附枫藤,亦如桑寄生。”这就是扶芳藤的原始记载。
  “附枫”、“扶芳”一声之转。“扶芳”当即“附枫”。“附枫”者,谓其常依于枫树之上耳。

  本来挺有味道的一个名字,被夏先生一寻根问底,变得了无义趣了,这么说来,原来扶芳藤这个名字也属于“美丽的错误”。
  但是扶芳藤用气根攀援,其攀援能力并不强,我觉得用一个“扶”字恰如其分。夏纬瑛先生所说,也只是一家之言,未必就是的论。

  
  @墨酣 2012-11-13 07:37:45
  明白了一件事:科属分类是很重要的。
  另外,我也同意青花瓷的“扶”字,“附”字完全丧失主权,不好。
  -----------------------------
  是呵。科属分类对辩认很重要,现在我见到有些不认识的植物,如果见过与它同属的,那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属来。不过我的水平还差得远,同科的就不一定能判断出来了。
  “扶”字不是我的,是古人的,我只是喜欢这样的称呼:)
  @yaoyao971701 2012-11-13 10:17:10
  箐姑草工整而秀丽,最喜欢第一张干净极了!
  这几种卫矛科的童鞋,花儿开得笨笨的。
  -----------------------------
  我见过的繁缕属植物里,也是最喜欢箐姑草。卫矛属的花都是这样肉肉的花盘,憨头憨脑的花瓣:)
  问好一石、三叶草阳光、小卦!
  0082、藜(附:小藜)
  藜,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henopodium a1bum Linn.
  别 名:灰条菜、灰藿、灰菜、飞扬草、落藜

  小藜,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henopodium serotinum Linn.

  藜是我很小就认识但隔了很多年后才知道名字的野草之一。
  认识早是因为它普遍存在,并且特征比较明显。它叶子的颜色的颜色与一般植物叶的绿不一样,叶面是绿色里带点灰白的色调,叶背则是白色,嫩叶有隐隐的淡红色,老叶则会变红。叶的形状虽然多变,大体上还是有它自己的法度。
  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它的的样子。

  大约是2005年或者更早,知道了它的名字,同时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莱”,据说《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南山有台,北山有莱。”的莱就是它(陆玑说的),这让我对它肃然起敬。顺便提一下,金华话中“来”字的发音,在有些地方就发成“黎”的音,不知和“莱”与“藜”有什么关系。
  2006年,我才知道种子植物都有花,这才去注意藜的花期。到了6月中旬,终于看到了它的花。花很小,花瓣淡绿色,周边有一圈半透明白色,5个雄蕊相对来说比较显眼,先端是黄白色的花药。后来知道,藜属的花都差不多这个样子。

  奇怪的是在2006年,我有关于藜的密集记录,却居然找不到2007-2010年间的记录或照片,只记得见到它的次数还是挺多的,至少每年都能见吧,一些荒地上尤其多,经常成片生长。莫非自己是觉得习以为常,不再留心了?
  现在当我要写它说它时,反而觉得没有把握了,主要原因是看了《浙江植物志》藜属的内容,觉得分不太清藜和小藜,自己以前见过的那些都不能确定究竟是哪种。两者主要的和最直观的差别在于植株高度,还有另外一些细节,只有等再看到实物时才能判断了。

  南宋僧志南《绝句》云:“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以前读到总以为“杖藜”是树木或至少是木质藤本的茎。《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藜”条下说:“……嫩时亦可食,故昔人谓藜藿与膏粱不同。老则茎可为杖。”说明藜的老茎确实可做杖,那应该是木质化的茎了。

  
  @深圳一石 2012-11-16 11:23:28
  藜因为有泌盐腺体,因此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都能长的虎虎生风。从小在西北长大,灰灰菜也算是我最熟悉的植物之一。
  见过藜杖,轻便,硬朗,古雅,非常难得。藜会择环境生长的大小不同,在适宜生长少人打扰的荒野当中,藜可以长到一人多高,可能会从草本到木本的变异,尤其茎出现木质化,就会变成多年生,取材做藜杖的藜可能是这么长成的吧。
  -----------------------------
  谢谢一石兄!之前不知道藜有泌盐腺体。
  @墨酣 2012-11-16 11:33:17
  原来它叫“藜”!
  藜杖还没见过,藤杖、竹杖、木杖倒常见。
  “处蓬茅而甘藜藿”的“藜”,也是它么?
  -----------------------------
  墨酣好!没有考察“处蓬茅而甘藜藿”的“藜”是什么,想想应该就是藜吧?
  @肖毛 2012-11-16 11:45:02
  另,你提到的藜,哈尔滨叫做灰菜,过去曾用来喂鸡;从照片看,哈尔滨的也是这样,因为我也拍摄过,尤其是它那细看时才觉得美的秋花。不知青花兄是否见过火炬树的花,我忽然觉得,如果把藜的花放大了,倒有些类似火炬树的花呢。
  -----------------------------
  肖毛兄:
  我在浙江金华,所发植物基本上是本地有的。东北很多植物是我没见过也不了解的。
  我的这个系列关于植物描述的体例,实际上是很不规范的,只是为了自己了解的方便,也为了有兴趣更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网友。
  关于拉丁名,我是参考《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的体例,《中国植物志》更是严格按规范,把命名的年份也列入,《浙江植物志》则是到命名人为止。想想实在也没什么必要把命名人也列入,但是习惯了这样的记录。
  拉丁属和种加词的解释,我已经有资料,这让我能够更多了解植物。之前不知道关于植物命名人还有资料,谢谢兄的启发,在网上搜到了维基百科的“按命名人缩写排列的植物命名人列表”。
  火炬树只见过照片,印象不深。
  每一种植物都有它存在意义,可能并不一定美丽,但至少当然我们对它稍有了解并仔细观察的时候,它是完整的存在。
  0083、土荆芥
  土荆芥,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Dysphan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inn.
  注:CFH归入腺毛藜属(Dysphania),拉丁名:Dysphania ambrosioides

  土荆芥似乎是我小时候经常出去割兔草时就认识的一种野草,可能是因为它的气味,还有叶子的形状,对它印象比较深刻。当有一年(2004或2005年)我在金华洋埠镇的江边见到一大片时,觉得似曾相识。
  土荆芥有一股特殊的强烈气味。关于这种气味,《中国植物志》说:“有强烈香味。”《浙江植物志》说:“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对于这样的描述我有些惘然,实在是不觉得有什么香,只觉得我闻了怪难受的,感到很刺鼻。
  记忆中土荆芥在荒地上生长较多,《中国植物志》上说:“喜生于村旁、路边、河岸等处。”我应该见多次,不过现在好像并不多见。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我只在2008年11月12日拍过它们的照片,整体植株还没拍清楚,它那种相对特殊的藜属花倒是拍得还算清楚。
  查资料才知道,土荆芥是入侵植物,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及温带地区。在中国曾经做为驱虫药、祛风药,现在应该不用了吧?。

  
  前几天上山,拍到中华常春藤的花、东方野扇花、紫麻的果、金灯藤的花、半蒴苣苔、高粱泡的果、紫珠属的果,算是小有收获,其中半蒴苣苔是这么多年首次看到。

  写菠菜,有些写不出来的感觉。
  0084、菠菜
  菠菜,藜科(Chenopodiaceae)菠菜属(Spinacia),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拉丁名:Spinacia oleracea Linn.
  别 名:赤根菜、菠棱、红嘴绿鹦哥、波斯菜。

  说起菠菜,我更熟悉的还是它已经被从地里拔出的状态,或在菜场的摊上,或在菜篮子里,或在摘洗的过程中。
  我小时候偏食,有很多菜不吃,如菠菜、芹菜、芫荽等,到成年后却都喜欢吃这些了。但是儿子从小就喜欢吃菠菜,后来看了动画片和漫画《大力水手》后,更是喜欢吃了。
  我吃菠菜,一般是清炒或放汤。清炒菠菜特别要注重火候,火候不到有涩味,火候过了则菠菜就烂了,其间说起来也是个分寸把握的问题,而分寸实在是不容易把握。我炒菠菜有个窍门是一边加少许的滚开水一边炒,这样能保持菜叶翠绿且不容易过烂。
  菠菜的根红色,带着红色的根烹调之后,红色与嫩绿相配,菜看起来就更开胃了。嚼菠菜根,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记得看到介绍说,菠菜忌与豆腐同吃,原因是菠菜所含草酸较多,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而不易被吸收。

  虽然我接触到菠菜很早,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对它稍有了解却很晚了。大约是2005年,刚从网上查到资料说菠菜属于藜科,怎么也理解不了它和藜有什么亲戚关系。
  第一次见到菠菜的花,是2006年2月,在金华金衢路山嘴头路段路边菜地里,很不起眼的小白花。我注意到有花时它的茎叶都已经很老了,这让我想起我们平时吃的以茎叶为食用部分的蔬菜,从它们本身的生长周期来说,基本上都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吧。我看到开花的植株,可能是要留做种子,要不就是来不及拔了卖了或吃了。
  后来陆续见到了藜、土荆芥的花,发现与菠菜花确有几分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也正是植物分类的依据。

  《本草纲目》中说:“菠薐种出自西国。有僧将其子来,云本是颇陵国之种。语讹为波棱耳。按唐会要云:太宗时尼波罗国献波棱菜,类红蓝,实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方士隐名为波斯草云。”
  《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都说菠菜原产伊朗,大约也是因袭《本草纲目》中“波斯草”的说法,实际上李时珍并没有说是“波斯国”。
  但据夏纬瑛先生在《植物名释札记》中考证,“尼波罗国”是指现在的尼泊尔。

  比较有意思的是,金华方言里称菠菜正是“波棱”,原来是有讲究有来历的,正如金华方言称黑鱼为“乌鳢”一样。方言里有许多“文”的成分。

  
  0085、地肤
  地肤,藜科(Chenopodiaceae)地肤属(Kochia),一年生草本植物。
  拉丁名:Kochia scoparia (Linn.) Schrad.

  像柏树,像远山。
  这是我2005年秋天在金华蒋堂一条沟渠边第一次看到地肤时的印象,它的植株上部及和顶端细细的叶和一些小小的颗粒聚集在一起,远处蓝绿色的背景,正是金华的南山。
  2005年9月22日,我知道了它的名字,也知道了当时我看到那种独特的风景其实是地肤的花序,那些颗粒则是未开放的花。当时我看到的花序是弯弯曲曲的,之后却没有再见到过那样形状的。
  后来陆续几次见到地肤,有野生的(可能更确切说是“逸生”),有家家种植的,有园艺栽培的,都是一小丛一小丛的。觉得园林中一丛丛地肤的效果实在不错,一团团细细碎碎的绿,如雾如梦。

  据资料说,地肤的茎可做扫帚,种子有药用价值(肖热、得尿)。
  《本草纲目》中罗列了众多地肤的别名: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益明、白地草、鸭舌草、千心妓女。
  李时珍在“释名”下这么解释:“地肤、地麦,因其子形似也。地葵,因其苗味似也。鸭舌,因其形似也。妓女,因其枝繁而头多也。益明,因其子功能明目也。子落则老,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让我觉得不大舒服的是“千心妓女”这个怪诞离奇名字,李时珍的解释也不太好懂。

  
  0086、黄花草
  黄花草,山柑科(Capparaceae)白花菜属(Cleome),一年生直立草本。
  拉丁名:Cleome viscosa Linn.
  别 名:黄花菜、黄醉蝶花、臭矢草

  黄花草是金华一带常见的野生植物,路边、荒地往往有它们的身影,甚至在一些小区、公园的草坪上偶尔也能见到,大约也是属于容易生长的“杂草”吧。我在2005年11月认识了它。
  它的叶一般是5小叶掌状复叶,也有3小叶的;花瓣4片,但并不构成十字形,而是偏向于一边,看上去只有半边的花(这情形有些类似半边莲的花);雄蕊很多,集中在花的中间,花药开始时是与花瓣一样的黄色,后来变成紫黑色;细长的果实有些像香蕉,外皮上有一道道纵向条纹。
  在一年中最炎热的7、8月份,能看到黄花草的花开放在烈日之下,对我来说是欣喜。

  黄花草在植物分类上属于山柑科(白花菜科)白花菜属,《浙江植物志》上说白花菜“产全省各地”,我还从未见到过。同属的醉蝶花,原产南美,在中国做为园林花卉引入栽培,我在杭州见过几次。
  黄花草也叫黄花菜,大概是为了区别于百合科萱草属的黄花菜,才叫它黄花草。可我总觉得这个名字还是容易与黄花菜混淆,更进一步较真点说,个人觉得可能还是把叶子线形的叫成草而把叶子较宽大的叫成菜更合理一些吧?

  
  @墨酣 2012-11-22 12:31:59
  好象只有四瓣?
  -----------------------------
  是呵,花瓣4片。
  @深圳一石 2012-11-22 14:08:40
  第一次见黄花草。
  我到现在还把黄花菜和萱草分不开!
  -----------------------------
  我也不是太清楚。大致说起来,黄花菜花淡黄色;萱草花桔红色至桔黄色,花瓣里面下部有∧型彩斑。
  @黄花一把 2012-11-22 15:14:06
  这个是文学加科普。
  -----------------------------
  问好!我发黄花草把您给吸引过来啦,哈哈。
  0087、金丝桃
  金丝桃,藤黄科(Guttiferae)金丝桃属(Hypericum),半常绿小灌木。
  拉丁名:Hypericum monogynum Linn.
  注:CFH的科名是藤黄科(Clusiaceae)。

  我大约是先在网上见到金丝桃的照片之后,对它的黄花印象深刻,等到见到了实物,就一眼认出它来了。
  认识金丝桃后,就在金华的公园、小区、绿化带里经常见到它们了,其实它们就在那儿,但也未必是等我。比较搞笑的是金华婺城新区宾虹西路有一段,公路中间的隔离带的宽度居然比两边单行的公路还要宽一些,不知设计者是出于什么考虑。不过这样一来,隔离带里能种很多的植物,其中就有金丝桃,在金丝桃的花季,这长达数千米的“花溪”倒也真是颇为美丽又壮观的一景。这隔离带里还有种了亮叶栀子(水栀子?),花季与金丝桃有些重合,我曾见过有人拿了蛇皮袋摘栀子花,据说是卖到饭店做菜的。
  我见到的金丝桃一般在5月中旬开花,它的花鲜黄色,花瓣5片,数目众多的雄蕊花丝很长,从中心辐射开去,花丝颜色与花瓣一样,顶端是颜色稍淡的花药,如梦幻一般,又像是一个个说不完的故事。雄蕊的环绕之中,是相对较为粗壮的花柱,稍稍高于雄蕊,傲然独立,顶端微妙地撑开分成5个岔。

  知道金丝桃在植物分类中的归属之后,与自己之前已经认识的元宝菜、地耳草比较,确实植株、叶、花都有几分相似之处,毕竟是同科同属的,但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倒是在网上见到有标明为金丝梅的照片(至今也未亲眼见过),一看傻了眼了,我根本区分不出桃和梅。查《浙江植物志》,才知道两者的一些区别:
  金丝桃:雄蕊与花瓣等长或略长;花柱细长,顶端5裂。
  金丝梅:雄蕊明显短于花瓣;花柱5,分离。
  回头再对比,果然一目了然。这样的不同之处,如果光是我自己看着比较,肯定是不容易归纳出来的。知道了之后,又觉得两者的区别实在是比较明显了。对我来说,这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说到底是求知,所谓“俯察品类之盛”,趣味和快乐也就在这里。

  
  @墨酣 2012-11-23 12:12:10
  "数目众多的雄蕊花丝很长,从中心辐射开去,花丝颜色与花瓣一样,顶端是颜色稍淡的花药,如梦幻一般,又像是一个个说不完的故事。"
  嘿嘿,我来听故事。
  -----------------------------
  那真要听花开的声音了。
  @yaoyao971701 2012-11-23 14:40:24
  刚认识藜的时候,很是纳闷诗词里的藜杖,是这种矮矮的小东西做的?既不够粗壮,又不够高大,怎么做杖的呢?一直疑惑了好久,后来在一处人家的门前菜地里看见一株藜,将近2米高,茎杆有幼儿小臂那么粗,叶子有幼儿小手那么大,茎节处和叶子背面是紫红色,根部看上去似乎已经木质化。立时恍然,原来藜是可以做杖的啊。
  黄花草的小黄花很好看哦。
  这么一大片的金丝桃真是壮观啊。
  -----------------------------
  当时我也是一样的疑惑,后来也看见老茎了。
  前些天,本地晚报上说有一株比姚明还高的苋菜(2.35米)。
  那片金丝桃是本地的一个路边小公园里,数量上有了一定规模,观感会很不一样。
  @氤氲袅袅 2012-11-23 15:07:31
  这金丝桃真美
  像燃放的焰火
  -----------------------------
  最初,我也是因为花而记住它。

  0088、地耳草
  地耳草,藤黄科(Guttiferae)金丝桃属(Hypericum),一年生或多年生小草本。
  拉丁名:Hypenicum japonicum Thunb.ex Murray
  别 名:田基黄、对叶草、雀舌草、野猪谱、小元宝草、七层塔、小叶对口莲、七寸金、福建、肝炎草、防蚊草、耳挖草、小田基黄、合掌草、红孩儿、田基苋、小王不留行、蛇细草。

  大约是2005年9月,我在金华蒋堂镇的田埂边发现了这种草,自己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第一册)》(一九六九年十月第一版)居然认了出来,让我有小小的成就感。接着又在山花论坛请教后确认了是它。
  后来发现这种草在金华一带还是比较常见的,在2006-2008年间,就我看到的来说,金华婺城新区一单位内的草坪上比较多一些,起码每平方米内就有一两株吧,我想这可能是地耳草种子混杂在草坪草中带过来的。在其他一些地方,也零星见过,但数量都不多。
  地耳草给我一种细弱但精致的感觉。植株一般也就20厘米高,我见过最高也不超过30厘米吧;细细的茎,有四棱(方的);小小的叶是洁净的绿色,一对一对地长出(对生),在基部抱茎;很小的花开在茎顶,5瓣,直径约5毫米,鲜嫩的黄色;整体看上去有些像缩小了几号的元宝草(但元宝草的花数目多一些),很干净、很安静。微风过处,植株在微风中轻轻颤动,茎顶小黄花随着晃来晃去,有一种奇妙的韵律。有时我甚至想,用它们做草坪草也是很不错的吧。总之,我对地耳草有超出一般植物的喜爱。

  2009年7月5日中午,在永康倪宅的山上,看见地耳草的花可能是因为烈日下,花瓣都纵向对折起来了,看上去花的形状有些奇特而复杂。接着发现自己住所楼下的草坪上就有地耳草,连续观察了1个多月,发现它上午开花,中午后花瓣卷起来,到下午花朵就彻底萎缩了。
  2010年5月,在金华岭下镇慧明岩的山路边看到很多地耳草,当我俯下身去看它们时,发现如果不管周围的草木大小,单单是看它们的群落,也仿佛是一片森林。

  
  @墨酣 2012-11-24 12:32:25
  我们这边有种“地耳”,同木耳一样,是菌类,只是长在地上,还真象大地睡够了,张开了耳朵。
  清明前最多,清明雷雨后就不能吃了。
  原来还有个“地耳草”。
  -----------------------------
  你说的这个我们这边叫地木耳,吃的人很多。
  0089、元宝草
  元宝草,藤黄科(Clusiaceae)金丝桃属(Hyperic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

  第一次见到元宝草,是2005年8月7日清晨,下着雨,在金华北山鹿田水库到朝真洞的路边。它就在那儿:叶子围着茎长的,看上去就象茎穿过叶子,当时觉得非常怪异,忍不住把它拔出来拍了几张照片。那是我第一次以完全植物为目标在北山上逛,一心想着发现些“奇花异草”,结果就看到了这么一种形态奇异的植物(同一天还见到了绵毛鹿茸草)。比较奇怪的是后来多次上北山,似乎很少见到元宝草。回家后,自己一页一页地翻《浙江省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1971年版),认出了元宝草,这个名字还真形象。
  20007年4月26日,在杭州建德的新安江畔一处挂着“新安江百草园”木牌的山脚,再次见到了元宝草。一个月后,在同一地点看到元宝草开花了,几朵黄色的小花,在植株的顶端,虽然并没有特别之处,还是满心欢喜。
  后来,陆陆续续在一些地方见过元宝草,都是在山上。见得多了,也就不再觉得它的模样奇异了,反而多了些亲近感。

  
  @小卦I 2012-11-25 12:58:03
  见过几次元宝草,没开花的,但一直不知道它的科属,这下明白了,它们都是分布在植被丰富的山区,市区没有。
  -----------------------------
  《浙江植物志》说元宝草“产全省各地”,我想一般山间会有。
  @深圳一石 2012-11-25 14:05:23
  金丝桃的花好炫。
  地耳见过不少。元宝草怕是见了也不怎么记住,青花瓷这么介绍,以后留意着,见得多了,怕也会亲切起来。
  -----------------------------
  元宝草很有特点,对生的叶基相连,看上去有些夸张,应该很容易记住。不过北方可能没有。
  @墨酣 2012-11-25 17:40:55
  元宝草好记,枝叶跟金丝桃很象的。
  -----------------------------
  是,这几种都有些像,元宝草个性更鲜明。
  @三叶草阳光 2012-11-25 18:44:48
  这批最美还是金丝桃,又秀气又热情,暖暖的。。。可以做头饰了。。。
  -----------------------------
  最美当然是金丝桃,不过我私心更喜欢地耳草。
  @yaoyao971701 2012-11-26 11:02:11
  元宝草的名字还真是挺形象的呢。
  这几个金丝桃属的花花长的蛮像,金丝桃大气些,地耳草秀气些,元宝草就有点不修边幅了。
  -----------------------------
  yaoyao971701的评论很到位:)
  0090、鸭跖草
  鸭跖草,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鸭跖草属(Commelina),一年生披散草本。
  拉丁名:Commelina Communis Linn.
  别 名:竹节菜、蓝花草、鸡舌草、碧竹子、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翠蝴蝶、笪竹

  2005年,我上班经常经走过短短的凤山街,那时,东侧路边长着不少鸭跖草。以前也没太注意这种叶子有些象竹子的野草,关注植物以后,开始观察它,正好赶上它的花期了,那蓝色的花还真好看呢。回想起来这种野草其实很早就见过,也算是老相识了,只是长期不知其名。
  2005年7月3日,知道了鸭跖草的名字。这个“跖”字小学时有篇课文“柳下跖痛骂孔老二”中学过,但那时并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留神了,才发现其实这玩意儿在金华还挺多的,田野、路边、山脚都有它的踪迹,夏天,不经意间,在一片的绿色中就能看到它那如蝴蝶般蓝幽幽的花。
  鸭跖草的叶子有些像竹叶,但比竹叶有光泽。有段时间觉得路边常见的鸭跖草的叶子不够漂亮,整体看上去不像竹叶那么干净,其实是因为它的叶上常常有灰尘。一场大雨之后,将它们身边的灰尘都洗去了,就显得清爽洁净,且生气勃勃。看它们久了,感觉又有了变化,觉得鸭跖草实在是可以亲近的植物,它那么普通,却也有自己的美丽,就像身边的一些人,就那么普通而有滋有味地生活着。但要真正对它有所了解,还是需要花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的,还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吧。

  仔细看鸭跖草的花很有意思:花瓣有三片,两片大的在上面,深蓝色,下面一片较小的白色近乎透明,花蕊有长有短,长的花药淡黄色,短的花药深黄色。花下面有绿色的苞片,像鸟喙。有几枚雄蕊顶端的形状特殊,要把照片放大了才能看清:扁平,4裂,如黄色小蝴蝶。这与整朵花像飞舞的蓝蝴蝶相映成趣。
  有时候想:怎么不把鸭跖草做为栽培的花卉呢?倒是与它同科有种紫竹梅,是种植花卉,叶子是紫色的,看上去比鸭跖草大了一号,经常能见到。同科还有一种白花紫露草,也比鸭跖草大一号,茎叶与鸭跖草有些像,但花明显不一样。个人感觉它们的花远不如鸭跖草好看。

  本来觉得对鸭跖草挺有把握,可是大约2008年在绿镜头看到网友吴奈帖的饭包草和鸭跖草,一下子又蒙了,咋一看去,两者太像了,实在分不出。自己又在网上找资料,查阅植物志,总算理出点头绪了:
  鸭跖草:植株无毛;叶片卵形至披针形,无柄或几无柄;叶鞘紧密抱茎;总苞片佛焰苞状,心状卵形,折叠,边缘分离;花较大,花丝多为白色,子房2室;蒴果2瓣裂。
  饭包草:全株被柔毛;叶片卵形,具柄;叶鞘疏松抱茎;总苞片较小,近漏斗状,下部边缘合生;花较小,花丝常为蓝色,子房3室;蒴果3瓣裂。
  奇怪的是《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中鸭跖草和饭包草的形态描述居然都没说到花丝的颜色!
  但是在查阅过程中,又发现自己对鸭跖草的花了解不多,特别是对雄蕊的形态,让我感到迷惑。查《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里面说的也不详细。
  《中国植物志》鸭跖草属形态描述:“能育雄蕊3枚,位于一侧,两枚对萼,一枚对瓣,退化雄蕊2-3枚,顶端4裂,裂片排成蝴蝶状,花丝均长而无毛。”
  《浙江植物志》鸭跖草属形态描述:“发育雄蕊2-3,退化雄蕊3-4,顶端扁,分裂吴蝴蝶状。”
  两者甚至还有不相符之处,不知谁对谁错。
  网上找到《中华本草》里的形态描述倒是比较详细:“雄蕊6,能育者3枚,花丝长约13mm,不育者3枚,花丝较短,无毛,先端蝴蝶状”。

  鸭跖草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奇怪,我所信任的《本草纲木》在“释名”项下并没有解释,两样信赖的《植物名实图考》“鸭跖草”(卷之十四)条只有短短的几行字:“鸭跖草,《本草拾遗》始著录。《救荒本草》谓之竹节菜,一名翠蝴蝶,又名笪竹。今皆呼为淡生竹,无竹处亦用之。”“跖”的本义是脚掌,那么鸭跖草就是“鸭掌草”,然而我怎么看也看不出鸭跖草的植株上有哪一部分像鸭掌。查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夏先生的结论是:“鸭跖草”乃“野竹草”之讹。虽然考证的过程有些绕,对这结论我还是愿意相信的。在“枸骨(0017)”中我已经说过:“看来弄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语做高深有学问状,也是古已有之。”这里又是一例,不然,像蓝花草、碧竹子、竹叶菜、碧蝉花、蓝姑草、翠蝴蝶这些易懂又形象的好名字哪个不好叫,偏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鸭跖草”?

  
  @墨酣 2012-11-28 11:15:46
  最喜欢青花会解释名字了!
  -----------------------------
  我对植物名字的来历和说法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相关的书籍资料实在不多。
  @小卦I 2012-11-28 11:45:02
  蝶状的退化雄蕊真可爱,我以前从没观察到过,青花瓷兄图2拍得清清楚楚。
  -----------------------------
  也是为了写这个系列,查植物志等书籍资料,才稍有了解。
  0091、水竹叶
  水竹叶,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水竹叶属(Murdann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Murdannia triguetra (Wall.) Bruckn.

  2009年09月27日,我在永康花街镇倪宅村的荸荠田边看到一种植物正开花,它的叶子线形,像有些叶子宽大的禾本科植物;3片白色花瓣先端隐隐透出点蓝色;3枚萼片,尖端有毛。小花看上去很素雅,当时自己真是对这种植物一点感觉也没有,也就是说连它的科属都判断不出来。
  2009年10月28日在家中上网查植物时,无意中看到闽北修竹的一个旧帖《一个野生植物爱好者的行走笔记—大路村[4]》,里面正好有这种植物:水竹草(鸭跖草科水竹草属)。这样,就认出它了。这帖本来早已看过,当时没见过水竹叶,所以全无印象了。
  2010年10月10日,在金华金东区一处田间水沟里也见到了水竹叶,正开花——若没开花我还发现不了它。一直到19日,它们还在开花。

  仔细看水竹叶的花,发现它的雄蕊有两种,3长3短,长的花药也大,半透明稍带紫色;短的花药小,紫色,形状奇怪。查相关资料,才知道是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有3枚。
  在查阅植物志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也许算不上问题的问题:
  《浙江植物志》水竹叶形态描述中没有提到花几瓣,在水竹叶属的描述中也找不到,再向上在鸭跖草科描述中,有“花瓣3,离生或不同程度地合生”。
  《中国植物志》水竹叶形态描述中也没有提到花几瓣,在水竹叶属描述中,有“花瓣3枚,离生,近于相等”。
  这总该有个统一的体例才好,我是希望在各论中还是有详细描述。
  另外,《中国植物志》“水竹叶”后有括号加注“本草纲目”,意思是水竹叶这个名字见于《本草纲目》。但查《本草纲目》,仅在“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牛扁”条下附录中提到《本草拾遗》的作者陈藏器说:“又有水竹叶,生水中。叶如竹叶而短小,可生食,亦去虮虱。”《中国植物志》相关卷册的编者恐怕是太草率了。

  
  @箱底 2012-11-29 14:11:01
  不然,像蓝花草、碧竹子、竹叶菜、碧蝉花、蓝姑草、翠蝴蝶这些易懂又形象的好名字哪个不好叫,偏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鸭跖草”?
  看到这,忍不住笑了起来:)
  故作高深,乱弹一回:“跖”同“蹠”,除了“脚掌”,还有“踩、踏”的意思。我们来看看各地鸭跖草的别名,除了上头你列举出的好名字,还有鸭食草、鸭子菜、鸭抓草、鸭脚草,鸭脚板草、鸭仔草等。花儿开得如此清丽,没人喜欢与笨鸭子扯上关系,.....
  -----------------------------
  箱底言必有中。原来看鸭跖草的众多名字时,也对其中很多都有鸭有所察觉,但实在没有想到“鸭子爱停脚的地方”。
  鸭跖草属据《浙江植物志》说浙江只两种,我查看了自己拍过的照片,还没有饭草。竹节草和耳苞鸭跖草更不知道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