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猪毛蒿(附:茵陈蒿)
猪毛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茵陈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以猪毛蒿为标题对我来说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尽管我非常想用茵陈蒿做标题,可是当我有把握区分这两种非常接近的植物时,看来看去,我拍到的只有猪毛蒿。
有一段时间,我把猪毛蒿当成茵陈蒿了。究其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我早期用来做为辩认本地植物依据的《浙江省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就只有茵陈蒿,并且形态描述没有提到关键点。另外一个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可能与名称有关,心里总觉得“茵陈蒿”这个名字好、有味道,而“猪毛蒿”则太那个了一点,所以就隐隐希望自己见到的是茵陈蒿。
2007年4月28日,我在建德市(新安江)的公路边看到一种叶子像针一样的植物,当时对它一无所知,只觉得非常新奇。在我的印象里,叶子这样的,除了马尾松、雪松、五针松等松科植物外,好象只有伞形花细叶芹有些接近。
6月18日,在原生植物论坛(之江草木论坛的前身)请教后知道是猪毛蒿。
之后似乎有一段时间没见过它。
2009年3月19日,早春,我在永康倪宅的山上看到一种植物黑褐色枯死的茎和叶还残留着,乱糟糟,没有生气,但在根部,有淡绿色而毛茸茸的新叶长出来。一时间有些感动,又似乎有所会心。仔细看,它的叶片细碎分裂,有些象野菊花的叶,但裂片更细。摘一点叶闻闻,有一股好闻的芳香气息。这一带这种植物较多,一丛丛的,一般都生长于干燥的山脊上。4月12日,又上山,坐在岩石上休息,看到这种植物已经长出茎来,一个词突然冒了出来:“因陈袭旧”,突然想到:这会不会是茵陈蒿?
之后长时间地跟踪观察它们,4月末,我看到它的茎渐渐伸长,茎上的叶和基生叶完全不一样,是一根一根的针状。查了些资料,越来越觉得像是茵陈蒿。所谓茵陈,其实就是“因陈”,新的从旧的里面生长出来,写成“茵”,感觉更有味道些。
7月9日,在整理照片时发现,这种自己认为是茵陈蒿的东西,也有可能是猪毛蒿。
9月4日,这种植物已长出花序,但还未开花。
10月10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景宁木兰老师说是是猪毛蒿。自己查《浙江植物志》,茵陈蒿与猪毛蒿的区别:叶裂片先端钝的是茵陈蒿,叶裂片先端急尖的是猪毛蒿。但自己拍的照片没有这个细节,所以自己还是分不清楚。
10月3日,它们开花了,花很小,也看不出什么。
10月21日,花期已经过了。
2010年,在金华北山上也见到了这种植物,自己觉得似乎与在永康倪宅见到不太一样,只是感觉,没有确切的依据。可是在拍它们的照片时又忘了茵陈蒿与猪毛蒿的区别要点,又错过了辨别它们的机会。更让我郁闷的是,2011年,见了它们,同样重复了去年的情况。不过到这时也淡定了些,反正菊科蒿属是确定的,就看具体是猪毛蒿还是茵陈蒿,总不可能是滨蒿。
2012年11月5日,陪L和Y先生到永康倪宅找杭州荠苎。Y先生是2007年的老海龟,说起植物都直接说拉丁名的。自己以为是茵陈蒿的那种,Y先生看了一眼就说是猪毛蒿,颇让我纳闷。当时愣神忘了问为什么,可想来另外有明显的区别特征,不可能是根据茎生叶裂片的先端形状,因为那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而必须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带着疑问,回家查《浙江植物志》蒿属检索表:
茵陈蒿:茎或小枝黄色或褐黄色;茎生叶裂片先端钝。
猪毛蒿:茎或小枝红褐色或紫色;茎生叶裂片先端急尖。
原来如此,茎和小枝的颜色!总算是搞明白了。再查看自己拍过的照片,果然全部是猪蒿。但是网上猪毛蒿和茵陈蒿的图片很不靠谱,包括中国自然标本馆(CFH)的。
审视自己认识猪毛蒿的整个过程,其实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重要原因的是没有认真看《浙江植物志》中的分种检索表和各论形态描述,居然漏过了茎和小枝颜色这明显特征。
根据自己的经历,我很怀疑古人就能把两种形态如此接近的植物分得一清二楚,很可能是当成同一种植物的吧?果然,《中国植物志》茵陈蒿各论中说:“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但据作者考察与考证:药用茵陈除为本种外,还有其近缘种猪毛蒿,其嫩功与幼叶亦称茵陈,并入药。”《浙江植物志》猪毛蒿各论中则说:“我国中药茵陈大多是本种的根出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