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108、烟管头草
  烟管头草,菊科(Compositae)天名精属(Carpes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arpesium cernum Linn.

  2009年3月16日,在永康倪宅的山上,看到一种长出不久的草本,只有基生叶帖地而生,略有些像车前,但它的叶看上去皱巴巴的,用手一摸,竟然毛茸茸的,吓了我一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吓了一跳,当时确实是这感觉)。定了神,多摸几次,指尖、指肚却又感到很舒服。
  3月24日,在之江论坛请教,网友阿香说是天名精一类幼苗。听说是天名精属,有些激动,又因为不是属长,多少又有些失落。
  5月24日,这种天名精属植物长高了。
  6月14日,它们长出了分枝。
  7月2日,它们似乎要开花了,花梗长长地伸出,花序有一种奇妙的秩序感。
  7月20日,终于开花了,但是它们的花都是向着地面,用俗套的话说就是:“害羞地低着头。”想看清楚花,不得不把枝条翻过来。苞片有多层,最外面的最大,渐次缩小,最靠近里面的一层半透明,凝胶似的紧紧围绕着花盘。管状花由外向里一层层开放,有一种和谐的秩序。我觉得实在是非常漂亮。
  8月16日,它们的花期将过,花蕊变黑褐色了。
  10月13日,把花期的照片帖在之江草木请教,景宁木兰老师确认是烟管头草。经过半年多的跟踪,看着它成长,总算搞清楚了它名字,这个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乐趣和欣喜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吧。
  不久后(11月26日)见到了天名精,觉得不管是植株整体还是花,实在远远不如烟管头草,可那么一个好名字偏偏归了它。

  那以后我再没见过烟管头草。

  
  @深圳一石 2012-12-24 22:41:25
  烟管头草,北京见过不少!
  -----------------------------
  可我只在那一个地方见过烟管头草,植物的分布有时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墨酣 2012-12-25 13:36:47
  青花写与烟管头草的互动,好细腻!
  植物志都象这样,呵呵呵,读着好休闲!
  -----------------------------
  在我观察植物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情况应该不少吧,可惜记下来的不多。
  0109、石胡荽
  石胡荽,菊科(Compositae)石胡荽属(Centipeda),一年生小草本。
  拉丁名:Centipeda minima(Linn.)A. Br. et Ascher.
  别 名:鹅不食草

  石胡荽是矮小的草本,很不起眼,如果不是关注植物,我大约也不会于2006年8月15日在小区内的空地上发现它。当时觉得这种几乎帖地而生的植物很是弱小,惹人怜爱。
  之后连续多日观察,发现植株虽然整体是匍匐着,但枝的前端还是抬起向上,或者斜着向上。叶看上去稍厚,有些肉肉的感觉,叶缘的锯齿像是雕刻出来的,很有特点。叶腋已经有小花球,非常小,看不真切。
  胡乱翻几本当时自己仅有的中草药小册子查对(一开始我认植物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根据一本书上的图,认为是珠芽景天。
  10月11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是石胡荽。

  后来见到它的次数不多——也许大多时候是注意到它的存在。有记录的是2009年4月27日,在永康倪宅见过。

  胡荽就是芫荽,据载是唐代传入中国,那么石胡荽这个名字是在芫荽传入中国后才有的。
  《本草纲目》中的“石胡荽”,根据描述看,似乎是伞形花科的天胡荽。

  
  0110、南茼蒿
  南茼蒿,菊科(Compositae)茼蒿属(Chrysanthemum),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hrysanthemum segetum Linn.

  南茼蒿大约是我见过少数花比较漂亮的蔬菜之一,在金华偶尔见到地里种有着,更多的见到它,倒是在菜市场的摊位上。
  《中国植物志》说:茼蒿属主要原产地中海地区,据传,公元五世纪阿拉伯人将南茼蒿带到广州。
  可见在中国栽培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难怪李时珍都说:“此菜自古已有……”可是终归不是本土的植物。
  一般就把南茼蒿叫做茼蒿,但按《中国植物志》,做为蔬菜的是南茼蒿,茼蒿则是一种观赏植物。

  
  @刀含羞 2012-12-28 17:06:22
  好漂亮的草木,看得我眼都花了。楼主对植物学的喜爱真是如痴如醉。
  石蒜、红彤彤,焰火似的;葱兰,白花花的,如银雪铺地,还有其他的,都太好看了。
  -----------------------------
  谢谢!
  我对植物也就是业余爱好。
  0111、野菊
  野菊,菊科(Compositae)菊属(Dendranthe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Dendranthema indica (Linn.) Des Moul.

  对我来说,野菊花比较容易辩认,所以很早就认识它了,见到的次数也不算少了吧,但也未有特别的感受。
  2008年11月11日,深秋季节,在金华城西南的一处小山坡上,我看到当原先的绿色逐惭褪去而变成枯黄的时候,野菊花纯正的鲜黄色在阳光下生气勃勃地闪耀,让我惊喜和振奋。这时我才注意到野菊花的花季是在深秋,并且延续到初冬。
  上山多了,才知道金华一带山上虽然较多野菊花,但也没有成为漫山遍野的优势种,只是零星分布。深秋季节山上多的是三脉紫菀、黄瓜菜、千里光之类在开花,仿佛在放歌、呐喊,昭示它们的普遍存在。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野菊深裂的叶形和花纯正的黄色。
  在一些离城市较近的野地里,会时不时出人意料地冒出一丛或一小片野菊花,如前述那样带给我欣喜,这样的经历有过多次。

  大约在2009年,知道还有一种与野菊非常相似的同属植物叫甘菊。

  
  @yaoyao971701 2012-12-30 14:33:42
  这种野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一入深秋几乎到处可见她们的身影,尤其是野外,简直目不暇接,到处都是一蓬蓬的野菊,生机蓬勃,恣意开放。有时看见人们掐着一大抱一大抱的野菊,我总担心会不会越来越少了呢,但是第二年依然可见满坡耀眼的黄,那么酣畅淋漓的生命啊!
  -----------------------------
  春天,看到上山玩的人采了大把大把的杜鹃花,我也有与你一样的担心,事实证明其实是不必的:)
  @深圳一石 2012-12-30 16:59:15
  野菊最熟悉了。全国各地应该都有。野菊好像还可以做成小野菊的菊花茶。
  青花瓷新年好!
  -----------------------------
  一石兄新好!
  我们这边好像是采野菊未开的小花苞,叫菊米(这称呼倒真好),晒干了泡茶。
  0112、菊花
  菊花,菊科(Compositae)菊属(Dendranthe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Dendranthema morifolia (Ramat.) Tzvel.

  0112、菊花
  菊花,菊科(Compositae)菊属(Dendranthe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Dendranthema morifolia (Ramat.) Tzvel.

  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里养过菊花,就是最普通的开黄色花那种,记得有一阵子自己还特别关心它们的成长,对它形状特殊的叶和细长的花瓣记忆深刻,除此之外也没有特别的印象。
  当我对菊花稍有了解后,发现菊花太过有名,写的人太多,品种又太多,所以我一开始觉得自己真的写不了什么也不想写什么,后来想想还是记录一点自己感兴趣和知道的内容吧。

  首先我对“菊”这个字有兴趣。
  《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都说得很简略:
  《说文解字?卷一?艸部》“菊”:
  大菊,蘧麥。从艸匊聲。居六切。
  段玉裁注:大菊,逗。蘧麥。从艸。匊聲。居六切。
  《康熙字典?申集上?艸字部》“菊”条:
  居六切,音掬。古作蘜、鞠。《爾雅》蘜,治蘠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鞠有黃華。《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
  “按陆佃《埤雅》云: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
  这么说倒好懂,可我查来查去,也没找到“鞠”有“穷也”的意思。估计当时李时珍脑袋都是想着“此花开尽更无花”或者“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诗句了?但是如果此说成立,菊这个名字确实意味深长。

  今人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说:
  “菊”字本作“蘜”,或假借“鞠”字为之。《夏小正》:“九月……荣鞠”,《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即谓菊于夏历九月开花,而其花为黄色者也。
  解释“菊”的名称,当从“九月”开“黄花”的野菊设想。
  《周礼?天官冢宰?内司服》:“鞠衣”,郑玄《注》:“郑司农云:‘……鞠衣,黄衣也。’…玄谓:……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麴)尘,像桑叶始生。”
  按“麴尘”,即酒麴上所生之黄霉,干时轻扬若尘。麴,亦或假借“鞠”字为之。麴有黄尘,故状黄色曰“鞠”。谓黄色之衣服为“鞠衣”,谓黄色之花亦可曰“鞠华”。
  单名“鞠”者,“鞠华”之省,谓其花色犹麴尘之黄也。“麴”加草头为“蘜”,后又省作“菊”耳。

  还是感觉夏先生的说法引经据典的更有说服力,但似乎又比较绕,或者古人思维发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喜欢绕来绕去了?

  在网上还查到一则资料这样说:
  菊花在古代写作“鞠”,菊花身姿为低头鞠躬式,在古代食其米,把米“鞠”起来,花朵十分紧凑,因此叫菊花。(作者:北京教学植物园 高付元)

  随着植物知识的慢慢积累,一些感觉渐渐形成,我对菊花的身世充满了好奇,因为凭感觉它不像是自然界原本存在的物种,那么我想知道它是从什么变来的呢?
  查阅资料知道,菊花是长期栽培的花卉,身世扑朔迷离,野菊(Dendranthema indica)、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a)、小红菊(Dendranthema chanetii)都可能是它的原始祖先其中之一。《中国植物志》编者认为“菊花是一种多来源的,是通过众长期的定向(主要是取其观赏价值)的人工选择的杂种混合体……然而,尽管如此,作为长期的人工选择的结果,菊花应该与自然发生的种等量齐观,即是说,应该与自然种等值地、独立的作为种看待”。
  不知道现在分子生物科学对此是否有了新的解答。

  因为我遇到菊科植物较多(现在我的名录中有77种),而且大多不容易分辨,所以我还对菊这位科长所管辖的机构、成员、特征感兴趣。
  按《中国植物志》的说法,“菊科约1000属,25000-30000种,中国约200属,2000多种”,是植物里的第一大科。第二大科是兰科,“约700属,20000种;中国有171属1247种及许多亚种、变种及变型。”但现在又有说兰科是植物第一大科,菊科成了双子叶植物第一大科,可能是比较新的数据吧?反正我见到的,只有九牛一毛而已。

  
  小卦、阿湄、yaoyao新年好!
  0113、蓟
  蓟,菊科(Compositae)蓟属(Cirs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irsium japonicum (DC.) Maxim.
  别 名:大蓟

  说来奇怪,我在2006年认识了小蓟,2007年认识大蓟。之后多次在多地见到大蓟,而见到小蓟的地方只有那一处。
  和小蓟相比,大蓟的叶皱得厉害,多分裂,叶齿先端有刺,显得粗犷得多,甚至有狞厉的感觉。
  蓟的花值得特别说一说。
  菊科最主要的特征是花序为头状花序,头状花序由许多小花簇生在似头状的总花托上组成的,小花有舌状花和管状花两种。菊科的头状花序有三种类型:
  1、有舌状花和管状花两种小花。
  2、只有舌状花一种小花。
  3、只有管状花一种小花。
  蓟属植物即是头状花序的小花全部为管状花。
  大蓟的花与小蓟很像,小花紫红色,花管顶端5裂,裂片细长,花柱分枝从花管中间伸出。至于具体的细微之处,实在不是用文字能够表达。顺便说一句,德国奥托?威廉?汤姆的《奥托手绘彩色植物图谱》非常精美,其中的“Cirsium arvense”即是一种蓟属植物丝路蓟(《中国植物志》中名字)。

  中国古籍中对大蓟、小蓟的记载比较有意思。
  最早的记载大约是《名医别录》,大蓟、小蓟共为一条,列为“中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说:“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药少用。”似乎只是以植株大小来区分,可能还是当做同一种,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以虎和猫来命名,说明那时已经注意到虎和猫的相似之处。
  唐代《新修本草》说:“大小蓟,叶虽相似,功力有殊。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不能消肿,而俱能破血。”这与我的所见倒是相同。
  寇宗奭《本草衍义》说:“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提到了明显的区别:叶皱与不皱。我较为关注的是“花如髻”,名字可能就是此而来。
  朱橚《救荒本草》第一种植物是刺蓟菜即小蓟,第二种是大蓟,从描述和图可以确定是蓟属,也基本上与现在所说的小蓟、大蓟相符。
  令我费解的是到了《本草纲目》又把大蓟小蓟两者合二为一了,描述也不详细,“集解”项下只引用了以前本草书的内容,而没有“时珍曰”,这让我有些怀疑李时珍可能对大蓟、小蓟并不熟悉。倒是“释名”项说:“蓟犹髻也,其花如髻也。曰虎、曰猫,因其苗状狰狞也。”前面是沿用了寇宗奭的说法,后面的“苗状狰狞”,用来说大蓟还行,说小蓟恐怕不相符。
  《植物名实图考》卷十一明确分为小蓟、大蓟两种,图更精美。吴其濬还有一段夹叙夹议很有意思:“蓟以氏州,其山原皆蓟也。刺森森,践之则迷阳,触之则蜂虿。顾其嫩叶,汋食之甚美。老则揉为茸以引火,夜行之车绳之,星星列于途也。性去湿,宜血剂。滇南生者,高出人上;瘵瘠者,饵根比参耆焉。貌狰狞而质和淑,下堂执手,射雉始笑。不聆其言、观其技,恶乎知之?”

  我认识了大蓟、小蓟后,想当然认为蓟属就大蓟小蓟两种,没有细查。直到2012年5月5日在金华安地镇小同村看到一种高起码有1.5米的蓟属植物,还以为是大蓟。回家查《浙江植物志》发现肯定不是,大蓟高不过60厘米,蓟属倒另有几种比较高大的,总序蓟的可能性大一些。回想起来,自己见过的蓟属植物中超过60厘米的好像还挺多,而中国古代对蓟属植物分得也不细致(当然也不能强求古代就按现代植物分类这么细致地区分)。

  
  @yaoyao971701 2013-01-03 12:42:29
  的确,蓟的花叶一点也不温柔,张牙舞爪,让人不敢亲近。
  -----------------------------
  茎叶狞厉,花我还是挺喜欢的。
  @面冷心热 2013-01-04 17:55:27
  青花兄真是劳苦功高!
  新年吉祥!
  -----------------------------
  面兄好!好像你久未光临植物帖了,都在一杯咖啡中发现宇宙了:)
  劳苦功高不敢当,喜欢是真的。
  @深圳一石 2013-01-04 21:05:50
  奥拓的手绘植物图册里的植物,总体感觉有点点硬。
  -----------------------------
  奥托的画,按现在的说法叫“植物科学画”,准确是第一位的。
  0114、刺儿菜(小蓟)
  刺儿菜(小蓟),菊科(Compositae)蓟属(Cirs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irsium setosum (.Willd.) MB.

  2006年4月,在金华下新村附近的野地里一条很少有人行走的小路边,第一次看到它们,叶子比较有特点,叶缘细密的刺齿特别的明显,所以一下就记住了它和生长的地点。
  5月19日,我看到它们开花了,花比较特别。
  6月5日,在网上请教,有人说过是刺儿菜,但我不知怎么的居然忘了。

  2007年,从早春就开始就关注它们的生长。
  到了4月1日,又看到了它的花,当时,看到它晶莹的粉红色雄花冠的顶端五分裂并向四周微微翅起,中间,细细的花蕊伸出来,那种美与奇妙结合在一起给我的震撼,让我在野地的春风中茫然了,不由感叹天工造化。但此时它对我来说仍是“不知名的草本植物”。
  6月8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和自己查对,才确切知道它是刺儿菜,也叫小蓟。
  说来也巧,不久后我就见到了它的大哥大蓟。大蓟的个子比它要大,叶子边缘的分裂很厉害,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小蓟多一点。

  2008年中,看得最多,拍照片也最多,算是对它们比较熟悉了吧。
  2009年,又到那地方看到它们两次。
  之后就未在其他地方见过它们了。

  
  0115、野茼蒿(革命菜)
  野茼蒿,菊科(Compositae)野茼蒿属(Crassocephalum),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

  野茼蒿(革命菜)是比较常见的野生植物,据我所见,盘山公路边、山脚、茶园里很多,平野相对较少,有时在荒地里也能见到。按照某一种分类,它应算是一种杂草吧,对我而言,它是一种野生植物。只是从它的习性来说,很可能是一种外来植物。
  野茼蒿(革命菜)植株相对高大,一般超过50厘米;叶较大,下半部分经常有羽状分裂;花总是耷拉着脑袋(这个用在它身上特别合适,因为菊科的花都是“头”状花序),小花呈稍显特殊的橙红色;成熟后的果实有许多白色的毛(冠毛)。这些特点,使得我比较容易地能认出它来。
  细看野茼蒿(革命菜)的花,能看出全是管状花,花柱分枝曲卷,有一种柔软、梦幻的感觉。更进一步的细节则看不真切了。

  我记不清楚自己初次见到野茼蒿的时间,而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我把它的名字和野塘蒿、东风菜搞混了。野塘蒿是因为名字接近,东风菜刚是由于野茼蒿还有个名字叫革命菜(《浙江植物志》就这么叫)。反正在2009年8月26日,总算是确切知道它叫野茼蒿,但是在确认它的拉丁名时出了些麻烦:
  《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关于属的划分不一致,所以拉丁名当然也不一致:
  《中国植物志》:野茼蒿,野茼蒿属(Crassocephalum),拉丁名: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浙江植物志》:革命菜,三七草属(Gynura),拉丁名:Gynura crepidioides
  后来想到查《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此书2005年版,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纠正了1993年版《浙江植物志》中的一些错误,一翻,它科属划分及拉丁名与《中国植物志》一致。

  它名叫野茼蒿,据说是嫩茎叶的味道与茼蒿接近;至于革命菜这个名字,则不知有什么讲究。

  
  @yaoyao971701 2013-01-05 23:20:31
  青花拍的刺儿菜真漂亮!!
  野茼蒿的花像是一个小毛刷,感觉摸上去似乎应该毛茸茸的,而且她的颜色很漂亮呢。
  -----------------------------
  写野茼蒿总觉得有些自己的观感没有写出来,你一说倒提醒我了。
  补上一句:
  我觉得野茼蒿(革命菜)花的精致细腻与植株整体的粗疏形成一种残酷的对比,老天爷并不是处处公平。
  0116、芙蓉菊
  芙蓉菊,菊科(Compositae)芙蓉菊属(Crossostephium),半灌木。
  拉丁名: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inn.) Makino

  我只见过一次芙蓉菊。
  2009年8月22日,在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边上一个跟与海相通的岩洞边,见到一种叶子银灰色的植物,像草本又像小灌木,下面是浑浊汹涌的海水,它的周边有许多游人扔的硬币。当时自己大约是从生境和叶形判断,把它当成景天科的植物了,很长时间里也没有细究、确认。
  直到2010年12月26日,整理照片时又看到它。在CFH群里与大仙(姚一麟)讨论了一番,自己又查《浙江植物志》,终于确认了是野生的芙蓉菊。
  《浙江植物志》说:
  “产舟山(普陀)、象山、椒江(台州列岛)、洞头、平阳(南麂列岛)。生于海滨岩缝。”
  地点、生境都相符。
  还有一点也许值一提:芙蓉菊属仅芙蓉菊1种,产中国。

  
  @深圳一石 2013-01-07 22:55:15
  青花瓷,芙蓉菊是花还是叶子?种在普陀,像有了一点禅味!
  -----------------------------
  有花,但我没见到。
  我觉得应该是野生的吧。
  0117、秋英(附:黄秋英)
  秋英,菊科(Compositae)秋英属(Cosmos),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osmos bipinnatus Cav.
  别 名:大波斯菊、波斯菊

  黄秋英,菊科(Compositae)秋英属(Cosmos),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osmos sulphureus Cav.

  开始我只知道它叫波斯菊,查植物志才知道所谓的通用名是秋英或者大波斯菊。
  我见到秋英的次数并不多,了解当然也不多。在网上照片见到不少,对它羽状细裂的叶和漂亮的花也有较深的印象。不过比较而言,自己对种植花卉的兴趣始终不如野生植物,也就没有进一步去了解。有确切记录的是2008年9月7日日在上海植物园内看到过,另外在杭州应该见过几次。

  后来还知道同属还有种叫黄秋英。《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菊科秋英属分种检索表如下:
  1、叶的裂片线形或窄线形;舌状花花色……………………………………1、秋英(大波斯菊)
  2、叶的裂片披针形或稍宽;舌状花橘黄色…………………………………2、黄秋英(硫磺菊)
  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

  颇让我纳闷的是秋英原产墨西哥,却叫波斯菊。
  更让我纳闷的是在网上见到的格桑花图片,似乎大多都是秋英,或者至少是同属,当然也有另外的比如蔷薇科植物金露梅。而且好像拉萨市花就是秋英。按上述,秋英原产墨西哥,难道是在西藏逸为野生并且泛滥了?
  百度百科里有一段错误密集得让人哭笑不得继而只能叹服的介绍:
  “生长在海拔5000米以上,属翠菊科的格桑花,就是杜鹃花,又称娑萝,它的故乡是西藏、青海、川西、滇西北那无边的大草原,被藏族乡亲视为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也是西藏首府拉萨的市花。”

  
  0118、大丽花
  大丽花,菊科(Compositae)大丽花属(Dahl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Dahlia pinnata Cav.
  注:《浙江植物志》名为大丽菊

  大约是2005年,我在金华五星村一户人家中第一次见到大丽花。之后陆陆续续见过几次,但频次并不多。照片倒是见过不少。

  大丽花是一种外来花卉,《中国植物志》说:
  “原产墨西哥,是全世界栽培最广的观赏植物,约有3000个栽培品种。”
  我想像这种在哪儿都能生长的植物总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吧,比如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等等。但是从另一端想想,又觉得有些奇怪:既然生命力、适应性这么强,那么怎么没有早就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呢?

  大丽花名字好像就是属名“Dahlia”音译,查了下:
  安德斯?达尔(Andreas Dahl)1751-1789年,瑞典植物学家,大丽花属命名人。
  恶作剧地想,如果以那位西班牙怪异画家来命名,叫达利花,也是很有趣的。

  2012年7月19日,到金华北山上的盘前村,在一户人家门前的地上见到开着红花的大丽花,漂亮是漂亮,但总感觉有些别扭。以前看陈从周先生的书,记得在一篇文章里陈先生对泰山上种雪松颇有微辞,说是不伦不类,当时不以为然,觉得雪松挺好看的,种在泰山又怎么了。此时在金华高山上的村落里见到大丽花,倒是觉得与陈先生心有戚戚焉。

  
  @箱底 545楼
  青花兄,福建志中是这样记录。
  繁缕:石竹科繁缕属,花柱5,雄蕊10。
  牛繁缕(鹅肠菜):石竹科鹅肠菜属,花柱3,少4,雄蕊10。
  孰是孰非?我现是一头雾水。
  求助中。。。。。
  -----------------------------
  查了些书,相关内容如下:
  《福建植物志》第一卷,P582:
  鹅肠菜属:雄蕊10枚;子房1室,胚珠多数,花柱5枚。
  牛繁缕(鹅肠菜) Malachium aquaticum (Linn.) Fries:雄蕊10枚;子房卵形,花柱3枚,少有4枚。

  繁缕属:雄蕊10枚,有时较少,下位或周位;子房1室,很少3室,胚珠多数,花柱3枚,极少为2枚。
  繁缕Stellaria media (L.) Cyr. Char. Comm:雄蕊10枚,较花瓣稍短;子房长圆形,花柱5枚。

  《中国植物志》
  繁缕Stellaria media (Linn.) Cyr:雄蕊3-5,花柱3。
  鹅肠菜 Myosoton aquaticum (Linn.) Moench:雄蕊10,。(属的描述中说:花柱5)

  《浙江植物志》
  繁缕Stellaria media (Linn.) Cyrill.:雄蕊5,花柱3。
  牛繁缕 Malachium aquaticum (Linn.) Fries:雄蕊10。花柱5。


  如上述,《福建植物志》中繁缕属描述与繁缕各论描述不一致;鹅肠菜属描述与鹅肠菜描述不一致。而且鹅肠菜描述中“花柱3枚,少有4枚”这样的说法恐怕有问题。我觉得福建志错了。
  不过我发现《中国植物志》中牛繁缕拉丁名是 Myosoton aquaticum (Linn.) Moench,《福建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是Malachium aquaticum (Linn.) Fries,属名和命名人都不一样,但种加词是一样的(aquaticu:可能是“水生的”的意思)。
  @小卦I 549楼
  今天是雪停后第一个晴天,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问好青花瓷兄。
  -----------------------------
  小卦兄好!金华还是阴天呢,冷得很。
  @林泠烟 550楼
  茼蒿菜本地叫松毛菜,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小时候很讨厌这个气味,吃了会头晕,长大了却可以吃了。一直很喜欢她的花,像葵花,在早春的田野里灿烂。
  格桑花的叶子跟秋英还是不一样,花倒是一模一样。我至今也不知道真正的格桑花该是什么样。
  -----------------------------
  茼蒿的气味我觉得和马尾松的气味有些像,至今我也不喜欢吃茼蒿。
  格桑花我也不明白究竟是什么。
  @箱底 551楼
  能不能给我们上一堂豨莶属的课?
  -----------------------------
  箱底好!
  我只是个业余植物爱好者,所知极有限,遇到的植物也少,上课实在是不敢的。
  写“青眼草本”的只是写我看到并认识了的植物和认识的过程,要说有点想法就是想写出植物志的描述因体例的原因不能体现出来的东西,另外我对植物的名字也有兴趣。写这个系列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个学习的过程,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纳兰风清 555楼
  好帖,真是好帖,感谢楼主,带领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野花的芳名。
  看了一下午了,满心的羡慕和敬佩。别以为认识这些野花的名字,是件小事,真的很不容易,我有切身体会,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
  学习了,严重致意!
  -----------------------------
  纳兰风清好!
  欢迎来看植物。
  0119、鳢肠
  鳢肠,菊科(Compositae)鳢肠属(Eclipt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Eclipta prostrata Linn.

  鳢肠是很常见的野草,也是我学着辩识植物后较早认识的植物之一。
  2005年,我拍到鳢肠的照片,同时在踏花行和山花论坛请教,踏花行论坛应是当时的野生植物版块版主Liuzc老师解答,山花论坛忘了是哪位老师解答。

  鳢肠的花(头状花序)不超过1厘米,白色,很不起眼。但仔细观察后,稍了解了一点后就觉得有趣:头状花序分两部分:外面是白色的舌状花,花瓣细长;中间是白中带点淡绿的管状花,黄色带淡黑褐色细纹的花柱分枝从管状花中伸出。自然造化常常在不起眼的地方就让能够注意观察到的人惊叹。
  细读植物志:“盘花管状,白色,顶端4齿裂……”。这我倒没看出来,但从那些未开放的管状花顶端可以看到有十字形的裂纹,所谓4齿裂就是沿这些细线裂开吧。
  折断鳢肠的茎,过一会儿断处就变黑了。因为这个特点,所以它的地方名中很多都着“墨”字:墨草、墨菜、墨旱莲、墨斗草、墨点水草……
  鳢肠的果实像一个小盘子,又像小小的莲蓬,小巧、精致。

  关于鳢肠这个名字,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记得以前翻1979年版《辞海》,无意中看到“黑鱼”条下说:“学名乌鳢。”金华话中黑鱼正是叫乌鳢。

  鳢肠的生境具有常见杂草的特征,荒地、田野、草坪、路边、溪河边都能见到,而在真正原生的山林中少见,这中间透着蹊跷。我想这一类的植物(杂草)实在也是长期在与人共处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吧。
  有时候想:如果鳢肠的花能够大一点就更好看了。这大约也是如有人恨海棠无香一般的心思。

  
  @夏玥然2012 558楼
  每周必去自然处散步,总见新的植物抽枝、吐芽、缀花、硕果,
  那一份份欢欣的记忆,非同道不能体会。
  总有个愿望,如青花瓷,去辨识、记录她们,
  这样的妙帖,如饥似渴地先品赏几个,
  收藏,要读尽所有用心写就的文字,读图将记忆中的植物对上号。
  -----------------------------
  夏玥然:
  谢谢!
  你的感受我完全能体会到,我看着植株在不同生长周期的细微变化以及各种形态,心里总是充满了喜悦和赞叹。
  不过,我的记录只能做为参考,不能做为辩识的依据。
  @箱底 559楼
  青花兄,因为每一次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说是上课也不为过。
  另,50盾果草(P2)和修竹兄刚的柔弱斑种草(P4),为什么我觉得是同一种?
  附地菜、斑种草、盾果草,一定要见到果实才能区分吗?我现又开始抓狂了。
  -----------------------------
  箱底:
  上一个回复忘记说了,我只见过一次豨莶,还无花无果,所以真的说不上来。倒是查了豨莶这两字,知道怎么念了?
  我学着辨识植物相对较早,而你帖的植物很多我都没见过,我们相互学习吧。

  紫草科对我来说也是难点。
  修竹兄帖的柔弱斑种草,我看了也心里嘀咕,觉得很像我帖的盾果草。盾果草我也没有把握,我这儿山上较多这一种,看了别人帖的照片,又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过,就认为是了。相对而言,它的植株较高大,花也大一些。
  附地菜和柔弱斑种草(我帖的那种)在我这儿属于常见杂草,两种的植株大小差不多,花大小也差不多(一般直径3毫米,不超过5毫米),见得多了,又查了些资料,自己觉得对附地菜还是有把握的,柔弱斑种草没有把握。这两种花有个明显的区别,附地菜花喉部(就是花中间那里)附属物黄色,柔弱斑种草喉部附属物白色(但是2012年8月我对一位专家说这种差别时,他反问了一句:“这种性状稳定吗?”我回答不上来了。)。另外,柔弱斑种草的花一般是单朵,而附地菜的花多为3-4朵开在一起(叫总状花序?)。还有,就是这两种植株形态、叶形上有些差别,看着能感觉到,但用文字我描述不出来。
  附地菜的果序我是拍过,果实看不清楚,更不要说种子了。斑种草和盾果草的果实还没见过。
  我这里还有一种相似的植物,花和梓木草差不多大,拍了很多照片,把《浙江植物志》紫草科都查遍了,愣是到现在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
  @yaoyao971701 561楼
  呵呵,箱底,紫草科的的确很抓狂呢,我也拍了好几种紫草科的东东,都还在迷茫着呢。还有蓼科的,也是头疼的很呢。
  -----------------------------
  紫草科、蓼属(除了杠板归、刺蓼、戟叶蓼少数几种)、铁线莲属(除了女萎)……还有其他一些,我都在迷惘中。这些还都是野生的,更多的种植花卉不知道。
  @深圳一石 560楼
  植物迷越来越多了:)
  -----------------------------
  热爱自然的人越来越多了。
  0120、一年蓬
  一年蓬,菊科(Compositae)飞蓬属(Erigeron),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拉丁名:Erigeron annuus (Linn.)Pers

  一年蓬是外来入侵植物,生命力异常强大,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它。《中国植物志》说:“原产北美洲,在我国已驯化。”我不知这个“驯化”是怎么个概念。

  仲春时节,走在野地里,就能看到一年蓬正开得轰轰烈烈,有零星几株的,也有一大片的。远远的粗粗地看去,也就是一片的白色,并没什么感觉。而当走近了仔细地看,看那些小花自由自在地开放,外缘的白色舌状花与中间黄色的管状花组成黄白色的绚烂,深深地被那种生命力的旺盛和自然造化的神奇而感动,也有生命的欢喜。更仔细地看,白色舌状花的顶端有微妙的2-3分裂,黄色管状花的中间有的还有细细的花柱分枝伸出……
  我找不到认识它的确切日期,反正应该是在2006年之前,那以后,每年都多次在多处见到它,也习以为常了。
  2012年7月,在“行走金华”论坛里看到有人帖出照片,金华北山上的防火带上,全部开满了一年蓬的花,形成一条巨大、漫长的白色地带。热烈也好,壮观也好,我反正是顿时生出强烈的反感。


  附记:
  一年蓬在植物分类是菊科飞蓬属,我猜测,这个“飞蓬”与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的“蓬”或“飞蓬”没有关系。古书上的“蓬”应是一种按现代植物分类属于禾本科的植物,叶片线形、窄而长,根系较浅。这样,“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才说得通。按《说文解字》:“蓬,蒿也。”,或者属于大多的说法是蓬蒿,恐怕说不通吧?


  
  墨酣、小卦好!
  本以为墨酣会对鳢肠感兴趣,因为它又名墨旱莲:)
  0121、大吴风草
  大吴风草,菊科(Compositae)大吴风草属(Farfug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Farfugium japonicum (Linn.) Kitam.

  我大约是2006年在金华婺州公园里首次见到大吴风草,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了它的名字。
  大而宽阔的叶,长长的叶柄,明显的菊科花,这些特点使大吴风草比较容易辩认。但我第一次见它时,第一反应居然以为是某种瓜。后来见到了花,才觉得是菊科的。
  在我看来,大吴风草的大叶比较可爱,那黄色的花倒是很一般。2008年12月7日早晨,我居然在婺州公园看到大吴风草在开花,实在出乎意料。花上还有菜粉蝶,因为是早上,天又冷,它几乎一动不动地停着。

  大吴风草有一种斑叶变种,深绿色的叶面上有金黄色的圆点,叫洒金大吴风草。
  《浙江植物志》说浙江有野生的大吴风草,我没有见到过。

  大吴风草这个名字感觉挺有意思,但又不明所以。《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薇衔”条下薇衔又名吴风草,又说:“按郦道元《水经注》云:魏兴锡山多生薇衔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则吴风亦当作无风,乃通。”
  有时因为大吴风草这个名字而胡思乱想:杭州新西湖十景有个“吴山天风”,那么在吴山上种一些大吴风草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0122、睫毛牛膝菊
  睫毛牛膝菊,菊科(Compositae)牛膝菊属(Galinsog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Galinsoga ciliata (Raf. )Blake

  我最早大约是2007年4月在新安江畔拍到睫毛牛膝菊,觉得它的花和鬼针草有些像,但更小巧,植株也小得多。8月,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大多说是牛膝菊,也有人说是睫毛牛膝菊,当时我是当做了牛膝菊。
  后来查植物志等书,知道牛膝菊属植物都是外来植物。《中国植物志》牛膝菊属下有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a)和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2种;《浙江植物志》和《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只有睫毛牛膝菊(Galinsoga ciliata)1种。这种情况,我还是相信浙江方面的说法,理由有两个,一:《浙江植物志》、《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出版时间晚,正常情况下应该纠正《中国植物志》的错误;二:浙江的专家了解浙江的植物相对容易得多,中国志的编写者要了解清楚全国的情况则很困难。所以,我认为自己看到的应是睫毛牛膝菊。

  细看睫毛牛膝菊的头状花序,白色舌状缘花一般5片,每片先端3齿裂(看去特别舒服);黄色盘花管状,顶端5裂开口,花柱分枝看不清楚。

  有一个现象让我觉得非常奇怪,睫毛牛膝菊在山上较多,而且一般都是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方,特别是建筑物周边很多。当然自己去的地方有限,所见更有限,可能不具备普遍性,但就自己所见而言,让我仍是非常疑惑它的种子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箱底 573楼
  95:藿香蓟,在沪杭看到的有可能是熊耳草。
  106:鬼针草,福建志中,鬼针草无舌状花,白花鬼针草才有。
  122:睫毛牛膝菊,福建志中只有牛膝菊,我实在看不出二者有何区别。
  我不想再看书了。。。。。。
  -----------------------------
  谢谢箱底指正和提醒,我又查对了,分述如下:

  藿香蓟。经箱底提醒想起来在踏花行论坛见过熊耳草,自己又查:
  《浙江植物志》“熊耳草”描述:
  与前种藿香蓟的区别在于叶片基部心形或截形;总苞片狭披针形,长渐尖,全缘,外侧密被腺质白柔毛;花紫红色。
  《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P382“藿香蓟属分种检索表”:
  1、叶片基部心形或截形;总苞片狭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全缘,外面被较多的腺质细柔毛………………………………………………………1.熊耳草 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
  1、叶片基部钝或宽楔形;总苞片宽,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外面无毛无腺点,先端急尖,边缘栉齿状或缘毛状撕裂,非全缘……………………2.藿香蓟 Ageratum conyzoides Linn.

  自己看了一些所拍照片,叶子的照片有一些,总苞的照片较少,综合叶、总苞、花色,应该是藿香蓟。

  106:鬼针草。
  自己也想起来以前好象是在绿镜头QQ群见到谁说过或在哪儿看到过鬼针草和白花鬼针草的区别。
  《浙江植物志》中,鬼针草的形态描述中实际上包含了白鬼针草的形态,也就是说把鬼针草和白花鬼针草归并成一种了。
  查《中国植物志》,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无舌状花;有舌状花的是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 Var. radiata Sch. -Bip):
  “与原变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头状花序边缘具舌状花5-7枚,舌片椭圆状倒卵形,白色,长5-8毫米,宽3.5-5毫米,先端钝或有缺刻。
  分布区与原变种同,亦供药用,功效与原变种相同。
  腊叶标本,特别是果期所采的标本,舌状花干萎脱落,与原变种不易区分。但在野外,此变种常与原变种混生一处,而具舌状花这一特征是稳定的,极易区分。”
  《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P387鬼针草属分种检索表相关内容:
  3、叶片通常为三出全裂;总苞片外层匙形,先端增宽。
  4、头状花序边缘具舌状花1-4朵或无舌状花,白色或黄色………3.鬼针草 B pilosa Linn.
  4、头状花序边缘具白色舌状花5-7朵,舌片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凹缺或有缺刻……………………………………3a. 白花鬼针草 Bidens pilosa Linn. Var. radiata Sch. -Bip

  则有缘花白色、有缺刻的应是白花鬼针草,我的第4张照片就是。

  122:睫毛牛膝菊。
  写这篇的时候我偷懒了。
  《浙江植物志》“睫毛牛膝菊”形态描述中有这么一段:
  “本种过去曾误定为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但该种的舌状花冠毛毛状,管状花冠毛膜片状,易脱落。”

  但是冠毛我根本没有注意到。我只是根据浙植志和鉴定手册两书都只有睫毛牛膝菊认定了。
  0123、鼠麹草
  鼠麹草,菊科(Compositae)鼠麹草属(Gnaphalium),一、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
  别 名:佛耳草、清明草、黄花艾、鼠耳草
  注:《中国植物志》上说是一年生草本,《浙江植物志》上说是二年生草本,据我所见,应是一、二年(越年)生草本。

  在金华城北田野中的田塍上,奶奶告诉我:喏,格个(这个)是呲嗯(鼠麹草),好做清明馃咯;么个(那个)马兰头,好剪来吃咯……
  这是我童年时的景象,那时候从金华城中心走到田野,大约用不了十分钟,我经常跟大人或哥哥姐姐到田野去玩。
  回想起来,我从小对植物就有些兴趣,也记住了一些植物。而后来对植物的爱好,则是种种机缘激发了早已存在兴趣。这就仿佛多年以后我爬山时看到的一种景象:在较高的山上一股山泉在地表欢快地流淌着,经过一段行程,忽然呜咽着钻入了地下,不见踪迹。而在低处的某一个地方,又从地下冒了出来,潺潺流动。

  2005年11月25日,我拍了照片在网上请教后,知道了鼠曲草这个名字。
  可能是2006年,在《浙江省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中看到说金华的地方名叫“鼠母”,那么鼠母就应该是当年奶奶对我说的“呲嗯”的本字了。
  2007年,有了网络版的《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发现全部写做“鼠麹草”。其实就中国大陆而言,“麹”的简体字即为“曲”,写成鼠曲草也没什么不对的。既然《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是权威著作,那么,麹就麹吧。
  2012年4月3日,在曹志耘《金华方言词典》中看到“鼠耳”条:“一种草本植物,其茎和叶子可以入药,有镇咳祛痰等作用。”
  对比“鼠母”和“鼠耳”,母和耳,在金华话中发音差不多,我觉得曹志耘先生的说法更有道理,而且鼠耳本来就是鼠麹草的别名。

  关于鼠麹草及其他别名,李时珍说:“曲,言其花黄如曲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故北人呼为茸母。佛耳,则鼠耳之讹也。”
  则“鼠”是指叶形像老鼠耳朵,“麹”指花色如酒麹上所生之黄霉(参见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对“菊”的解释),这样倒完全说得通。

  有网友在之江论坛讨论过清明餜(馃)的原料,我也参与了,众说纷纭。最后综合起来有3种:鼠麹草、泥胡菜(石灰青)、蒿属的一种(蓬、青),其中蒿属的这种很让我纠结,明明是很常见的植物,愣是定不了种,不过可以排除艾蒿。

  鼠麹草全身密布白色绒毛,因为有绿色做底,植株看上去呈灰白色。它们从上一年的冬天发芽生长,叶看上去肉肉的,毛茸茸地带着暖意和生命的气息。到了3月底,有些发育得早的就开花了。4月是盛花期,黄色的花(头状花序)非常鲜艳,不过花期也就在4月结束,花开过之后变成黄褐色,就不那么可爱了。到了5月,能看到只是果实上有些脏的感觉的淡黄褐色冠毛。
  对鼠麹草花的描述,我觉得《浙江植物志》比《中国植物志》更清楚:
  “缘花细管状,少数,顶端3齿裂,雌性,结实;盘花管状,较少,顶端5浅裂,裂片三角状渐尖,无毛,两性,结实。”
  不过还是要结合属的描述才算完整:
  “花全为管状,黄色或淡黄色;缘花多数,细管状,顶端3-4齿裂 ,雌性,结实;盘花少数,顶端5浅裂,两性,结实;花药基部箭形,尾纤细;花柱分枝圆柱形,顶端钝,有多数乳头状凸起。”
  这样的细致描述真让我着迷,自然万物奥妙细微实在让人惊叹。
  这里还牵涉到植物志描述的体例问题。从我查阅过的极少部分内容来看,有时要查一种植物的描述信息,在各论描述中找不到,可能要到属描述中才能看到,甚至要到科描述中。
  但是我始终没能看清楚鼠麹草的花。

  鼠麹草属植物,我见过的可能还有秋鼠麹草、白背鼠麹草、
  匙叶鼠麹草3种。秋鼠麹草和白背鼠麹草都是2013年8月才知道,秋鼠麹草的模样和鼠麹草在我看来基本上差不多,只是花期不同;白背鼠麹草则是在专家指点下才认识,和鼠麹草一点儿也不像。至于匙叶鼠麹草,我还不能确定。

  
  @深圳一石 577楼
  哪贴的这四张图,究竟是哪种鼠麴草?
  看到清晰的花粉,就让人想到风和蜜的甜味。
  -----------------------------
  就是鼠麴草。
  0124、向日葵
  向日葵,菊科(Compositae)向日葵属(Helianthus),一年生高大草本。
  拉丁名:Helianthus annuus Linn.

  我读小学时,住在金华建国路202号大院里。那时候院子里零零散散种着很多向日葵,还有很多蓖麻(记得当时书上、宣传画都说蓖麻的种种好处)。自己家的小院子里也种过向日葵,我还给它们浇水、施肥。在学校听老师说,向日葵的花总是向着太阳,我见到的好象并不这样。
  读初中时,在武义杨家和父亲一起种过向日葵(还种南瓜、大白菜、萝卜等),比较奇怪的是我们种的向日葵总不如别人种的高大。我曾仔细看过它的花盘,还曾把管状花抹下来,露出了下面的果实(就是葵花籽)。大约就是那段时间里,我可以肯定向日葵的花并不总是跟着太阳转的。
  后来好象向日葵渐渐少去,只是偶尔能看到零星种植的,对它们的记忆也渐渐褪去。

  大约是1989年,知道梵高著名的《向日葵》画,想到居然是自己小时候就种过,向日葵在我心中的感觉似乎变得不同寻常了。
  1990年9月,去北京旅游,火车快到北京时,看到地里种着整片的向日葵正在开放,那种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带来的视觉震撼非同一般。那时我才知道还有这么大规模种植向日葵的,想想也是,这么多的人吃葵花籽,要是像我以前所见的只是零星种植怎么可能提供得了?
  可能是在2007年,天天告诉我向日葵的管状花排列按斐波那契数列,之前我只是看着觉得那种排列很美,一种奇妙的旋转,看久了有点晕。
  2008年9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正碰上向日葵花展,让我再次体会1990年那种震撼感,也更仔细地观察了解了向日葵花的细微之处。除了自己以前常见的那种,还见到不少栽培变种:长得低低矮矮且花重瓣的;舌状花瓣较大且是中间褐色的;花盘上全是舌状花的……
  近些年,金华这边又有成片种植的,浙江师范大学校园内就有,开花的时候引得很多人去看、去拍照。

  前面已经提到过,据我自己多次观察,向日葵并不像传说中那样花盘明显跟着太阳转。查了些资料,大致是说生长前期的幼株顶端及中期的幼嫩花盘会跟着太阳转动,但也不是完全同步。成熟的向日葵花盘则往往是低头向地,向日是不可能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向日葵这种特性也是大自然无穷无尽奥妙的体现。
  关于向日葵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水泽仙女克丽泰倾慕太阳神阿波罗传说读来尤其令我心酸。

  “向日”本是这种植物的自然属性,到了人这儿就有了象征意义,面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含义:向往光明;向着“红太阳”,绝望的爱,亲近日本……我记得小时候有一首歌其中一句歌词是:“社员都是向阳花”。
  金庸《笑傲江湖》中有著名的武功秘籍《葵花宝典》,其第一要诀是:“欲练神功,引刀自宫。”从书中提到“千秋万世,一统江湖”的口号看来,宝典的名称似乎有所寓意。

  推原论始,向日葵是外来植物,原产北美,大约在明朝传入中国。让我纳闷的是嗑葵花子倒似乎是中国人的习惯和特长?

  
  @yaoyao971701 580楼
  天呐!青花把向日葵的管状小花都拍的那么清晰啊!!
  -----------------------------
  向日葵的花比较大,拍清楚不难的。
  @小卦 581楼
  向日葵在国外主要是榨油用的,和我们平时当零食吃的葵花孑品种有所不同,凡高画的应该是那妯油料作物向日葵。  
  -----------------------------
  受教了,谢谢小卦!
  0125、菊芋
  菊芋,菊科(Compositae)向日葵属(Helianthus)
  拉丁名:Helianthus tuberosus Linn.

  菊芋我见到很少,有记忆的并拍过照片的,似乎只有2008年10月6日在金华城西南330国道边见过,当时觉得像小一号的向日葵。10月21日在浙江植物论坛QQ群里请教后才知道是菊芋,菊科向日葵属。
  依稀记得那以后在金华有几次坐车时见到窗外路边似乎也有菊芋,看不真切,也都是零星一两棵。

  和大哥向日葵一样,菊芋也是外来植物,原产北美,现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浙江植物志》说:“(菊芋)块茎俗称“洋姜”,富含淀粉,可信用或作酱菜,也能提制酒精和白酒。“
  这么说来菊芋这个名字倒是概括了特点:花像菊,根(块茎)像芋。我还没有见过它的块茎。

  
  0126、泥胡菜
  泥胡菜,菊科(Compositae)泥胡菜属(Hemistept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Hemisteptia lyrata Bge.

  我在2006年的春天才认识泥胡菜,认识了之后,才又发现它其实也很普遍,经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经验,似乎在我刚开始认植物的时候特别多。
  其实说2006年认识泥胡菜,还不算是真的有把握辩认出它来,有一段时间我把泥胡菜和小蓟搞混了。大约是因为它们的花有些相似,又常常长一起,后来发现它们的叶子差别很大,花也有些不一样。我能够明确区分泥胡菜和小蓟,是在2008年。

  从植物分类来说,泥胡菜是菊科泥胡菜属唯一的种,这使它显得有些特殊,卓尔不群或有些孤单,尤其是在菊科这个庞大的家族里。泥胡菜分布于亚洲和澳大利亚,在中国,除新疆、西藏外,遍布各省区,不知道现在美洲和欧洲能否见到它们。我学习辩认植物以来,有几次遇到有人问我:发现了什么奇花异草没有?我就常常想起泥胡菜,它是我常见的野生植物,而对于生活在美洲和欧洲的人来说,可能也算是难得一见的奇花异草了吧?反过来说,其他地区的一些常见植物,对我来说也是奇花异草。还有一些号称“入侵植物“的,刚开始估计也算是稀罕物,尔后泛滥。

  泥胡菜的小苗只有基生叶,叶片羽状分裂,全部平铺在地上(在孝顺变35kV开关室边上见过很多),看上去有一种秩序感和韵律。在孝顺镇,我见到过一位农村大妈(孝顺变门卫蒋小奶)剪了很多泥胡菜,泡在一个大塑料盆里,说是用来做清明馃比用“蓬”做的好吃。
  茎抽出来,慢慢能长到50多厘米高,茎生叶的形状和基生叶差不多,这时候能看到叶的两面颜色不同:上面是一般的绿色,下面则白色,细看是密布着很细的柔毛。
  头状花序长出来,总苞片从下往上向里收缩,到最后像是突然束紧了,仿佛有意让管状小花经过一道束缚之后再有自由的绽放。小花紫红色,和小蓟的花稍有些像,但更进一步的细节如顶端的分裂、花柱分枝的形状等我还没有看清楚。
  泥胡菜的果实(瘦果)成熟时有些像蒲公英和小蓟,有着长长的冠毛(小降落伞),我觉得泥胡菜带冠毛的果实是最好看的,更具有梦幻般的感觉。

  我查到的关于泥胡菜的最早记载出自《救荒本草》:
  泥胡菜
  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茎梗繁多,叶似水芥菜叶颇大,花叉甚深,又似风花菜叶,却比短小,叶中撺葶,分生茎叉,梢间开淡紫花,似刺蓟花。苗叶味辣。

  但是找不到泥胡菜这个看上去很有意思的名字的来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