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箱底 586楼
  泥胡菜的果实,如此好看!
  “回想起来,我从小对植物就有些兴趣,也记住了一些植物。而后来对植物的爱好,则是种种机缘激发了早已存在兴趣。”
  嗯,那些草木,很早以前就在记忆里留下来最初的影像。爬山涉水,再次相逢,而且能够叫出名字来。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青花兄费心了,谢谢。
  -----------------------------
  泥胡菜的果实,确实是我见过的菊科众多有冠毛的植物中最漂亮的,浙植志上说:“冠毛异型,白色,两层”,这个我还缺乏了解,所以没有写。
  箱底不客气,实际上是你的回复让我又了解学习了一些植物知识。

  @象予独行者_ 587楼
  好多都见过,现在也记不住名字。很好的帖子
  -----------------------------
  谢谢观帖!
  0127、旋覆花
  旋覆花,菊科(Compositae)旋覆花属(Inul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Inula japonica Thunb.
  别 名: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庚。

  旋覆花有记载的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说:“旋覆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藏间寒热,补中下气。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生川谷。”《尔雅?释草》:“蕧,盜庚。注:旋蕧花也。”可见最初的记载离现在至少也有2000年了。

  旋覆花如此大名鼎鼎,而我却到了2008年11月18日在金华北山双龙洞附近才见到它,还没有拍清楚,无可奈何,只能用缘份来解释了。大约是因为照片见过一些吧,当时觉得似曾相识,但又记不起名字。之后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后才知道。
  再次见到它是2009年11月15日,在淳安龙川湾,记得是在一处叫芒花漾的地方,有不少,在初冬的寒意中自在开放,周围一大片全是芒或五节芒。这次我已经基本上能认出它来子。
  旋覆花的头状花序色鲜黄(但不暴力)。舌状缘花相对较窄,细细长长;管状盘花较多,密密麻麻。

  关于旋覆花及其别名,《本草纲目》“旋覆花”条下“释名”引寇宗奭的说法:“花绿繁茂,圆而覆下,故曰旋覆。”李时珍则说:“诸名皆因花状而命也。《尔雅》云:蕧,盗庚也。盖庚者,金也,谓其夏开黄花,盗窃金气也。《酉阳杂俎》云:金钱花,一名毗尸沙,自梁武帝时始进入中国。”
  对“旋覆”的由来仍是不甚了了,倒觉得“盗庚”这个名字有意思,至于段成式说的“金钱花”,可能是另外一种植物吧?

  
  @深圳一石 592楼 2013-01-23 23:15:45
  泥胡菜的种子,漂亮的一塌糊涂!
  旋覆花,当然是最最熟悉的草本了,但在青花瓷这里得到更精确的认知。
  -----------------------------
  泥胡菜的种子确实非常美,我几次看到都有惊艳的感觉。
  我也只是拍拍照片、查查资料,想对植物多些了解。
  @晨小染 593楼 2013-01-23 23:28:43
  喜欢这样的帖子,又知道了好多植物的名字。很多是常见的,却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
  拍得照片也很美,是不是每种都要拍个全株的样子,只看花或叶子,或是没有参照物看不出大小,很难辨认一种植物的。
  那个泥胡菜,我们这儿有一个很是难听的名字,秃疮疙瘩。好难听的吧,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的,所以很少有人亲近它。反正我是很嫌它的。不过似乎有药用的。
  旋覆花我们这儿叫做猫耳朵花。......
  -----------------------------
  我拍植物一般来说都有植株的照片,但是大多拍得不好,所以不好意思帖出来。以后拍植物要争取拍出好一些的植株照片。
  秃疮疙瘩、猫耳朵花这两个名字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
  0128、抱茎小苦荬
  抱茎小苦荬,菊科(Compositae)小苦荬属(Ixerid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Ixeridium sonchifolium (Maxim.) Shih
  (注:以上为《中国植物志》和《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分类,《浙江植物志》分类为:菊科(Compositae)苦荬菜属(Ixeris),拉丁名:Ixeris sonchifolia (Bunge) Hance.)

  抱茎小苦荬在金华是随处可见的野生植物,每年4、5月,在野地、在山麓,它们的花开得轰轰烈烈,那鲜黄的花惹人注目、招人怜爱。从它们的生境和习性来看,似乎介乎于原生植物和杂草之间,原生在山野的很多,出现在荒地、路边也不少,甚至在草坪上也能看到,颇有结农村包围城市的味道。这一特点,和乌蔹莓有些像。
  菊科植物属种众多,很不容易区分,我就经常因为苦荬菜、苦苣菜、山莴苣……等等一大堆菊科苦恼。相对而言,抱茎小苦荬是比较容易辨认的,我在2005年12月19日知道了抱茎苦荬菜这个名字,算是认识它了吧。后来见到的植物多了,有些植物很接近,反而觉得不是那么有把握了。
  2007年09月06日,查《中国植物志》网络版,查来查去找不到“抱茎苦荬菜”,用属拉丁名Ixeris也找不到,折腾半天,想到用种加词查sonchifolia,终于找到了。这才知道在《中国植物志》中它是小苦荬属(Ixeridium)的抱茎小苦荬[Ixeridium sonchifolium (Maxim.) Shih)]。再查《浙江植物志》网络版,却是苦荬菜属(Ixeris),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Bunge) Hance.]。这让我很是困惑,按说权威性,当然是《中国植物志》高,可《浙江植物志》晚出,总应该参考《中国植物志》吧,莫非是编写者的观点不同?
  2009年,买了《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此书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浙江植物志》的一些错误,里面也是按《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细察,应是小苦荬属从苦荬菜属的脱离出来自成一属了。
  那以后才知道植物分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众多专家学者有时意见并不统一,采用的分类系统也不尽相同。植物的科属分类,有的分离,有的归并。但是这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实在是很头痛的一件事。
  曾在CFH群里见到有人对秦仁昌先生颇有微辞,说他对于蕨类植物,经常稍稍有点细小的差别就弄出一个新种,其实没必要。这事是真是假以及程度以我对植物的粗浅了解来说还无法判断,不过从普通的人性偏向于相信有,因为植物学家也是普通人嘛,我想这里面有学术上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格的原因。

  草如其名,抱茎小苦荬中下部茎生叶和上部茎生叶基部耳状抱茎,但两部分的叶形差别很大,上部叶看起来茎象是从叶子中穿过似的,透着怪异,自然造化真是无奇不有。它的基生叶是莲座状的,平铺在地上,并不抱茎(也无茎可抱)。
  菊科中有一些植物的管状花中间的花柱分枝的顶端向两边分开并奇妙地卷起来(有点像剪刀),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律,抱茎苦荬菜的花就是这样。
  可能就是从抱茎小苦荬开始,我才注意到菊科植物舌状花先端还有分裂,或秀气、或可爱、或精致。

  
  @纳兰风清 602楼 2013-01-27 20:30:08
  再来欣赏并学习,好美的图,好美的野花!赞!
  -----------------------------
  纳兰风清好,谢谢夸奖!
  0129、莴笋、生菜
  莴笋,菊科(Compositae)莴苣属(Lactuca),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Lactuca sativa var. angustata Irish ex Bremer

  生菜,菊科(Compositae)莴苣属(Lactuca),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Lactuca sativa var. ramosa Hort.

  之前,我一直以为莴笋就是莴苣,而生菜只知道是莴苣属。2013年1月23日,写“青眼草木”系列时写到莴苣时,查《浙江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才知道莴苣和生菜都是莴苣(Lactuca sativa Linn.)的变种。这两种又都是可食用的蔬菜,我在菜市场的摊上见到它们的次数远远多于在地里或大棚中生长着的,所以就索性把它们放在一直起写了。至于莴苣,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见过,想想应该是见到过,但没有把握,那只好避而不写了吧。

  金华话中莴笋叫做莴苣笋,发音听起来像是“乌龟笋”,小时候着实在让我纳闷了很久,不明白这种吃的菜和乌龟有什么关系。
  莴笋的茎特别粗大,肉质。一般做为蔬菜也就吃它的茎,切丝凉拌,或者切片清炒。我从小就喜欢吃莴苣笋,喜欢它那股有些特殊味道。早些年,上夜班要自己烧夜餐,有一次,一位同事把莴笋切成滚刀块,加了辣椒粉炒,味道居然挺好。
  莴苣笋叶也可以吃,先用水焯过,炒的时候那种特殊的香气扑鼻,但吃起来有点涩口。
  后来在饭店里吃到莴苣笋干,韧韧的很有咬头,非常香。
  2006年前后的凤山街,路的西边已建了房子,东边是一片荒地,荒地上有人开垦了种菜。正是在这片菜地上,我见到了长出花序的莴笋,和翅果菊之类比较接近,那时才能明确无误地认出它是菊科植物。

  生菜好像是近十来年才有,以前没有见过,现在当然是非常普遍了。
  长在地里的生菜,我看去怎么也不像是菊科植物,倒觉得是卷心菜的近亲。也许花期的植株会说明它的身份,但我还没有见到过。

  莴笋和生菜,同是莴苣属,外观差别却很大。而人们食用,一吃茎,一吃叶,取舍不同。自然万物的同与异、植物分类的规则、人对自然的利用这三个问题在我这儿纠缠不清了,更深一层的问题是人对自然的认知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菜
  @深圳一石 605楼 2013-01-27 23:47:00
  你拍的抱茎小苦荬真妖娆。好常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分辨菊科的这些植物。
  -----------------------------
  我觉得抱茎小苦荬在菊科野生植物中算是清爽漂亮的。
  菊科植物我也头疼,我记录的名录中见过的菊科约有70多种,大约只有一半自己觉得还有点把握。这次写到菊科,真是掉入大坑了,好在终于快写完菊科了。写的过程中自己也学习了不少知识。
  @象予独行者_ 607楼 2013-01-28 12:25:40
  好多在田野里都见过,才知道名字。但一次记不住
  -----------------------------
  我这里只能参考,多看实物几次就能记住了:)
  0130、稻槎菜
  稻槎菜,菊科(Compositae)稻槎菜属(Lapsanastrum),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

  动手写稻槎菜时,才发现自己以前都把槎读成了chuó,而正确的读音是chá。记得以前查过,不知哪个环节上出错了,也许只是自己记错了。
  《中国植物志》说稻槎菜是“一年生矮小草本,高7-20厘米。”,它确实又矮又小,20厘米可能是它包括花葶、花序的极限高度了吧,反正我见过的稻槎菜一般远远低于20厘米,也就10厘米多一点。稻槎菜矮小得让一般人往往忽略了它,我却在对辩识植物感兴趣以后较早地在正值花期时“发现”了它。这是很自然的事,关注了,那些差别和个性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2006年3月16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我算是知道了它,但当时别人告诉我的名字“稻搓菜”,这一错误延续了一段时间。

  在金华,稻槎菜多见于稻田、菜地,路边也有,但不多。
  2007年2月13日,我在金华城西南330国道边的菜地里见过特别大的稻槎菜,中间花葶很粗,周围全是花,看上去有些另类,可能因为是菜地里施了化肥有缘固?
  据我看到有限的植物而言,稻槎菜与菊科其他大多数植物相比,好像是造物偷懒的产物,显得很简单。叶简单:基本上是基生叶,少数茎生叶,叶片或裂或不裂,变化也不大,大致总是那样的形状;花简单:总苞片层数和数目都不多(有些菊科植物总苞片非常繁复),花全是舌状花,数目也不算多(一般也就10枚左右)。总之,它的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简单。但简单中也有精致,舌状花先端有5个齿,像雕刻出来;花柱分枝先端2分岔并曲卷,褐色的花药在花柱分枝下包裹着花柱……

  查找稻槎菜这个名字的来源时,总记得自己似乎在哪儿看到过有关说法,与稻有关。查《本草纲目》、《植物名释札记》、《植物古汉名图考》中都没有。在网上找了半天,所见都说是始载于《救荒本草》,并有引文:
  “《救荒本草》:生稻田中,以获稻而生,故名。似蒲公英叶。又似花芥菜叶,辅地繁密,春时抽小葶,开花如蒲公英而小,无蕊,乡入茹之。”
  (上面是我在某网站找到的原文,明显有两个错字,“辅地繁密”应是“铺”,“乡入茹之”,应是“人”。)
  粗看,自己觉得文字是《救荒本草》的风格,但查自己的《<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索引里找不到,把全书翻了几遍,也没找着。细看网上几处的资料,一般都是引用上述据称是《中华本草》的内容。看来网上的错误始于《中华本草》,但到新浪共享资料找电子书,未找到全的,所以不能确证是《中华本草》原文如此。正感觉有些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想到还没查过《植物名实图考》,一查,有了:(《<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张瑞贤等校注,P106)
  “214.稻槎菜
  稻槎菜,生稻田中,以获稻而生,故名。似蒲公英叶。又似花芥菜叶,铺地繁密,春时抽小葶开花,如蒲公英而小,无蕊,乡人茹之。
  雩娄农曰:江湖间多野蔬,而地卑湿薀孽生蛆。又虺蜴所径窦,故挑菜者有戒心焉。稻槎菜生于稻之腐余,其性当与谷精草比。吾乡人喜食之。《救荒本草》所列皆山野中物,采录亦弗及。每忆其黄花绿茎,绣塍铺陇,觉千村打稻之声,犹在耳畔。”
  原来如此,那段引文是《植物名实图考》里的,而且吴其濬明明已经说了:“《救荒本草》……采录亦弗及。”怎么还有人把那段话当成是《救荒本草》里的?图谱看着也像是稻槎菜,但是吴其濬说花“无蕊”,与我见到的不符。顺便说一句,很喜欢吴其濬最后的一点抒情。
  回想当初看到网上资料,自己觉得像是《救荒本草》的风格,也是草率了。《救荒本草》按体例有“救荒”项,一般有食用方法,不会在描述中直接写“乡人茹之”。
  由此不得不(其实我对这种句式非常反感)说说对待网络资料的问题,其实也简单:首先网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然要利用。其次是对网络信息要慎重,不能轻信,尽量多查几处。具体到我查对植物的经验,文字信息相对还好一些,图片资料的错误真是太多了。
  回到稻槎菜这个名字,“槎”同“茬”,它的意思只不过是说这种植物在稻田里与收割了稻后余留的一截截残株生长在一起,这种景象我亲眼见过。本来可以写成“稻茬菜”,偏偏要用相对深奥的“槎”,这里又是植物命名者爱用生僻字的一例。我觉得像这样人为设置理解上的障碍完全没有必要,但也无可奈何。


  补充:
  2013年1月28日,写“青眼草木”系列到“黄瓜菜”。
  按写到现在形成的习惯,先搜搜自己下载的《本草纲目》WORD版中有没有,结果有,全文如下: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黄瓜菜(《食物》)
  【释名】黄花菜。
  时珍曰:其花黄,其气如瓜,故名。
  【集解】
  颖曰:黄瓜菜野生田泽。形似油菜,但味少苦。取为羹茹,甚香美。
  时珍曰:此菜二月生苗,田野遍有,小科如荠。三、四、五月开黄花,花与茎、叶并同地丁,但差小耳。一科数花,结细子,不似地丁之花成絮也。野人茹之,亦采以饲鹅儿。
  【气味】甘、微苦,微寒,无毒。
  【主治】通结气,利肠胃(汪颖)。

  但是看描述不是现在所说的菊科黄瓜菜,当然更不是百合科萱草属的黄花菜。
  再看《植物名释札记》电子版(夏纬瑛,农业出版社,1990年),结果也有:(P225)

  206.黄瓜菜
  今之菊科植物,有黄瓜菜(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者,不知其为名因何取于“黄瓜”。
  此种植物开黄花,嫩时可食。疑“黄瓜菜”即“黄花菜”之讹。

  但是拉丁名明显不是现在所说的黄瓜菜[Para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Nakai],查《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却是稻槎菜。
  猛然醒悟过来,《本草纲目》中的黄瓜菜也可能正是稻槎菜,其描述的生长期、生境、花期都符合,特别是形态,“小科如荠……花与茎、叶并同地丁,但差小耳。一科数花,结细子,不似地丁之花成絮也。”应该是稻槎菜的特征。但是李时珍说“其气如瓜”,我还没有注意闻过。

  
  小卦好!
  年关将近,事情多,“青眼草木”写得慢了。
  0131、黄瓜菜
  黄瓜菜,菊科(Compositae)黄瓜菜属(Paraixeris),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ara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Nakai

  黄瓜菜是我较早就认识的植物,但很长时间不知道名字,只能称呼为“那种山上开黄花的菊科”。
  说是较早认识,是因为金华的北山算是经常去,每年深秋时节(10月下旬左右),常见山上有几种开白花和黄花的植物,白花的是微糙三脉紫菀,黄花的有千里光,还有一种我觉得比较特别的就是黄瓜菜。

  在山上,黄瓜菜常常形成小群落,一丛丛的黄花惹人注目。它的叶形有些特殊,尤其是茎中部和上部的叶,我的感觉是不像自然生长,倒像是按工业流程设计后在制造出来的。它们的花序在花开过之后,总花梗弯曲,舌状花干瘪缩成短柱状垂下,给我一种垂头丧气的观感。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我凭的一点植物分类知识和经验,只能从花判断它是菊科,属就不知道了。
  记住这种植物之后,查来查去也没查出它的名字,自己拍过而不认识的植物很多,菊科对我来说又实在难区分,也就放下了。直到2011年11月在北山上再次拍到了它,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老蒋说是黄瓜菜。
  查《中国植物志》,有黄瓜菜[Para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Nakai],图版也正是黄瓜菜无疑。奇怪的是《浙江植物志》中找不到黄瓜菜,连黄瓜菜属都没有,但《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与《中国植物志》一致。后来偶然在《浙江植物志》中查到:苦荬菜 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Stebb.——Prenanthes denticulata Houtt.。这后面的斜体字是拉丁异名,可能《浙江植物志》把黄瓜菜与苦荬菜归并为一种了,但是图版却明显是另一种菊科植物,看形态描述,与我见到的黄瓜菜也不符。

  《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都载有“黄瓜菜”,但其所指,似乎都不是现在所说的黄瓜菜。《本草纲目》所指,可能是稻槎菜,《植物名实图考》则说“《救荒本草》黄鹌菜即此”。那么现在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谢谢成版!
  0132、假福王草和毛枝假福王草
  假福王草,菊科(Compositae)假福王草属(Paraprenanthe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araprenanthes sororia (Miq.) Shih

  毛枝假福王草,(Compositae)假福王草属(Paraprenanthe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araprenanthes pilipes (Miq.) Shih

  2007年5月23日,我在安地汤店村四顾屏山路边凉亭外看见几株高大的博落回中间长着一棵同样高大的植物,叶子和博落回明显不一样,当时想可能是博落回属的其他植物吧。
  回家上网查《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博落回属,全中国此属中除了小果博落回外没有第三种了,而浙江省只有属长一种,那么,博落回属是可能了。
  6月9日,再到那地方去,这种植物似乎已经开过了花。
  后来在某个论坛看帖时偶尔发现它可能是假福王草属的,而我首先感觉到的是植物名称也真是千奇百怪,不知有怎么个说法,想来还有真福王草吧?(查《中国植物志》果然有福王草,但《浙江植物志》无福王草属,只有假的。)隐约记得南明有个福王,曾短暂称帝,莫不成这名字还与他有关?
  8月15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有专家(碧妍:高亚红)说是毛枝假福王草。查《浙江植物志》菊科假福王草属分种检索表相关部分如下:
  1.叶片大头羽状分裂
  2.茎及花序分枝光滑无毛;叶片顶裂片宽三角状戟形、三角状心形、三角形或宽卵状三角形…………………………………………………………………………2. 假福王草 P. sororia
  2.植株上部及花序分枝被稠密的多节毛;叶片顶裂片大或稍大,卵形、椭圆形、宽三有状戟形、椭圆形或长菱形………………………………………………3. 毛枝假福王草P. pilipes
  细细对照,自己见到是毛枝假福王草。

  之后,2009年5月27日在永康倪宅、2010年5月12日在武义龙潭背见过假福王草属植物,但还没有见到它的花,具体的种定不了。


  附记:
  查看自己的照片时,发现2007年4月27日在新安江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边上见过假福王草属的植物了,细看照片,也应是毛枝假福王草。

  以下两张照片都是毛枝假福王草
  
  0133、矢镞叶蟹甲草
  矢镞叶蟹甲草,菊科(Compositae)蟹甲草属(Parasenecio),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arasenecio rubescens (S. Moore) Matsuda(《浙江植物志》)、Parasenecio rubescens (S. Moore) Y. L. Chen(《中国植物志》)
  别 名:蝙蝠草、牛芳草

  2012年5月27日,经大风兄引介,参加了“行走金华”群到武义牛头山穿越牛活动,共约40人。跟随浩浩荡荡的队伍爬山,在我是第一次,对我来说,这样的行走太匆忙了。接近顶峰的时候,看到一种叶子有些像枫树叶的草本,大风兄说是蝙蝠草,当时我以为他说的是防己科的蝙蝠葛,断然说不是。后来还见到了叶子紫色的植株,已经有花序了,大致可以判断是菊科。
  回家后自己查电子版《浙江植物志》,还是按着大风兄说的“蝙蝠草”这个线索查,一下子就查到了是菊科蟹甲草属的矢镞叶蟹甲草,也叫蝙蝠草。想想自己在山上的断然否定,实在惭愧。

  到目前为止,我就只见过它这么一次。
  2012年8月15日,在清凉峰十门峡景区见过一种跟自己感觉与矢镞叶蟹甲草接近的植物,可能是黄山蟹甲草。

  蟹甲草这个名称大概是指叶形像蟹壳,但是加上“矢镞”大约是特指这种植物的叶形状像箭头,也看看也确实像。但是“镞”本义就是箭头,叫“镞叶蟹甲草”不是很好吗?没必要再加个“矢”字。原以为这又是从拉丁名种加词硬译过来的,不想一查“Rubescens”却是“变红色的”的意思。

  
  前几天上了趟北山,拍到单叶铁线莲、金缕梅、匍匐南芥、檫木(居然已开过花了)、柃木属(隔药柃或微毛柃)、尖连蕊茶、宽叶老鸦瓣(二叶郁金香)等
  @小卦I 620楼 2013-02-22 17:54:16
  菊科蟹甲草,好象见过这样的叶子,没去往菊科方面想,现在知道它的名字了,以后拍到野生菊科我就先到这贴来查一下,青花瓷兄贴的这些和将要贴出来的太全面了。
  -----------------------------
  我所见过并且已经认识的植物,仅就浙江省而言也是很有限的,其他省份的则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全面是实在说不上。
  据《浙江植物志》记录,浙江菊科植物种及变种共225种,我大约见过70种左右,还不到三分之一,而其中自己能写一点内容的又不到50种。
  @清扬婉兮阿湄 623楼 2013-02-24 21:54:36
  青花瓷元宵快乐!
  -----------------------------
  谢谢清版!
  元宵快乐!
  0134、台湾翅果菊
  台湾翅果菊,菊科(Compositae)翅果菊属(Pterocypsela),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Pterocypsela formosana (Maxim.) Shih

  大约从我在2005年对植物感兴趣并开始拍植物照片以来,就频频荒地里看到一种植物,它的叶给我的感觉很特殊,觉得叶的形状非常像古代武士的铠甲,灰绿色叶面上隐隐带有蓝色调。恍惚之中,我竟认为它是上古的植物。等到它开了淡黄色的花,是典型菊科的花。
  在网上请教,最早(2005年)有人鉴定为山莴苣[Lagedium sibiricum (Llinn.) Sojak],自己也就以为是了。大约在2007年,自己查《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山莴苣属(Lagedium)只有一种,未记录浙江有分布,而《浙江植物志》中压根就没有山莴苣属(Lagedium)。后来又有人说是翅果菊,查《浙江植物志》,翅果菊又名山莴苣,可自己看来看去总觉得不是很像。更让我觉得微妙的是我拍到的这种好象没再见到其他人帖过,难道这种在金华广泛分布的植物其他地方却罕见?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我的观察到的来说,它常见于路边、荒地,具有一般杂草的习性,而且很可能是一种外来物种,这样的植物应该分布较广。
  接下来在很长时间里,自己一直定不了种,2012年,又在一个专业的QQ群里请教,结果多人鉴定都说是台湾翅果菊,那种应该是了吧。不过,实话说,我自己查来查去觉得还是难确定到种,翅果菊属大致错不了。

  
  害-虫好久不见了,新春快乐!
  说起来我拍和辩认植物直接的动因就是因为在闲闲书话看到修竹兄和你拍的植物,还有你那个关于植物网站的帖。也算是慢慢积累吧,到现在认识的大约1000多种。

  小卦兄好!
  0135、千里光
  千里光,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属(Senecio),多年生攀援草本。
  拉丁名:Senecio scandens Buch.
  别 名:千里及、千里急、黄花演、眼明草、九里光、金钗草、九里明、黄花草、九岭光、一扫光、九龙光、千里明、百花草、九龙明、黄花母、七里光、黄花枝草、粗糠花、野菊花、天青红、白苏杆、箭草、青龙梗、木莲草、软藤黄花草、光明草、千家药

  我对千里光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回想起来,最早大约是先知道千里光这个名字,响亮中透出神奇,让我很是向往。
  2005年11月13日,在金华傅村镇金三角开发区的野地里,第一次拍到千里光,请教后知道是它,但那时并无把握能认出来。
  后来,每年都去爬爬山,发现在金华的山上,深秋季节有一种开黄花的植物,花期与野菊花差不多,但是花和叶明显和野菊不一样。在很长时间段内我一直未能确定道它就是千里光。
  直到2009年冬天,自己查看过去拍的照片,并对照《浙江植物志》的描述,才把实物和名称结合起来,算是认识它了。
  但是我居然在2012年12月5日才知道它是攀援草本。当时和L同学、Y先生一行去爬山,在山上先是看到一种植物爬在树上,已经有了白絮状的种子,我还以为可能是铁线莲属的某种,Y先生说是千里光。尔后见到了攀爬在树上有残花的植物,确定就是千里光。回家查《中国植物志》,千里的形态描述第一句就是:“多年生攀援草本。”
  反思认识千里光的过程,大约当时看到花、叶就以为认识了,没有认真观察完整的植株形态,也没有好好看看植物志中的形态描述。

  千里光的名字始见于苏颂《本草图经》,大约来源于它的疗效:明目。《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中都做“千里及”。《滇南本草图谱》说:
  “ ‘光’、‘明’义同,‘千’、‘九’音近,而‘及’、‘急’、‘芨’,并从一声转讹,以‘及’为正,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
  我赞同这个说法。千里及符合它的特性,千里光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响亮但容易误解(至少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如此),不过叫习惯了也就成了通用名了。

  
  @晨小染 630楼 2013-02-27 21:59:32
  抱茎小苦荬,又知道一种常见野花的名字了,那个翅果菊看着也像常见,也不知道名字。
  青花知道的好多。看到踏花有写野花出书的,你这个也可以了呢。
  -----------------------------
  菊科的植物有些比较难辩认,我虽然自觉还算审慎,但限于水平,发在这里的肯定也有错误。
  认植物也就是一项爱好,慢慢地积累,知道的总是越来越多。
  踏花里高手如云(低手当然更如云:)),我知道就有好几个人出过书的,我和他们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墨酣 631楼 2013-02-28 18:54:05
  青花好!
  我会常来看你的,还有修竹。
  :)
  -----------------------------
  墨酣好,新年吉祥!欢迎常来。
  @害-虫 633楼 2013-02-28 21:23:33
  青花兄这么长时间一直细心的观察植物,比害虫心静多了。我好久没有认植物了呢。
  -----------------------------
  我也不是一直都是保持着兴趣。去年拍的植物比较多一些,然后自己也早想着要整理一番,学一点植物知识。
  0136、蒲儿根
  蒲儿根,菊科(Compositae)蒲儿根属(Sinosenecio),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Sinosenecio oldhamianus (Maxim.) B. Nord.

  2006年4月15日,我独自去爬金华罗店镇的狮子山,下山走入罗店村,在一户农家的墙沿水沟边,见到一种正开花的植物,鲜黄的花在春日的艳阳下辉煌夺目。叶子大的巴掌大,沿茎往上,叶渐小,都有明显的锯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蒲儿根,当时还不知道拍这种淡色的花必须用点测光,否则拍出来的花太亮(用摄影的术语来说是“过曝”),结果只有拍全部是花的照片才勉强可看。5月22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了名字,可是之后又忘记了了。
  2007年,先是4月15日在金华北山的盘山公路边又看到了蒲儿根。接着4月26日,在新安江靠山的公路边看到成片的蒲儿根,密集的黄花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带给我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内心感到一种震撼。之后,分别在绿镜头和踏花行两个网站请教,这次终于算是记住了。
  2009年5月4日,到金华安地镇,看到公路边有零星的蒲儿根在开花,那一带还算不上是山里。
  2010年1月24日,在整理自己拍的植物照片时,发现《浙江植物志》中蒲儿根归入千里光属(Senecio),而《中国植物志》单独有蒲儿根属(Sinosenecio),再查《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有蒲儿根属(Sinosenecio)。具体的分类依据我是不懂的,我想还是应该按后两者的分类吧。
  2010年4月17日,下班,和朋友HJ去安地镇里面里面,一直到琴坛。看到路边有较多的蒲儿根,基本上没开花。想像它们开花时一定很壮观。5月12日,到武义龙潭背。一路上看到很多蒲儿根,到了龙潭水电站的山脚下也是如此。到了山上,蒲儿根更多。5月21日,到汤溪镇九峰水库,看见蒲儿根还在开花。这时候我知道蒲儿根在金华一带应算是很常见的野生植物。
  之后每年都能见到蒲儿根,一般是4月中上旬开花,花期持续到5月下旬。
  2012年4月27日,在永康大寒山,我看到了迄今所见最为壮观的蒲儿根花海。

  蒲儿根的名字来历不明,查了几本书都没有,在网上找资料也一无所得。《本草纲目》中倒是有“蒲儿根”,但那是指香蒲的根。

  
  0137、续断菊(附:苦苣菜)
  续断菊,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Sonchus),一、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Sonchus asper (L.)Hill.
  注:用《浙江植物志》的中文通用名,《中国植物志》的中文通用名是花叶滇苦菜。

  苦苣菜,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Sonchus),一、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

  “论理我们早该彼此认识了。”钱钟书先生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中如是说。我觉得我和续断菊“论理”也是如此。因为事实上我见到续断菊的次数非常多,没有关注之前那些视而不见的情况不去说了,从2005年开始,我见到它实在太频繁了。可是我真正能认出它,特别能把它与苦苣菜区分开来,还是2010年的事。所以世上不论理的也不少。
  从2009年冬天开始,到2010年的初春,我对单位里草坪上的几株菊科植物跟踪观察直到它开花结果,并在网上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一直到4月23日,根据《浙江植物志》苦苣菜属下分种检索表中苦苣菜与续断菊的区别,终于确定了它就是续断菊,同时也认识了和它同属的苦苣菜。具体的区别是:
  1、一二年生草本,无匍匐根状茎;叶片长圆状宽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边缘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具刺状尖齿;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瘦果倒卵形,扁平。
  2、叶片不分裂、或羽状浅裂,边缘具密而不等的刺状齿,基部具扩大的圆耳抱茎;瘦果倒长卵形,纵肋间无横皱纹…………………………………………………2、续断菊 S. asper
  2、叶片羽状深裂,边缘具刺状尖齿,基部具急尖的耳状抱茎;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纵肋间有横皱纹……………………………………………………………3、苦苣菜 S. oleraceus

  之前因为不知道,所以也不会注意到这些细微差别,属于“视而不见”。不过我看的只是叶片的分裂情况、叶基部抱茎部分的形态,并没有观察到瘦果的形态。
  认识续断菊和苦苣菜之后,回想起来,之前很多次都已经看到过它们的幼苗它的花它的果实和种子,但由于自己的观察缺乏延续性,总似乎对它的不同生长时期里的印象有脱节,所以一直都不能确定是它。根据上述的区分方法,我观察到单位里的草坪上两种都有,续断菊更多一些。
  但是之后的日子里继续观察,似乎叶基部抱茎的形状在同一株上也有不同,这让我有些傻眼了。迷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才想到:会不会同属的这两种有杂交的情况出现?这似乎不是我能搞清楚的了。

  续断菊在冬天发芽生长,基生叶平伏在地上,一般不分裂,叶缘有明显的锯齿,可能是因为寒冷,它的叶有时会呈紫色。到了初春,它们的茎向上生长,植株的样子比较粗犷。它们有些性急的(或者说是发育早的)在2月下旬3月初就开花了,它的花(头状花序)全部是舌状花,花瓣整齐地形成呈一个平面或中间微稍凹入(这一点在菊科里稍显特殊),在我看来有些过于整齐了,不过细看也自有它的美。4月是它的花期,随处可见的无数黄花喧嚣着它们的存在。到了5月,就能看到带有白色冠毛的种子了,我总觉得这种白色的绒球看上去不怎么洁净。有风的时候,种子会被冠毛带着随风飘去,再悄悄地降落。
  我有许多次碰到有人指着续断菊、苦苣菜之类的东西问我是不是蒲公英。我估计他(她)大约认为果实白絮状的就是蒲公英了,我自己就曾经这样以为,殊不知对植物有些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菊科里这样子的实在是太多了。一般的情形是,在我说了不是之后对方就没兴趣了,我也就不再解释,兴趣这东西勉强不来。

  在《中国植物志》里续断菊叫“花叶滇苦菜”,另标有别名“断续菊”。我觉得这样以地名命名非常没有道理:所谓“滇苦菜”的一个“滇”字就把地域给限制了,而实际上植物的生长往往并不受地域命名的严格限制,总会越出地名之外。由此展开说一下,许多以地方命名的植物的命名都是没有道理的,比如说植物学名中的“日本 japonicus”、“香港 hongkongensis”、“波斯 persica”。我自觉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但这种情形实在是让我不舒服。很多植物学名中有“日本 japonicus”的,实际上原产中国。学名中有“香港 hongkongensis”的,很多是原产中国大陆的。而学名中有“波斯 persica”的最大冤案可能就是桃了,居然是“Amygdalus persica”!分析一下:有“日本 japonicus”的,可能是日本的植物学家发现并命名的,或者是在日本发现的,当然也有原产日本的;有“香港 hongkongensis”的,我想与香港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有很大的关系,而很多植物学家是英国人,可能有很多植物是发现人在香港发现的。具体到桃的拉丁名“Amygdalus persica”,我想可能是在古代桃由中国传入波斯,后来植物学家在波斯“发现”这种植物并命名了。说到底,还是某个时期内(或者长期以来)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与缺乏。当然,也有很多种加词是“中国(China、Chinensis、Sina、Sinensis或Sinicus)”的植物。
  无可奈何的是,现在的国际植物命名规范允许以地名命名。
  基于上面说的,我还是喜欢“续断菊”这个名字,不过查来查去找不到出处,也许是因为和川续断有些像,还是有“续断”的功效?

  顺便说说“苦菜”。
  《诗经?唐风?采苓》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邶风?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的都是苦味的可食用植物,至于原植物是什么,恐怕已不可考。《神农本草经》亦有苦菜,列为上品,但没有形态描述,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在我看来比较离谱的是陶弘景说“似茗”(不过他也没有肯定说是),我觉得也同样不可考。
  《救荒本草》中有苦苣菜和苦荬菜,描述得比较清晰,并有较精确的图谱,看上去倒是现在苦荬菜属或小苦荬属的植物。
  《本草纲目》则把苦苣菜和苦荬菜归并为苦菜。李时珍描述道:
  “苦菜即苦荬也,家栽者呼为苦苣,实一物也。春初生苗,有赤茎、白茎二种。其茎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胼叶似花萝卜菜叶而色绿带碧,上叶抱茎,梢叶似鹳嘴,每叶分叉,撺挺如穿叶状。开黄花,如初绽野菊。一花结子一丛,如茼蒿子及鹤虱子,花罢则收敛,子上有白毛茸茸,随风飘扬,落处即生。”
  我觉得可能是苦苣菜属、苦荬菜属或小苦荬属的东西,更接近苦苣菜或续断菊。
  《植物名实图考》有苦菜和滇苦菜。吴其濬在“苦菜”条下有大段议论,大致是针对名称而言,我还没有完全看懂,其描述和图谱则,则像是苦荬菜属;而滇苦菜图谱非常像苦苣菜或续断菊。
  《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中都没有中文通用名为“苦菜”的植物。现在一般说的苦菜,大约包含了菊科苦苣菜属、苦荬菜属、小苦荬属等的多种,另外败酱也被称为苦菜,它可是败酱科的科长大人。

  
  @林音谷lyg 639楼 2013-03-04 21:56:42
  喜欢喜欢很喜欢。平实自然真实。
  -----------------------------
  谢谢!
  @小卦I 640楼 2013-03-05 16:31:02
  前几天我也拍到了续断菊,就是花叶滇苦菜, 叶子羽状深裂刺很多,查了下就是续断菊,苦苣菜没拍到过,没法比较,以后再找找看,同时见过这两种就容易区别了。
  -----------------------------
  叶羽状深裂,按说是苦苣菜。叶基抱茎处的耳状的形状特征可能更明显一点。
  0138、孔雀草(附:万寿菊)
  孔雀草,菊科(Compositae)万寿菊属(Tagete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Tagetes patula Linn.

  万寿菊,菊科(Compositae)万寿菊属(Tagete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Tagetes erecta Linn.

  孔雀草和万寿菊非常接近,都是外来的种植观赏花卉,《中国植物志》说原产墨西哥。
  我最早是2005年9月12日,在金华一中大门口的花坛内拍到一种开黄花叶子细碎的植物,9月18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是孔雀草。以后在婺州公园等一些地方的花坛里常常见到,花期非常长,从5月到12月,都能看到它们的花。
  大约是2006年初,又见到万寿菊的图片,和孔雀草非常相像,想当然地以为是同物异名。
  直到2010年1月24日,自己整理植物照片时,查《浙江植物志》,才发现万寿菊属(Tagetes),万寿菊(Tagetes erecta)和孔雀草(Tagetes patula)是不同的种,但也没有继续查资料深究。
  2013年3月4日,写“青眼草木?孔雀草”时,想起来这两种要区分,细看《浙江植物志》孔雀草的描述中有:
  “与前种万寿菊的区别在于叶的裂片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梗顶端稍增粗;舌状花金黄色或橙色,带红色斑。”
  查万寿菊对应的内容:
  “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头状花序梗顶端棍棒状膨大;舌状花黄或暗橙色。”
  根据上述,自己列了个对比的表格,似乎比较容易区分了。
  再查《中国植物》,发现有万寿菊属分种检索表:
  1、头状花序梗顶端稍增粗;总苞长1.5厘米,宽0.7厘米;舌状花金黄色或橙黄色,带红色斑。舌片多少圆形,管部常短于冠毛;叶的裂片线状披针形……………………………1、孔雀草 T. patula L.
  1、头状花序梗顶端棍棒状膨大;总苞长1.8-2厘米,宽1-1.5厘米;舌状花黄色或暗橙红色,无红色斑,舌片倒卵形,管部几与冠毛等长;叶的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2、万寿菊T. erecta L.

  翻检自己拍的照片,两种都有,但大多数因为不知道,没有拍花梗、总苞片这些特征部位。但是有些照片能看到的特征又有似乎介于两者之间的,实在分不清是什么。可能还是因为园林栽培中培育杂交的结果吧。
  回想自己认识分辨它们的过程,因为万寿菊属外形特征明显,与其他菊科其他属的植物分辩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同属植物的差别也许不是当时(2006年)的我能够看出来,而且也没有查资料细究,导致了大约5年时间里把两种植物混而为一了。


  
  上面那个小图看上去感觉像是旋复花,下面大图看不出是什么。
  0139、蒲公英
  蒲公英,菊科(Compositae)蒲公英属(Taraxac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几年前,有次和朋友聊天,说现在店里的菜都吃厌了,都喜欢吃野菜了,情形的变化是这样的:
  以前到店里说:老板,肉有吗?
  后来到店里说:老板,蔬菜有吗?
  现在到店里说:老板,野菜有吗?
  我说我们就说:老板,草有吗?
  后来讨论得出最佳的请客方案是:直接把人拉到植物丰富的野外,喜欢啃什么就啃什么,绳子就免了。

  我很早就知道蒲公英,小时候家里养兔,经常跟着比我大一些的孩子去割兔草,就算是认识它了吧。那时经常扯断它的叶子,看着白汁流出来,这也算是一种鉴定区别的方法。不过现在想起来有些疑问,那时候恐怕不见得能把蒲公英从众多相似的菊科植物中准确地区分出来吧?
  不知什么时候,蒲公英成为野菜了(我知道大约是2009年左右),以前——当我割兔草时——是猪吃的,很多野菜都这样。而且有些不属于野菜的,如蕃薯藤、南瓜藤、菱角藤、紫云英苗等,也是从猪食变成人的盘中美味。或许,这也算是轮回。

  蒲公英初春开始生长,全部是基生叶,无地上茎,当然没有茎生叶,叶平铺在地面,或者稍稍向上,呈莲座状。每张叶有变化多端的分裂。我现在还不能从幼苗准确地认出它来。
  3月初,就能看到花茎从莲座中间高高地长出(相对铺在地上的叶而言),有的只一根,有的有几根,多的我见过十几根。每根花茎顶端只有一朵花(头状花序)。它的全部是舌状花,鲜黄色,在春日的嫩绿中分外明艳。细看花,先端有整齐的5个锯齿。花柱分枝褐色,细长,卷曲。
  3月到4月,是蒲公英的花期,花开过以后,谢了,带着白色冠毛的种子在花序托上形成一个毛绒绒的圆球。这些绒球多少有些透明的感觉,我觉得远不如泥糊菜和小蓟的种子形成的果序那样梦幻般的漂亮。
  种子成熟,瘦果与花序托之间的联系变得稍有外部的微弱力量比如一阵微风就能使它们脱离。种子随风而去,散落到不确定的地方,这样的方式让我感觉很潇洒,很多菊科植物都是以这样的方式传播种子。种子离开后,剩下光秃秃的花序托,有一次,我看着那花托,突然觉得就像辛劳养儿育女的父母亲。

  我曾经多次遇到有人指着其他的菊科植物问我是不是蒲公英。如上面说到的,蒲公英只有基生叶而无茎生叶,每根花梗的顶端只有一朵花(一个头状花序),这两个特征,再加上黄色的花、白色有些透明意味的绒球,应该比较容易辩认出它。

  蒲公英这个名字显得有些怪异,好像有什么来头似的。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蒲公英”条下“释名”说:
  “名义未详。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作仆公罂,《庚辛玉册》作鹁鸪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乳草。按:《土宿本草》云: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
  我很佩服李时珍这种态度,未详就是未详,老实地说出来,不乱猜,更不编故事。
  好的故事我还是喜欢看的,可网上能看到关于蒲公英的故事,我看了觉得明显是根据名字再编成的故事,而不是这个故事能说明蒲公英名称的来历。

  
  @舒飞廉 648楼 2013-03-14 11:27:09
  我也买了一些《中国植物志》……得空再慢慢细看,这个帖子太好了。
  -----------------------------
  飞廉好!我还没亲眼见过飞廉呢,只见过照片。
  我的《中国植物志》是电子版的:)
  0140、苍耳
  苍耳,菊科(Compositae)苍耳属(Xanthium),一年生草本植物。
  拉丁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我很早(大约是读小学之前)就认识这种植物了——或许确切地说应该是认识它的果实,那时候叫它“棉风草籽”。它最让我记住的是果实上有钩刺,小时常把它的果实摘下来玩,恶作剧地扔在女同学的头发上,更过分的时候还要再揉上几把,那就很难弄下来了。为了这个,没少挨老师的批评。后来想起来,这是比我大很多而且更调皮的哥哥教我做的“坏事”,它的名字也是哥哥告诉我的。年纪稍长,我知道了苍耳作为中草药被普遍使用,因为常常能在倒掉的药渣里看到苍耳的果实。

  许多年以后,我开始关注植物,对苍耳就有了些“发现”,首先是“发现”苍耳少数的叶子有时候会变黄,不是那种枯黄,而是比较鲜艳的黄,看起来还是比较悦目的。再是“发现”苍耳也有花,其实种子植物都有花,只是以前不曾注意罢了。还“发现”它的果实的刺的前端有向内的小钩刺。其实这些都是本来在那里,只是我关注了,观察之后才看到而已。
  在金华,苍耳一般要到8月才开花。我觉得苍耳在菊科里算是异类,因为它的花显得很特殊。

  苍耳被记载的历史已经很久,《神农本草经》的枲耳,《诗经》的卷耳,《尔雅》的苍耳,据说都是指现在所说的苍耳,可是我却真的茫然了,我觉得不管是《诗经》还是《尔雅》还是《神农本草经》,根据其中的描述,根本不能判断是什么植物,改《东方之珠》的歌词,就是“苍耳茫茫”。
  随着我对植物有所了解,越来越怀疑“采采卷耳”之卷耳就是苍耳这个说法。我猜想古人采卷耳是为了吃的吧?本草书和《救荒本草》上也说苍耳的嫩叶可吃,这实在让我想不明白,因为苍耳有股明显的气味,不说臭吧,至少也不是让人愉快的那种。也许古人的胃口和我们现在不一样?在网上看到有人讨论宋朝时最普遍的蔬菜是什么,结论忘记了,反正也是现在看来不是很好吃的东西。石竹科卷耳属有种植物叫卷耳,个人倒觉得这个嫩的时候更可以吃,当然我也没试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的习性变化不算大,但也总在变的吧,人吃的东西可能也随着时代在变?

  “棉风草籽”这个名字应该是金华本地俗名,具体对应什么文字我没把握。苍耳还有个别名叫做“羊带来”,我觉得很有意思。大约是说羊从苍耳丛中走过,那带钩刺的果实就粘在羊毛上被带到很远很远了吧?或者说那个地方的苍耳是羊带过来的?《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枲耳”条下引《博物志》云:
  “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枲子多刺,粘缀羊毛,遂至中土,故名羊负来。”
  张华的《博物志》中很多怪力乱神,这个倒是相对可信度高一些。
  植物种子的流传形式多样,类似苍耳这样,我知道的还有鬼针草、窃衣、猪殃殃等。

  
  小卦兄好!
  今天终于能走出菊科这个大坑了,我拍到的菊科植物大约有七十种,还有十几二十种左右不能确定到种的(有些甚至不能确定到属)。
  0141、黄鹌菜(附:红果黄鹌菜)
  黄鹌菜,菊科(Compositae)黄鹌菜属(Young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Youngia japonica (Linn.)DC.

  红果黄鹌菜,菊科(Compositae)黄鹌菜属(Young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Youngia erythrocarpa(Vant)Babc. Et Stebb.

  最初大约是2005年在小区里见到黄鹌菜,之后就经常见到它了,公园的草坪上,小区的花坛里,公路绿化带中,都能见到。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06年2月13日,在金华黄宾虹公园内,当时刚过了春节不久,春寒料峭,黄鹌菜居然已经开了花。
  根据记录,2005年,我分别在山花论坛和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了黄鹌菜。2007年6月8日,又在原生植物论坛问了一次。想来之前自己还是没有把握能认出它,也许是形态变化比较大。

  黄鹌菜叶大多基生,一般有不太规则的分裂(植物志上的术语是:琴状分裂或羽状分裂),平铺在地面,有的深绿色,有光泽;有的绿色中带点褐色。从个人的观感而言,我很喜欢那些绿油油平铺地地上的叶。
  花茎从叶丛中抽出,相对较高(最高的我见过接近1米的),茎上有时有细细的白毛;茎顶上有多个头状花序,有时还有分枝。花较小,全部是舌状花,一般直径不超过1厘米,鲜嫩的黄色。
  关于黄鹌菜的花期,《浙江植物志》上说4-9月,而据我看到的,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仅就我记录过的,按月份而言,早的2006年1月13日,晚的2005年12月4日,我都看到过黄鹌菜的花。这么看来,实际上几乎全年都能见到它的花。
  黄鹌菜的果实也带有白色冠毛,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白绒球。

  2012年4月17日,金华北山,看到有一种像是黄鹌菜开小黄花的植物,叶子和黄鹌菜不大一样。回家查《浙江植物志》,才知道同属还有红果黄鹌菜,觉得有可能是吧,但也不能确定。
  2013年3月16日,细看《浙江植物志》红果黄鹌菜条下描述与黄鹌菜的区别:
  “与前种黄鹌菜的区别在于叶片顶裂片三角形,基部截形;外苞片线状披针形;瘦果暗红色。”
  回头再看照片,这两种还真不容易区别。

  
  @小卦I 654楼 2013-03-16 21:54:16
  这么早就结束菊科了,我们看的人意犹未尽啊,希望那些没查到名字的菊类可以快点查出个眉目。
  -----------------------------
  能力、学识实在有限,写菊科对我来说实在是苦不堪言,好在也学习到了很多。
  没有弄清楚的里面,有几种也算是常见野生植物,大多是种植的花卉。
  @纳兰风清 656楼 2013-03-16 23:06:01
  只自家蒿背山上遇到的不多种类的野花的名字都很难搞清楚,真是有点泄气。
  佩服楼主!
  -----------------------------
  开始辩识植物时,也想着搞清楚每一种植物的名称,并且对各位老师指点到科属不以为然;现在觉得有些到属也行,再不行就到科,不再那么执着了。
  0142、旋花(附:打碗花)
  旋花,旋花科(Convolvulaceae)打碗花属(Calysteg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alystegia sepium (Linn.)R.Br.
  别 名:篱天剑

  打碗花,旋花科(Convolvulaceae)打碗花属(Calysteg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Ex Roxb.
  别 名:小旋花

  实话说我对旋花实在没什么把握,但是因为它身份特殊,是一科之长,包含了这一科的许多特征,所以不得不写写它,主要还是为了自己厘清一些概念。
  按惯例,旋花(Calystegia sepium)既是科长,那么下面它所在的属自然以它命名,可这一属却又偏偏叫做打碗花属(Calystegia)。而中文通用名是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的植物又名小旋花。换句话说,旋花在植物分类上的归属是旋花科小旋花属,这绕来绕去的真让我迷糊了。我还是感性一点,不管学术问题,就单从字面来说吧,我觉得旋花雅训,打碗花通俗。
  “旋花”这个名字比较有意思。开始我望文生义,认为旋花是指花呈一种旋转的姿态,就像夹竹桃科的一些花如络石、花叶蔓长春那样。可是看来看去,好像没有这个特点,于是茫然了。
  2010年4月9日,看到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中说:
  “‘旋花’的名称和‘旋麦’一样,是因为它的花开时间暂短之故。今旋花属(Convolvulus L.)植物,在一日之间,花开花谢,为时暂短。”
  原来如此,这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现代汉语有“旋即”一词,其中的“旋”就是“不久”的意思。旋花属的我没有注意,但旋花科牵牛属的牵牛花是有机会长期观察,果然它们的花一般都是在上午开放,到中午时就收缩了。
  可是后来看到一份资料《植物学名解释-属名》,里面有如下内容:
  “Convolvulus:<阳>旋花属[(拉)convolvo旋卷]指花冠在芽中旋卷──旋花科。”
  居然又回到我起初想当然理解的意义了。不过这里指的是花未开放时被苞片和萼片包裹着时的形态,我见过牵牛花的这种情形。那么这里的旋花就不一定是指中文通用名为旋花的植物了。

  据《浙江植物志》记载,打碗花属浙江有3种1变种,其中肾叶打碗花叶肾叶且分布于海滨沙地,我还没有见到过,那么我见到的大致总是旋花和它的变种长裂旋花或打碗花。
  打碗花属的植物在金华也不算少见,在公园、绿化带里常能看到它们零星地分布,从一些小灌木中探出来,有时会缠绕着其他植物攀爬到较高处。它们的叶子很有特点,一般基部会向两边突出。花的形状和牵牛花很像(术语叫漏斗状),但稍小,白色或粉红色。由于这两处特征,我确认它们到打碗花属是比较容易,但进一步确认到种就做不到,因为要苞片和萼片的细节,而这些我以前拍它们时根本就不知道。
  另外还有一个疑问,我看到的打碗花属植物应该都是缠绕攀援的,但《浙江植物志》的描述中,旋花“茎缠绕”,打碗花“茎缠绕或平卧”,这又让我拿不准了,有待以后观察。

  3张照片都只能确定到打碗花属。
  
  0143、菟丝子(附:南方菟丝子)
  菟丝子,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属(Cuscuta),一年生寄生草本。
  拉丁名:Cuscuta chinensis Lam.

  南方菟丝子,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属(Cuscuta),一年生寄生草本。
  拉丁名:Cuscuta australis R. Br.

  回想起来,我最早知道与菟丝子相关信息从琼瑶的书《菟丝花》里,时间大约在1985年或1986年。
  对植物感兴趣以后,最初知道菟丝子的形象大约是看到别人的照片。看了相关的描述后,觉得这实在是一种神奇的植物,于是非常想见到它,那种迫切向往的心情大约与白云大妈想见赵忠祥差不多。
  2005年8月的一天,从金华坐车到孝顺镇,在潘村附近看到路边什么树上爬满了一种黄色的细藤,脑子里电光火石般地一亮:菟丝子。之后老是惦记着它,终于在9月1日,自己开车经过那儿,停车、下车察看,果然是菟丝子(实际上是当时我的认知水平以为是),它们攀爬覆盖在其他植物上,很有气势,也多少给我一些恐怖的感觉。心里一阵狂喜,拿出相机猛拍一气。可惜当时相机很一般,拍微距老是对不准焦,自己的摄影技术也还没入门,拍出的照片只能勉强算是留下记录。
  2006年8月20日,在小区里的花坛里发现了菟丝子,样子与之前见过不太一样,茎的颜色也白一些。这次照片同样也没拍好,首先还是自己的水平不够,其次是菟丝子确实也比较难拍好。12月17日,又在同一地方见过它。纳闷怎么小区里也会出现在我看来是比较稀奇的菟丝子。
  2008年08月02日,去北山仙瀑洞。从公路到仙瀑洞的石阶边,看到菟丝子笼罩在其它植物的上面,它们自己的藤蔓也相互纠缠不清,那气势着实有些恐怖。
  2008年11月19日,在金华白龙桥婺城新区一处路边,看到菟丝子缠绕在一株菊科植物(可能是翅果菊属)上。此时我刚买了佳能40D和100毫米的微距镜头,可是也没有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花倒是勉强拍清楚了。
  2009年9月6日,在永康倪宅的山上,穿过一片密林,来到满是岩石长着许多兰香草地方,意外发现一种菟丝子。大约这时候我已经在网上看到过同是菟丝子属金灯藤的照片,知道了菟丝子属不止一种,但也没有细究其差别,还没有区分它们的能力,所以只能说是“一种菟丝子”。
  那以后见到菟丝子属植物的次数很多,一般都是在山上。
  直到2012年8月14日,在浙江临安清凉峰景区徽杭古道,一位慈溪的朋友告诉我金灯藤与菟丝子外观上明显的差别:金灯藤比较粗壮,菟丝子纤细。这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回想自己以前所见,确是茎的粗细差别较大,但是无人点破这是不同种的区别,自己倒以为是同一种因为环境、营养、生长周期等而产生的差异了。
  自己查《浙江植物志》,菟丝子属分种检索表如下:
  1、植株较粗壮;花柱1;花序近穗状………………………………………………………………金灯藤
  1、植株纤细;花柱2,柱头头状;花序近球状。
  2、果熟时宿存花冠全部包住蒴果;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之间的下面………………………菟丝子
  2、果熟时宿存花冠仅包住蒴果的下半部;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之间…………………南方菟丝子

  植株的粗细很直观,花序的形状也容易区别,但花柱的数目和雄蕊的着生点实在不容易观察到。
  翻检自己拍的照片,对照检索表,结论如下:
  2005年9月1日,潘村,分不清金灯藤还是菟丝子,菟丝子的可能性较大。
  2006年8月20日,小区里,菟丝子或南方菟丝子。
  2008年08月02日,北山仙瀑洞,金灯藤。
  2008年11月19日,婺城新区,菟丝子或南方菟丝子。
  2009年9月6日,永康倪宅山上,菟丝子或南方菟丝子。
  至此,我辩认出金灯藤相对容易,而要区分菟丝子或南方菟丝子则困难得多,或者干脆说还不能区别。

  菟丝子的名称我至今尚没有完全搞明白,主要是“菟”这个字落不到实处,“丝”总是指它的藤蔓如丝吧。
  《本草纲目》“菟丝”条下释名说:“禹锡曰:菟丝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割其血以和丹服,立能变化。则菟丝之名因此也。”
  或可聊备一说?
  《诗经?小雅?頍弁》有“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毛苌注云:“女萝,菟丝也。”早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众说纷纭,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松萝,这其中反映了对事物观察、认知的演化过程。至于《国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的唐,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多言之凿凿说就是菟丝子。

  菟丝子属都是寄生植物,无根、无叶(或退化成小鳞片状),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吸取寄主植物的养分。它们的这种特殊习性能引起一些联想或者说具备某种象征意义。我对植物了解越多,越是觉得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在超出人的想像,其间的奥妙和美丽才是值得我去学习、欣赏和探究,而对联想、象征什么的渐渐疏远了。不过说来惭愧,至今我对菟丝子属植物了解不多,居然还没有观察到它们与寄主植物接触部位的情形。

  
  0144、金灯藤
  金灯藤,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属(Cuscuta),一年生寄生草本。
  拉丁名:Cuscuta japonica Choisy

  我对菟丝子属植物的认识过程已见“菟丝子”那一篇,《浙江植物志》记载这一属浙江有3种:金灯藤、菟丝子、南方菟丝子。其中,我见到金灯藤次数最多,算是比较熟悉一些。

  2012年8月我能确认金灯藤之后,翻检自己拍的照片,发现它在金华一带广泛分布,我在金华南、西、北方向的山上都见到过。我的记录里,春夏时节,很少见到它们的踪迹(也许是没注意到)。夏秋之交,它们才显形露迹,逐渐露出狰狞。到了秋末九、十月,金灯藤开花,花果期较长。十一月底,普遍结果,同时植株开始枯萎。
  相对菟丝子而言,金灯藤的茎显得很粗壮,呈淡红色或黄淡色,茎上常有一个个很小的瘤状突起。这些茎缠绕着其他植物,向上攀爬。我注意到,金灯藤多寄生于木本植物上,一般是覆盖在小灌木上,偶尔也爬在乔木上。2008年08月02日,在金华北山从公路到仙瀑洞的石阶边,我看到金灯藤密密麻麻地笼罩在一株野梧桐(可能是)上面,它们自己也纠缠不清,有几十根茎绕在一起的,绞扭着、旋转着,那气势着实有些恐怖。
  金灯藤只有茎而没有叶,这很特别,也使得它的藤蔓的先端有时候看上去像某些蠕虫似的。
  金灯藤花序穗状,这和菟丝子的球状花序明显不同。花白色,5瓣,5个雄蕊先端是深黄色的花药,正中间是与花瓣相同颜色雌蕊,看上去晶莹剔透,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看过植物志的描述后,我才注意到它的雄蕊从花瓣(术语叫花被)之间即五角星的内角处长出来。

  菟丝子属都是寄生植物,都是吸取寄主的营养而生长,对寄主当然有危害。但是摒弃吸榨、残酷这些人为的情绪化的观念,我想自然界也自有它的平衡法则——虽然说不上和谐,金灯藤不可能杀死所有的寄主植物,否则它将无处容身。正如我看到的,在原生的环境中,金灯藤并没有成为独霸一方的灾星。

  
  谢谢小卦兄持续关注!
  0145、马蹄金
  马蹄金,旋花科(Convolvulaceae)马蹄金属(Dichondra),多年生匍匐草本。
  拉丁名:Dichondra repens Forst.

  在金华,马蹄金分布广泛。我见到的马蹄金一般都是野生的——或者大多数说是逸为野生更确切,因为很多是在草坪上,当然也有在山上原生环境中生长的,但相对少一些。看到资料说也有人工种植做为草坪草的。马蹄金叶子形状、色泽都很可爱,做为草坪效果肯定不错。

  我于2005年11月15日知道马蹄金的名字,要说认识它肯定是在这之前了,因为马蹄金的叶形状特征鲜明,区分和记忆比较容易。说来好像有些奇怪,知道名字之后,似乎见到它的次数更频繁了。那时候我已经知道了种子植物都有花,但让我纳闷的是一直见不到马蹄金的花。2007年,又见到马蹄金,想起了关于它的花的疑惑,去查相关的资料,找了很久,才从地摊上掏来文革时期内部发行的《上海常用中草药》(上海,1970年5月),才知道它的花很小,并且开在叶柄与茎的结合处(叶腋),在叶的下面。而我之前都是从上往下看,看到的马蹄金都是叶子铺满了地面,难怪看不到它的花了。
  2007年5月1日,在单位的小花坛里,第一次拍到马蹄金的花。这是我趴在地上,小心地拨开它叶子后,才在它的叶腋看到的。花很小,直径约5毫米,5瓣,半透明的淡黄色,5枚雄蕊先端带着褐色的花药,花萼上有很多白毛柔毛。带着惊喜、忍信住激动,用理光R5(很一般的相机)拍了许多照片,有几张居然效果不错。能够把马蹄金的花拍得还算清楚,自己着实得意了一阵。后来,多次拍到马蹄金的花,却再没有了第一次时的惊喜,这也是常情吧。
  大多的时候,我见到的还是马蹄金的叶,像一把把撑开的小绿伞,离地面一般不超过5厘米。那圆肾形让我觉得憨头憨脑的,非常可爱,叶基还形成一个微妙的心形。

  马蹄金的名字一望可知来源于它的叶形,“金”字稍费解。但是做为植物,它的来源比较可疑,我查到的资料说中国最早的记载是赵时敏《本草纲目拾遗》,之前的本草不见著录。或许是一种外来的植物?

  
  @小卦I 666楼 2013-03-23 19:07:33
  我从没见过马蹄金的花,见识了。
  -----------------------------
  我几次见到马蹄金的花都是在5月,应该很容易找到。
  0146、土丁桂
  土丁桂,旋花科(Convolvulaceae)土丁桂属(Evolvulu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Evolvulus alsinoides Linn.

  2010年7月18日,在单位里走着,看到十几米外的草坪上有几点蓝色的东西,像是花。纳闷着这时节这地方开蓝花会是什么,蓝花只有蓝花参,但花要小得多……一边走近,定睛一看,是一种自己不认识的植物。细看植株:茎斜着生长,茎叶都有白色柔毛;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宽一些,越往上越窄;花有长长的花梗,高脚杯形,天蓝色,花冠基本不分裂但有5道折痕,5枚雄蕊带着白色的花药……看来看去,自觉也多少有些植物分类学的知识了,仍是毫无概念,也就是说也连科也判断不了。
  7月20日,在网上请教,才知道是土丁桂。

  本以为2010年是自己初见土丁桂,不想2012年8月翻检自己拍的植物照片时发现,2007年10月14日在金华金东区艾青路北边人行道的外侧就已经拍到过它了,可见记忆实在不怎么可靠。
  除这两处之外,我没有在金华其他地方见过土丁桂,对它们的分布,我实在是不甚了了且充满疑惑。

  
  0147、番薯
  番薯,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Ipomoe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Ipomoea batata (Linn.) Lam.

  
  番薯叶上的甘薯小龟甲
  0148、五爪金龙
  五爪金龙,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Ipomoea),多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

  因为之前在网上多次见到,所以当我2009年8月12日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南湾猴岛第一次亲眼看到五爪金龙时,一眼就认出它来了。曾经有段时间,我非常想见到它,可真见到了,也没有特别的感觉,远不如自己见到有些植物时的惊喜甚至狂喜。8月12日,在三亚南山科技园的大门口看见五爪金龙攀爬在两根大柱上,大约有10米高,很有气势。
  初次见到五爪金龙的照片,我觉得5裂的叶有些像葎草,可花明显像喇叭花(牵牛),这让我对它印象很深刻。在网上查资料,知道它的科属分类,还知道它在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有些地方属于强势的入侵植物。可是偏偏在浙江却又见不到它,可见入侵植物也有它自己适宜的环境、气候条件。


  
  @纳兰风清 672楼 2013-03-28 15:43:34
  来看青花瓷君的新帖。想多认识几种野花,只可惜很多南方的野花,我们西北没有,呵呵:)五爪金龙,想当然的以为至少是黄色的,却是紫花,而五爪更像是五角星。要确定所见野花的名字,真是很不容易的,而青花瓷君已写了近一百五十种了,佩服。而我连山里的那十多种花的名字,都未能确定,惭愧!
  春天到了,又到了看野花的时节,希望能多记住几种野花的芳名!
  -----------------------------
  纳兰君:两样道理,西北的植物我认识的很少。我有一位西北农林大学的网友,他发的植物照片我就大多不认识。
  五爪金龙大概只是取其叶形而命名,金字只是为了叫得顺口吧。
  认识植物,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反正我觉得慢慢地积累总是认识越来越多的。这个系列,我写着试试看,也不知能写多少,先定300种吧。
  春天了,野花很多,最近很想拍到白及的花。
  @象予独行者_ 673楼 2013-03-28 16:58:45
  又认识了几种植物了
  -----------------------------
  问好!如果我这个帖能对你认识植物有所帮助,是我的荣幸。不过我的鉴定不一定正确,还望多方查证。
  @面冷心热 674楼 2013-03-28 17:48:36
  青花兄总能在平常中找到不平常物,佩服!
  前面的苍耳,记得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院熬汁作滴鼻用,说是治鼻窦炎。唉唉,管用的话,就不会被“扫入历史垃圾堆”了。
  -----------------------------
  面冷兄好,谢谢你的莲花,这种我还没见过。
  我只是一点爱好,拍拍植物而已,哪说得上“总能在平常中找到不平常物”。
  0149、橙红茑萝
  橙红茑萝,旋花科(Convolvulaceae)茑萝属(Quamoclit),一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Quamoclit coccinea (Linn.) Moench
  别名:圆叶茑萝
  (注:CFH中归入番薯属,拉丁名是Ipomoea cholulensis Kunth)

  2006年9月17日,我在金华原友谊家具厂内的废墟上,第一次见到橙红茑萝,那星星点点的橙红,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和某一种植物相遇,也是缘分吧,只是当时植物知识实在缺乏,一点也看不出它的归属。10月9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名字。
  查资料才知道,原来我所习见的茑萝(五角星花)的叶子是这一属里的特例,因为这一属其他植物的叶子是罕羽状深裂的。不过茑萝属的植物本来也不太多,《中国植物志》上说我国栽培的有3种。除了茑萝和橙红茑萝,还有葵叶茑萝。
  橙红茑萝的花橙红色,喉部黄色,花冠上有黄色如折痕般的条纹形成一个五角星图案,5根雄蕊伸出花外。当它完全开放时,形状像个五边形,而只开到一半时,看上去才像五角星,这是橙红茑萝花与茑萝的不同之处。从侧面看,橙红茑萝的花与茑萝很象,也是高脚碟的形状。
  2007年的秋天,还是在那地方,我再次见到橙红茑萝在盛开,中间还夹杂着茑萝,同属的两种生长在一起,橙红色的花和鲜红的花争奇半艳,显得更加好看。在秋天的骄阳下,看橙红茑萝盛开时那星星点点灿烂的橙红,心中也会明快、灿烂起来。
  据我的观察,橙红茑萝的花在上午开放,中午过后有的花就蔫掉了,到了下午只有少数的花开着。这也是旋花科一些植物的特点。

  2007年冬天,原友谊家具厂内开始变成工地,我知道,以后再也不能在这儿在到橙红茑萝了。
  现在,那地方成了一个小区,而我也再没有见到过橙红茑萝。

  
  @小卦I 680楼 2013-03-29 11:51:28
  橙红茑萝的 叶子和牵牛一样,花也比红茑萝圆一点,介于红茑萝和牵牛花之间,不知它的种子是不是在牵牛子(四分之一球形,较大)和红茑萝子(瘦长较小)之间。
  -----------------------------
  牵牛和茑萝的种子见过,橙红茑萝的种子没见过。
  0150、茑萝
  茑萝,旋花科(Convolvulaceae)茑萝属(Quamoclit),一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Quamoclit pennata (Desr.) Boj.
  别 名:茑萝松、游龙草、锦屏风、绕龙花、五角星花

  
  0151、牵牛(附:圆叶牵牛)
  牵牛,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牵牛属(Pharbitis),一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Pharbitis nil (Linn.) Choisy
  别 名:黑丑、白丑、二丑、喇叭花。
  (注:CFH归入番薯属(Ipomoea),拉丁名:Ipomoea nil,种加词nil没有变。)

  圆叶牵牛,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牵牛属(Pharbitis),一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Pharbitis purpurea (Linn.) Voigt

  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里,有些人家里种着我们叫做喇叭花的植物,只记得它们经常攀爬在篱笆上,花像喇叭,此外也没有太多印象了。我知道牵牛这个名字,是2005年8月3日,可能是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的某个帖子里。当时觉得还是喇叭花这个名字好,形象又生动,牵牛这外名字让我摸不着头脑。
  在网上还看到日语里称牵牛为朝颜,这种謷牙诘屈的中文倒是别有一番味道,还道出了它早上开放这一特征。日语里还称叶蝉为“横这”,也是抓住了这种小昆虫的特征,可是为什么不能称为“横那”呢?

  在金华,我早些年见到的牵牛都是种植的,后来越来越多见到逸为野生。牵牛的叶一般3分裂,它还有个同属小弟弟叫圆叶牵牛,顾名思义,它的叶子和牵牛相比要圆一些,关键是不分裂。我见到的牵牛花一般蓝色或紫色;而圆叶牵牛花稍小,一般是紫红色,也有与牵牛一样的蓝色。在上海植物园,我还见到过牵牛的园艺品种,花色丰富多彩。曾经在一片野地里见到一种植物的子叶,形状很特殊,像前面开岔的铲子,等到它稍长大才知道原来就是牵牛。
  如前所述,牵牛花早上开放,我曾关注过一段时间,证明确是如此。每天早上,它们的花已经完全开放,到了中午时分,大多花都萎缩了。网上的资料说牵牛花清晨四点左右开放,我倒还没有这么早起观察过。

  牵牛的名字和来源都对我来说是迷雾重重。
  首先是名字。找来找去,只有《本草纲目》牵牛子条下“释名”引陶弘景的话:“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似乎有所说明,但我仍不明白“牵牛谢药”是什么意思,所以对“故名”还是不知其故。
  说来有趣,牵牛的种子有不同的颜色,有黑褐色、淡黄色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因此,牵牛有分别对应于上述种子颜色的别名叫黑丑、白丑、二丑。这里的“丑”是从“丑牛”而来。李时珍说得很明白:“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
  中国的本草书记载牵牛这个名称最早的大约是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名医别录》。而《中国植物志》说:“本种原产热带美洲,现已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美洲大陆与中国大陆有交流,哪怕是间接的,恐怕都要晚到明代中叶吧?这里似乎有个无法跨越的时空差距。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名医别录》所说的牵牛不是现在所说的牵牛。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牵牛子条下“集解”如下:

  弘景曰:牵牛作藤生花,状如扁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梂子核。
  恭曰:此花似旋花,作碧色,不黄,亦不似扁豆。
  颂曰:处处有之。二月种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绕篱墙,高者或二、三丈。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大如荞麦,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
  宗奭曰: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开,日西萎。其核如木猴梨子而色黑,谓子似荞麦非也。
  时珍曰:牵牛有黑、白二种:黑者处处野生尤多。其蔓有白毛,断之有白汁。叶有三尖,如枫叶。花不作瓣,如旋花而大。其实有蒂裹之,生青枯白。其核与棠梂子核一样,但色深黑尔。白者人多种之。其蔓微红,无毛有柔刺,断之有浓汁,叶团有斜尖,并如山药茎叶。其花小于黑牵牛花,浅碧带红色。其实蒂长寸许,生青枯白。其核白色,稍粗。人亦采嫩实蜜煎为果食,呼为天茄,因其蒂似茄也。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先是引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的话(我看除了说“作藤生花”可能相关,其他描述都不是指向牵牛。);接着苏恭在《唐新本草》中针锋相对驳斥陶弘的说法(但除了反对没有另外的描述);苏颂的《图经本草》描述很翔实,叶形的特征、种子的特征都有了,看着确实说的是牵牛;寇宗奭《本草衍义》道出“日出开,日西萎”这一特征,但又否定苏颂说“(种子)大如荞麦”;李时珍观察得更仔细,他区分了叶有裂和不裂,以及种子颜色的差别(但可能按现代植物分类也不一定完全准确)。
  细究起来,李时珍的结论是:黑丑即现在所说的牵牛,白丑是圆叶牵牛。这至少与我看到的不相符。

  
  圆叶牵牛
  @小卦I 684楼 2013-04-01 16:41:18
  小时候最常见的花就是这个喇叭花’。

  -----------------------------
  喇叭花也是我小时候最常见的花之一,另外还有茑萝、茉莉、菊花等。
  @yaoyao971701 685楼 2013-04-01 20:55:02
  青花兄好:)
  看了青花兄的土丁桂,发现花花跟我的蓝星花简直一模一样啊。
  -----------------------------
  yaoyao好!
  蓝星花和土丁桂的花是很像。查了下,《中国植物志》没有蓝星花,CFH倒是有,土丁桂属。我猜想可能是比较新的外来植物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