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稻槎菜
稻槎菜,菊科(Compositae)稻槎菜属(Lapsanastrum),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
动手写稻槎菜时,才发现自己以前都把槎读成了chuó,而正确的读音是chá。记得以前查过,不知哪个环节上出错了,也许只是自己记错了。
《中国植物志》说稻槎菜是“一年生矮小草本,高7-20厘米。”,它确实又矮又小,20厘米可能是它包括花葶、花序的极限高度了吧,反正我见过的稻槎菜一般远远低于20厘米,也就10厘米多一点。稻槎菜矮小得让一般人往往忽略了它,我却在对辩识植物感兴趣以后较早地在正值花期时“发现”了它。这是很自然的事,关注了,那些差别和个性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2006年3月16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我算是知道了它,但当时别人告诉我的名字“稻搓菜”,这一错误延续了一段时间。
在金华,稻槎菜多见于稻田、菜地,路边也有,但不多。
2007年2月13日,我在金华城西南330国道边的菜地里见过特别大的稻槎菜,中间花葶很粗,周围全是花,看上去有些另类,可能因为是菜地里施了化肥有缘固?
据我看到有限的植物而言,稻槎菜与菊科其他大多数植物相比,好像是造物偷懒的产物,显得很简单。叶简单:基本上是基生叶,少数茎生叶,叶片或裂或不裂,变化也不大,大致总是那样的形状;花简单:总苞片层数和数目都不多(有些菊科植物总苞片非常繁复),花全是舌状花,数目也不算多(一般也就10枚左右)。总之,它的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简单。但简单中也有精致,舌状花先端有5个齿,像雕刻出来;花柱分枝先端2分岔并曲卷,褐色的花药在花柱分枝下包裹着花柱……
查找稻槎菜这个名字的来源时,总记得自己似乎在哪儿看到过有关说法,与稻有关。查《本草纲目》、《植物名释札记》、《植物古汉名图考》中都没有。在网上找了半天,所见都说是始载于《救荒本草》,并有引文:
“《救荒本草》:生稻田中,以获稻而生,故名。似蒲公英叶。又似花芥菜叶,辅地繁密,春时抽小葶,开花如蒲公英而小,无蕊,乡入茹之。”
(上面是我在某网站找到的原文,明显有两个错字,“辅地繁密”应是“铺”,“乡入茹之”,应是“人”。)
粗看,自己觉得文字是《救荒本草》的风格,但查自己的《<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索引里找不到,把全书翻了几遍,也没找着。细看网上几处的资料,一般都是引用上述据称是《中华本草》的内容。看来网上的错误始于《中华本草》,但到新浪共享资料找电子书,未找到全的,所以不能确证是《中华本草》原文如此。正感觉有些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想到还没查过《植物名实图考》,一查,有了:(《<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张瑞贤等校注,P106)
“214.稻槎菜
稻槎菜,生稻田中,以获稻而生,故名。似蒲公英叶。又似花芥菜叶,铺地繁密,春时抽小葶开花,如蒲公英而小,无蕊,乡人茹之。
雩娄农曰:江湖间多野蔬,而地卑湿薀孽生蛆。又虺蜴所径窦,故挑菜者有戒心焉。稻槎菜生于稻之腐余,其性当与谷精草比。吾乡人喜食之。《救荒本草》所列皆山野中物,采录亦弗及。每忆其黄花绿茎,绣塍铺陇,觉千村打稻之声,犹在耳畔。”
原来如此,那段引文是《植物名实图考》里的,而且吴其濬明明已经说了:“《救荒本草》……采录亦弗及。”怎么还有人把那段话当成是《救荒本草》里的?图谱看着也像是稻槎菜,但是吴其濬说花“无蕊”,与我见到的不符。顺便说一句,很喜欢吴其濬最后的一点抒情。
回想当初看到网上资料,自己觉得像是《救荒本草》的风格,也是草率了。《救荒本草》按体例有“救荒”项,一般有食用方法,不会在描述中直接写“乡人茹之”。
由此不得不(其实我对这种句式非常反感)说说对待网络资料的问题,其实也简单:首先网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然要利用。其次是对网络信息要慎重,不能轻信,尽量多查几处。具体到我查对植物的经验,文字信息相对还好一些,图片资料的错误真是太多了。
回到稻槎菜这个名字,“槎”同“茬”,它的意思只不过是说这种植物在稻田里与收割了稻后余留的一截截残株生长在一起,这种景象我亲眼见过。本来可以写成“稻茬菜”,偏偏要用相对深奥的“槎”,这里又是植物命名者爱用生僻字的一例。我觉得像这样人为设置理解上的障碍完全没有必要,但也无可奈何。
补充:
2013年1月28日,写“青眼草木”系列到“黄瓜菜”。
按写到现在形成的习惯,先搜搜自己下载的《本草纲目》WORD版中有没有,结果有,全文如下: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黄瓜菜(《食物》)
【释名】黄花菜。
时珍曰:其花黄,其气如瓜,故名。
【集解】
颖曰:黄瓜菜野生田泽。形似油菜,但味少苦。取为羹茹,甚香美。
时珍曰:此菜二月生苗,田野遍有,小科如荠。三、四、五月开黄花,花与茎、叶并同地丁,但差小耳。一科数花,结细子,不似地丁之花成絮也。野人茹之,亦采以饲鹅儿。
【气味】甘、微苦,微寒,无毒。
【主治】通结气,利肠胃(汪颖)。
但是看描述不是现在所说的菊科黄瓜菜,当然更不是百合科萱草属的黄花菜。
再看《植物名释札记》电子版(夏纬瑛,农业出版社,1990年),结果也有:(P225)
206.黄瓜菜
今之菊科植物,有黄瓜菜(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者,不知其为名因何取于“黄瓜”。
此种植物开黄花,嫩时可食。疑“黄瓜菜”即“黄花菜”之讹。
但是拉丁名明显不是现在所说的黄瓜菜[Para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Nakai],查《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却是稻槎菜。
猛然醒悟过来,《本草纲目》中的黄瓜菜也可能正是稻槎菜,其描述的生长期、生境、花期都符合,特别是形态,“小科如荠……花与茎、叶并同地丁,但差小耳。一科数花,结细子,不似地丁之花成絮也。”应该是稻槎菜的特征。但是李时珍说“其气如瓜”,我还没有注意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