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情系红楼梦? 那个冬天,我终于没有如约回老家上学,爸爸说,户口没有转回去,如果回老家读书的话要交很多的借读费,只好拖一拖了。 寒假转眼就到了。 在外读书的孩子都回到了连队,姐姐还有宋奎都回到家里。 爸妈交待我,叫我不要打扰姐姐,姐姐开年就要高考了。 所以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后,姐姐就回她的小房间看书,爸妈出去干活,而我就跑出去和小伙伴们打闹游戏。 每天晚上,姐姐房间的灯都彻夜通明,爸妈都不敢打扰她。 这一天上午,我出门玩。门外静悄悄地。天冷,大家都不出来玩了。 我走到宋奎哥家门口,突然想到应该去问问宋奎哥“双鱼玉佩”的后续故事。 我知道他爸妈都不在家,就轻轻地推开了门。 嗬,只见宋奎哥坐在桌前正在认真地看书呢! 听见门响,宋奎哥抬起了头,看见是我,他郁郁寡欢的表情好象变得有点高兴。 “小峰,来,坐。” 我在他桌前坐下,伏在桌上,晃荡着两条腿。 “你姐在家干啥呢?”宋奎哥问。 “还不是看书吗!”我回道。 “你姐看书还行,她成绩比我们好,我这看了也是白看。看也看不懂。”宋奎哥说着溜进他的小屋內,在床脚下摸索着。 一会儿,他摸出一包烟来,回到桌前坐下,美滋滋地点着了一根,靠在椅背上又晃了起来。 “宋奎,那个双鱼玉佩怎么样了?”我忍不住开口就问了。 宋奎哥看了我一眼,吐了个烟圈说到:“你说那呀?切,谁知道呢,他们说那是孙悟空,又说孙悟空就是贾宝玉。呵呵……!” 我一脸茫然。 “贾宝玉,《红楼梦》里面的那个。” “哈哈哈……!”宋奎哥和我一起大笑了起来。 贾宝玉我知道,是电影还是连环画里见过,他和孙悟空有关系?哈哈……,真TMD逗!
“贾宝玉和孙悟空有什么关系呢?”笑过了我不禁要问。 “谁球知道,不知道哪个狗日的瞎胡扯,哎,听说你姐借了本《红楼梦》回来了,你跟她说,叫她看完了借我看看。” 我懵懵懂懂地答应了,我不敢再打扰宋奎哥,别没考好到时怪我。 走出宋奎哥家门,我突然觉得特别的冷。浑身空荡荡的,象一件衣服都没穿。 回到家里,我关上房门。 屋里姐姐问了声“是小峰吗?” 我无精打彩的答应了一声:“哎!”就坐在桌前一个人发呆。 好一会儿,我忽然想起宋奎哥说的姐姐借了本《红楼梦》,我急迫地很想看一看。 我走到姐姐的门前,撩开门帘就闯了进去。就在那一瞬间,我看见姐姐正抱着一本书在看,封面上三个竖写的黑字“红楼梦”。 姐姐听见动静慌忙把书往被子里塞,看见是我,她食指放在唇边做出:嘘,噤声的姿态。 “好呀……,姐……,爸妈以为你复习功课,你却在看小说。”我先声夺人。 “谁看小说了?我刚拿来翻一下。”姐姐在狡辩。 “那你复习,让我看一下。” “你看?不行,这上面都是谈情说爱的,你小孩子不能看!” “那你怎么就能看?”我很不服气! “我这不是在研究吗?他们说贾宝玉就是孙悟空,我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你看出什么了吗?”我高兴地凑过去,伏在姐姐的书桌上。 “唉……,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他们说那个叫'秦钟'的人就是秦zhong的意思,我怎么看不出来呀?” “什么秦zhong呀?”我不明白。 “zhong,就是坟墓的意思”。 “坟墓的意思?”我不明白,会有谁取名叫“秦坟墓”呢? “这样吧……,”姐姐说道:“我看完了再给你讲,好不好?你别跟爸妈说。” “好吧!”我答应着,郁闷地退出姐姐的小屋。
那天夜晚,我躺在我的小床上很久睡不着。 贾宝玉,那个老是沾女孩子便宜的花花公子会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会有人起名叫做“秦坟墓”?这不明白着是胡扯蛋吗! 骗子!是哪个狗日的编造了个“双鱼玉佩”的故事,什么“隔空取物,穿墙而过”,什么看到过去和未来,都TMD是胡扯。 迷迷糊糊地我睡着了,睡之前我把骗子诅咒了一千万遍!睡梦中,泪珠顺着我的眼角滾落打湿了枕头。 太令我伤心了!
《红楼梦》——宝/鼎/传/说/ 两天后,姐姐丟下了《红楼梦》认真的看书做题了。 我问姐姐要《红楼梦》看,可姐姐死活不给我。我问她看出什么没有,姐姐说没有,什么“双鱼玉佩”都是谁吃多了没事干骗人的。 乘姐姐到同学家去玩的时候,我在她的书桌里找到了这本书,并且藏了起来。 开学的时候,姐姐问我拿没拿书,我死活不承认。爸爸也无可奈何地说:找不到就算了,大不了就赔人家的,说着就多搜了十几块钱塞给姐姐。 姐姐哭哭涕涕的上学去了。 而我却在晚上偷偷地打开《红楼梦》看了起来。 我还保存了一丝希望,希望真能找出贾宝玉是孙悟空的证据。 可是,看了几页就失望了!这是哪跟哪呀? 从开始看不懂,到半蒙半猜的读。我也能猜到贾宝玉和袭人干了什么坏事,除了刺激少年的我有一点点荷尔蒙的萌动,我看不出贾宝玉和孙悟空有什么关系。说贾宝玉就是孙悟空就象相声里说的关公战秦琼,张飞杀岳飞那样荒诞! 渐渐的,我喜欢上《红楼梦》里的那些人物,香菱,宝钗,宝琴,晴雯,湘云等。 我甚至幻想长大后到大观园里随便拉个女孩做媳妇都很好。 后来我知道,我的感情又被蹂躏了,她们也许真的不会再有第二个。
林秋为什么关注《红楼梦》了呢?因为在《西游记》中有悟空和六耳弥猴,而在《红楼梦》里有贾宝玉和甄宝玉,还有“葫芦庙”和“通灵之玉”。 林秋他们商量着先解一解《红楼梦》再回头去解《西游记》。 因为《红楼梦》的作者在开篇就暗示书中隐藏了秘密。 在书中,贾宝玉与孙悟空都有个分身。另外,因为“白房子”中发现的“椎形体”被判断就是“鼎”。林秋凭直觉认为《红楼梦》中“史”家的人物就是暗示“鼎”的存在。 史家: 史太君 史鼐 史鼎 史湘云。 史鼐和史鼎是不是可以解读成“石鼎”或“历史上的鼎”呢? 那么“史湘云”能不能解读成“史祥云”?“史籍中祥细的记录”? 同理,“金文翔”是不是就是“金文详”?“金文”是钟鼎上的文字,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钟鼎上详细的记载”呢?
这一天,吴庸无意中翻开《红楼梦》,虽然他已翻阅了无数遍了,但是今天翻开的这一页突然让吴庸看了灵光一闪。 这一回讲的是“贾芹”的事。 说是有人匿名在贾府的门上贴了一张“检举信”,上面这样写到:“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一个男人多少女,窝*聚赌是陶情。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好声名。” “你们过来看……!”吴庸嚷道。 林秋和巧玉围了过来。 “你们看,这里把'贾芹'拆成'西贝草斤'是不是作者的暗示读通本书要用拆字法?”吴庸说道。 “这么说,对了!'贾'可以拆成'西贝','西边的宝贝'!”林秋默默地点着头!
“等一等!”巧玉忽然象受到了启发,她拿起书来七翻八翻的找到一页说到:“你们看这里……。” 这一页是一段猜谜的內容: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这是不是也是作者的一个暗示?会意法?”巧玉兴奋的问道。 “呵呵……,我们试着解解看!”三个人高兴的相互击掌。
就这样,贾府的“贾”字可以解读成“西边的宝贝”,宁府的“宁”字本义是“匣子里的玉石”,荣府的“荣”字意思是“木本植物开花”,但它有时候会跟“草本植物开花”的“华”字混用。 难道,《红楼梦》作者暗示“荣府”的兴衰就是华夏民族的荣辱兴衰吗?
“秋姐,这'袭人'拆开就是'龙衣人',会不会就是《西游记》中提到的'龙女'”?巧玉问道。 林秋还来不及回答,那边吴庸又说道:“秋姐,说到鼎,上次我们去了秦皇陵,这里面会不会与秦始皇有关呢?” “对!'秦业'可以理解成'大秦基业',可这'秦钟''秦可卿'怎么解释?”巧玉反应够快。 “'秦钟'会不会是'秦冢'呢?就是指秦始皇陵?”林秋也是凭直觉猜测。这有点荒唐,作者会用一个人来暗指秦皇陵吗? “'秦可卿'呢?”巧玉又问。 “等一等,我查一下……,”吴庸低头翻阅资料,不一会儿,他抬头说到“'卿'是一品大臣的意思,本义是'两个人相对共享美食'”。 “能和一品大臣共享美食的不就是皇帝吗”? “秦始皇?” 三个人都愣住了,不敢相信,“秦可卿”就是“秦始皇”吗?
“这样说来,'秦钟'的号'鲸卿'也合理了,'大鱼吞食秦始皇',寓意着'秦冢埋葬了秦始皇'”林秋悟道。 “对了,秋姐,贾府为'秦可卿'办的葬礼极尽奢华,这也符合秦始皇的身份。嘻嘻……。”巧玉乐道。 “可是……,可是……,”吴庸吱吱唔唔地憋出一句:“可是他怎么就'扒灰'呢”? “呵呵……!”林秋笑而摇头不语。 “猪……!”巧玉杏眼圆瞪,佯踢了吴庸一脚:“'秦可卿'的公公'贾珍'是虚构的人物,'珍'就是'长辈传下来的玉'”! 吴庸恍然大悟,说'秦可卿'与'贾珍'扒灰,意指秦始皇对'西边传下来的玉鼎'的迷恋! (曹雪芹!你太坑……坑……坑人了!)
接下来林秋等又按图索骥地解读“秦可卿”身边的角色。 “贾蓉”又怎么理解呢?“蓉”来自“芙蓉花”“木蓉花”,因为成都自古种植了大量的木蓉花,所以成都又称“蓉城”。 “贾蓉”就是“西边的宝贝来自成都”! 秦可卿(秦始皇)的葬礼是由“王熙凤”操办的?“王熙凤”不好解读,“凤姐”也没什么深奥的含义。唯独“姐”这个字在古蜀时有“母亲”的意思。 “凤姐”也来自蜀中? 再看“王熙凤”的家庭背景,她是“王夫人”的內侄女,而“王夫人”有两个哥哥“王子腾,王子胜”。 看到这两个人的名字自然就想起了“王子朝,王子丐”了。 何况还有个“王仁”作提示“二人王”。 “凤姐”是周人后裔? 没错,周人曾与蜀人联合攻”商”。他们之间也许有亲缘关系。 “贾母”在介绍“凤姐”时曾道:她是我们南方的破落户,叫“凤辣子”! “凤辣子”也暗示“凤姐”来自蜀中。 这个人物原形呼之欲出,“王熙凤”就是“巴寡妇清”!
这么解读看上去也还比较合理,但是有一个疑问:作者为什么用“秦可卿”一介女流之辈来暗指“秦始皇”呢? 仔细研究后,原来作者通过“史湘云”和“翠缕”之口告明了原由。 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湘云道:“花草也是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要说和人一样,我怎么没见过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呢?”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爱说。这叫人怎么答言呢?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就是一生出来人人罕见的,究竟道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些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况且‘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个字:阳尽了就是阴,阴尽了就是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一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要问,因想不起什么来,猛低头看见湘云宫绦上的金麒麟,便提起来,笑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还是母的呢?”湘云啐道:“什么‘公’的‘母’的!又胡说了。”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沉了脸说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说出好的来了!”翠缕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扑嗤”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湘云拿着绢子掩着嘴笑起来。翠缕道:“说的是了,就笑的这么样?”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家说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这一段“史湘云论阴阳”很重要,这也是作者提示了在《红楼梦》中,明面上的人物与暗示的历史人物性别不同,也就是说在《红楼梦》中,故事里的人物性别是女的,但她对应暗示的历史人物也许就是男的。 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后,再看《红楼梦》十三回,林秋等人不觉得黯然神伤。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在这一回中,“秦可卿”与“凤姐儿”的对话就是“秦始皇”对“巴寡妇清”的嘱托!
(没打草稿又忘掉了重要的一句话,“史湘云”在诗社的别号“枕霞旧友”,这就不用楼主解释了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秦皇陵为什么这么宏大雄伟了,它收集了世上大量的珍宝,是想留给子孙后代。”吴庸叹息道,心中顿时对秦始皇无比敬仰。 “他能通过'鼎'看到未来吗?他知道'大秦基业'不保,当初为什么不传位给'扶苏'而是传位给了'胡亥'呢?”巧玉也深感惋惜。 但是有一个问题?在《红楼梦》中,鼎在哪里? 哪些人物代表“鼎”呢?
在《红楼梦》中,“薛”家引起了林秋等的关注。 “贾”可以解读成“西边的宝贝”,“史”可以解读成“历史的记录”。“王”暗示来自周朝。“薛”怎么理解呢?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姐姐,薛家和王家是亲戚关系。 薛家又是“皇商”身份,这也暗合“巴寡妇清”的身份。 薛蟠和薛蝌的名字都带个“虫”,“番”是指“番帮”化外之地吗? 答案就是“薛家”也是来自蜀中。 这就和林秋他们之前推理的“鼎”的身世吻合了。
很久以来,古蜀国都很神秘,留传下来史料十分稀少。所以,在《红楼梦》中,薛家人的一言一行就值的研究了,因为它也许就是来自作者得到的关于古蜀的史料。 那么“薛宝琴”的一段经历就显的不同寻常了。 “薛宝琴”自述她曾随父亲到了一个叫“真真”国的地方,在“西海沿子”碰到一位身上装饰着翡翠玛瑙的黄发外国女孩。 这个女孩会说中原语言,熟读《五经》《论语》,并且还作了一首诗: 岛云蒸大海 岚气接丛林 汉南春历历 焉能不关心?
“真真国”的“真”字原同“元亨利贞”的“贞”字,可以理解成“贞贞国”“真贞国”。“贞”的本义就是“手握权杖在鼎上祭祀占卜”。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这句不就是描述“白房子”在罗布泊中慢慢下沉,湖水渐渐蒸发的演变过程吗? “汉南春历历,焉能不关心?” 在这一句中“春”本义是“发芽的种子”。这一句就解读为:我怎么能不关心呢?因为在南方汉人的地区,有“真贞”国播撒的种子。 在“红学会”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指出,这里的“春”字就是指贾府的四位女儿: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林秋等同意这个观点,但是认为她们就是“鼎”的拟人表述。 “贾元春”就是“西边宝贝的第一颗的种子”。
这又有一个问题,传说中不是有九个鼎吗?怎么可能只有四位贾府女儿代表“鼎”呢? 林秋、吴庸、巧玉仔细分析后认为,贾府的四位女儿只是代表鼎的去向的四种可能。 贾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宝玉的姐姐。因生于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第2回便已入宫做女史,第16回加封贤德妃。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建造了大观园。直到后四十回她与王子腾先后暴卒,贾府失去了靠山,很快就获罪抄家。 从关于“贾元春”的內容来分析,这是影射“王子朝”在争王位失败后被杀,而“鼎”就此失踪的历史典故。 “王子朝”曾自封为王,史称“东王”。这也就是贾元春在《红楼梦》中,一会儿被称其“王妃”,一会称其“皇妃”的原因。
再看“贾迎春”的生平,象是影射“楚王问鼎”的典故。 楚国原是周的小诸侯国,后发展壮大威胁到周的王权。 (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 《红楼梦》中,“孙绍祖”忘恩负义逼贾府还债,贾府无奈只好把“贾迎春”嫁给“他,“贾迎春”婚后不久被虐身亡。 “楚王问鼎”又称“楚子问鼎”。在“贾迎春”的判词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是否由此而来呢? 但是,这与史实又不符,历史资料中并没有周王向楚国移鼎之事。
对“贾探春”的分析尚没头绪。而“贾惜春”最后伴着“妙玉”在“大观园”中的“栊翠庵”中出家,象征着葬入秦皇陵中。 据林秋等分晰,《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史料中“秦皇陵”的真实构造。 (想想楼主想从大观园里拉个姑娘做媳妇,幸好没有啊!) 在“大观园”中,宝玉曾提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这就是“秦皇陵”!
对“贾府四姐妹”的解读,在基地的其他研究人员却有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贾元春”是指“文成公主”,“贾迎春”是指别的如“安城公主”等和亲出去的华夏女儿,而“贾探春”是指“杨玉环”杨贵妃,或者是徐福带走的“三千”童男童女。 “贾府四姐妹”的命运暗寓着华夏儿女的命运多舛!
研究遇到挫折不免让林秋等有些郁郁寡欢。 这条路不通,再换一条路走吧。 他们把重点放在“香菱”这个人物上。 “香菱”本名“甄英莲”,而这个“甄”字应该是相对于“贾”来的。 “贾”理解成“西边的宝贝”的话,那么“甄”就是“西土已成瓦砾”。 “英”的本义是“开花没结种”。 “甄英莲”就是“西边的宝贝已成瓦砾,一朵没有结子的莲花”。 英莲被拐长大后,被拐子卖给一个叫“冯渊”的公子哥,后“冯渊”被“薛蟠”打死,英莲被“薛蟠”霸占。 看到“冯渊”这两个字,林秋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哒哒哒……,哒哒哒……,林秋脑海中又浮现出这样几行字: 《大荒北经》……,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冯渊”这名字取自《大荒北经》? “是的!是的!”巧玉一听眉开眼笑,她眼疾手快的指出“封肃”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此。
薛蟠(古蜀人)打死 “冯渊”(封渊、沈渊,颛顼之所浴)霸占了英莲。这就是隐喻古蜀人发现的“英莲”。 史载古时蜀中无盐,蜀人吃盐都要到“西海”边去挑盐,路途遥远,过程艰辛。 后来出了个“李冰”,他不仅修筑了“都江堰”,而且教会蜀人打井取卤水,用卤水熬制食盐。 “贾雨村”判了“葫芦案”后给“王府”去了一封信,这是指周人得到消息? 英莲到了薛家后改名“香菱”,在薛家她受尽“夏金桂”和“宝蟾”的刁难,后被卖出薛门。“香菱”被迫离开的那天晚上: (平儿走到香菱房中,莺儿正拿手帕给香菱揩眼泪。香菱见平儿进来,支起半边身子问道:“平姐姐,是要卖我么?你去求求奶奶和宝姑娘。千万别卖我,我不想走。”平儿忙上前把他摁躺下,宽慰了他几句。想到香菱的身世,不禁侧脸暗自流泪。 袭人、平儿去后,薛姨妈果然差人去叫人牙子,差人回来说两个认识的都不在,明日才回来。金桂见薛姨妈宝钗都铁了心要卖香菱,晚上倒不闹了。 是夜,香菱独自一人看着窗外明月升起,想到明日就要离开此地,只觉得衷心酸楚,五内俱焚。三更天时犹不能成眠。于是披了衣裳走到院中大槐树下,坐在石凳上望月,一时算着薛蟠还有几日回来,一时又想到园中姊妹展眼分别。不觉对月长吁,迎风洒泪。轻声呤道: 一片寒华惠永夜,千年皎色暗银灯。 桂花逐就菱花落,雾水蒙间泪水蒙。 仙界岂言无墨渍,人间何处有青冢? 满湖玉碎难收拾,惟有光辉入梦中。 想到自己一身重病,前途未卜,不禁又生出轻生的念头,不如找个清净的地方一死了之。思虑既定,便先朝着薛姨妈房门跪了下去,默默拜道:“这一拜,拜妈妈三年来把香菱看得亲生女儿一样,恩重如山,万死难报。”拜毕起身,又朝宝钗房间跪下,道:“这一拜,拜姑娘教香菱识字知礼,眷眷教诲,来生再谢。”拜毕不胜感伤,又转身面对贾府园子跪下,轻轻道:“这一拜,拜园中的众姐妹们,香菱从小没有兄弟姐妹,是你们将我看得亲姐妹一样,其中深情,难以言表,唯愿你们长相厮首,永无烦恼。就让香菱在梦中与你们道别吧。”拜毕起身,抽泣良久,复又对月拜道:“这一拜,是祝愿你在外平平安安,事事顺心。凡事要多听人劝,再不要任性行事了。”四拜已毕,便起身准备离开。)
巧玉看到这一段红了眼眶,她转身轻声抽泣。吴庸看着她不知道说什么好。 林秋低头不语思忖良久,忽抬头问巧玉:“巧玉,你听说过'月中蟾蜍'的故事吗?” “啊!噢……,我明白了,你是说'宝蟾'……”。巧玉急忙抹去眼角的泪水。 “对,那这“桂花”指的是……?”林秋又问。 “呵呵……!我明白了”巧玉转泣为笑。 “你都明白什么了?”吴庸不解。 巧玉转身问他:“吴庸,你们吴氏家族的名人你忘了?” “谁?吴三桂?” 林秋和巧玉笑开了花。 “哦……,哦……,我明白了,吴刚和桂花树!”吴庸恍然大悟。 “夏金桂”指的是月中的桂花树,“宝蟾”指的是“月中蟾蜍”!
“桂花逐就菱花落,……”随着林秋的吟诵,研究大楼的楼顶仿佛突然打开。 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之上出现了浩瀚璀璨的星河,在星河之中,两颗叫“月亮”和“莲花”的星球相互围绕,不停地旋转,旋转……。
提到“李冰”,不由得让林秋好奇《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他就是“李纨”。 李冰是个传奇人物。在秦之后的史料中,李冰是秦蜀郡守,但是他修建“都江堰”这么宏大的工程,在秦的史料中却没有丝毫记载 李冰到底是蜀人还是秦人还说法不一。在《红楼梦》中又是什么角色呢? “李纨”的正册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在这里,一眼就可看到“李冰”二字。
李纨是荣府的长孙媳,他一出场就是寡妇身份,丈夫“贾珠”(提示)早亡,她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有喻意)。在书中,李纨淡泊名利,不问俗事,只是“带着兰儿静静地过日子”。 但是他的身份很特殊。书中借王熙凤(寡妇清)之口做了说明,李纨在贾府中是月薪最高者之一,他的年终奖也最多,并且另外给了园子的地让他自己收租。 这让林秋想到李白《蜀道难》里的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李纨的生存状态宛若一“自治特区”。这也符合古蜀国偏居一隅,自耕自给与中原甚少交流的史实。 书中“贾兰”手持弓箭追逐小鹿,就好像“二郎神”出场的情景。传说中,“二郎神”就是“李冰”的儿子。
对“李纨”的介绍难道就仅仅是这些吗?抱着前期建立的对作者的信任,林秋苦苦思索找寻疑点。 “如今谁是一盆兰?”这句话是否有深意?“兰”上“草”下“门”中间是个“柬”字,好像也没什么意思。(有说“兰”是“草头王”的意思) 吴庸在《史记·河渠书》上找到司马迁记载的短短一句话: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冰凿离碓”? “碓”同“堆”,“离堆”? “会不会是离珠?'贾珠'的珠?”吴庸随意的一句话点醒了林秋,作者的用意大概就在于此。“离碓”就是“离珠”!这又让林秋想到《庄子·天地》的一段话: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吴庸……,你能不能把这后半句给译读出来?”林秋问道。 “这个……,”吴庸抓耳挠腮半天憋出一段:“黄帝想把这'离朱'拉回去,可是拉不走。他甚至把吃奶的力量都使出来,还是拉不走,只能看到一些幻影,可这幻影又有什么用呢?光看又拉不走。切!走人!” “哈哈哈……!”吴庸逗得林秋和巧玉捧腹大笑。 是呀!黄帝能看到现在的沙漠公路里飞奔的汽车和塔里木油田的“磕头机”吗?
提到“庄子”又让林秋想到“史湘云”对应的历史人物就是“庄子”。其意思就是“庄子的记录,历史的叙述”。 湘云醉卧花丛中的形象就是取自庄子的“逍遥游”和“庄周梦蝶”。
接着分析“李纨”。在“李纨”的判词中,“枉于他人作笑谈”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李冰为“秦蜀郡守”的身份的不认同。 蜀人李冰的功劳被秦人掠为己有。 “李冰凿离珠”? “如今谁是一盆兰?”这一句的重点是不是在“盆”字上呢? “盆”——分皿也! “凿珠”“分皿”?林秋百思不得其解,这“分皿”是指“鼎”分散了还是指另一支“鼎”呢? 就在林秋困惑不解的时候,巧玉又有了新发现。 “秋姐,你看……!”巧玉兴奋地嚷道。林秋凑过去一看,在书中有这一段描写“李纨”的“稻香村”的。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林秋不解地看着巧玉,巧玉葱葱玉指点向“杏花”两个字。 “娇杏”!!!两人同时脱口而出! “娇杏”是“甄士隐”家的丫鬟,“贾雨村”的妾,后来成了“贾雨村”的夫人。
“你们过来看,太好了!就是它了!”这边林秋和巧玉为刚找到新线索而喜悦,那边吴庸就大喊了起来,并且激动的挥舞着拳头!
原来,翻看《大百科全书》的吴庸在查找“兰”字的时候找到一张图片!
国宝蕙兰,又称中国兰,夏兰,九朵兰,九节兰。
“九朵兰……?”巧玉兴奋地捧起画册开心的笑道:“九朵兰正合九鼎之数。哈哈……!” “'一盆兰'就是'分九鼎'的意思了!呵呵……。”吴庸开心的憨笑着。 可是,这又未免让大家头痛,在《红楼梦》的书中,怎么才能找到九个鼎的去向呢? 先来看看“稻香村”的“杏花”吧!
“稻香村”里开满了“杏花”,这一定是作者特意留出的“暗门”。否则的话,为什么不叫“杏花村”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有来头。 “娇杏”在《红楼梦》中是个龙套脚色,她在书中只出现了三次,连句台词都没有。第一次是在“甄士隐”家偷看了落魄时的“贾雨村”两眼,第二次是在“贾雨村”当官后探头一望,这关键的一望使她成为“贾雨村”夫人。第三次是说她买走了“香菱”,“香菱”死后被她安排人送回“封家”安葬。 “李纨”和“娇杏”“贾雨村”又是什么关系呢? “李纨”就是“李冰”,那么“娇杏”和“贾雨村”又是谁呢? 作者一开场就详细介绍“贾雨村”:“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胡州人氏。” 林秋和巧玉、吴庸把这句话多余的字抽走就是“贾化时飞雨村”。 “娇杏”是“贾府”变成瓦砾后“甄家”的丫鬟可谓“侥幸”。两相叠加就成了:贾化时飞雨侥幸存。 也就是:贾化石飞禹侥幸存。西边的宝贝化作月亮飞走了,禹侥幸存活下来。 “胡州人氏”是指来自“古月”。
传说中“李冰”修筑“都江堰”就是“大禹治水”,那么作者就是暗示“李纨”和“贾雨村”代表的就是同一个人:大禹。 依此假设,“香菱”就是被大禹送回到“封渊”“颛顼所浴”了。 回到宿舍,林秋洗漱完后疲倦地躺在床上看书,她心里总有些不踏实,她想着是不是应该请教些专家教授,证实她们的推断是不是正确的。 迷迷糊糊中,林秋阖上了眼睛。 “这是哪里?”林秋发现她突然置身在一个优美雅致的园林之中,此刻的她正站在一棵石榴树下。 她茫然失措的东张西望,远处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 在弯延曲折的小径上一前一后的走来两位身姿婀娜的少女。 只听后面一个女孩说到:“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 前面那位少女道:“花草也是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后面那位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要说和人一样,我怎么没见过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呢?” “这不是湘云和翠缕的对话吗?”林秋暗自惊诧。眼见湘云和翠缕从身边走过,林秋正犹豫间,翠缕忽然转身回头,面带诡异的微笑一步步向林秋逼近,嘴里念着:“楼子上起楼子,楼子上起楼子,楼子上起楼子,楼子上起楼子……。” “啊……!”林秋大惊醒来,翻身坐起,边喘着粗气边喊出两个字:“楼兰……!” “九朵兰”花开一朵比一朵高,又有个别称:楼——兰——!
第二天一大早,林秋匆匆赶往研究大楼,她想证明,关于“蕙兰”是她们的憶想还是确有其事。 果然,在《红楼梦》中,她发现有个叫“蕙香”的丫鬟。 (完毕,见湘云已梳完了头,便走过来笑道:“好妹妹,替我梳梳呢。”湘云道:“这可不能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候儿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不会梳了。”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不过打几根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梳篦。原来宝玉在家并不戴冠,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又有金坠脚儿。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了。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丢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叫人拣了去了。倒便宜了拣的了。”黛玉旁边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呢!”宝玉不答,因镜台两边都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拈起了一盒子胭脂,意欲往口边送,又怕湘云说。正犹豫间,湘云在身后伸过手来,“拍”的一下将胭脂从他手中打落,说道:“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呢?”一语未了,只见袭人进来,见这光景,知是梳洗过了,只得回来自己梳洗。忽见宝钗走来,因问:“宝兄弟那里去了?”袭人冷笑道:“‘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工夫!”宝钗听说,心中明白。袭人又叹道:“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一时宝玉来了,宝钗方出去。宝玉便问袭人道:“怎么宝姐姐和你说的这么热闹,见我进来就跑了?”问一声不答。再问时,袭人方道:“你问我吗?我不知道你们的原故。”宝玉听了这话,见他脸上气色非往日可比,便笑道:“怎么又动了气了呢?”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呢?只是你从今别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不必来支使我。我仍旧还伏侍老太太去。”一面说,一面便在炕上合眼倒下。宝玉见了这般景况,深为骇异,禁不住赶来央告。那袭人只管合着眼不理。宝玉没了主意,因见麝月进来,便问道:“你姐姐怎么了?”麝月道:“我知道么?问你自己就明白了。”宝玉听说,呆了一回,自觉无趣,便起身嗳道:“不理我罢!我也睡去。”说着,便起身下炕,到自己床上睡下。袭人听他半日无动静,微微的打,料他睡着,便起来拿了一领斗篷来替他盖上。只听“唿”的一声,宝玉便掀过去,仍合着眼装睡。袭人明知其意,便点头冷笑道:“你也不用生气,从今儿起,我也只当是个哑吧,再不说你一声儿了好不好?”宝玉禁不住起身问道:“我又怎么了?你又劝我?你劝也罢了,刚才又没劝,我一进来,你就不理我,赌气睡了,我还摸不着是为什么。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我何尝听见你劝我的是什么话呢?”袭人道:“你心里还不明白?还等我说呢!”正闹着,贾母遣人来叫他吃饭,方往前边来胡乱吃了一碗,仍回自己房中。只见袭人睡在外头炕上,麝月在旁抹牌。宝玉素知他两个亲厚,并连麝月也不理,揭起软帘自往里间来。麝月只得跟进来。宝玉便推他出去说:“不敢惊动。”麝月便笑着出来,叫了两个小丫头进去。宝玉拿了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那个大两岁清秀些的,宝玉问他道:“你不是叫什么‘香’吗?”那丫头答道:“叫蕙香。”宝玉又问:“是谁起的名字?”蕙香道:“我原叫芸香,是花大姐姐改的。”宝玉道:“正经叫‘晦气’也罢了,又‘蕙香’咧!你姐儿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个?”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日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儿?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的!”一面说,一面叫他倒了茶来。) 原来作者早有铺垫,只是林秋他们因为先前已研讨过有关问题,所以他们跳过了作者的铺垫直接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就象关于双星一样,作者在标题里就已影射到了:麒麟双星伏白首。 “珍珠少了一颗?四儿?”这又是个谜吗?
此时林秋才明白,在《红楼梦》中,步步为扣,句句成谜。 林秋打了个报告,希望得到总部专业的分析人员的支持,以便早日厘清“双鱼玉佩”的历史脉络。 两个月后,林秋接到来自总参的电话。
梦断红楼 两天后,林秋飞抵北京。 在总参某间办公室內,一名佩戴上校军衔的军官接待了她。 上校开门见山的说到:“林副院长,上面把您的报告转到我们这里,一开始,我们还以为谁这么大胆开这种玩笑。可是,我们的情报分析人员仔细研究了《红楼梦》以后,发现它确实隐藏着某种密写方式。” “哦?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林秋淡淡地问了一句,其实她心理早就不感到惊讶了。 “目前还没有完全破译完毕,我们分析人员在'晴雯'身上发现了一句密语。”上校回道。 “噢!……,我们也判断出'晴雯撕扇'就是'失散'的意思!”林秋有点骄傲了,你们破译的我们也早就猜到了。 “噢,不……,这还是表面上的意思,你知道,在《红楼梦》中,'晴雯'有个姑舅表哥吧?”上校问道。 “是啊!”林秋点点头。 “她的表哥叫'吴贵'对吧?我们根据发现的某种密写方式把'吴贵'和'晴雯'上下并列,就成了 吴贵 晴雯 这就是一句密语。” “什么密语?”这倒有点让林秋意外。 上校回道:“这两个名字竖着读就是'吴晴'和'贵雯'”。 林秋:……。 “'吴晴'就是'无晴',它来自一句俗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什么意思?” “这句就是指'贵州',也是暗合'吴贵'的'贵'字。” “那'雯怎么解释?'”林秋有些惊讶,她们研究到现在还没发现和“贵州”有什么联系。 “'雯'我们拆成'雨文',我们判断这指的就是'水族水书','吴贵'和'晴雯'就是指'贵州的水族水书'”! “原来如此……!”上校说完林秋顿时就明白了,作者是在提示历史资料的来源。
上校拿出一张照片给林秋看了。林秋这才明白,为什么《红楼梦》中通过王夫人之口描述的晴雯是“水蛇腰,削肩膀”的美人。原来,这是说“水书”的字形特征。
“那你们找到这些资料的原本了吗?”林秋急迫的问道。 “没有,……”上校无奈地摇摇头回道:“我们派人去了贵州,通过地方政府的协助,找到了一些'水书'藏本,但是年代都不很久远,据说,有很多古本在明清时期就有人高价收购走了”。 上校接着说到:“这次请你来就是想以你们'西域文化研究中心'的名义,邀请一些专家探讨《红楼梦》里的一些问题,以期帮助我们早日破解《红楼梦》里的秘密”!
两天后,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里招开了一个小形的不对外公开的《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人不多,就几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教授,著名红学家俞平伯(1990年去世,借用俞老真实姓名以示缅怀。),还有一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研究室的研究员冯主任。 会议开始后,几位大学教授口若悬河,洋洋潵潵地探讨了《红楼梦》与曹雪芹家族的关系,以及对应的康熙乾隆雍正时期的历史事件。 这个时候林秋才以东道主的身份在可控的范围內讲述了发现“白色玉石房子”和“宝鼎”的发现过程。 听了林秋的述说,会场內一片静寂,一会儿,几名教授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不时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 唯独那位冯主任一如继往的一幅阴郁的表情。
一阵骚动之后,俞老开了口:“谢谢林同志帮我们解开了几百年的谜团,说惊讶也不惊讶,《红楼们》原本又叫《石头记》,所以我认为林同志所说的是令人信服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薛宝琴'这个人物有个猜测,很多学者对'薛宝琴'一个外人却参加了'宁府'在宗祠的祭祀感到不解,现在在林同志这里都找到了答案。” 众人静静地听着,俞老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薛宝琴'踏雪寻梅的典故大家知道吧?宝琴身披凫面裘站在白雪覆盖的山坡上,身后丫鬟怀抱插满梅花的宝瓶。我一直猜想,如果把瓶中的梅花换做杨柳枝,那会象谁呢?” “观音”! “观音菩萨”!
“是的……,”俞老点点头接着道:“在书中'薛宝琴'许配给了'梅翰林'之子,'梅翰林'的'翰'就是老北京话的'和'字,'梅翰林'就是'梅和林'。'梅'指的是'梅岑',也就是我们浙江省的'普陀山',他是佛教中观音的修道场之一,'林'当然指的就是'紫竹林'了。” 会场一片寂静,林秋默默点头。 俞老接着说道:“现在我明白'宝琴'为什么参加了'宁府'的宗祠祭祀,如果林同志所说'白色玉石房子'是真实的,那么'宁府'的含义就是:他是观音打座的莲花台!”
“英莲?英莲的遭遇就是宁府的遭遇?”林秋想到“甄英莲”眉心处米粒大小的“胭脂痣”。作者一定是把“白房子”和“鼎”弄混了! “白房子”不可能移动,而“鼎”有可能。 如果“白房子”是作者寓意的“莲花台”也就是“英莲”,那么被“娇杏”送回“封”家的“香菱”只能是“鼎”了! (这里有点混,能懂楼主的意思吗?)
“'不在梅边在柳边'原来是这个意思……。”北大的一名教授说道:“但是,我有个疑问,在《红楼梦》中有僧有道,为什么对'观音'这个形象描绘的这么隐晦呢?” “作者之所以隐匿'观音'的形象,是想隐晦地透露'莲花台'这个事实,也就是林同志所说的'白房子'”。一直没发话的冯主任开了口,他低着头,手里不停地把玩着一支钢笔。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他。 “嗯……哼……!”冯主任清了清喉咙。接下来的一番话,让所有的人如五雷轰顶,目瞪口呆! …………………………………………………………
又是个月底的周末,姐姐应该要回家的,我已不盼着姐姐带给我糕点和糖果了,现在的我渴望姐姐回来带来外面新奇的消息或者是一本书。在这偏远和荒凉的小地方太闭塞了,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当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起后,我第一个背着书包冲出了教室,二傻气喘嘘嘘地在后面追着我。 一路跑回家,撞开家门却没有听见我熟悉的姐姐银铃般的笑声。妈妈说,姐姐周末想抓紧时间复习,就不回来了,生活费叫宋奎带给她。 “宋奎回来了?”我问。 “嗯!就他一个回来了。后天叫他给你姐带些菜去,”姐姐没回来妈妈也很挂念。 吃完饭,我出门转了一圈,天还有些冷,外面没几个孩子玩。 我特意路过宋奎哥家门口,我很想进去找他玩,又怕他爸妈在家不好意思。 刚走到他家门前,隐隐约约地听到里面很多人说话,好象还在争论着什么。 我大着胆子推门溜了进去。原来里面一屋子的人。
屋里坐着宋奎和宋奎爸妈,他们一家三口正坐在桌前吃饭,几位串门的叔叔伯伯坐在旁边正抽着烟闲聊。 看见我进去,宋奎爸妈眉开眼笑的招呼我,宋奎妈转身进厨柜里端出一盘油饼叫我吃。 切!我早就从爸妈的闲聊中知道宋奎爸妈的心思,虽然宋奎哥对我很好,可我姐断不会看上他的。不吃白不吃。 我捧着油饼在屋角上的小凳上坐了下来。 “人家说'真三国,假西游,半真半假是红楼',《红楼梦》说的就是曹雪芹的家事。”大人们又在继续他们的话题。 我边吃着油饼边竖着耳朵听着。 “三国是真的,西游也是真的,就红楼是假的,他们说,'曹雪芹'就是'抄写勤'的意思,也许根本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宋奎爸说道。 “《西游记》会是真的?”一个年轻叔叔辩道:“那拔根毫毛就变出个人出来会是真的?明显是假的。《红楼梦》人家说是半真半假才对,本来就是一小说嘛,但是里面有曹雪芹的家事是真的。” “谁知道呢?他们说《红楼梦》是本伪书,是拿来骗人的。好像是说作者找到了,不是'曹雪芹',是个什么人呢?噢……!是个和尚还是个道士吧?”宋奎哥边嚼着油饼边插着话。 “未必又是和以前那样?是什么'大毒草'”? “呵呵呵……”。 “不是,《红楼梦》里说的有些是真事有的是假的,总之就是本伪书,是用来骗人的。”宋奎哥也解释不清,“噢……!对了!他们说中国最早的望远镜就是这个作者发明的。” “那是'郑和'吧?” “郑和是个太监,是明朝的吧?《红楼梦》是清朝时候的书。” “哦……!对了!” “哈哈哈……”! 哄笑一阵后,大家都先后起身回家了。 回到家里,睡在我的小床上我又想了很久。 《红楼梦》是本伪书?骗人的?大毒草? 虽然我知道那只是本小说,但那里面的女孩子是那么的真实可爱。 呵呵……,我想到“妙玉”给“宝玉”倒茶的那一段就联想到当初梅子带麦芽糖我吃的情景。 (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 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 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 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 (楼主注:这句话也深含玄机。) 当初梅子是这么说的:我看我们是同桌好朋友我才带给你吃的。 《红楼梦》是骗人的书?打死我也不相信!我甚至幻想着我快快长大,而《红楼梦》中那些温婉可人的女孩能等着我。至于梅子,爸爸说,他们上海人看不起我们外省人的。 唉……!现在想来,历史的真像却总让人不堪!
………………………………………… 冯主任缓缓说道:“《红楼梦》中展现的是一幅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主的华夏儿女的荣辱兴衰和悲欢离合,在这其中也夹杂着大量的佛教思想。《红楼梦》中的故事以及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莫若是对儒家和佛教的批判和鞭鞑。” 冯主任还是不停地翻转那支钢笔,他沉吟了一下继续说道:“作者的主要思想就是强调'江南江北本一同,只是离人恨重'!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在整理散乱的明清档案中,发现一本太监的札记,就是一本太监的日记,在这里面,我们误打误撞的找出《红楼梦》作者的真实身份。”
“是谁?” “真的还有另外的人?不是曹雪芹?” 冯主任此时才抬起头,表情沉重的说道:“'曹雪芹'真的就是'抄写勤',《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就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什么?” “真让人难以置信!” “俞老……!俞老……!有救心丸吗?” 红学家俞平伯听闻此言突然脸色苍白,手捂胸口。 众人手忙脚乱的找出救心丸给他服下。好一会儿,俞老平静了下来,颤微微地问道:“冯主任,此话怎讲?” 这个答案对林秋的打击也不小,她同样把疑惑的眼光投向冯主任。 冯主任心有余忌地落座,缓慢又干脆的说:“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意思就是演化源头,演化华夏民族起源的源头,贾代化,贾代儒,贾代修,贾代善就是'化儒修善'的意思。作者是潜伏在儒家和佛教思想中传播天主教义!我们查过了,汤若望在《红楼梦》中引用了大量的真实的历史资料,但同时也夹带着不少天主教的私货。”
(以下內容节选自百度百科) 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德国人,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一级正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大量资料。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华40余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他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绩。从总的趋势看,20一30年代,汤若望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时期,80年代发表的一有关汤若望的论述具有启迪思维的作用,是需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和全面的研究。汤若望头部彩像中文名:汤若望外文名: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别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国籍:德国民族:日耳曼出生地:德国科隆出生日期:1592年(壬辰年)5月1日逝世日期:1666年8月15日职业:光禄大夫、传教士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将伽利略的《远镜说》译成中文 ,建立南堂官职:光禄大夫 正一品人物生平早期经历汤若望1592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就读于耶稣会所创办的著名的三王冕中学。这个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虔诚善良的人生操守视为主要目标。聪明好学的汤若望学习成绩优秀。汤若望出生占星命盤1607年,科隆城内流行瘟疫,三王冕中学被迫停办。16岁的汤若望被当地耶稣会教区推荐到罗马德意志学院学习。1610年,他学完了哲学、古典文学、数理天文学等全部课程,特别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显示出他具有很大潜力和才华。他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伽利略的望远镜,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1611年10月,汤若望加入了耶稣会,宣誓终生安贫、贞洁、服从。随后,搬到了罗马耶稣的圣·安德烈奥修道院,当一名见习修士,接受严格的修士训练。并加入了灵采研究院,探索着不断发展着的新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
安德烈奥修道院有一个图书馆,馆里藏着许多经过印刷,装订成册的海外耶稣会士写给总会的年报、报告、信函。 汤若望经常到图书馆翻阅这些材料。早期传教士在东方在中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让他激动不已。他钦佩利玛窦在中国采取的适应中国文化习俗的,所谓“合儒”的传教策略,竭力把天主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当他听说利玛窦神父以其数学天文学的智慧,惊倒了中国人,并且受到皇帝的优礼和敬重,为上帝的教会开拓了新的、非常大的信仰领域时,他为西方的数理天文这在中国获得这样的价值而欣喜若狂。 1613年10月,他进入了罗马学院。开始了为期四年的神学和数学研究。罗马学院是罗耀拉于1551年创办的,虽说是一所“基督精神的神学院”,该学院的课程设置除宗教内容外,还有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机械力学、化学等科目。 伽利略也担任过该院的教师,他曾在学院的报告厅里展示过经他改良后的望远镜,受到热烈欢迎和钦佩。汤若望都听过他的演讲,对伽利略的学说产生浓厚的兴趣。 1617年,他以最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在罗马学院的学业,晋升为神父。1618年4月16日,在金尼阁的带领下,汤若望、邓玉函、罗雅谷等22名传教士,以葡萄牙政府的名义派遣,从里斯本启航东渡。 明朝期间 1619年7月15日,汤若望和他的教友们抵达了澳门,被安置在圣·保禄学院里。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土地,便开始精心研习中国语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话为目标。这些西方修士入乡随俗,脱下僧袍,换上儒服,住进中式房屋,并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其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过程中,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读汉文典籍的西方传教士,自然赢得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这就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但有些狂热的传教士们,认为利玛窦过于迁就中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玛窦去世之后,开始改变利氏的传教路线,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会人士的反感与怀疑,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被驱逐,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
汤若望在顺治年间所受的恩宠与隆遇使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播较为顺利。随着传教士人数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信徒在不断发展。在汤若望时代,教堂在中国已有30多处,据德礼贤先生统计1650年信徒人数就已达到150000人。 顺治年间 顺治皇帝的去世,使汤若望失去了宫廷保护人,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虽然关外的爱新觉罗氏家族直入北京,统一中国,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仍然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孟之道根深叶茂。早在顺治时期,就有一些汉族士大夫反对顺治信任汤若望等传教士,对汤若望竟然在中国发展了十几万天主教徒极其不满,极力主张从葡萄牙人手里收回澳门。安徽歙县的官生杨光先就是他们的代表,他首先向西方传教士发难。杨光先对天主教早有所闻,于顺治十五年在京城看到被钉死于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画像之后,才确认天主教就是耶稣教,从此即有“弹劾”汤若望的念头。顺治十六年至十七年之间,杨光先撰写了《辟邪论》上、中,下三篇以及《摘谬十论》、《正国体呈》、《中星说》、《选择议》等多篇文章,又多次亲自来到礼部,通政使司等衙门状告汤若望。 【 杨光先指出,天由二气结撰而成,并非天主所造。耶稣是彼国谋叛的罪魁,因事败露而被正法,绝非造天圣人。所谓天主耶稣于汉元寿二年降生之说,纯属荒唐怪诞。“若耶稣即是天主,则汉哀以前尽是无主之世界”。“设天果有天主,则覆载之内四海万国,无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必无独主如德亚一国之理。独主一国,岂得称天主哉”。他进而又说,汤若望等“非我族类,其心必殊”,倘若天下之人,“只爱其器具之精工,而忽其私越之干禁”,则无异于“爱虎豹之文皮,而豢之卧榻之内,忘其能噬人矣”。同时,又斥责汤若望在《时宪历书》封面上题写“依西洋新法”五个字,其目的是“借大清之历以张大其西洋,而使天下万国晓然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说汤若望借西洋新法阴行邪教,而“谋夺人国是其天性,今呼朋引类,外集广澳,内官帝掖,不可无蜂虿之防”。】 因为当时顺治帝尚在,汤若望仍受朝廷器重,而礼部又不理睬杨光先的状告,所以汤若望等人对杨光先的反教举动未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