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道门徒之魇妖厌胜_告诉你真正的厌胜术!

  周一单位很多事,终于有点空闲了,赶紧发一段补偿一下

  那个女保镖似乎已经发现我老是往那边瞟,我能看到她的眼珠在转动,像是想在不转头的情况下观察这边。我赶紧看向留学生,问:“那些死了的人,修铁路的,都是怎么处理的--------一听到有华工,往往都是不公正的血泪史!”
  “你想的没错,弱国无外交,弱国的工人也没地位。当年参加大铁路修建的有很多国家的人,除中国人还有欧洲人、土耳其人甚至美国人,但中国人的待遇是最低的,很多华工遇事故而死或者累死后,几乎都是就地掩埋,这条铁路的沿线不知埋了多少华人的尸骨。再过几公里,我们就要进入第二长的隧道,那条隧道的修建者几乎都是华工,也是当时死亡率最高的一段铁路。我专门看过资料,据说那群华工很特别,是一群来自大兴安岭里的人,应该是某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吧。当时的清政府已经穷途末日,即使他们的龙兴之地也无力维持稳定,到处都是山贼胡匪,这让那些生活在密林深处的原始居民也无法继续与世隔绝了,开始往外找营生,正碰上沙俄在中国招募工人,这群人便举家拔寨来了这里,希望靠帮助修建铁路,换取沙俄政府同意他们留下,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西伯利亚的林海中继续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
  “居然还有这样的事?这不就等于一大帮难民吗?老毛子会同意?”
  “他们当然同意了,首先这伙人没多少,整个族群就六七百人;其次他们所谓的遵循祖先的生活方式,不过就是渔猎和宗教信仰,现代文明所需要的煤碳铜铁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他们消耗不了什么;再者,西伯利亚有的是森林,就是缺人。”
  我点点头:“有这么一群人帮着看家,又不用给工资,是我我也愿意。结果呢?”
  留学生叹了口气,说:“结果当然是很悲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他们死了好多人,可因为有约定在先,也没法反悔。剩下的人便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下来,现在不知道演变成什么样子了-------这倒是人类学家搞研究的一个好课题。”
  我挺佩服这个艺术生的知识面,比那些为了升学而走艺考路的学生可强多了。
  @也能喝二两 2016-03-14 17:05:00
  写的很好,文学底子真的不错
  -----------------------------
  哈哈哈,where,where,normal,normal
  @1029155787 2016-03-14 17:43:00
  继续努力,好文章
  -----------------------------
  会的,fighting!
  @红人过客 2016-03-14 18:06:00
  楼主是性情中人,快意恩仇啊!
  情怀这么刚烈怎么还能静心写出这等好文章,真心的佩服。
  这是今天的第二顶哦。晚上再加一顶,一天三顶的。
  -----------------------------
  亲爱的,你咋看出来我恩仇的
  这时火车又经过了一条很短的隧道,留学生好像想起了什么,又说:“我记得资料里说他们的信仰也很特别,比如对待死难者的殡葬方式,是先将死者火化,只留一些头发、残肢,拌着骨灰和泥做成泥俑,然后埋在死去的地方。”
  我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他说的那种殡葬情景。忽然,我想起在那本秘书上看到的一段内容,赶紧问:“你是说,他们将死者的一部分肢体埋在隧道里?”
  “--------,对啊,修隧道死的人最多,他们又喜欢把尸骨埋在死去的地方,那隧道里的死人肯定是最多的!”
  “无向骨!”我不由吐出三个字,我面色肯定是非常难看。
  @freedom10xsd 2016-03-14 18:36:00
  加油贴啊
  -----------------------------
  你也是常客,谢谢支持
  @tianyaDQ 2016-03-14 19:20:00
  无向骨是什么??
  -----------------------------
  马上就解释
  留学生不解,问是什么意思。
  “无向骨,就是在密闭环境里存在着许多尸身残骸,阴气怨念充斥其中经久不散,是风水里的极凶之地,也是布厌的绝好环境。”我把在那本秘书上看来的东西转述了一遍。
  留学生一听“风水”两个字,立即显出了不屑,“你还信风水?不过也不奇怪,做生意和当官的最信这些,特别是现在的当官的,他们的官运和他们的付出很难说有因果关系:有时候莫名其妙就升了,有时候因为什么意想不到的原因又被贬了,所以这帮号称信仰唯物主义的人其实最迷信。”
  我对他的态度倒不反感,而且觉得很正常,因为这种质疑的精神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如果听到一个空玄的理论就盲信盲从,那就是愚昧了。在我没跟着海叔之前,我也不相信这些东西,即使现在,也是本着质疑的态度去接触,而不是随便接受。只不过,我现在没兴趣跟他聊这些话题,我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表面上继续装作倾听。
  旁边的女同学说:“风水并不是绝对的迷信,这里面有一部分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它探讨的是空间和人的关系,如何合理的选择和利用环境空间从而更有利于人,这和我们建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有实验证明,蛋白质在四面体的中心位置,腐败速度会骤减,这或许就是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原因;而人处于圆形顶的建筑中,会容易产生庄重严肃的情绪,甚至会感到压抑,或许正是如此,教堂里即有圆拱顶又在周围设置了明亮的彩窗:保留肃穆,缓解压力。这说明,人不只在情绪,即使在生理方面也和环境、空间存在着直接关系。
  在科学不昌明的时代,对现象的解释往往只停留在经验的层面,无法总结和量化,所以有些说法就显得牵强附会,还有很多则把因果关系搞乱了,逐渐和迷信扯不清了,比如风水。如果能有人用严谨的态度去除其糟粕,提炼其精华,那风水说不定能成为一门很有益于人类的学问。”
  这要是平常,我肯定得和这个女同学碰个杯,再加两个菜,好好和她聊聊,可现在听了她的话,我反而再次紧张起来。
  我开始隐约明白自己在这趟差事里的作用了。
  今天又发了两千八百字,谢谢各位亲的支持,我一天的极限就是这么多了。
  最后来一个睡前小故事。

  今晚的睡前故事很机智,讲的是古代一种特殊的职业:讼师。

  讼师是一门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大致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律师,但是在封建时代那种“牧民、防民”的统治思想下,讼师是没办法像今天这样光明正大的站在法庭前为代理人辩护的,只能私下里替雇主出谋划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参与的事务反而超过今天的律师,比如除了司法律例之外,他们也要精通侦查、现场勘查、法医学等知识,甚至在古代那种重视文字的时代背景下,讼师在写状子时要具备一定的文采,才能在有限的字数里打动法官,毕竟古代的官员都是科举考出来的,大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如果看到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又罗嗦的状子,自然就会生厌。

  下面讲个高手讼师的故事:
  有个小康之家,家主有个表兄又穷又无赖,常来借钱。过去这家人还常周济,可是老是有借无还,没完没了,就感到厌烦了。
  有一回,这表兄狮子大开口,要借一大笔钱还债,这家人忍无可忍,就把表兄赶了出去,把大门关紧。表兄这次却是真的是欠了人一大笔钱无法偿还,在外面叫骂了一阵子后,想想自己实在无以对债主,一时想不开,就在那家人的大门口上了吊。
  家主起先不知道,后来开门出去,一看挂着具尸体,大惊失色。此时幸好天色已晚,也没人看见,于是赶紧揣了银子,去找讼师请教。
  他找的那个讼师在当地很有名,那晚正在和几个朋友玩纸牌。他向讼师叙说了来意,讼师却说:“我打牌打输了,哪里有空管你的闲事!”
  家主赶紧掏银子,讼师才说:“你这就回去把尸体解下来,别让人看见了。然后再过来,我再教你。”
  家主就回家按照讼师说法,把尸体放下来。
  回到讼师那里,见讼师打牌正起劲,见到他还招呼他坐下观战。那家主哪里有心思看打牌,连着追问下一步该怎么办,那讼师也不理睬。
  这样过了大约三个时辰,讼师说:“被你吵死了,那你就回去把尸首再挂上去吧!”
  家主大惊:“我请你是请教怎么消灾躲祸,你这不还是在害我吗?”
  讼师大怒:“你敢不按我说的办,就等着家破人亡吧!”
  家主害怕,只得回去把那具尸首再挂到原处,心里七上八下,只好又回到讼师那里请教。

  谁知讼师却像个没事人似的,笑着说:“你还真不怕麻烦哪!回去好好睡觉吧,明天有人敲门也不要理睬,等到听到县官鸣锣开道到你家门了,叫你出来时你才出来。如果县官盘问,你只要恳求青天大老爷认真检验尸体,其它不用多说。”

  那家主回去后按照讼师的教导从事。第二天一大早,地保看见他家门口的尸体,拍门叫他,他也不敢回答。地保就去官府报案。县官来检验了,衙役打门要他出来,他才出门。县官命令解下尸体,要仵作先初步检验,县官自己也上前亲自看了一下。
  之后县官问那家主:“你认识这人吗?”
  家主假装过去看一下,说:“这是小人的表兄,不知为什么死在小人家门口?”
  县官说:“他和你有仇吗?”
  “没有。”
  旁边的地保知道这户人家有钱,都想敲他一笔,连忙禀报县官:“启禀大老爷,这死者是他的亲戚,平时借过他钱,这肯定是他讨债威逼所致。”
  县官反而怒喝地保:“我亲眼查看了这尸体的脖子,上有两道缢痕,一浅一深,明显是有人移动尸体以图讹诈,想要索取钱财。你既然诬蔑这人威逼致死,这肯定就是你干的!”立刻下令将地保拿下,当场一顿杖责。转过头来对这家主吩咐:“既然是你亲戚,你就出一副棺材把这人埋了吧!这件事就这么结束!”

  下面是在下的分析:讼师对这个案子的处理方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知道缢死案的尸检方法,然后反其道而行之。一般辨别自缢还是他缢,比较通俗的方法有几种:
  1、 绳结:一般想上吊自杀的人都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他喜爱的上吊活动,所以至少也得找条绳,找个能悬挂的地方,而且细心的人会打出一个确定能让自己死掉的绳结,以避免中途后悔的情况。而他杀则是仓促中进行,基本谈不上绳结。
  2、缢痕:本故事中就提到说尸体有两道缢痕,一浅一深。深的那道是生前伤,就是活着的时候被缢(不管自缢还是他缢)出的环状痕。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血液是流动的,如果长期用力压迫某个部分,会造成血液中红细胞堆积,从而出现癍、淤,这是常识。而人死后血液不流,再压迫某个地方,红细胞堆积的就少,所以这时的伤痕就浅。
  3、环境:自杀者往往选一个熟悉的、安静的地方以免被打扰,被勒杀的环境则更容易表现出随机、意外、陌生的属性。
  4、附属伤:自杀者是自己吊在半空中,虽然会有一些挣扎,但在空中很难抓到别的东西,也不容易弄伤自己;而被勒时由于挨凶手很近,在挣扎中可能会造成除缢痕外的其它伤痕,比如抓扯凶手而造成指甲破损(所以现代法医会重点检查死者的指甲,看里面有没有皮肤等碎屑残留,就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辨别出很多线索),又或者凶手为增加勒的力量而用膝盖抵住死者脖后造成的红淤。
  其它还有很多,但比较专业又很枯燥,不多说了。总之如果你想勒死谁,只要避免上述几条,那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故事中,讼师就是利用了第二点,故意搞出了一深一浅的缢痕,让县官上当。可见在古代做律师,综合素质要更高啊。另外,我很喜欢这故事里的讼师,在玩乐中都把一件命案轻松解决了,而且也不特别违反道德,毕竟那个死者确实是自杀的--------好稀饭这种聪明又潇洒的类型哟!

  还有两个故事,情节有些类似,只是表现讼师文采的剧情多了一些:
  故事一:
  说王某借钱给一个寡妇,好久没还,就忍不住责备了她,那寡妇羞愤难忍,便在夜半时在王家门口上吊了。当时适逢大雷雨,也没人看见。
  第二天早晨王谋发现后,也赶紧去请教讼师。讼师说:“快给她换鞋子。”并做了状词,其中最人注目的一句是:“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两足何以无泥?”意思是说,这么高的门,一个女人怎么能自已完成上吊的事?夜里雨这么大,两只鞋居然没沾上泥!就是在把疑点摆给官府看:明摆着,这是有人移尸陷害啊。
  官府果然上了当,判王某出钱买棺材葬掉死者,其它就没在追究。

  故事二:
  和上面的故事大体一致,只是死者成了一个年轻女子,于是此案中的讼师也出了换鞋的主意,造成有人移尸图害的假象。他的状词最关键的一句是:“弱质闺姝,黑夜焉知汤门?连宵春雨,香钩初未沾泥?”香钩,代指女子的小脚。

  你说,像我这种综合素质也挺高又很得瑟的人,到了古代,是不是也会成为一个高手讼师呢?哈哈哈,晚安各位亲爱的!
  好咧,来更了。
  各位亲爱的早晨
  “你刚才说‘布鸭’,那是什么,布偶玩具吗?”留学生说不过女同学,只好转移话题。
  我只好说:“是讨厌的厌,只不过要读成‘压’。说起来,这个厌,还真和布偶有点关系。”
  女同学恍然大悟:“我知道了,你说的是厌胜,也就是压而胜之,我在讲民俗的书里看到过。最常见的厌胜,就是以布偶代替某人进行诅咒,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扎小人儿,如果用欧州宗教的说法,这是一种‘黑巫术’。”
  我点点头:“布厌,就是在某个空间里布设厌胜。隧道这种封闭拱形的空间,又有这么多 死者亡灵,是非常有利于布厌的。”
  我看到留学生和女同学以不可思议的眼光看着我,知道他们一时无法接受我讲的,便解释:“厌胜在中国古代并不是很陌生的东西。古代木工匠人的地位低下,经常被雇主虐待盘剥,于是他们就发展出了一种---------应该说是手法吧,在所建房屋的墙壁里埋一些镇物,像人偶之类的东西,用来诅咒雇主,以此来报复和威慑。当然,也有心肠坏的匠人以此术暗害雇主。除此之外,它还有更丰富的形式和目的,比如影响当事者的性格、行为和命运。”
  @sdfb23 2016-03-15 09:18:00
  太少了,不过瘾。。。。。
  -----------------------------
  也得慢,余粮不多啊,抱歉
  @刺猬1999 2016-03-15 09:54:00
  楼主好人,一天更新好几次。
  -----------------------------
  谢谢理解
  @chen没有理由 2016-03-15 10:19:00
  不错 加油
  -----------------------------
  谢谢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