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串货场,是行里人内部交易的地方,原本只有河南、山西、关东老客们,从各地起早贪黑翻山越岭收来的一些“杂货”,有些还是“坑货”,在老客们大量聚集的珠市口大街兴隆店等地交易,这些人眼力不一,货物也良莠不齐,不过呢,东西大都是有来历的物件,行里人有喜欢的、想发财的多赚点的,就去兴隆店买点。
兴隆店那里,属于古玩行商的一种,跟琉璃厂各家铺户窗明几净来往贤达不一样。
清末那当儿,有时候“坑货”查的严,各省行商并不敢太过于明目张胆的买卖。到了民国,没了那么些忌讳,兴隆店那头可就红火喽。
还有一处,是近年来在琉璃厂附近麻线胡同里搭的大棚,原来琉璃厂这些古玩坐商们,并没有摆摊串货的规矩,只是风闻谁家有了好玩意,有喜欢或者想“搭帮”有路子的,去铺子里谈,这不,跟着兴隆店行商学习了一把,琉璃厂自己也建了个“串货场”。
俩人进了胡同,这里人不算多,远没有兴隆店红火,可来往的都是各家铺子,也有少许兴隆店的行商,手上有好玩意,知道这里才是大买家常来常往的地界,来此处碰碰运气。
大棚里外,也有不少买吃食的、摆茶摊的,都是附近的老百姓,为了挣几个嚼谷钱,小本生意。
进了大棚,里头有个小茶馆,是延寿寺街兴泰茶馆看见了商机,特意为来串货的老少
爷们预备喝茶、歇脚、谈生意的地界。四处古玩摊子不少,熙熙攘攘也有些背着褡裢、
捧着包裹来往的短打扮的人,有些街上的掌柜的,斯斯文文背着手在各家摊子上仔细寻
觅着各家的物件,看了这件问问价,那件,摇摇头,买卖说话的声音也很小,着实有些
文雅风气。
还没走近,兴泰茶馆的伙计远远瞭见了,赶紧过来打千儿问安:“张掌柜的、王掌柜的,您二位早班?来坐坐??”
张丰财指着小伙计边走边笑:“哈哈哈哈,小六子,你这张嘴,怎么跟师傅学的??这都快晌午了,还早班?一壶香片、2碟干果。你们老板呢??”
俩人进了小茶馆,一共十几张桌子,参差不齐的高背、没背、粗木的凳子摆的整整齐齐,一个身穿细布大褂瘦干巴中年人满脸笑的走过来,这是小茶馆的掌柜,也是兴泰茶馆郑大爷的儿子,郑二爷。拱手笑道:“您二位少见!里面请!”
茶点摆上,俩人喝了半杯茶,看着外头的摊子买卖,看来不少人今儿开张了,双方都对着袖口在里头捏咕着什么。
张丰财看人跟王文敏不一样,王文敏大大方方浏览,张丰财那两双眼,眯成了一条缝,对着各个摊子凝神注视,不大会儿,这些摊子上有点什么好玩意,他就门清了。
茶馆人不多,郑二爷笑嘻嘻过来拉起了闲话:“二位爷,不下场子瞜瞜去??”
王掌柜请他坐了,问:“二爷,您在这儿也算年头不短了,算行里人,您说,都说行客拜坐客,这些摊子,有多大点油水,能比咱们坐商的铺子还大??”
张丰财眯眼笑笑:“贤弟,你有所不知,这里头学问可大了,跟你在天津卫那行里不
是一式,你瞧瞧,这些摊子,趸货似得摆了一地,看着东西多,其实呢,他们卖的对手
里的物件并不是那么清楚,光知道是老玩意、古董,可古董也分的细致啊,瓷器里头,
乾隆和光绪就不是一个价,雍正和乾隆,还不是一个价,咱们买呢,跟在铺子里收货不
一样,没那么多话头,还得上茶敬烟捂得,看上了,袖筒里一谈价,谈得拢就买,谈不
拢也没二话。有些好货,可不一定比不上咱们铺子里的物件呢!二爷,您说是不是这话??”
郑二爷陪笑:“那没错!有这么一说。张掌柜的是行里的大拿,别人不说,除了岳掌
柜、梁掌柜的老几位,就数咱们张掌柜的了,王掌柜的从天津过来不久,有些个行情,
您还得多听张掌柜的念叨念叨。您往那儿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