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笔记》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

  众人闻言无不震惊,尤其是王文敏,激动地起来给王公公拱手作揖,请他指点,这下,大伙儿连饭顾不得吃,非要先听王公公说说盒子的来历。年迈的王公公叹息良久,端了茶杯眼神怅惘,满脸皱纹也急剧抖动,颤巍巍说起了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是同治年间,朝廷上下一心、和衷共济,曾文正公率领左、胡、李众人堪平长毛之乱,又剿灭捻军,海内渐渐安宁,四方平静。加之上有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主持大政,下头有中兴名臣猛将镇守四方,治理庶民,奄奄一息的大清国好容易有了点回光返照似得“中兴局面”。

  那当儿,内廷因安总管奉命南下,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于济南府悍然斩杀一事,非常震慑肃然。虽说慈禧太后已然权倾天下,日常政务奏章都由她管着,毕竟慈安皇太后还在,虽仁慈祥和,可是咸丰爷的嫡正皇后,慑于礼法祖制,慈禧太后凡事还谨慎小心地多,也不敢过于跋扈放肆。因此,李连英坐了储秀宫总管,更是小心伺候、察言观色,即便得意,也不敢弄权。王公公,苦巴巴熬了多年,到同治七年,才补了个御药房八品首领,这还多亏了师兄李总管的提携呢。不介,宫里三千多太监,哪年能出头?


  这年春天,京师久旱不雨,连带着直隶京畿一带,天降大旱,黎民百姓嗷嗷待哺、哀鸿遍野,让刚刚恢复点元气的大清国朝野上下,十分担忧。

  明摆着长毛、捻子刚刚剿灭,这么些没饭吃的老百姓聚集起来,又在天子辇下,万一有人振臂一呼、铤而走险,顶点儿的风吹草动,就能让刚缓过气来的朝廷束手无策,危险万分。


  时任领班军机大臣的恭亲王非常担忧,急的两宫皇太后也寝食难安,辗转反侧。为此下令宫中节俭,给灾区发赈济,可这点银子粮食,不啻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作用。

  当年国家靠天吃饭,有套完整的祭天地、社稷、风雨雷电的祈祷方式,农业社会嘛,自然对风雨更加注重些,因此,自打康熙年间,《大清会典》的祭祀一节中,就有。

  可老天爷看不见摸不着,下不下雨,别说老百姓,就是皇上说了也不算呐。虽然两宫下旨在京师内外郊坛、雨神庙、紫禁城里的天穹宝殿、西苑大光明殿、大高玄殿、都城隍庙、东岳庙和五镇等处大肆举办斋天大典、求雨大典,闹得整日里诵经声不觉、香烟直上九霄,一连俩月,却毫无作用。


  这日,两宫在养心殿东暖阁召见全班军机大臣,等商议完了国政,单留下恭亲王一人密谈。


  东太后是个老实厚道人,忧愁难解,问恭王爷:“老不下雨,朝廷又没那么些银子赈灾,如之奈何?”

  恭亲王更是忧心于色,两宫都是女子,他可是执掌国柄的首席大臣,老百姓们又迷信,凡是大灾大旱不能解决,都往老天爷惩罚失德的“天子”身上想,日子长了,可不是好事。

  不过,下不下雨,他这位亲王也没咒念呐,只好沉默。

  慈禧太后见多识广,早年又跟咸丰学习了些宫廷典制,问:“是不是该请牌子啦?”

  “呃。。。。。。回禀太后,这时候,还不到请牌子的当口。”恭亲王小声回答。

  请牌子,是清代继承明朝的一项特殊求雨方法,据说呢,当年明代中期大旱两年,朝廷无法,只好下令,恭请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的张天师,亲自进京求雨。

  这位天师虔心向道,法术高深,还没走到京城,先去了直隶邯郸府,不知用了什么道法,在邯郸府龙神庙下头挖出了一块硕大的铁牌,据说是大唐年间的遗物,乃大唐国师袁天罡他老人家专为求雨所造,挖出铁牌后,张天师指挥匠人,挖了一口几丈深的大井,便把铁牌悬挂其中,念诵三天三夜经文,带着徒弟们去了附近的黑龙潭。

  这黑龙潭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是直隶少有的深山大泽,潭水广阔深不见底,张天师在此摆下法坛,换了金冠仙衣,踏禹步、走罡斗、施法术、念咒语,整整一天一夜。跟从的官员都傻呆呆不知所措。


  等第三天,天师便要回山,众人大惊:这雨还没求下来,您老人家要回山,万岁爷怪罪下来可怎么办?

  张天师微微笑道,手指东南:“怎么没下?你们看,雨来了!”

  众人听了心里暗笑,这大天白日烈日当空,哪有什么雨啊!话音刚落,只见天空上正东南,哗啦啦来了一团团乌云,接着便是风云变色、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阵阵带着雨腥气的云团越来越浓,卡嚓嚓半空中金蛇狂舞、电闪雷鸣,片刻间,瓢泼大雨轰然而下!

  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直隶旱情顿时化解。朝廷这才知道了张天师的神力道法。

  后来据他老人家说,直隶一地,乃自然天成、造化所出的帝王风水宝地,一般来说,没什么大灾大难,只是求雨一事,不在京城,而在邯郸附近的黑龙潭!

  只因黑龙潭里,有条水龙,是上界派下来专为司职直隶京师降雨的,因京师是天子所居,众神护佑,根本没有它这条水龙居住之所,只好蛰居黑龙潭,为直隶等地行云降雨、润泽大地,邯郸龙神庙就是它的香火庙。所以,张天师留下话来——日后凡京师直隶大旱,求雨一节,不必在京城举行科仪大典,由朝廷派专人,将邯郸龙神庙井里铁牌奉迎至京城,供奉到天下都城隍庙里祭祀便可。

  如若再不下雨,则请圣上派专使携带表文,赶赴黑龙潭祭祀,必有大雨。

  说来也怪,不知道是张天师故弄玄虚还是装神弄鬼,日后凡直隶大旱,朝廷按法施行,多则五七日,少则三日,大雨必来,成为当时朝野内外的一大传奇。

  后来满清入住中原,自然继承这些祭祀仪式,乾隆年间,还出了件奇事。据说那年乾隆爷带领文武百官巡视京畿,来到黑龙潭,大臣们请他行礼祭祀。好大喜功心雄万夫的乾隆爷撇嘴不乐意说:“朕乃真龙天子,九州万方至尊,这山野大泽里的小小龙神,还值得朕亲自行礼?”

  大臣们不敢多言,随驾的有军机大臣刘统勋劝道:“此祭祀是前代所留,代代相沿不替,非常灵验,请万岁慎重。”

  乾隆冷笑到:“前代所留朕就不能改啦?它是水龙,朕是真龙天子,若真有灵验,出来让朕瞧瞧嘛!”

  刘统勋一听,乾隆较上劲儿啦,也不敢再言。

  乾隆喝茶看景,不大会儿,从清澈粼粼的潭水里,钻出一条小黑蛇,冲乾隆摇头摆尾,十分可爱。

  大臣们有懂道法的,大喜道:“万岁!这是黑龙潭的水龙,给您朝拜来啦!”

  乾隆一看更加轻蔑,让人把蛇扔进潭水,哈哈大笑:“朕还以为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条黑不溜秋缩头缩尾的蛇虫,哈哈哈哈,此种传说都是无知小民造出来的谣言,什么水龙兴云布雨,胡说八道!”


  话音刚落,一瞬间狂风大气飞沙走石,天地变色。那潭水咕噜噜开锅似得旋转上涌,护卫的侍从、大臣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乾隆爷也站立不住,摔倒在地。

  “哗啦!!”潭水里一阵巨响,众人再看,一只几丈长磨盘大的黝黑五爪伸了出来,那爪子冲乾隆摆了摆,噗通又缩了回去!

  早吓得魂飞天外的乾隆皇帝抖如筛糠,勃然变色,这才知道潭里真有神龙,被自己激怒喽。心有余悸的乾隆立马行礼如仪,还恭恭敬敬下了旨意:嗣后务必恭敬祭祀。


  可这次恭亲王把求雨为难的事跟两宫太后说明白了:早就派特使去了邯郸龙神庙,只不过这次大旱严重,朝廷求雨是件大事,朝野内外都看着呢,京城里本来求雨大典热闹地翻天,可一点雨也没求下来,早有不少流言蜚语,这次再急匆匆请了铁牌供奉在都城隍庙,万一大雨还是不下,不仅有伤皇室威严、皇权体统,更对稳定的局面不利,此事非同小可,所以不到观风望色,快将下雨的时候,绝不能请铁牌,而到了可以请牌的时机,不请也会下雨。所以,牌子还是晚来些好。


  慈禧太后思索着问:“不是还有黑龙潭嘛,既然祖宗们派人祭祀了灵验,咱们也试试呗。”


  “倒是派礼部大员祭祀了,似乎没啥效果。不过,有人出了个主意。”


  “什么主意?”俩太后异口同声问。


  恭亲王好些个西洋玩意儿,对这些怪力乱神之说不太信,俩嫂子问起来了,还不能不说,只当搪塞喽。

  “呃。。。。。。臣听说,找个老虎头,扔进黑龙潭,可能会下雨。”


  “啊?这是什么道理呢?”两宫太后面面相觑,他俩文化底子太薄,也没见过几天书,自然不懂。

  恭王为难,这会儿也来不及给俩嫂子讲课,只好葫芦提解说:“好像是哪本古书上的法子,臣琢磨着,《易经》上说潜龙勿用,是不是把老虎头扔下去,惊水龙一下子,它就醒了,自然可以兴云布雨啦。”

  “哦,原来如此!”

  本就信神信鬼的两位女人恍然大悟,敢情她们文化不高,打小听故事听说书的,说起过“龙虎斗”,这时候想起来,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慈安太后更是信奉神佛,对这个办法非常欣赏,于是罕见的亲自下了懿旨:快找个老虎头,派人飞马去黑龙潭扔进去!

  可一时半会儿,上哪儿找什么老虎头呢?!

  

  先补上昨天的。再补今天的。
  俩嫂子、一个小叔子在养心殿思索半天,还是慈安太后想出来了:“先帝常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像康熙、乾隆老祖宗那样上马打猎。记得他说过,乾隆年间经常在热河、南苑围猎,杀了不少老虎,你们派人去看看,库里有没有存着的!”

  慈安太后跟慈禧不同,整日就知道拜佛念经,除了太后应用的份例,很少要东西,慈禧太后不一样,自打做了皇太后,恨不得把内务府库房里的玩意儿全搬到储秀宫去,幸而有恭亲王管着,给多给少就看他的限制。因此,叔嫂俩人因为这,闹得不太愉快。

  这会儿慈安太后好不容易张回嘴,还是为了黎民百姓求雨,恭亲王再为难,也得答应。于是赶紧亲自去了内务府,把几个大臣叫过来嘱咐。

  这些人全傻眼啦!老虎头?内务府银、茶、瓷、缎、皮、衣六库,金银珍宝绸缎堆积如山,可任谁也不知道哪里存着老虎头啊?

  这些人见恭王爷亲自坐镇,知道此事重大,谁也不敢怠慢,叫齐了郎中、主事,一窝蜂没头没脑找账簿的找账簿,翻档案的翻档案,开库的开库,找东西的找东西,连带着御前侍卫一起进内库,蚂蚁搬家似得翻了个遍,连个老虎毛也没找到!

  众位内务府大臣急的热锅上蚂蚁一般,惶惶不可终日。那头恭王爷又紧催,这些人都贼精,怕干不好丢官罢职,赶着把几百年的老账翻出来,闹了个天翻地覆,还是没有!

  好歹有个管库的郎中精明机智,给几位堂官大人说:“大人们,咱们内务府库房都找遍啦,除了虎皮,哪有什么老虎头啊。我琢磨着,是不是内宫里有,咱们进不去,可以问问敬事房的公公们!”

  这倒是个好办法!原来,宫廷库房多如牛毛,内务府六库,自然最大,可皇帝们心思缜密,怕自己用东西不方便,还得记档,又怕都存到内务府,下头弊病丛生、贪污挪用,所以,自打雍正年间起,存放金银珍宝古董宝物,不仅有内务府库房,还有造办处库房、养心殿内殿库房、重华宫内殿库房、宁寿宫内殿库房、御膳房金银器皿库房、御药房库房等等,都是直接向皇帝一人负责的机构,有些就由敬事房总管太监负责。

  事不宜迟,内务府大臣请来敬事房总管,说明情由,有个老公公是嘉庆末年就进宫当差的,几朝元老,见多识广,对宫里的事儿门儿清,想了半天才说:记得御药房当年为制造虎骨酒,他们库里可能有老虎头!

  于是赶紧传来御药房的首领太监王公公,让他去找,王公公当年年轻,听闻此事觉得是个露脸的机会,赶紧带着小太监翻找档案,整整半天,终于找到了!并自告奋勇领着敬事房总管、内务府郎中,去紫禁城南三所东边的药库去找。

  药库有十几间大屋,好多间都贴着大封条,上了大锁。因朝廷制度,各省各地年年往宫里进贡上等药材,这玩意儿又不能像海珍海味一样天天吃,旧的没用完,新的就来,因此也是堆积如山,前几辈子进贡的药,有些还封存完好呢。


  

  南三所,又叫阿哥所,是未成年或成年的皇子没有分府,奉旨在紫禁城住的地方。御药房的药库,就在其东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