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骑驴。
上次有书友私信交流,说故事里山中有志跟黄掌柜说的“骑驴”是什么意思。这个当年古玩行特有的名词,现而今在行里也逐渐湮没了。简单说几句。
骑驴:它的俗语叫“骑一道”,在老北京话里,很多时候加“儿化音”。意思是,买方同意中间人为了自己利益,可以在买卖双方都知情(或一方知情)的情况下,把古董的价值加几成,买方宁愿照价付款。
这个名词有它的特殊意义。老时年间做古董生意,大铺子和小铺子不一样,大多数时候,老字号大铺子因名气大、口碑好,买东西和卖东西的都比较信服,如果手里有古董送到里面,铺子收物件的价钱也略高于小铺子。古董的来源渠道也比较多。有些古玩行店铺,也可以给同行介绍买卖,叫“会行”。凡是介绍来生意的本行人,叫做“中人”,就是介绍人的意思。凡是介绍人介绍的生意,做不成的不必说,如果做成了,无论别家店铺掌柜的收了货或是卖了货,要给介绍人包一个红包,初期呢,多少不论,算是一份心意。
到了光绪年间左右,古玩行里的生意人改变了一点策略,凡是介绍到别家铺子买东西的,要加点价,最多不会超过一成,加的这点价格,算是自己的辛苦费和介绍费,买方和卖方都习以为常,也有些同行明知物件不是自己铺子里需要的,也不再介绍给别家,自己收了再卖给别家铺子,叫“交行”或者“串货”。但如果自己看上一些贵重的宝物,又没实力收,也不再介绍给别家,而是跟实力雄厚的铺子“伙着”(一起搭伙)收,自己出一少部分,现在话说叫“参股”,等收了宝物卖了,再按比例分成。这种买卖情形在民国时期大盛。
不过那时候很多小古董铺、“暗铺”和人脉广、专吃古董饭又没有铺子的人,却从中发现了赚钱的窍门:他们或是本小利薄、眼力不好,或是自己没有铺子,靠着人脉广,脸皮厚,专门像保媒拉纤似得,他们不出资、不合伙也不开铺子,只给买卖双方拉纤,专门给各个比较大的古玩铺拉拢生意,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古董“中人”体系。这群人大都不知道物件具体值多少钱,通常也不会叫双方见面谈价,而是穿插其中。后来古玩行说的“中人”,不再专指同行里的介绍人,而是统称所有中介人,大多数时候指的是这些人。
有些中人介绍买卖,为了利润,不让买卖双方见面,便于左右逢源上下其手。如果卖方不知道物件的具体价值,要贱卖,中人自己或中人通过买方知道物件的市价和珍贵程度,便可以对买方加价了。有的时候会加几倍的价格卖给买方,只付给卖方很少的价值,自己赚钱。当时颇为古玩行鄙视。而且一旦生意做成,卖方明知被耍了,也不能找补后账。中人这种左右坑蒙、自己赚钱的方式,时人俗称:骑驴。也叫:骑一道。意即被剥了一层利润。
后来,古玩行内部比较厌恶这种不太公平的买卖方式,慢慢形成一个传统:中人加价不能超过物件成交价的三成(30%),否则就合力挤兑这种人,叫他以后在行里名气臭了,无利润可赚。
因为这种中人奸猾狡诈,即便自己赚不到钱,也会想方设法不让买卖双方会面谈成生意,以防止破坏自己以后的活动,所以又叫“硬骑驴”。
还有一种“软骑驴”,是比较正常的介绍买卖双方做成生意的古董中人,他们也不出资、不跟别人合伙,只靠着一张嘴给各方拉拢买卖,买卖双方可以当场见面谈价,说生意。他们一般不会帮着双方任何一方说话,只坐在那儿等。假如买卖双方谈不拢,谁也不再出价,此时中人会用非常委婉而动听的话语给双方台阶下,或加或减,双方生意差不多就成了。买卖双方的生意一旦谈成,必须要付给中人佣金,行话叫“成三破二”,意思是卖方拿出成交价格的3%,买方拿出2%,一起当场送给中人。后来行里也习以为常,渐渐成了“行规”。这种骑驴,比“硬骑驴”那种既出钱少,也符合双方的利益,还能让中人本身满意,所以盛行一时,为大家遵守。
山中有志为了急于得到杨爷的蟠桃,给黄掌柜说的是第一种“硬骑驴”方式。意即不管他用什么办法,加几成的利润,必须要把蟠桃搞到手。由此可以看出,1,山中非常熟悉老北京古玩行的行话和交易方式,2是表现出他急不可待的心情,不惜多花大价钱,多分利润给黄掌柜。使他甘心快速搞到蟠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