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_110084351 2016-04-11 00:05:00
辛苦了,写的很好,也学到了很多,太好看大多是囫囵吞枣的看,待完结,在细细品味。谢谢三爷
-----------------------------
谢友支持,慢慢看。精彩继续!
@spxjyan09 2016-04-11 13:13:00
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楼主你不去做编剧都可惜了!
-----------------------------
呵呵呵过奖了朋友,业余爱好,编剧水太深。精彩继续。
杨掌柜没几天回了家,杨太太跟他说了小杨的事,杨秀才又拿出那张供状摆在他眼前,也由不得杨掌柜不信了,又听说赵府不避嫌疑收留了小杨,为了生意,只得拉下老脸,亲自去赵府拜见。
见了面,没等说话,赵大福一肚子火爆脾气迸发出来,骂的杨掌柜狗血淋头,吓得杨掌柜也不敢再上门了,就此,小杨留在了赵府,而杨掌柜又几次去赵府想解释清楚,赵将军却再也没见他。
斗转星移,说的话长,其实,也就不到一个来月工夫。杨秀才坐稳了大少爷的位置,有思索起要把赵小姐搞到手中的诡计。
杨掌柜白花了银子,养的这个儿子面情上看着还好,可一脸阴气,不知道整天想的什么,又惦记着小杨在赵府,不知道跟赵大福说了自己什么坏话,冲撞的连赵家一家子也对自己翻白眼瞧不起,又尴尬又无奈,听了太太的说法,知道杨秀才来者不善,弄了诡计除了小杨,可木已成舟,自己脸面也重要,想去赵府也不敢,因此一直闷闷不乐,对杨秀才,也起了三分戒心。。
杨秀才整天盯着高大的院墙出神儿,杨家和赵府,就隔着一条尽头死路的小胡同而已,杨家才两进院子,而赵府,则是四进大院,还有东西跨院,花园、厢房、倒座房、马号应有尽有。
他胆子再大,也不敢造次,只能暗地里想办法算计。
小杨身体恢复的很快,来了赵府,吃的好、住的好,赵府几位主人,都很喜爱他,下人们也可怜他的身世,又兼着小杨温和厚道,知书达理,里里外外早就不拿他当外人了。
好了伤,赵大福问他到底想不想回去,小杨嗫喏着不敢答应,可毕竟跟了杨掌柜这些年,恩情犹在,老半天,还是曾太太有主意,让他跟着赵府生活,等自己有了出身,能养家糊口或是有个好前程,再去杨家还礼。
如今,先在赵府住下,等等看,朝廷有没有捐例或是考试,再不然,赵大福找个做官的同乡故旧,把小杨推荐出去,做个军营的文书、师爷什么的,只要有军功,几次保举,就有了官身出身。
小杨听了,感动的热泪盈眶,给赵大福、曾太太磕了头,拜了几拜,没敢认父母——他知道,自己对赵小姐的这番心意,赵将军早就明了。真要是认了,于礼不合嘛。
赵大福喜得无可无不可,话虽未挑明,可这个上门女婿,他算是挑中喽!大喜过望之下,连忙吩咐人给小杨裁衣服、收拾书房,又送了小杨一柄当年曾文正公送给自己的短刀,算是认下了他。
赵将军一个心想给小杨谋个出身,还是曾太太阻止了:老爷先别急,他才不到17,刚来这儿,咱们得慢慢看看,选个好机会。也是考察他一番,毕竟他以后要做老爷的东床快婿嘛。少年过于得志,万一得意忘形,也是不好。老爷先给几位军门大人写信问候问候,看看他们现在的仕途如何,再者,还有小侯爷那里,听说刚从外洋回来,我也得去拜会拜会,正好带了小杨去,请小侯爷见见面,指点指点。
赵大福听了有道理,就给自己几位老兄弟写了问候信。
可巧,身为总理衙门大臣、兵部侍郎的曾小侯爷,刚从外洋回国,赵大福领了女儿、太太、俩儿子、小杨,过去问候,小侯爷看在父亲和曾太太面上,跟赵大福将军十分亲热,并不拿大,而且,在京都的湖南同乡,也就是赵将军熟悉,因此,十分款待。
见了小杨,小侯爷也十分喜爱,问了他的年纪、学问和出身,感慨良多,见他年龄不大,心里有数,对赵将军交待”这孩子好好教导,日后必然是个人才,可惜我身体不好,不能亲自教导他,这不,我这次回来,带了些洋人的学问书籍,还有些小玩意,拿一些,回去好好学习,等他学问成了,少不得兄弟这里,给他谋个出身呢!“
曾太太听了这话,赶紧让小杨给曾小侯爷叩头行礼,小侯爷又细细嘱咐了小杨的要学的功课,这才放心。
也是巧合,吃了午饭,下午小侯爷兴致颇好,又叫来几位同僚好友,一起陪着听戏饮酒,其中,有一位江苏苏州人士,乃是翰林院的前辈,现任工部侍郎,他爹跟曾文正公关系很好,又是曾小侯爷的同榜师兄,他家,自祖父辈,就是状元及第,在乾隆、嘉庆两朝做了20多年宰辅,父亲也是六部堂官。此人姓陆,这位陆大人,家居豪富、学识悠长,因为三代为官,又深通朝廷典章制度,还精通内典、擅长古玩字画,家里的钟鼎古董琳琅满目,是琉璃厂的豪客之一。
因新近入了军机处学习行走,难得有时间才出来玩,今儿来了侯府,更是欢喜,看着金寿、金宝俩小孩,呆呆滞滞,心下大有疑问,再问了赵大福的居所,更觉得不妙,可是刚认识人家,也不好乱说,只对赵大福道“将军住的地方,还是换一换的好。”
“换??!上哪儿换去?这所宅子,我看就不错嘛!亭台楼阁样样俱全,再说了,住进这快一年了,也没有啥事嘛。”赵大福举杯笑了。
@彼岸花68 2016-04-11 10:46:00
写的真不错,加油啊,千万别太监罗
---------------------------
会努力的,谢友支持。
@a03711591849 2016-04-11 15:02:00
不顶不是楼主的忠实读者
-----------------------------
谢友支持!
@右营前 2016-04-11 13:13:00
但愿命苦的小杨有个幸福的结局。
-----------------------------
拭目以待,精彩继续。
@子鸟非鱼 2016-04-11 15:34:00
三爷写白玉法螺,佛头,如今又是佛珠,对佛教的东西情有独钟啊,写的真好,我会一直看下去,更新快慢无所谓,毕竟免费看文。那些动不动骂作者的都是SB。
-----------------------------
谢友关注支持和理解,精彩继续,我对古玩杂项都比较感兴趣,后面会有铜瓷古玉的故事,请欣赏。
在一旁执壶给大家斟酒的小杨觉得奇怪,不一会儿,等撤了酒席,上了茶果,小杨见是一色嘉庆官窑五彩盖碗,每位大人身边,放了一个楠木小桌,上头摆了蜜饯、蜜桔干、葡萄干和枣泥卷的小点心,赶紧双手递了盖碗茶,又殷勤的给陆大人点了云白铜的水烟袋,陆大人见小杨俊秀挺拔,心里喜欢。
借着这机会,小杨偷偷问”陆大人,小人鲁莽了,请问大人,方才说要赵将军换一换住所,不知有何缘故?“
陆大人看看 小杨关切的眼光,又看看众人都在听戏,没注意他俩,便起身道”捧着水烟,跟我来。“
说着,迈步溜溜达达出了花厅。
来到庭院里,见四处的下人,都被台上的京剧吸引,陆大人这才说“你是赵家的什么人??”
“。。。。。。赵将军是小人的恩人。小人在赵家,帮着做点杂事。”
“哦。。。。。“50出头的陆大人率了率胡子”那座院子你知道来历吗??”
小杨点点头“略知一二,只是100多年前的往事了,说是一个贪官,被乾隆爷抄家时,一家子吊死在家里。后来说是不干净,不过,近来小人并没觉得有什么哦。”
陆大人摇摇头“没有??我看你们是当局者迷哦,你们家那两位小少爷,你可要看好了。”
小杨心里一惊!!
“这。。。。。请大人明示!”
陆大人皱皱眉: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也只是这么一说,我看,你还是请赵将军搬家为宜。不然。。。。。”
话音未落,后头传来声音:“陆兄,赶紧来,谭老板上场喽!”
陆大人回了座。
小杨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位陆大人,看起来也不是什么神神叨叨的人,怎么突然说出这么几句话呢?
又显得不是诳人的假话。
想想最近,只是听西直门大街周围的邻里说,好像养着玩的家禽玩物少了几只,除此外,没有什么别的发生哦。。。
等回了家,小杨等家里人都睡下了,就溜达去了后花园,因为,这几天,赵小姐晚间,都让丫头偷偷过来送信,或长或短、或是唐诗或是宋词,都有几句暖人心的诗句话语。
那粉红暗花的薛涛笺上,满满是少年的爱意。
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小杨以为丫头玉蕊不来了,就回了卧室。
其实,小杨不知道,他刚走,西边高大的院墙上,就伸出一个黑漆漆的人头,正死死盯着他。。。。。。
@晨亦e 2016-04-12 12:09:00
三爷,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吧,那杨秀才,要有恶报才好
-----------------------------
谢友支持,拭目以待。
十二
夜色深沉。
玉蕊是赵小姐的贴身丫鬟之一,她从小跟随赵小姐长大的,小姐什么事儿也不瞒她。她也早就爱慕上了俊秀有礼的小杨公子,所以,传递书信这种事,都是她来办。
其实呢,家里没人不知道,小杨公子,就是老爷给小姐选中的夫婿,两位太太也是明里暗里有了话,别人看起来这种暗通书信的事是丑事,其实,玉蕊倒是心知肚明,要做个好红娘。
今儿从曾小侯爷家回来,原本以为小姐不写东西了,可等服侍小姐洗了澡,小姐又在细瓷描金山水灯台下,写了些什么,让她送过来。
就这么,耽搁了一点儿时间。
玉蕊提溜着一个西瓜大小的素面灯笼,迈着小碎步,慢慢走来。。。。
她有点冷。
其实早过了4月天气,可不知怎么搞得,今晚有些清冷。小姐屋里的座钟,明明只打了8下,可花园里,早已漆黑一片了。。
平时没这么黑啊,玉蕊心里纳闷。她不喜欢这么黑的夜,不喜欢这么黑的花园。刚搬进来,她也听周围邻里说过,这座宅子的往事,听说乾隆年间,建这座宅子的大官儿,为了什么事惹怒了皇上,被抄家问罪,那天抄家的人才进了大门,却发现大官儿一家子,都齐整整的吊死在大厅的房梁上!!
那是多恐怖的场景!
连小姐听了也好几夜没敢睡觉,俩人一个床上、一个地铺上,大眼瞪小眼的谈论着在湖南乡间的往事,那些小溪流水、绿树献花和勤劳朴实的民众,好容易让她们一起忘了这可怕的旧事,不过,除了老爷太太不在乎,其实下人们,都对这座只花了仨瓜俩枣买来的大宅子,有些惊惧。
说不上是为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也可能是那个古老的故事,有些太怕人。
可是,今夜,玉蕊怀里揣着那封还带着淡淡脂粉味儿的信,怎么就想起了100多年前吊死的大官儿呢??
听老人说,上吊是最怕人的死法之一,先要准备一个合适的凳子,一条结实的绳子、或是丝帛,就连宫中赐死,也是赏赐一丈白绫,而赐死亲王一级的勋贵,除了鹤顶红,就是一条鹅黄色的绫子了。
那条白绫,得一下子抖开,搭在房梁上,双手系个死扣,然后把死扣转到上头去,选好一段顺滑的段落,踩在凳子上,再轻轻把脖子放进去,双脚使劲儿一蹬!!
先是眼睛往外鼓、再是舌头死命的伸出来、伸出来。。。。最后,双脚直直的那么痉挛的一伸,人就那么过去了。。。。
湖南乡下,也有不少这种寻了短见的妇人,那时,祖母或母亲,就会借着一盏豆大的小油灯,在昏暗的光影中,讲述这种死亡的过程。
讲的那么自然。
不知怎么了,玉蕊满脑子,涌上了那些早已尘封已久的可怕回忆,绳子、绫子、舌头和一双痛苦扭曲痉挛的、穿着猩红色绣花鞋的三寸小脚。。。。
脚。
@dingdingzhiyu 2016-04-12 14:34:00
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文了!!!!快更啊!楼主必定学识过人啊!
-----------------------------
谢友支持,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