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个故事并不是一部家族史,因为我既没有资格、也没有那么多阅历,去写一个有600
多年传承生生不息家族的全部,只截取了其中最小的那部分。看起来,也足够惊心动魄
了。
我跟这个这个家族的嫡派传人,现今留学国外的子孙,是好友,因为鉴赏古玩书画相
识,起初,并不知道他的家族和历史,只是发现这位朋友文质彬彬、博学多才、待人温
厚诚恳、非常有风度。
某个秋日的下午,正好有事去江南,他盛情接待,照顾得无微不至,带我参观了其府
邸和家庙,至此,我才了解这位朋友的家世和历史传承,感叹不已。
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又有说法:富不过三代。这也是集合了上千年
的民俗语言中的经典,在民间流传很广,所以,很多富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成功人士
和学者们,不了解本国历史,转头去尊崇、羡慕欧洲贵族那种一传几百年的家族头衔、
荣誉和爵位,喜爱那数百年的古堡、酒窖,以为这些能彰显出身份地位,是一种更高级
的显摆方法,比那些戴着大金链子大金表或者满身文玩的人更成功,更高层。更有些成
功国人,按照西式贵族教育子女,东施效颦一番,再花大价钱,买些宝马名车、金玉宝
石首饰、名牌穿戴,大大包装一番,以为就此便能登堂入室,跟欧洲古老家族的王室贵
族欢聚一堂了。
其实,这些人既不了解我国的前代贵族家族传承,也对欧洲贵族文化,一知半解、了解皮毛而已。
中国贵族,源远流长,自夏代之前,便有炎黄始祖黄帝统一九州后,设置的爵位,只
是年代久远,不可考了,后《国语》记载,大禹治水后,在会稽山集合天下诸侯会盟,
当时诸侯,也就是部落首领一类,也算的上选贤推举的首领,纷纷被大禹封了地盘,且
大禹将天下传子不传贤,各地纷纷仿效,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贵族,只是名号不可考。
商朝也有爵位,到了西周,武王灭商,才正式确定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一直流传
3000余年,直到清代。
中国古代的爵位,从实际职位,治事临民,经过漫长的发展,到帝制时期,慢慢成为
一种世代相传的荣誉称号,不治事不临民,又衍生出开国爵位、大功爵位、军功爵位、
恩封爵位,种类不断扩大,传承也越加悠久,从世袭,到自身终止。从世袭三代,到世
袭五代甚至无数代。从文官、武官都可封爵,到文官不得册封公侯。清代又发展为宗室
爵位、民爵,把世袭改为降等和世袭罔替,永永无极。
这些爵位的册封、传承和发展,无不彰显了我国悠久的政治历史和文明,以及一个个
声名远扬的家族、家族中的个人,在历史长河、无尽时光中的生死荣辱、盛衰兴亡的景
象,也是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中,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本身,也成为伴随中国历史不断前行轮转的同行者。
后来,在这位朋友家吃饭时,我们聊起了中外贵族的传承历史、区别,更是相见恨晚,有道是自古江南多风雨、几多风雨几多传奇,窗外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天色半明半暗,湿润的空气非常惬意。
吃完,泡了一杯碧螺春,淡然清爽的茶香冉冉而起。他知道我对古玩有点研究,便领
我去了佛堂,瞻仰了一尊神态玄妙、宝相清癯的观音菩萨像。乍见之下,顿时眼前一
亮,经过一番鉴赏,确认这尊形态奇异的菩萨像,正是嘉靖、隆庆年间的精美作品。且
天衣风带潇洒飘逸、鬼斧神工、包浆润泽、古朴典雅,断然不是近代之物,非常符合明
中期的造像风格。
礼拜之后,他说,这尊观音菩萨像,在我家流传500多年,还有段传奇故事,不知哥
有没有兴趣听一听,我大喜,便随同入座,借着窗外淋漓细雨、盎然秋色,拿出笔记
本,满满开始记录。
他说的很慢,很慢,好像从时光的尽头开始,打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门户,娓娓道来。。。。。。
整整4个多小时,手中的笔和他口中的细语没有停,记录了这尊狮犼观音菩萨像和其
家族史中最传奇也是最惨烈的一部分,由此,我对这个有着600多年的明朝侯爵后裔家
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说到悲恸处,他久久喘息哽咽,却依然保持风度和良好的教养,从未失态。看得出,
那种渗入骨髓、铭记于心的痛苦和伤痛,过了这么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随之而
去。以至于我的心情也沉重了,实在不愿看到为了一个故事,而撕开好友心底最深处的
一道伤疤。
血淋淋的伤疤。
孙氏家族的始祖孙兴祖,自跟随大明皇帝朱元璋起义,纵横天下、跃马疆场十余
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大明的建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因此才名标青史,在
《明史——功臣世表》、《明实录》中,皆有记载。为表彰这位凤阳小老乡的勋劳功
绩,朱元璋特追封其为世袭燕山侯,加号翊运宣力效节功臣、上柱国,谥号忠愍,塑像
于鸡笼山功臣庙,陪葬孝陵,并特旨御赐丹书铁劵,赐居常州府,令其后代世袭罔替,
生平宣付国史馆。
后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孙兴祖嫡派后人也参与响应,永乐皇帝登基后,改封孙氏燕山
侯为全宁侯,也是世袭爵位,其本家嫡脉,一直世代居住在江苏常州,成为当地的名门
望族。其家有一支在明代因镇守九边,去了山西,被封为世袭威远侯,与明朝秦王等朱
元璋子孙皆为姻亲关系。另有一支不知是庶出还是本家子侄,在山东登州府定居,被封
为都指挥使同知的世袭军爵,清兵入关,这一支后代加入清兵,因清朝国初投降者反
复,唯有孙氏这一支忠心不二,后被抬入汉军正白旗,也成名门。数百年来,孙家支派
繁衍旺盛,江南等地不少孙氏子孙,都可以续上族谱。
一个家族,就此融入了明清600余年的中国历史,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一直陪伴明清
两朝渡过那些或是金戈铁马、或是繁华盛世、或是愁云惨淡、或是阴霾遍布的一年年一
代代,直到如今。可以说,现今有这样前代贵族明确完整的世系传承的世家,国内也是
凤毛麟角,我们后人,也只能通过史书或其家族后代的讲述,才能渐渐体会一个世家在
漫长而悠远的时光中的盛衰荣辱,以及在那些世事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这些往事,离我们如此遥远又如此陌生,如此触手可及又如此熟悉。
这个故事并不是一部家族史,因为我既没有资格、也没有那么多阅历,去写一个有600
多年传承生生不息家族的全部,只截取了其中最小的那部分。看起来,也足够惊心动魄
了。
我跟这个这个家族的嫡派传人,现今留学国外的子孙,是好友,因为鉴赏古玩书画相
识,起初,并不知道他的家族和历史,只是发现这位朋友文质彬彬、博学多才、待人温
厚诚恳、非常有风度。
某个秋日的下午,正好有事去江南,他盛情接待,照顾得无微不至,带我参观了其府
邸和家庙,至此,我才了解这位朋友的家世和历史传承,感叹不已。
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又有说法:富不过三代。这也是集合了上千年
的民俗语言中的经典,在民间流传很广,所以,很多富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成功人士
和学者们,不了解本国历史,转头去尊崇、羡慕欧洲贵族那种一传几百年的家族头衔、
荣誉和爵位,喜爱那数百年的古堡、酒窖,以为这些能彰显出身份地位,是一种更高级
的显摆方法,比那些戴着大金链子大金表或者满身文玩的人更成功,更高层。更有些成
功国人,按照西式贵族教育子女,东施效颦一番,再花大价钱,买些宝马名车、金玉宝
石首饰、名牌穿戴,大大包装一番,以为就此便能登堂入室,跟欧洲古老家族的王室贵
族欢聚一堂了。
其实,这些人既不了解我国的前代贵族家族传承,也对欧洲贵族文化,一知半解、了解皮毛而已。
中国贵族,源远流长,自夏代之前,便有炎黄始祖黄帝统一九州后,设置的爵位,只
是年代久远,不可考了,后《国语》记载,大禹治水后,在会稽山集合天下诸侯会盟,
当时诸侯,也就是部落首领一类,也算的上选贤推举的首领,纷纷被大禹封了地盘,且
大禹将天下传子不传贤,各地纷纷仿效,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贵族,只是名号不可考。
商朝也有爵位,到了西周,武王灭商,才正式确定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一直流传
3000余年,直到清代。
中国古代的爵位,从实际职位,治事临民,经过漫长的发展,到帝制时期,慢慢成为
一种世代相传的荣誉称号,不治事不临民,又衍生出开国爵位、大功爵位、军功爵位、
恩封爵位,种类不断扩大,传承也越加悠久,从世袭,到自身终止。从世袭三代,到世
袭五代甚至无数代。从文官、武官都可封爵,到文官不得册封公侯。清代又发展为宗室
爵位、民爵,把世袭改为降等和世袭罔替,永永无极。
这些爵位的册封、传承和发展,无不彰显了我国悠久的政治历史和文明,以及一个个
声名远扬的家族、家族中的个人,在历史长河、无尽时光中的生死荣辱、盛衰兴亡的景
象,也是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中,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本身,也成为伴随中国历史不断前行轮转的同行者。
后来,在这位朋友家吃饭时,我们聊起了中外贵族的传承历史、区别,更是相见恨晚,有道是自古江南多风雨、几多风雨几多传奇,窗外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天色半明半暗,湿润的空气非常惬意。
吃完,泡了一杯碧螺春,淡然清爽的茶香冉冉而起。他知道我对古玩有点研究,便领
我去了佛堂,瞻仰了一尊神态玄妙、宝相清癯的观音菩萨像。乍见之下,顿时眼前一
亮,经过一番鉴赏,确认这尊形态奇异的菩萨像,正是嘉靖、隆庆年间的精美作品。且
天衣风带潇洒飘逸、鬼斧神工、包浆润泽、古朴典雅,断然不是近代之物,非常符合明
中期的造像风格。
礼拜之后,他说,这尊观音菩萨像,在我家流传500多年,还有段传奇故事,不知哥
有没有兴趣听一听,我大喜,便随同入座,借着窗外淋漓细雨、盎然秋色,拿出笔记
本,满满开始记录。
他说的很慢,很慢,好像从时光的尽头开始,打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门户,娓娓道来。。。。。。
整整4个多小时,手中的笔和他口中的细语没有停,记录了这尊狮犼观音菩萨像和其
家族史中最传奇也是最惨烈的一部分,由此,我对这个有着600多年的明朝侯爵后裔家
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说到悲恸处,他久久喘息哽咽,却依然保持风度和良好的教养,从未失态。看得出,
那种渗入骨髓、铭记于心的痛苦和伤痛,过了这么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随之而
去。以至于我的心情也沉重了,实在不愿看到为了一个故事,而撕开好友心底最深处的
一道伤疤。
血淋淋的伤疤。
孙氏家族的始祖孙兴祖,自跟随大明皇帝朱元璋起义,纵横天下、跃马疆场十余
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大明的建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因此才名标青史,在
《明史——功臣世表》、《明实录》中,皆有记载。为表彰这位凤阳小老乡的勋劳功
绩,朱元璋特追封其为世袭燕山侯,加号翊运宣力效节功臣、上柱国,谥号忠愍,塑像
于鸡笼山功臣庙,陪葬孝陵,并特旨御赐丹书铁劵,赐居常州府,令其后代世袭罔替,
生平宣付国史馆。
后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孙兴祖嫡派后人也参与响应,永乐皇帝登基后,改封孙氏燕山
侯为全宁侯,也是世袭爵位,其本家嫡脉,一直世代居住在江苏常州,成为当地的名门
望族。其家有一支在明代因镇守九边,去了山西,被封为世袭威远侯,与明朝秦王等朱
元璋子孙皆为姻亲关系。另有一支不知是庶出还是本家子侄,在山东登州府定居,被封
为都指挥使同知的世袭军爵,清兵入关,这一支后代加入清兵,因清朝国初投降者反
复,唯有孙氏这一支忠心不二,后被抬入汉军正白旗,也成名门。数百年来,孙家支派
繁衍旺盛,江南等地不少孙氏子孙,都可以续上族谱。
一个家族,就此融入了明清600余年的中国历史,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一直陪伴明清
两朝渡过那些或是金戈铁马、或是繁华盛世、或是愁云惨淡、或是阴霾遍布的一年年一
代代,直到如今。可以说,现今有这样前代贵族明确完整的世系传承的世家,国内也是
凤毛麟角,我们后人,也只能通过史书或其家族后代的讲述,才能渐渐体会一个世家在
漫长而悠远的时光中的盛衰荣辱,以及在那些世事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这些往事,离我们如此遥远又如此陌生,如此触手可及又如此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