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笔记》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

  后记:

  这个故事并不是一部家族史,因为我既没有资格、也没有那么多阅历,去写一个有600
  多年传承生生不息家族的全部,只截取了其中最小的那部分。看起来,也足够惊心动魄
  了。

  我跟这个这个家族的嫡派传人,现今留学国外的子孙,是好友,因为鉴赏古玩书画相
  识,起初,并不知道他的家族和历史,只是发现这位朋友文质彬彬、博学多才、待人温
  厚诚恳、非常有风度。

  某个秋日的下午,正好有事去江南,他盛情接待,照顾得无微不至,带我参观了其府
  邸和家庙,至此,我才了解这位朋友的家世和历史传承,感叹不已。


  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又有说法:富不过三代。这也是集合了上千年
  的民俗语言中的经典,在民间流传很广,所以,很多富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成功人士
  和学者们,不了解本国历史,转头去尊崇、羡慕欧洲贵族那种一传几百年的家族头衔、
  荣誉和爵位,喜爱那数百年的古堡、酒窖,以为这些能彰显出身份地位,是一种更高级
  的显摆方法,比那些戴着大金链子大金表或者满身文玩的人更成功,更高层。更有些成
  功国人,按照西式贵族教育子女,东施效颦一番,再花大价钱,买些宝马名车、金玉宝
  石首饰、名牌穿戴,大大包装一番,以为就此便能登堂入室,跟欧洲古老家族的王室贵
  族欢聚一堂了。

  其实,这些人既不了解我国的前代贵族家族传承,也对欧洲贵族文化,一知半解、了解皮毛而已。

  中国贵族,源远流长,自夏代之前,便有炎黄始祖黄帝统一九州后,设置的爵位,只
  是年代久远,不可考了,后《国语》记载,大禹治水后,在会稽山集合天下诸侯会盟,
  当时诸侯,也就是部落首领一类,也算的上选贤推举的首领,纷纷被大禹封了地盘,且
  大禹将天下传子不传贤,各地纷纷仿效,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贵族,只是名号不可考。
  商朝也有爵位,到了西周,武王灭商,才正式确定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一直流传
  3000余年,直到清代。

  中国古代的爵位,从实际职位,治事临民,经过漫长的发展,到帝制时期,慢慢成为
  一种世代相传的荣誉称号,不治事不临民,又衍生出开国爵位、大功爵位、军功爵位、
  恩封爵位,种类不断扩大,传承也越加悠久,从世袭,到自身终止。从世袭三代,到世
  袭五代甚至无数代。从文官、武官都可封爵,到文官不得册封公侯。清代又发展为宗室
  爵位、民爵,把世袭改为降等和世袭罔替,永永无极。

  这些爵位的册封、传承和发展,无不彰显了我国悠久的政治历史和文明,以及一个个
  声名远扬的家族、家族中的个人,在历史长河、无尽时光中的生死荣辱、盛衰兴亡的景
  象,也是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中,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本身,也成为伴随中国历史不断前行轮转的同行者。

  后来,在这位朋友家吃饭时,我们聊起了中外贵族的传承历史、区别,更是相见恨晚,有道是自古江南多风雨、几多风雨几多传奇,窗外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天色半明半暗,湿润的空气非常惬意。

  吃完,泡了一杯碧螺春,淡然清爽的茶香冉冉而起。他知道我对古玩有点研究,便领
  我去了佛堂,瞻仰了一尊神态玄妙、宝相清癯的观音菩萨像。乍见之下,顿时眼前一
  亮,经过一番鉴赏,确认这尊形态奇异的菩萨像,正是嘉靖、隆庆年间的精美作品。且
  天衣风带潇洒飘逸、鬼斧神工、包浆润泽、古朴典雅,断然不是近代之物,非常符合明
  中期的造像风格。

  礼拜之后,他说,这尊观音菩萨像,在我家流传500多年,还有段传奇故事,不知哥
  有没有兴趣听一听,我大喜,便随同入座,借着窗外淋漓细雨、盎然秋色,拿出笔记
  本,满满开始记录。

  他说的很慢,很慢,好像从时光的尽头开始,打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门户,娓娓道来。。。。。。

  整整4个多小时,手中的笔和他口中的细语没有停,记录了这尊狮犼观音菩萨像和其
  家族史中最传奇也是最惨烈的一部分,由此,我对这个有着600多年的明朝侯爵后裔家
  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说到悲恸处,他久久喘息哽咽,却依然保持风度和良好的教养,从未失态。看得出,
  那种渗入骨髓、铭记于心的痛苦和伤痛,过了这么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随之而
  去。以至于我的心情也沉重了,实在不愿看到为了一个故事,而撕开好友心底最深处的
  一道伤疤。

  血淋淋的伤疤。

  孙氏家族的始祖孙兴祖,自跟随大明皇帝朱元璋起义,纵横天下、跃马疆场十余
  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大明的建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因此才名标青史,在
  《明史——功臣世表》、《明实录》中,皆有记载。为表彰这位凤阳小老乡的勋劳功
  绩,朱元璋特追封其为世袭燕山侯,加号翊运宣力效节功臣、上柱国,谥号忠愍,塑像
  于鸡笼山功臣庙,陪葬孝陵,并特旨御赐丹书铁劵,赐居常州府,令其后代世袭罔替,
  生平宣付国史馆。

  后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孙兴祖嫡派后人也参与响应,永乐皇帝登基后,改封孙氏燕山
  侯为全宁侯,也是世袭爵位,其本家嫡脉,一直世代居住在江苏常州,成为当地的名门
  望族。其家有一支在明代因镇守九边,去了山西,被封为世袭威远侯,与明朝秦王等朱
  元璋子孙皆为姻亲关系。另有一支不知是庶出还是本家子侄,在山东登州府定居,被封
  为都指挥使同知的世袭军爵,清兵入关,这一支后代加入清兵,因清朝国初投降者反
  复,唯有孙氏这一支忠心不二,后被抬入汉军正白旗,也成名门。数百年来,孙家支派
  繁衍旺盛,江南等地不少孙氏子孙,都可以续上族谱。

  一个家族,就此融入了明清600余年的中国历史,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一直陪伴明清
  两朝渡过那些或是金戈铁马、或是繁华盛世、或是愁云惨淡、或是阴霾遍布的一年年一
  代代,直到如今。可以说,现今有这样前代贵族明确完整的世系传承的世家,国内也是
  凤毛麟角,我们后人,也只能通过史书或其家族后代的讲述,才能渐渐体会一个世家在
  漫长而悠远的时光中的盛衰荣辱,以及在那些世事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这些往事,离我们如此遥远又如此陌生,如此触手可及又如此熟悉。



  写这个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传奇性,承载了500多年历史的那尊狮犼观音像和常
  州孙氏家族本身的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里飘荡逐流,也是我动笔的原因之一。

  故事里,有三个机缘轮转层次,细心的朋友早已发现。


  第一个是大历史轮转:自孙家始祖孙兴祖跟随大明皇帝朱元璋起义,战死沙场,
  被封侯赐爵,颁赐丹书铁劵,是开始;历经明清,自孙文先生民国元年庆祝民国统一,
  祭祀明朱元璋,孙玉宸祭拜始祖坟墓,为终结。

  这个轮转,是正文中的时代轮转,至于篇幅太长,可能出版时要大量删改。但从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常州孙氏家族其源远流长,包含了历史长河中无数时光和不可逆转的天
  道循环。


  第二个轮转,起自孙玉宸淮安府偶遇孙玉宸道长,结实了这位智者,经历一番磨难,
  孙公子无论学问、见识还是心性,都有很大成长。终于授官回乡途中,再次来到淮安,
  是终结。

  这个轮转,是大历史环境、家族源远流长的家族史中,渺小人物的机缘轮转,他们是
  渺小的,无论是孙玉宸、无尘子道长、黄汉恒,乃至于善王、醇王、福王和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即便是大权在握、临朝听政40多年、心机深厚手段老辣的慈禧太后,也逃不
  过冥冥中时间的摧残和衰败。对于天道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小人物,无尘子道长的子
  平预测术再精确,武功再高强,也不能逃离生死离别的定数,终有一天,还得羽化、魂
  归太清,是人不能胜天的评注。

  写他们,是写人,写那个大时代中的一个小片段。


  第三个轮转,是古玩,也就是狮犼观音像的轮转,起自大明嘉靖年间仿照始祖孙兴祖
  自大元朝宫中得到御用唐卡铸造观音像,历经500余年的沧桑岁月,传至清末,跟随孙
  玉宸北上京城,途中的种种传奇诡异和由此引发的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波谲云诡
  的朝廷内外。终于现代。

  这个轮转,是古玩古物的轮转,其轮转既不同于大历史轮转,也不同人的轮转,她有
  其自身的传承机缘。就是我在古砚记后记里写的——时间是有记忆的,古玩也是有记忆
  的,它们的记忆,比我们人类更为持久而完整,沉默而平淡。我们只是故事的追记者,
  而它们,则是故事的亲历者。


  这三个轮转——大历史、小片段人物、古玩古物自身的轮转,纵横交错、主脉支脉交织在一起,才是整个故事的大格局。三者都有各自的轮转,又互相交错交织,才是本故事首尾呼应,融为一体的用意。

  而耗费心血最多的就是这个格局,既要分清主次,写明突出狮犼观音像这一主题,各
  种复杂关系矛盾和传统文化也要铺叙,才构成了整篇故事的完整性。只有把狮犼观音、
  大历史、小片段人物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从侧面看出,其深厚的历史承载和渊源在
  整个历史长河中自身记忆是怎样体现的,一件古玩古物身上继承彰显的中华文化,是多
  么悠远和珍贵。



  也有朋友说狮犼观音这个故事有些杂乱,其实不杂乱,朋友们如果耐心细致的品味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了。
  无尘子道长的形象,可能太过突出,有些冲淡了主人公孙玉宸和狮犼观音像。表面上
  看,可以这么说,其实,他的形象有历史原型,是青帮本帮的龙棍长老,有兴趣的朋友
  可以参考港台出版的近代青帮研究的著作。

  故事中特意写出这个智者的人物形象,不是无的放矢。因为道教和道家思想,是中国
  本土文化中孕育出的原始宗教。道教继承了中国文明初期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儒
  家、佛教出现流传入中华之前的最本土文化,道教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承载和发
  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道教与佛教不同,虽支派也繁衍繁盛,在唐宋元明历代
  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势力,只是清代入关后,因本民族宗教和崇奉藏传佛教,暗中打
  压道教,才造成道教至今的零落。另外,道教的内典和师承有:不可轻传的祖训,又有
  隐逸文化的修养和情操,所以,大多数道教并不以入红尘发展教徒为重,也是造成现今
  格局的原因之一。

  而我们不能轻视道教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比较完整的承载的中华本土初期文明、文
  化,包括民俗、中医、中药、养生、健康研究、武术、音乐、美术、服饰等等等领域,
  都或多或少的有道教传播的影子。这种本土宗教的繁衍传播,也为中华文明自身发扬光
  大,影响颇深。

  道家思想出现的早,而道教作为宗教,出现的晚,早在五帝时期直到战国,巫卜、巫
  医、祝由科到后来炼丹的方士、五行生化论,都融合为后来的道教,成为本土宗教中的
  主导思想。

  道家思想中的隐逸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跟儒家的入世治国、
  佛教的普渡众生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也是历代中国文化中包容并蓄、厚
  德载物的源头之一。

  他既隐逸又神秘,对时代和世事的预测,也有其卓越之处,我将在公众号里写几个故事,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无尘子道长作为本文中道家的代表,与孙玉宸公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相互融合、切磋,才是那个时代中都处于中华文化中的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才显得我们中华文化更为超群,卓尔不凡。

  他们本身,都是珍贵的中国历史文化、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他们一起默默坚守、默默传承、默默发展,才让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那位孙氏家族的嫡派后裔,我的兄弟和好友,讲述完这个悠远的传奇故事,喝了杯
  茶,也就云淡风轻了。看得出,他的释然与内心的安宁。窗外已是骤雨初歇、华灯明
  丽。他是学工科的,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家族底蕴和文化传统,也一直研究鉴赏金铜佛
  像,这种习惯,像他良好的教养一样,沁入骨髓。

  回到原话题,很多成功人士追寻的所谓贵族气质、贵族修养和贵族理念,其实并不用
  漂洋过海、远隔万里跑到欧洲各国去找,中国本生本土的就在他们眼皮底下,只是他们
  缺少一双发现“贵族”的气质罢了。

  老话说得好:为官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饭。欧洲谚语说:五代才出一个男爵。要是仔
  细琢磨琢磨,确实如此。


  范仲淹老先生世家自北宋传至民国,多达40余世,孙家自始祖孙兴祖他老人家传至今日,也有20余代了,这些绵延不绝、随着中国历史一直前行的家族,其素养、气质、修
  养、知识、荣誉、责任和待人接物的温厚大方,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家族,也就凝结成了历史本身。

  这些内在的底蕴,想短时间用金钱珠宝豪车豪宅堆积出来??两个字:做梦!


  江南碧水秀山、土润石美,在绵绵细雨、秋雨阴沉里,走过常州隐隐飞檐、处处斗拱
  的古老宅院建筑、欣赏流连于山明水润之间,我仿佛能理解了,这里为什么会走出中国
  历史上那些仁人志士了。


  此刻回想当日亲身经历,又与好友兄弟秉烛夜谈通宵达旦的记述他们家祖先的种种传
  奇,遥望云天,海浪茫茫,身处异国他乡的好友不知过的怎样。谨以此文,祝兄弟在海
  外早日学成归来,一切平安顺利!


  随手改录王阳明先生诗一首祝我弟在外安康。

  君行日日万峰头,身于海外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万年青放雪溪幽。
  暖烟喜过合欢树,相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南国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这个故事从记录、整理、成文到发布,大概用了1年多时间,耗了不少心血,希望大
  家能喜欢和支持,后面还有精彩的故事,我会一一整理成文,发上来。只要大家喜欢看
  老年间的老故事,我会一直努力写下去,大家的支持和捧场,就是我写文的强大支柱,
  谢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有些朋友所问的镀金、鎏金和泥金在工艺上的区别和
  珍贵差异,我会在公众号上更新。

  大家可以扫描我发的二维码,也可以搜索——qizhousanye这个公众号加入。谢谢。


  因最近身体不太好,又得工作、再写文,用脑过度,需要多休息两天,故事再继续!祝大家平安顺利!


  写作时主要参考书籍《明史——功臣世表》、《明实录》、《大明会典》、《国榷》、
  《二十二史札记》、《大清会典》、《晚清宫廷实录》、《老太监的回忆录》、《宫女
  谈往录》、《中国王公全传》、《晚清宫廷见闻实录》、《清宫秘史》、《光绪脉案汇
  编》、《清宫遗闻》、《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青帮与洪帮之历史研究》。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