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作者:马宏飞

  亲,抱歉,更晚了


  马上就更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第一卷 第二十章
  闲来无事,顺手拿起了书架中那本薄薄的二十四孝,一眼就看到了那个中国人讲了几百年的、卧冰求鲤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琅琊人王祥,继母朱氏对他不好,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但王祥非常孝顺,继母生病时,想吃活鲤鱼,但正值严冬,天寒地冻。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来。继母食后,果然病愈。后来王祥隐居二十年,从县令一直做到太尉。
  笔者几次在课堂上讲这样的故事,但是令笔者诧异的是,很多学生(注意:不是小孩子)竟然哈哈大笑起来。我真的不知道这个故事有什么可笑的,竟然让有些人笑得如此放肆。也许这个故事很老套,但正是这些个老套的故事,支撑着中国人的道德脊梁。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你不赞成儒家的学说,那也不妨碍你做一个孝顺的儿女。
  读了江梅的日记,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日记,让我在翻动每一页时都感觉有千钧之重……
  不再多说,直接进入今天的嬉笑怒骂。
  10月29日日记全文如下:
  我刚到单位的门口,就发现大门口的绿化带边站了一群人,我也迅速的凑了上去(就是好奇,在殡仪馆是很少有什么事是值得围观的,时间长了,见什么都新鲜,亲,不要骂我无聊,要理解哦,要不然哪里给你们讲这么多新鲜事!!)。
  近前一看,差点没把我笑死。原来是我们民政局殡仪执法大队的副大队长,在绿化带里挖了个长条坑,自己躺了进去,任凭别人怎么劝说,就是不出来,看样子,是要把自己活埋了吧。
  说到这个副大队长,还是简单的交待一下。这个人大家都叫他老六,也不知道是不是排行的原因。其实人家还是有个不错的名字,叫王仁宝(是在我们单位的公示板上看到的),这个人在我们局里人缘极臭,除了领导喜欢,基本上就没有人爱理他。
  听同事们说,老六还有一段相当精彩的发家史。
  老六是个孤儿。父母去世时,老六还不到十岁。这个没有人管教的野孩子,就整天的在村里跑着,饿了就随手到别人家的厨房去偷点吃的,乡亲都看着可怜,也就随他去了。
  隔壁的二婶看老六可怜,就收养了他。从此,他也和二婶的两个儿子一起上学,穿戴虽然很破旧,但是很干净,有娘照顾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起初,老六还叫二婶,后来时间长了,也就随着两个弟弟叫了妈妈。自此,二婶就有了三个儿子。
  在那个贫穷年代的农村,儿子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每张嘴都要吃饭,这对于土里刨食的二婶一家,已经是沉重无比的负担。二叔二婶没日没夜的在田里劳作着,但那微薄的收成,也就是刚刚保证一家人的肚子。“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句农家土话说的一点都不错。
  也许是因为劳累过度,在兄弟三人上中学时,二叔就病死了,为了省钱,二叔到死都没去医院查一下得的是什么病。
  一个家的男人没了,就像天塌了一样。三个孩子倒是很争气,学习都很好,老六已经上了高一,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也马上初中毕业,据老师讲,平时数一数二的兄弟俩考上重点高中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二婶很坚强,但还是没有能力供三个儿子都上高中。最后,二婶的两个亲生儿子先后辍学,外出打工,给马上面临高考的哥哥凑学费。
  老六不负重望,以全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那每个学子都梦想进入的重点大学。二婶很高兴,但却为那高额的学费发起了愁。好在乡亲们都来帮忙了,你五十,他一百的积少成多,再加上两个亲生儿在工地上打工赚到的钱,总算是把老六送进了大学。
  老六四年的大学时光,就在自己的两个兄弟和乡亲们的帮助下读完了。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市里的一家纺织厂。天有不测风云,这个纺织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破了产,老六下岗了。按说,老六有另人羡慕的学历,在哪个单位好好做几年都能有个发展,但老六却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千人唾、万人骂的路,就是这个行当,还是老六用自己的良心换来的。
  二婶多年积劳成疾,终于撒手而去。那个年代,火葬刚刚兴起,我们这个城市又是试点,要求火葬率百分之百。但二婶临终前告诉兄弟三人,说什么也不愿意火化遗体。
  乡亲们就偷偷的把二婶的遗体土葬了。这在当时的农村,如果没有人告发,就不会有事。
  但还是有人告发了这件事情,另所有人震惊的是,告发二婶土葬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老六。已经下葬多日的二婶,被老六亲自(亲,不用震惊,就是老六一个人刨开的,警察和民政局的人都在一边维持秩序)从墓穴中挖了出来,送到殡仪馆火化了。
  老六在乡亲们的鄙视下,在两兄弟的骂声中,终于做完了这件任何人看来,都是伤天害理的事情。而老六却因为这次的大义灭亲,而进入了民政局殡仪执法大队工作(亲,这可是标准的公务员哟,只不过这个殡仪执法大队可不是我们殡仪馆的下设机构,而是民政局直接领导的,可以这样说,和我们殡仪馆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老六被调到执法大队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六敢干,什么样的钉子户都能摆平,老六的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能亲自刨坟掘墓,这是任何其他同事所不敢做的(可能也是不忍心做的)。
  老六迅速的升上了副大队长的宝座,并且纠集一些地方上的混混,专门为殡仪执法鸣锣开道(我想领导一定也知道老六的为人,让他做下去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人去干这个伤天害理的事,用老六,还能提高遗体火化率,所以,领导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后来,人们慢慢接受了遗体火化的风俗,这样恶性挖坟取尸的事件也就少了,老六的仕途好像也因此停滞了,在这个副大队长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几年。
  我和单位的同事,中午还跑出大门看,这时只剩下老六一个人、还躺在那个自己为自己挖的坑里,围观的人早已经散去。只是老六不时的拿出手表看着时间,好象在等着什么。由于非常恶心老六的为人,我们也看了看就回到了院里。
  人们都在议论着这个老六到底是中了什么邪,自己把自己埋起来。我也凑上来听。
  原来,昨天老六还参加了一起执法。事件很简单,一个老太太死了,儿女不愿意火化遗体,就偷偷的土葬了。听到了这个消息的老六,也许又嗅到了升官的味道,马上就带人赶到了现场。
  还是老规矩,老六一个人就挖开了坟墓,打开了棺材,但这次,老六没有能把遗体从棺材中拉出来,自己却让老太太拉了进去,现场的警察、执法大队的同事们一拥而上,把老六和老太太的遗体从棺材中拉出来,据现场的同事证实,老六的脸上、身上都是抓痕,手上还有两道深深的牙印。
  老六被鬼咬了的消息,像长了腿一样的散开了。有人还说,老太太的尸体已经变成了僵尸,就在等老六去挖,好咬他一口,凡是让僵尸咬过的人都会变成僵尸……
  还好,老六没有变成僵尸,倒象是得了精神病,在殡仪馆的门口挖了一个坑,自己躺了进去。
  我们几个同事还特意去看,那具执法大队拉回来的遗体,没有什么特别的。很慈祥的一个老太太,皱纹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爬满了老人的脸。在为老人整理遗容时,细心的刘姐发现,老太太微微张开的嘴巴里,牙齿上还沾着鲜红的血迹,牙齿似乎也比一般人长了很多。我也凑上去仔细看了,不是假牙,人如果到了这个年龄,牙齿应该掉光才对呀……
  我和刘姐对了一下眼,为遗体盖上白被单,迅速的走出了停尸间,好一会,我的头皮还有些发麻(亲,不是我害怕,只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场景。就是真的有鬼,也找不到我头上,毕竟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
  一直到下班,老六还在那个坑里面躺着。
  第二天,刚到单位门前,就看到警察已经拉起了警戒线。
  据馆里昨天值班的小张说,半夜的时候,他刚刚查完停尸间,正要上床休息。忽然看到值班室的墙外起了火,就往外走,准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就在这时,一个满身是火的怪物站在地上一动不动,还不断发出凄厉恐怖的叫声。火苗从口中不断的喷出,小张转身就往回跑,还没有跑到电话机旁,头就重重的撞到了墙上,一下子晕死过去……
  经警方证实,昨天午夜十二点,殡仪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仁宝(老六)在殡仪馆门前的绿化带中,把一件棉大衣浸透了汽油,自己引燃自焚,鉴定结论:自杀。
  我们几个同事开始为老六整理遗体,说是遗体,不如说是一堆白骨。从不远处扔的两个大空油桶可以看出,用油量确实不小。
  在整理头骨时,我们发现老六的牙齿很长、很尖……
  10月30日日记明天继续连载……


  亲们,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拱手了!!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第一卷 第二十一章
  作者:马宏飞
  “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两句话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说的是东汉朝廷官员宋弘为官清廉,不徇私情,深得光武帝的信赖。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寡居在家,对宋弘产生了爱慕之情。
  于是光武帝招宋弘进宫,与他交谈,并让湖阳公主在屏风后面倾听。光武帝笑着对宋弘说:“人显贵了,就要另交朋友;发财了,就要改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啊!”
  宋弘一听就明白了皇上的用意,他想:“自己夫妻感情很好,当初父亲被奸臣迫害致死,妻子与自己一直共患难,同甘苦,怎么能中途抛弃而另觅新欢呢?”于是对光武帝说:“我听说,古人有‘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啊!”
  光武帝听后便不再提起此事。湖阳公主也很敬重他,并没有因为他拒绝亲事而恼怒。
  千年前古人尚能不忘糟糠之妻,而今天很多人一但得志,就小三、小四不断……
  读了江梅的日记,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日记,作者还是想提醒各位、已经有、或者正在打算有个小三什么的亲们,stop!!!
  回家吧,家才是你真正的人生港湾,那个被你称为黄脸婆的糟糠之妻才是真正对你好的女人。
  说多了,别介意,马上进入今天的嬉笑怒骂。
  10月30日日记全文如下:
  近几年的柴油价格是越来越高,火化遗体的成本也是越来越大。马上就初冬了,柴油一定是要贮存很多的,因为到了严寒的冬季,很多的天灾人祸都会增加几成,还有很多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更是冬天难熬,也就是说,冬季的死亡率会比正常时高很多。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情就会很难受。
  我还负责一个业务,就是接石油公司送来的柴油。这个工作很简单,就是看好油库的油表,签收一下单子。不久,就和送油车的司机小王熟悉了。
  小王人长的一般,但由于是在石油公司开车(亲们应该知道,这是个很牛×的企业,在这里工作的员工也很牛),小王就有了不一样的优越感。听刘姐说,这个小王为人还行,就是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喜欢在外面拈花惹草,小三小四不知道换了多少个,结婚都已经三四年了,还不要个孩子。
  小王的妻子开了一家美容院,不知道是由于生意忙,还是不敢管小王,就经常一个人住在美容院。小王就经常把不三不四的女人带回家鬼混。
  前几天晚上十点多,小王的妻子回家取东西,正好撞见小王和女人鬼混。小王的妻子吵了几句,小王恼羞成怒,顺手拿起一把菜刀,扔向了妻子。小王的妻子在向门外跑的时候,正好被飞来的刀砍在后背上,顿时,血流如注。
  邻居赶紧把小王的妻子送进了医院,医生在脱掉小王妻子的上衣,处理后背的伤口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小王的妻子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新伤压着旧伤,一条条已经结成了硬疤,正如开裂的老树皮,身上的刀伤也不下十几处。
  邻居们这才知道,小王家总是传出吵闹声是动了真格的,以前还以为是小两口在开玩笑。小王的妻子总是抹着厚厚的粉,戴着个大口罩的原因也找到了。因为脸上有伤,怕同事、朋友看见,就只有用粉抹上。由于小王妻子工作的特殊性,每次小王打她,她都把自己的脸护住,要不然怎么给客户做美容。
  所有的医生、护士,还有邻居大妈,都非常气愤,纷纷让小王的妻子报警,但小王的妻子一声不吭,只是默默的流着眼泪。看得出,小王的妻子还是不想让小王进拘留所,还在顾及丈夫的颜面(亲,万一有这种情况,记住,马上报警,之后离婚,不要有任何的幻想,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都动了刀,还谈什么感情,对这种虐待狂,就是不能惯着,都她娘的什么年代了,还打老婆)……
  小王的表现确实很过分,妻子受了那么重的伤,都没有到医院看看,哪怕只说几句暧人心的话。
  小王每天八点半准时把柴油送到殡仪馆,今天都十点了,还没有到。我正在纳闷时,张哥开车驶进了大院,从车上抬下了一具遗体,没有错,正是每天给殡仪馆送柴油的石油公司司机小王……
  小王的妻子也来了,还带来了医院开出的死亡证明(没有死亡证明的遗体我们殡仪馆是不会收的)。
  原来,小王奢酒如命,每天都会大喝特喝。昨天早上,在美容院睡了一晚的妻子早上回家时,才发现小王一个人醉死在床上。小王的妻子拔打了120电话,医生立即到了现场,小王在运回医院的途中死亡。
  正当我们要给小王整理遗容时,小王的妻子阻止了我们,说让她给丈夫化妆吧!我们知道,小王的妻子是美容师,我们又怎么能拒绝一个妻子,对将要永久分别的丈夫的爱呢。
  小王的妻子动作很熟练,一会就给小王化好了妆。
  小王的妻子要求当天火化,可能是由于小王没有什么亲人吧,唯一的姐姐也已经得了脑血栓,在床上躺了多年,不可能来看小王的。
  这让我很奇怪,刚才还要求亲自给小王化妆,现在怎么会这么急,要求当天火化呢。不过想想小王那些过份的行为,想想小王妻子那一身的伤疤,还有那股狠劲,也就怪不得妻子的无情了。
  火化工老王把小王的遗体推进了火化室,正在老王要把遗体送进火化炉的时候,手机响了。原来是史馆长找老王有事,老王放下手头的活,就去了史馆长的办公室。
  过了大约半小时,等老王再次回到火化室,准备把小王的遗体推进火化炉时,才发现停尸床上空空如也,遗体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这可吓坏了老王,在殡仪馆里丢了遗体,这是非常重大的事件。老王马上向史馆长做了汇报,还好,我们馆里新装了一套监控系统,今天总算派上用场了。
  当史馆长和老王来到监控室,看完刚才的录像回放,差点没把坐在电脑前的打字员、小林吓死,史馆长和老王也吓得不轻。
  只见火化炉前的停尸床上,一个黑影在慢慢坐起来,左右看了看,就飞也似的跑出了火化间,直奔殡仪馆的大门……
  殡仪馆的遗体诈尸,大白天跑出了殡仪馆──天大的事情,也是天大的笑话,和谁说谁又能信呢,报警,警察一定会说你没有事找抽。
  史馆长和老王来到了殡仪馆的大院,还没站稳,就看见那个跑出去的尸体,就在殡仪馆的大门前。好像是跪在地上,在他面前,还有一个年轻的女人。
  没有错,这两个人(暂时定为人)一个是小王,一个是小王的妻子。小王跪在地上,不断的给妻子说着什么……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昨天晚上,当小王的妻子回家时,无意间听到了小王在和小三密谋,要在她下班时,制造一起车祸,这样就能杀人于无形。小王好和这个小三长相厮守……
  听到这些话的妻子,对小王仅存的一点希望也化做了泡影。想想小王这么多年,一直在外面鬼混,还差点砍死自己,今天又密谋制造车祸要撞死自己,于是一个先下手为强的杀人计划开始了。
  小王的妻子知道,小王每天必喝,就把小王的酒换成了80%的医用酒精,还加入了大量安眠药,当医生赶到的时候,小王的妻子给了那个医生一千块钱,不用检查,直接开出了死亡证明。
  就这样,小王就被送进了殡仪馆。小王的妻子怕在遗容整理时,被殡仪工发现小王没有死透,就主动要求给小王整容化妆。好赶在酒精和安眠药没有过劲的时候迅速火化了他。小王的妻子也没有想继续活下去,也给自己准备了二百片的冬眠灵,足以让自己永远的睡到另一个世界。
  由于史馆长临时找老王有事,命大的小王才逃过了一劫。要不然,小王就会被活着扔进火化炉烧掉(是不是能汗死,那些个有活动心眼的花心男人,看到这些是不是特“蛋疼”,还是把这个好色的毛病改了吧,知错就改也是好同志嘛)。
  后来,两个经过生死边缘的人又都原谅了对方。小王再也不花心了,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买菜做饭。小王还戒掉了酒瘾,不到一年,小王的妻子就给小王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天天来送柴油的小王,每天都仔细的盯着手机屏幕,入神的看着什么。当我把核对好的单据给他时,他把手机放在了桌子上,我仔细的看了一眼,原来小王在看网络小说。
  “学好了,不做那些离谱的事了,没有事的时候就看看网络小说,也不错的,你看不,给你传一本。”
  说着,就拿起手机让我看,这下我看清了这部小说的名字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人啊,什么时候学好都不晚!!幸福的大门总是对每一个人敞开着……
  10月31日日记明天继续连载……
  作者非常感谢天涯文学首在页的推荐,

  天涯,我的家!


  谢谢!

  作者拱手了!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第一卷 第二十二章
  小的时候,读过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而写的,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也许当年还小,真是弄不明白,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怎么会有活着的死人,和死了的活人呢?伴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人、生与死的界定,也许真的不是一张、医生的证明可以说明问题的。
  读了江梅的日记,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日记,生与死的界线从未如此的明晰,灵与肉的距离从未有过如此的遥远。
  也许有读者认为内容有些像杜撰的成分,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认为,你所认为的不合常理,是写小说的手法和思维,是一种文学理想状态,如果生活都是文学,那这个世界纯净了。
  这个世界上,每天真实发生的事情,也许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合逻辑,因为社会本身就很荒诞,让人真假难辩。
  不多写了,亲,让我们直接进入今天的嬉笑怒骂──
  10月31日日记全文如下:
  房地产开发商李总去世了,这让我们殡仪工们、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大场面。就说那进进出出殡仪馆的人数,就比平常多出了很多倍。这些人都哭天喊地,有的干脆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还有人不断的抹着眼泪,更有极端伤心的人跳楼自杀……
  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一个地产商死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如此伤心,事情的原委还要从头说起。
  李总原来只是建筑工地的、一个包工头,伴着这个城市一轮又一轮的建设高潮,善于经营的李总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包工头,跻身于知名房地产开发商之列。
  李总开发的小区,散布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随着李总建设的小区越来越多,楼层越盖越高,李总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
  李总的大手笔终于开始运作了,五亿元拍下黄金地段的大块地皮,准备在这里建设一座这个城市最高,最现代化,最豪华的住宅小区,名字都取好了,就叫皇宫花园。这些年,银根吃紧,银行的钱不那么好贷了。这个李总不怕,他早就想到了一个借鸡生蛋的好办法,就是卖期房,房子没有盖好没有关系,先把老百姓的钱圈到手再说。
  李总并不感觉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尽管良心上还是有一丝丝的不安,但同行们都是这么做的。不这样做就没有资金来盖楼,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李总把公司最后的两百万资金都给了广告公司和电视台。从此电视台的各档节目,不是在推广李总的楼盘,就是在做李总的个人访谈。一时间,李总成了大红人,成了这个城市中很多年轻人的偶像。
  皇宫花园小区的品牌,在媒体的地毯式轰炸下终于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这个城市中百姓购房的首选。来购买期房的人络绎不绝,长得像电影明星似的售楼小姐,用能甜死人的声音在沙盘前向客户推销着。
  那个小区的模型是广告公司的杰作,看,有假山、人工湖、停车场,购物中心、竟然还有一个小型的公园……
  售楼小姐不失时机的介绍着,这是我市最豪华、最高档,乃至全国都数得上的豪华小区,皇宫级别的住所,平民式的价格,才一万二一平,多便宜呀……
  人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有门子的找银行贷款,没有门子的用自己的房子抵押,再不行就东挪西借……
  一叠叠的合同摆到李总的面前,资金也像流水一样汇入了李总的银行帐户。有了钱,就马上开工,雷厉风行是李总的一贯作风。李总建楼的秘决是别人所不会的,李总有自己的一套打法,就是能在最低的成本下,最短的工期内完工。
  李总每天都会到工地来,登上最高的那个主楼,看到整个城市都被踩在脚下,就会升起更大的雄心壮志。原本半年的建设工期在三个月就完工了。
  就在所有住户都跃跃欲试的拿着新房的钥匙,要住进自己的皇宫时,一个另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午夜,这个城市的居民们,都听到了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人们都以为是地震了,到了第二天,人们才知道,那个号称皇宫花园的小区里面全变成了废墟,已经没有了高耸入云的楼层。没有错,皇宫花园小区的住宅楼几呼倒塌怠尽。
  那些前一天,还想住进皇宫花园的住户,看到眼前的废墟,才知道大事不好,自己的血汗钱,也可能和这些“楼倒倒”们一起打了水漂。一时间,骂娘声四起。不知谁喊了一声,找开发商要钱去,这句话起到了一呼百应的作用。
  等到人们来到李总的公司,才发现李总的公司已经关门,听早到的人们说,李总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心梗发作死了。尸体已经送进了殡仪馆。
  人们发了疯似的涌向了殡仪馆,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人们在殡仪馆的大院里哭喊着,叫骂着,要不是有警察在现场维持秩序,真的能把李总的尸体从停尸房中揪出来,撕成碎片。
  殡仪馆一整天都在戒严中,直到天黑,愤怒的人们才慢慢离开,警戒线也随之解除。
  殡仪馆的夜晚漆黑而宁静,不时有一两只乌鸦,也许是闻到了尸体的味道,在不远处呱、呱的叫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阴森恐怖的味道,注定了这是个不平凡的夜晚。
  午夜时分,一群不明身份的蒙面歹徒闯进了殡仪馆,制服了正要报警的值班员张哥。把张哥反绑在柱子上,用毛巾塞上嘴巴,蒙上了眼睛(据后来张哥回忆,制服自己后,那群人好像进了停尸房,之后便匆匆离去)。
  第二天一早,同事们发现了张哥被绑着,就报了警。人们都在检查着少了什么东西,值钱的物件一点没有少,唯独不见了地产商李总的遗体。大半夜有人抢遗体,真正的不可思议。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李总的遗体在殡仪馆被人劫走的消息,迅速传开,一时人们议论纷纷。
  市井间传言,可能是李总开发的小区倒塌后,群情激愤,到殡仪馆来拿李总的遗体出气也说不定。更有甚者,说李总遗体被仇家劫去,点了天灯……
  也许是李总的身后名声太差,李总的家人并没有找殡仪馆的麻烦,这着实让史馆长松了一口气,如果家属纠住不放,殡仪馆又要赔人家钱了,史馆长也会因此受到处分。
  半年后,一切都平静了。也许时间真的能安抚世间的一切伤痛,损失惨重的住户们再也不抱有任何赔偿的希望。有关部门的调查结论早就下来了,是工程质量问题,由于楼群的地基打在了积沙岩层上,再加上工程质量不过关,就发生了地质灾害。由于当事公司已经破产,只能等待破产清算程序的启动。
  我也到现场去过,唉,怎么说呢,真正的豆腐渣工程,那墙皮的水泥,我用手一搓,就能变成粉末,墙体间竟然用泡沬填充。砖块轻轻一碰,就会断裂(听工人说,这是三等砖,只能用于地面工程,价格是建筑用砖的三分之一,建楼用的都是这样的砖,还告诉我,哪个工地都一样,只是这个倒霉,建在了积沙岩层上)。
  我真的很气愤,难道盖楼之前就没有勘测,就不知道积沙岩层不能建筑,这个答案很快就揭开了,原来连根拔起的大楼已经露出了地基,二十多层的大楼,地基不超过5米深,用的钢筋还没有小姆指粗(真黑呀,想想我们住的房子,再想想那个工人的话“哪个工地都一样”,真让我不寒而栗,亲,你呢?)。
  在这个城市中的一座豪华别墅里,一个胖大的中年男人悠闲的坐在沙发上,吸着那个大号的雪茄,嘴角不时得意的吐着烟圈。
  一名律师坐在这个中年男人的对面:
  “李总,已经按您的要求,用您太太的名义又注册了一家开发公司,还有和国土局拍地皮的文件,您过过目”
  正在这时,银行信贷科的谭科长走了进来,
  “老李,你这招金蝉脱壳的计策真高呀,不但摆脱了那么多的刁民,光我们银行,就是五千多万呀,省了这么多的钱,今天请客吧”
  “还不亏了老谭你帮忙出主意,真得好好谢谢你老兄”
  正在三个人低头一起看那些文件时,整块的天花板突然掉了下来,三个人顷刻间都成了肉饼。
  救援工作很快结束了,在李总妻子的豪宅中,一个貌似李总的中年人,律师事务所的高律师,还有银行信贷科的谭科长被脱落的天花板当场压死。
  由于怕有人来闹事吧,有关部门迅速作出了指示,三具遗体立即火化,不要继续调查死者身份,此事到此为止。
  这三具遗体被一起扔进了火化炉(有些时候,情况特殊,按规定是可以一起焚烧遗体的),火化时,和别的遗体火化不同的是,都烧了半个多小时,火化炉里还不时传出凄厉恐怖的叫声。连我们馆里的老人参、火化工老王都啧啧称奇,“还有这样不怕烧的脏东西”,就直接加了两倍的柴油……
  史馆长在晚上的总结会上,意味深长的对我们说,要管好自己的嘴,别到处乱说,因为自己这张嘴,惹祸上身不值得。
  这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住的楼倒塌了……
  11月1日日记明天连载明天继续……

  再次感谢天涯文学的推荐,作者会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以期对得起关注的亲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