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射天郎曰:贫僧又要掀儒家的桌子,打他们屁股板子了!他们说《微子》讲的是忠臣孝子的故事,贫僧却认为是一帮义士在商量干掉昏君,发动政变。
先简单说下,这篇文章是西周追述前朝之事的,所以里面的商朝王族与大臣称自己的国家为“殷”而不是“商”。
当时的殷商行将衰亡,国内无法无天,纲纪大乱,大家不可终日,眼看是要“呼啦拉大厦将倾”。这些贫僧与前人的意见也一致。然而,他们认为微子和商朝大臣只知道怯懦麻木地被动逃避,贫僧却发现他们是要勇敢地发动政变,让商纣滚蛋!
大家可以仔细体味文意,满共就三段,不是登月之类的尖端科技难题。
微子首先向两位高官就当前的局势诉苦,先说祖先如何伟大,再依次陈述黑暗现实,权贵和老百姓都乱套了,搞得大商朝眼看就要崩溃。他的目的何在?傻子也该看出来了。他当然是在谴责小弟商纣是个混帐王八蛋!
第二段就更直接了,用的词汇倒是很含蓄:“我现在是不是该有大动作出手?难道我们就甘于灭亡吗?求明确表态,不求太极推手!”
少师当年的情绪稳定与否看不出来,但父师明显是一腔热血共振于大王子于情于理都很感人的激情了。他对商纣的作为比微子更不满意,这明显是代表了一大批勋贵的共同情感与立场,“耇长”和“旧有位人”对普通官吏和平民的混乱无纪情况受够了,而且罪魁祸首就是商纣。所以这位大人非常明白地表态支持大王子起事上台,让商纣下课。
贫僧的观点目前还只能视为一种假说,但自信要比一般的微子出逃说更靠谱。前人之所以认为本篇的含义是讲微子出逃,其实很大的原因在于微子后来确曾离开纣王的事实,于是因果错位,于是心理自我暗示,于是懒得动脑筋了。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后来微子真的跑了;比干被剖心了;箕子装疯卖傻也没有躲过商纣的迫害,坐了一段时间大牢;本篇的另两位主人公大师和少师,全都逃跑到周人那里避难了。
在贫僧看来,商纣这次抽风不是因为又喝高了,而是因为他挫败了图谋反对他的贵族们的政变企图,为了树威专门给大家一点颜色看看。
在儒家看来,贫僧的观点当然是大逆不道了,因为这与他们狗屁的君臣观不对路子。不过大家应该知道,在商朝末期的时候,儒家他妹的忠孝节义之类的屁话还没有成型,最进步的政治学说也是周人的朴素民本主义。
所以,贫僧在本篇结尾再次要鄙视歪曲古人的儒棍们,你妹的忠孝节义,你妹的君君臣臣!要忠也是忠诚于同胞、民族和文化意义上的国家,忠于天地大义!
微子当年若是真宰了商纣这王八蛋,贫僧也和孟轲师傅一样,只见到正义的力量杀一条疯狗而已!民为重,社稷次之,台上的无耻执政者狗屁一个!
斯密达:师傅V5啊!《商书》这就全部洗刷刷完了。
一郎:可不是嘛!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咱师傅说书端的是深入浅出,高潮迭起,寓意悠远哈!傲来神国的愚民虽多,估计仔细看了后不少人也会自己静心思量些事体啊!
史悟空:这老小子的确是有两把刷子!啊,好困!
射天郎:你们哥三儿就别穷墨叽了,赶紧收摊回府洗澡去!晚上为师带你们到夜市吃烤肉,大热的天,大家都辛苦,喝几瓶啤酒消消暑气。赶明,咱就该说周书了。
第四篇 周书
射天郎曰:按照“十三经尚书”之书序记载,“古周书”共计40篇,传世的今本《周书》则只有32篇。
传世《周书》既是《尚书》的精粹,可信度也非常高,包括来自伪《古文尚书》的12篇。
著名的“周初八诰”一向是研究西周王朝早期历史以及周公旦作为的珍贵古文献,其它各篇也各有风采,即使伪作也多数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泰誓上第一
【泰誓上要意】
射天郎曰:本篇内容主要是谴责商纣王的无道,陈述兴兵灭商是天意人情,鼓舞大家抓住时机。
【原文】
惟十有一年(1),武王伐殷。一月戊午(2),师渡孟津(3),作《泰誓》三篇。
惟十有三年春(4),大会于孟津(5)。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6),明听誓(7)。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8),作元后(9),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10),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11),敢行暴虐(12),罪人以族(13),官人以世(14),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15),以残害于尔万姓(16)。焚炙忠良(17),刳剔孕妇(18)。皇天震怒,命我文考(19),肃将天威(20),大勋未集(21)。肆予小子发(22),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23)。惟受罔有悛心(24),乃夷居(25),弗事上帝神祗(26),遗厥先宗庙弗祀(27)。牺牲粢盛(28),既于凶盗(29)。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30)。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31),宠绥四方(32)。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33)?同力(34),度德(35);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36)。予小子夙夜祗惧(37),受命文考,类于上帝(38),宜于冢土(39),以尔有众,厎天之罚(40)。天矜于民(41),民之所欲,天必従之。尔尚弼予一人(42),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43)!”
【序文说明】
周武王十一年,武王讨伐商朝。一月戊午日,伐商大军于孟津北渡黄河,史官根据有关事情作《泰誓》三篇。
(1)十有一年,即武王十一年,实际指的是周文王受命十一年,武王在灭商前仍用父亲的纪年,并自称太子姬发。
(2)武王灭商之师于武王十一年从关中本土出发的,大军向今洛阳之北的黄河南岸集结,次年正式北渡进攻。这里的一月戊午当为十二年的一月戊午日(周历),《史记》中则记为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
(3)师,指伐商联军。孟津,指今河南孟津县境内黄河南岸的古黄河渡口。此地在上古原属于盂方或有盂部落的传统领地南翼,商武丁大王时册封王族子弟于盂方,建立了鄂国(核心在今河南沁阳一带),原来的盂人或许被另行安排;周文王晚年周军消灭了鄂国,将此地至于周人控制之下,并再度命名为“邘邦”, “邘”通“盂”。黄河的这个重要渡口本名为“盂津”,即盂地的渡口,因武王曾于“武王九年”在此会盟,所以又名“盟津”,后世则讹传为孟津。
【正文注释和译文】
(4)十有三年春,武王十三年春。实际武王灭商应该是在十二年初春,此处当是今本《泰誓》的作者弄错了。
(5)会,会师。
(6)我,我们。冢君,大君;冢,大、高。越,与、和。御事,主事高官。庶士,众士。
(7)明听,仔细听。
(8)亶,诚、确实。聪明,本义指耳目的感官能力强,引申为有超人判断力、有卓越见识。
(9)元,大。后,首领。元后,大首领、大君、领袖。
(10)受,纣王之名。
(11)沈湎,酗酒。冒色,贪色。
(12)敢行,大胆妄行。
(13)罪,惩罚。族,指灭族之刑。
(14)官人,指任命官职。世,身世、家世。
(15)惟,通“为”。宫室,本义为大房子,这里指宫殿。台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陂池,池塘,陂指水池的堤坝。侈服,华衣美服。
(16)万姓,意思同百姓,形容极多。
(17)焚炙,指炮烙之刑。
(18)刳,剖开身体。剔,分解骨肉。
(19)文考,指周文王;考,亡父。
(20)肃,恭谨。将,奉行、执行。天威,指代商的天罚。
(21)大勋,大功。集,成就。
(22)肆,故。予小子,武王的谦称,小子是晚辈的自称。发,武王之名。
(23)观政于商,是讨伐商朝的委婉说法。
(24)罔有,无有。悛心,悔过之心。
(25)夷居,踞,即蹲着。这句指商纣王平日坐姿不正,形容其傲慢无礼。
(26)事,侍奉。上帝,天帝。神祗,神明。
(27)遗厥先宗庙,弃置祖先宗庙。弗祀,不按时隆重祭祀。
(28)牺牲,祭祀用动物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粢盛,盛放于祭器中的五谷之属。
(29)既,一本作“尽”。凶盗,指明抢和暗偷。
(30)罔,不。惩,惩于,指意识到并改正。侮,轻慢。
(31)惟,助词,表希望;解释为“思”也通。其,指人间的君与师等。克,能。相,辅助。
(32)宠,保护。绥,安定。
(33)曷,通“何”。越,谮越。厥志,天之意志。这句实际是表示上天确定商纣有罪,不是周室擅自兴兵灭商。
(34)同力,力量相当。
(35)度,衡量,这里指让大家比较自己和纣王的德行。
(36)钧,通“均”。
(37)祗,敬。
(38)类,通“禷”,对天神的一种祭祀。于,向。
(39)宜,对社神即土地和谷神的一种祭祀。冢土,大社。
(40)厎,终;理解为“致”略差一点。
(41)矜,怜悯。
(42)尚,表示期望的助词。弼,辅助。
(43)时,时机。
周武王十二年春,周伐商大军会合各路诸侯及友军于孟津。
武王说:“大家注意了!我们友邦的大君、我邦的主事大臣及众将士们,认真听清誓词。天地是生养万物的父母,人类是万物之灵。确实有判断力和见识的人,上天让他当大首领,领袖的责任是做民众的父母。当今的商纣王,不敬上天,给下界人民带来灾祸。他沉湎于酒色,滥用残暴虐杀,惩罚人动辄灭族,任命官职搞世袭,心思都在亭台楼阁和华衣美服这些下三滥名堂上,残害天下所有人。他用炮烙之刑迫害忠良,残忍地剖开孕妇的大肚子。上苍对此大为震怒,命令先父周文王恭敬地执行上天对商朝的惩罚,可惜先王逝世,来不及大功告成。所以我姬发与各位盟国友邦的大君们,现在来商王国观摩其政治。商纣毫无悔过之心,为人倨傲怠慢,不侍奉天帝神明,祖先的祭祀也不管不问。本该奉献给神明和祖先的各种祭品,居然被偷被抢。他还号称:‘我拥有众多民众和上天委任的统治权力!’一点都没改变他侮慢轻狂的臭德性。上天佑护下界人民,为此立君来治理民众,立师来教导民众,希望君主和师长能够辅助天帝保护和安定天下。有罪当罚,无罪该赦,我怎敢谮越上天的意志?力量相当,就比德行;德行接近,可比道义。商纣空有臣民数十万,但属下都离心离德;我只有臣子三千,却大家团结一心。作恶多端的商王现在是恶贯满盈,老天命令我们诛杀他。我要是违背苍天的意志,那我就堕落如商纣了。我从早到晚恭敬戒惧,继承先父文王兴周灭商的使命,专门祭告了天帝和社稷神明,与诸位将士一起来完成上天对商朝的惩罚。天帝最爱我们世人,民众的心愿老天一定会成全!希望大家一起辅弼我,让四海永远清明,歼灭商朝的时机绝不可错过!”
【题外话】
射天郎曰:周武王伐纣克商之役,先后举行了两次盛大的誓师。其一是联军北渡黄河后武王发表的“泰誓”,其二是联军兵逼商都于牧野决战前举行的“牧誓”。
《史记》中记录了部分“泰誓”的内容,但与今本《泰誓》有很大差异,太史公看到的应该是汉初河间女子献给朝廷的本子。
泰,《史记》作“太”,《国语》作“大”。泰、太、大,三字在上古互通,读音和字义都一样。所谓“泰誓”意即“伟大的誓言”。
本篇的内容或有一定真实性,但文字风格明显是仿冒上古文,仿真度并不高。再有,作者以武王口吻谴责纣王时若干地方感觉太夸大其辞了。比如“刳剔孕妇”,纣王确实是个混帐,但这种事情连禽兽都做不出来,纣王怎么也不至于如此蔑视天道、践踏人道。贫僧一向鄙视商纣,但这种太黄色、太粗暴的莫名丑闻还是要给他平反为是。另外,作伪者(一般都认为是梅赜干的)看来在本篇中把有关时间弄错了。
◆泰誓中第二
【泰誓中要意】
射天郎曰:本篇的内容与上篇雷同,声讨商纣罪行,指明伐商必胜,勉励将士英勇作战。
【原文】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1),群后以师毕会(2)。王乃徇师而誓曰(3):“呜呼!西土有众(4),咸听朕言。我闻吉人为善(5),惟日不足(6)。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王受,力行无度(7),播弃犁老(8),昵比罪人(9),淫酗肆虐(10)。臣下化之(11),朋家作仇(12),胁权相灭(13)。无辜吁天,秽德彰闻(14)。惟天惠民(15),惟辟奉天(16)。有夏桀弗克若天(17),流毒下国(18)。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19)。惟受罪浮于桀(20)。剥丧元良(21),贼虐谏辅(22)。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23),谓祭无益,谓暴无伤(24)。厥监惟不远(25),在彼夏王(26)。天其以予乂民(27),朕梦协朕卜(28),袭于休祥(29),戎商必克(30)。受有亿兆夷人(31),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32),同心同德。虽有周亲(33),不如仁人(34)。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35),在予一人(36),今朕必往(37)。我武维扬(38),侵于之疆(39),取彼凶残(40)。我伐用张(41),于汤有光(42)。勖哉夫子(43)!罔或无畏(44),宁执非敌(45)。百姓懔懔(46),若崩厥角(47)。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48)。”
【正文注释和译文】
(1)次,驻扎。河朔,黄河北岸。
(2)群后,指各路反商首领。师,军队。毕,尽、都。会,会师。
(3)徇师,巡视军队。
(4)西土有众,西方来的反商联军战士。西土是相对于“中国”和“东国”的地理概念,泛指古中原之西的地方,大致包括今晋西南、陕西、陇东、宁夏南部和四川中北部。
(5)吉人,好人、善良者。为善,行善。
(6)惟日不足,指做好事一天下来还觉得行善不够。
(7)力,竭力。无度,不合法度天理。
(8)播,通“布”,遍。犁老,通“耆老”,指商朝的勋贵长者。
(9)昵,亲近。比,与……为伍。
(10)淫,过度。酗,发酒疯。
(11)化,逐渐被感染。这指商朝的官员们也跟着纣王学坏。
(12)朋家,指关系友好的家族;旧解结党有误。
(13)胁权,挟持权柄。灭,诛灭。
(14)秽德,污秽之事。彰,显著。闻,传播。本句是谴责纣王的臭名远扬。
(15)惠,爱。民,下民。
(16)辟,君主。奉天,奉行天道。
(17)弗克,不能。若,顺。
(18)流毒,传播毒害。
(19)降黜,废黜、取消。
(20)本句是说纣王的罪恶超过了夏桀。
(21)剥,迫害。丧,驱逐。元良,大良。
(22)贼,杀害。虐,虐待。谏,规劝者。辅,指王身边的大臣。
(23)足,值得。
(24)无伤,无害、无妨碍。
(25)监,通“鉴”,本义是以盆水为镜子,这里指鉴戒、教训。
(26)夏王,指夏桀。
(27)以,用、因。乂民,治民。
(28)梦,指梦兆。协,吻合、一致。卜,指占卜的结果。
(29)袭,重复、相继。休祥,吉祥、福庆。
(30)戎商,战商、伐商。克,战胜、取胜。
(31)亿,十万。兆,百万。夷人,东夷之人。武王伐商主要是带领西方与南方的诸国讨伐东北方位的商王畿,商族本身也属于东方夷人,所以这么称呼。这句是形容商纣属下的国民极多。
(32)乱臣,实际指的是治臣。乱字取治义在《尚书》中很多见。
(33)周亲,至亲,指亲族。灭亡前的商朝势力犹十分强劲,尤其是人口规模远超过西方的周国,王族与姻族也非常繁盛。
(34)仁人,心怀任德的精英。
(35)百姓有过,应该是指百姓身受昏君纣的折磨;“过”也可能通“活”,有活是指有好日子过;旧解“过”为指责,判读“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为天下人指责武王为什么不早日灭商,牵强。
(36)在予一人,这是在强调自己的责任感。
(37)往,去,指攻击商朝、诛灭纣王。
(38)扬,鹰扬。这句是形容本军的英勇矫健如鹰翔于天。《诗经?大雅?大明》歌颂牧野战场上的吕尚(即姜太公)“时维鹰扬”。
(39)侵于之疆,这句指联军开进了商王国的疆域。
(40)取,擒获。彼,那个。凶残,应该是指纣王。
(41)用,取得……结果。张,大、伸张。一说“用”取“将、要”之意,张指“进行”,不够通。
(42)汤,指成汤。有,助词,或通“又”。光,光辉。
(43)勖,努力、勉力。夫子,武王对将士的称呼。
(44)罔或,无或。这句意指不要轻敌。
(45)宁,愿。执,持。非敌,无敌。这句是讲心理上要保持无敌的气势。
(46)懔懔,恐惧忐忑的样子。
(47)若,如同。崩,山裂为崩。角,角落。“百姓懔懔,若崩厥角”是说天下人都在揪心地关注这场大战,如同身处于崩溃的山下。旧解“百姓畏惧商纣的淫威,扣头求助武王如山崩”明显错误,可能都是受《孟子?尽心下》“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的影响。
(48)永世,长世,指天下升平、长治久安。
戊午日,周武王率联军驻扎于黄河北岸,各地盟国君主及首领带领军队赶来会合。武王于是巡视全军并誓言说:“嘿!西土来的英雄好汉们,大家一起听我说。我听说好人行善,每天都觉得好事干得还不够多;恶人干坏事,同样一天做下来犹嫌不足。而今的商纣王,拼命干伤天害理的事情,他遍弃耆老却亲近有罪的小人,酗酒无度借酒劲恣意施虐。他的臣子被他的坏榜样感染,朋友间翻脸成仇,彼此挟持权柄相互倾轧。商王国的无辜者吁天不止,纣王的丑闻恶名四方皆知。上天爱民,君主应当奉顺天道。夏朝的昏君桀不能顺天,播散毒害于天下。老天于是保佑成汤并授予其统治天下的权利,废除了夏命。商纣的罪行更甚于夏桀,他伤害驱逐忠良,戕害虐杀规劝他的大臣。他说自己享有天命,宣称敬天不值得实行,认为祭祀无益,狂言暴虐不妨害其为君。商纣的教训其实并不远,下场将和夏桀一样。上天让我来治理民众,我的梦兆与卜兆吻合,都预示吉祥,伐商之役必定胜利。商纣麾下有成百万夷人,但上下离心离德。我只有治臣十人,却君臣同心同德。纣虽然多亲族翼护,但不如我有仁人辅助。上天的所见来自我们民众的见解,上天的所闻来自我们民众的呼声。百姓现在受罪,我有责任解救,现在我一定要去诛灭商纣。我们的武勇如鹰扬,纵横于商人的疆域上,擒取败类商纣。我们的征伐将大胜,结局和商汤革命一样辉煌。努力吧健儿们!行动上不可轻敌,气势上愿我们拥有无敌之心。天下百姓忐忑戒惧地注视着战局,仿佛关注山崩其角。嗨!你们要一德一心,勇往直前建功立业,给天下带来长治久安。”
【题外话】
射天郎曰:武王渡河后曾作“泰誓”是真事,但断然不会在同一个时间和场合连续发表三次动员演说。他又不收出场费的,联军的规模也没有达到联营数百里需要武王接连走穴跑场。所以,最多只有其中某篇是真的。
看来《泰誓》三篇一定是作伪者兴致大发,写得收不住手了,于是造句上瘾。宋儒林之奇较真,老人家被绕糊涂了居然这样说:“上篇虽不明言所以誓师之日,然以中篇曰‘惟戊午,王次于河朔’,则知上篇当是丁巳日,尚在河南未渡孟津时所作,既誓师而渡河也。中篇则是戊午日,既渡而次舍于河之北所誓也。”看看把老汉都坑爹成什么了!
综合来判断,《泰誓》三篇中就本篇最有真货相,而且“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绝对能和周人的政治主张对上号,只是在具体内容上与《史记》的引用不合。话说回来了,汉初河间女献的《泰誓》也曾被大儒马融认证为赝品,没准这篇还真与武王的孟津誓词关联度更高。不过,本篇的文字风格确实不属于西周文,大体可归类为仿古文,假如是真品,应该是较晚时期的西周史官追述的,甚至年代可能更晚些。《孟子》中曾引用了部分先秦的古《泰誓》,与本篇相关词句的意思也文字上保持基本一致,尤其是“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则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与本篇只差二字。
本篇词句整齐,韵律分明,颇似诗歌。原因可能在于誓辞的受众是广大阿兵哥,受过教育的不多,太深奥了大家也整不明白。另外,军誓本就是战前打气的,当然追求琅琅上口,好懂好记,就像今日的宣传口号,富于节奏和韵律感方便记忆。
总之,在贫僧看来,这篇《泰誓》不能简单定论为赝品,反倒很有可能是真金。
◆泰誓下第三
射天郎曰:本篇的内容重在两点,一是武王声讨商纣的邪性,二是武王要求全军同仇敌忾去歼灭纣王。
【原文】
时厥明(1),王乃大巡六师(2),明誓众士(3)。
王曰:“呜呼!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4),厥类惟彰(5)。今商王受,狎侮五常(6),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斫朝涉之胫(7),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8)。崇信奸回(9),放黜师保(10),屏弃典刑,囚奴正士(11),郊社不修(12),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上帝弗顺(13),祝降时丧(14)。尔其孜孜(15),奉予一人(16),恭行天罚。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17)。’独夫受洪惟作威(18),乃汝世仇。树德务滋,除恶务本(19),肆予小子诞以尔众士(20),殄歼乃仇(21)。尔众士其尚迪果毅(22),以登乃辟(23)。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24)。呜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25),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惟我有周诞受多方(26)。予克受(27),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28);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29)。”
【正文注释和译文】
(1)时,当时。厥明,天刚亮。
(2)巡,巡视。六师,西周王朝设置在本土的常备军,又名西六师,通常作为周王的近卫军使用,这里实际是指进驻黄河北岸的伐商诸侯联军。
(3)明誓,庄重威严地作誓。众士,众将士。
(4)显道,明确的常理。
(5)厥,其。类,法、法则。彰,彰显。
(6)狎侮,轻慢、侮蔑。五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准则。
(7)斫,用斧头砍。朝涉之胫,《孔传》云:“纣王受冬月见朝涉水者,谓其胫耐寒,斫而视之。”不经之谈。
(8)痡(pū),疲病、危害。本句是形容纣王的暴虐残害天下人民。
(9)崇,推崇、欣赏。信,信任。奸回,奸邪之人。
(10)放,流放、驱逐。黜,罢免、废黜。师保,太师和太保,周代最高荣誉官职“三公”之二。
(11)囚奴,囚禁以为奴的意思。正士,正人君子,指的是箕子。
(12)郊,祭天。社,祭地。不修,指不按时进行或荒废。
(13)弗顺,不迁就,不由着他。
(14)祝,作法;旧解“断、断然”,大错。时,通“是”。
(15)孜孜,勤勉不懈怠的样子。
(16)奉,帮助。
(17)抚,抚爱、关怀。后,首领。仇,仇敌。
(18)独夫,形容商纣众叛亲离的状态。洪,本义为水大流、乱流,引申为滥或大的意思。这句是谴责商纣对普通民众滥施淫威;旧解“商纣维护坏人”有误。
(19)“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这两句是以植物做比喻,意即建立德性要像种嘉木一样让它尽量滋长,铲除邪恶要像砍伐杂木一样断绝它的根。
(20)肆,故。诞,助词。以,因或与。
(21)殄,断绝。歼,消灭。
(22)其,助词。尚,表示期望的语气助词。迪,通“蹈”,行、用。果毅,果敢而坚毅。
(23)登,本义为升,引申为成就。辟,君主。
(24)不迪,不蹈,即不遵行要求和命令。显戮,重大惩罚。
(25)文考,指周文王,亡父曰考。
(26)有周,周国、周族。诞,大。受,指受命。多方,指天下各国。
(27)克,战胜。
(28)无罪,没有过失,实际指文王完美无缺。
(29)无良,不善、不好。
此时天刚放明,武王隆重视察征伐商朝的联军,向将士们发表了伟大誓言。
武王说:“啊,我们西土远征而来的勇士们。上天有明确的常理,它的法则必须被彰显。如今的商纣王侮慢伦理道德,治国荒废、怠慢且不敬。他对上自绝于天,对下结怨于民。纣王命人砍开冬日早上渡水者的胫骨,剖开贤人的心,滥施淫威和杀戮,毒害天下。他赏识和信任的都是奸邪之辈,流放和罢黜朝廷尊官,屏弃制度与刑律,囚禁正直的士人为奴隶,天地得不到他的祭奠,宗庙里的祖先之灵也无法按时享受祭品,却兴起各种奇技淫巧来娱乐宫中的妃嫔。天帝因而不迁就他胡闹,降下了祸丧以惩罚他。你们要谨慎努力,帮助我恭敬地执行天罚。古人说过:‘关怀我们的就是首领,虐待我们的便是仇敌。’独夫商纣滥施淫威,是你们的当世之仇。修身养德要求滋长,铲除邪恶要断其根本,所以我要带领你们去歼灭商纣。希望全体将士坚定而又勇敢,以帮助你们的君主成就大功。立功多的将受到重赏,不用心听命的会受到重罚。啊!先父文王如同日月当空,光辉照耀天下,声名显著于西土大地。我们周族必将成为天下万国的守护神!如果我战胜了商纣,那不是因为我英勇,而是我的先父文王完美无缺;如果商纣在战场上打败了我,不是先父文王有什么过错,而是我这个年轻人没出息!”
【题外话】
射天郎曰:KO,又伪造了一篇武王的动员演说,也不怕累坏了我们可爱可敬的周武王。
武王当年克商的联军大致不超过六万人马,全军的实际总指挥是大名鼎鼎的军事家、战略家姜太公;再看看卫星地图,黄河北岸从孟津到安阳是典型的平原地区,伐商联军进攻方向的地理环境是所谓的左山右河,巍巍太行在左手,滔滔黄河在右手。所以,周武王和姜总司令没有任何理由分兵,而且战国之前的主要战争方式基本全是总决战定输赢;于是“武王光顾三座军营”或“连续发表三次动员演说”就完全是匪夷所思的咄咄怪事!
本篇也是仿古文风格,仿真度同样不如《泰誓中》,还有“大巡六师”、“狎侮五常”和“放黜师保”诸漏洞,尤其是指责纣王“斫朝涉之胫”这样的荒诞之词,所以本篇肯定是假的。
古儒还曾经认真地指出本篇“泰誓”的问世时间为己未日(戊午日的次日黎明),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篇中的“剖贤人之心”是指比干被纣王剖心,“囚奴正士”是指纣王囚禁箕子并把他当自己的奴隶,《史记?殷本纪》和《史记?宋微子世家》都记录了纣王针对这两位高级权贵的罪行。说到这件事,就还得谈谈《商书?微子》,那篇很可能记录的实际是商朝高级贵族商议政变的信息而不是什么微子出奔;纣王近乎丧心病狂地残酷迫害朝中勋贵,诱因很可能就和权贵们策划宫廷政变有关系;纣王他毕竟还是个人而不是怪兽。正常人一般不可能做出这些虐待高级贵族的疯狂事。
◆大诰第九
【大诰要意】
射天郎曰:《大诰》是英明神武的周公旦在二次东征前对服从王朝的各诸侯国贵族发布的“战争令”。本篇是正宗的西周文,应该是周初史官根据周公原文或讲话纪要整理而成,不仅史料价值极高,而且我们能从中窥测姬旦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摄人风采。全文内容分三大主题,首先说明局势的凶险和内部的意见矛盾,第二申明必须继承先人王道事业的原因,最后毅然宣布准备出师东征。
【原文】
武王崩(1),三监及淮夷叛(2),周公相成王(3),将黜殷(4),作《大诰》。
王若曰(5):“猷(6)!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7),弗吊天降割于我家(8),不少延(9)。洪惟我幼冲人(10),嗣无疆大历服(11)。弗造哲(12),迪民康(13),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14)!已(15)!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16)。敷贲敷前人受命(17),兹不忘大功,予不敢于闭(18)。天降威(19),用宁王遗我大宝龟(20),绍天明(21)。即命曰(22):‘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23)。殷小腆诞敢纪其叙(24)。天降威,知我国有疵(25),民不康,曰:予复(26)!反鄙我周邦(27),今蠢今翼(28)。日(29),民献有十夫予翼(30),以于敉宁、武图功(31)。我有大事,休(32)?’朕卜并吉。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33),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34)。’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35)。越予小子考(36),翼不可征(37),王害不违卜(38)?’肆予冲人永思艰(39),曰:呜呼!允蠢鳏寡(40),哀哉!予造天役(41),遗大投艰于朕身(42),越予冲人,不卬自恤(43)。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绥予曰(44):‘无毖于恤(45),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46)!’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47)。天休于宁王(48),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49)。今天其相民(50),矧亦惟卜用。呜呼!天明畏(51),弼我丕丕基(52)!”
王曰:“尔惟旧人(53),尔丕克远省(54),尔知宁王若勤哉(55)!天閟毖我成功所(56),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57)。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58),天棐忱辞,其考我民(59),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60)?天亦惟用勤毖我民(61),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62)!”
王曰:“若昔朕其逝(63),朕言艰日思(64)。若考作室(65),既厎法(66),厥子乃弗肯堂(67),矧肯构(68)?厥父菑(69),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70):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71)?若兄考(72),乃有友伐厥子(73),民养其劝弗救(74)?”
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75)。爽邦由哲(76),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77),尔时罔敢易法(78),矧今天降戾于周邦(79)?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80),尔亦不知天命不易(81)?予永念曰(82):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83)?天亦惟休于前宁人(84),予曷其极卜(85)?敢弗于従率宁人有指疆土(86)?矧今卜并吉?肆朕诞以尔东征(87)。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88)。”
【序文说明】
武王去世,三监和淮夷相继叛乱,周公旦辅助成王,计划消灭武庚领导的殷邦,《大诰》记载了相关事情。
(1)崩,天子去世曰崩。
(2)三监,指管叔、蔡叔与霍叔。淮夷,指淮泗流域的东方诸酋邦及部族。
(3)相,帮助。因成王年幼,这时周公以摄政身份主管朝政。
(4)黜,废黜、消灭。殷,指武王封建纣子武庚建立的周朝诸侯国殷邦。
【正文注释和译文】
(5)王若曰,这句实际是周公旦借成王的名义发表公告。
(6)猷,朝廷正式行文的篇首词,相当于敬启者的意思。
(7)大诰,普遍通告,即公告。尔,你们。多邦,指天下各国。越,与、和。御事,主事的大臣。
(8)吊,恤、悯。弗吊,不悲悯,引申为无情。割,通“害”,灾祸。我家,周家、周王室。
(9)少,略微、稍微。延,间隔。上句与本句联读,是指接连发生武王逝世和东方叛乱等不幸之事。
(10)洪惟,句首助词组合。幼冲人,少年人。
(11)嗣,继承。无疆,指延续永远。大,伟大。历,久、悠远。服,事业,指周室的王业。
(12)造,通“遭”。哲,睿智。这句是周王自谦,说自己智慧不够昌明。
(13)迪,通“道”,这里做“导”或“蹈”都成立。康,安定、康宁。
(14)矧,况、何况。格知,知晓;格,推测、度测。
(15)已,同“噫”,表示吁叹的助词。
(16)求,寻找。朕,我。攸济,所济,即渡过之法。
(17)敷,普遍、大。贲,讹字,原字当为“赉”,赏赐。敷,通“辅”。这句是指朝廷在困难之际大赏之前追随文王和武王的诸多功臣。旧解“敷贲”为“大龟”或“天鼋(yuán)”,错误,因为没考虑到“贲”是流传中出现的讹字,正字本该是“赉”。
(18)闭,这里的本义是指储备待用的物品,引申为府藏。这三句是指周公为动员士气下令打开府库、遍赏功臣。另,这几句历来字句和断句混乱,有断句为“予不敢闭于天降威”,还有断句为“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个人判断“十三经尚书”的断句基本正确,只是“予不敢于闭”是从上两句的段尾句。
(19)威,威罚,指武王去世以及东方叛乱。理解“威”通“畏”,可怕之事,也成立。
(20)宁王,即文王,“宁”是讹字。遗,遗留。大宝龟,占卜之龟以大为灵验,故称大宝龟。
(21)绍,通“召卜”字,卜问、求兆。天明,即天命。
(22)即,就。命,告。即命,指向灵龟求告、求兆。
(23)越兹,于兹、在兹,即此刻。蠢,蠢动。
(24)殷,指周初的殷邦,即殷侯武庚的封国。腆,通“敟”,主;小腆,少主,指武庚。诞,助词。纪,纪行;也可能是通“继”。叙,通“绪”,事业、家业。
(25)有疵,本义是有病,引申为遭遇困难,指三监之乱。
(26)复,复国。
(27)鄙,王先谦认为通“图”,图谋。
(28)蠢,本义是爬虫蠕动,即蠢动。翼,飞鸟振翅。今蠢今翼,指叛乱者当下开始乱纷纷行动;清儒俞樾理解这句为形容局势非常凶险。
(29)日,近日、最近。
(30)献,通“贤”;民献即民贤。十夫,十条汉子。予翼,即“翼予”。
(31)敉,安定、安抚。宁、武,指文王和武王。图功,筹划而得的成功。
(32)我有大事,指二次东征以讨平叛乱的重大军事行动。休,问卜是否吉利。
(33)肆,故、于是。越,与、和。尹氏,官长;庶士,众士,指众贵族。
(34)惟,思、谋。以,因,理解为与也成立。于伐,往伐,于做助词。逋,逃亡;播,散;臣,奴隶,这是对叛乱殷人的蔑视称呼;逋播臣,即叛臣逃奴。
(35)这句是指三监也参与了叛乱,他们都是王室成员。
(36)越,助词。予小子,诸侯的自谦称呼。考,考虑。
(37)翼,通“意”,或许、或者;也可能通“冀”,期望。
(38)害,通“盍”或“曷”,为什么。
(39)肆,故。永思,长思。
(40)允,信然、确实。蠢,这里是惊扰、扰动的意思。鳏寡,形容大家都处于艰难之中。
(41)造天役,受天役使,即为天帝服务。
(42)遗,通“惟”。投,掷。这句是说天帝将艰难大任加于我身的意思。
(43)卬,我;不卬,不我。恤,这里当取忧患之义。
(44)义,宜、应该。绥,安慰。
(45)无,毋。毖,谨慎、儆戒。
(46)乃,你。宁考,文考,指文王。
(47)替,废弃。
(48)休,福,这里做动词。
(49)绥,安、安然。
(50)今,现在。天,老天。其,助词。相,帮助。民,下民、子民。
(51)天明,这里通“天命”。畏,可畏。
(52)弼,辅助。丕,大。丕基,大业。
(53)尔,你们。惟,通“为“。旧人,老臣。
(54)丕,大、多。克,能。省,省识、知道。远省,知晓从前之事。
(55)若,如此、这样。
(56)閟,谨慎、慎密。毖,告戒。成功所,成就功业之道。
(57)极,通“亟”,迅速。卒,完成。
(58)肆,故。化诱,教导、劝导。
(59)“天棐忱辞,其考我民”: 棐,通“非”; 忱辞,通“沉辞”,不说话;考,父亲。这两句是说老天已经将天意(通过龟卜结果)指示给了我们,他是我们的父亲(必将帮助我等)。旧解“棐”通“辅助”;“忱辞”为诚信的话;“考”指成就或帮助;意偏而乱。
(60)曷其,为何不。前宁人,前文人,金文中比较常见的用词,一般泛指祖先,这里指文王。攸,通“猷”,谋划。终,完成。
(61)勤,劳碌、勤劳。毖,戒慎。
(62)曷敢,怎敢。受,接受。休,福。毕,终的对字以避免重复,完成之意。
(63)若,如同。昔,从前、往日。朕其逝,指自己陪从武王去征讨商纣;其,将;逝,往。
(64)言,助词。艰日,度日惟艰,指帮助武王每天料理各种难事。思,句尾助词。
(65)考,父亲。作室,盖房屋。
(66)既,已经。厎,定、确定。
(67)堂,通“基”,奠定基础、打地基。
(68)矧,何况、况且。构,建造。
(69)菑,新开垦之地,这里做动词用。
(70)翼,通“冀”,期望;一说“翼”通“意”,或许,不太通。
(71)肆,故。越卬,于我。敉,安定。
(72)兄,兄长。考,父亲。
(73)友,结党、结伙。
(74)民养,民众之长,指诸侯或长官。
(75)肆,尽力、肆力。
(76)爽邦,兴邦、兴国;爽,清明。哲,贤哲、智慧者。
(77)十人,指前面的“民献十夫”。迪知,通晓;“迪”通“道”。上帝命,天命。越,于。棐忱,通“非沉”,表面字意为不是沉默不言,指天意可知。
(78)尔时,从前。易法,指怠慢天意。也有理解“尔”指“你们”,“时”通“是”,那么本句将理解为“你们不可怠慢天意”,也通;但与下文的语气不够吻合。
(79)矧,况且。今,现在。天,上天。降戾,降灾害。《汉书》此处作“降定”,如此则当理解本句为“何况现在上天保佑周王国”的意思。
(80)大艰人,指挑起祸端的三监。诞,通“延”,勾结。邻,邻居、邻者,指武庚及东方不服周人统治的势力。胥伐,相攻伐。这句是谴责三监勾结外人给周朝添乱。
(81)不易,不变。
(82)永,长。念,思考。
(83)亩,耕地。这句是以农夫勤力耕田来比喻统治天下。
(84)惟,通“为”。休,福祉、吉祥。前宁人,周公这里指祖、父、兄等先人。
(85)其,通“弃”。极卜,当是通“吉卜”。旧解“极”为“放弃”,虽然全句理解意思无误,但解字并不正确。
(86)従,通“重”,再。率,循行,这里指巡视。有,助词;指,通“旨”,美;有指,美好。
(87)肆,故。诞,助词。以,因,此处实指率领、统率。
(88)卜陈,卜示、卜兆。惟,助词。若,顺从。兹,此、这。
周王如是说:“敬启者,现通告你们各国诸侯及相关主事官员,上天无情降灾于我周室,不稍微间断。我还是个年轻童子,继承了永恒伟大的王家事业。没能拥有足够智慧来引导天下人民安定,何况说能知晓天命?吁!我这个年轻人现在就仿佛要涉渡深水大河,想办法寻找可以渡过的办法途径。于是下令普遍厚赏曾经辅助文王和武王受命的功臣们,国家不会忘记你们建立的殊勋,我更不敢爱惜府藏。老天降下可怕的事情,我们用文王留传给我们的灵通大龟来卜问天命,向它求告说:‘西土现在遭遇大难,西土人心也不安宁。此刻暗流涌动。殷邦少主竟然敢继兴他们的亡国。天帝降下威罚,(叛贼们)知道我们王国遭遇国丧,民众不宁,鼓噪说:我们要复国!反而图谋我大周,大肆蠢动致形势凶险。近来,有十位民间贤人来帮助我,以安定文王和武王的雄图王业。我筹划进行东征大事,请问是否吉利?’我占卜的结果都是吉利。于是我通告我们的友邦君主与官长、众贵族和主事者说:‘我占卜得到吉兆,准备带领你们众国战士去讨伐殷邦的叛臣逃奴。’你们从君主到贵族及主事者却无不回答:‘困难很大,民众不安定,作乱者中还有王族的贵人们。我考虑过后,或许不该出征,大王何不违背龟卜呢?’我现在长时间地思考这件艰难之事,我想说:唉呀!确实惊扰了我困苦的臣民,不幸啊!我为天命服务,天帝将艰难的事业托付给我,我是少年人,不该只为自己忧患。你们各国君主、贵族、官长与主事们应当安慰鼓励我:‘不要因忧患而过于谨慎,必须要完成您祖父文王所图谋的功业!’吁!我不敢废弃天帝之命。上天赐福给文王,兴大我们姬周小国,文王占卜得吉兆,于是安然接受天命。现在天帝又帮助下民,何况我占卜也得了吉兆。啊呀!天命可畏,各位辅弼我光大王室的大业吧!”
王说:“你们都是我家的老臣,你们很熟悉从前的事情,你们知道文王是多么的勤勉!上天谨慎地告戒我们成就功业的办法,我不敢不迅速完成文王的雄图伟略。所以我郑重劝告友邦的君臣们,老天并非是不会开口的,他是我们下民的父亲,我为什么不该去筹划完成文王图谋的大业呢?天帝也用劳碌来戒慎我们下民,就像身体偶尔患病一样,我怎敢不去筹划继承文王接受的福命!”
王说:“就像当年我从兄长武王讨伐商纣,我当时日日都帮哥哥打理艰难事务。如同父亲盖房屋,已经确定了方案,他的儿子们却不肯打地基,何况说是把屋子建好?父亲开垦新田,儿子却不肯去播种,如何肯去收获?这个当爹的为了让儿子乐于参与一定会说:我们还有后代的,不可废弃基业啊!故而我怎敢不于己身摄政期间亲自去安定文王的伟大使命?如同当兄长或父亲的,有人结伙欺负他家子弟,当长官的难道能劝他们别去救吗?”
王说:“唉呀!努力吧,你们各国的君主以及主事者们。贤人兴邦,这十位人贤哲通晓上天交给我们的使命并指导我们,从前我们都不敢怠慢天意,何况当前上天降灾儆示我们周王国?罪人们勾结殷商余孽发动叛乱同室操戈,你们难道也不明白老天昌大我周室的意志是不会改变的吗?我长时间地思考:上天决定了灭亡殷商,好像农夫一样,我怎敢不(依据天意)去完成地里的农活?天帝赐福给我的父祖,我又怎能无视占卜的吉兆?怎敢不再度巡视东方美好的广袤疆土?况且现在得到的占卜结果全是吉兆?所以我将率领你们东征。天命不可僭越,占卜的指示必须顺从!”
【题外话】
射天郎曰:“大诰”者,通告天下也!从内容来看,《大诰》是西周初年摄政王周公旦郑重告谕王朝属国的君臣人等,朝廷决心举兵东征,坚决镇压东方的反周大叛乱。
颠覆商纣、建立周朝后,武王因忧患成疾而不幸早逝,以管叔姬鲜为首的三监对周公摄政不服,东方的殷商残余势力借机于周公摄政元年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大叛乱。
这场叛乱来势凶猛,诸多中原旧族纷纷背叛“西土朝廷”,周人对东方新征服区的控制几乎全面瘫痪,华北的形势尤其险恶。当时有三个大的叛乱中心,对朝廷威胁最大的是叛乱策源地--三监和殷侯武庚控制的前商朝王畿地区;其次是商人和亲商东夷实力犹存的山东中北部地区;苏鲁皖地区的淮夷各部以及古荆楚东部从前和商朝关系并不融洽,现在大概以为自由独立的机会来了,所以也跟着反周起哄;此外晋中南、冀东北也有不少当地诸侯和部族站在了周朝的对立面。大体来看,各路反叛集团分为四股核心力量,其一是武庚统辖的殷商本部势力(包括三监),其二是冀鲁两地的前商朝诸侯及亲商东夷势力,其三为鲁南大国徐邦为首的淮夷诸部,其四是活跃于鄂豫皖鲁交界地区的古荆楚东部的熊姓诸族,山西和江南的反叛势力则相对零散。
成王此时还是个少年,周朝刚建立短短数年,姬周王业面临严峻的风雨考验。周公的性格要比哥哥武王更强悍,考虑问题非常长远,所以他不畏艰难,决心调集大军由西土出发再度征服东方广大地域。
但是西土的诸侯和民众当时并不乐意积极出征。可能主要是畏惧征战艰难,因为当时东方确实是天下大乱;此外挑起事端的三监都是王室的成员,他们在西土也有不少好友和故旧;最后大概是因为武王灭商的战争才结束没几年,西土各国百姓思安,贵族们也乐得享受灭商后武王封赏的荣华富贵。
《大诰》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台的。周公以成王的名义通告西土诸侯(应该还包括长江中上游的南国诸侯们),劝告大家积极响应朝廷的东征决策,继承和光大文王的事业,顺应天意去再次征服东方的广袤世界。
从这份相当详尽的文件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周公旦眼光长远、循循善诱和意志坚决的伟人魅力。他在动员前先安排大赏从前的功臣勇士们,以赢得人心激励士气;又再三强调占卜结果的吉利和贤人的辅助,以天命人心来号召大家;又用深入浅出的比喻来说明二次东征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以坚定的语气宣布必须出征去平定叛乱。
二次东征的战况远比武王克商之役更艰难和血腥,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全都出动,前后历时大致四年才彻底敉平了大叛乱,其中对山东叛乱势力的作战甚至连少年成王也在军中随征。
擒贼先擒王,周公东征的第一个打击对象就是“三监--武庚集团”,这场战役相对比较顺利。周公于摄政二年亲任统帅,西土大军再度杀入殷商境内,“殷大震溃”。周公旦诛管叔、囚蔡叔、废霍叔,将商都朝歌几乎夷为平地,殷少主武庚或被杀或逃亡朔方建立了北邶国。应该是在平定三监与武庚的同一年,周师还开进了山西,平定了从乱的古唐国(相传其族其君为帝尧的苗裔)。
周庭降伏的第二个强劲对手是淮夷和古荆楚东部,即古籍记载的熊盈(赢)诸族。按照《韩非子?说林上》的记载,周公旦是接受了大臣辛公甲“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的正确战略。
上古的淮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族群,既有史前土著的苗裔,也有从古中原地区迁徙来的移民者集团;不仅包含东夷族群与古越之属,还混杂了古华夏与苗蛮东濮系的成分;发达的部族早就进入国家或酋邦阶段,落后的部族还保持原始的部落氏族风貌。不过,淮夷各部始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文化独立倾向,不乐意认同或不服从中原王朝的号令,史料中有很多淮夷人群与夏、商、周三朝发生军事冲突的记录。
商末周初的淮夷(金文作“尸夷”)或者南淮夷是指分布在今豫东南、鲁南、长江以上的皖北、苏北地区的古夷越族群。这个庞大的族系群体传统势力区横跨黄淮平原和江淮地区,大致在大别山以东、微山湖以下、长江中下游以北、东至大海的这片地域范围内。淮夷实际上是个地缘政治概念,指的就是如此大一片地域的庞大人群。其中,对抗姬周帝国的核心主要是淮夷强国徐方与群舒之族,外围的相关势力则有莒、巢、邳这些稍强的邦国以及江、黄、六、英、光、罗、东蓼、萧、弦等诸多小国。除了古越系的於夷外(又写作于夷或干夷),这些古酋邦或部族多数属于少昊系的后代,其中某些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皋陶,所以姓氏一般都是赢姓或偃姓(注:赢和偃当是转音)。
从可靠古籍的记录来看,夏人早期与东夷(淮夷是东夷的一部分)基本处于敌对状态,后来夏人与苏鲁皖地区的东夷逐渐关系和睦,以夏人为代表的中原势力还南下鲁南和苏北一带。夏族在鲁南封建了若干本族的姒姓偏支,其重要盟友祝融部落联盟的彭祖氏(即彭铿氏或篯铿氏)则在徐州附近建立了古彭国。夏桀灭亡前,奉命讨伐商汤的九夷就应该包括了淮夷,其中正常也少不了鲁南姒族和彭国的参与。商汤灭夏后,夏后桀窜逃南巢,受商人打击和威胁的鲁南姒族、彭国则可能与盟友(虞姚氏和於夷的部分)辗转南下江浙,在南方建立了著名的越国。同时,部分山东的东夷族群也陆续后撤到南方的黄淮地区,前出远些的进入到南巢人的传统领地,他们后来繁衍生息,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扩散,商周时期的淮夷主要就是这些南下的前山东人。
商族虽然也属于古东夷族群,但其祖先当源于东夷北支,与河北、辽西一带史前文化的关系更为紧密。商人在夏朝晚期即与山东北部的毗邻东夷部族有摩擦与冲突,因九夷倾向于支持夏朝并拒绝轻易接受大商朝的新秩序,所以商与多数东夷及淮夷人的关系并不和睦,仲虺为代表的薛国、邳国势力应该属于特例。
商朝早期的统治相对平和,相关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也没有中后期多,但从其主要敌人的姒姓各部及祝融诸部的远徙躲避,可以看出早期商人对前朝遗民的压迫。商人有段时期的核心活动地域位于豫东、鲁西及鲁中地区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东夷领地的重视,盘庚迁殷前的商都奄就在山东内腹(位于今曲阜境内)。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商朝从十世商王仲丁开始与蓝夷处于敌对状态,商王河亶甲西迁相地后也曾大举征伐蓝夷与班方。这个蓝夷就是著名的“莱夷”,当年的势力应当还在鲁中一带,受到商王打击后才逐渐向胶东半岛方向撤退。莱夷虽然向东方后撤,其对胶东地区的整合却相当出色,商末周初的莱夷已经是一个地盘广阔、势力强盛的大国或者酋邦联盟体。武丁大王则可能在淮夷的传统领地册封自己的子或侄建立了攸国,著名的攸侯喜就是商朝灭亡前该国的君主。
商朝晚期与东夷、淮夷的关系急转恶劣。胶东的莱夷人比从前更加强盛,淮泗地区的淮夷各部也经过长期的低调喘息后东山再起,于是和商朝间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对抗,帝乙、帝辛(即纣王)都向东海地区及淮夷势力区投入重兵,试图彻底征服或制伏东夷与淮夷。不过与夏朝和东夷的矛盾主要是争夺生存空间和政治权威的特点不同,商朝向东南扩张的动力很大一个因素来源于追逐财富与奴隶,其帝国式的霸权则是比较稳定的。
周公面临的反叛淮夷势力主要是当年还是以鲁南地区为核心领地的赢姓大国徐邦以及淮泗流域的赢姓、偃姓小国,莱夷、莒、巢等的立场从周朝与他们的后来关系看应该是亲周的(离得远,当下没有直接利益冲突),薛国、邳国之属的态度目前缺乏资料来判断。
东方反叛的熊姓诸族前人没搞清楚他们的背景,实际上他们应该就是古荆楚人的东支。我们都知道周朝楚国的王族姓熊,实际上他们在先楚时代或者说商朝时并非王族,只是古楚方或古荆方的一个普通部落。至晚在商朝中叶,南方就已经有一个强盛的大国或部落联盟叫荆方或楚方,这个先楚南方族群很可能是由古中原南下族群(核心当为祝融氏之族)与土著的濮系、苗系人群长期融合形成的,而且上古的濮系应该是靠近中原地区的古苗蛮后裔,因受北方文明影响已经进入酋邦时代,比同族苗民在文化上更先进、组织上更严密,所以才不叫苗蛮而叫濮人。这个古荆方曾经相当强盛,地域范围西起豫南鄂北,东至大别山以东的皖鲁交界地带,与淮夷势力接壤。
商朝的青铜文化是举世闻名的,而南国出产的南金(优质铜料)则是商人势力屡屡南下的根本动力。考古发现表明,我国上古先民学会开采铜矿的时间远超过原先西方学界的推测,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安徽铜陵铜官山古采冶遗址、江西瑞昌铜岭古矿遗址表明早在先周时期江南一带的铜矿资源已经得到高水准的规模性开采。《禹贡》我们已经学习过,荆州与扬州是当年最重要的铜产地,“厥贡惟金三品”。荆州的铜矿资源位于湖北大冶----江西九江地区,扬州最富盛名的铜产地在今安徽铜陵----贵池一带,今天它们依然荣居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列。此外,赣江中下游地区、湖南及云贵高原也是当年重要的铜资源输出区。所以现代学者普遍主张商朝对南方的扩张经营核心目的就是打通“金路”,加强对铜矿资源的控制。当年盘踞在豫南鄂北的荆楚以及淮夷族群控制的江淮地区刚好遮断了南铜北输的关键地带,于是荆蛮和淮夷难免遭到来自中原王朝的重击。
可能早在商朝中前期,王朝的军事力量就深入古荆楚腹地,武汉“盘龙城遗址”就是对应这一时期的大型商人城邑,具有军事要塞和工商中心的双重属性。武丁王大征服时期,王师则予以古荆楚沉重打击,商朝完全控制了随枣走廊,并曾沿着长江向上下两个方向出击,甚至还占领了位于今鄱赣平原并盛产金料的虎方。《诗经?商颂?殷武》的第一节就极力盛赞王者武丁对古荆楚的征服。大概就是在武丁大王的这次军事行动中,曾经强盛的古荆楚联盟或古荆国崩盘解体了,控制了随枣走廊的商军将古荆楚族群一刀分为了东支和西支两块。投奔周人一起伐商的楚王室先祖鬻熊就属于古荆楚西支的一个部落首领,而参与反周叛乱的则是东方的古荆楚族群。古荆楚族群的上层很可能与楚王室一样是来自上古中原的移民集团,世界各国的历史都不乏先进族群移民后发地区后成为当地政治主宰的案例,上古中国同样当遵循这种规律;个人以为这个南下的移民集团很可能与上古曾经非常强大的河南有熊氏关系密切(这个河南有熊氏往往被误会为轩辕黄帝,他们的首领也许继承过黄帝这个称号,但绝非战胜蚩尤并归葬乔山的那位伟大黄帝),所以上层统治者都姓熊(古文常写为“能”);包括后来的楚王室姓熊也当缘于这个传统,不过他们禁止除王室直系男性成员外的任何人也姓熊而独享此姓氏的尊荣。
周公东征打击的熊姓诸族基本可以确定就是古荆楚崩溃后在东方逐渐形成的诸多属于这个族群的分散酋邦或部落氏族;而偏西的楚国和濮系诸邦当时都是周朝的亲密盟友。
周公指挥的对淮夷和古荆楚东支的战争也进展顺利。按照《逸周书?作雒解》的记载:“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就是说东征王师镇压了东南方向的各路反叛人马,扫荡了17个酋邦,攻破了9座城邑。《韩非子》也记录王师南下征服了淮夷十七国。周军如虎入羊群般横扫淮夷的熊盈之族,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小国并没有构成严密的政治军事同盟,当年黄淮、江淮的独立方国、部落数量可能多达上百个,虽然大国徐方时常充当领袖来凝聚地缘政治版块的力量,本地区也有江、黄、钟离、英、六、东蓼、桐、巢、邳等较大点的国家,但是各部充其量是相当于文化经济共同体的松散方国联盟,而且像巢国这样的似乎和周人还很友好。另外,这次反周不过是淮夷和古荆楚东支为谋求更大的自由而顺应商族的倡议,抵抗意志可能也不强,这与周朝巩固后华夏势力大举向东南扩散,淮夷特别是徐国因遭受中原华夏的领土侵略和经济掠夺而长期与周朝进行武力对抗的严重情况不同。
东征最艰难的战斗发生在山东境内,特别是古兖州地界。盘庚迁殷前的商朝奄就在今曲阜境内,早年可能至少还有一个商都也在山东,所以这里的商族和东夷势力相当强韧。
清华简《系年》记载:成王敉伐商邑,杀禄子耿(即武庚),飞廉东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杀飞廉,西迁商蓋之民于邾圄(圉),以御奴度之戎,是秦先人。
《禽簋》铭文曰:“王伐蓋侯,周公某(谋),禽祝,禽又敐(有振),王易(锡)金百寽(鋢),禽用乍(作)宝彝。”
《方鼎》(周公东征方鼎)铭文曰:“隹(唯)周公征伐东夷。丰白、薄古,咸□。公归薦于周庙。戊辰饮秦饮,公赏□百朋,用乍尊彝。”
《孟子?滕文公下》云:“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上述资料中的“蓋”就是“奄”,是商族在山东的老据点。此外,丰白,也作“丰”,薄古,也作蒲姑或薄姑,应该也都是商族的诸侯国;这个地区的赢氏诸侯同样是铁杆的拥商势力。“禽”就是周公的长子鲁侯姬禽(典籍中一般称呼为伯禽),他领衔的鲁国是周朝设在东方的重要棋子,其本人也是王师东征和姬周开拓东方事业中战功赫赫的卓越将领。而飞廉这个人更有意思,他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那位在霍太山殉情亡商而死的商纣手下的大将蜚廉,秦人的重要祖先。“邾圄”即《禹贡》中雍州的“朱圉”,一般认为在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境内,按照《系年》的说法,秦人的祖先就是战败后被强制迁徙到西方的奄国余众。
现在看来司马迁可能是弄错了蜚廉的下落,他的儿子猛将恶来是死于武王克商之役,但这位悍将并未草率殉商,他后来还是领导山东商族与赢族叛军的主帅。
在山东战场的交战激烈而漫长,《诗经?豳风?破斧》和《诗经?豳风?东山》两篇的内容都和王师在山东战场的军事行动有关,后者干脆就是以参加残奄之战的一名普通豳周武士的口气来描述相关事件。周师当年杀得东方各国上下人心惶恐,兵刃都因连续厮杀而迸出裂缝,参战将士非常思念家乡与亲人,由此可见战争之残酷与漫长。较量的结果是周人完胜,王师围困奄邑一段时间后攻克了商族的这个坚固据点,相传愤怒的周人把奄邑的男子全都去了势,古代称呼太监为“阉人”据说就与此有关。悍将飞廉则又跑路了,和上年王师攻破武庚等盘踞的朝歌时一样,不过这次周朝将士一直追杀他到山东东南或江苏东北的滨海地区,没给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山东平定后,周师又北上进攻河北的叛乱集团,这里的战争相对进展比较顺利。
大概是在周公摄政四年,经过三年多艰苦战斗,周公旦策划指挥的二次东征以彻底胜利而告终。如果说周武王是把商纣拉下宝座并颠覆了商朝,那么周公旦则是真正摧毁根绝了商人的元气,完全用武力征服了东方广大世界。而《大诰》就是这场腥风血雨、可歌可泣的世纪之战的开战号角!
二次东征的军事行动一路告捷,睿智的周公在政治上下的工夫更深。他将人数庞大的殷商遗民予以肢解析分;强制迁徙部分东夷族群到西土;营造陪都雒邑(即洛阳);在东方新征服地区的要害地域封建亲族和功臣为诸侯,承认和保护亲周土著酋邦上层的权益。基于军事殖民和文化征服的双管齐下,周公终于奠定了赫赫姬周的雄图霸业。周公东征,从大历史角度来看可谓意义无可比拟,正是因为有了这场战争,华夏族群才成为古中国不可动摇的绝对主人,才有了后来的大中国。
二次东征催生了一系列后世名扬史册的强大华夏诸侯国。周公在原先三监和武庚管辖的地盘上建立了卫国,立素有贤名的幼弟姬封为卫侯(即康叔封)。立微子为商人的新领袖,益封其族于宋国。晋南腹地则诞生了周朝唐国,君主是成王之弟姬虞,这个国家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晋国之前身。在北方的蓟地(今北京地区),召公的长子姬克替父亲统治捍卫王朝东北边疆的匽国(即战国七雄之一的姬姓燕国,周代还有个姞姓燕国,一般称呼后者为南燕)。而对位置更重要的山东腹地,为对付东夷和淮夷,周公旦更是煞费苦心地部署了两个极其重要的棋子,他将长子姬禽迁封到“奄邑”所在的鲁中地区建立鲁国(鲁国本为武王所封,原领地在河南鲁山县一带);将鲁北一带原薄姑国的领地则交给文武双全的姜太公建立了姜姓齐国;而且授于这两个东方核心诸侯国非常大的权力,鼓励其开疆拓土,制伏土著方国或部族。
姜太公的齐国因为其高明的政治策略而迅速站稳脚跟并强盛起来,后来积极向莱夷族群的地盘扩张,迫使后者的势力继续向胶东半岛撤退。鲁侯姬禽也不负朝廷所托,在鲁南地区大肆扩张,原先以古微山湖东侧为核心领土的强大徐国在山东华夏联军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南下,鲁国强盛时的势力直抵苏鲁交界的滨海地区。《诗经?鲁颂?閟宫》相当细腻地记载和颂扬了鲁国及鲁侯伯禽当年的威风凛凛,读者有兴致可以参阅贫僧在《诗经华颂》里的相关阐释。
关于《大诰》的相关历史背景基本介绍到这里。最后免费赠送读者一点相关后传,周初被二次东征和鲁国扩张几乎打残废了的赢姓徐国后来又传奇般地恢复了光荣和力量,日后它曾多次独力或领导淮夷诸部勇敢不屈地挑战姬周王朝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