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讨]我的《尚书》我做主--带你看懂“天书”(连载)

  
  ◆说命上第十二

  【说命上要意】

  射天郎曰:本篇的重点是讲述武丁王如何发现傅说以及对他的任命。
  
  【原文】

  高宗梦得说(1),使百工营求诸野(2),得诸傅岩(3),作《说命》三篇。

  王宅忧(4),亮阴三祀(5)。既免丧(6),其惟弗言(7),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8),明哲实作则(9)。天子惟君万邦(10),百官承式(11),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12)。”

  王庸作书以诰曰(13):“以台正于四方(14),惟恐德弗类(15),兹故弗言。恭默思道(16),梦帝赉予良弼(17),其代予言。”乃审厥象(18),俾以形旁求于天下(19)。说筑傅岩之野,惟肖(20)。爰立作相(21)。王置诸其左右。

  命之曰:“朝夕纳诲(22),以辅台德(23)。若金(24),用汝作砺(25);若济巨川(26),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27)。启乃心(28),沃朕心(29),若药弗瞑眩(30),厥疾弗瘳(31);若跣弗视地(32),厥足用伤。惟暨乃僚(33),罔不同心,以匡乃辟(34)。俾率先王(35),迪我高后(36),以康兆民(37)。呜呼!钦予时命(38),其惟有终(39)。”

  说复于王曰:“惟木従绳则正,后従谏则圣(40)。后克圣,臣不命其承(41),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42)?”
  
  【序文说明】

  商高宗于梦中发现一个名叫傅说的贤人,于是派遣百官想办法在民间寻找此人,后来在傅岩找到了此君,史官记载此事于《说命》。

  (1)高宗,商高宗武丁,著名的中兴之君。说(yuè),指傅说,武丁麾下的名臣,相传武丁于梦中发现此贤人,但目前发现的甲骨卜辞中并无此名相的踪迹。
  (2)百工,百官。营求,相传武丁王让画师绘出梦中傅说的图象,然后让手下官员在全国各地寻找;营指画师绘图及诸臣按图索骥,求指寻找。野,指民间。
  (3)得,找到。诸,之于。傅岩,地名,据说傅说当时是奴隶身份,在此地附近的道路维修工地上当工匠。
  
  【正文注释和译文】

  (4)宅忧,居丧,应该是指为亡父小乙守孝。
  (5)亮阴,也作“谅阴”、“凉阴”、“亮闇”、“梁闇”或“谅闇”;个人以为“阴”应该通“喑”,喑哑、说不了话;前一字或系讹误;结合全文来看,很可能是武丁王曾经患有语言障碍方面的疾病。三祀,三年。
  (6)免丧,居丧期满则免。
  (7)其,指武丁王。惟,助词。弗言,指不开口。
  (8)明哲,智慧通达。
  (9)实,通“式”,楷模。作,制定、树立。则,法则。
  (10)君,指统治;理解成君主也通顺,意思略偏。
  (11)承,仰承、奉行。式,规则、法令。
  (12)罔攸禀令,无所奉令。
  (13)庸,通“用”。
  (14)台,我。正,通“政”, 指治理;也可理解为表正。四方,指天下。
  (15)弗类,不善。
  (16)恭,恭谨。默,幽静。思道,思考政道或王道。
  (17)帝,天帝。赉,赏赐。良弼,优秀辅臣。
  (18)审,本义为仔细思考,这里指回忆梦境。象,指梦中贤臣的长相。
  (19)俾,使。以形,指根据图象。旁,通“庞”,普遍。求,寻找。
  (20)肖,相似、像。
  (21)爰,于是、乃。
  (22)朝夕,早晚。纳诲,进言和教诲。
  (23)辅,帮助。台,我。德,修德。
  (24)若,如同,理解为如果也通。金,铜,这里指用铜制器。
  (25)砺,磨石、砺石。
  (26)济,渡、涉。巨川,水面辽阔的大河。
  (27)霖雨,降雨时间超过连续三天。
  (28)启,开启。乃,你。这句是鼓励傅说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
  (29)沃,滋润、灌溉。
  (30)瞑眩,头晕眼花。这句是形容药效猛烈。
  (31)疾,病。瘳,痊愈。
  (32)跣,赤足。视地,看地面。
  (33)暨,与。乃,你。僚,僚属。
  (34)匡,匡正、帮助。辟,君主。
  (35)俾,使。率,遵循。
  (36)迪,通“蹈”。高后,指成汤。
  (37)康,安。兆民,百万民众,实际指天下人。
  (38)钦,敬。予,我。时,通“是”,此、这。
  (39)其,表示希望的语气助词。有终,有好的结局。
  (40)木従绳则正,指用墨绳来在木料上画线,然后好按线加工。后,首领、君主。
  (41)不命其承,指没接到命令也主动奉行王者的治道。
  (42)畴,谁。祗若,敬顺。休命,福命。
  
  武丁王为亡父(先王小乙)居丧,三年沉默寡言。守孝期满后,还是一副深沉做派,为此群臣纷纷向天子进谏说:“OMG!通晓事理者为明哲,明哲者能制定法则。陛下统治天下万国,朝廷百官都要仰承您的法令,陛下的金口玉言便是圣命,可您总不开口我们便无所适从了!”

  武丁王于是作书告谕诸臣:“让我来治理天下,我惟恐德性不足,因此不发表意见。我恭敬地默思王道,梦见天帝赏赐我一位贤能辅臣,让他当我的代言人。”于是仔细回想所梦贤人的图象,安排人绘成图象并派人在各地四处寻找。傅说在傅岩的郊野版土建墙,长相与图象一致。于是任命傅说为相臣,武丁王视其为心腹手足。

  武丁王对傅说的命辞如此说:“(你要)早晚教诲进谏,以帮助本王修德。如同制铜器,用你当磨石;仿佛渡大河,用你做渡船的橹桨;好似大旱之年,用你做甘霖。请张启你的心泉来滋润我的心田。如果药物不够猛烈,病状就难以治愈;如果赤脚行走不看地面,脚就容易受伤。希望你带领僚属们齐心协力,一起匡助你们的君主。使我遵循先王之道,追随祖先成汤的足迹,让天下民众安居乐业。啊,小说同学!请谨记并践行我的命令,祝愿你善始善终!”

  傅说回复武丁大王说:“木头用墨绳来勘正,君主从善如流则圣明。君主圣明,臣下不必等待命令也会奉行正道,谁敢不敬顺王者的福命?”
  
  【题外话】

  射天郎曰:《说命上》很明显属于仿古文作品,“清华简”的《傅说之命》也说明今本《说命》三篇是山寨货。

  《史记》和《孟子》等典籍都记载了傅说相高宗的传奇故事,但是商代的甲骨卜辞却找不到此君的痕迹,也许相关的甲骨文资料湮灭了或者还没发现,小说同学应该是有的。

  商高宗武丁可是属于大王级的风云人物,他是完成中兴的著名大君,其麾下的王师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老婆妇好也享有中国第一女将的美名。但是,相传在位59年、威名赫赫的武丁大王却貌似有生理缺陷,他在早期可能患有喑哑之疾。

  发现傅说的经历很富传奇色彩,也有研究者认为当是子昭(高宗的姓名)还是王子时,他在民间历练时就结识了这位身份卑下的高人,为了堵大家的嘴,所以装哑巴,所以托词上天于梦中启示自己,不过这些说法基本属于推测假说。
  国王老不开口说话,臣下们当然就心慌,谁也不知道武丁王在核计什么。于是王说咋办就咋办,王找来了个奴隶娃子当自己的心腹和代言人,贵族们也不敢贸然反对,当然小说的表现相传是很耀眼的。

  注意,本篇全文中武丁大王都没有正式开口过,表达自己的意志都是通过正式的书面文字,对群臣是诰令,对傅说是命辞。傅说倒是曰了,他体会到武丁王对自己的殷切寄望,最后明确愿意主动进言尽责。

  此外,这篇伪作的修辞笔法是很高明而形象的,贫僧以为很有文学价值。
  
  ◆说命中第十三

  【说命中要意】

  射天郎曰:本篇记录了武丁王与傅说的君臣对话,俩人推心置腹、互相勉励。不过这篇仿古文的仿真程度逊色于《说命上》,基本属于战国风格。
  
  【原文】

  惟说命总百官(1),乃进于王曰(2):“呜呼!明王奉若天道(3),建邦设都(4),树后王君公(5),承以大夫师长(6),不惟逸豫,惟以乱民(7)。惟天聪明,惟圣时宪(8),惟臣钦若(9),惟民従乂(10)。惟口起羞(11),惟甲胄起戎(12),惟衣裳在笥(13),惟干戈省厥躬(14)。王惟戒兹(15),允兹克明(16),乃罔不休(17)。惟治乱在庶官(18)。官不及私昵(19),惟其能;爵罔及恶德(20),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21);矜其能,丧厥功(22)。惟事事(23),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24),无耻过作非(25)。惟厥攸居(26),政事惟醇(27)。黩予祭祀(28),时谓弗钦(29)。礼烦则乱,事神则难(30)。”

  王曰:“旨哉(31)!说。乃言惟服(32)。乃不良于言(33),予罔闻于行(34)。”

  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35),允协于先王成德(36),惟说不言有厥咎(37)。”
  
  【正文注释和译文】

  (1)说命,到装,即“命说”,任命傅说。总百官,总管、总理百官。
  (2)进,进言。
  (3)奉若,奉顺。
  (4)建邦,指建立王国和诸侯国。设,兴建。都,指大城市,有宗庙的城邑为都,不一定是国都。
  (5)树,树立,这里指封建。后王君公,指诸侯、公卿和部落大酋。
  (6)承,辅佐。师,师氏,管理指导官员的专职尊官。长,管理普通百姓的长官,比如族长、里长等。
  (7)惟,考虑,理解通“为”或句首助词也通顺。乱民,指治理民众;《尚书》中多处“乱”其实都是取“治”的意思。《尔雅?释诂》亦云“乱,治也”。
  (8)时,通“是”。宪,楷模、宪则。
  (9)钦若,敬顺。
  (10)従,服从。乂,治理。
  (11)惟,助词。口起羞,指口舌之争会招致羞辱;部分研究者认为本篇旨在论政,所以理解本句为“不要轻易发号施令以避免可能的羞辱”,成立。
  (12)甲胄起戎,指军队会引发战争;同样上述研究者认为是指不要轻易用兵。
  (13)笥(sì ),装衣服或物品的竹器。衣裳在笥,对比下句应该是表达官服放在府库不用的意思,指任官和奖赏不阔达。这句或许当为“惟衣裳在笥省厥躬”,指文制不兴要反省。
  (14)省,审查。厥躬,表面指司事者或天子,实际应该是指朝廷。这句或许当为“惟干戈在库省厥躬”,指武备不善也要反省。也有研究者认为“省”通“眚(shěng)”,灾害、祸害,认为本句是表达“兵器在库而不用来禁兵止暴将带给自身灾害”的意思。
  (15)戒兹,儆戒于兹。
  (16)允,诚然、信、确实。兹,如此。克,能。明,圣明。
  (17)乃,于是。罔不休,没有不幸福吉利的。
  (18)庶,众;庶官,指下面的各级官员。
  (19)官,指官位、官职。不及,不与、不给。昵,亲近。
  (20)爵,指爵位。恶德,品德差的人。
  (21)“有其善,丧厥善”,意思是执政自以为高明,别人就可能不再出谋划策相帮,于是反而不美。
  (22)“自矜其能,丧厥功”,意思是自夸有能力,旁人就可能不用心出力来相帮,于是做事反而不易成功。
  (23)事事,前动后名,合起来表示干事情。也可能属于叠字强调的用法。
  (24)启,开启。纳,入。侮,轻慢、侮辱。
  (25)耻过,以改过为耻。作非,做错事。
  (26)惟,助词。厥,其。攸,所。居,居职。
  (27)醇,美,用好酒的醇和来形容。一说通“纯”,完美,也成立。
  (28)黩,疏忽、不庄重。理解成通“渎”也成立,这样语气更重。
  (29)时,通“是”。弗钦,不敬。
  (30)事神,侍奉神明。
  (31)旨,本义是美酒甘甜,赞美之意。
  (32)服,行。
  (32)不良于言,指不积极进言及进言不善。
  (33)罔闻于行,指了解不到正确方案而不好行动。旧解“闻”为勉力,略牵强。
  (34)忱,通“诚”。不艰,不以为艰或行不畏艰。
  (35)允,信然、诚然、的确。协,协和。成德,指先王的成功之德。
  (36)咎,罪责、过失。
  
  傅说被任命为首相,于是向武丁王进言说:“哦啦啦!圣明王者敬顺天道,建立国家兴建城邑,封建诸侯首领,其下还辅助以大夫和师长。这样做不是为了让贵族们享乐,而是让他们为人民服务滴。皇天最是聪明全能,圣哲是世人楷模,臣子要敬顺君主,百姓要拥护先进性集团。政令混乱会招致羞辱,战无不胜的伟大军队使用不当会带来战争,满朝混蛋中央要反省,南海危机朝廷也当反省。总书记要儆戒于此,诚然做到这一点便是明白人,党国maybe还有个未来。天下和谐与否和领导干部的表现大有关。任命官职不可只认裙带和关系,要看那厮是否有能力;表彰先进不可有缺德的坏蛋或假模范滥竽充数,授予真贤能的人才对头。考虑周全的善政方可执行,执行时还须时机得当。报纸电视天天吹盛世,其实麻痹的是末世差不多;自夸伟大光荣而正确,其实满世界都笑领导的愚蠢无能。做事情要有充足准备,准备充分才能消除隐患。不可因宠纵裙带而自找轻慢,不要羞于改过而继续错误地戴三块大表。这样慎重地居职司职,政务就必然顺畅。不神话马恩理论和列大林的实践以及我党我军的领袖们,谁会信咱呐?天天拿坑爹的共产妄想和土鳖初级理论忽悠人,从前的马教主、大红派舵手和小红派旗帜也都烦躁不堪!”

  武丁大喜道:“酷毕萨,小说童鞋真是太给力啦!今后就按你的意见来开展政府工作。你要是进言不利,洒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合适。”

  傅说行礼回答:“空喊共和、富强和为人民服务的大道理不难,难的是真正让人民站起来。总书记真诚地不以为艰,决心像强汉盛搪那样受世界尊敬,我要是不能积极献言献策就是罪过了。”
  
  【题外话】

  射天郎曰:本篇更明显,应该是后世撰文者借名王先贤之名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说命中》是经典的政论散文,看其概念与内容当诞生于战国背景。这一时期各国图强争雄,天下的人口流动性增强,政坛风气比之前的春秋远为开放,所以很多原先无权无势的草根阶层中的精英都热衷参与政治,宣扬自己的观念,希望获得君主的赏识和青睐。这些士人对传统政治偏向于贵族、重视神务的特点不以为然,作者就借傅说之口表达了此类新的改革性政治理念。先秦文献和“清华简”的相关资料与本篇内容一致,更暗示是后来的造假者借战国人的政治哲学而作此伪书。

  篇中的君臣对话还刻意强调了武丁王与傅说的亲密无间。傅说先上场吧啦吧啦了一大堆为政之道,武丁表态大为赏识,而小说总理也进一步表忠心要知无不言。

  还有,就是我们伟大的武丁王从中篇开始终于说话了,呵呵!
  ◆说命下第十四

  【说命下要意】

  射天郎曰:《说命下》还是以对话方式表达作书者对武丁和傅说君臣的景仰并宣扬自己的理念。内容上先是武丁王向傅说诚恳请教,其次是傅说陈述学习和为政之道,最后是武丁王对傅说的勉励。
  
  【原文】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1),既乃遯于荒野(2),入宅于河(3)。自河徂亳(4),暨厥终罔显(5)。尔惟训于朕志(6),若作酒醴(7),尔惟麹糵(8);若作和羹(9),尔惟盐梅(10)。尔交修予(11),罔予弃(12),予惟克迈乃训(13)。”

  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14),学于古训乃有获(15)。事不师古(16),以克永世(17),匪说攸闻(18)。惟学,逊志务时敏(19),厥修乃来(20)。允怀于兹(21),道积于厥躬(22)。惟斅学半(23),念终始典于学(24),厥德修罔觉(25)。监于先王成宪(26),其永无愆(27)。惟说式克钦承(28),旁招俊乂(29),列于庶位(30)。”

  王曰:“呜呼!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31),时乃风(32)。股肱惟人(33),良臣惟圣(34)。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35),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36),其心愧耻,若挞于市(37)。’一夫不获(38),则曰时予之辜(39)。佑我烈祖,格于皇天(40)。尔尚明保予(41),罔俾阿衡专美有商(42)。惟后非贤不乂(43),惟贤非后不食(44)。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45),永绥民(46)。”

  说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47)。”
  
  【正文注释和译文】

  (1)台小子,我,可能因武丁尚年轻或比傅说年龄小,所以自谦为小子。旧,从前。甘盘,武丁时代的名臣,也作“甘般”或“师般”,其名见于甲骨卜辞。
  (2)既乃,不久后。遯,古“遁”字。荒野,指繁华城市之外的民间地方。
  (3)宅于河,居住在黄河岸边。有研究者理解武丁做王子时曾经居住在一个名为“河邑”的地方,但与上文的荒野有矛盾。
  (4)徂,往、到,实际指来。亳,指商都亳邑。
  (5)暨,通“洎(jì)”,至、到。暨其终,到现在。罔显,无显、未显达。这句是武丁自谦学业和德性至今未成。
  (6)训,教导、训导。于,连词;也有研究者训为“大”,远大,牵强。朕,我的。志,心之所在为志,可理解为志向。
  (7)若,如果,仿佛。作酒醴,酿酒,醴是甜酒。
  (8)惟,通“为”。麹糵(qūniè),麹是酵母,糵指生芽的米。这句是比喻,形容傅说对王推行善政的重要性。
  (9)和羹,古人用肉蔬和五味调料烹制的羹汤。
  (10)盐,食盐。梅,青梅,调酸味。
  (11)交修,指多方面匡正指点。
  (12)罔予弃,倒装句式,即“罔弃予”。
  (13)克,能。迈,行,指实践、履行。
  (14)时,通“是”。惟,助词。建事,建功立业的意思。
  (15)古训,前人的良训。乃,于是。
  (16)师古,以古人为师。
  (17)以,连词,因、而。克,能。永世,长世,指国家长治久安。
  (18)匪,同“非”。说,傅说。攸,所。
  (19)逊志,心要谦虚之意。务,追求。敏,黾勉、勤奋。
  (20)来,至、成就。有研究者主张“来”通“徕”,增长、变大,也是一说。
  (21)允,诚、确实。怀于兹,以兹为怀。
  (22)道,应该是指王道或政道;也可能通“蹈”,那么就应该是“蹈积”合在一起表达不断积累的意思。
  (23)斅,读音jiǎo或xiào,古“教”字。学半,学习的一半。傅说是在强调教导武丁其实对自己也是一个长进的过程,类似教学相长的概念。
  (24)念,念头、心思。典,取法;一说从事,偏了。
  (25)罔觉,不知不觉的意思。
  (26)监,借鉴。成宪,成法。
  (27)其,表示对未来判断或期望的助词。永,长、常。愆,过失。
  (28)式,应该通“是”,理解为“因而、于是”也无妨。克,能。钦承,敬承。
  (29)旁,通“庞”,普遍、广泛。招,招徕、搜罗。俊乂,俊杰。
  (30)庶位,众位,指朝廷及政府的各种官职。
  (31)咸,都。仰,敬仰、景仰。
  (32)时,通“是”。风,指教化。
  (33)股,大腿。肱,胳膊。这句是比喻,手足齐全才是完人的意思。
  (34)这句是承顺前句,意即君主拥有良臣才圣明。
  (35)昔,过去。先正,先朝的公卿大臣。保衡,指伊尹。作,兴。
  (36)弗克,不能。俾,使。
  (37)挞,指受鞭挞、鞭打。市,集市、市场。
  (38)不获,指不安于生活。
  (39)时,通“是”。辜,罪、过失。
  (40)格,通“假”,该字在上古多与祭祀相关,一般是指祈祷。本句意思当是指伊尹在去世后得到配享于天的崇高待遇,后人祭祀他,向他祷告祈福。也有研究者训“假”为嘉奖或美的意思,不够通;训诂本句为“伊尹的美名至于上天”属于纯粹的外行扯淡。
  (41)尚,表示期望的助词。明,通“黾”,黾勉、勤奋。保予,辅助我。
  (42)罔俾,不要使。阿衡,伊尹。专美有商,指独擅兴大商朝的美名。这句是武丁王在热情鼓励傅说用心于辅王治国。
  (43)后,君主,这里是指王者。非贤,没有贤人。不乂,不治。
  (44)不食,没有俸禄;理解为“不用”也通。
  (45)其,表示期盼的助词。克,能。绍,继承、光大。辟,王。
  (46)永,长,可直接理解为永远。绥,安定。
  (47)敢,表示敬意的谦词,斗胆、冒昧。对扬,感谢并赞扬。休,福,休命即吉祥或美好的任命、命令。“对扬王休”或“对扬王休命”是周代金文中很普遍的感谢并祝福王的习用语句。
  
  武丁王说:“来吧,傅说。我从前拜甘盘为师,不久后流落民间偏野,居住在黄河岸边。后来从黄河边的居处回到亳都,学业和德性上到现在都没有臻于显达。而今拜托你教诲引导我的心志,如同我要酿造美酒,你就是酵曲;我要做美味的和羹,你就是调味品。你要多方指导我,不可厌弃我,我也将履行你的教诲。”

  傅说对答:“尊贵的王,人求见闻广博,是为了建功立业,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教导和明训大有裨益。行事为政不效法古人高见,而能国家长治久安,傅说我从来没听说这样也行。为学者当谦虚勤勉,学业自将增长并有成。我王诚能牢记这些,便会逐步通晓王道和政道。教学相长,始终都不忘取法于学习,不知不觉中德性将臻于完善。借鉴先王的成法,就很少会犯错。我决心恭敬执行王的意旨,为朝廷广泛招徕俊杰,安排他们到各种岗位上。”

  武丁王高兴地说:“啊哈!傅说啊,如今天下人都景仰我的德行,这是你教化的功劳。手脚健全才是完人,拥有良臣辅弼才能做圣明之君。当年伊尹助我先王兴旺王业,他说过:‘我不能使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明帝王,自己的内心就感到羞愧和耻辱,仿佛在闹市当众受鞭挞之刑。’国内有一人不安其所,他就自责是自己的过失。伊尹辅助我的祖先成就辉煌,获得在天上享受人间祭祀和祈祷的尊荣。你现在也要黾勉匡助我,争取辉煌以不让伊尹一人专美辅弼大商的无上荣誉!君主无贤人辅助就难以天下大治,贤哲无王者欣赏就没有俸禄。希望你能辅佐自己的君王继承先王的光辉事业,让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傅说恭敬行礼回答:“斗胆感谢和赞美我王的吉祥教诲。”
  
  【题外话】

  射天郎曰:《说命下》模仿出了上古文的大模样,但个别地方的破绽也很明显。

  这篇伪作是有较高参考价值的。首先在于它讲述了名王武丁在当王子时曾经感受过民间疾苦,其次记录了伊尹的相关史事,这些记述有可能是真的。

  本篇的修辞手法相当华丽,作者行文是一气呵成,这个贫僧必须顶他一把!
  文中重点宣扬了师古或以史为鉴的观念,这点现代人要综合权衡。所谓“阳光之下,世事无新”是常识,但也有局限性。古代农业社会的变化前进节奏很慢,社会事务简单,封闭性与沉滞性显著;现代社会则情况大变,除了人性永恒的地方外,经济、政治、科技乃至多种社会事务都更加强调创新和与时俱进。我们中国人不乏向后看的传统习惯,但贫僧希望大家更应该往前看;譬如文学创作,国人热门的是历史和穿越,而西方社会则盛产前瞻未来的科幻作品,这就是典型的思维差距之一。
  
  ◆高宗肜日第十五

  【高宗肜日要意】

  射天郎曰:《高宗肜日》记载的是大臣祖己劝谏武丁王的事情,建议他在祭祀之事上要有所改善。
  
  【原文】

  高宗祭成汤(1),有飞雉升鼎耳而雊(2),祖己训诸王(3),作《高宗肜日》(4)、《高宗之训》。

  高宗肜日(5),越有雊雉(6)。祖己曰:“惟先格王(7),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8),典厥义(9)。降年有永有不永(10),非天夭民(11),民中绝命(12)。民有不若德(13),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14),乃曰:‘其如台?’(15)呜呼!王司敬民(16),罔非天胤(17),典祀无丰于昵(18)。”
  
  【序文说明】

  商高宗祭祀先祖成汤,有一只野鸡飞到了鼎耳上鸣叫,祖己因此谏戒于王,《高宗肜日》和《高宗之训》记载了这件事。

  (1)高宗,即商武丁王。
  (2)雉,野鸡。雊(gòu),鸣叫。
  (3)祖己,大臣,身份当为宗室贵族,很可能是武丁朝的兄己。诸,之于。
  (4)肜(róng),商朝的祭祀名称,再祭,即祭祀之后的第二天又祭祀。肜日,再祭的日子。《尔雅》云:“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夏曰复胙。”
  
  【正文注释及译文】

  (5)这句是指高宗再祭的那天。曾有部分研究者理解为“再祭高宗的那天”,不成立。
  (6)越,助词。雊雉,鸣叫的野鸡。
  (7)格,这里取“大、美”之意。
  (8)监,由上下视,监察。
  (9)典,典正。厥,其。义,宜。这句是指老天以天道要求下民;不能理解为老天以道义为标准;厥指的是“下民”而不是“天”。有研究者认为“典”通“腆”,善之意,但与上下文衔接很别扭。
  (10)降年,降寿、赐寿。永,长。不永,不长。
  (11)夭,夭折、短寿。
  (12)中绝,中断。这句指民自己行为有失而导致寿数有损。不可将“中”附会为“自己”或“身”,很多研究者在这里犯了错误。
  (13)若,顺;理解成“善”,勉强。
  (14)孚,个人以为通“弗”; 孚命,即减少寿数之意,也可理解为调整命运。过去多解释“孚”通“付”,授予的意思,略牵强,但读者可参考。
  (15)其如台(yí),即“其如何”。当理解为天观察该人的变化,不是表示“你又能怎样?”的意思。
  (16)司,主、主持。敬,儆。
  (17)罔非,无不是。胤,后代。天胤,天的子民、子孙。
  (18)典祀,从事祭祀,进行祭事。丰,丰盛。昵,马融认为是指祢庙,即先父之庙。也有研究者理解“典祀”为“常祀”,“昵”为“近亲”,可参考。
  
  商高宗再祭之日,出现了野鸡鸣于鼎的不祥情况。祖己说:“从前有作为的我朝先王,遇上此等事必先正其政事。”于是他谏戒武丁王说:“上天监察下界的人们,要看他们尊崇道义与否来典正。故而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命,短命者不是老天难为他,而是自己所为不当才如此。下民中有不顺德,不服罪责的;上天会调整他的命运以正其德,而且说:‘看他如何应对?’呜呼!王主持儆戒臣民的大事,人们都是老天的子孙,所以进行祭祀不可只让自己的父庙丰盛。”
  
  【题外话】

  射天郎曰:《高宗肜日》虽然是篇短文,但却相当的有故事性。

  本篇的引子是一只豪放的野鸡,居然在威名赫赫的武丁大王祭祀祖先时跑到了宝鼎上面打鸣,这在特别迷信的商人看来可绝对是个大煞风景且忒不吉利的事情。

  这事有没有?还真有!与武丁王有关的甲骨卜辞,还有上博简的《竞建内之》,对这些可靠资料的研究表明“雊雉于鼎”确实不是无稽之谈。

  原先大家对主持祭祀者是谁有争议,部分学者认同宋朝金履祥的观点,认为高宗是被祭祀者,“雊雉于鼎”吓唬的对象是商王祖庚。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此说有误,对“雊雉于鼎”感到害怕的是一代明王武丁。

  到底野鸡对啥事不满意而飞到了祭鼎上高歌,史书未载。有人猜是武丁四处征战、杀戮过盛;有人说是因武丁当年宠爱妇好,女权太盛,甚至是王权不张;祖己大概是认为武丁王冷淡了其他先王;贫僧倾向于认为是野鸡饿了想喝汤,哈哈!

  不管到底是啥情况,结果很理想!按照《史记》或者《竞建内之》的说法,英明神武的武丁大王是闻过则改,修政行德而辉煌中兴。这事从侧面还暗示,发生的年代当为武丁王在位的早期或中期。

  祖己是何许人也?这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王族、贵戚、大臣、贤人,这是当然滴!关键是和武丁的关系如何。有人认为祖己就是武丁王与妇好生的王子“孝己”(这是祭名,也叫日名);有人说祖己是祖庚王麾下的贤臣“兄己”;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兄己没错,但是,此“兄己”乃武丁朝的“兄己”而非祖庚朝的“兄己”,即该王族大臣是武丁老大的堂兄之属。贫僧倾向于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孝己”的祭名应该不等于“祖己”,而“兄己”按照惯例在其死后自然升格为“祖己”, “雊雉于鼎”这事又基本可以排除与祖庚祭高宗的关系,于是只有一种合理的选择。

  很多研究者注释本篇时都参考了司马迁老师的意见,在理解上多处抄袭《史记》的牙慧。但《史记》的相关阐述贫僧也怕是不敢苟同,司马大佬至少有若干个地方明显理解或用词不当,如果今本《高宗肜日》的遣辞造句是基本忠实于“古书”的话。

  一般意见以为,《高宗肜日》记载的是商朝中晚期的事情,但可能是西周初期根据缴获的商朝档案资料追修的。至于序文,显然问世晚很多,说高宗祭祀的是成汤,这有点过于想当然了。

  这篇商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对庙号起源的研究。很可能“高宗”一词就出现在武丁逝世后的商朝,新王为彰显武丁大王的文功武烈而创新了新的谥号。
  中国古代的庙号早先是非常严格的,基本标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国君主一般称祖,继位君主治国表现卓越才能用“宗”字。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中记录在武丁之前的商朝有太宗(太甲)和中宗(太戊),但他也是后世之人,所以说了不算!甲骨卜辞中无法查证相关线索,但是《周易》却提供了旁证。《周易?既济九三》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象曰:三年克之,惫也。”《周易》虽然也是后世晚出的典籍,但在这点上相比司马迁,那是要更有权威的;除非是在传世过程中哪个神叨叨的朋友把“王武丁”或“武丁王”之类的文字改成了“高宗”,不过这种可能性极其小。

  关于《高宗肜日》贫僧就八卦这么多,小文章有大韵味!

  ◆西伯戡黎第十六

  【西伯戡黎要意】

  射天郎曰:《西伯戡黎》见证了商纣的混球风范,反映了商朝末年国内民怨纷纷,高级贵族忧心如焚、惴惴不安的情形。

  【原文】

  殷始咎周(1),周人乘黎(2)。祖伊恐,奔告于受(3),作《西伯戡黎》。

  西伯既戡黎(4),祖伊恐(5),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6)。格人元龟(7),罔敢知吉(8)。非先王不相我后人(9),惟王淫戏用自绝(10)。故天弃我,不有康食(11)。不虞天性(12),不迪率典(13)。今我民罔弗欲丧(14),曰:‘天曷不降威?(15)’大命不挚(16),今王其如台?”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17):“呜呼!乃罪多(18),参在上(19),乃能责命于天(20)?殷之即丧,指乃功(21),不无戮于尔邦!(22)”

  【序文说明】

  商朝与周邦失和后,周人战胜夺取了黎国。商大臣祖伊对此大为恐惧,急忙觐见并告诫商纣王。《西伯戡黎》记载的是这件事情。

  (1)殷,商朝。咎,厌恶、怪罪。
  (2)乘,胜。黎,黎国,商朝属国,位于今山西长治境内,是商都朝歌的西北门户,号称“掖下之国”;清华简作“耆邦”,《史记》记载为饥国。
  (3)奔告,奔走相告。受,即“纣王”。这句指祖伊得知周灭黎后紧急去拜谒纣王并告诫他。

  【正文注释及译文】

  (4)西伯,指的当是周文王,基本可排除指武王的可能性;岐周从文王父王季时代起,就被商王委命为西方诸侯长或超级诸侯,纣王释放姬昌出监狱后,再次正式册命周侯姬昌为西伯,意即西土的伯主。既,已然。戡,用武力征服平定。
  (5)祖伊,商纣王的大臣;具体身份不详,相传是奚仲、仲虺的后裔,祖己的嫡嗣。
  (6)既,表示推测的助词,类似“其”,恐怕。讫,中断、终止。我,我们。殷命,既可理解为“殷朝之国运”,也可以理解为大命,“殷”本身就有“大”的含义。命,指代天统治下界。
  (7)格人,指的是祭祷祖先之灵;“格”通“假”,祷告,卜辞和古籍中很常见的用法;旧解“格”为“大”,或者理解“格人”为预测吉凶的术士,不靠谱。元龟,大龟,占卜以大龟为灵验,这里实指龟卜。
  (8)知吉,让我知吉的意思。全句指祭祖和占卜的结果都不理想。
  (9)相,帮助、辅助。
  (10)淫,过度。戏,指不务正业。用,以。自绝,指自绝于天命及道义。
  (11)康,安。康食,安居饮食。
  (12)虞,预料、猜测。天性,天道,天心。
  (13)迪,蹈、遵循。率典,正典、常典。
  (14)罔弗,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丧,指商纣灭亡。
  (15)曷,同“何”。威,威罚。这句指百姓都希望老天惩罚纣王。
  (16)挚,一般理解为至、到来。
  (17)反,通“返”,回答;理解为反驳、反对也正确。
  (18)乃,你。罪,过失、错误。
  (19)参,通“絫”,也作“厽”,古“累”字。本义是用土砌墙,一铲铲土块累积在上。这里是指责纣干的缺德事太多,而且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从前的各种解释全都不得要领。
  (20)乃,宁、难道。责,祈求。
  (21)指,当通“祗”,敬;旧解做“指示”,外行。功,指政事。
  (22)不无,表示强调语气,所以用了两个否定的单字,意思还是“无”。戮,杀戮。本句的意思是指不丧家亡国。

  西伯击败黎人占领黎国后,商臣祖伊震恐,他紧急去求见商纣王并加以告诫。
  祖伊说:“天子啊,老天怕是终结了我们殷朝统治天下的命运。向先人祷告和求卜于灵龟,都不敢告诉我们吉利的前景。不是先王们的英灵不保佑我们这些后人,而是纣王你荒唐无度而自绝于天命。所以老天厌弃了我们,美好的日子离我们远去。(你)不思考老天的安民之道,不遵行常法;国人也没有人不想你完蛋,他们说:‘老天为何还不降下威罚呢?’统治天下的大命不再属于我们,现在大王要怎么办?”

  商纣王说:“靠!我一生的福命不是上天早就决定了吗?”

  祖伊反驳说:“悲催啊!你的过错太多,积恶累累、尽人皆知,难道还能祈祷老天保佑吗?我商朝将要灭亡了,你要洗心革面,恭谨于政事,如此才能不给你的国家带来灾祸,不会亡国丧家!”

  【题外话】

  射天郎曰:《西伯戡黎》实际是商朝灭亡后才问世的,应该是西周初期成文。因为说的是商末的往事,所以归类在《商书》。之所以如此定性,主要是因为“殷”是周人对商的蔑视称呼,敬称则一般为“大邦商”、“大邑商”或“天邑商”,商人并不这样称呼自己。其次,以纣王那个缺德火暴的脾气,他的史官当也不至于有胆敢公开如此记述该事。

  这件事关于商朝方面、特别是纣王自作孽不可活的争议不多,研究者主要纠结的是到底谁灭的黎国?

  传统的主流意见是文王戡黎,相信《尚书》、《左传》与《史记》的正确;也有少数古代研究者认为当是武王伐黎,大概是在灭纣前夕,但都是没有依据支持的推测之辞,这派的代表是元朝的吴澄;还有就是骑墙派,比如宋朝的蔡沈就说:“或曰西伯,武王也。”

  想知道到底是谁吗?查检更可靠的《诗经》和“古本竹书纪年”,可惜里面没有相关线索。《今本竹书纪年》倒是说得有鼻子有眼,问题在于丫是一伪书,说的基本等于放屁,专业人士全不鸟它!

  “清华简”也来趟这路混水!《耆夜》篇刚整理出点眉目,就有砖家急喉喉地跳出来宣布:“Oh,I see, we got it!是武王干的,《西伯戡黎》弄错了!”

  贫僧说且慢,我看是你李师傅的团队把事情搞错了!

  先看清华简《耆夜》的相关文字,“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

  武王灭商前用的是父亲姬昌“受命改元”的年号,这是常识。一般认为,文王逝世之年大致在受命八年,具体月份不详,你清华的人士会穿越术啊?你就知道武王八年攻灭耆(黎)邦一定是武王下的命令?就不能是文王老爷子命令儿子们带兵干的?

  再者,谁规定“文太室”就必须是安放文王灵位的文庙了?贫僧和很多学者咋就觉得请客的地点是文王的居室大殿呢?

  第三,简文也没说请客的王者到底是谁,安知不是文王摆宴犒劳征战归国的爱子与重臣们?

  清华的师傅们暴殄天珍,轻率解释简文的含义而在个别地方丢人露丑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在《耆夜》上不慎重,《楚居》的内容你囫囵吞枣,最新的《保训》还是有误人子弟之处;被国内外的行家学者在学术上批评诘难都好多次了,怎么就不长点记性啊!学术不是政治,你就是总书记说了也算个毛线。以后要学会矜持些,好好修复和辨识战国楚简才是你们的正经任务,如何解读可以大家讨论,国内外有的是比你清华水平更高的练家子。

  部分古儒以为当是武王戡黎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认为文王仁义。因为《论语》说过:“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所以认定姬昌干不出这种欺负天子的事。
  ②黎国是掖下之国,朝歌的西大门;周军都打到了天子老窝旁边了,怎么当时两下都没动静?纣王也不发兵问罪,周人也不继续进兵,要等了若干年后武王才从南方动手,北渡黄河于牧野一举击败商纣。

  其实这些古儒的情况属于学艺不精,想法简单淳朴。

  文王早在“虞芮质成”以及“太姒吉梦”的那年就受命称王了。原先怀疑文王自己没称王,是武王灭商后追赠的;新的研究表明姬昌无疑是改元称王了,只是“文王”这个号应该是后人给的。从那时起周人就和商朝在政治上决裂了,既然翻脸了还和你商纣客气个毛线!

  至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打开卫星地图读者就明白了。

  黎国或耆邦虽然号称是掖下之国,但和商朝的腹心朝歌或北蒙根本不属于同一个地理单元。黎国的大体位置在山西省长治市境内,位于巍巍太行西侧的山西高地,而北蒙(位于今河南安阳境内)和朝歌(位于今河南淇县)都在太行山主峰东方的华北平原。太行山巍峨雄壮、千峰竞耸,东侧形势尤其险要,自古就很不容易通行,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太行八陉”。所以周人和商朝当年打不起来很正常,无论谁向对方进攻,后勤补给都是天大的难题;如果遭遇对方重兵扼守雄关,更是根本没戏!

  商代时,太行山就是王朝与外服异族的势力分界线,东边的华北平原是王朝的核心控制区,即所谓的王畿垓心;而太行之西,除了在武丁大王全盛时期外,商朝基本都控制不住。这里是农耕文化的土著以及游牧文化的西戎系与鄂尔多斯系的乐园,只有毗邻王畿腹心的黎人对商朝相对很忠诚。

  而周人势力渗透乃至于纵横晋南、晋中则是有传统的。文王爹帝王季就曾数次指挥强大的周师在山西和各路戎族开战(其中有些其实应该属于鄂尔多斯系)。熟悉历史的读者肯定知道商纣王曾经醢了一个北方的重要诸侯--“九侯”,这位大大是何方神圣?他就是当年在晋中和晋南地区势力极大的媿姓九宗(也称傀姓九宗或隗姓九宗)的大首领,所以又名“鬼侯”;而这个颇具实力的媿姓九宗或者说鬼族,狄人也,即鄂尔多斯系的牧马部族。鬼族曾长期与商朝为敌,大致是在武丁王大征服时期才向强大的商军低头,武丁大王于是提拔投降或归顺的鬼族人首领做“九侯”。PS:个人观点,更多的鬼族部落可能不愿意臣服,闪人北遁了。

  商纣王把九侯做成了人肉叉烧包,你说这强悍的山西土著能服大商天子?不联合周人对付商朝才是怪事!实际上考古研究成果也表明,周初的山西媿姓九宗确实与老姬家的关系相当铁,不仅互相通婚,甚至有些部落直接归姬姓诸侯管理。

  所以说商纣王没反应很正常。纵然他能调动一只大军向西反击占领黎国的周军,地理形势复杂不说,当地的政治形势更是对商朝不利得一塌糊涂。

  话说商纣王就真的从来没有顾虑过来自太行山西侧的周人威胁?显然也不能这么说。《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今本竹书纪年》更是有鼻子有眼地说:“(帝辛)四年,大蒐于黎”。他倒是可能有想法,奈何四方叛离,商纣再火暴性子也没辙!

  此外,武王的灭商之役也从侧面说明了问题。武王是以周人占领的邘邦(位于河南沁阳境内)为根据地,在此集合各路人马,然后北渡孟津(实际应该叫盂津才正确,盂和邘是一回事),占领沬邑(即牧邑),逼迫商纣南下与伐商联军在牧野会战。选择这条路线,就是因为方便补给和作战,特别是当时的战争中兵车会战是野战的关键。周人要是翻越太行东击朝歌同样非常艰险。

  总之,贫僧认为勘黎的是文王而非武王;特别是要对砖家单凭《耆夜》中出现了“武王八年”四字就敢断定灭黎的是武王嗤之以鼻。武王灭纣前用的是父亲的年号,这几乎是铁证如山;《楚辞?天问》的相关诗句就是个很给力的证据,“师望在肆,昌何识?股刀扬声,后何喜?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姬发是载尸而战(尸指文王的神主)。另外“上博简”《容成氏》篇以及周原甲骨文H11.42同样暗示灭黎之事应发生在文王在位时期。这桩公案虽然还不能说就此办成铁案,但“武王灭黎说”翻案的机会几乎没有!

  ◆微子第十七

  【微子要意】

  射天郎曰:《微子》记录了商末王族微子启与高级官员商讨国政败坏的事情。
  传统意见以为:相关内容是在反映商纣王胡作非为之下,部分贵族与大臣惶惶不可终日。大家看不到出路,对王朝前景绝望,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办,部分官员甚至被迫选择逃亡。

  贫僧再三仔细推敲,在此做一个大胆的假说:《微子》的本来真相很可能是记录商朝高层商量发动政变,废黜纣王以挽救国家!

  所以当大家看到下面的译文,请不要大吃一惊。

  【原文】

  殷既错天命(1),微子作诰父师、小师(2)。

  微子若曰(3):“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4)。我祖厎遂陈于上(5),我用沈酗于酒(6),用乱败厥德于下(7)。殷罔不小大(8),好草窃奸宄(9)。卿士师师非度(10),凡有辜罪(11),乃罔恒获(12)。小民方兴(13),相为敌仇(14)。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15)。殷遂丧(16),越至于今!(17)”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18)?吾家耄逊于荒(19)?今尔无指告予(20),颠隮若之何其?(21)”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22),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23),咈其耇长旧有位人(24)。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25),以容将食(26),无灾(27)。降监殷民(28),用乂仇敛(29),召敌仇不怠(30)。罪合于一(31),多瘠罔诏(32)。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33);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34)。诏王子出(35),迪我旧云刻子(36)。王子弗出,我乃颠隮自靖(37)。人自献于先王(38),我不顾(39),行遁(40)。”

  【序文说明】

  殷商末期纣王错乱天命,微子作书告之当朝太师和少师。

  (1)殷,这里指的是纣王。错,乱。
  (2)微子,商末著名贵族贤人子启,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因封地在微邦,故名微子或微子启。其受封的微邦大致位于今山东济宁或枣庄一带,原先这里应该是更早的古微国或微氏部落(大致立国于夏朝)的领地。另有说微子封国最初在山西潞城一带,后来微子流落到山东,其落脚地也叫“微”,此说不可靠。
  父师,可能是商朝的高级官职名称,即周之“大师”或“太师”。
  小师,即“少师”。
  孔安国说,此处父师指著名的箕子,而小师是比干。而《史记?殷本纪》却记载比干被纣王剖心,箕子装疯被监禁,“殷之大师疵、少师彊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显然司马迁认为大师、少师另有其人。建议读者相信专业研究历史的太史公,玩文艺的中国人自古就不靠谱。

  【正文注释与译文】
  (3)若,如此。
  (4)其,表示推测的助词。弗或,不有,表示疑问的意思。乱,治。正,政。
  (5)我祖,当指商汤。厎,终。遂,遂事、成功。陈于上,指汤逝后配享于天。
  (6)我,我们、我辈。沈,沉湎。酗,因醉酒而凶暴。这句是谴责商纣没有人君之相。
  (7)下,下界、人间。
  (8)小,普通人。大,贵族阶层。
  (9)好,习惯、习于。草窃奸宄,形容猥琐行为及内外作乱。
  (10)卿士,拥有高级行政官职的贵族。师师,前者是动词,为师之意思;后者是名词,指众人。非度,不合章法。实际是指大家都相与胡天胡地。
  (11)辜罪,犯罪。
  (12)乃,则。恒获,获罪,被惩罚。古人多理解“凡有辜罪,乃罔恒获”为“(失了章法的卿士们)多是身干罪责之徒,从中都不能找到一个正常状态者(来辅助君主)”,明显是夸张了,但读者可以参考。
  (13)小民,指国内的平民阶层。兴,多事的意思。
  (14)相,彼此。敌仇,形容不和睦。
  (15)其,助词。津,渡口。涯,边际,这里指水岸。
  (16)遂丧,终丧,指灭亡的结局。
  (17)越,助词。至于今,在当下。
  (18)其,表示疑问的助词。发,本义是射矢、发射,这里是指采取非常动作。出,出君,放逐纣。狂,代指纣。旧解本句是微子询问自己是否该离朝出奔于外,供读者参考;另《史记》此处作 “我其发出往”,但司马迁也是后人看前人,其记录未必全准确。
  (19)吾家,我家族,指的是王室家族,并非微子的小家庭。耄(mào),老。逊,退让、避让。荒,荒域。旧解本句为微子询问自己及小家庭是否该茕茕苟存于偏远的封地,把逊理解为逃遁;个人以为该解读在见识上有点偏狭了。还有一种合理的解读:“耄”通“眊”,昏乱、惑乱;逊,恭顺;荒,荒唐、荒谬;句意为“我们子家当(将)惑乱于恭顺那个荒唐的人吗?”
  (20)指,通“直”。告,告诉、指教。予,我。这句实际是微子在要求父师和少师直接指教自己。
  (21)颠,颠覆。隮(jī),坠落。若之何其,该怎么办。
  (22)毒,通“笃”。荒,乱。殷邦,指王国。
  (23)乃,他,指纣王;也可理解成“则”或“于是”。畏畏,前一个是动词,畏惧;后一个做名词,可畏或该畏的事情。
  (24)咈,不悦、不满。耇(gǒu)长,指同族长老。旧有位人,指世家贵族。
  (25)攘,公开拿、抢。窃,暗中偷盗。牺牷牲用,指各种祭祀神灵的物品;牺,颜色纯的牲畜;牷(quán),纯色的牛;牲,牛、羊、猪;用,指盛放供品的器物。
  (26)以,连词。容,具体意思不太确切,应该是腹容的意思。将食,吃、进用食物。
  (27)无灾,指大胆吃了祭品的人居然没受灾祸报复。
  (28)降监殷民,指奉命在基层管理百姓的官员。旧解降监为“下视”。
  (29)用乂,用治、治理。仇敛,指聚敛招怨。这句是形容管事的官吏们只知道盘剥民众。
  (30)召,同“招”。不怠,不懈怠。这句指官吏们天天盘剥民众,使得大家都厌弃他们。
  (31)罪合于一,意思是纣是罪魁祸首。
  (32)瘠,病。罔诏,无可救药;诏,告戒、教导。
  (33)我兴,我生。这句是说我辈不幸遭遇了国家败亡的可悲时代。
  (34)我罔为臣仆,可以理解为我们成了失去主君的遗臣孤仆,也可理解为不愿意做异姓新朝的臣仆。
  (35)诏,劝戒、建议。王子,微子是帝乙的庶长子,所以称为王子。出,出君,即发动政变放逐商纣。旧解此句为父师劝微子出奔于外,可参考。
  (36)迪我旧云刻子,此句最是难解,但却至为关键。古儒一般多回避本句,有些勉强的解释也让人不知所云。个人以为:迪,通“蹈”,引申为导;云,说,也可能当理解为助词;刻,通“恪”,敬奉;子,你。如此全句意思大致是引导我国怀恋旧制的人们(或力量)以敬奉您。即使迪做常规的“蹈”或“道”理解,前半句也是遵循我国旧制的意思,只是“云刻子”半句不好解通。
  (37)靖,安。这句意思是只有眼看大厦倾倒而不作为。
  (38)人,指其他贵族。献,奉献、献身。这句是形容大家都因对时局绝望而有不畏死之心。
  (39)我,我们。顾,照管、顾惜。这句当指大家对挽救社稷都有责任,而不是过去理解的“我顾不上这些”的浅显意思。
  (40)行遁,逃跑、逃避。遁才是出奔的意思,前面的“出”不是此意。

  微子这样说:“父师大人、少师大人,现在我朝政局让人抓狂,我们怕是要失去天下!我祖成汤一生黾勉、终成伟业,获得在上陪伴天帝的殊荣;纣现在却沉湎酒色,常发酒疯,在下界肆意败坏祖先的美德传统。商王国从平民到贵族,大家都无视王法、相与作乱。表率国民的卿士们御众无方,有人犯罪,也不会受到追究惩罚;平民百姓也跟着添乱子,彼此互相矛盾仇视。现在王朝面临颠覆沦丧的凶险,如同涉越大河却没有渡口,看不到水岸。大商寿数终结,看来就是在今日!”

  微子请教说:“父师大人、少师大人,我们是不是该发动政变废黜疯狂的纣?难道我们商室该老遁于荒域吗?都到今天这种地步了你们还不愿意直接告诉我,眼见王国颠覆坠落到底该怎么办?”

  父师如此回答:“王子殿下,看来是上天笃意让我王国遭灾殃,纣王沉湎饮乐、因酒施暴,对什么都不敬畏,疏远否定有经验的长老们和世家贵族。当今的贫民们居然或公然拿、或暗地偷本是献给神灵的各种祭品祭物,自家进用享受,而且还没被降灾报复。而那些负责管理王国百姓的各级官吏们,日常行政所为也尽是聚敛招怨的鬼名堂,每天都培养了很多政权的反对者。这些罪过说到底都和纣王的胡来有关,他的毛病太多,靠讲大道理已经无济于事。我们商朝现在真的是要大难临头了,我们不幸将见证并身受败亡的折磨。大商要是败亡了,我辈也就成了失君无主的遗臣孤仆。我建议王子发动出君政变,带领我们的宿旧拥戴殿下。王子如不采取放逐纣的断然措施,我们就只能静静地眼看社稷颠覆。众贵族都自愿献身忠诚于先王,我辈不照管好前人的家业,还不如离朝弃职、出奔于外!”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