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二)

  作者:tl198380 回复日期:2009-3-9 2:54:00
  
    今天看到了楼主您的帖子,让我感触很多,非常感谢!
    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好像想知道些什么,能够和自己的心共鸣,而奇怪的是语言则无法表达,我发现你的帖子正是我想要的。我总觉得我们这些凡人也许真是无法摆脱当局者迷的命运,因为我们从小就已经被教育的接受了这个局。前面你所说的灵识被我们自己的执念所控制我觉得很对,在小的时候眼睛里看到得一切都是清明的,长大了之后慢慢的感觉到眼前像是被蒙了层薄纱,似真似幻,再也没有了那种清明的感觉,也许是心被掩盖住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tl198380 "希望整理后的内容能看起来更分明些
  作者:gjb194722 回复日期:2009-3-16 22:05:00
  
    重新看过了一遍! 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大道为何并无确切的定论. 我以为只要是为善, 无论对人对已便都是好事. 心中常有善, 便无暇顾及恶. 久而久之便越来越善. 快乐便会越来越多. 仅从这个角度出发, 便是可行之事.
    楼主贴中并无教人从恶之处. 我以为就是可以更深入了解的. 对于某些人的它议我认为不用在意. 即使一人一事, 在各人眼中也不尽相同, 只能说缘深缘浅了.
    还是想加入群中加深了解. 希望能有机会. 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是应约又读了的,已发站内短信,可查收
  五、灵
   气是指能量存在状态与传递方式的总称,灵是指信息存在状态与传递方式的总称,世间之物,大者至稀,小者至微,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或可闻者,或可观者,或可触者,或不可触者,或不可观者,或不可闻者,或可识者,或不可识者,皆或为气,或为灵,或为气灵相感而得成,是故气灵者,万物之始,故然曰,灵动则生,气运则发。
   是有一体,则言太极,其态为清者,为体为形为阳为气,其意为静者,是为相为象为阴为灵。一体生二相之意,是指诸般事物,其态为清,其意为静时,物之形意,自然是为一体,无相分别,倘若要为其它生灵感知,为人所识时,则自生其意,自生其相。
  
  
   1、 生灵
   灵是指信息的存在状态与传递方式的总称,凡是可感知外界气灵,并可气灵相感产生和传递信息的气灵结合体,均为生灵。
   西行归来后,我与众人言说,有些山,还活着,有些山,睡着了,有些山,气数尽了,说山还活着,是指她可以感知外界气灵(重点在灵)的存在,并可因气灵相感产生和传递信息,她能像一个人一样,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信息),告诉你,传递给你。
   这次西行,先到达甘泉山,当天天有些阴,等快到到山顶时,开始大雾迷漫,取土之时,复下起细雨来,只下了有几分钟,等下山离开时,雾也散了,前后不到二十分钟,到了太白山,亦然大雾小雨,接着到法门寺,到了寺中,开始下雨,离开寺院时快到车上时,雨也停了,后到周公庙,也是阴天开始下雨,离开时复停;之后又至卦台山,到半山腰时视线还是清晰的,几分终后到达山顶,依然起了大雾,迷漫,唯独到了兴仁村没有大雾,这座山,明朝时刘伯温首达,在此断其气灵,如同将一生灵杀死;后至伏羲出生地,要到近前时复大雾,离开时散去------
   这些山川,于人一样,都是生灵,你在跟前走一趟,会自然而然地知道很多事,以前这儿发生过的事,他们只是用自己的记忆,把这些事记了下来,再讲给你,《西行九记》中的内容,基本上这样来的。有次与人吃饭,外面下大雨,对方担心不知怎么回家。我言说,九点23的时候,雨会停几分钟,你可以出去等车回家。9点23分时,准时结帐出去,雨刚好停,几分钟后,大雨复至,不是我能召来雨,只因那天的雨与平常不同,她还是生灵,她能给你传递信息,正好我想知道,我只是接收到了这些信息,感知到了这些信息,并告诉了朋友。
   自然,一草一木,一花一果,皆为生灵,一山一石,是否为气灵,为气灵者,都有其气数,就如同人一般,有的人,刚出生,就去世了,去世后的人,无法再与它物气灵相感产生信息,无法接收和产生新的灵,因此也不再为生灵。
   因此,有些石头,像人一样,可以感知到外界气灵的存在,并可因气灵相感而产生新的气灵或传递信息,那么,我们将这个石头可以看作生灵,但绝大多数石头并不是生灵,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遗体”,所有的生灵,都自有气数,都符合生长收藏之理。
   然,既有气数,自有生死,只不过有的山川活得久些,有的短些,久的长达数万年,短的或许只有几十年,能活几万年的山脉,一醒一睡,各五百年,用那句,转眼已是千年来感叹,也是恰当的。
   然而,轩辕氏后,智者渐没,无人可知山川之意,无人通晓山川之灵,南山、岷山、岐山、荆山、西倾山、朱圉、昆仑等山,不再一醒一睡各五百年,独自无趣,多睡而少醒,殷末周初时一醒五百年,此后睡去不愿再醒,直至今日,王候将相,祭山川兮不休,迎来送往,我独睡兮不醒!
  
  今夜煮酒沧浪水,淘尽英雄空成败.
  把盏何须言风雷,是非功过梨花催.
  功名不抵手中杯,王候将相几人归?!
  与君一笑五百岁,桃李不言知是谁?!
  
  <学>之六
  
   吾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知言而易行,何以故?
  
   吾居斗室,晨起扫所居,不为净而除其尘,拨乱以得其清静也。
   尘为天地之气,天地存,其尘也不静,不穷究其象,是有不存,无有挂碍。世间之事,不穷究其理,以减烦扰困顿。执微者,必失其著,强辩者,必失其明,好辩者,必失其善。是故,扫屋者不为除其尘以得其静,明理者不穷究其象不执其微,此谓之玄同,鸟鹊喜鸣,世人好辩,谓之得明,然,强辩失明好辩不善,吾知言而易行,明其理、知所言、善其行。
  
   吾行终南,居高噤其声,非因高而生其傲,知高以远其根本也。
   山高曰崇,山陡曰峻,山大曰巨,崇高、峻要、巨显,此皆为世人所喜之物也。知其崇高而生敬畏,先未近而誉之,近而亲之,攀其上而轻之,是为敬之化也,畏之化为何?侮之!故小子临山麓,仰而望叹之,至山腰,呼而求应之,达山巅,言其征而服之。崇高者易彰其声名,峻要者易据其方位,巨显者易生其益利,然是有声名,则有损,是有方位,则有争,是有益利,则有害。故高山不和人之声,峻嶷只显鸟兽道,巨山不限人之迹。吾知言而易行,以养和美。
  
   吾至渭水,择低感其恩,不以浊而怨其途,持清以泽其生灵也。
   渭水有源,其水清洌,择洼而居,万物莫有比其位者,以成大河,顺势而行,万山莫有阻其途者,以达江海。是故心清者不弃形浊,道远者不计迂回,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天下人皆清,我形浊,天下人皆静,我行躁。泽万民者,以其静而为天下德,养一方者,以其躁而为家人行。是故心有德而知言以发,行有张而践行以生,吾知言易行,德行以张。
  
  作者:六字箴言yan 回复日期:2009-3-19 2:28:00
  
    辣椒哦
    嘿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唉,就记辣椒了,哈哈
  
  <学>之六内容的偏解:
  
  
  
   (本义:吾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知言而易行,何以故?
   吾居斗室,晨起扫所居,不为净而除其尘,拨乱以得其清静也。
   尘为天地之气,天地存,其尘也不静,不穷究其象,是有不存,无有挂碍。世间之事,不穷究其理,以减烦扰困顿。执微者,必失其著,强辩者,必失其明,好辩者,必失其善。是故,扫屋者不为除其尘以得其静,明理者不穷究其象不执其微,此谓之玄同,鸟鹊喜鸣,世人好辩,谓之得明,然,强辩失明好辩不善,吾知言而易行,明其理、知所言、善其行。)
  
  偏解:
   我知道山川的气数,能感受到各种生灵的境遇,因此知言而易行,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住在很小的房子里,早上起来打扫自己住的地方,不是为了洁净而要去除掉所有尘埃,只是清扫收拾下屋里,把屋子中的各样东西归类整理一下,便可以得到清静。
   那些屋里的尘埃,是天地之气形成的,有天地存在,那些尘埃便不会消失,必然会四处浮动,只要不是刻意地要专门去察看他们的存在,是不会觉得他们存在的,如果刻意的去找,无论多干净的房子里,在阳光下,都是可以看到尘埃的存在的,因此不必穷究他们是否还存在,便不会有挂碍,有洁癖或一部分强迫症的人,也是因穷究其象,才使得心生挂碍,而不得解脱。
  
   这个世界上的事,不必事事都要穷究其理,也不要事事都要求“得理”、“占理”和“明理”,以减少生活中的烦扰困顿。太注重纠结小节的人,往往会失去对大方向、整个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失去最重要方面的了解,明知理有所屈,理有所亏、理有不足、事有不明,却为了胜过他人而强辩的人,即便是得胜,也必失其明;喜好与人争辩的人,即便是得理,也会容易失去友善与和善(这也是为什么知学院规定为什么反对学生与人强辩,不与好辩之人相争的原因)。
   所以说,打扫屋子的人,不是为了要除去所有的尘埃,他便很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清静,明白事理的人,首先不会事事要穷究事物外在的表象,在细处纠结不清,这些事,要掌握好微妙之处,才能找到和谐统一,把握好,是件很微妙而又守中的事,所以将它称作“玄同”。
  
   鸟鹊喜欢鸟鸣叫,世人多喜欢与人争辩,并且说,在争论中能得到新知,有理不争辩,便不会明白。但事实是,强辩者反失其明,好辩者自有不善,我知道这些道理后,知言而易行,知晓道理,知道哪些话是该说的,哪些是不该说的,使自己的行为得到改善。
  
  
  
   (本义:吾行终南,居高噤其声,非因高而生其傲,知高以远其根本也。
   山高曰崇,山陡曰峻,山大曰巨,崇高、峻要、巨显,此皆为世人所喜之物也。知其崇高而生敬畏,先未近而誉之,近而亲之,攀其上而轻之,是为敬之化也,畏之化为何?侮之!故小子临山麓,仰而望叹之,至山腰,呼而求应之,达山巅,言其征而服之。崇高者易彰其声名,峻要者易据其方位,巨显者易生其益利,然是有声名,则有损,是有方位,则有争,是有益利,则有害。故高山不和人之声,峻嶷只显鸟兽道,巨山不限人之迹。吾知言而易行,以养和美。)
  
  偏解:
  
   我在终南山中行走,山很高,我在高山之上一个人走,在高山之上不敢大声呼喊和说话,不是我处在很高的位置上便心生傲慢,而是处得越高,便知道自己离山脚、离自己根本越远,所以既不觉得有功,也没有居傲之心,知道自己借助高山,才到达了这儿,而到达了这儿后,我容易离自己根本越来越远。
   山高曰崇,山陡曰峻,山大曰巨,“崇高、峻要、巨显”的位置,这些都是世人很喜欢的事物,世人知道山的崇高,容易生出敬畏之心。于是还没接触山的时候,是赞美居多的,等到走近了,便会觉得很亲切,很喜欢与其走近,但真的攀山而登高后,反会容易轻视慢待它,这是由“尊敬”所引起的,所以,有尊敬,也就会容易潜藏着轻慢在其中。那么“畏”引起的是什么呢,是侮蔑与辱没、辱骂。
   所以未成年一样的人,到达山脚下时,会仰而望,感叹山之高,心生敬畏,等到了山腰,便会呼喊,以求得到山的回应,等到了山顶,便会说自己征服了这座山。处在高山之上,因为山的崇高,容易彰显自己的声名,处在峻要的地方,容易把握好的方位,处在巨显的地方,容易产生好处和利益。但是,只要有声名,同样会容易得到贬损,只要有方位,必然会产生争夺,只要有好处和利益,便会有损害。所以高山不回应人的声音,就像明星和政要不会和小孩子对骂一样,峻嶷的山上只能看到鸟兽走过小道,说明那些地方,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能到达的,同样,大山不会限制人的行动,你从很多地方都可以到达。我知道上面情形后,知言而易行,以养和美。
  
  
   (本义:吾至渭水,择低感其恩,不以浊而怨其途,持清以泽其生灵也。
   渭水有源,其水清洌,择洼而居,万物莫有比其位者,以成大河,顺势而行,万山莫有阻其途者,以达江海。是故心清者不弃形浊,道远者不计迂回,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天下人皆清,我形浊,天下人皆静,我行躁。泽万民者,以其静而为天下德,养一方者,以其躁而为家人行。是故心有德而知言以发,行有张而践行以生,吾知言易行,德行以张。)
  
   偏解:
   我到达渭河边上,想选一个比渭水更低的地方以感谢他的生育之恩,却找不到,水总是比我的更低,渭水很浊,浊是世人都不喜欢的,但渭河水却占了浊,她没有因为自己变得浊而怪怨经过的地方,保留着源头的清冽而滋化润泽沿途的生灵。
  
   渭水有源头,源头的水非常清洌,哪儿低,便流到哪儿。身边的事物,没有比她更低的,最后成了黄河一部分。她顺着山川形势流动,经过千山座山,最终没有山阻扰她的流动,得以到达大海之中。所以心清(内心清正)的人,不弃形浊(外形上的不足和世人的污蔑),走路远的人,不会计较偶尔走了远道,只要整体方向是对的便好。一体生二相,二相为阴阳,能知晓世间的浊,但能保守着自身的清正不为之变,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去做,也要去完成那些自己必须要去做的事,做事的时候外表可以是雷厉风行急躁的,但内心却是安宁镇定的。
   如果天下的人都很清正,那像渭水一样,我占了浊也没有关系,如果天下人都从此得到了安宁与和美,那么让我雷厉风行急躁地去忙着做事,也没有关系。能泽育万民的人,是要能给天下人以清静,而为最大的德行,能养育一方一家的人,是以他雷厉风行急着做事的行为,为一方和家人谋安宁的德行。所以一个人有了智慧和美的心性后,自然会知道自己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这种智慧和美的心性,也是事物发展的源起,但这些都要靠行动去落实,才能成为现实,我知道了上面的这些情况,会用自己的行动,便得“德行以张”。
  作者:beyiol 回复日期:2009-3-23 11:5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可查收站内短信
  <学>之七
  
  本义:
  
   吾昨夜初遇花开,晨起则败矣,去年还家,邻家少年竟不得识,方知已过十数栽矣。往昔每念及此,无不伤恐惊忧,著《知》之后,顿然释怀矣,何以故?
  
   伤恐惊忧,如身之小疾,偶患之,不施以针灸医术,亦无碍也。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其不久存也。是者春雨飘微,行人不惧湿衣,秋风乍冷,路人不着厚装者。知其然而明期也。
  
   痴妄贪恋易生伤恐、虚言挂碍易生惊忧, “痴妄、贪恋、言行不一,心有挂碍”者,初皆为小疾,无有所积,则不为其病,然世人久习而为自然,积微成著者甚焉,是有小疾,积而成病。
  
   治病者,一曰消,二曰和,消者,散之减之,和者,损之补之。树不生乱叶,其枝难长也,水无有浮藻,鱼虾不成也,七情者,灵性之根也,故可消不可灭,六欲者,生长之基,和使之损补,以得执一而守中。
  
   吾甚聪慧,人见之,皆言年少有为,然每至岁末,常有伤恐,吾知一日、十载、千年并无分别,伤时光之易逝,恐日日之复为,挂念白发而言曰:吾此一生,为而又为,不知何为也。
  
   吾开贴言《知》,如婴儿初生焉,无有挂碍,惹人忧者,未完之事也,故有劳而作,以去其挂碍;心有所惊者,言出而行未践,虚言有伪也,故言行如一,以得心安神静也;惹人伤悲者,痴迷妄思也,故知道而易行,是为得慧也。吾书《知》时,身旁人声杂乱,然心静若水,唯现已之心意,故言道,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
  
   知来者不追,知往者不究,过了过了,事过则了,释然而不相介怀;知言者无妄,易行者不迷,做了做了,做了便到,知言而无有挂碍。
  
  
  <学>之八
   吾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应期而至,应期而隐,知本而为,世事繁囿,然得自在,何以故?
  
   吾生之地,每遇春至,山花嫣然、浅草相映、烂若繁星,连绵山间,数月不败,然花不越季,草不越冬,此为应期。知期而至,此谓逢时,知期而隐,此谓之得养,养者,和美之纲也,山川花草者,皆知逢时得养,和美之道,人不明焉。
  
   山者,逢高必静,人则燥矣,不燥不足以显其位;水者,遇低必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得其方,花者,得果则退,人则进矣,不进不足以据其功;草者,近冬则隐,人则显矣,不显不足以得其利。 
  
   万物生灵,相生以长,互为师长,偿吾幼时,稍有闲暇、无不以山水花草相亲近,远观日月,近亲花草,数十年如一日,怡然而得自在,至今不殆。
  
   世间生灵,日月为母,气灵为父,水土为精血,是有得成,是有离失,此谓之本,本者,根也。若要知其得成离失,自得期山川万灵为师,是以知万物生长收藏之理,是以明得成离失之由。
  然今之世人,皆以势位功利为母、以假名巧取为父、以贪妄为气血、执念为精神。忘本而为,为而又为,不知何为!
  
   世事繁乱者,世人忘本而行,弃师而为,一己独尊,然细水难长,独木不支,妄本弃师,道混界乱,终为溃也。然花开有期,妄极归一。斗转星移,有物初成,而生大道,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水土相化,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大道盛,民意失,而言制化……
  
   料想五千年多前,法藏不肯传法于世,至渭水,告轩辕氏曰“礼盛而没知,仪重则路塞”,“吾当回故地。”文真亦言“余今日所见情状者,族中智者,利其位而以言惑众,行有余而虚其表,是为有私妄;肉脯丝物,藏为已用,贪而不止;百日之外,知有地则伺以相侵,是为执也。贪、执、妄皆盛于世,文真可隐,法自藏也。”
   三千年前,文真“言其将归,姬昌、姬旦请求其传其法度。其人道,饥饿之人,饭不可以饱腹,贪害其命也。奴隶之人,理不可多知,求生以妄言也。二人叹其智将不泽民众,其人道,世知八方八节之变,则可明利害,足矣!余著书而私藏,贪妄不消,其法不出。”
  
   知本而行,效师而行,诸事皆简,不相拘泥,是得自在。何为效师而行:逢高则静,遇低则就,得果则退,近冬则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