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二)

  <学>之九
  
  本义:
   吾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实而不损则蔓,尔有和美,不施,民不感其德也;另有言,生而不化则枯,化而不潜则萎,潜而不用则散,用而不虚则积,虚而不实则妄,实而不虚则不张。尔有圣德,不行,民不知其存也,何以故?
  
  
   生而不发者,意先而行不至是有,水土不德者是有;发而不实者,树无本则不立者是有,独木不惧大旱地者是有;实而不损者,蔓长而果稀者是有,蔓长而力不及者是有。
   生而不化者,不化无以得其生,化而不潜者,不潜无以得其势。然潜而不用者,失其机也,用而不虚者,得其积也。虚而不实者,必自得其纠妄,实而不虚,一己之德也。
  
   然志为虚,体为实,人心易虚,得以实行以践之,故曰言行如一。民不果腹,赤膊以搏虎也,言,无所失,唯有得也。实其腹,亲其族,虽有乱世,民自相安,虽有路遗,民笑而弃之。言,吾今所得者,不及吾所失也。
  
   地脉之道,一曰和,二曰善,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一曰争,二曰馀,损不足以补有馀。李耳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人以人为大,地脉从之,假名巧取,失之和美。
  
   夏人皆知麋鹿之贵,则麋鹿难寻焉,世人皆虚言大道,则大道不存焉,此皆为虚实也,德为虚,行为实,虚实自生而无有妄者,德行以张。
  第九讲偏解直译:
  
   我清明的时候种下种子,有的在土里没有长出来,有的长出来了,但折断了,其它的长得很好,却因为忘记了掐掉藤蔓,任其生长,看起来一直长势很好,却没有结下大的果实。我有好的办法,和美的言行,却没有在种种子这件事上施行,这些植物种子是肯定感受不到的。
  
   另外,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和事,如果只知以一种状态存在,不知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革新自己的话,会像得不到营养的草一样干枯掉。如果调整革新后还没有积聚自己的能量,便立即冒出来,会像下午新发芽的种子一样,被太阳的余热晒得萎缩掉。然而一直潜伏在地下,则会失去发展的新机会,也会失去以前的支持者。如果积聚好了能量,顺势而出,则很多容积微成著,获得新的机会。一个人只是高谈阔论,讲谈大道理,却不踏实认真的去做事,自会产生很多乱言乱行乱思的行为,为他人所遗,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每天忙着做事,只忙自己的事。那么,你有圣人那样的品德,却没有为他人做什么事,对其他人来说,你的存在与否,都是一样的。
  
   生而不发的情况,有两个主要的可能,一是种子的心里已经准备好要长出来了,行动却没有跟上,另一个原因是,水土气候的影响,发而不实的情况,一是像一棵树没有根一样,他没有生存的根基,是生活不下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有根基,却没有任何依靠,因为他一无所有,所以像这样的树,不像其它树一样害怕大旱来临。实而不损的情况,也有两种,一是很多植物,藤蔓长得太长了,没有被掐过,就像一个人一辈子都在顺境中成长一样,这样的植物是结不出大的蔬果的,另一种情况是,蔓太长了,营养就不容易供应得上。
  
   那些生而不化的事物,不革新就无法得到新的生命和活力,化而不潜者,不潜就无法积聚自己的力量,但是韬光养晦太久了,而不适时展示自身的意志的行动,容易会失去好的机会,容易失散掉生存的基础。那些积极有所作为的人,是因前期的能量和努力积聚得好,虚张声势,还没有准备好便出头露面,容易自乱阵脚,自若过错。那些只顾自己埋头做事,对他人不管不顾的人,只是一己之德。
  
   然志为虚,体为实,人心易虚,得以实行以践之,故曰言行如一。民不果腹,赤膊以搏虎也,言,无所失,唯有得也。实其腹,亲其族,虽有乱世,民自相安,虽有路遗,民笑而弃之。言,吾今所得者,不及吾所失也。
  地脉之道,一曰和,二曰善,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一曰争,二曰馀,损不足以补有馀。李耳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人以人为大,地脉从之,假名巧取,失之和美。
  夏人皆知麋鹿之贵,则麋鹿难寻焉,世人皆虚言大道,则大道不存焉,此皆为虚实也,德为虚,行为实,虚实自生而无有妄者,德行以张。
  
   人的意志、理想是虚的,身体是实的,人的心念也容易空想,所以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加以实现,实言践行,所以要大家言行如一,是要将虚和实结合在一起,像种子一样,生而发之。一个人长期吃不饱饭,什么也没有,他会敢赤手空拳的去和老虎搏斗。他说,反正我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快饿死了,打老虎失败了,也不过是死的下场,要是千分之一的可能性打赢了,我还能吃到老虎肉呢。对一个人来说,当他可赖以生存的资本为零的时候,对他来说,怎么样都是赚的。
  
   所以,对于民众来说,首先要满足他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当他有工作可做,有吃的,有喝的,有穿的,有存款,有房子的时候,这些都是他的生活资本,他的生活资本越大,他就越珍惜他所拥有的这些资本,也会很少有人想着要去偷盗、诈骗、抢劫或是扰乱社会秩序。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成本,如果他所得到的东西,比他失去的还要少,他是不会去做这样的事。这是“实其腹”,与他相近重要的,是“亲其族”,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和谐的邻里同事关事,与身边的大多数人交往较为融洽。一方面,他很少会去做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他一想到自己做了这些事,便会失去亲人、朋友、同事或其它人的信任与关爱,得不偿失,也不会去做。
  所以,将来即便是有乱世,有社会危机,民众间也会相互稳定,平稳安全的渡过,不会出现大的灾难,人心人性的灾难,这是比任何灾难都更富有伤害力的。路上看到有丢失的东西,大家也很少会据为已有。并且会说,我现在得到它,还不如我失去的多呢。”这也是为什么要倡导言行如一,民开智慧;倡导和美与德行的原因之一。
  
   地脉的原则,一是和,二是善,简单来说,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心的倾向,一是争持,二是积余,简单位来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李耳说,人道要遵循地脉,地脉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要是自然。但是世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人是最大的,希望自己能凌架于地脉之上,变换各种名久,假借各种名义巧取豪夺,这样的环境不得到改变,就无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和善的并存发展。
  
   夏朝末年的人,都知道麋鹿很贵重,于是很多年后就很难再看到真正的麋鹿了,当大家都虚言假义地谈论大道谈论道理的时候,则它已经往往不存在了。这都是虚实度用的原因,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有益有愿望和心思,是容易产生的,是虚的,需要实际的行动来加以彰显,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想做件对他人有益的事,却从来都不去做,那则算不了什么的。虚实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虚的心念和实际的行动结合起来,言行如一,德行才能够真正的得到彰显。
  
   作者:starwater 回复日期:2009-4-7 19:51:00
  
    好高的楼,继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 starwater辛苦上楼
  
  作者:tjy105 回复日期:2009-4-6 23:14:00
  
    学习真的好,总是有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最近一直忙,可能以后一周更新一到两次.
  作者:calcu 回复日期:2009-4-14 23:05:00
  
    请教楼主,一为何生二?二为何生三?三为何生五?怎么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贴子的后面讲到过,请查看
  <学>之十
  
  本义:
   吾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心定则意泰。胜物则穷,自胜则强,强而不夺,万物从焉,何以故?
  
   胜人者天,胜物者力,人不乏力,而乏俭,纵行穷物尽力,此谓之暴。暴雨不终朝,疾风不过午,天道无穷而物力有尽焉,人不知恭让以得俭,示力以为之强,夫强者,穷途积弱之兆也。
  
   强者喜大,大者喜广,不祥之兆也,唯人自以强大,万物积弱,其死也不久焉。夫水者积弱,绕山而行,恭其生而得其溪流焉;汇于江海,知其大而为之让也,是故万物因其俭德而存,水亦存焉。
  
   是故,积弱者,必胜坚强,恭让者,自生俭德,俭德者,广大自成,虽有急难,渡之无患。
  
   人喜胜物,然喜胜物者,必不自胜,胜物则穷,自胜则强。自胜者,是有三德而不弃,一曰俭,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二曰善:强而不夺,胜而不武;三曰和:万物和而共生,谐以得长。
  
   夫世人者,凡有胜物,皆喜之,不知其途将穷尽焉,人非不知,为之不慧(知道而易行者,慧也)也,吾复念: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山川无震,则不应和美之道。
  直译 :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世,所有的得失,都是没法确定的,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是得,有人认为是失。然而,当你内心清静安宁后,不会再被得失这两个字拘束,变得安然自在起来。
  
   当你把一些事,要做到顶点,做到穷尽的时候,像走路一样,到了尽头,到了最高点,只能是穷尽和落下,人的欲望可以是无休止的,穷尽一切可能与物力,也不会最终满足。所以最应解决的问题不是穷尽物力地去满足自己,而是战胜自己的贪妄之心,让自己的精神变得相应的强大起来,当你强大的时候,却不会以此为资本穷奢极欲地来为自己争夺利益,虽说处在这样的位置上,万物却会跟从你,不会产生过多的损害。
  
   自然规律,是永远比人更为强盛的,但我们却很难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能够战胜他物的,总是强大有力的一方,人不缺少这种强大的力量,而是缺少对自我行为的放纵和约束,穷奢极欲地利用物力,不顾一切的开发各种新技术,不顾破环各种生灵、包括地球的生存环境,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和妄念,这种肆意践踏,轻视生命、残害自然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暴。
  
   然而,晚上下的暴雨,早上时会停止,狂风午后便会停歇,他们都看起来很强大残暴,却无法战胜自然规律。这个世界上的生物,换了一代又一代,人死了又出生,都有自己的尽头,只有自然之道却仍然默默无闻的依旧运行着。人不知道对世间的万物生灵,对自然之道恭敬退让地对待,以收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却反而不断的要向大自然和其它生灵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强大。凡是一样事物发展到很强大的时候,便是他走到尽头,开始积聚弱势和损害力量的兆头。
  
   强者喜大,之后又会想着将这种强大展示得更广更充分些,穷兵黩武地做事,这些都是要遇到困境的兆头,现在人一直在鼓吹和欣喜自己的强大,可以战胜万物和自然,却不知道,当自身独自强大,万物都受到损害,都积弱的时候,自己也离穷途末路不远了。
  
   那些水,都绕着山走,是恭敬自己得到了大山上流下的小溪,汇集到自己这儿,自己才得以到达江海,知大山自然之恩的表现,所以见了山,会知礼地退让。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万般生灵,得以生存下来的,是因没有因为自己不受约束地自我放纵,而影响其它生灵的生长,所以自己也留存了下来。水也是一样的。
  
   所以,能够知道自己弱势的人,并且能够处理好自己弱势的生灵,总会战胜那些看似坚固强大的生灵,恭让的人,自然会具备俭得,有俭得的事物,它的强大是自然而然得来的,即便是有危机和灾难,也会因为自身的俭德,不会生出祸患来。
  
   人喜欢掌控和利用他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喜欢战胜他物来得到自我强大的成就感的人,必定是那些战胜不了自己的人。当人占胜所有的它物后,自己也便走到了尽头。要解决这个问题,是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贪心和妄念。
  
   能战胜自己的人,有三种德行是不会丢掉的,一是收俭之心,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二是善行,不因为自身的强大,强剥他物的正当利息,不要通过极端的手段去赢得自身的强大发展;三是,促进诸般生灵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地球,花草树林,飞禽走兽,都是生灵,不要因为自身的发展,残害、影响、破害他们的生存环境。
  
   世上的人们,只要是自己能胜过他物,能掌控和利用自然、生灵环境,为自己图享受和利益,便会觉得很高兴,却不知道这种发展越快,自己便越容易开始走向穷途末路。这些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而是人的贪恋让他们明知会自取灭亡,却还是会忍不住,继续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说,知道而易行,才是真正的智慧。我又在讲以前讲过的话:“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山川无震,则不应和美之道。”
  谢谢starwater和tjy105的辛苦看贴和回贴.再过十余天,二期知学院便开始报名.欢迎参观.
  作者:calcu 回复日期:2009-4-18 23:39:00
  
    “性者,质也,指人的身体” 这个说法不妥吧,难道“明心见性”就是见到身体?身体天天见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有个限定词,你忽略掉了,只截出其中的一点来,原文内容当时是讲"性命"的"性"
  作者:出海的猫 回复日期:2009-4-25 21:56:00
  
    怎么报名第二期的知学院?
    不好意思,这个帖子太长而且文言文看的太慢,所以没全看,
    最近有直译就好多了.
    不过在前两页我提过问题楼主也回答过的,也算是老观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站内短信,以获得群号
  <学>之十一
  
  
   吾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然每遇聚散离合,是有困顿烦忧,何以故?
   悉如我闻,世间诸物,犹如花冠,聚少散多;又如花开,转眼已失芳华。吾行千里,欲观故地花开,适其地,其花渐显凋零之态矣,吾不知喜悲矣,喜之尚存,悲之渐没。
  
   世间诸态,唯喜悲忧哀无常也。喜之欲得,欲而不得,则生忧怨,怨有不消,是聚为恨矣;悲而欲弃,弃而不舍,则生忧患,患之良久,是生恶行矣;忧其得来,恐其离失,则生惊妄,妄有不消,是疾为病矣;哀之易逝,思而无有,则生哀惧,惧而不为,是生新哀矣。
  
   世人上山,以达顶为快,至顶则下,上下其途十之八九矣,临顶仅占其一也,故人生之途,唯喜悲忧哀无常矣,唯悲忧哀皆胜于喜也,喜悲忧哀,皆为常情世态,不为疾,不足为弃。何为疾,忧人身心之不安者、困人心神之难解者,若以常情世态为疾,无疾自生也。
  
   何谓通达,达则至也,不达可通,亦为至也,何为圆通,无为一理之困扰,无为诸理之困扰,观常情世态,皆为自在,非常情世态自在,心自在也。
  
   是故,吾不每念要去常情世态,而无困顿烦忧,吾犹念世多喜悲忧哀,而使其复增。世间之事,唯心定清静以贵,清静有一要义,观世间常态,而不自扰。得喜悲忧哀,不以为怪。
  
   水洼之地,必生丰草,三步之内,必有生灵。阳弱则不生,日盛则地燥,故当消让其盛,以利众灵物焉。七情之盛,必生执念,执念盛,喜悲忧哀亦盛矣,故修心正行,非要离散诸念,双目不视常情世态,而在消其贪、痴、妄矣。
   地有水火,以消让万灵之势,灵有贪妄,以荼毒自身之成。此为地脉之机,不可彻废。吾取和美、消执念,自损其贪,以消其苦,自让其位,以减其厄。是故,诸般生灵,唯人之爱恨无常,非人之无常,贪妄巧利使其狂也。吾行千里,惟与人相交而惶惶然,人识万物以为用,唯遗自然。
  
  
  
  谢谢各位前来和留言顶贴
  回谢"2008感觉哈哈哈"与"曾经二十五"两位新人
  
   作者:我是乐陶陶 回复日期:2009-5-6 9:38:00
  
    谢谢楼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谢乐陶陶的顶贴支持
  作者:一般在水下 回复日期:2009-4-26 21:34:00
  
    莫过分贪求其它,谁要是能长期言行如一,达5年以上,以上的内容自会有体会。如一可易体,此话不虚,钻石一般要有智慧的人才能挖得到。
    最近吵架的少了好多,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些日子回家去看看,好久没更新贴子了,回谢"一般在水下".
  作者:jigao100 回复日期:2009-5-6 22:47:00
  
    再顶一下楼主,不为别的
    只是每看此贴 就会想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感谢木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谢jigao100
  
  
   作者:naihe68 回复日期:2009-5-1 11:52:00
  
     谢谢楼主给我们带来的清新、平和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谢知学院的各位同学和辅导员,回谢申报知学院首届2期班的各位同学.
  作者:settn 回复日期:2009-4-26 17:15:00
  
    所以说,知道而易行,才是真正的智慧。
  
   作者:巧巧vincent 回复日期:2009-4-27 22:48:00
  
    言行如一,活在当前,只要顺其自然去做了,就会感受其中给自己带来的改变,这是我近半个月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settn "和"巧巧vincent"
  
  
  <学>之第十二讲
  
  
   吾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凡有所言,即生其妄,凡有所妄,即生即消,吾欣然而心安,何以故?
  
   吾院中有一兔,教众人观其目而度其意,凡有所言,非兔之本意,皆为自身之心境也。
  
   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达人观之,警而示之。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圣人无意,自显诸形,何以故?
  
   蝶不知有寒冬、蚊难达高空,自身所限也,故世人解圣人之意,非圣人之本义,己意自显也。故一语出,他意有会,意会易生其妄,是为常,可即生即消之妄,不相理会,意得自在。
  
   言者,心之声也,心者,情之境、神之舍也,心有声而得发者,言自在也。言之道,莫以新知为贵也,新则不识,知而不明,是为贱也,贱卑之物,天下人弃而不用。好辩者得其辩、妄念者曲其意、不善者得其邪、心障者言其魔。是故圣人身怀异宝,则素衣蔽行,不自彰其贵,不求证于物,潜而作,无失自在。
  
   言无纠,则心性坦达,自得自在。故言道,言自在,非自在也,和美之基不可弃也,善德之行不可失也。此皆非自在,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
  
   人行五步,必以十步相度,兔宿一处,必以三窟以备,是故身之自在,在于积馀,积余不足,行有困焉,积馀有过,行之累焉,故言积馀之道,在于守中,守中之道,在于损益。吾不患人不知积馀也,唯患人不舍损益也。
  
   是故,若得诸般自在,意必归清静,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不知自在,然得自在,欣然而心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