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宫心计,连环戏中戏,图文开扒《甄嬛传》中那些精妙的潜台词

  活动结束啦!
  感谢大家,我是第三名,小铜冠!
  为了感谢大家,过年就等着加餐吧。
  
  今天皇上难得有空,来景仁宫参加宫里嫔妃的茶话会。
  原来是他要嘉奖华妃治疗时疫有功,所以要恢复华妃的协理六宫之权。
  其实皇上现在并没有忘记前几日华妃为了为年富讨个爵位,干预朝政之事。
  皇上现在只是为了捧杀年羹尧和华妃,为以后扳倒年家打基础的。
  所以,恢复了华妃的协理六宫职权之后,皇上为了制衡华妃,立刻封敬嫔为妃,并且要敬嫔同华妃一样,为皇后分忧。
  听到这个“特大好消息”,敬嫔惊讶极了,心想老娘好几年没承雨露了,又没有孩子,竟然还能封妃?
  今儿个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其实我以前就分析过,皇上一直想在后宫里立一个妇德的典范,用来制衡华妃的跋扈。
  以前皇上选的是眉庄,可惜眉庄性子急躁,上位太急,被华妃抓住把柄打击了下去。
  所以皇上才想到敬嫔,与华妃同一年进宫,又是宫里的老人,性情稳重,也有一定的才能,所以这时候就想到把她推出来。
  果然,华妃听说敬嫔都能封妃,一脸不爽地瞪着她:小样儿,连你都可以和我平起平坐,美的你!
  
  在温实初的精心照顾下,眉姐姐终于醒过来了。
  窗外传来宫女太监们恭贺敬嫔封妃的消息,甄嬛笑着劝她说:如今你也好了,又是惠贵人了。
  眉庄此时对皇上已经彻底失望,既然皇上本人对她全无情意,那贵人或是答应又有什么区别?只是一个称谓的差别,全在皇上的一念之间。
  而且此时眉姐姐已经悄悄地,悄悄地爱上了温润如玉的实初哥哥,恐怕现在皇上在眉姐姐的心中已经变成了一个胡子拉渣的猥琐小老头子,眉姐姐想都懒得想他,心里只是想着温实初来看她,她蓬头垢面的不能见人。
  女为悦己者容呀!
  各位男士千万不要嫌你老婆或是女朋友买衣服或是化妆品花钱花的多,人家真的是真心喜欢你才愿意打扮给你看的,你要懂得珍惜。
  而这时候的甄嬛真像一个媒人一般,说眉姐姐和温实初认识许久了,就不要闹那些虚文了。
  要是以后眉姐姐和温实初真的共结连理,玲珑一定请你吃十八个蹄髈。
  
  江诚来为华妃请平安脉,他自然知道华妃体内一直有麝香,也知道华妃体内的麝香是因为欢宜香的缘故,但是他被上头下了死命令,断断不能对华妃说出此事。
  所以每次都是一脸假笑地对华妃说:娘娘凤体安泰,脸上的肌肉因为笑的不自然,都有点抽搐了。
  一脸不快地回到太医院,对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吐槽说:“飞黄腾达,那是会惜命会做人的人才有的。我们只要管住自己的嘴就好了,别想太多!”
  其实,剧情发展至此,欢宜香的秘密已经呼之欲出,现在只差一层窗户纸就能点破。
  而江诚所担心的,是皇上一直忌惮着华妃,不允许她诞下皇子。到了华妃有一天败了下来,他这个依附华妃的太医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眉姐姐自从禁足又大病之后心灰意懒,也只有听到意中人温实初的声音,眼中才有些许生意。
  这时候温实初提出心中的疑虑,说眉庄一直禁足,少与外人接触,怎么会染上时疫?
  宫里最先染上时疫的是华妃宫中的杂役,难道眉庄和华妃宫里的人有什么接触?
  这时候眉姐姐才想起来当时周宁海给她送来一套并非后妃规制的茶具,她原是想到华妃借此羞辱她,不愿意多计较,就喝了茶。现在才想起来,这其实就是让她用了染时疫宫人用过的杯具,所以就真“悲剧”了!
  哎,眉姐姐实在不适合在宫里生存。
  她此时的表现,想比以前余氏下毒毒害甄嬛,甄嬛那时的推理,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我觉得,眉庄后来刻意避宠,走讨好太后那条路,其实是个明智的选择。
  眉庄如果继续复宠,华妃和曹琴默肯定不会放过她,会继续设计陷害她。
  以眉庄的实力,想到躲避曹琴默的陷害,十分困难。
  她越是得宠,她就越危险。
  还不如干脆与皇上撇清关系,专门走讨好太后的路线,来的稳妥。
  
  好了,索要投名状的经典案例来了。
  这一段对手戏就是非常经典的皇后向安陵容索要投名状的戏码。
  安陵容现在疏远甄嬛,就天天跑到景仁宫去打发时光。
  皇后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准备要暗示安陵容去害富察贵人腹中的孩子。
  安陵容恭维皇后气度高华如山巅云,其实皇后心里听了很不是滋味。
  皇后:你以为老娘不想天天和皇上红绡帐里翻鸳鸯,像华妃那样整天美的如浇了水的桃花一般?你以为老娘喜欢现在自己这副性冷淡的样子的吗?老娘叫没办法,人老珠黄啦。你还年轻,你怎么不去想办法多陪陪皇上呢?
  
  看皇后生气,安陵容害怕了,连忙告罪。
  然后皇后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你我之间,不用多言。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对安陵容说我理解你前面说的话,而是暗示安陵容,接下来我要说的话,你要好好听明白意思,懂?
  安陵容送了一个香囊给皇后,用了牡丹、松针、兰花等香料,眼看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皇后其实很懂香料,她不用香料只不过是因为她知道香料害人的厉害,所以她从来不用,便把香囊还给安陵容。
  安陵容告罪,说不知道皇后不用香料。
  皇后开始暗示安陵容:我不是不喜欢用香料,只是提醒你,有些香料的用法可以伤人,所以要用就对别人用,我自己是不用的。你懂的用香料,就应该知道怎么用香料来伤人。
  这时候,皇后又特别提醒安陵容,她的猫松子喜欢在春天扑东西。
  皇后这段话真是说的过于隐晦,我想大家第一次看的时候,其实都不知道皇后在说什么。
  肯定是后来看见安陵容用香粉害富察贵人的时候才想明白的。
  其实皇后是说:她想利用自己的猫松子来让富察贵人堕胎,但是松子脾气暴躁不好哄,怕不能好好地完成任务,所以问安陵容有没有办法利用香料来让松子听话一点。
  你们看安陵容此时的眼神,她完全听懂了皇后的意思,皇后就是说:你想要投靠本宫,就要拿富察贵人腹中的孩子来当投名状,本宫才会放心用你。
  好狠毒的皇后!
  投名状不仅要了一个无辜婴儿的性命,还让安陵容从此走上了不断毒害皇嗣的不归路。
  这条贼船,真是不上也罢!
  
  安陵容听出了皇后的意思,也知道这是一条贼船,但还是上了,原因很复杂。
  第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安陵容和皇后一样,都是性格阴狠,道德底线比较低的人。对于这种人来说,只要对自己有好处,伤害一个未出生的婴儿不算难事。
  第二:其实安陵容此时深恨富察贵人。富察贵人自怀孕后就十分跋扈,特别是安陵容和她同宫,受了不少闲言碎语。安陵容这种人,容易把恨意深埋在心底,碰到合适的时机,就要发大招。你刻薄我,我就弄掉你的孩子。滴水之仇,必当涌泉相报。
  第三:安陵容上位心切,甄嬛此时已经变成了对手,华妃虎视眈眈,她急需皇后这样地位的人做靠山。即使要付出一点血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所以安陵容这里说:猫儿喜欢闻气味,闻久了便听话了。其实就是说,她要去调配富察贵人最近喜欢用的那种特殊的香粉的味道,让松子闻,松子一旦闻习惯了,闻到富察贵人那里有这样的香味,就会扑上去。
  啪叽一下,富察贵人的孩子就没了。
  皇后高兴死了,真不愧是自己看中的人,这么灵透,这么懂事,简直响鼓不用重锤敲。
  她马上说,我最近宫里的牡丹开了,我要遍邀宫中嫔妃(富察贵人)来赏花。
  铡刀已经准备好了,富察贵人你就受死吧。
  
  众妃嫔赏花的时候,皇后看似体贴富察贵人,让她去廊中坐下,其实是给她补妆的机会,好让身上的脂粉香味更浓一点。
  你看这时候,皇后的眼神是很阴冷的,一点都没有话语中那么体贴的意思。
  皇后只要一做坏事,眼神总是很可怕。
  
  你看看,现在富察贵人嚣张的。
  甄嬛和她同是贵人,又有一个封号,身份应该比她还尊贵些,给她行礼,她都不回个礼。
  更何况甄嬛身边还站着一个马上要封妃的敬嫔,高她两级,她也只当没看见。
  敬嫔性子好,也只是笑笑,不和她一般计较。
  甄嬛赞美富察贵人的脂粉香甜美如清露,富察贵人就大肆炫耀了一番,说这是皇上对她的一片心意,让内务府特意制作的,别人都没有。
  欣贵人是直肠子,受不了富察贵人的矫情,让她把皇上给的香粉供起来,免得风吹日晒地晒化了。
  哈哈哈,你怎么不让富察贵人自己把自己供起来呢?
  她现在抖的都快自己给自己封神了。
  
  此时安陵容已经将香粉调好了,但是第一次出手伤人,总是比较胆怯的。
  不像第二次,舒痕胶那件事,她就已经驾轻就熟了。
  不过怕归怕,为了自己的前程,她还是动手了。
  从此便覆水难收,走上了不断残害他人才能继续走下去的不归路。
  玲珑寄语
  安陵容给皇后交投名状这件事,其实对我们,很有警示意义。
  安陵容没有想到,当她下手用香粉残害富察贵人孩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她的所有未来,交到阴狠毒辣的皇后手里。
  为什么皇后在“帮助”安陵容上位之前要安陵容先交投名状?
  她是为了让安陵容的人生从此有磨灭不掉的污渍,她要利用这个污渍控制安陵容的未来。
  有些事,一旦做了,便是覆水难收。
  就算安陵容以后想要后悔,想要回头,但是只要这个把柄握在皇后的手里,她就没有回头的机会。
  我在以前早就分析过,安陵容的道德底线很低,做起坏事来毫无心理负担。
  也许这件事在安陵容本身看来是件好事,毕竟害起别人来肆无忌惮,不用多考虑其他。
  但是世间很多事犹如双刃剑一般,一个道德底线低的人,很容易吸引到同样道德底线低的人,双双同流合污。
  皇后就是因为安陵容性子像她,才想纳她为手下的。
  但这是好事吗?
  安陵容最后被皇后逼的毫无退路,众叛亲离,又不能有子嗣,连心中唯一一点温暖与纯真都消耗殆尽。
  而安陵容死前最后一句“皇后杀了皇后”,又被甄嬛利用扳倒了皇后,要不是安陵容透露出皇后最大的秘密,皇后说不定到最后还不会输的那么惨。
  所托非人,所纳非人。
  因为性子合拍而相互吸引,又因为性子合拍而相互残害。
  原本拔出来伤害对方的剑,最后却自己伤到了自己。
  这就是因果循环。
  可惜这个时候,安陵容还不能预见未来。她为皇后纳的这份投名状,是她迈向地狱深渊的开始。生而为人,有些路不能走错,有些事不能重来。否则当你想要回头是岸的时候,你却已经看不见岸在哪里。
  千万别把你的未来,交到不合适的人手里。
  

  微信也发了。
  本周周五、周六、周日连更3天哦,大家高兴吗?
  
  终于讲到著名的“牡丹芍药论”了,这幕戏在《甄嬛传》中也挺有名的。
  皇后自比花王牡丹,在赏花的时候,便拿了一枝粉红色的牡丹花在手上。
  华妃出言讽刺她,说粉色究竟是次色,是妾室所用;还不如手中拿嫣红色的芍药夺目。
  皇后自比牡丹容易理解,那华妃为何要选芍药呢?
  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认为“群花品中以牡丹为第一,芍药为第二”,故芍药有“一花之下,万花之上”的“花相”美称。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多稼亭前两槛芍药,红白对开二百朵》:红红白白定谁先,嫋嫋娉娉各自妍。最是倚栏娇分外,却缘经雨意醒然。 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暗香政可怜。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
  华妃是众妃之首,又是将门嫡出的女儿,这里以嫣红的芍药自比身份,讽刺皇后是妾室所生的继后,又不得皇上宠爱,自然不及她这朵嫣红的芍药风光无限。
  这次的讽刺真是十分厉害,直戳皇后的庶出身份,又说她人老珠黄,不得皇上宠爱,不如自己风光。
  以前华妃讽刺皇后,皇后都要回两句嘴的,这次索性直接被噎的胃疼,脸色刷白,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时甄嬛又出来救场了,前期甄嬛虽然没有投靠皇后,但是每逢皇后斗嘴输给华妃的时候,甄嬛都会出来救场,也算是很帮忙了。
  此时甄嬛引用了唐朝刘禹锡的《赏牡丹》来打击华妃。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甄嬛的口才真是很厉害的,博证旁引,引经据典,而且十分贴切。
  芍药虽然美艳动人,终究妖艳无格,暗喻华妃虽然得盛宠,但是以色侍人,能得几时好?
  而且芍药在花中虽然地位尊贵,但是依然在牡丹之下,唯有牡丹才是真国色天香,令人敬仰,就好似只有皇后才能母仪天下,俯视万民。
  看见没有,这就是高手。
  我们要是有甄嬛三分拍马屁的工夫,在现代社会简直就能横着走呀。
  皇后听了高兴死了,还得意地用肩膀推了推华妃:听见没有,第二名,给我靠边站!这尊卑只在人心,但是你向来在宫里都不得人心的,懂不懂?
  
  安陵容此时眼看松子出来了,便“善意”提醒富察贵人脸上的妆花了,暗示其补扑香粉,可以让身上的香粉味道更为浓郁。
  然后就被趴在旁边的松子闻到了,这里应该是电脑特技为松子做了一个吓人的表情,真是挺恐怖的,它不偏不倚,正好扑到富察贵人的肚子上。
  昨天微信中,有位读者留言说,不知道在背后推甄嬛的人是谁,猜测是不是剪秋姑姑。
  其实是曹琴默推的,从我的截图上面看的很清楚,当时只有曹琴默一人穿了一件浅紫色的衣服,而且推人的手上还戴有护甲,肯定是一个嫔妃,不是丫鬟。
  而且除了皇后、安陵容和剪秋,松子扑倒富察贵人完全是一件突发事件,在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宫里只有曹琴默有这份“急智”,在这种时候还能顺手坑一下别人。
  甄嬛也是运气好,如果她摔下去的时候,正好扑到富察贵人的肚子,这件事情就说不清楚了。偏偏甄嬛只是扶了富察贵人一把,然后就被松子的利爪抓伤了,她也成了受害者。
  
  可怜的富察贵人,经这么一折腾,孩子肯定是保不住了。
  宫里出了那么大的事,太后得到了消息,马上就赶过来。
  比较耐人寻味的事,端妃也赶过来。
  我就说端妃在宫里肯定遍布耳报神,否则她怎么会消息这么灵通?
  每逢宫里有大事发生,端妃都是能及时赶到。
  此时端妃捡起了富察贵人掉的香粉盒,这个细节非常重要,松子就是因为这个香粉盒中的气味才扑向富察贵人的,而松子是皇后养的猫,说明这时候端妃已经知道是皇后害富察贵人堕胎的。
  
  当太后赶到的时候,富察贵人见红了。
  太后是过来人,一看便摇头说:不中用了。
  看见没有,这就是各宫嫔妃在太后眼中的真实地位。
  皇后是后宫的管理者,而皇后之下的各嫔妃,说穿了,就是繁殖皇家血脉的生殖工具而已。
  所以后宫嫔妃一旦丧失生育功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在上位者眼中,她们就完全丧失了利用价值。
  富察贵人的孩子保不住了,太后很生气,便追问是怎么回事。
  当听到是皇后宫中的猫扑倒富察贵人的时候,太后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估计是已经猜到皇后动的手,只是一时没有证据罢了。
  
  此时崔槿汐正在用手绢帮甄嬛擦拭伤口,甄嬛吃疼,便叫了起来。
  你们看太后这时候那略带嫌弃的小眼神:叫什么叫,你又没有孩子,矫情什么?
  就算口中问了一声:莞贵人怎么了?也是非常嫌弃的语气。
  皇后回禀说,甄嬛因为救富察贵人跌了一跤,怕是伤着哪里了,然后吩咐太医去看一下莞贵人。
  太后还是一副“何必多此一举,她又没有怀孕”的表情。
  笑死我了。
  
  章太医说甄嬛脖子上的是外伤,不要紧,倒是手臂可能扭到了,需要好好用药。
  太后听了,一脸的漠无表情:关哀家什么事?
  我总觉得太后其实很不喜欢甄嬛,平时的慈爱都是装出来的,此时甄嬛受伤了,太后竟然一点担心的神情都没有,反而嫌她碍事。
  倒是敬嫔很体贴,让章太医给甄嬛把下脉。
  章太医一把脉,脸色就变了:哎呦,不得了,这位小主肚子中也有金蛋啦!
  听说自己竟然有身孕了,甄嬛当然大喜过望。
  然后太后和皇后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太后是惊讶中略带喜色,皇后则是非常惊恐的神色,像是见到鬼魂一般。
  因为皇后并不知道碎玉轩她埋的麝香仁被甄嬛挖出来了,她还以为甄嬛不会怀孕呢,突然听到这个噩耗,吓死了!
  
  听说甄嬛怀孕了,太后立刻就变脸了,你们看她现在的表情,是不是充满了慈爱?
  哎呦,你就是我金金贵贵的小宝贝疙瘩,不对,你肚子里怀的才是我金金贵贵的小宝贝疙瘩,你是小宝贝疙瘩她娘,所以你也金贵起来了。
  大家不要觉得太后这里很势力哦,其实太后这个婆婆的心态,还真挺真实的。
  然后皇后这里“一脸欣喜”地将甄嬛和甄嬛腹中的胎儿交给了章太医,因为章太医是皇后的人,有他做甄嬛的太医,甄嬛这一胎是必掉无疑的。
  然后章太医一脸自信的笑容:包在老臣身上,这胎绝对生不下来。
  皇后高兴死了,感觉她快要高兴地想哭了:生不下来好,生不下来妙,生不下来呱呱叫!
  
  到了晚上,太后开始审问皇后了,一开口就问:那孽障,还没抓住吗?
  皇后当然不认罪。
  太后说:好呀,真当我老糊涂啦,漏两手给你看看。
  但是,富察贵人那个香盒已经被端妃捡走了,这个香盒不知又是哪里弄来的?
  皇后看了,一脸惊恐的神色,知道真相瞒不住。
  太后则眼中含着精光:证据确凿,看你还抵赖?
  
  既然太后知道这件事是皇后干的,端妃自然也知道。
  导演将这两场戏同时拍,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端妃明明知道是皇后害了富察贵人,但是她却故意误导甄嬛,让甄嬛以为是华妃在害宫里怀孕的嫔妃,好祸水东引,让甄嬛先集中精神对付华妃,为她报仇。
  端妃和甄嬛的关系,自始至终都不是朋友,她们是政治联盟,是朋党,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就像端妃先前所说,本宫帮你,自然有本宫的“道理”。
  其实这里不该用“道理”,而是应该用“目的”更恰当。
  利用甄嬛来打倒华妃,就是此时端妃的目的,她的所有行动,所有话语,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的。
  
  那边厢端妃在误导甄嬛,这边厢太后就在斥责皇后。
  太后说:看你做的好事,竟然推到一只畜生身上。我是眼睛不好,但我还没瞎。
  但是我觉得这件事,太后虽然嘴上说的很厉害,但是实际上还是帮皇后掩饰过去了。
  为什么?
  就是为了皇后的宝座,一定要落在自家人的手里。
  太后其实也有私心,皇后做这种缺德事又不是第一次了,芳贵人的小产,还有欣常在的小产,估计都是皇后的大手笔。
  太后心知肚明,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
  说到底,太后的私心也不小,为了自己母家的荣耀,有时也会牺牲掉皇室的血脉。
  
  富察贵人意外小产这件事,发生在皇后的景仁宫,而松子又是皇后养的猫,华妃怎么会知道松子的习性(喜欢扑东西),利用松子来致使富察贵人小产?
  这件事,明明就是皇后的嫌疑最大嘛。
  但是端妃此时只字不提皇后,一句话就把甄嬛带沟里去了。
  端妃真是心理暗示的高手,这时她不直接提华妃,偏偏提到了华妃的爪牙曹琴默,然后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华妃一党。
  正巧,曹琴默今天还趁乱推了甄嬛一把,以甄嬛的敏锐度,她估计已经猜到是曹琴默推了她,当然更加相信端妃的话,认为是华妃一党一直在残害宫里的孩子。
  你们看端妃最后一张截图的表情和眼神,她知道自己误导成功了,所以还有些小得意。
  
  端妃见甄嬛已经上钩,便进一步暗示甄嬛提防华妃和曹琴默。
  甄嬛还是太年轻,不知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而且她这个时候很信任端妃,根本没有想到端妃有可能在误导她。
  宫里的几大势力,几乎都在虎视眈眈这个孩子,希望她小产。
  而甄嬛此时,在端妃的误导下,连真正的敌人在哪都没有摸清楚。
  你说,甄嬛这一胎的孩子,怎么保的住呢?
  那些年误导我们的迷魂汤
  今天写到端妃用心理暗示误导甄嬛这件事,让我想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误导,被心理暗示,做出一些其实违背我们本性,蒙蔽我们心智,却又认为不得不做的事情。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从来没有教我们怎样独立思考,而更多的是培养我们成为一个服从集体,服从社会,服从权威的“顺民”,好便于古代那种以家族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稳定。
  到了今天,有些自古以来的“误导语”,还是以日常谚语的形式,存在于口耳相传之中,无形地误导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也许说着这些谚语的人,其实也不知道这些谚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只是机械性的重复他一直以来获得的信息,来继续误导别人。
  但是我们已经活在现代社会,对于某些话,应该以理性的角度客观来看,而不应该毫不思考地全盘接受,然后自己把自己的手脚给束缚住了。
  今天,我就来列举一下生活中那些容易误导别人,但是其实毫无道理的“迷魂汤”。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我国古代,为何对“孝道”有种近乎疯狂的执迷?在古装剧中,动不动就听到有人说“当今皇上以孝治天下”。
  那是因为我国古代是以家族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封建王朝,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孝顺孝顺,让你“孝”只是原因,让你“顺”才是目的。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人会比较温驯,不太会有反抗精神,也不怎么会独立思考。因为你只要一独立思考,就没法事事都顺从了。
  然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就更厉害了,说你不孝也就算了,还说你没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这顶大帽子压下来,有几个人受的住?
  其实这句话有些断章取义,完整的句子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句话并不是说没有子嗣是不孝,而是说没有对长辈行使后代的责任是不孝。舜娶妻的时候没有告知父母,就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所以这种行为是不孝的。
  看见没有,这句话是说你私自结婚了,却没有告知父母,没有尽到后辈的义务,所以不孝。不是说你不生孩子是不孝。
  古人还是讲道理的,现代人又有多少人利用这句话逼别人生孩子,干涉别人的私生活?
  又有多少人因为这句话,觉得自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