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818这个世界的真相,种种细思极恐细节

  @konkon1989 316楼 2017-04-28 11:54:00

  LZ求更。这是每天的食粮啊。之前就发现,拜火教的圣火的是LZ自己拍的。拍火容易,但专程去看这个其中可不简单。应该不会有什么旅行社有这种项目。所以LZ不简单。
  —————————————————
  被发现啦!
  
  21.7(15)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随着分封制的瓦解消亡,精英阶级没有了足以直接与统治阶级抗衡的力量;而地主-农民关系的形成,使精英阶级获得了土地兼并的新技能。由于封建社会的官僚集团与精英阶级的密切关系,精英阶级更多采取利用政府权力进行土地兼并的手段,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所以统治阶级主要从两方面压制精英阶级:

  第一,改革官僚制度,防止政府权力被精英阶级所利用。

  第二,改革土地制度,阻止土地兼并。



  
  21.7(16)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汉高祖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为了防止六国旧贵族再次复辟,把旧贵族十万余口迁至关中定居。同时对异姓王如韩信、彭越等赶尽杀绝,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从此,第一批精英阶级渐渐成为历史的尘埃。

  但是为了维护统治,汉高祖也向精英阶级做出了妥协。没有彻底推行郡县制,使用郡国并行、一国两制的制度,为后来的藩王叛乱埋下伏笔。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放任政策,使土地兼并无节制地发展。文帝景帝时,掌握权力的汉初功臣子弟、掌握土地的地主豪强与掌握巨额财富的大商人三股势力相互勾结,第二批精英阶级已经兴起,土地兼并已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再加上同姓王屡次叛乱,事实证明同姓王也不忠于皇权,国家再次面临危机。

  于是汉文帝时,一位伟大的政论家出现了。

  贾谊,大名鼎鼎的《过秦论》的作者,现已加入语文教材豪华午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牧民之道,务在安之”,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规律:统治阶级想要维护统治,就要稳定住平民阶级。出于这一方面的考量,贾谊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理念,深远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农业政策。

  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贾谊提出:1,《谏铸钱疏》,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禁止分封王铸钱。2,《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推恩令。3,“列侯悉就国”,把藩王赶回各自的封地,避免他们干涉中央政治。

  然而贾谊提出的理念和政策,受到了来自精英阶级的巨大阻力。他们纷纷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这个河南人年纪轻轻没啥学问,总想着夺取权力,把各种政事弄得混乱不堪。”看来从西汉就有地域黑了。于是汉文帝不再重用贾谊,将他贬官长沙当老师。

  贾谊左迁途中,经过湘江,想起同样怀才不遇遭受贬谪到这里投江自尽的名臣屈原,心中无限激愤感伤。国家没有人赏识我的才能,奸邪小人大行其道,我的悲痛与谁诉说?各种思绪化作文字,从手中毛笔喷涌而出,留下了一首《吊屈原赋》。

  ……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贾谊33岁,抑郁而终。

  但是贾谊的付出不是白费的。有一个辅佐太子读书的小秘书一直在默默看着这一切。他看着贾谊如何为汉王朝呕心沥血,却又如何遭到群臣排挤郁郁而终。

  在贾谊死去的同一年,他上表《论贵粟疏》,继承和发扬了贾谊的理论,创造性地把重农抑商的思想变成重农贵粟的实际政策,如用粮食换取爵位、用粮食免罪等。

  他就是晁错,著名政治家,文景之治的最大功臣。《论贵粟疏》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后,晁错又提出一系列政策,都是根据贾谊的思想改造而成。汉文帝欣赏他的才干,然而群臣对他评价很差,最终只把他升官至中大夫,相当于皇帝的中级秘书。

  顺便一提,就在这时晁错发明了屯田戍边的政策,影响极大,被各朝各代所采用。

  汉文帝没有重用晁错,但是太子很欣赏这个原来陪他读书的小秘书。不久,汉文帝去世,太子继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将晁错升官为御史大臣,位列三公之一。晁错终于得到了足以施展抱负的权力,便上书《削藩策》,要求强硬削藩。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这些藩王迟早都要反。现在削藩他们马上就反,祸乱反倒小。如果现在不削,等他们力量壮大了,祸乱就大了。晁错提出:1,削减分封王的土地。2,分封王不允许设丞相和三公,这些高级干部由中央派发。

  晁错的爸爸听说了,马上跑到京城来,劝他不要惹怒众藩王。晁错说:“我别无选择。如果我不这么做,皇权没有保障,国家和人民没有安宁。”

  晁父痛哭流涕:“你这个样子,国家是安全了,但是咱们晁家就危险了!我不忍看到你大祸临头,就先你一步走了。”于是晁父服毒自尽。

  果然,七个最强大的藩王一同作乱,理由是皇帝身边出了奸臣晁错。他们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

  是的,后来燕王朱棣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朱棣成功了。

  于是汉景帝听从大臣袁盎的建议,为了平定七王叛乱,将晁错腰斩。

  晁错死后,各藩王依旧没有罢休,反有愈演愈烈之势。汉景帝这才后悔,然后派大将军周亚夫平定了七王之乱,推行了晁错生前的政策。

  不要光顾着嗟叹,提问!

  为什么汉景帝要杀晁错?真如史书上讲,是听信佞言了吗?
  
  21.7(17)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非也。

  汉景帝杀晁错,是因为晁错必须死。

  为什么?难道晁错权力过大,威胁统治?

  更不是。汉景帝当然了解这个从小跟在他身边一起读书学习,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的儿时玩伴。他知道晁错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但是汉景帝要杀晁错,是因为两个字。

  “名分”。

  请问,七王之乱的旗号是什么?

  “清君侧”。

  君侧已清,而藩王之乱不止,说明藩王作乱,目的是篡权夺位。此时出兵镇压,师出有名,是为正义。

  可不要小看了名分这两个字的重量,因为这代表全体平民阶级的支持,这代表世道民心。

  也就是说,汉景帝牺牲了晁错,换取了全天下对自己的支持。

  如果晁错死后,七王失去战争借口而归附,那么削藩的政策便推行下去了。从两方面看都大大有利。

  晁错知道自己会死吗?当然知道。他所敬仰的贾谊,仅仅指出了精英阶级的危害就被排挤贬谪不得善终。而他自己,彻底得罪了精英阶级,怎可能逃过一劫?

  晁父已经提醒过他了,而他仍一往无前。为了国家,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

  楼主不免猜测(脑补)一下当时的情形。

  退朝后,汉景帝引晁错入密室,问曰:“七王叛乱,欲杀你而后快,你说时机未到,何时时机才到?”

  晁错答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论天时,如今府库充足,军强民富,中央力量已足以压制地方,天时有利于我。论地利,粮米盐铁产地被我方控制,关隘险要之处均在我方手中,反贼无地利之优势。现在只差人和。”

  汉景帝问:“如何才能人和?如今不仅七王作乱,朝中大臣亦纷纷进言杀掉你以平乱。朕于心何忍,刚在朝中发了一同脾气,君臣已离心矣。”

  晁错笑道:“陛下,不瞒您说,是臣指使大臣们如此上书的。”

  见景帝不解,晁错解释道:“君不见春秋时郑伯克段,故意使反贼的野心完全暴露,然后起兵杀之,方可大快人心。如今七王作乱,以清君侧为名,他们篡位夺权的野心没有显露,天下人反而支持他们。”

  汉景帝大惊:“卿是朕的股肱之臣,朕怎能把你牺牲掉!若没有你,朕如何治理国家!”从座上下来,俯首下拜。

  晁错忙下座再拜,长叹曰:“臣此意已决。从当年为先皇上书那刻起,臣之性命便已属国家。望动刑之日,许臣穿朝服朝冠,不枉我一世为大汉之臣。”

  见景帝不舍,晁错又曰:“臣为政之策已尽数授与陛下,再无保留。为人臣子,得遇明主,此生已无憾矣。”

  晁错衣朝服,斩于东市。


  
  随便说说12,战争动员

  提到“师出必有名”,想必很多人并不认可这一观点,觉得旧社会的想法太迂腐了。

  但是。

  楼主举个例子吧。

  大家都知道朝鲜的存在对中国利大于弊吧。

  但是,如果今天美国再次对朝鲜宣战,还有多少中国人如70年前那样愿意成为志愿军去抗美援朝呢?

  这是因为,现在的很多人并不认可朝鲜,认为朝鲜就是个邪恶的国家。

  所以人们不愿去拯救朝鲜,哪怕这对国家大大有利。

  这就叫“师出无名”。
  
  随便说说13,郑伯克段于鄢


  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偏爱幼子共叔段,便请求郑庄公将共叔段分封到制邑。郑庄公说:“制邑险要,不能封给弟弟。”于是郑庄公将弟弟共叔段分封到京邑,是仅此与都城新郑的大城市。

  大夫祭仲说:“京邑太强大了,恐怕国君您将不能控制共叔段。”

  郑庄公回答道:“这是我妈妈想要这么做,我能怎么样呢?”

  祭仲说:“姜氏的野心又没有尽头!不如及早处置,防止共叔段势力做大,趁其根基不稳连根拔除!”

  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你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共叔段又控制了郑国西边和北边的几处边邑。子封进言曰:“一国不容二主。如果国君您不想被他篡权,就请除掉他,不要让百姓生疑虑!”

  郑庄公仍然没有同意,说道:“不用管他,他迟早要倒霉。”

  又过了不久,共叔段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廪延。子封又说:“可以动手了吧!如果放任他的土地扩大,他讲得到更多人的力量。”

  郑庄公还是不同意,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募集了军队,准备好粮草和兵器,准备袭击郑国都,姜氏将作为内应打开城门。郑庄公得知了偷袭的日期,说:“时机已到。”便派子封率领两百乘兵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纷纷反抗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城,最后兵败逃窜到外国。

  下面开始提问!

  第一,姜氏的本意是什么?

  姜氏一开始为共叔段求的是制城,也就是虎牢关。这是个军事重镇,险要之地,也就是说姜氏一开始就在为幼子做谋反的准备。

  第二,郑庄公为什么一再忍让?

  不如问郑庄公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拒绝分封,而是把大城市京邑交给共叔段。后世有一句非常恰当的评价: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

  郑庄公本可以简单地拒绝母亲和弟弟的要求,却设了一个局,一举根除了母亲和弟弟的势力。

  第三,为什么郑庄公胜利了?

  且看天时、地利、人和。

  从天时上,郑庄公可以轻松拿出两百乘的军队去讨伐共叔段,证明国家的大部分资源仍掌握在郑庄公手中,郑庄公优势很大。

  地利上,郑庄公没有让出天险虎牢关,而是封给共叔段一个易攻难守的京邑,早已做好了讨伐的准备。

  人和上,其实郑庄公对共叔段与姜氏的计谋一清二楚。郑庄公早已在两人身边安插了卧底,才能打探到共叔的各项情报和谋反的确切时间。

  共叔段的势力扩张引起了朝中大臣和国人的普遍不慢,这一点从祭仲和子封的态度便可看出。再加上郑庄公掌握了谋反的铁证,讨逆师出有名,得到人心支持,连京邑的士人都纷纷反抗共叔段。

  ……

  ……

  ……

  ……

  ……

  为什么楼主要分析这一段历史呢?

  因为这段历史与呆湾省大有相似之处。

  大陆与呆湾的军事经济实力早已天差地别,三个小时解放呆湾并非虚言。

  其实tg从很早期就在呆湾埋下很多间谍,呆湾的一举一动都脱不开tg法眼。

  台毒势力的兴起被纵容,到了现在,gm党名存实亡,台毒已经控制呆湾政局。

  然而民进党上台后的众多政策遭遇了呆湾人民的一致嘲讽,呆湾省在大陆的评价也一路走低。几年前呆湾还是民主富饶的宝岛,现在的呆湾给人的印象只有诈骗岛、井底蛙。

  随之而来的,是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武力)统一的呼声。

  这就叫师出有名。

  下面我们只需要一个“谋反的铁证”了。

  蔡英文,你什么时候成立呆湾国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