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818这个世界的真相,种种细思极恐细节

  21.7(26)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不用说,终于轮到张居正了。

  张居正的改革也没有触碰到贪腐滥权+土地兼并的核心,但是他是用更巧妙、阻力更小的方法做出了改良。在土地制度上重新丈量绘制鱼鳞图册,在赋税制度上设一条鞭法,在官僚制度上设考成法。

  实行的顺序是考成法(1573年)—>丈量土地(1578-1581年)—>一条鞭法(1581年)。

  请不要小看这顺序的问题。

  首先是考成法。明朝官员贪污现象严重,懒政不作为更甚。怎么个懒政呢?比如税收不上来,拖欠现象严重,然而官员也不管。有的大地主拖欠了十几年的税不交,有的县甚至根本不交税。张居正让六部和都察院(检察机关)把每个官员分配到的任务和截止时间ddl记录下来,每个月检查挑勾。ddl到了要是还有拖欠的工作就降级。如此一来,“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明朝土地兼并依然泛滥。为了偷税漏税,大户把土地隐瞒不报,或者安排在自家佃农名下,开国时全国土地统计册上有超过八百万顷土地,到张居正时期只剩四百万顷。考成法实行之后,张居正责令全国官员清查土地,三年内完成。这一查就多出来三百万顷,都是大地主偷税漏税隐瞒的,一下子税收翻了一番。

  土地清查完,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它的核心精神是,所有赋税徭役折算成钱,一次交清。本来农民一年要交乱七八糟十几种税,还要服差役,基层官吏每次都要剥削一番,就剥削了十几次。现在都换成钱一次交清,基层官吏只能剥削一次,且账目容易统计,出了问题很容易查明白。一条鞭法是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一项创举。

  张居正时期,海寓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大明重焕生机。严格来说,张居正自己也在腐败,只是没那么严重,但是足以给攻击他的人以口实。张居正没有如明太祖严刑峻法治理腐败,对于基层官吏多收“火耗”的问题也没有着意控制,却依然不容于众官僚。张居正死后,众官弹劾,惨遭抄家,全家或饿死或流放,张居正险些被开棺鞭尸。

  我们可以看出,张居正并没有阻止土地兼并的恶化,并没有阻止贪腐滥权的盛行。

  张居正以一己之力,能够扭转大明颓势,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底层人民负责。

  换句话说,这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能够出现一位这样的官员,对于老百姓来说,已经是天之大幸了。

  @漫观云扰 2017-05-06 17:08:03
  评论 为什么猫要拉屎:朱元璋滥发纸币就是故意的,就是要掠夺大地主大商户的财富。但是物极必反啊,结果明人再也不信纸币了,这就给了外来白银可乘之机,白银迅速篡夺了货币地位,明朝政府从此丧失了货币控制权,尽管江南富得流油,而明朝却收不到太多的税(清朝笑了……)。
  而掌握白银贸易(说白了,就是白银控制权)的在外是西方殖民者(西班牙、荷兰),在内是江浙海商(海商买办化了)。内外勾结,不仅蛀空了原本属......
  -----------------------------
  高亮
  21.7(27)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张居正死后,明朝历经万历、(一个短命的朱常洛)、天启、崇祯,终于亡国。对于这三位皇帝,《明史》上是这么写的:

  万历不理朝政爱敛财,连续28年不上朝。天启是个木匠,还任用奸阉魏忠贤。就崇祯励精图治,却难挽败局,最终大势去矣,呜呼哀哉。

  有宋史为前车之鉴的我们,将用什么方法解读这段历史呢?

  很简单,和研究南宋一样。楼主还是关注那两条。第一,这三朝有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第二,这三朝的财政状况如何?

  为什么关注这两条?

  因为在史书上,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被扭曲,一个人的事迹可以被改写,一个人的名誉可以被捧到天上或踩到泥里,但是农民起义的记录和国家财政的状况是编史人无法也想不到去篡改的。这就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

  并且,农民起义的情况直接反映了平民阶级的利益,而财政收入直接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经营状况。抓住这两条线索,再去看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会清晰许多。

  农民起义:

  万历朝,没有。

  天启二年,河北、山东白莲教起事,聚众三万人。

  天启七年七月,陕北王二起义。

  崇祯元年,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起义。高迎祥在陕西起义。

  崇祯二年,李自成在陕北起义。

  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西起义。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破北京城,崇祯自尽。

  财政:

  万历前期(张居正时期)开始实行一条鞭法。张居正死后万历征收矿税榷税。打赢三大征花了一千三百万两银子。万历四十三年开始重修烧毁的三大殿,修到天启二年暂停。万历四十七年在辽东打萨尔浒战役输了。如此频繁地烧钱,然而万历死时还留有七百万两银子。有首诗说,神宗在位多丰岁,斗粟文钱物不贵。门少催科人昼眠,四十八载人如醉。

  明光宗朱常洛刚废掉废矿税榷税就挂了。

  天启前期把万历的底子都投入辽东浪掉了,后期恢复万历榷税制度,孙承宗修了宁锦二百里正面防线,毛文龙开始经营皮岛的敌后武工队,天启五年继续重修三大殿修了两年修完了,又烧了一通钱,财政却依然坚挺。

  到了崇祯时期,减免盐课和商税,钱第二年就不够用了,陕北大旱,连赈灾的钱都掏不出来。崇祯这十七年处处透着穷逼二字,无奈做了两个改革,减免军饷,裁撤驿站。于是宁远守军的军饷拖了四个月,士兵哗变,辽东巡抚无奈自尽。一个驿站小吏失业了吃不上饭,也投入起义军,他叫李自成。

  总结一下,万历朝的治理反倒是最好的。财力雄厚,农民安宁,真有太平盛世之感。天启前期治理出现问题,而后期国家重回正轨,在辽东战场由被动挨打转入相持,甚至能够发动局部进攻。而崇祯朝就是亡国之朝。

  这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从万历末年到崇祯开国,这几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21.7(28)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万历末期连续出了著名的“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案,背后都牵扯到一个神秘组织,东林党。

  东林党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百度百科: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到此打住,不用看了。请问看官,看见“江南”“士大夫”“官僚集团”,跟着楼主看了这么多帖子的你想到了什么?

  没有错,他们又叫精英阶级。从南朝的世家大族和中世纪庄园,到南宋的官僚地主集团,他们又回来了,这一次他们披上的外衣叫东林党。这里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但是这就是事实。

  明朝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朝代,在这个朝代的中后期出现了教科书上写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机工出资、机户出力”的雇佣生产方式,在采矿业(银矿)和丝织业(奢侈品丝绸)这两个行业最为突出。

  下面楼主来不负责地说一说“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这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

  这不是废话吗,具体是哪一项自然科学呢?其实,是天文学、航海术、造船术、指南针、制图学的发展。

  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隋炀帝在张掖焉支山举办了世界第一届世博会以后,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奢侈品名声远扬,丝绸商业之路彻底打通。中国的奢侈品大量出口,远销至欧洲,是欧洲贵族梦寐以求的珍宝。

  中国在宋代便已经具备了建造大型海船的能力。宋时多为民间活动,明朱棣时期组织了七次郑和下西洋,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从中国到日本,到东南亚,到印度,到非洲的海上商业航路。后这些科技点被阿拉伯人盗取,通过摩尔人最终到达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手里。由于阿拉伯人垄断了丝绸之路贸易,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从海上探索新地图,又叫地理大发现。西班牙人征服了南美洲,发现了南美洲的大量银矿,从此变成狗大户。银作为贵金属有天然货币优势,西班牙银币很快成为全球通行的货币,当然也包括中国(中国人把它们熔掉用)。

  当随便拿出点什么就能当奢侈品卖出去的中国遇到了人傻银子多的西班牙,国际贸易就开始了。西班牙的需求大大刺激了中国茶业、丝织业的发展,离海近还有钱的江南官僚地主也就是后来的东林党纷纷转型大资本家,大量生产茶叶和丝绸,雇佣关系顺应而生。转了一圈回来了,这就叫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社会科学的进步。

  明朝的商业税和矿税一向是比较轻的。银矿这种东西名义上就是皇帝的财产,从明太祖时期就办国有企业开矿挖,一年也收不上多少钱,没挖几年国企老板报告说矿脉挖干净了,皇帝也就不管了。实际上呢?都贪进了黑心老板的口袋里。商业税一开始是三十税一,本来就低得想哭,商人们偷税漏税的技能点还都点满了,给几个小钱贿赂一下基层官吏就能大摇大摆地过关。这些事情在平时没人会注意,也没人去查。但是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业税收入越来越少。再加上万历三大征急用钱,财政紧缺,就得把这些被偷漏掉的钱要回来。

  但是万历知道,用正常的官僚系统去收钱,这些官僚本来就是大商人煤老板,绝不可能配合皇帝收上来钱。所以万历动用了另一套体系,这套体系跳过了层层盘剥的官僚,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就是太监。
  21.7(29)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大概从万历时期就开始了。

  可以这么理解,东林党是大地主大资本家的代言人,而太监们则是皇权的守护者。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所谓的“人民与罪恶的监矿使、税监的斗争”,大家不免会产生怀疑。

  但是楼主也要说,这是一个从根就烂掉的国家,基层官吏包括太监都腐败掉了,不能断定没有太监借此权力横征暴敛。

  但是!楼主更要说的是,在那个精英阶级大地主大资本家垄断了舆论的时代,任何的矛盾冲突都会被放大,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万历二十九年,苏州丝织品商人葛贤抗税不给机工发工资,引起机工抗议,然后带领机工包围税署,打死七名税吏,火烧税监住宅。此事在全国引起轰动,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税监害人之说,奏折雪片一般飞向万历案头,都是抨击商税祸国殃民、劝诫皇帝藏富于民的言论。而葛贤杀人放火是大罪,关了几年就放出来,毫发无伤。

  用现在的例子来说吧,就好比“震惊!五旬老太为生计向警察下跪”的新闻,一时引起全网热议。实际上人们根本不知道那个大妈闹事是为了多讹拆迁款,跪着其实是死死咬住民警同志的大腿。

  所以万历根本不想上朝,一方面他腿脚不好,另一方面他看见这帮大臣就烦。

  而受到皇权威压的大资本家们经此事件,也发现了控制权力的重要性。东林党应运而生。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自称“清流”,影响天下舆论。

  总之万历这一朝安稳地过去了,他尽管没能也没法阻止东林党产生壮大,但是他能做的都做了。

  楼主之前说了,《明史》是精英阶级编的历史,是不可信的。

  那么可信的是什么呢?可信的反倒是流传于民间的小说演义、说书故事。因为这些才是草民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传至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哪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得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醺醺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樵史通俗演义》
  21.7(30)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随后紧接着就是明末三大案。对于这三件疑案的分析,相信别人早就做过了。楼主直接说结果吧。

  梃击案,太子确立,东林党押宝太子成功。

  太子继位,是为光宗,起用东林党,大发辽东军饷,废除矿税榷税。

  红丸案,光宗驾崩,上任刚一月。内阁首辅方从哲(反对东林党)被逼退。

  天启朱由校即位。移宫案,16岁的天启被迫与养母李选侍分开,李选侍被赶出宫。

  东林党借助三大案成功挤走内阁首辅,废除矿税商税,夺得朝政大权。

  东林党上任之后干了什么呢?一年时间内,他们浪掉了万历多年辛苦积攒的七百万两白银,弄丢了辽东重镇沈阳和辽阳,辽东辽西的领土全部沦丧,还弄出了白莲教起义,几万人造反。满朝权臣皆为东林一党,天启皇帝竟如摆设,多次下诏警告却无人理睬。

  天启皇帝虽聪明绝顶,有天赐奇才,却无处施展。

  还好天不亡大明,上天给明朝带来了最后一根中流砥柱。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忠贤。

  魏忠贤是泼皮破落户儿出身,在赌场中练出了超强的心算能力和记忆力,识不得几个字,中年自宫入宫,伶牙俐齿机敏善辩,精明能干手段毒辣,是个狠角色。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对皇帝负责,对大明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整个国家负责。

  21.7(31)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魏忠贤与天启的乳母客氏是“对食”,名义上的夫妻,看着朱由检长大。在移宫案里站在李选侍一边,被东林党赶出宫,天启便给他一个任务让他修万历和光宗的陵墓。

  魏忠贤是个理财高手,精明能干,很快完成了任务,还节省出一笔花销。魏忠贤的能力被天启注意到,便逐渐委以重任。天启二年,魏忠贤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于此同时,天启把他能掌握的最强大的武器交给了魏忠贤。这就是东厂。

  独立于那套完全腐朽掉的官僚系统之外,东厂是专属于皇帝一人的情报机构。借助着东厂,天启与敌后作战的毛文龙搭上了线,并掌握了辽东的重要情报。并且天启恢复了嘉靖年间太监监军的制度,绕过官僚系统重新获得了对军队的监视权。

  官员们不管是不是东林党,对太监的反感是一致的。要想铲除东林党,必须在官僚系统中制造矛盾,让一部分官员倒向皇权。很快机会来了。

  天启三年,这是京察之年。京察是对在朝百官进行考察,一次大范围的人事变动。东林党借此机会大肆进攻试图排除异己。东林党的风格大家都懂的,他们自称“清流”,只有自己是君子,别人都是小人。要说那些官员都说有头有脸的人物,天天被人指着鼻子骂小人能忍吗?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反对东林党的大臣开始与魏忠贤合作,后来被骂成“阉党”。至此,官僚集团彻底分裂,天启可以动手了。

  东林党要人汪文言被捕入狱,罪名是受贿。不用问,他就是受贿了,明朝的官僚系统整个都是黑的洗不白。借着汪文言的供词,一大批腐败的东林党人被捕,其他的被革职。

  清理掉这批贪官污吏,天启的财政重归正常。天启三年开始每年投入600万两银子修建关锦防线,东厂的情报人员潜伏于辽东,毛文龙在后方骚扰,三方配合取得了天启六年宁远保卫战的胜利。这是大明在辽东战场一扫颓势的初胜,军民人心为之一振。这一年八月,努尔哈赤伤势恶化而死,后金陷入分裂,天启皇帝决定吹响反击的号角。

  但是前线的袁崇焕按兵不动,一些史料说他私自与皇太极议和。皇太极稳住了袁崇焕,决定先拔掉毛文龙的据点。后金威胁朝鲜,朝鲜带路,八万大军开上云从岛展开激战。天启下诏袁崇焕出兵相救。袁崇焕与毛文龙不和,上书抗命,拒绝救援。天寒地冻,大海结冰,魏忠贤派出的补给船无法赶赴前线。毛文龙率两万人艰难抵抗,最终获得惨胜。皇太极的部将阿敏见久攻不克,便放弃毛文龙率兵直扑平壤,打算当朝鲜国王。朝鲜国王吓得坐船跑到海上,飞书向大明求救。

  看官,请问。

  这是一个背叛了大明的国家,差点断送了整个辽东的战局。

  但是他有难,救还是不救?

  天启的回答是:“还速谕毛帅相机应援,无怀宿嫌,致误大计”。

  当然要救。朝鲜是毛文龙的大后方,长期为皮岛提供粮食和补给。一旦失去朝鲜,毛文龙的皮岛绝难独存。从这一处决断,我们可以看到天启帝与魏忠贤的杰出战略眼光。

  但是,毛文龙自身难保,怎么救啊?

  当时是冬天。正月。毛文龙率领几千残兵,毅然进军朝鲜。他们的补给线早已断绝,连续的作战消耗着他们的战斗力,在极北苦寒之地,衣不蔽体,赤脚而行,弹尽粮绝,遂割死尸肉果腹。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屈不挠,殊死搏杀,在银杏江畔连取三次大胜,在千家庄一带展开主力决战,斩敌六千余级,最终取得了抗金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而袁崇焕一边,皇太极端掉了袁崇焕修的大凌河堡,包围锦州,采取围点打援战术。袁崇焕几度派兵救援,惨败而归。皇太极包围二十四天,终于撤军。

  通过魏忠贤的东厂得知前线战况,天启决定撤掉袁崇焕,并且增派了给毛文龙的粮饷。

  然后天启就死了。

  21.7(32)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史书上说天启“暴病而亡”,年仅23岁。一代雄主就此陨落。他执政短短七年,却创造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迹。铲除东林党,整饬吏治,改良财政制度,在辽东站稳脚跟。

  天启临终前,把弟弟朱由检叫到床边,拉着他的手说:

  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然而天启朱由校不知道,他的弟弟此时心里还在嘲笑自己被奸阉所误。朱由检是正人君子,勤政爱民,这没有错。但是他太单纯了,出于对“道德”的极端崇拜,他对名声极臭的魏忠贤非常痛恨。是的,魏忠贤的名声当时就臭了,但是他自己不在乎这些虚名。

  但是朱由检在乎。

  朱由校以为魏忠贤想要篡位,天天睡觉都要带着剑。而魏忠贤守着天启的棺木哭了好几天,连声音都哭不出来了,就对着棺木发呆。崇祯开始小心翼翼地拔除魏忠贤的属下,试图一点一点地夺走他的权力。魏忠贤何等聪明,一眼就看出崇祯的想法,知道自己不被皇帝所容,屡次提出辞职。崇祯以为这是试探,假装挽留,等自己信任的官员都提拔上来了,才允许魏忠贤辞职,让他去凤阳守陵。

  魏忠贤去凤阳路上,东林党人趁机弹劾,崇祯要捉拿他回京城,魏忠贤得知消息自缢而亡。

  魏忠贤死后遭分尸。阉党尽遭处死抄家。坊间传说魏忠贤家财万贯,然而抄家时都不翼而飞,又有传说曰魏忠贤把财物装四十大车运回老家藏匿,然而终未证实。事实证明,魏忠贤一死,崇祯马上陷入了财政危机,从阉党家里查没的财产没能挽救危局。反观李自成随便搜一搜就从京官家中搜出七千万两白银,够把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哥仨一块砸死两回。

  失去了天启和魏忠贤的支持,插在后金要害之处的钉子一品大员毛文龙被二品袁崇焕随随便便就斩了,从此辽东尽失。皇太极绕过蓟州直奔北京,在北京城外烧杀抢掠了一圈,袁崇焕这才来救。百姓纷纷说袁崇焕通敌,崇祯也知道这人其实不堪大用。最能打的猛人满桂被袁崇焕的兵放冷箭射伤,带着箭头去给崇祯看,上面还刻着袁督师的名字。崇祯忍无可忍,杀袁崇焕,明朝百姓争抢食其肉。

  没钱赈灾,也没钱发军饷去镇压,陕北流寇闹翻天了也没办法。军队走半路没钱了,一哄而散,就去加入起义军。

  主力这头压制完起义军,那边后金又来了,赶紧过去驰援。等到了辽东,皇太极早就骑马跑了,那边起义军又从山沟沟里冒出来……

  要钱是没有的,重新收矿税商税更是不可能的,就算亡国也不会给你钱。那就只能加大农业税,农民们更活不下去了,一波一波地起义,此起彼伏。

  大凌河堡之战,皇太极围城,祖大寿弹尽粮绝,一万人投了后金。

  孔有德驰援辽东,半路粮食耗尽,一个士兵偷了只鸡。想不到这鸡是东林党大地主王象春家的,王象春买了豪宅天天吟诗作对结交名士,庄园遍布全国。王家家仆把士兵抓住,用箭扎穿他的耳朵游街羞辱他。士兵羞愤潜入王家领地杀掉家仆,王象春之子不肯罢休,孔有德无奈只能将士兵正法,全军激荡悲愤。李九成劝孔有德造反,孔有德犹豫不决。李九成说:“毛文龙将军带两百孤军,跋荒涉海,历经万死以复疆土,却蒙冤而死。我们不过是朝堂上那些案上鱼肉,这个国家还值得我们为之尽忠吗!”于是孔有德反。

  孔有德在山东打了一圈,他是大明精锐军队,守城的菜鸡没人是他的对手。他轻松获得了几百门大炮,然后北上投后金去了。

  崇祯八年,后金改清。

  崇祯九年,朝鲜降清。

  十一年,清掠夺济南,全城焚毁一空,百姓死伤十七万人。

  十二年,李自成出山,带领十几万人。

  十三年,清军再次包围锦州。

  十四年,洪承畴救锦州。李自成攻克洛阳。

  十五年,洪承畴全军覆没,无奈降清。

  十六年,明军大败于李自成,孙传庭战死。

  十七年,李自成称帝,号大顺。崇祯派李建昌率兵出战,刚出北京城就降了李自成。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开始攻北京城。

  崇祯省吃俭用,把宫里的金银器皿都卖了,没钱。

  他放下皇帝九五之尊,去哀求大臣们捐钱,满朝文武一毛不拔。内阁首辅捐了五百两,其他人也就几十两,反倒太监们捐的多,老太监曹化淳捐了五万两银子。

  大臣们早就草拟了一份迎接大顺皇帝的名单。三月十八日早朝,大臣们没有讨论如何守城,还在讨论应该用谁贬谁。崇祯看着这些大臣,一句话也没有说,在桌子上写了六个字。

  文臣个个可杀。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大顺军入城,北京陷落。

  崇祯前往紫禁城后面的景山,找棵歪脖树上吊了。临死前他自言自语:“大明江山,奈何亡于朕手?”太监王承恩听了,感伤道:“若忠贤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无言,偷偷派人收敛魏忠贤骸骨,在西山碧云寺修墓立碑纪念。

  南京的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要为魏忠贤翻案,重印他编纂的《三朝要典》。东林党人纷纷起来反对,一时谣言四起,比如朱由崧采童女炼春药荒淫无道。于是军心涣散。

  清军南下,将领多不战而降。

  四月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史可法殉国。清军屠杀扬州人民,杀了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五月,清军逼近南京,柳如是劝东林党领袖、礼部尚书钱谦益与她一同自尽殉国。钱谦益走到水边,试了下水,说道:“水冷,不能下。”一日,他忽说:“头皮痒的厉害。” 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
  @nonoz2003 2017-05-07 06:49:29
  看的真让人生气
  -----------------------------
  明史这一段是最令人痛心的,从万历到崇祯短短24年就被祸害没了,家亡血史。
  随便说说16,怎样抹黑一个人。

  东林党最拿手的就是干这个。他们的手段放到今天来看,仍然不过时。

  非常简单。

  第一步,针对这个人的私生活。不管这个人的形象再伟光正,如果听到他吃春药的传闻,恐怕人们再提起他来,就会有一丝戏谑。

  第二步,针对他的性格。若他强硬就说他毒辣,若他平和就说他懦弱,若他刚直就说他冷酷,实在不行还有玩物丧志。再编造一些脍炙人口的事迹,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第三步,说他杀了人。或暗杀,或有意相逼,或无意害死,总之因为这个人有很多人死了。没有人会喜欢杀人犯。

  有这前三步,后面再说什么都有人深信不疑了。

  天启吃春药,魏忠贤与客氏有染,天启不务正业玩木头,魏忠贤贪财腐败性格阴毒,天启不理朝政放任魏忠贤专权,魏忠贤大害忠良屠杀异己……大体如此。
  21.7(33) 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从西周井田制的瓦解开始,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直到明末,从未停止。

  但是土地兼并其实是表象。在农耕文明时代,最主要的产品是粮食。而精英阶级争夺土地,是因为土地是粮食生产所必需的资源。

  或者说,土地在农耕文明时代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精英阶级掠夺利益通常以土地兼并为主要手段。

  再或者说,圈地种田赚的多,精英阶级就都去圈地了。精英阶级圈地不是为了那块地,是为了赚钱。

  如果圈地种田赚得少,开工厂赚得多,精英阶级就会转行去开工厂。

  因此我们看到明末的土地兼并其实并没有前朝严重,因为此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工商业成为赚钱的大头,精英阶级从大地主改行当大商人资本家,对土地的争夺也就没有那么猖獗。

  这一节是中国古代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行至明末也将结束,清朝与近代史部分会在后面的国际关系部分(如果楼主写的话)再加叙述。最后,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史做一总结。

  历史是循环的,但是历史是螺旋上升的。

  从西周到秦末都是精英阶级士大夫贵族的时代,然而秦末平民阶级第一次展现出伟大的力量,与精英阶级联手推翻了统治阶级秦王朝。之后平民阶级与精英阶级单挑获胜,建立了西汉,这是第一次精英阶级大换血。

  西汉亡于谋权篡位的世家大族。

  从东汉到南北朝都是精英阶级世家大族的时代,北方的民族大熔炉孕育出崭新的陇西贵族集团。平民阶级与陇西贵族合作,推翻了统治阶级隋王朝,打倒了南方世家大族,建立了唐朝,这是第二次精英阶级大换血。

  唐朝亡于割据分裂的官僚地主。

  从五代十国到元末都是官僚地主的时代。元朝的统治阶级与精英阶级站在一起,平民阶级奋起反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打二战胜了统治阶级和精英阶级,建立了明朝,这是第三次精英阶级大换血。

  明朝亡于自私自利的官僚地主商人。

  看看真正由平民阶级建立的王朝吧!强汉,盛唐,大明,这三个王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中国的语言叫汉语,中国的街道叫唐人街,中国的颜色叫朱红色。

  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之源泉,不来自骄奢淫逸的晋,不来自懦弱避战的宋,不来自落后压抑的清。

  中国人夸耀自己民族的历史,会想起卫青霍去病北逐匈奴三千里的豪迈,会想起张骞通西域三十六属国的卓绝,会想起大唐万国来朝的威严,会想起郑和七下西洋的隆重。我们很少怀念春秋战国,却扼腕于王莽篡汉。我们不曾缅怀宋齐梁陈,却悲哀于安史乱唐。同样是朝代的覆灭,南宋的倒台远没有明朝的败亡来得惊心动魄而沉痛愤慨。

  因为这三个朝代,是平民阶级胜利的朝代。

  人民,只有最广大的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21.8 精英阶级的意义

  那精英阶级是干什么的呢?

  开始写这一节的时候楼主是很感慨的。

  在之前写西方精英阶级与统治阶级关系的时候楼主需要查阅资料,不小心看到了某乎上的一个问答,中世纪到底有多黑暗?

  众说纷纭,然而令人发笑的是这样一种答案。

  中世纪不黑暗,因为中世纪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中世纪的绘画技术高超,中世纪的教堂建筑富丽堂皇,中世纪的神学研究博大精深……

  而更可笑的是,这种答案下方还有很多赞。

  楼主在一开始就说了,就算人类倒退回农耕文明,精英阶级的生活照样那么优渥。这种西欧贵族生活美滋滋的证据只能反衬西欧中世纪贫富差距多么触目惊心罢了。

  人类科学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分支。楼主在之前阐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那么人文科学归谁管呢?

  精英阶级引领着人文科学的发展。

  精英阶级自诩为精英,当然要有不一样的艺术品位来凸显他的高人一等。在服装上他们用奢华的绣花和昂贵的首饰打扮自己,在饮食上他们苛求食材的稀有与烹饪技法的精细,在住房上他们务求外部高大威严而内部精美别致,在出行上他们有装潢豪华的马车和声势浩大的仪仗队……不光有物质上的先进,还要有文化上的与众不同。琴棋书画诗酒茶,衍生出无数艺术派别,都离不开精英阶级的推崇。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带来了精美的刺绣,带来了华丽的首饰,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八大菜系,带来了园林大院斗拱飞檐。唐诗宋词,琴瑟琵琶,这些上层社会的奢侈玩具都离不开精英阶级的财力支撑与审美力引领。精英阶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精英阶级引领的不仅有文化,还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还记得西周井田制瓦解时,谁首先发明了地主-农民制度吗?是精英阶级。还记得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时,是谁先发明了资本家-工人雇佣关系吗?是精英阶级。工业革命时率先办厂引领机械大生产的是精英阶级,洋务运动时打出自强求富旗帜的民族资本家也是精英阶级……

  由于精英阶级的逐利性,他们会自发地追随先进的生产力,发明顺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因此在每一个人类文明形态的开端,冲在最前端的一定是精英阶级。从这个角度看,精英阶级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因此楼主把他们叫做“精英阶级”,是因为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他们确实是精英。

  总之,精英阶级对于人类来说,有两条重大意义。

  第一,精英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精英阶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

  ……

  等一下。

  ……

  ……

  怎么有点眼熟?

  ……

  ……

  ……

  ……

  其实上面这两条再加一点,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yletpkki 585楼 2017-05-08 14:43:00



  
  —————————————————
  耕地红线绝不能被突破,中国粮食必须足以自给
  
  这个帖子好像被推荐啦,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21节整章题目为无限黑暗,即将迎来尾声。希望这一节可以让大家对精英阶级有更深刻的认识。

  楼主正在整理总结全章内容,随后即将开始变数篇,敬请期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