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锅盖说一句:孩子前三岁正确的引导确实要比散养要好很多很多

  举几个散养的例子,只能说他们的家长太低估人性了,在适合树规矩、养习惯的年龄选择了顺应孩子自由的发展,结果家长自己已经无法应对孩子经常闯的祸事。而二胎政策开始,又把希望寄托于另一个孩子。嗨……悲哀!
  
  下面要八的这位是散养小森。小森是个男孩,我教他的时候,已经非常顽皮了。课间活动常常惹乱子,而且不是小打小闹那种。把人摁倒踹肚子、用水杯打别人的头……为此我让他留在教室里一段时间,但就是这段时间班里连续出现丢东西的现象,班里小朋友指证他,他死不承认,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在我们询问期间,他上了趟厕所,不一会儿小森爸爸就来了。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是因为小森刚才谎称上厕所,实则用电话手表联系家长(注:我们要求电话手表在学校里不能随便使用的,除非有很急的事情,而且老师不在学校。)
  小森爸爸来了后,冷着一张脸问我孩子说怎么有人冤枉他。我让指正的同学将原话告诉转述给小森爸爸,又结合指证同学说的时间查了教室里的监控,他孩子的行为正好被拍得清清楚楚。小森爸爸这才换了一张脸,有些尴尬的说不好意思总是给老师添麻烦,孩子回家后一定严加管教,让我再给小森机会。

  
  鉴于之前也听以前的老师说过他爸爸的情况,我就和他妈妈联系了一下。小森妈听到事情的经过直接请假来到了学校。在我们的交谈中了解到,小森断奶后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小森爸爸白天在家睡觉,晚上出去拉建材。小森妈妈工作忙,情况好一些的时候晚上六点去婆婆家吃顿饭,接着陪陪孩子,有时忙的时候两三天见不到孩子。孩子吃喝拉撒睡全在奶奶家,二老待孩子非常溺爱,自小爷爷就教育他,如果别人打你,你一定狠狠地揍回来。但往往都是小森先动手。为此,上幼儿园时,小森妈妈就经常被班上的家长找门子。
  
  小森妈妈还提到,由于孩子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所以不允许小森妈妈教训孩子。一次吃饭,小森妈妈因为小森动手打奶奶,用筷子敲了孩子的手,结果被小森的爷爷奶奶一顿劈头盖脸地挖苦。
  我在谈话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能不能接小森回家生活,最起码回家睡觉。小森妈妈支支吾吾地说情况不允许,还不成熟。但又转而说道,这个养得不好,想再生一个。我非常震惊地提醒不要放弃对小森的教育,孩子毕竟才10岁,她也以我不了解小森爷爷奶奶对小森的感情而结束了这个话题。
  现在的小森,依然是各种说谎、打人,为此同学们都很孤立他。很多家长在我面前说过小森打他家的孩子打得特别凶。因为小森打人的事,我们学校领导也找过家长做了深刻地谈话,班里也经常为此开班会设班规,私下里我也经常和他谈话,但都无济于事。现在的小学阶段对于这样的孩子真的是很难管理,因为是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不能开除他、不能歧视他。作为老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他,还不能在言语上过激地处理。只能靠正面转化。
  
  再说一个散养小林。上次八的小森学习上还可以,是个行为偏差的学生。而这个小林的学习情况真是一言难尽……小林的爸妈自孩子出生就以发展孩子的天性为主,和小林妈妈交谈时得知,孩子小的时候往墙上乱涂乱画,在花园里随便捡起东西往嘴里填,喜欢看电视就让他看……总之,小林的童年没有任何规矩与原则,完全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小林爸爸酷爱玩电脑,更是在小林两三岁时抱着他玩电脑游戏。
  
  上幼儿园起,老师就提醒小林家长,孩子上课坐不住,也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小林妈妈觉得事情并不严重,还以孩子在家看电视时很安静来怼老师,要求老师多提升课堂的兴趣点,像动画片一样孩子就喜欢了。
  
  结果别人孩子上幼儿园唱歌跳舞画画背儿歌,而小林就在一旁玩自己的,肢体不协调,画画不行,东西更不会背,最关键的是他还不学。但是他家长却在一直等孩子自己开窍。我们一般的家长遇到孩子有这么多问题早就坐不住了,不会画画就在家陪孩子画一画,肢体不协调可以带着去广场上调广场舞……但是,小林妈妈觉得工作一天太累,实在不愿意为孩子付出心血,就以“快乐教育”为借口。但是,孩子回家是快乐了,放学后自己想看电视就看电视,饿了吃点东西,吃完了再看。可是,小林在学校能真正快乐吗?
  
  一年级时小林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没有养成,背诵的作业总是做的马马虎虎,由于总是勉强背过,所以第二天到学校就忘得差不多了。打电话找小林妈妈,她总是用很惊讶的语气说:晚上都背了,怎么回事,这孩子就是反应太慢了。其实,小林并不是无药可救,只是该养成的习惯统统没有养成,慢慢积累才导致的。三年级的小林数学和英语已经不及格,语文也是勉强及格。小林妈妈开始将希望投放到一对一辅导上,老师换了好几轮了,还是不见效果。所以,这次期末后打算放弃小林。然后呢……再生二胎……最后,她也没认识到是家长不负责任。而作为小林的几届老师都跟他家长反应过教育的理念要改变,家长的懒惰固执的可怕,将所有问题都推向一个一直懵懂无知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的孩子。
  
  好久没来更了,整个七月份都在走走停停中~作为教师来说,最美的莫过于两个假期可以调整自己,去喜欢的地方静静地呆上一段时间。

  就说说眼下浮躁的兴趣班吧!还是以实例来说明。
  我们班上有个女孩儿小赵很聪明,脸蛋儿肉肉的很可爱,她是属于那种老天爷赏饭吃的,课下不努力只在课上听一下就能轻松得A。
  小赵的父母算是文化水平比较高,一个硕士一个本科。自孩子上一年级就报了舞蹈~古筝~英语~绘画的特长。周末两天孩子和家长都在赶课中。什么概念,就是这孩子像个机器,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到了周末去兴趣班,全年基本无休。
  小赵不是个勤奋的孩子,对于课上的知识课下是很少巩固的。一二年级知识浅显,成绩上没有造成影响,但到了中年级就开始力不从心。最明显的短板是口算速度和生字听写和英语背诵。而这些都是基础,是学科的基本技能,也是学习的重点。
  小赵的父母在兴趣班上有高度的默契,他们俩是从农村上来的,小的时候没接触过兴趣班,现在有了条件,就要全部补给孩子。小赵平时活泼好动,对于这些兴趣班也很喜欢,但是,仅仅是喜欢而已。学校里也有一些民乐~舞蹈~绘画等社团,小赵也参与其中,但在里面的表现平平,用社团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看不出她已经学了好多年。
  由于小赵常年忙碌,她没有时间来沉淀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时间去进行内化,更没有时间去深入读书。不管是学校知识还是兴趣班的,她都表现出一种马马虎虎的状态。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最终的收获没有成正比。
  这些年的兴趣班遍地开花,甭管学什么特长,最后都能捧回奖杯或者金奖证书。家长在给孩子报班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跟风,这个“力”不是你家的财力,而是孩子的接受力和吸收力。
  切勿因过度重视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本末倒置,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给落下。
  兴趣班是个好东西,但要看你怎么上了。
  
  发一个快乐学习理念的坑~
  西方教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德国家庭教育中的严谨,感兴趣的可以搜搜德国家庭的62条教养规则。普通家庭足以借鉴了。还比如说,美国家庭教育中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尤其是爸爸的那个部分,需要我们中国爸爸好好学习……
  我想,其实家庭教育上别以偏概全,它也没有一个界限,看到别人好的方面觉得适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就拿来琢磨一下,转变成自己的教育方式再带给孩子。
  快乐学习理念的风潮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家长中传扬开来,以至于下班回到家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的家长;常常在家盯着手机给孩子一个IPAD各玩各的家长;以工作为借口,错过孩子一个又一个成长敏感期的家长……在和他们交谈的时候,从他们的口中都能听到“快乐学习”。
  他们打着学习长大无用、情商最重要的外衣,打着让孩子好好珍惜童年、使劲玩耍的借口,任性地让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用不成熟的方式撞壁……
  作业书写质量是其次的,保量能完成就很不错了;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和复习、查找资料、探索活动这样的作业更是视而不见;行为偏差也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屡屡出此现……
  其实,孩子们的世界也是一个小圈子,尽管他们才小学阶段,但你很容易发现他们是以固定的群体划分。优秀的、中等的、中等偏下的、当然也有最差的。
  其实,真正的快乐学习理念是对的。如今它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课堂,现在的课程改革很是频繁,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老师教得更自如,让学生学得更快乐,即打造生本愉悦的高效课堂。
  那么在家里如何地去进行快乐学习呢?
  先讲一个案例:
  小利是一个颇有主见但行为稍有偏差的男孩子,他的父母皆是地方处级干部。小利爸爸官位大一些顾不上家,小利妈妈负责打点孩子的一切。
  小利妈妈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不想让小利过早的融入学习的环境中去,至使小利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习习惯很差。小利放学由老人来接,路上他总喜欢跟妈妈打电话进行沟通学校里一天的事情。小利妈妈与孩子间在情感沟通上亲密无间,从来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指责孩子或提出很高的要求。时间一长,小利看到不管拿回什么样的测试成绩,父母对他的试卷并不敏感,学习上更加散漫。
  当小利的妈妈看到孩子二年级的数学考到了C,她才开始觉得不对劲。于是,动用权利找到领导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个新班主任也就是我。
  说实话,我是一个不太一样的老师,我不喜欢单纯看面上的学习成绩,而是更热衷于分析每个孩子成绩的背后。所以,学困生在我这里受的挫折可能会少一些,与其朝他们发火,不如实实在在地转变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但是,经验告诉我,这些学困生的形成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的父母也多是朽木不可雕也。所以说,这个职业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遗憾,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挺不错的苗子在他们父母手中浪费了。

  继续说小利。
  第一次和小利妈妈接触,就发现了不同于其他家长的地方。她喜欢把控谈话的节奏和话题。
  她觉得自己上学时比较辛苦,不想让儿子走老路,所以下班回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陪孩子玩乐高上。甚至觉得拼组乐高产生的成就感较之学习更易满足她和孩子。她在平日里极少和小利红过脸,对于小利产生的问题和错误,她总能分析出原因所在。比如说:孩子回家不写作业,要等妈妈回来才能写,她将此归结为一年级是第三次断奶期。允许孩子这么做。还比如说:孩子的书写很潦草,她归结为孩子创造力比较丰富,人比较感性,而且男孩子精细运动不如女孩,也允许小利继续如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