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漫无边际的琢磨
  曹操去世时四十岁左右的女人
  甄宓算一个
  她也刚好在曹操去世第二年被曹丕赐死了
  难道。。。。?
  这个假设太离谱了
  当时她是葬在邺城了
  。。。
  要是真是甄宓,该多传奇啊
  可以重见洛神的美貌
  想想就心驰神往
  
  大胆假设一下
  或者史书上说的都是假的
  甄宓真正喜欢的是曹操
  于是,在曹操死后自杀或被自杀
  然后曹丕把她和父亲合葬
  -----------
  
  估计今晚做梦都在猜这个谜
  
  
  不会是大小乔了
  年纪不对啊,都是公元170后的
  两姐妹年纪差不多啊
  而且小乔的墓在岳阳呢
  
  
  小乔墓照片一张,不知下面有没有小乔

  侍女还是有可能的
  估计不是殉葬,真要殉葬两个又太少了
  而且之前有人殉的墓葬,
  都是少女,最大也就二十五了
  不会有四十岁的了
  也有可能是地位不高的姬妾
  等我明天查查公元180年和公元200年左右出生的曹操姬妾看看
  。。。。
  
  
  
  
  汉代其实就不怎么殉人了
  有也是童男童女
  再么就是建陵墓的工人
  四十多岁的女人
  还是自杀的可能性比较大些
  小令说的也很有道理
  有时候地位不保,朝不保夕的
  要心气高的,真可能觉得不如死了好
  。。。。。
  这个应该不是被自杀,人数太少
  那种一般都要至少十几个的
  其实汉代开始废除人殉了
  虽然偶然还有出现,但不是主流了
  汉朝刘询在位时,赵缪王刘元要求16个婢女从死殉葬,
  在当时成了轰动的丑闻
  为这破事儿,刘元一族连封国的称号都给取消了
  到了提倡薄葬的曹操的这儿
  应该已经习惯不殉人了
  
  来了来了,更新最新的报道
  
  
  关于曹操墓的最新报道
  
  【内情】墓内发现的三具遗骸
  
   考古发现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石牌,
  会不会是曹操将其兵器赏赐给大臣,
  大臣去世时,将此物带到了自己的坟墓内?
  有记者提出了疑问:
  这个会不会是曹操大臣的坟墓?
  
   对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
  考古与古文字学家郝本性表示,
  墓中发现了多个石牌,都标有“魏武王常所用”的字样,
  而这些都是曹操生前贴身使用的东西,
  即使曹操将其赏赐给下属,
  也不可能将这么多自己常用的器物赏赐给同一个人。
  尤其是其中一个石制枕头,
  这种东西是不太可能赏赐给大臣的。
  
  墓中的男子年龄和身份,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鉴定过程当中,我们使用的方法非常专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王明辉,
  是进行人骨骨龄鉴定的专家。
  据他介绍,在曹操墓中发现一男二女,一共三具遗骸。
  其中,男性遗骸保存不算太好,
  只存留有颅骨上半部分和其他一些遗骨,
  对其年龄,只能判定为60岁左右,
  限于遗骨保留得少,很难对尸体主人的年龄再次精确。
  另外,一名女性被鉴定为生前50多岁,
  (这和之前的四十有出入)
  一名女子被鉴定为二十多岁年轻女子。
  王博士表示,根据科学鉴定,
  这几具遗骸的骨质疏松程度较小,
  证明主人生前营养程度均比较高,
  这与他们的身份相匹配。
  
  
  
  
  
  盗墓贼供出“魏武王”墓地之谜
  
  墓地被认定为曹操墓,与盗墓贼偷盗的两件文物有关。
  “曹操墓”所在地,原为一窑场取土点,
  被挖掘五六米深后遭到废弃,有村民在此种上了庄稼。
  2005年底,一村民在此浇地时,
  发现有一处地方水一直向下流,
  经查看发现那里有一个洞,
  推测下面可能是古墓;
  过春节时,有人发现该墓已经被盗,陆续被盗得很严重。
  当地派出所先后抓了5批盗墓贼,38人。
  2008年,安阳县安丰乡派出所从盗墓贼手中缴获三块墓内画像石,画像石上部有“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等字样,
  其下部为水陆攻战图场面。
  从画像石的铭文来看,墓葬规格相当高,
  应该为汉魏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
  在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石枕与刻铭石牌了。
  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御用”字样,
  刻铭石牌上也有“魏武王”字样。
  刻有“魏武王”的石牌再次拨开曹操墓的迷雾。
  因为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
  曹操生前为王,
  他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才被追封为魏武帝;
  这两处的“魏武王”完全与他死时的身份相符。
  
  虽然墓室曾遭到多次盗扰,
  考古人员还是找到了一些幸存的重要随葬品,
  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等多种质地。
  器类主要有铜带钩、水晶珠、玛瑙珠、
  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
  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
  
  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
  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
  其中8件圭形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
  在追缴到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
  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
  这些材料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这个墓里,发现石璧三个,圭一个。圭壁合一,
  是判断一个帝王陵墓等级级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负责挖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考古队队长潘伟斌说。
  据介绍,除上述器物外,
  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
  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
  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簿车”、
  “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
  “文王十子”等文字,堪称精品。
  
  
  关于两名女子,分别安葬在曹操墓后室的两个耳室
  
  
  
  【探墓】记者深入地宫
  
  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村南,
  两座蓝色的巨大钢棚尤为显眼,
  周围建有围墙,门口高高耸立的摄像头,
  随时监控每位人员的进出,
  还有多名手持微冲的民警巡逻。
  22日上午,经过努力,记者获准入内,
  深入地下15米,进入了曹操墓内。
  
  曹操墓位于南侧的蓝色大棚下。
  眼前,是一面深入地下的斜坡,
  沿着一边的台阶行走数十米走到尽头,
  高约3米的一道拱形门里面,就是传说中的曹操墓了。
  
  墓室包括一个前室、后室和四个侧室。
  穿过五六米长的一条过道,
  路过前室,正前一个大概10平方米的圆形房间,
  就是曹操墓室的主体——后室。
  但这里并没有放着传说的曹操遗骸。
  “遗骸已经转移走了。”一名考古工作人员说。
  地面上放着挖掘出的瓦罐等文物碎片,
  外面则覆盖有一层薄膜。
  “这是保鲜膜,防止文物在出土后被氧化”。
  
  墓室主室为穹庐顶,在主墓室的顶部,有两个洞,
  一个位于正上方,墓室顶部的中央,
  另一个则在南侧,直径都在1米左右。
  “很可惜啊,曹操墓已经被盗过,
  不少珍贵文物都不见了……”
  陪同记者的一名考古专家连连叹息,
  据他介绍,墓顶的盗洞应当是北齐时留下的,
  至于南侧的盗洞,应当是在2004年前后有人盗墓时留下的。
  4个侧室,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
  如何断定是当代留下的盗墓口呢?
  专家的一番解释让记者释然,
  原来,当考古人员进来时,
  发现墓内居然有盗墓者留下的火腿肠皮、
  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子等。
  
  墓室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小房间,
  考古人员称之为侧室。
  在最里面的两间内,
  一盏白炽灯下,
  数名中年妇女手持小铲子,仔细清理土层。
  丁阿姨是西高穴村村民,在约1个月前,
  她和另外几名村里的妇女,
  一起被考古工作队雇了过来,
  工作就是用铲子仔细清理土层,报酬是1天15元。
  
  值得一提的是,从斜坡进入墓室的地方,
  是墓室的东门,原来封门用的一块一块厚重青砖,
  已被考古人员打开。
  据考古人员介绍,仅仅一个东门就设有四道门,
  都是用24公斤的青砖堆砌而成,极为牢固,
  打开时,也让考古人员好费了一番工夫。
  
  
  
  
  【出土】曹操口含水晶珠?
  
  “挖掘工作是从去年12月12日正式开始的。”
  在现场,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告诉记者,
  在造价不菲的蓝色钢棚下,分别有两个墓地。
  其中,北侧的是1号墓,正在挖掘当中,
  是否为曹操的陪葬大臣之墓,
  或者有无其他的考古发现,尚待考证确认;
  南侧为2号墓,已确定为曹操墓。
  
   在出土的多件文物中,
  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珠,让潘伟斌印象深刻,
  “这是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他用“非常非常精美”来形容这颗珍贵的水晶珠。
  那么,它是不是曹操安葬时口中所含的物品?
  对此,潘伟斌表示,这个仍有待考证。
  另外,墓内还发现了大量的铠甲碎片,
  专家打算利用高科技复原曹操的铠甲,
  根据出土的人头骨,准备复原曹操的头部。
  
  曹操的战袍,曹操的容貌
  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和大家见面么?
  不妨拭目以待吧!
  

这样的颅骨复原应该很有难度吧

  目前又有人民大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副院长跳出来质疑
  此时认定曹操墓为时尚早,不要炒作
  其实,走到现在也不难鉴别了
  有很多考古发现可做旁证
  。。。。。
  既然遗骨尚存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做DNA鉴定了
  之前曹植墓就已经发现了啊
  来做个比对就可知是不是曹操了
  这是铁证了
  
  
  附上曹植墓的情况
  看看才子最后的居所
  
  曹植墓位于聊城市东阿县鱼山西麓,
  频临黄河,坐东朝西,建于魏太和七年(233年)。
  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
  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
  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
  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
  1700余年来,古墓沧桑,历经磨难。
  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
  
  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铭》载:
  北齐皇建年间,曹植的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帝恩准,
  在鱼山“复兴灵庙”、“雕镂真容”。
  在众古碑中,隋开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为珍贵。
  该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
  碑顶呈半圆形,石料较粗,为灰白色岩石质,
  有额无题字,但龛中,粗镂造像,因年代久远,
  造像面容已毁,只剩残迹。
  额背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
  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脱落57字,
  现存874字。
  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
  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
  另外,还有2方石刻也较为珍贵。
  其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
  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
  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
  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
  诗曰:
  “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
  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
  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
  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
  墓前现还存有清代题诗碑和民国时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曹植墓考古发现
  
  1951年6月,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
  墓室砖结构,墓壁采用三横一竖砌法。
  墓壁及顶部均抹一层厚约0.5厘米的石灰面。
  平面呈“中”字形,由外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组成。
  甬通与前室、前室与后室之间各有1道门。
  墓全长11.40米,前室最宽为4.35米。
  甬道长2.20米,宽1.47米,高2.24米,
  券顶、甬道口用砖平砌封堵。
  外门道深1.45米,宽0.20米,高1.41米,
  作为顺砖墙缝横砌封门墙之用。
  前室呈方形,边长4.35米,高4.80米,大跨度拱券顶。
  后门道深1.20米,宽1.65米,高1.96米,
  位于前室后壁偏北部,券顶,
  两壁中部偏西处砌有宽0.20米、高1.67米的凹槽,
  亦砌入顺砖错缝横砌的封门墙。
  后室长2.20米,宽1.78米,高3.31米,券顶坍塌,无后壁。
  
  棺木放置于前室中部,已腐朽,
  从廊迹上观察,应为单棺。
  棺内铺垫3层,下层为厚约3厘米的木炭灰。
  中层为豆粒大的朱砂,
  上层为剪成日、月、星形的云母片。
  尸体安置在云母片上,已腐朽,仅存部分骨骼。
  随葬器物共有陶、铜、石器等132件,
  除玛瑙坠珠和3件玉璜放置于道封门墙内侧外,
  余均放置于棺木两侧。
  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该墓室前门道高约3米处的墓壁发现一刻铭砖。
  该砖为墓砖,3面刻有铭文,曰:
  “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
  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
  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
  “太和”为魏明帝曹睿的年号,
  “陈王”为曹植生前最后封爵。
  
  墓葬发掘后,甬道、外门道和主墓室由于长期暴露,
  1978年9月28日,4.35米见方的主墓室
  及2.2米长的墓道自然坍塌。
  为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1981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建了墓基围墙,
  翻修了隋碑楼。
  1986年,国家又拨专款对曹植墓进行维修,
  使濒于毁弃的曹植墓,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
  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对曹植墓周围环境进行了拆迁改造,
  建起了1.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修建了陵门,改修了隋碑楼,
  增建了曹植纪念馆等。
  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曹植既然还有遗骨留存
  这父子DNA鉴定应该不是难事了
  
  
  曹植的遗骨有28节比较完整的,
  都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可惜的是唯独缺少头盖骨
  我们终究不能知道才子曹植到底是长什么模样
  真遗憾。。。
  
  
  
  小令说得是,真是看见墓就盗了
  盗墓贼管是谁的墓啊
  
  
  附上一张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古墓分布图
  大家看看,带上洛阳铲,在这一带挖
  怎么挖也不会落空啊
  多少古墓啊。。。。
  陕西,河南,,这都是不用多少技术就可以盗墓的地方
  墓葬太多了,实在是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