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11月29日上午,荆州谢家桥一号墓主棺正式开启。
  考古人员开棺后发现,棺内表面一层全是积水和丝织品,
  不太可能有保存完好的古尸,
  至少还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清楚棺内陪葬文物的大概情况。
  
  记者在现场看到,身穿白大褂、戴着手套和口罩的考古人员
  首先剥离了用于封棺的生漆,
  接着8个工作人员一齐用力,沉重的黑色棺盖被掀起,
  轻放在旁边地上。原以为密封良好的棺内竟然有一层积水,
  水中还漂浮着蛆壳和丝织品的残片;
  一幅有着红色绣花的丝绸平放在表面,完全遮住了下层的物品。
  考古人员没有急着掀开丝绸,往下一探究竟,
  他们用注射器抽取少量棺中积水,
  装在玻璃瓶内用于化验,以确定下一步的清理方案。
  考虑到现场围观人数众多,为了不影响文物清理,
  大约20分钟后,棺盖被合上。
  
   荆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刘德银告诉记者,这具棺木为榫卯结构,
  没有用一颗钉子。目前可以肯定这具棺柩是单层棺体,
  并没有人们此前所推测的内棺;棺内还发现了蛆壳,
  表明下葬时尸体就已经腐烂,再加上棺内的积水,
  不太可能有保存完好的古尸,可能仅存有尸骨。
  
   荆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滕壬生进一步分析,
  有两种原因可能造成墓主尸体腐烂,
  一是其死后下葬并不及时,
  在入棺前就已受到空气中的细菌污染;
  二是尸体的药物防腐工作没有做到位。
  
   荆州市博物馆馆长王明钦表示,
  清理主棺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特别是棺内丝织品的揭取十分困难,
  需要从上至下逐层整理,对主棺的清理工作将持续两个多月,
  而棺木的脱水时间将长达两年。
  棺内有没有墓主人的尸体和其他珍贵文物,
  尚待进一步清理分析。
  
  
  
  

满怀期待的准备开棺

  关于丝织品
  目前全国汉代古墓中发掘出的完好丝织品只有三批:
  一是荆州马山汉墓出土的丝织品,
  二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
  三是谢家桥汉墓内的丝织品。
  此前,在谢家桥一号墓主棺上,
  考古人员已揭取了4层精美的丝绸棺罩,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同时代保存最好、层数最多的丝绸棺罩。
  从主棺的初步发掘情况来说,棺内也保存有大量的精美丝织品。
  
  丝绸属有机物,富含蛋白质,极易腐败变质。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然而流传于世的古代丝织品极少,
  在地下水的浸泡下,古墓葬中的丝绸大多已粘连成一团"烂泥",
  稍稍触碰,往往就"灰飞烟灭"。
  如何将出土古丝绸绚丽的色彩保存下来,
  一直是世界文物专家潜心研究的难题。
  
   吴顺清研究员告诉记者,
  他们目前已拥有系列古代丝织品清洗、加固、修补的生物化学保护技术。
  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古代丝织品不仅得到彻底清洗、
  破坏较小,恢复其原有光泽度和外观,
  还可以折叠、卷曲、随意拿取而没有任何损伤。
  
  据记者了解,荆州市博物馆已成立由吴顺清牵头的丝织品工作小组,
  专门负责谢家桥一号墓内精美丝织品的整理和保护工作。
  这些丝织品完成清理、保护工作后,遗憾的是暂时不对外展出。
  
  
  
  这批丝织品目前还看不到
  不过马山墓中的已经修复好了
  给大家看看两千多年前的精美丝绢

精美的龙凤虎纹绣

  受人关注的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谜团,初步揭开。
  荆州市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墓主为女性,名恚。(huì)
  
  共清理出各类随葬品193件,
  其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湛,为同类墓葬所罕见。
  
  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介绍,
  清理小组对丝织品清理主要采取了揭取、清洗、加固和还原色彩的工作,
  还原后的丝织品图案精美。
  竹简和竹牍的主要内容是“遣策”(记载随葬品的清单)和“告地书”(记载墓主的下葬年代、性别等)。
  
  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一些谜团正逐步揭开
  该墓文物按质地可分为漆器、铜器、陶器、丝织品、竹器、铁器等几大类,
  这些文物保存完好,工艺精湛,为同类墓葬中所罕见。
  该墓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83年,
  墓主有四个儿子:
  昌为五大夫,贞、竖为大夫,乙为不更等爵位。
  捆扎耳杯的丝带、连接蒜头壶的棕绳、
  保存完好的食物、两百余枚字迹清晰的竹简、
  质地用途各异的锦囊等,具有珍贵的考古学、
  历史学、古文字学、动植物学和纺织学价值。
  
  
  
  
  08年1月17日,从荆州市文物部门获悉,
  去年底谢家桥大型汉墓考古发掘出土的两个精美蒜头壶里,
  盛装的液体经专家鉴定是水而非酒。
  
  去年11月,考古专家在关沮乡清河村抢救性发掘了谢家桥一号汉墓,
  发掘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中,两个盛酒的铜质蒜头壶,
  因壶盖结绳完好,木塞还封在壶口上,引起广泛关注,
  而壶里盛装的大量液体,更是引人猜想,
  有媒体记者甚至称在现场闻到酒味,
  那么,壶内液体到底是何物?
  
  昨日,荆州市文物局文保中心主任吴顺清说,
  蒜头壶内的液体,经有关部门鉴定,
  其95%为普通水,还有少量的生物菌,并不是酒。
  
  

保存完好的蒜头壶,里面的水还在,外面的结绳木塞也在,它们就这样抵抗住了时光的侵蚀。。。

  最后来数数谢家桥一号墓的几项之最
  4层丝绸棺罩是迄今出土的层数最多、保存最好的丝绸棺罩;
  7组漆耳杯出土时用丝线成组捆在一起,
  色泽亮丽如新,是捆扎最为完好的漆耳杯;
  酒器蒜头壶的木塞及棕绳都没腐坏,是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
  加固棺罩的木制雕花形似玉佩,长70厘米,
  上面有卷云一般的纹饰,中间两个圆环相绕,
  像两条龙缠绕,这种雕花尚属首次出土;
  一次发现约20件铁制农具,数量最多。
  
  

木制雕花龙纹

  前面提到的漆耳杯,还没有图片出来
  上几张荆州博物馆同时期汉墓的漆耳杯
  大家熟悉下耳杯的形制
  色彩真是华丽。。。
  完全感受不到隔了两千年
  
  
  
  
  以下是高台汉墓出土,
  据说谢家桥出土的比这个更好,拭目以待啦。。。

凤鸟纹漆耳杯

  还有成套精美的酒具盒
  生活真精致

  最后上汉代女性的化妆盒套装
  我们近距离感受下古代女子的生活
  层层叠叠的装了多少心情故事?
  
  

出土漆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