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城身世,专家三种观点
据史志记载,齐国曾有三个国都:营丘、薄姑、临淄。
有专家认为古城应该是齐国古都营丘或薄姑;
也有人认为此地顶多是齐国的一处封邑;
而济南社科院副院长、齐鲁文化专家张华松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提出,
古城可能是历史上的小国——“丰”的国都。
【观点一 齐国古都】
理由 古城与齐国所处时代吻合;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提到了“齐公”;
古城在齐国境内,一般不会同时存在另一个相当的政治实体。
本次考古活动的执行领队高明奎8日表示,部分专家之所以认为高青古城是营丘、薄姑,有三个原因。
一是古城与齐国所处的时代吻合;
二是出土青铜器的“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十字铭文,提到了“齐公”;
三是高青古城正处于当时齐国的地盘上,根据经验,一般不会同时存在另一个相当的政治实体。
但“倾向于高青古城就是齐都”的高明奎最后补充道:
“这都是一家之言,我们现在也不能确定。”
高明奎说,目前考古中发现的资料还不充分,没有发现记载清楚的墓志铭,
或有“齐王” “齐侯”字样的铭文,也没有证明挖出了哪位齐王的墓。
以往考古中,也会出现专家对同一遗迹解读不一致的情况,
比如曹操墓考古界专家普遍认为是真的,
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存在质疑,很正常。
【观点二 小国或贵族封邑】
理由 薄姑作为国都只有3年,而祭坛周围高级墓葬有百年以上。
营丘在西周初期建立,古城墓葬则是西周早、中期的,且古城规模太小。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学海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文献资料,薄姑作为齐国的第二个国都只有短短3年,此后便迁都临淄。
而祭坛周围高级墓葬的时间跨度有百年以上,因此“该遗址不可能是薄姑”。
他认为,陈庄遗址很有可能是西周时期一个小国的国都,
这个小国与齐国关系密切。也不排除是一处齐国贵族的封邑。
张学海说,高青古城是营丘的说法“更不可能”。
一是年代不符,营丘在西周初期建立,而古城中发现的墓葬是西周早、中期的;
二是高青古城规模太小,按照当时一等侯“封地方百里”的规定,封地面积应在1400平方公里以上,
都城面积应在40-50万平方米之间,高青古城就面积而言还抵不上当时的三等侯;
另外位置也不对,根据史志记载,营丘应该比高青古城“位置更靠东一些”。
【观点三 古丰国国都】
理由 薄姑应在博兴县寨卞村,而丰位于薄姑以西,
处于济水古道边,与高青古城遗址位置吻合;
“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也可印证这一说法。
济南社科院副院长、齐鲁文化专家张华松教授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又提出新解:
高青古城可能是东夷小国“丰”的国都。
张华松介绍,据《史记》等记载,齐太公吕尚(姜子牙)开始被封在营丘。
关于营丘在哪里,历史上存在争议,
一种主流的说法就是临淄;
另一种“非主流”的说法认为是现在的昌乐;
《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太公的玄孙齐哀公因纪国向周王室打小报告,
被周夷王烹杀。哀公之弟胡公将都城迁到薄姑。
不久之后,哀公的另一个弟弟献公发动叛乱,杀掉胡公,
又将都城迁到临淄,临淄应该就是营丘的另一个名字。
那么,薄姑遗址在哪里呢?
张华松说,就在现在的博兴县寨卞村,学界几乎没有异议。
薄姑,其实就是“亳”,原本是殷商王朝在鲁北地区、
济水下游设立的一个重要封国。
张华松说,周公东征,分为泰山南北两个战区。
周成王时期的一件青铜器铭文这样写道:
“惟周公于(往)征东夷,丰、白、薄姑。”
自西往东攻打的国家依次是“丰”、“白”、“薄姑”。
而“丰”位于“薄姑”以西,且处于济水古道边,
因此古城极有可能就是丰国的国都。
“丰”国在受到周公的猛烈打击之后,归顺了周朝,
此后与齐国保持了密切的交往,直到西周后期被齐国吞灭。
而“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的铭文,
张华松认为是判断高青古城遗址性质的重要依据。
陈庄遗址9座西周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内多为一棺一椁,6 座有青铜器随葬。
其中,两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引人注目。
两座墓形制相同,南北朝向,位于夯土台基的北侧,
其中一座棺上有髹红漆、绘黑彩的痕迹,人骨均已散乱,
棺内出土玉佩、串饰等。器物箱内放置鼎、簋、盘、F、矛等青铜器,车马器和陶鬲;
墓道内均随葬两辆马车和一只狗。
墓葬出土玉器10余件,青铜器50余件,其中8件有铭文。
青铜器铭文为确定墓主人身份提供最直接的线索,铭文内容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等。
郑同修介绍,“丰”是西周小国,铭文显示其与齐国密不可分的联系。
铭文中的“齐公”字样为金文资料中首次发现,
郑同修猜测“齐公”指姜太公,
墓主人与齐国始封君姜太公直接相关。
考古人员在陈庄遗址现场清理古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