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继续
  
  有一首歌响遍全世界,那就是《国际歌》。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巴黎公社幸存的一位战士欧仁·鲍狄埃所写的,
  每每唱响这首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感觉充满了激情
  。。。
  这位老爷爷也长眠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
  墓地很简单,长方形条石一个
  一个打开的书卷造型
  也是常年鲜花不断啊
  

墓碑

  我们今天看到的《国际歌》
  其实是苏联时期的删节版
  而事实上,还少了三节
  这里把他补全
  
  (第三节)
  国家在压迫/法律在欺骗/
  赋税把倒霉人敲诈/
  富人不承担任何义务/
  穷人的权利是句空话/
  仰人鼻息的苦恼受够了/
  平等要靠另外的法律/
  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
  
  (第四节)那些矿山和铁道的帝王们/
  骑在人头上令人心惊/
  除了劫掠劳动果实/
  他们可曾干过别的事情/
  众人创造的一切都落进了/
  这些家伙们坚固的保险箱/
  人们要求归还他们的一切/只希望享有所应享有的/
  
  (第五节)帝王们用梦想麻醉我们/
  对自己人讲和平/对暴君要作战/
  要在军队中间鼓动罢工/
  朝空中挥舞枪托/把队伍解散/
  如果他们/那些吃人野兽/
  坚持要我们去当兵/
  他们很快会明白我们的子弹/属于我们自己的将军/
  
  鲍狄埃是穷人的孩子、
  一辈子都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
  他的呐喊代表了一个时代为生活挣扎人们的声音

只看脸也觉得是好人像诶。。。

  天涯的问题,不是故意的
  出来两次,汗。。。。
  
  
  小令,其实我更希望能有真正或者说尽可能客观的历史课本
  历史应该是他本来的样子
  而不是粉饰和掩饰,外加各种政治需要
  。。。。。
  不是所有的改朝换代都是进步的
  也不是所有的起义都是正义
  至少黄巢这个不是,我之前花篇幅说过了
  他本人家就是私盐贩子
  不能代表贫苦百姓
  
  真正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
  关于这点两岸倒是编写的差不多
  历史书,最好只是陈述历史
  不能有太多的倾向性
  是非功过,自在人心
  
  
  是啊,文物和墓葬
  揭秘历史的真相
  。。。。
  至少,光绪是被毒死的
  有他的尸骨为证
  曹操的头疼病,怕是难以考证了
  古代的开颅手术倒是有了实物证明
  只是缺少了过程
  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做到的
  
  
  
  没有忽视味儿
  只是说过的话好像有点多了
  一时之间想不起来你指的是哪句了
  (我最近记性很差。。。汗)
  
  拉拉杂杂事情多了、
  连帖子都快荒了,汗
  给我点时间整理下
  出书的时候一定不会忘了你的(*^__^*)
  
  
  味儿,好啊
  不过,现在晚了
  该睡觉了
  
  晚安(*^__^*)
  悲剧的小马甲
  
  这段历史还真不知道
  其实关于文革的这段历史是我所知最少的
  下意识的,不忍看。。
  不过这一段,真好
  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依然有坚持正义的人
  这就是希望了
  
  
  来了
  
  
  用一篇高中课文,结束外国的墓地篇
  之后就回到我们的正轨中来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
  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
  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
  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
  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
  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
  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
  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
  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
  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
  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
  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托尔斯泰不是个苦孩子
  他的出身很幸运,和很多作家相比,也算赢在起跑线上
  虽然父母早逝,可是家底雄厚,有爵位,是世袭的大贵族
  和歌德的潇洒不羁不同
  除去少许年少轻狂的日子
  他的一生都在致力走平民化的人生道路
  他远离城市的奢华,长期生活在乡间,
  身穿农民的服装,和农民一起在田间耕耘,收获。
  他从最初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到最后的长篇巨制《复活》,
  都艺术地再现了他一生探索的执着热情和痛苦的矛盾。
  这一切发展到晚年,他终于做了个彻底
  毅然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
  当然这让他夫人简直要疯了
  凭心而论,作为凡夫俗子的普通人,有几个能做到这点
  他的夫人可想而知的不能接受
  因此家庭关系异常紧张
  到了1910年,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终于离婚
  在他八十二岁生日那天离开了家
  几天之后
  孤独的病死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
  托尔斯泰这昂朴素简单的墓葬是他对平民生活理念的延续
  他终于不再困扰或感到不自由
  他静静的躺在青草之下
  没有人会打扰他的宁静
  也没有盗墓贼会光顾这里
  回归自然,草木同腐
  托尔斯泰选择了活在人民心里
  
  

拒绝做贵族的托尔斯泰

  貌似大家又跑题了
  回来继续干活啦
  今天来个应时应景的内容
  (*^__^*)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