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一个,再来更新
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多难兴邦
------天不佑中华,我们靠自己
之前小令说到八八旱灾
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说道的话题
值得说道的程度,
几乎到了可以新开一贴的感觉
因为,多难兴邦这句话
仔细回看中华这几千年
会发现,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这多灾多难的大地
我们的家园
历史和地理结合起来看
才能看得更清楚明白
大家容我慢慢说来
说到地理位置
气候情况,有比较才有鉴别
我就拿欧洲做参照物好了
大家可以看看
我们的祖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
留给我们这样一个文化璀璨的中华
说欧洲是上帝的宠儿
真真正正是个大实话
我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欧洲就如亚欧大陆朝向西边伸入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大的半岛
西风可以将北大西洋暖流的暖湿气流送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使那里的人们,可以生活在温和湿润的气候之下
而欧洲大陆本身内陆地区土地平坦
既没有什么高原,也没有不可逾越的山脉
就是最高的阿尔卑斯山,照样通火车
比利牛斯山也没有欧洲气候产生什么大的负面影响
欧洲国家大多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
一年到头,人们不会多么艰苦,当然也不是那么容易
有机遇也有挑战
有土地,也能面向海洋,比如渔业
相比之下,我们的国家就杯具了
中华这数千年的历史
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历史
老天对我们,实在是不怎么地
想到这里,深深敬佩我们的先人
在这块居不易的大地上,留下了那么了不起的文明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起伏比较厉害
既有世界屋脊,也有属于我们的死海,知名的低地
几条大的河流,奔腾折腾从不停歇
降水带集中,因此水灾从来是大患
也因此我们的民族最初的故事
就有大禹治水
更不用说奇诡的地貌(当然可以成为旅游胜地)
可是山高谷深,迎风坡降雨,泥石流。。。
各式各样的灾难,从来没有放过中国人民
或者用一个统计数据说话更实在清楚
从西周开始直至清朝末年
在这三千年的时光里
在中华大地上一共发生了大灾荒5168次
平均下来每年接近2次
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地震,有8137次
其中有1004次是六级以上的地震
从1303年到现在,
发生八级以上地震17次
其中1556年1月23日,也就是嘉靖三十五年
陕西华县的大地震造成了83万余人死亡
这是世界地震史上最严重的一次
从1501年到1900年这499年时间里
发生比较严重地震419次
纵观全球,历史上死亡人数大于5万人的17次大地震
竟然有7次发生在中国
而在这里面,其中死亡人数大于20万人的4次大地震
全部都在中国
我无言
地震可怕,其他的天灾也不惶多让
大旱大涝,风灾,雪灾,霜灾,冻灾,,,一样也没放过中国
其中最严重的,自然还是旱涝之灾了
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这两千多年来
大的水灾有1029次,旱灾1056次
平均下来简直是年年不落下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
我们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历史,也是和自然斗争的历史
要生存,就不能屈服于自然的淫威
从自然的法则来说,中国是强者
毕竟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生存下来了
大水泛滥,我们有大禹治水
天塌了,我们有女娲补天(*^__^*)
中国人敬畏神明
可是更相信自己的力量
我们没有上帝,没有神佛
只有自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尽自己的努力,和自然斗争
让自己的种族绵延不绝
16世纪,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人都留下这么个印象
在中国“没有一尺土地没有开垦;
我们在这旅途中没有看见什么牛群。”
他们奇怪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辛辛苦苦的劳作,而不从事畜牧业
以为中国人不爱吃肉
而现实是中国人如果指望畜牧业,早就饿得绝种了
农业能够养活的人口,远远多过了畜牧业
就是这样的不停耕种还是要面对失收的困局
。。。。
我们先祖生存的艰难,
不是身不在其中的人可以理解
说到这里,竟然联想到了植物大战僵尸
里面的僵王博士拿着小汽车砸向种好的植物花盆
多么像上天给中国的磨难
种好了被毁灭,那就接着种
中国人有墨子的精神、
相信人定胜天,是的
这真的是一种了不起的执着和信念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两句实在我们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灾人祸,和不屈的人民
这一切构成了独有的中华文化
或者天上的神放弃了我们
我们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绵延生存了下来
这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某种意义上,有些人说得还真对
这块神奇的土地啊,这样的人民
------天不佑中华,我们靠自己
之前小令说到八八旱灾
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说道的话题
值得说道的程度,
几乎到了可以新开一贴的感觉
因为,多难兴邦这句话
仔细回看中华这几千年
会发现,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这多灾多难的大地
我们的家园
历史和地理结合起来看
才能看得更清楚明白
大家容我慢慢说来
说到地理位置
气候情况,有比较才有鉴别
我就拿欧洲做参照物好了
大家可以看看
我们的祖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
留给我们这样一个文化璀璨的中华
说欧洲是上帝的宠儿
真真正正是个大实话
我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欧洲就如亚欧大陆朝向西边伸入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大的半岛
西风可以将北大西洋暖流的暖湿气流送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使那里的人们,可以生活在温和湿润的气候之下
而欧洲大陆本身内陆地区土地平坦
既没有什么高原,也没有不可逾越的山脉
就是最高的阿尔卑斯山,照样通火车
比利牛斯山也没有欧洲气候产生什么大的负面影响
欧洲国家大多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
一年到头,人们不会多么艰苦,当然也不是那么容易
有机遇也有挑战
有土地,也能面向海洋,比如渔业
相比之下,我们的国家就杯具了
中华这数千年的历史
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历史
老天对我们,实在是不怎么地
想到这里,深深敬佩我们的先人
在这块居不易的大地上,留下了那么了不起的文明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起伏比较厉害
既有世界屋脊,也有属于我们的死海,知名的低地
几条大的河流,奔腾折腾从不停歇
降水带集中,因此水灾从来是大患
也因此我们的民族最初的故事
就有大禹治水
更不用说奇诡的地貌(当然可以成为旅游胜地)
可是山高谷深,迎风坡降雨,泥石流。。。
各式各样的灾难,从来没有放过中国人民
或者用一个统计数据说话更实在清楚
从西周开始直至清朝末年
在这三千年的时光里
在中华大地上一共发生了大灾荒5168次
平均下来每年接近2次
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地震,有8137次
其中有1004次是六级以上的地震
从1303年到现在,
发生八级以上地震17次
其中1556年1月23日,也就是嘉靖三十五年
陕西华县的大地震造成了83万余人死亡
这是世界地震史上最严重的一次
从1501年到1900年这499年时间里
发生比较严重地震419次
纵观全球,历史上死亡人数大于5万人的17次大地震
竟然有7次发生在中国
而在这里面,其中死亡人数大于20万人的4次大地震
全部都在中国
我无言
地震可怕,其他的天灾也不惶多让
大旱大涝,风灾,雪灾,霜灾,冻灾,,,一样也没放过中国
其中最严重的,自然还是旱涝之灾了
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这两千多年来
大的水灾有1029次,旱灾1056次
平均下来简直是年年不落下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
我们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历史,也是和自然斗争的历史
要生存,就不能屈服于自然的淫威
从自然的法则来说,中国是强者
毕竟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生存下来了
大水泛滥,我们有大禹治水
天塌了,我们有女娲补天(*^__^*)
中国人敬畏神明
可是更相信自己的力量
我们没有上帝,没有神佛
只有自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尽自己的努力,和自然斗争
让自己的种族绵延不绝
16世纪,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人都留下这么个印象
在中国“没有一尺土地没有开垦;
我们在这旅途中没有看见什么牛群。”
他们奇怪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辛辛苦苦的劳作,而不从事畜牧业
以为中国人不爱吃肉
而现实是中国人如果指望畜牧业,早就饿得绝种了
农业能够养活的人口,远远多过了畜牧业
就是这样的不停耕种还是要面对失收的困局
。。。。
我们先祖生存的艰难,
不是身不在其中的人可以理解
说到这里,竟然联想到了植物大战僵尸
里面的僵王博士拿着小汽车砸向种好的植物花盆
多么像上天给中国的磨难
种好了被毁灭,那就接着种
中国人有墨子的精神、
相信人定胜天,是的
这真的是一种了不起的执着和信念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两句实在我们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灾人祸,和不屈的人民
这一切构成了独有的中华文化
或者天上的神放弃了我们
我们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绵延生存了下来
这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某种意义上,有些人说得还真对
这块神奇的土地啊,这样的人民
唐朝的中国,是世界的长安
文化和经济,
也到达了今天米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可是各种自然灾害,也没放过大唐
元和三年到第二年,
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的长期旱灾。
当时元稹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全国赈灾,
他写下了一首长诗《旱灾自咎,贻七县宰》,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赈灾情况。
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
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恻恻诏书下,半减麦与缗。
半租岂不薄,尚竭力与筋。竭力不敢惮,惭戴天子恩。
累累妇拜姑,呐呐翁语孙。禾黍日夜长,足得盈我囷。
还填折粟税,酬偿贳麦邻。苟无公私责,饮水不为贫。
欢言未盈口,旱气已再振。六月天不雨,秋孟亦既旬。
区区昧陋积,祷祝非不勤。日驰衰白颜,再拜泥甲鳞。
归来重思忖,愿告诸邑君。以彼天道远,岂如人事亲。
团团囹圄中,无乃冤不申。扰扰食廪内,无乃奸有因。
轧轧输送车,无乃使不伦。遥遥负担卒,无乃役不均。
今年无大麦,计与珠玉滨。村胥与里吏,无乃求取繁。
符下敛钱急,值官因酒嗔。诛求与挞罚,无乃不逡巡。
生小下里住,不曾州县门。诉词千万恨,无乃不得闻。
强豪富酒肉,穷独无刍薪。俱由案牍吏,无乃移祸屯。
官分市井户,迭配水陆珍。未蒙所偿直,无乃不敢言。
有一于此事,安可尤苍旻。借使漏刑宪,得不虞鬼神。
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岂无神明宰,为我同苦辛。共布慈惠语,慰此衢客尘。
诗中描写了这样一幅场景
这是一次影响全国的旱灾,涉及人数数千万
冬天不下雪,春天不下雨
直到农历年的六月,还是一滴雨也没有
国家采取的政策是减免税收,分配水源
地方上互相借麦种,带领乡民拜拜河神
同时元稹也对有钱人不出钱出力赈灾不满
认为朝廷的救灾政策还觉得不够到位
后来朝廷又有了进一步的救灾政策
总算是度过了荒年
遗憾的是这样的灾荒发作得太频繁
接下来的长庆年间,江南发生更严重的大旱
白居易路过衢州,看到哀鸿遍野的惨状
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让人触目惊心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旱灾可怕,雪灾也让人头疼
元和六年,就发生了一次类似08年雪灾的倒春寒大雪
这场春雪下得又急又密
几天都不停歇
刚刚化开的江面又被冻上了
发芽的花草树木也冻死了
不过,白居易同学就很乐观
面对恐慌的人民
他这样安抚着
从春秋时期开始,这样的天气就有
虽然反常,但没什么可怕的
好好做自己的事情
该干嘛干嘛,注意防灾救灾就可以了
不要惶恐不安担心什么所谓的天罚了
面对自然灾害
诗人用乐观的精神,对抗上天的安排
但是同时,他也提出了要重视的东西
(强调统治者要承担的责任)
真是现实而又坚强的唐人哪
有些灾害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命运
而有的灾害,就严重了
它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如果没有那场可怕的旱灾
也许历史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到这里大家恐怕都猜到了
没错,就是明末崇祯年的旱灾
崇祯年间的大旱灾,
是近500年来持续性旱灾时间最长,
范围最大,受灾人口最多的一次旱灾
从1637到1646年,全国都在旱灾阴影的笼罩下
这场旱灾可怕之处在于从南到北,都未能幸免
北方地区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这些都是连续旱五年以上
而河南连旱了七年,
早期北方旱灾的时候,南方在发大水
到了后期,北方不旱了,南方开始旱,北方涝
更不用说蝗虫瘟疫的肆虐了
1600年至1644年
这段时间,气温也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
这真是千年来最痛苦的时节
根据文献记载,
1640年年降雨量不足300mm,5-9月不足200mm。
用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对比吧
1640年到1641年的降雨量还低于解放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的降雨量
可以想象当时时局的艰难
。。。。
旱灾,汾水断流,持续沙尘暴
蝗灾,瘟疫,甘肃的人口死了一大半
我不能想象那个时代的朝廷还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处理这样的天灾
除非有很多很多的积粮,可是旱灾又持续了那么多年
那时节又没有国际援助什么的
。。。。后果,大家都知道了
在这过程中,除了政策层面上的救灾以外
崇祯还是比较注重实践的一个人
他重用徐光启
修改历书,实验种植水稻
引进推广番薯抗饥荒
奈何这都需要时间
。。。无言
时间到了清朝
天灾也没有变少,旱涝依然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光绪年间
从1876年开始,大旱持续了四年
从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
到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
大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地荒芜
而且饿殍遍野,白骨成堆
饿死的人口达到一千万以上
按照当时清朝官员的说法
说这一场旱灾,是“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也是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天灾
说了历史,也说说现在
关于今年的西南大旱和米国人的报道
《中国青年报》在2004年,报道了一篇文章
标题是《2010中国气候突变?》
该报道说,一份由米国五角大楼提供的秘密报告指出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十年的特大干旱
而北方,将会水患不断
报告认为今后二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
将远远超过恐怖主义
当然我们的气象专家对于大旱十年这个说法予以否定
关于这件事,米国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
我们的专家是否辟谣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万一灾害真的到来
我们是否有准备
如果真的发生崇祯年间那样的大旱
我们该如何面对?
面对天灾,如果没有准备
那么我们可以做的
就是万众一心,共度难关
只有如此
干涸的土地,希望旱灾早点过去,不要持续

文化和经济,
也到达了今天米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可是各种自然灾害,也没放过大唐
元和三年到第二年,
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的长期旱灾。
当时元稹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全国赈灾,
他写下了一首长诗《旱灾自咎,贻七县宰》,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赈灾情况。
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
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恻恻诏书下,半减麦与缗。
半租岂不薄,尚竭力与筋。竭力不敢惮,惭戴天子恩。
累累妇拜姑,呐呐翁语孙。禾黍日夜长,足得盈我囷。
还填折粟税,酬偿贳麦邻。苟无公私责,饮水不为贫。
欢言未盈口,旱气已再振。六月天不雨,秋孟亦既旬。
区区昧陋积,祷祝非不勤。日驰衰白颜,再拜泥甲鳞。
归来重思忖,愿告诸邑君。以彼天道远,岂如人事亲。
团团囹圄中,无乃冤不申。扰扰食廪内,无乃奸有因。
轧轧输送车,无乃使不伦。遥遥负担卒,无乃役不均。
今年无大麦,计与珠玉滨。村胥与里吏,无乃求取繁。
符下敛钱急,值官因酒嗔。诛求与挞罚,无乃不逡巡。
生小下里住,不曾州县门。诉词千万恨,无乃不得闻。
强豪富酒肉,穷独无刍薪。俱由案牍吏,无乃移祸屯。
官分市井户,迭配水陆珍。未蒙所偿直,无乃不敢言。
有一于此事,安可尤苍旻。借使漏刑宪,得不虞鬼神。
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岂无神明宰,为我同苦辛。共布慈惠语,慰此衢客尘。
诗中描写了这样一幅场景
这是一次影响全国的旱灾,涉及人数数千万
冬天不下雪,春天不下雨
直到农历年的六月,还是一滴雨也没有
国家采取的政策是减免税收,分配水源
地方上互相借麦种,带领乡民拜拜河神
同时元稹也对有钱人不出钱出力赈灾不满
认为朝廷的救灾政策还觉得不够到位
后来朝廷又有了进一步的救灾政策
总算是度过了荒年
遗憾的是这样的灾荒发作得太频繁
接下来的长庆年间,江南发生更严重的大旱
白居易路过衢州,看到哀鸿遍野的惨状
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让人触目惊心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旱灾可怕,雪灾也让人头疼
元和六年,就发生了一次类似08年雪灾的倒春寒大雪
这场春雪下得又急又密
几天都不停歇
刚刚化开的江面又被冻上了
发芽的花草树木也冻死了
不过,白居易同学就很乐观
面对恐慌的人民
他这样安抚着
从春秋时期开始,这样的天气就有
虽然反常,但没什么可怕的
好好做自己的事情
该干嘛干嘛,注意防灾救灾就可以了
不要惶恐不安担心什么所谓的天罚了
面对自然灾害
诗人用乐观的精神,对抗上天的安排
但是同时,他也提出了要重视的东西
(强调统治者要承担的责任)
真是现实而又坚强的唐人哪
有些灾害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命运
而有的灾害,就严重了
它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如果没有那场可怕的旱灾
也许历史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到这里大家恐怕都猜到了
没错,就是明末崇祯年的旱灾
崇祯年间的大旱灾,
是近500年来持续性旱灾时间最长,
范围最大,受灾人口最多的一次旱灾
从1637到1646年,全国都在旱灾阴影的笼罩下
这场旱灾可怕之处在于从南到北,都未能幸免
北方地区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这些都是连续旱五年以上
而河南连旱了七年,
早期北方旱灾的时候,南方在发大水
到了后期,北方不旱了,南方开始旱,北方涝
更不用说蝗虫瘟疫的肆虐了
1600年至1644年
这段时间,气温也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
这真是千年来最痛苦的时节
根据文献记载,
1640年年降雨量不足300mm,5-9月不足200mm。
用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对比吧
1640年到1641年的降雨量还低于解放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的降雨量
可以想象当时时局的艰难
。。。。
旱灾,汾水断流,持续沙尘暴
蝗灾,瘟疫,甘肃的人口死了一大半
我不能想象那个时代的朝廷还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处理这样的天灾
除非有很多很多的积粮,可是旱灾又持续了那么多年
那时节又没有国际援助什么的
。。。。后果,大家都知道了
在这过程中,除了政策层面上的救灾以外
崇祯还是比较注重实践的一个人
他重用徐光启
修改历书,实验种植水稻
引进推广番薯抗饥荒
奈何这都需要时间
。。。无言
时间到了清朝
天灾也没有变少,旱涝依然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光绪年间
从1876年开始,大旱持续了四年
从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
到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
大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地荒芜
而且饿殍遍野,白骨成堆
饿死的人口达到一千万以上
按照当时清朝官员的说法
说这一场旱灾,是“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也是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天灾
说了历史,也说说现在
关于今年的西南大旱和米国人的报道
《中国青年报》在2004年,报道了一篇文章
标题是《2010中国气候突变?》
该报道说,一份由米国五角大楼提供的秘密报告指出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十年的特大干旱
而北方,将会水患不断
报告认为今后二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
将远远超过恐怖主义
当然我们的气象专家对于大旱十年这个说法予以否定
关于这件事,米国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
我们的专家是否辟谣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万一灾害真的到来
我们是否有准备
如果真的发生崇祯年间那样的大旱
我们该如何面对?
面对天灾,如果没有准备
那么我们可以做的
就是万众一心,共度难关
只有如此
干涸的土地,希望旱灾早点过去,不要持续

小令,面对自然,人类的力量其实非常有限
中世纪的欧洲,一个黑死病,
就至少断送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二千五百万人哪
有人说黑死病就是鼠疫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
这场灾难的起源很可能是因为一颗小彗星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发生爆炸,
造成灰尘遮天蔽日引发全球“核冬天”,
并间接造成农作物绝收、饥荒和瘟疫大流行的恶果
疾病的传播之快,死亡率之高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从起病到死,根本来不及反应
最多也就三天。。。。
我们很幸运,相比以前的人们
不过,人类依然要面对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考验”
和自然界所有的生物一样
中世纪的欧洲,一个黑死病,
就至少断送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二千五百万人哪
有人说黑死病就是鼠疫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
这场灾难的起源很可能是因为一颗小彗星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发生爆炸,
造成灰尘遮天蔽日引发全球“核冬天”,
并间接造成农作物绝收、饥荒和瘟疫大流行的恶果
疾病的传播之快,死亡率之高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从起病到死,根本来不及反应
最多也就三天。。。。
我们很幸运,相比以前的人们
不过,人类依然要面对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考验”
和自然界所有的生物一样
来了
小令和爱红姐姐怎么说到春申君了?
小时候,听外婆说天下姓黄的都是春申君的后代
特意留意过这个人
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更多的传奇留到八战国的时候再说
现在只说他的一个传说
或许只是个传说,听听也无妨
春申君的封底原来是淮河以北的12个县
在当时,那是肥缺了,属于楚国的重要地带
春申君在受封十五年后
自动放弃了这片肥沃的土地
而请封在当时楚国的东部边陲江东吴地
当然现在这片地儿,可和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之所以这样做,无非也是为了换取楚王的信任
春申君到了吴地做了很多实事
兴修水利,疏浚水道,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
开浚黄歇浦(黄浦江),连通太湖和淀山湖,
让江面拓展到300米至700米,深挖至十数米,
与东海、黄海之间的长江出海口连通。
后人继承春申君的传统,不断深挖疏浚
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终于疏浚大黄浦,
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黄浦江。
如果没有当日的黄浦江大开发
魔都也未必是今天的样子吧
。。。。
两千多年前的春申君带领着无数百姓改良土壤,荒滩变良田,
开发治理江东,为吴越带去了先进的冶铁技术,
制造农业生产器械,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江南的蚕线结合,
这才有了日后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纺织之乡
。。。
当然人民也没有忘了这个大上海的最早开发者
那些地名依稀重现着往事
关于春申君的点滴
黄浦江,申江,春申江,春申路,黄浦区。。。
所有的一切,都在纪念这位叫“申”的拓荒者
直到报纸的名字,申报
原来上海的老城隍庙,还供奉着春申君的神像、
不过,在日军侵华的时候被炸毁了
而现在的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重建了春申君祠堂
用铜质浮雕再现了春申君治理,疏通黄浦江的情景
最早开发大上海的春申君

小时候,听外婆说天下姓黄的都是春申君的后代
特意留意过这个人
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更多的传奇留到八战国的时候再说
现在只说他的一个传说
或许只是个传说,听听也无妨
春申君的封底原来是淮河以北的12个县
在当时,那是肥缺了,属于楚国的重要地带
春申君在受封十五年后
自动放弃了这片肥沃的土地
而请封在当时楚国的东部边陲江东吴地
当然现在这片地儿,可和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之所以这样做,无非也是为了换取楚王的信任
春申君到了吴地做了很多实事
兴修水利,疏浚水道,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
开浚黄歇浦(黄浦江),连通太湖和淀山湖,
让江面拓展到300米至700米,深挖至十数米,
与东海、黄海之间的长江出海口连通。
后人继承春申君的传统,不断深挖疏浚
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终于疏浚大黄浦,
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黄浦江。
如果没有当日的黄浦江大开发
魔都也未必是今天的样子吧
。。。。
两千多年前的春申君带领着无数百姓改良土壤,荒滩变良田,
开发治理江东,为吴越带去了先进的冶铁技术,
制造农业生产器械,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江南的蚕线结合,
这才有了日后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纺织之乡
。。。
当然人民也没有忘了这个大上海的最早开发者
那些地名依稀重现着往事
关于春申君的点滴
黄浦江,申江,春申江,春申路,黄浦区。。。
所有的一切,都在纪念这位叫“申”的拓荒者
直到报纸的名字,申报
原来上海的老城隍庙,还供奉着春申君的神像、
不过,在日军侵华的时候被炸毁了
而现在的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重建了春申君祠堂
用铜质浮雕再现了春申君治理,疏通黄浦江的情景
最早开发大上海的春申君

乡间小道途人乙33
还好,云南终于下雨了,(*^__^*)
关于旱灾的问题
其实我之前也说了,可能还说得不够细
再来补充一下、
我们国家其实是个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国家
比较的不走运
即使是云南四川这样的省份
旱灾,也是经历过的
就以云南为例吧
1764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
就发生过一次全省的大旱
那次旱灾严重到滇池的水都干涸了
不过没有持续干旱,到了第二年,滇池的水就恢复了
而到了1779年,大旱更严重到连北部的金沙江都干涸了
当时的湖北,正洪水成灾
。。。
有人按《清实录》统计过自然灾害死伤人数
只算死亡千人以上的
旱灾,水灾,雹灾,风灾,地震,潮灾。。加起来人数达到五千万
是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活下来,在过往的数千年里
真的不易
还好,云南终于下雨了,(*^__^*)
关于旱灾的问题
其实我之前也说了,可能还说得不够细
再来补充一下、
我们国家其实是个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国家
比较的不走运
即使是云南四川这样的省份
旱灾,也是经历过的
就以云南为例吧
1764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
就发生过一次全省的大旱
那次旱灾严重到滇池的水都干涸了
不过没有持续干旱,到了第二年,滇池的水就恢复了
而到了1779年,大旱更严重到连北部的金沙江都干涸了
当时的湖北,正洪水成灾
。。。
有人按《清实录》统计过自然灾害死伤人数
只算死亡千人以上的
旱灾,水灾,雹灾,风灾,地震,潮灾。。加起来人数达到五千万
是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活下来,在过往的数千年里
真的不易
乡间小道途人乙33
博客我才看了
却不知道怎么回复
这个,需要开专贴讨论了
也只有专贴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博客我才看了
却不知道怎么回复
这个,需要开专贴讨论了
也只有专贴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亚桐也是湖北人?
为了所有的生灵
正仓院之前八过了呢
尤其这个盒子,印象深刻啊
同学没有一直跟帖吧。。。
(*^__^*)
正仓院之前八过了呢
尤其这个盒子,印象深刻啊
同学没有一直跟帖吧。。。
(*^__^*)
还是正正楼吧
说回明朝,也说说当时的赈灾
。。。
很多时候到了一个朝代的末期
总是天灾连着人祸
好像都在一起似的,天怒人怨
其实,在比较好的皇帝领导下
天灾一样的不可避免
区别是对于灾害的处理
既是好皇帝也是好人的朱佑樘就面对过这么一次
弘治十八年(1505年),
当时在陕西也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
从头一年的秋天起,
就开始雨量稀少,土脉干燥,
于是种下的豆、麦,出苗不足,
到第二年的春天,豆麦反青、扬花、灌浆季节,久旱无雨,
再加上狂风刮,青干无收,有收的也不过只有二、三成。
到了六月至八月又亢旱无雨,所种秋苗,
日晒风吹,俱各枯焦,秋粮绝收。
可以想象当时农民的心情,是感到如何的无望
只能剥树皮掘草根作食物以求存活,
老老小小一家子颠沛流离,逃难到秦岭南的商洛,汉中乞讨度日。
如此严重的灾荒,如果不好好处理,肯定是一大场劫难
还好,当时的管事的杨一清,是个有能力的人
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安置灾民,稳定人心
他的命令是这样的
“一切工作悉皆停止,一夫不许擅役;
一应浮费悉皆查革,一钱不许妄用。”
第一道行政指令,停止官府赋税徭役钱粮和各种收费
其次,已经没有口粮的农民,按人口分发口粮,不使其流离失所
官府工作人员的粮俸,全部按银子折算,朝廷储备的粮食
留着准备赈济灾民
而对已经逃难去了的农民,派人招抚他们回家
因为没银子有病,一时回不来的灾民
暂时留在当地,在当地报名,给粮食赈济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钱粮支持
杨一清便调用陕西布政司库存的银子
调用了各县城储备的仓粮,全力赈济数以百万计的灾民
同时还要求助于朝廷紧急调拨专款二十万两银子赈灾
让流民又安居之所。不至于饿殍遍地的惨状
就这样,一场大旱灾安然度过
到了秋天,雨水终于来了
农民又可以将豆麦下种
。。。。
要说正德皇帝这个人运气还真是好
在他任内天灾人祸都有
可是都有人帮他处理好了
杨一清算一个
王阳明算另一个
rp啊rp,估计是他爹的rp太好了
才让儿子这样折腾也没折腾垮
------
说回明朝,也说说当时的赈灾
。。。
很多时候到了一个朝代的末期
总是天灾连着人祸
好像都在一起似的,天怒人怨
其实,在比较好的皇帝领导下
天灾一样的不可避免
区别是对于灾害的处理
既是好皇帝也是好人的朱佑樘就面对过这么一次
弘治十八年(1505年),
当时在陕西也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
从头一年的秋天起,
就开始雨量稀少,土脉干燥,
于是种下的豆、麦,出苗不足,
到第二年的春天,豆麦反青、扬花、灌浆季节,久旱无雨,
再加上狂风刮,青干无收,有收的也不过只有二、三成。
到了六月至八月又亢旱无雨,所种秋苗,
日晒风吹,俱各枯焦,秋粮绝收。
可以想象当时农民的心情,是感到如何的无望
只能剥树皮掘草根作食物以求存活,
老老小小一家子颠沛流离,逃难到秦岭南的商洛,汉中乞讨度日。
如此严重的灾荒,如果不好好处理,肯定是一大场劫难
还好,当时的管事的杨一清,是个有能力的人
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安置灾民,稳定人心
他的命令是这样的
“一切工作悉皆停止,一夫不许擅役;
一应浮费悉皆查革,一钱不许妄用。”
第一道行政指令,停止官府赋税徭役钱粮和各种收费
其次,已经没有口粮的农民,按人口分发口粮,不使其流离失所
官府工作人员的粮俸,全部按银子折算,朝廷储备的粮食
留着准备赈济灾民
而对已经逃难去了的农民,派人招抚他们回家
因为没银子有病,一时回不来的灾民
暂时留在当地,在当地报名,给粮食赈济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钱粮支持
杨一清便调用陕西布政司库存的银子
调用了各县城储备的仓粮,全力赈济数以百万计的灾民
同时还要求助于朝廷紧急调拨专款二十万两银子赈灾
让流民又安居之所。不至于饿殍遍地的惨状
就这样,一场大旱灾安然度过
到了秋天,雨水终于来了
农民又可以将豆麦下种
。。。。
要说正德皇帝这个人运气还真是好
在他任内天灾人祸都有
可是都有人帮他处理好了
杨一清算一个
王阳明算另一个
rp啊rp,估计是他爹的rp太好了
才让儿子这样折腾也没折腾垮
------
chenruzhiming
10年,,,大工程
给自己打打气先
坚决不盖烂尾楼
也不能偷工减料
10年,,,大工程
给自己打打气先
坚决不盖烂尾楼
也不能偷工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