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为了所有的生灵 
  
  24页吧
  
  
  抽空上来看看
  给姐姐配上图,哈
  
  
  富川山居图的邮票
  全套共6枚,面值9.30元
  
  

  竟然错字了,更正,更正
  富春山居图
  汗
  
  小令别郁闷了
  本人就是歪楼的头子
  看见姐姐说邮票
  忍不住又想歪楼了
  但也不打算歪得太厉害
  想说说古代的邮驿
  因为有类似现代意义的邮驿
  准确的说,是从明朝开始的
  也是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啊
  
  从最早的烽火,驿站,马车,飞鸽到现在的电话,互联网
  我们终于进入了一个真正天涯若比邻的时代
  这样想,感觉还真幸福啊
  。。。。
  
  
  左右左雅右左右 
  
  2012年,看能不能说到唐?哈
  
  
  最萌大剑 
  
  ?牛年过了,现成是虎年,怎么牛,哈
  
  邮驿,龙场和民信局
   -------大明八卦之边边角角篇
  题目虽然是大明的邮驿八卦
  可文章却不能开门见山从大明说起
  感觉上大致交代个前情提要
  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古代中国,邮政行业被叫做邮驿
  什么是“邮”?
  “邮”是古代边陲地区传递书信的机构
  什么是“驿”?
  “驿”是古代传递官方文书的马,车
  当然每个朝代都各有自己的称谓
  周代叫“传”,“邮”这个用法,始于秦代
  而“驿”这个说法,始于汉
  魏晋时期就两者并用了,
  后来的唐代把“驿”又加了个小名,叫做“馆”
  邮驿在唐朝发展势头喜人,空前的繁盛
  既要管国家公文的派遣,又要传递军事情报
  还要负责管理接送官员,安抚少数民族
  甚至押运罪犯等等大小事务
  差点忘了,还有贡品和其他小件物品运输
  而且水路两通,水中有水驿,地上有陆驿
  宋朝的时候,邮驿分工明确
  驿站就是驿站,只负责接待官员
  而负责传送公文的,就称之为“递”
  当然按照轻重缓急,也有快递和平递
  不对,当时的名字,是“马递”和“步递”
  还有一种特快专递,叫做“急脚递”
  传说中可以日行四百里
  自然,可以想象是用于军事信息的传递了
  宋朝的开国皇帝就比较有人情味
  因此整个宋朝很多地方都弥散着温馨的味道
  邮政事物也是如此
  即便是在开明的大唐
  邮驿,也还不是私人邮差,哪怕你本人是官员
  要想送信还是要派自己的仆人
  而到了宋,发生了变化
  皇帝放宽政策,允许“私书附递”
  在运送公文的同时,捎上私人的信件
  最初还是“步递”后来干脆“急脚递”也上了
  欧阳修就干过这事
  东坡,放翁,也是接信老泪纵横
  宦游的诗人们易别难见
  这样的传递,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华美的书信体文章
  好了,不知不觉,前言貌似又太长了
  还是入正题开始明朝吧
  

河北怀来鸡鸣驿,目前保存最好的古驿站,这一片荒凉的城墙是不是很熟悉呢,,大话西游的最后一幕啊,至尊宝和紫霞的夕阳下。。。

  话说朱八八同学1368年建立了大明
  在他称帝后的第二十二天
  就下令整顿和恢复全国的驿站
  第二年,他颁布诏书
  把元朝的“站”改为“驿”
  顺带把他认为不雅的驿站名统统修改的雅致起来
  这场轰轰烈烈的改名运动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处展开
  同时,八八同学投入大的气力从事边疆地区的邮驿硬件建设
  于是,东北,西南,北部,西北边疆
  统统开辟驿道,设置驿站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先后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号称“九边”
  沿着边界八千多里地,都设置了驿所,以通消息
  之后他的好儿子朱棣,又继承老子未竟的事业
  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置了努尔干都司
  在那里建立了45处驿站,对当地进行管理
  为了方便处理少数民族事务
  明朝政府还设立了“夷人馆”和“朝鲜馆”
  而当时的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各大酋长们,都来投附
  朝廷就发给他们印信,认可他们的地位
  明初的非常重视对东北的管理,处理陆上的驿站
  还在吉林开辟了“水驿”,同时经营船厂
  从辽阳溯流而上到开原
  在通过“陆驿”到松花江
  在由松花江水路到努尔干
  这条水路是大明管理东北的重要通道
  每年都有军粮两万多石在这条路上运行
  
  要说朱棣这人还真是继承了他爹的超劳模传统
  对于老爹落下的地区,一一梳理清楚
  除了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外,他也还没忘了世界屋脊
  美丽的西藏
  西藏在元朝还叫吐蕃
  那时已经有了二十几个驿站
  到了明朝,西藏的名字改成了乌斯藏
  为了加强汉藏两地的联系
  朱棣在永乐五年,命令藏区的阐化王、护教王、赞普王和国师
  带领川藏各族人民一起恢复驿站
  不仅复原旧的,而且开辟新的
  因此在明朝,除了甘藏驿路之外
  又有一条雅州乌斯藏驿路
  这条驿路交通方便,沿途衣食供应齐全
  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诏书,旨令,文书畅通
  也使两地保持良好的文化,经济交流
  
  西藏关注了,东南沿海,朱棣也没忘了
  同时,永乐年间在广东,设立怀远驿,
  福建设来远驿,浙江设安远驿
  接待外国使臣和商人
  海防之余,也要发展经济做做生意
  

这一条茶马古道,连接了中原和西藏

  说了东北,东南,西藏
  重头戏要出场了,这个地方在西南
  一个人悟道的地方------龙场
  王阳明让这个西南边陲之地留在了每个读书人的心里
  而事实上,龙场驿前传
  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朱八八时期,贵州的土司霭翠就接受了老朱的领导
  而十年之后,霭翠去世了
  由他的妻子奢香掌管彝族部落
  这时明朝政府派过去的都督马烨就欺负人家孤儿寡妇了
  可惜,少数民族的寡妇可不是汉人那般柔弱
  手下也有的是彪悍的部下
  大家都想起兵反抗
  而冷静的奢香不想轻起干戈,杀伤人命
  她要先看看明朝政府的态度
  于是她派了另一个首领的夫人秘密赴京,面见朱八八
  朱八八很快把奢香招至京城
  老朱问她,我除掉马烨,你们打算如何报效朝廷呢?
  奢香回答“愿率领子女,世世代代不叛明朝。”
  老朱是个狠角色,他说,那是义务,不是报效
  奢香再答,从贵州往东北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到四川
  现在已经梗塞不通了
  我愿意出钱出人,开山辟路,修成驿道
  这样报答皇上的恩典
  朱八八非常高兴
  马上派人把马烨抓回来砍了
  同时也给了奢香很多赏赐
  
  奢香也当真非常守信用
  回去之后就开始组织人力,开始修路
  一共修了500多里山路
  建立了九个驿站
  由于第一站在贵阳西北万山丛中的龙场
  因此这九个驿站被称为“龙场九驿”
  从此时开始,明朝的腹地
  才有了一条宽敞的驿道
  直达云贵边疆
  沟通了大西南和中原的文化经济联系
  
  这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件
  奢香也真不愧是女中豪杰
  匹夫之勇,杀戮,仇恨是容易的
  而平和的交流,反而艰难
  化干戈为玉帛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女人
  用她的一个决定,改写了历史
  如若不是她的冷静
  历史上,恐怕只是多了一个边疆平叛的故事而已
  这样的佳话,难得,真难得
  我们知道龙场悟道的故事
  更该知道奢香夫人的故事
  勇于不敢更是一种勇敢
  感谢奢香夫人当年的选择
  (关于奢香的故事,还有不少
  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结下,正如朱八八所说
  奢香归附,胜过十万雄兵
  当然奢香也不是出卖自己民族换取自己富贵的那种小人
  她引进了汉族文化,和很多先进的种植和纺织技术
  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奢香夫人安葬在贵州大方县城北0.5公里处云龙山下乌龙坡头的洗马塘畔

  最后,来说说民信局
  “民信”,顾名思义就知道了
  当然是指的民间自发经营的通信组织
  专家们认为我们国家民间经营的通信组织
  始于明朝永乐年间
  那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迅猛
  商人与商人之间需要业务上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物流
  货物的集散,资金的汇兑
  这都需要联营的组织的承担
  这就让民信局诞生了
  
  然而民信局的起源说,有两种
  专家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我估计是两种都有吧
  第一种说法
  是永乐时期,四川居住着一大批湖北麻城,孝感地区的移民
  这些人常年在外,思乡情切,于是自发组织了同乡会
  每年约会同乡,举行集会,在会上推举代表,回乡探望
  当然了,移民们多是请代表给家乡送信啦,再带家乡特产回来
  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组织,俗称“麻城约”
  麻城约多半是以货物流为主,书信其次
  这应该是民办的第一个通信组织
  
  而另一种说法
  认为民信局始于浙江
  大家都知道了,明朝的师爷
  多喜欢用绍兴人
  因此绍兴,宁波这些地方的浙江人
  分散在各地的衙门
  互相之间难免互通消息,拉帮结派
  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初期的民信局
  宁波是绍兴出海的口岸,通信的枢纽
  所以那里也形成了民营通信机构的据点
  绍兴的师爷,宁波的商人
  信息的交流,货物的集散
  民信局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这样的组织向全国扩散
  既不限于湖北麻城的四川暂住客、
  也不限于绍兴,宁波
  
  今天的主题,到这里就结束啦
  拉拉杂杂说了许多
  谢谢一直跟帖的各位
  你们是我的动力(*^__^*)
  
  
  
  
  
  

宁波发现清代道光年间记载我国民营信局(私营邮局)史实的石碑

  抽空来看看
  发现自己又要歪楼了
  怎么办?纠结死了
  这都是四神同学和sky_szwto招惹的我。。。。
  
  别怪我歪楼呀
  实在看你们讨论得忍不住了
  关于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
  也有相当一段时间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国画有那么栩栩如生的花鸟
  却没有写实的人物?
  在一个假期里好奇查了很多资料
  试图理出个头绪来
  很想把我的了解的点滴
  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为了不跑题太远
  那就八八明朝的绘画和同时期的欧洲绘画吧
  看完了,可能大家会对我们的国画
  为什么是这样的,有个更深点的认识
  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__^*)
  
  
  先上几张画和大家分享
  再去码字
  
  
  想给大家看看这个人的画
  他结合了中式和西式画法
  画出了有西画感觉的国画来
  也很有意思
  开始吧
  郎世宁大作来了。
  
  
  
  
  
  
  

历史上最接近真实的人物肖像,恐怕是这幅了,看看郎世宁笔下的弘历。

  郎世宁 聚瑞图
  
  花的感觉还是中式的表现手法,
  用颜色的深浅来体现层次而不是光的明暗变化
  青瓷花瓶就是明显的西式了
  高光突出了花瓶晶莹圆润的质感
  。。
  
  

郎世宁 嵩献英芝图
  
  这幅更强大了
  用欧式画法表现中式内涵
  苍松,巨石,流水,白鹰中国画的传统素材
  画法却是典型的西式
  明暗,光影,和国画趣味迥异
  

  郎世宁的画再上一副乾隆的戎装图
  乾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没多好,没多差。个头不高,五官小巧
  偶尔幻想下,要是我们也是这样画画就好了
  可以真正看看古人的样貌
  那些书本里倾国倾城的美人哪
  到底什么样子?
  

  微臣惶恐 
  
  不急不急
  最近更新得慢呢
  会跟上的(*^__^*)
  
  插针上来看一眼
  一晃眼看到姐姐说到“联合利华”
  我还在想关联合利华咩事?
  再擦擦眼,原来是“联合中华”
  面壁五分钟。。。这眼神,⊙﹏⊙b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