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和写实
-----中国画留给利玛窦的谜题
先简单说说利玛窦其人
关于他,在以后讲到徐光启的时候
还要浓墨重彩出现
1552年(万历十年)
三十岁的利玛窦在神父罗明坚的推荐下来到中国传教
他首先踏上了澳门的土地
当时的澳门,其实已经是比较开放的城市
得到合法居住身份的葡萄牙,已有900多人
他们在这里租地盖房子
不过,明朝朝廷对他们也有政策限制
每年只允许在规定的时间往返广州进行贸易活动
即便如此,澳门依然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利玛窦来的时候,澳门已经是教堂林立
不过,那些传教士们虽然在澳门生活了30多年
也没能扩展他们的事业
既不能进入内地,不懂中文,也不懂中国国情
利玛窦来了,他的不同,
就是他很快投入精力专修汉语
事实证明,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晚
利玛窦的学习进展惊人
在他看来汉语并不那么难
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
没有阴性阳性的差异
没有时态变化
这一切统统用副词搞定
中国的字就像艺术家的画
更大的优势是讲话时语言不同
书信和书籍却没有任何障碍
两年之后,
利玛窦的刻苦学习和入乡随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在和官员的交流中取得了好感
两广总督同意教会在广东肇庆建教堂
这是让主教们欢欣鼓舞的消息
当然利玛窦比他的先行者“狡猾”
他说自己是佛教徒
并自我介绍说来中国是因为仰慕中国
希望可以留下,在这里至死侍奉天主
他还剃了光头,穿着僧侣的服饰
他认为这和他们的神父服装区别也不大
这使得当地的人们觉得他们是远来的有道高僧
人们开始到他的教堂里参拜
这其中也有士人官吏,甚至僧人
他们开始感到兴奋成功
可这其实只是中国式的礼节
没有什么宗教意义
很快利玛窦发现,
中国人更感兴趣的是宗教以外的东西
首先是他的炼金术
其次是他的自鸣钟,地图,星盘和三棱镜
真正对宗教感兴趣的,连百分之五都没有
而在这些可以发展的信徒里
文化的差异凸显问题
普通中国人无法忍受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没有衣裳,也没有鞋子
于是在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宗教画里
就给耶稣添了行头
这让传教士们大为光火,难以容忍
同时利玛窦发现
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高
于是他与时俱进的穿上了汉服
留起了头发和中国式审美的大胡子
自诩西方的儒士
开始更多的和官员儒士的交往
在一次准确的预测了日全食之后
他的名声大振,
终于在1601年的新年到来之前
得到了进入紫禁城的机会
他给当时的皇帝陛下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礼物
三幅描绘精致的油画
世界地图一张
西洋琴一张
镶宝石十字架一个以及西洋银币
和一大一小两个铜质的自鸣钟
结果是自鸣钟最受欢迎
而令利玛窦最尴尬的是
他满以为会令皇帝惊叹的精妙绘画
并没有引起皇帝多大的兴致
在中国呆了十几年的利玛窦
一向以为中国画因为不懂得运用油彩和透视方法明显不如西画
从而自信满满的认为,
皇帝见到了如此精致的绘画定然会“龙颜大悦”
给予他传教事业的支持
事实上,万历只是对外国活佛和君王穿什么,住什么,发式有兴趣
并没有对西画的技法另眼相看
利玛窦这个疑问,他到死也没能解开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反复甄选,手法精妙之极的油画
不但得不到皇帝的欣赏,还被要求宫廷画师重绘
为什么中国人不重视写实?透视?
要解开这个谜题就要从两方面说起
与时俱进的利玛窦穿上汉人儒士的服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