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回铁马同学的贴
  
  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把历史在每一寸土地上温习一遍
  感觉才不枉此生。。。
  
  每一次旅行,都在不停的幻想
  就好像我之前说到的对地下西安城的那种构想
  文化历史该如何深入人心,
  同时又增加gdp而不是简单的拆了旧的,盖个新的仿古建
  。。。
  
  
  
  飞雪连天
  
  辉煌一定会重现,只是需要时间
  现在西方有的,我们迟早会有
  而我们的历史,他们永远不会有
  这是起源国做梦都想的荣光。
  
  
  也去过很多城市的博物馆
  感觉做得最好的竟然是香港
  这是我去香港之前所没能想到的
  说起历史文化背景这种旅游资源
  香港和我们国家绝大多数城市都没得比
  但是,要说到文化之旅的完善
  香港真是让人佩服
  
  香港历史博物馆,艺术馆,科学馆,天文馆
  再加上图书馆,楼上书房
  香港把自己从史前到现在的方方面面
  都展现在大众面前
  真是巨细靡遗,了不起
  如果大家去了香港,除了美食和购物之外
  也一定去上面提到的地方转转
  很值得花时间看看
  
  香港有个仿古建志莲净苑
  虽然不是真古迹,却是值得参观
  它的殿堂梁柱都是榫接处理
  可见是用了心
  
  铁马同学
  
  物是人非
  文物的面前,我们才都是过客,来去匆匆
  拥有永远是短暂的,无论你花多少银子
  都只能有一段时间的保管权而已
  这一点来说,贫富其实没有分别
  
  我们能在这个世界留下的,才是真正拥有的
  而手中的,身边的,不过是暂时的
  
  
  
  
  由铁马说到为五斗米折腰想到的
   --------------
  --------------
  又忍不住人前卖弄了,原谅半桶水的楼主再次跑题
  
  大家在生活中都会用到为五斗米折腰来比喻为生活奔忙
  那么这里“五斗米”的解释就是俸禄
  而历史上引出这个典故的陶渊明
  是指的这个意思
  大家且听我八这个看来的八卦
  
  有考据精神的学者曾经研究过晋朝的俸禄
  但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我们只能从汉朝来推算下
  当时县令的俸禄有一千石到六百石不等
  一石为十斗
  这样不论怎么算,陶渊明的俸禄都不可能只有五斗
  那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底是神马意思呢?
  要了解下历史背景
  
  其实陶渊明说的是当时正红的“五斗米教”
  由于入教的人都要交五斗米,所以又称为五斗米道
  当时的权贵很多信奉这个
  其中就包括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王凝之当时是会稽内史,很热衷此道
  他就是陶渊明的顶头上司
  由于当时各种派系斗争激烈,
  陶渊明根本没有什么施展抱负的机会
  于是就感叹了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说的是不畏权贵
  并不是通常大家理解的饭碗。。。。。
  
  
  试试上来
  
  
  咯咯吱吱 
  
  (*^__^*)
  
  关于西门庆
  这也只是传说中的原型之一
  就好像《红楼梦》一样
  每本书都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注解来
  答案正解,恐怕是只能长埋黄土了
  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感觉
  推理一下,找个愿意相信的真相出来
  
  
  
  说到还原历史
  相信没有比考古发现更接近真相的证据了
  历史中曾经的一切,
  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
  给了我们一个穿越时光看到往事最好的机会
  那些墓主人的灵魂不知何往
  那些陪葬的珍宝却依然完好
  
  
  
  
  
  文字中的历史和黄土中的历史
  两者交相印证
  应该就可以说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
  
  我想起庄子说的一个故事
  原本庄子的故事夸张有趣
  所以没想过考古发现会联系到他的文字
  一旦联系上了,感觉很奇妙
  
  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的优质学生
  有型有款的子贡
  子贡从楚国回到晋国
  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浇灌农田
  这个农夫呢,挖了一条地道通向水井
  然后,怀抱着一个瓦瓮
  一次又一次的用瓦瓮打水
  来浇灌农田,没多久就已经汗流浃背
  子贡心软,不忍看人如此辛苦
  于是就对老农说
  “有一种机械,效率高又省力
  一天能浇一百亩地,老先生何不用那个呢?”
  老农抬头问子贡那是什么样的东东
  子贡回答“那个叫做桔槔。用木头凿出来的
  前轻后重,可以直接将水从井中抽出。”
  可惜,那老农全不领情,反倒发起脾气来
  他是这样说的
  “有机械必定会使人有机心。
  人一旦有了机心,心就无法纯净空明。
  就会心神不宁,就会使人更加远离道了。
  你说的机械我不是不会用,只是我不能那样做”
  子贡羞愧无言
  
  庄子故事未必是真
  但故事里的“桔槔”
  却多次出现在古墓的画像石里
  古人在墓葬里对生活的描绘
  真实的再现了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
  在那个没有相机的时代
  
  我们在学杠杆原理的时候
  除了知道阿基米德以外
  也请记住,在阿基米德时代到来的两百年前
  墨子先生在他的《墨经》中就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
  那段记载说得很全面
  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
  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
  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
  实用科技,也是古人生活很重要的一环
  有老庄这样哲人的同时
  也有墨子这样的物理学家的存在
  
  

汉代画像石中的桔槔

  再来说庄子故事的原型
  子贡有没有遇到老农不得而知
  而桔槔的发明者郑国大夫邓析
  却是着实遇到了几个这样不接受新生事物的农夫
  当然农夫没有庄子说的那样富有哲理
  庄子升华了这个故事
  
  说起来春秋战国真是妙人无数
  邓析就是这么一个
  邓析除了是郑国大夫以外
  还是思想家,律师
  并且“好为智巧”
  桔槔也是他思考实验多次后的智慧结晶
  科技小发明,水利工程是他的强项
  以前是五个农夫一天浇灌一畦地
  用桔槔是一天能浇地百畦
  实在是伟大的发明
  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还有很多农村,依然沿用着两千年前的发明
  
  飞雪
  
  借老子的话相赠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能够坦承自己不足的人,是明白人(*^__^*)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到方方面面的知识
  也就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所知多一点点
  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
  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
  并且愿意学习完善自己
  就很好了
  与君共勉-----
  
  
  春秋战国是个奇妙的时代
  有老庄这样的思想家
  孔子这样的教育家
  也有墨子这样的实干家
  文字记载了思想的轨迹
  而古墓中的文物
  记载了科技文明
  
  预告
  接下来说古墓中随葬的“科技”
  
  回烟雨
  
  香港,古玩一条街,书店,图书馆
  都很值得花时间好好逛逛
  博物馆就更不用说了,周三免费
  人都不是很多,可以慢慢细看
  细说的话,可以另开一贴看图说话了
  。。。。
  我还是先码字去了
  说回古墓里的“科技产品”
  估计要明天更了
  还要找找合适的图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