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来更新
  
  烟雨客气了,那个只能有时间再开了
  我还有一个帖子要填呢。。。。汗
  
  
  墓中古镜的秘密
  
  在各种探险悬疑小说里
  古墓里的铜镜,
  是个经常出现的道具
  而在现实的考古工作中
  古镜的用处虽然不是小说者言那般传奇
  却也是揭露了古人生活中的秘密
  
  李二同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而古墓中随葬的铜镜,
  却并非都是作为正衣冠的生活用品随葬
  陕西扶风周原的西周古墓就出土了这样一面古镜
  它是一个凹面古镜
  尺寸是这样的
  直径8.8cm,厚度1.9cm
  曲率半径20cm
  焦距10-11cm之间
  这样的凹面古铜镜,
  之前也在这一地区出土过
  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总不会是古人当哈哈镜,取乐玩的吧?
  
  其实这凹面镜就是传说中的“燧”
  《周礼》中提到“掌以夫燧取火于日”
  说的就是这个“燧”
  取火时,将阳燧面向太阳
  经凹面的燧面反射后
  反射光相交于焦点上
  在焦点的地方放置易燃物品
  就可以得到火种
  
  人们复制了周原出土的铜镜
  很快实验重现了两千年前的一幕
  不过三五秒的时间
  燃烧开始了
  
  关于阳燧取火的原理
  后来的沈括描述最为精准
  他在《梦溪笔谈》中这样写到
  “阳燧面洼(凹),向日照之,
  光皆向内,离镜一二寸聚为一点,
  大如麻椒,着物则火。”
  
  早些时候的淮南子,墨子都有关于阳燧的记载
  不要小看了古人科学精神
  墨子早在他的时代
  就提出了平面、凸面、凹面镜成像的理论,
  对凹面镜阳燧聚集阳光取火的研究有了很高的见解
  并提出了焦点并不等同于圆曲率中心。
  而在西方,反光镜的使用,是罗马帝国时代
  那是公元前一百年
  比我们的“燧”
  已经迟到了一千年
  
  
  

陕西周原出土的西周阳燧

  正衣冠的铜镜,取火的凹面镜,
  还不是墓中古镜的全部
  另一种古镜很快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它是什么呢?“幻镜”
  
  “幻镜”又是啥来头
  其实就是一种透光镜
  将这种镜子面前日光,
  其反射光投向墙壁形成的光圈里
  会浮现出镜子背面的图案和纹饰
  就好像阳光已然穿透了镜体到达了镜背
  然后把镜背面的一切图文反射到墙壁
  可想而知,
  是一副多么奇妙的景象
  于是人们把这奇妙的镜子取名“幻镜”
  
  
  光,是如何做到穿透镜体的呢
  想知道幻镜的秘密
  让我们还是请出沈括先生
  看他是怎么给我们答案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
  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
  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
  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余观之,理诚如是。”
  
  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
  所谓“幻镜”其实是由于透光镜的镜面各处不平整,凸凹不一
  由此形成与镜背纹样相同的图案
  因为镜体极其薄,
  所以人们肉眼看不出镜面不平
  
  至于它的铸造,
  是工匠们利用厚薄不均而热胀冷缩系数不同的原理
  也就是说铜镜在浇铸的收缩及凝固过程中,
  镜体的薄处先凝固,厚处后凝固,
  而后凝固部位的收缩率大于镜体相对薄的部位:
  较厚的纹饰虽然在镜背,
  但从镜面与纹饰相对映的部位可以隐然看到有缩凹下去的痕迹,
  这是沈括认为造成铜镜"透光"的成因所在。
  
  关于这传说中的“幻镜”
  我们在考古发掘墓葬中见到了实物
  湖南攸县出土的战国古墓中就有这样一面镜子
  它的直径21.8cm,而它的厚度,才0.2cm
  古籍中干巴巴的文字
  就这样鲜活的化成实物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多么神奇
  
  文物无言
  却用它本身告诉我们曾经走过的文明
  
  

这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枚汉代透光古镜

  要说上海博物馆在展出文物的工作上,真是做得非常细致
  真正的西汉透光镜,并不是时常在展出中
  大部分时候,是在库房中好好保存着
  而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上海博物馆就与复旦大学合作,通过对铜镜铸后的淬火处理,
  从而复制出了一枚西汉“透光”镜:
  交通大学的学者铸出铜镜后,将其研磨致较薄,
  也得到了可以“透光”的铜镜。
  以上两处虽都复制出了具备“透光”效果的铜镜,
  但对其所产生的“透光”原理的认识却不统一;
  前者认为,铜镜之所以能“透光”,
  是因镜体在淬火过程中产生了组织应力,
  至使镜面产生了凹凸不平所致。
  后者对铸造出的铜镜进行研磨,
  当研磨至一定厚度时,出现了“透光”效果;
  用激光干涉测定镜面曲率时,发现镜面总体为凸面,
  但各部位的曲率有微小起伏,
  认为铜镜“透光”是因镜体受到铸造残余应力及结构应力的影响所致。
  
  通俗的解释,由於铸铸时薄的她方先冷,
  背面有花纹的地方比较厚,冷得较慢,
  铜收缩得多一些,导致镜面曲率不同,
  因此,文字虽在背面,
  镜的正面也隐约有点痕迹,所以在光线下就会显现出来。
  
  上博的展出很花心思
  讲解说明的很清楚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学历史,学物理(*^__^*)
  

西汉的“幻镜”

  “幻镜”幻想再现
  
  改错字,幻镜幻象再现-----
  来继续
  
  喵喵和飞絮
  楼主并没有不见
  只是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定时更新
  这张帖子已然超出本来的计划很远
  原来只是一个长假的工程
  没想到不知不觉战线拉得这么长了
  。。。。
  本来是个懒人,潜水很自在
  现在挖了个坑
  不填实在不合乎我做事的习惯
  汗。。。
  给自己加加油吧!
  
  
  
  
  今天的新闻又看到盗墓的消息
  感觉说不出来的难受
  
  贴上新闻报道
  秦始皇祖先陵墓被挖 36米盗洞直通主墓室(图)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 人民网
  
  2010年11月25日08:59我来说两句
   初冬时节,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办范家庄村,
  提起“秦东陵被盗”,村民们异常激动。
  “10月份,有贼娃子来盗墓,还使用了炸药,
  那可是秦始皇的祖先陵墓。”
  在石碑西南百余米处的一处棉花田里,
  是盗墓贼作案时留下的盗洞。
  盗洞已被装着沙子和土的编织袋封盖,
  但仍能看出土层被人为动过的痕迹…[我来说两句]
  
  昨日上午10时30分,在村民的带领下,
  记者在范家庄村西边的田地里,寻找到了陵园被盗的痕迹。
  
    盗墓者在中心墓上方爆破
  
  “秦东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就在一片荒草丛中。
  碑上显示的立碑时间是2006年5月25日,
  碑文上写着:秦东陵发现于1986年,现探明有4座陵园,
  保护范围为24平方公里,保护范围为东至三家坡村,
  西至韩岭古河道,南至井深沟、北至武家坡。
  
  在石碑西南百余米处的一处棉花田里,
  是盗墓贼作案时留下的盗洞。
  盗洞已被装着沙子和土的编织袋封盖,
  但仍能看出土层被人为动过的痕迹。
  在盗洞周围,记者发现了一次性手套、滑轮的包装盒,
  还有大量烟盒和香肠包装。
  
  70岁的范家庄村村民阎志信回忆,
  事发当天,村民们就知道“秦东陵”被盗了。
  在案发现场,警方拉起百余米长的警戒线。
  看管秦东陵的范家庄村村民王经柱介绍,
  盗墓贼是使用挤压式爆破
  (即在地下埋好炸药,爆炸时将泥土挤压到两边,
  形成一个可容纳一人上下的洞穴,在盗洞周围少见多余泥土)的方式,
  在中心墓上方,挖出一个深36米的深洞。
  事发后,有关部门增派人手看管这里。
  最近,更是每天都有人来调查。
  
    该墓曾坍塌过也被盗过
  
  据知情人士介绍,此处为秦东陵的一个陵园,
  盗洞为70×50厘米,盗洞直接通到陵园的主墓室。
  10月8日左右,巡查人员就发现有可疑人员在秦东陵活动。
  案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各级文物、公安部门的重视,
  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已经抓获了几个人,被盗的一件文物已被追回。
  
  据另一知情人士介绍,10月8日秦东陵被挖开后,
  警方已经接到报警,并于当晚现场布控,
  发现了嫌疑人作案时使用的对讲机等工具,
  民警随后在现场守候。
  10月9日,嫌疑人再次出现时,均被抓获。
  嫌疑人向民警交代,他们用挤压式爆破的方式,
  挖了一个36米深的洞。人进去后发现,
  这座墓以前曾发生过坍塌,也有被盗痕迹,
  要是再往前走的话,恐怕氧气不足。
  他们便以此为理由给幕后老板打电话,想抬高价钱。
  老板授意他们继续挖,并同意抬高价钱。
  
  这名知情者还说,事发后,
  上至公安部、国家文物局都派专人来陕督查此案,
  对于盗洞,“要么抢救性开挖,要么回填,目前还不确定。”
  据了解,事发后,相关部门数次开会,要求封锁消息,加紧调查。
  本报记者 周艳涛 杨小刚
  
    秦东陵有多座帝王级大墓
  
  秦东陵位于秦始皇陵西侧,因为位于秦都城咸阳之东,
  被称为秦东陵,包括4座陵园,是1986年村民们修渠时发现的。
  
  在4个陵园中,共发现亚字形墓3座、中字形2座,
  还有多座甲字形大墓。
  据了解,我国古代墓葬中,墓道数量的多寡代表着地位的高低。
  拥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等级最高,属于帝王级;
  设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及设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为诸侯及贵族所使用。
  秦东陵拥有3座亚字形大墓,可见其级别之高。
  
  一号陵园目前探明有两座亚字形大墓,
  陵园内还有多处车马坑和陪葬坑;
  四号陵园内发现一座亚字形大墓。本报记者 周艳涛 杨小刚
  
    ■相关报道
  
    秦陵文吏俑坑保护大厅开建
  
  本报讯(记者 周艳涛)记者昨日获悉,
  秦始皇陵陪葬坑文吏俑坑目前已经回填完成,
  保护展示大厅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10月建成开放。
  
   据了解,文吏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西南方,发现于1980年,
  2000年全面发掘,随后建了临时性保护大厅。
  与其他陪葬坑不同的是,此坑未遭焚烧。
  由于在该坑的陶俑佩带有饰物,
  发掘者认为它们应是象征古代“削刀”和“砥石”的文具,
  故将这些陶俑定为“文官俑”,该陪葬坑也被认定为“文吏俑坑”,
  并初步推断为秦王朝中主管监狱和司法的廷尉机构。
  
    秦东陵葬着秦始皇的老爸、爷爷
  
  据史书记载,秦东陵为秦始皇的祖坟,葬有:
  宣太后、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悼太子、帝太后等六人。
  这些人与秦始皇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宣太后:秦始皇曾祖父的母亲。
  
    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嬴稷。
  
    秦孝文王:秦始皇的祖父,庄襄王的父亲嬴柱。
  
    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嬴子楚。
  
    帝太后:庄襄王的王后,秦始皇的母亲。
  
    悼太子:即秦国的太子悼,是秦昭王的太子,
  在魏国做人质时死去。本报记者周艳涛杨小刚
  
    唐建陵石狮被盗已半年
  
    警方悬赏10万元寻破案线索
  
  本报讯(记者 周艳涛)今年4月,唐建陵遗址前的两尊珍贵石刻蹲狮被盗,
  至今还没有追回。
  
    唐建陵位于礼泉县,是唐肃宗的陵寝。
  4月份被盗的石狮是陵寝内城东门青龙门遗址前两尊石刻蹲狮,
  只留下两个底座,旁边还有农用三轮车驶过的痕迹。
  
   昨日下午,咸阳一侯姓警官告诉记者,石狮被盗引起公安部高度重视,
  目前还在督办此案。咸阳警方悬赏10万元寻求破案线索。
  联系人:侯警官15909263888,王警官15289201688。
  
    南石蹲狮特征:
  
    张口吐舌,舌与上腭连为一体,作低吼状,圆目怒睁,鬣毛稀疏,
  稍弯曲后自然披脑后。狮高1.56m、长1.24m、胸宽0.87m。胸部有一条横纹。
  
    北石蹲狮特征:
  
    嗔目前视,做闭口牙齿外露状,鬣毛下垂,毛端环卷。
  狮高1.5m、长1.3m、胸宽0.74m。胸前刻有“民此远备”,
  右腿刻有“七月十一起”字样。字迹模糊,左腿有一横纹。(华商报)
  
  
  
  

棉田里的盗洞已被封盖

  飞雪太客气了
  做这个帖子我也是乐在其中的
  可以和大家分享古代文明的点滴
  是一件很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
  
  另一方面的想法,是想宣传一下盗墓的危害?
  近几年盗墓小说的大热
  感觉大家都不觉得盗墓是什么可耻的事了
  年轻人们一口一个倒斗什么的
  这样的舆论导向让人觉得很别扭
  不可否认,鬼吹灯,盗墓笔记都写得挺好看的
  可是,混淆艺术创作和现实
  其实是很可怕的
  
  在这一点上,其实《鬼吹灯》第一部的作者
  正义感挺强的
  他一再的描述了主人公的生活窘境
  并且强调了把王侯将相曾经取之于民的财宝发掘出来用之于民的侠盗精神
  在认同这种精神的同时,让人们体谅了盗墓者的“难处”和“用心”
  现实生活中的盗墓贼却没有这样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
  除了破坏文物,倒卖文物
  并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技术含量”和“人文精神”
  
  长埋地下的文物如果重见天日
  那它们再也不该是入了任何人的私囊
  而是成为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财富
  那是凝结了一个民族智慧的珍宝
  不该由一个盗墓贼取之于昔日统治者,而转手进当今有钱人的私藏
  如果是这样的盗,何尝有道呢?
  
  ps 我很喜欢《鬼吹灯》第一部
  我的不少朋友(原本对历史不感兴趣)
  在看过这本书后
  都会想和我一起聊聊里面说的很多细节的真假
  与其说,这是对恐怖探险小说的兴趣
  不如说对中国神秘文化的向往
  这也是这本书的正面意义所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