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被一则新闻炸出来了
  某某质疑张衡地动仪是个摆设
  国人被。。。几十年?
  
  每每看到这样看似可笑却又带有迷惑性的伪新闻
  就有点情绪失控,生气
  不知何时开始传媒越来越不负起责任来了
  完全没有新闻报道求真求实的态度
  
  本来还要很久很久才会说到张衡
  既然现在看到这个了
  就把他提前说了
  
  就从他的地动仪开始说起吧
  
  
  
  地动仪发明于阳嘉元年
  也就是公元132年
  当时的张衡,是太史令
  张衡最大的成就在天文学
  之所以研究地动仪,
  有他特定的历史背景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
  在公元96年到125年的30年间,
  其中有23年在我国各地发生过地震、山崩、地裂或地陷等灾害。
  119年2月的一次地震,在京师洛阳和其他42个郡国地区,
  都或重或轻地受害。
  地陷,房屋垮塌,死伤自然是在所难免
  当时的人们对于地震感到恐慌
  当权者会很简单的把天灾归于“人祸”
  于是可以罢免一些官员,排除异己什么的
  张衡研究地动仪,就是想通过技术手段
  监测自然现象,减少灾害带来的伤亡
  这才发明和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科学仪器——地动仪。
  
  《后汉书·张衡传》记载了他发明的这台地动仪。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
  它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
  进行远距离测量的,这个原理至今仍然沿用。
  
  在国外,直到公元13世纪,
  古波斯的马拉哈天文台才有类似的仪器,
  18世纪,欧洲才出现了利用水银溢流来记录地震的仪器。
  可惜,张衡发明的那台地动仪不知在什么时候失毁了,
  所以19世纪以来,
  不断有人试图复原制造出张衡的地动仪来
  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考古学家王振铎先生“复原”了张衡地动仪
  
  在当时大家都认为是科学的,
  于是被纳入了小学课本
  但事实是这台复原的地动仪多次在公开场合出洋相
  要么不动,要么跺跺脚就动了
  而人们把这个复原品当原品来否定
  就实在是太可笑了
  当时的复原本身就有原理性的错误
  后来地震局的冯锐提出,
  即“都柱”是悬垂摆
  (见于袁宏的《后汉纪》),
  摆下方有一个小球,
  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
  也就是《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
  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
  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
  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蟾蜍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
  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在当时张衡的地动仪就成功监测到一次洛阳的小地震
  可能有筒子要奇怪了,为什么这样的好东西会失传了呢
  是啊,很多书上说地动仪毁于战火
  我个人观点,地动仪其实毁于人祸
  当时的地动观测要通过人来监测
  只要张衡的政敌收买监测员
  拿掉触发机关的小球
  地动仪就真正成了摆设
  不能干活的地动仪自然不会再有当权者重视
  随着张衡的退休
  地动仪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只留下记叙他的文字
  而实物无存
  
  
  
  

王振铎先生复原的地动仪

  附上《后汉书》关于地动仪的原文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
  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
  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在当时张衡的地动仪就成功监测到一次洛阳的小地震
  --------------
  
  改错
  
  是在洛阳监测到陇西的一次地震
  
  再补充一个时间
  
  公元138年3月1日
  永和三年二月初三
  是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第一次工作的日子
  
  晚了,明天再来继续 ,说说张衡的浑天仪
  
  
  如果说这世上有黄药师这个人的原型存在
  我想说的就是张衡吧
  有时静望夜空观星
  不自觉会联想到这个古人
  在那遥远的一千八百年前
  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神人
  精通天文地理,数学机械,诗文绘画
  似乎没有他不擅长的领域
  还有比他更全面的人物么。。。
  
  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
  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
  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
  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
  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歭 ,
  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
  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
  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
  何为怀忧心烦惋?
  
  来继续说说浑天仪
  说起来浑天仪最近一次成为话题
  是他登上了一万韩元的纸币上
  那到底韩国博物馆里的那个和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因果呢
  且听听我的一家之言吧
  
  关于宇宙的奥秘,
  远古以来先民有着这样的信念
  那就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圆地方长时间来占据了“世界观”的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流传至今的文物
  从祭祀的礼器,到世俗生活中的钱币
  都体现了这种观点
  而到了张衡的时代
  他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观察
  用“浑天说”修正了这个观点
  
  当然“浑天说”其实还不是张衡的首创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战国时期一个叫慎到的人
  他这样说到:“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
  就是说天是一个球形,沿着倾斜的极轴在不停地旋转。
  而当时的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盖天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浑天说”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到了东汉时期,天文观测的技术进步了
  张衡继承总结了前人的理论,
  结合自己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测,
  对“浑天说”进行系统的研究,
  写出天文学名著《灵宪》,
  提出“浑天如鸡子”,
  天是圆的,像鸡蛋壳,而地则像鸡蛋黄。
  这个“鸡蛋黄”是不动的,
  而“鸡蛋壳”从东向西不停转动。
  “浑天说”还是地心说的范畴,
  但比起主张“天圆地方”的“盖天说”,
  却是古代天文学的一大步,能更科学地解释诸多天象。
  
  口说文字对于一般人来说都太枯燥未必容易理解明白,
  好在张衡也不是个书呆子研究员
  他更是个实干家,他决心用最直观的方法让人们了解他的学说
  于是就有了巧夺天工的浑天仪
  那是一个利用水力推动机械系统转动的装置
  通过它展示的天象能与人们世纪观测的结果完全吻合
  张衡到底掌握到了何种程度的天文知识呢
  简单说几句
  他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芒
  他测出地球围绕太阳一年所需要的时间是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
  
  浑天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东呢
  就按史书的记载说吧
  浑天仪,主体是一个大圆球,十分复杂,
  “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
  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星”。
  
  这些天体除了随着天球东升西落外,
  还有各自的轨道运动,和天球的东升西落方向都不一致,
  因此,要演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械工程问题。
  
  张衡非常巧妙的想到用漏壶滴下的水做动力,
  来推动齿轮的转动,齿轮再带动浑天仪的运转,
  通过恰当地选择齿轮的个数,
  巧妙地使浑天仪一昼夜转动一周,
  把天象的变化演示出来,
  让人们从浑天仪上观察到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
  这样的构思和机械技术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张衡的浑天仪中,还有一个叫做“瑞轮荚”的附件。
  “荚”是一种神草,传说生长在尧的居室阶下。
  随着月亮的出现,一天长出一个荚,
  最多能长到十五个荚。
  过了月圆之后,又一天掉一个荚。
  正因为这样荚就可以指示出月相和日期。
  这个传说实际上是反映了尧时天文历法的进步。
  张衡根据这种传说制造了一种机械装置,
  可以“随月盈虚,依历开落”,
  跟传说中的神草一样。
  这作用就相当于今时今日钟表中的日历显示吧。
  
  浑天仪与观测到的天象丝丝入扣,稳定性相当高,
  可见浑天仪的动力和机械制作技术是非常高明的。
  张衡的这项发明并没有被大家忽视
  他经历了三国的战乱直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前
  都一直完好的保存在东汉时期的天文台“灵台”
  公元418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长安,
  战利品之一就是张衡的浑天仪,
  当时已经有所损坏了。
  再往后,浑天仪就失传了
  {我曾幻想过,或许某天会有考古发现
  啊,原来浑天仪在这里
  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浑天仪失传了,制造浑天仪的方法却没有失传
  根据张衡的著作和浑天仪说明书
  不同朝代的人们在分别在他们的时代里想重现浑天仪
  南朝宋的太史令钱乐之曾铸造浑天仪和小浑天,
  大体与张衡的浑天仪相同;
  唐朝初年,太史令李淳风也重新改制浑天仪;
  北宋苏颂和元朝郭守敬,也在制作新版的浑天仪。
  
  时间到了明朝,
  皇甫仲和用同样的热忱仿制了郭守敬的方法铸造了浑天仪,
  也正是这个至今仍幸存的浑天仪
  让当时来到中国学习的朝鲜科学家张英实看到
  张英实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他认真研究了浑天仪,并结合了西式闹钟的原理
  制作了一个“浑天表”
  就是这样“浑天表”被韩国列为国宝
  至今保存在高丽博物馆
  也正是这个后来成为“民族骄傲”的实物
  让南朝鲜人信心十足的把浑天仪印在了万元大钞之上
  实在无语了
  所幸,还好,韩元不是美金
  不至于误导全世界人民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浑天仪

  我曾经到洛阳寻访过东汉国家天文台灵台数次
  每次都无果而终
  那传说中的洛阳城南“灵台”
  到底在何方
  直到去年询问专业人士才知道
  原来当年的洛阳“灵台”
  经过1800年的沧海桑田
  根本已不在今天的洛阳,而在偃师市
  今天去看的话,也只余一片荒丘杂草
  
  考古人员曾经对灵台进行过勘查,
  测出它高8米多,长41米,宽31米,
  推测原来灵台应该还要大得多。
  考古发掘发现其四周有两层平台,
  上边一层与现地面一样高。
  平台上有建筑基址,
  这些建筑应该是当年张衡等整理、记录资料,进行研究的地方。
  台顶应该是一平面,没有建筑,便于工作人员观测天象。
  而在第二层平台建筑物的后墙壁上,
  发现一个凿在灵台夯土里的小内室,
  据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内室应该是安放浑天仪的地方。
  
  说到这里思维跳跃了一下
  想到了炒得热火朝天的曹操墓
  相比一个并没有多大考古发现的古墓
  我倒觉得重现下当年的东汉天文台更有旅游价值
  那不光是一堂历史课,还是一堂生动的科学课
  张衡用浑天仪说明自己的学说
  我们给下一代的知识,也不该是枯燥,纯背诵的文字
  而该是结合实践的趣味旅程
  
  
  
  南阳诸葛庐,今日武侯祠
  是现在南阳的旅游热点
  想推荐一下
  南阳北郊的张衡墓
  一代神人的最后居所
  
  最早记载张衡墓位置的文献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
  “育水又过西鄂县南,水北有张平子墓,墓之侧有平子碑。”
  到了明代墓地荒芜,
  嘉靖四十三年,
  乡人周子纪重封筑之,前立碑记之。
  清光绪八年,夏村人师晓亭曾对墓园进行了修葺:
  并将字迹模糊、细审可续的明碑重刻立于墓侧。
  由于历史悠久,风雨兵焚的破坏,
  墓园到了民国已经十分荒芜,仅剩一个土冢和三通古碑而已。
  
  86年,重新修葺了张衡墓,并修建博物馆
  直到2000年才全部完工
  

博物馆大门,仿汉式建筑

  汗,图文不对,上图为大门口远景
  下图才是院子里,(*^__^*)
  

  挑顶夜读,背后是南都赋

张衡大人的青铜像

  以下都是复原版的张衡制造
  
  

指南车

  屋后的张衡墓园
  
  

墓园远景

  坟头绿草如茵
  现在的墓碑是郭沫若的题字
  

  夏日的期待
  
  菏泽的沉船很多考古分析还没出来呢
  目前也就几张出土瓷器的图片呀
  只知道要留在菏泽博物馆了
  沉船与保护材料加起来有6吨左右,船身长达21米
  具体怎么运出来,还在讨论细节中。。。
  想到笔记里的海底墓了。。
  关于张衡,关于古代天文学
  其实还有很多想八一下的
  如果筒子们有兴趣
  明天开说古代天文台
  (*^__^*)
  
  
  张衡,全才呀
  又何止天文和文学呢
  地理,数学,机械,绘画,哲学
  脑子好用,手也灵巧
  都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作为我这样一个平庸的人无法想象张衡的脑袋
  一般人能做好一样就不错了
  可他竟然样样都行,文理都是一流
  ---------
  
  写着诗画着画,数着星星
  自制代步工具
  浑天仪,地动仪
  。。。。
  感叹有了这样的父亲
  才是哪个男人都看不上吧
  一般人哪配得上这句话
  哈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