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或许我们今天这个时代,
  所面临的五花八门资讯太多
  纯粹的接收,时间都未必够
  同时娱乐方式也太多
  以至于我们无法像古人那样静下来
  真正的享受自然的乐趣
  
  传说中张衡对天文的兴趣来自一首诗
  那首诗描述了北斗星在不同季节傍晚时的变化: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这是多么有趣的现象
  宁静的夜晚,漫天的星光
  各式各样的星星有着自己的形状和轨迹
  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
  张衡开始构想画星相图,
  没有云彩的夜晚,他可以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
  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
  在长时间的观测后
  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
  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
  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
  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
  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
  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
  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
  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
  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注意,木工活都是他自己干的哦,厉害吧)
  
  如果穿越时空真的可能
  我还真想穿越到东汉
  看看真正的地动仪,浑天仪
  张衡的书法,绘画
  以及他做的木工活。。。
  
  
  达斯琪
  
  的确是这样,为吸引眼球制造争议,完全没有做媒体的责任心
  很多时候,一些文章根本让人没法看下去
  动不动玩颠覆,就好像这次张衡地动仪吧
  正确的解读,该是站在客观的立场好好说话吧
  的确,教科书有问题,但是问题出在哪儿了
  怎么个因果,都不说清楚
  一个标题就是某某打了1800年前的假
  地动仪是假古董
  事实上,教科书也没说那是真古董啊
  复原的地动仪不管用,很多年来只要关注下都知道
  突然来个惊诧论,纯粹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
  我最看不下去诋毁传统文化的人
  就算我们落后了两三百年
  难道是因为上千年前古人的问题么?
  一棍子把问题归结于传统文化
  是一种最不负责任加无耻的“反思”
  谁也没有权利替古人反思
  
  
  
  还是继续昨天的话题吧
  说说中国古代的天文台
  
  终于写完了,晚饭后来更新
  
  
  古代天文台
  
  我们国家以农立国。历代统治者都以天子自居
  既然“受命于天”,那么很自然的,
  他们会希望上天的讯息会首先传递给自己
  因而天文观测和天文观测机构
  从来都是他们牢牢掌控的一个重要部门
  
  如果一直上溯到传说中的夏朝
  当时的天文台叫做“清台”
  到了商朝就成了“神台”
  而周代则为“灵台”
  《诗经》里有一篇灵台
  说的就是这个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讲述了君民欢乐建筑天文台的情形
  当时的台高两丈,周长420步
  观星之外,最主要的功能是祭祀
  
  到了春秋战国,
  悲催的周天子就基本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权
  诸侯国也开始建设属于自己国家的天文台
  比如鲁国,就建立了“观台”
  
  统治者的势弱放松了文化的管制
  间接导致的结果是天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魏国的石申,齐国的甘德,楚国的唐昧,宋国的子韦。。。
  都开始了各自的天文观测活动
  这真的是个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
  
  

战国时期,四相二十八宿星图,有兴趣的童鞋找找守护你的那一个

  到了汉朝,天文观测活动和祭祀活动更加频密
  灵台的功能开始变得单一,成为专业观测的场所
  而祭祀的功能,则由明堂取代
  
  西汉的时候,天文台建在长安市郊
  这时的天文台,
  就已经有了些观测的专业工具
  浑仪,铜表,相风铜乌都已出现
  东汉则更加完善
  刘秀登基后,
  在洛阳城南建设灵台和明堂
  灵台东西有墙垣,中部是一高台
  根据后来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知道、
  这座灵台遗存的台基高出地面8米多
  整个占地4.4万平米,
  我们可以想象下当时的壮观情形
  
  当年的张衡,也就是在这里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
  除了高台之外,旁边也有观测人员的宿舍
  有十几间房屋,给观测人员居住,办公
  东汉时期主管灵台和明堂的官员就是太史令
  在他的旗下有七十人左右的编制
  主管灵台的是灵台丞
  他的部门有四十二人工作
  其中14人观测恒星
  2人观测太阳
  3人观测风向
  12人预测天气晴雨
  3人测时间
  7人测钟声
  还有一人充当杂役
  东汉的天文观测对后世影响深远
  那时的人员结构一直沿用到元朝
  而那时的灵台,历经了三国,东晋
  直到北魏时期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地处偃师的东汉天文台,而今是一片玉米地加土坡

  时间很快到了唐朝
  曾经出场过的神奇人物李淳风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
  当时的天文台叫仰观台,又叫司天台
  直接归属太史监管辖
  由于皇族对星象的兴趣
  除了城郊的天文台,还在皇宫内院设置了天文台
  (关于李淳风,还是另起一篇八好了
  不然实在对不住这位大神。。。)
  

初唐敦煌星图,世界上最早的手绘星图,现在大英图书馆

  那就接着说宋代了
  宋朝是个很富足的朝代
  官方有钱老百姓也不穷
  加上人文气息浓厚
  因此北宋的天文台,一盖就是四个
  当然也不是说爷就是有钱,
  用一个摆设一个
  建两套配置一模一样的天文台
  是有他的科学依据的
  两者是用来比照以取得更准确的观测结果
  当天象异常时,两相比照是必须的
  以防止误报和作假
  
  四个天文台都配有大型观测用的浑仪
  说他大型毫不夸张,
  一个的用铜量就达到了两万斤
  除此以外,宋朝政府还建立了校验所
  专门负责校验各种仪器的准确性
  就算到了宋室南迁后
  在临安,
  南宋官方仍然比照北宋建立了两座天文台
  实在是经济实力了得,人才济济
  
  当文化强势到一定程度
  就不可避免对周围的文明产生影响
  宋的死敌金国就是如此
  金在燕京建都,
  同时有样学样仿照宋建起了天文台
  但是只有个建筑的天文台实在说不过去
  于是派人拿到了北宋的仪器装配说明
  但问题也出来了,浑仪是按开封的地理纬度设计的
  在北京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接着介绍下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中国铜铸天文仪器,
  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赤道坐标,
  也能测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
  公元1437年制,
  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简仪。
  元初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的天文仪器,
  将结构繁复的浑仪简化成把地平和赤道两种坐标系统分开,故称简仪。
  可减少多重环对观测天区的遮蔽。
  公元1437年制,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圭表。
  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铜制天文仪器,
  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叫做圭,
  直立的柱叫做表。
  
  根据正午时表的影子的长度测定一回归年的日数和二十四节气等。
  公元1439年制造,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天体仪。
  显示天球的各种坐标、
  天体的视运动和亮星位置的铜制天文仪器,
  其上镶有1449颗星。
  公元1905年制造,
  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北京古观象台的部分铜铸天文仪器。
  从左到右依次为赤道经纬仪、
  天体仪(公元1673年制造)、
  玑衡抚辰仪(公元1744年制造)和象限仪。
  

  纪限仪。现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

  地平经仪。现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

  看过射雕的童鞋还记得黄裳这个名字吧
  西西(*^__^*)
  就是《九阴真经》的作者
  当然是在金老爷子笔下的他了
  。。。。
  现实中的他是个天文学家
  他作的石刻天文星相图
  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星图了
  刻于公元1247年。
  星图直径91.5厘米,有星1400多颗。
  现存苏州博物馆呢
  

  继续说完古天文台最后一项工作
  除了观测天象以外
  他们还有个任务就是编印历书
  节气在哪天,
  什么时候月大什么时候月小
  何时加个闰月
  这都是天文台的重要工作
  
  唐朝以前,日历牌都是手写版
  到了唐朝需求量变大
  于是手写版变成了印刷版
  不过,这都是官方垄断经营
  民间是不允许自制甚至翻印的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明朝中期
  
  那之后才放宽政策,
  民间也可以印历书
  不过仍然要得到官方许可
  
  大家肯定还记得这样的口语吧
  这是哪年的老皇历啊
  皇历皇历,就是皇家的历书啊
  这也是皇历一词的由来
  
  
  

万年书,老皇历

  喝水去,看看今天够不够时间八下李淳风。。。
  
  
  飞雪,我好久没怎么更了呀,
  这两天才回来重新开始。。。汗
  
  送大家一张根据马王堆星图绘制的壁纸
  真的很精美
  

日月图腾与中国古代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图

  飞雪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啊
  春秋战国时代留给我们的成语,
  恐怕要占到了全部成语的一半以上了吧
  至于楚国人是不是笨?
  西西,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家乡在此特别关注的缘故吧
  好像守株待兔啦,掩耳盗铃,邯郸学步,郑人买履。。。
  这些都是哪国的呢?
  哈哈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计算出来楚国的笨人比较多
  也是因为地盘大的缘故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嘛
  楚国最大的时候,
  往东走上海也是楚的地头,
  怀王的五子不就封在“申”嘛
  再往西走直到四川,
  大家记得李白那句诗吧“我本楚狂人”
  当然他的时代楚国早没了,
  可是这样看来长江流域的大部都是楚国呀
  自然也包括了江西,安徽,江苏
  往北走,到河南中部了
  如果转而往南,整个湖南全境
  甚至更南的,还没怎么开发的广西,云贵,那都是楚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因为楚国太安逸了,地盘大又富饶
  于是少了问鼎中原的决心
  所以才会亡于强秦了
  痛定思痛
  楚国人才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
  后来也应验啦,项羽也好,刘邦也好
  之前都是楚人啊
  
  汗,扯远了,打住
  
  
  
  还想再说说楚
  孟子说“南蛮鴃舌之人”
  因此接下来很长时间楚国人都被取笑说鸟语
  很好奇的追本溯源,
  想了解当初的楚语官方版到底是什么样的
  而当时游说各国的能人们又用什么语言在沟通
  于是,后来才慢慢知道
  其实,在那个时代
  各国的贵族及知识分子,还是修习华夏雅言的
  也就是周朝的普通话吧
  当然楚国也不例外,王族本身还是炎帝的后代
  他们是至少会两种以上语言的
  不过,民间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说的那就是传统的楚国土话
  有研究者做过调查
  楚国土话最近似的,就是现在的长沙话
  由于湖北,安徽都做过楚国的都城
  所以说华夏雅言的稍微多些
  因而,即使到了现在,湖北话安徽话的难懂程度
  在南方诸省中,相对是最容易听明白的
  
  才打的字怎么不见了?
  
  常常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南北地域之争
  如若往上追溯的话
  其实也就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问题延续
  当然楚文化不仅仅是现在的两湖文化了
  而是涵盖了南方的各种文化
  (比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南方诸越等等)
  
  中原文化正如《诗经》的风格,端方敦厚
  楚文化亦如《楚辞》,奇瑰华美
  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特点
  有冲突自然也有融合
  所以到了汉朝,同时具有两者特点的汉赋就出现了
  时代的脚步,是融合前进
  而不是对抗消灭
  
  
  文化很大程度受地域特点的影响
  中原文化如是,楚文化亦如是
  楚地出土的丝织品,薄如蝉翼
  (马王堆老太太的衣服大家还记得吧)
  除了精湛的纺织技术以外,
  气候炎热也是原因之一
  到了风雪塞外,那出土的,就都是皮靴了
  
  中原大地一马平川,
  哪怕就是制作的鼎,也是端端正正的
  楚地山水,变化万方
  做个鼎,那也是束腰的,哈
  当然也可能是楚王好细腰的产物
  

司母戊鼎 传统中原鼎的代表

  窝窝说到建筑
  以前我曾经多次想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呢
  会想着要是欧洲那种石结构多好
  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千年以前的建筑了
  多读点书之后,,慢慢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在楚文化里,有个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
  人和建筑是一体的,相互温暖的生命
  人赋予建筑生命
  而不是石头的冷冰冰
  
  木材,是含蓄,深沉的天然
  可以轻巧,也可以坚韧,而且方便加工。雕梁画栋
  何况南方多木材,取材也方便
  用现在时髦点的话说,就是自然环保
  人自然的存在,木腐坏了回归自然
  没有污染,没有破坏
  
  不要以为古代中国人就不会用石材盖房子了
  看看长城和古城墙吧
  该怎么盖就怎么盖
  古人的居所
  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一体。
  
  
  
  
  
  先回个
  
  飞雪
  所谓震撼,应该还是心有所感之后的产物吧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的时候
  最触动我心的,既不是那震惊世人的整套编钟
  也不是那绘有天文图的神秘衣箱
  让我发呆好久的,
  只是个彩绘鸳鸯盒
  
  肥硕的肚子,内部剜空,
  不知是用来放首饰还是脂粉
  背上有一方形孔承一长方形盖
  脖子有一圆柱形榫头
  用来连接头部和身体
  腹部两侧都是艳丽的彩绘
  很是精巧可爱
  
  器物本身的工艺不会给人多少震撼
  想到她的主人,却是让人唏嘘
  整个曾侯乙墓有21个陪葬女性
  她们几乎都没有陪葬
  所以生前的地位不会是妃嫔
  应该只是歌舞乐人或侍女
  
  小的十四五岁,
  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四岁
  两千年的时光没有让红粉成灰
  她们的骨骼保护得比她们的主人曾侯乙还完好
  她们的身高在155-160之间
  (忽然想起天涯常常出现的身高帖了)
  或许她们生前也会叽叽喳喳讨论谁比较高挑,苗条
  歌喉谁更优美,舞姿谁更曼妙?
  可这一切在曾侯乙死亡那一刻都结束了
  
  那些美丽年轻的女孩子们
  根本没有机会成为剩女
  她们的青春常埋黄土
  尸骨呈现黑色,
  显示了她们是死于中毒
  
  那个可爱的鸳鸯盒就是属于这其中的一名女子
  鸳鸯盒通常是一对,而这个女子的陪葬只是一个
  不知道她有怎样的故事和人生
  是不是有不能割舍的爱人送她这个鸳鸯盒
  带着这个青春的梦想和憧憬
  在漆黑的地下世界里沉睡了两千年
  她没有留下名字
  只有博物馆的编号,二号棺的主人
  
  
  
  
  

唯一的陪葬,鸳鸯盒

  图片和实物差好多
  实物好生动可爱
  

  原谅我的私心,又找来两张不那么失真的照片

  再说下关于曾侯乙墓大家可能不那么熟悉的信息
  除了这二十一个女孩子之外
  墓主人还在东室通往中室的门洞旁边
  放了个黑漆的小棺材
  里面是一具狗的骨骼
  这狗还挺大的,肩高60公分,体长达到一米
  不知道生前,它是曾侯乙的看门狗还是宠物狗
  生前的它,和主人也是寸步不离的吧
  死后的它,还在继续守卫主人的居所。
  
  
  晚饭后来更关于李淳风的八卦
  
  
  抽空来回帖
  姐姐和飞雪讨论上了
  我来给个答案吧
  那个《平安帖》就是摹本了
  因为真迹无踪
  所以唐朝的超A版就当是真迹卖了
  要做真是老王的
  天知道什么价
  应该是无价之宝了
  
  传说中日本正仓院倒是有王羲之的真迹
  是不是谁也不知道
  人家轻易都不拿出来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