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洛阳铲长什么样?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
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
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
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第二个问题,洛阳铲的来历
关于这一点事实上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一种说法是始自明朝中叶
由于洛阳系六朝古都,
而且附近的邙山陵墓群众多,
所以盗墓事业异常发达。
明代由于对外贸易的兴起,古董、殉葬品的市场需求兴旺,
所以盗墓者活动频发,因此出现了这种盗墓利器。
另一种说法洛阳铲的发明时间就晚很多,
大约是上个世纪初。
发明人系洛阳附近农民发明家兼资深盗墓人李鸭子。
当年大部分盗墓贼都不是专职人员,
他们平日的身份大多是农民,在农闲时节才会去盗墓。
李鸭子就是这样一个兼职的盗墓贼,
而且他很有追求,喜欢通过改良技术提高生产力。
据说在上个世纪20年代,
李鸭子拿着自己种的农产品到孟津赶集,
看到有人在用半圆形的瓦铲在地上打洞盖房子,
抽出时能带出好多土来。
出于职业敏感性,
李鸭子认为这种铲子可以在盗墓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于是找到一个铁匠做了一把,
发现这种工具在用来盗墓挖坟时非常好用,
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这样就在盗墓圈里得到广泛使用了
而关于这项发明的最早文献记载
来自1928年的考古学者卫聚贤
他在中国考古学史中写道
"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
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
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
看土为活土死土。所谓死土,即天然的地层,
活土是地层混乱,地层混乱由于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
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
有了这种纪录做旁证,那么第二说法就不太可信了
因为李鸭子的发明是1923年,纪录出现在1928年
基于职业的需要,李鸭子不会宣扬他的发明吧
以前的信息传播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
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前一个说法
第三个问题 洛阳铲的制作和特性
关于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
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
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
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
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
好的洛阳铲要求刃口锋利硬度高,
即便铲中石块等物体也不卷刃缺口。
铲身要具有一定的韧性,这样才不容易折断。
好的洛阳铲插入土内吃土锐利,拔出后褪土快捷。
并且能够打穿并提取断砖厚瓦。
除了需要使用好的钢材锻造之外,
对刃口部分还要特别进行热处理以增加硬度。
第四个问题
洛阳铲的工作情况
洛阳铲的主要作用是探孔定位,
一个有经验的盗墓贼可以通过洛阳铲中带出的土壤分析出地下是否有墓穴。
在一片区域中打上若干个孔,
就能了解墓穴大概的位置和面积,
从而知道墓穴里宝物的规模和价值。
经验丰富的盗墓贼甚至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声音和手感,
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
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探孔经验老到的盗墓贼就能够精确判断出墓穴的结构,
并且确定到底从那个位置挖掘进入墓穴最快捷省事。
在盗墓时,贼会先观看地势,
如果怀疑该地区有墓穴就会用洛阳铲探路,
左右各挖一个孔下探,
一般下探3~5米后如感觉坚硬就继续挖,
若松软就说明不是墓穴,换个地方再挖。
一般挖5米的探洞需要20分钟左右。
有经验的盗墓贼会避开墓道,
而不断利用探洞寻找墓穴——因为墓道里边往往有重重机关或者门禁防止人盗墓,
而直接从墓穴上方垂直进入更为简单安全。
用洛阳铲探孔的时候,使用者要身体站直,站个马步,
双手握住铲杆,垂直向下打探。
打探中要不断旋转铲头,一定要保持探孔为圆形,否则无法深入,而且拔不上来。打出来的探孔一定要是不弯不歪的垂直孔,
这样才是最省力而且能够直接目测孔内情况。
盗墓贼检测测探孔是否合格往往会用镜子,
利用镜子反射阳光,从孔口往下照,
如果能看见孔底则说明合格,
如果不能则要重新打孔。
其实,现在的洛阳铲已经有"改邪归正"的用武之地了
除了考古用到它以外,还用它作建筑和工业勘探
作坊里的洛阳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