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要说的人物,就有争议
严格的说,他不算盗墓,但是他却真真正正的掘了人家的坟墓
由于时间最早,就简单的说下这个人
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伍子胥
伍子胥楚国人
出生在一个世代文臣武将辈出的家庭,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文韬武略,无所不学。
因父亲伍奢及兄伍尚遭谗被楚平王杀害,
他途经昭关,避难奔吴,投在公子光门下,
他参与策划刺杀吴王僚,为公子光夺得王位,
在公子光当上吴王后,伍子胥向阖闾建议,
“先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
阖闾乃令伍子胥重建城廓。
伍子胥上观天象,下测水文地质,
在原有吴子城的基础上,扩建阖闾大城,亦即现在的苏州城。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为谋士,孙武为将,
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五战五捷,
攻下了楚都郢,楚昭王仓惶出逃。
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的墓穴,
鞭尸三百,以报当年杀父、兄之仇。
他自己也因此而被封于申,所以又称申胥。
关于这个最早的掘墓人,事实上史书的记载还不统一
第一种说法是鞭尸
《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可见,司马迁记此事应当无误。
扬雄《法言·重黎》也有这种说法,然后批评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除记有“掘墓鞭尸”的情节外,更增加了“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的细节。
照此看来,说伍子胥掘墓鞭尸,是有根据的。
第二种说法却只是鞭坟
《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彀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
《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
从古文献史料价值来看,《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所言楚国史事应当是可信的。
这样,伍子胥只是鞭坟三百,没有掘墓鞭尸。
不管是鞭坟还是鞭尸,在当时都算惊悚的大新闻了
令人惊讶是孔子的评价
孔子的学生问他:“笞墓何名乎?”
孔子回答说,
“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
乳狗哺虎,不计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
世事总是轮回的,伍子胥当年掘了楚平王的墓
两千载之后,他自己的墓也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可叹,
更可惜力挺了两千多年经过战火的伍公祠,
也在十年的疯狂岁月中毁了
下面是修复后的伍子胥墓

严格的说,他不算盗墓,但是他却真真正正的掘了人家的坟墓
由于时间最早,就简单的说下这个人
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伍子胥
伍子胥楚国人
出生在一个世代文臣武将辈出的家庭,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文韬武略,无所不学。
因父亲伍奢及兄伍尚遭谗被楚平王杀害,
他途经昭关,避难奔吴,投在公子光门下,
他参与策划刺杀吴王僚,为公子光夺得王位,
在公子光当上吴王后,伍子胥向阖闾建议,
“先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
阖闾乃令伍子胥重建城廓。
伍子胥上观天象,下测水文地质,
在原有吴子城的基础上,扩建阖闾大城,亦即现在的苏州城。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为谋士,孙武为将,
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五战五捷,
攻下了楚都郢,楚昭王仓惶出逃。
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的墓穴,
鞭尸三百,以报当年杀父、兄之仇。
他自己也因此而被封于申,所以又称申胥。
关于这个最早的掘墓人,事实上史书的记载还不统一
第一种说法是鞭尸
《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可见,司马迁记此事应当无误。
扬雄《法言·重黎》也有这种说法,然后批评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除记有“掘墓鞭尸”的情节外,更增加了“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的细节。
照此看来,说伍子胥掘墓鞭尸,是有根据的。
第二种说法却只是鞭坟
《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彀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
《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
从古文献史料价值来看,《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所言楚国史事应当是可信的。
这样,伍子胥只是鞭坟三百,没有掘墓鞭尸。
不管是鞭坟还是鞭尸,在当时都算惊悚的大新闻了
令人惊讶是孔子的评价
孔子的学生问他:“笞墓何名乎?”
孔子回答说,
“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
乳狗哺虎,不计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
世事总是轮回的,伍子胥当年掘了楚平王的墓
两千载之后,他自己的墓也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可叹,
更可惜力挺了两千多年经过战火的伍公祠,
也在十年的疯狂岁月中毁了
下面是修复后的伍子胥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