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更新了,打捞下帖子
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作者:woaimaurice 回复日期:2009-09-09 22:17:16
谢谢你帮我上了董卓,黄巢,温韬,乾隆的盗墓事迹
仔细看过了,写的还蛮全面的
不过,为了帖子的完整性
我还是简要的补充说明下
尽量不上重复的内容了
谢谢你帮我上了董卓,黄巢,温韬,乾隆的盗墓事迹
仔细看过了,写的还蛮全面的
不过,为了帖子的完整性
我还是简要的补充说明下
尽量不上重复的内容了
第五个盗墓贼,董卓
关于董卓的"光辉事迹",前面woaimaurice 已经说过了
我来补充的,就是关于他所盗的茂陵了
其实茂陵最初的开启,并不是董卓,而是东汉初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
据史书记载,赤眉军掘开茂陵后,成千上万的士卒搬取陵中宝物。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仍不能减半”。
茂陵附近的帝后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但最令人发指的是,这些起义军竟然干起了奸尸的可耻勾当。
据《后汉书·刘宣子传》记载:赤眉起义军进入关中,
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兵西征,
“逢大雪,坑谷皆满,上多冻死,乃复还,
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
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这伙乌合之众25年之后被刘秀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
因而回过头来又打茂陵的主意
于是又被盗了一次
之后董卓又来搜掠一次
传说中甚至把汉武帝拖出来晒尸
而今汉武帝尸骨无存
我们便只能靠想象来感受这位武功赫赫的皇帝到底是什么样子
毁灭性的打击来自唐末
黄巢的起义军再次光临了茂陵
此后的茂陵便真正是人去墓空了
还有个不知名的民间大盗,在汉武帝死后不久
便偷入地宫盗宝(换个角度看,这位老兄还真是个人才)
因为当时汉武帝梓宫中有一玉箱和玉杖,
是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
汉武帝生前十分喜爱。
但是在汉武帝死后刚过四年,
一个扶风人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商人正在出卖玉箱和玉杖,
要价为青布30匹,钱9万。
扶风人见这两件东西十分精致,绝非寻常之物,
于是未加讨价就买下了。
买来之后,扶风人爱不释手,常与宾客共赏。
恰巧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此人看到这两件东西后,转身就走。
原来,此人乃汉武帝生前的一个小奴,认识玉箱、玉杖,
所以他急忙将此事报告当地的官吏:有司。
有司一听此事,这还了得,赶忙派人去拿扶风人。
询问玉箱玉杖的来历。
扶风人得知此乃先帝之物,十分惊恐,不敢隐瞒,
将整个经过和盘托出。
只说自己买时不知此乃茂陵之物,更不知卖主姓什名谁。
有司派人缉拿商人,那商人早已不知去向。
有司无奈之下,只好将玉箱、玉杖入官,盗墓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但茂陵被盗却是确凿的事情。
茂陵里到底有多少珍宝?
茂陵里还剩下多少珍宝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到?
下面我和大家细细八八茂陵
这位伟大皇帝最后的居所
关于董卓的结局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盗墓的人最后也死于非命了
董卓画像

关于董卓的"光辉事迹",前面woaimaurice 已经说过了
我来补充的,就是关于他所盗的茂陵了
其实茂陵最初的开启,并不是董卓,而是东汉初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
据史书记载,赤眉军掘开茂陵后,成千上万的士卒搬取陵中宝物。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仍不能减半”。
茂陵附近的帝后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但最令人发指的是,这些起义军竟然干起了奸尸的可耻勾当。
据《后汉书·刘宣子传》记载:赤眉起义军进入关中,
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兵西征,
“逢大雪,坑谷皆满,上多冻死,乃复还,
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
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这伙乌合之众25年之后被刘秀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
因而回过头来又打茂陵的主意
于是又被盗了一次
之后董卓又来搜掠一次
传说中甚至把汉武帝拖出来晒尸
而今汉武帝尸骨无存
我们便只能靠想象来感受这位武功赫赫的皇帝到底是什么样子
毁灭性的打击来自唐末
黄巢的起义军再次光临了茂陵
此后的茂陵便真正是人去墓空了
还有个不知名的民间大盗,在汉武帝死后不久
便偷入地宫盗宝(换个角度看,这位老兄还真是个人才)
因为当时汉武帝梓宫中有一玉箱和玉杖,
是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
汉武帝生前十分喜爱。
但是在汉武帝死后刚过四年,
一个扶风人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商人正在出卖玉箱和玉杖,
要价为青布30匹,钱9万。
扶风人见这两件东西十分精致,绝非寻常之物,
于是未加讨价就买下了。
买来之后,扶风人爱不释手,常与宾客共赏。
恰巧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此人看到这两件东西后,转身就走。
原来,此人乃汉武帝生前的一个小奴,认识玉箱、玉杖,
所以他急忙将此事报告当地的官吏:有司。
有司一听此事,这还了得,赶忙派人去拿扶风人。
询问玉箱玉杖的来历。
扶风人得知此乃先帝之物,十分惊恐,不敢隐瞒,
将整个经过和盘托出。
只说自己买时不知此乃茂陵之物,更不知卖主姓什名谁。
有司派人缉拿商人,那商人早已不知去向。
有司无奈之下,只好将玉箱、玉杖入官,盗墓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但茂陵被盗却是确凿的事情。
茂陵里到底有多少珍宝?
茂陵里还剩下多少珍宝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到?
下面我和大家细细八八茂陵
这位伟大皇帝最后的居所
关于董卓的结局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盗墓的人最后也死于非命了
董卓画像

茂陵
茂陵到底是怎样的一处王陵呢
为什么被盗次数是这样的多,仅仅是官方史料记载的就有五次
原因只有一个
因为他蕴藏了财宝无数
让我们来回头看看这个陵墓的前世今生
茂陵开始营建是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
而汉武帝在位多少年呢,54年
这么长的时间,以至于封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
所以陵中陪葬物多得放不进去,不好放
财露白了,自然贼会惦记
《晋书·索缚传》云: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
天下贡赋三分之一,
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也就是说,
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
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
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
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因此茂陵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再来看他的规模
据《长安志》记载:
“汉诸陵高十二丈,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
实测茂陵封土,底部和顶部均为方形,陵高46.5米,
底边东西231米,南北234米,与记载相符。
陵周围有方形护垣,边长431米,垣墙基宽5.8米,遗迹依稀可辨。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
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
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
五棺所用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
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
并设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
《汉书·霍光传》日:
“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
简单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
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
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墓中有什么陪葬品呢
看文献
据《西京杂记》记载,
“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
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
“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象,世谓蛟龙玉匣。”
汉武帝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
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享金丝重约1100克。
(hc的想象,汉武帝应该是个威风凛凛的大帅哥吧
按照金缕玉衣的尺寸,身高最少也在180以上了.....可惜没有遗骨做复原图)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
《汉书·贡禹传》云:
“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
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
“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汉武帝在位年久,
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
所以随葬品很多,
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
也一并从葬。
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
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
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历经无数次搜掠大盗小偷的今天
茂陵博物馆还有四千多件文物,其中14件国宝级别
不可想象最初开启武帝陵的奢华
怕是眼睛都要闪花了.....
就让我们从剩下虎口余生的文物里
设想下当时的壮观吧
鎏金马

茂陵到底是怎样的一处王陵呢
为什么被盗次数是这样的多,仅仅是官方史料记载的就有五次
原因只有一个
因为他蕴藏了财宝无数
让我们来回头看看这个陵墓的前世今生
茂陵开始营建是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
而汉武帝在位多少年呢,54年
这么长的时间,以至于封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
所以陵中陪葬物多得放不进去,不好放
财露白了,自然贼会惦记
《晋书·索缚传》云: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
天下贡赋三分之一,
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也就是说,
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
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
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
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因此茂陵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再来看他的规模
据《长安志》记载:
“汉诸陵高十二丈,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
实测茂陵封土,底部和顶部均为方形,陵高46.5米,
底边东西231米,南北234米,与记载相符。
陵周围有方形护垣,边长431米,垣墙基宽5.8米,遗迹依稀可辨。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
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
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
五棺所用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
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
并设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
《汉书·霍光传》日:
“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
简单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
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
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墓中有什么陪葬品呢
看文献
据《西京杂记》记载,
“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
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
“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象,世谓蛟龙玉匣。”
汉武帝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
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享金丝重约1100克。
(hc的想象,汉武帝应该是个威风凛凛的大帅哥吧
按照金缕玉衣的尺寸,身高最少也在180以上了.....可惜没有遗骨做复原图)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
《汉书·贡禹传》云:
“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
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
“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汉武帝在位年久,
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
所以随葬品很多,
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
也一并从葬。
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
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
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历经无数次搜掠大盗小偷的今天
茂陵博物馆还有四千多件文物,其中14件国宝级别
不可想象最初开启武帝陵的奢华
怕是眼睛都要闪花了.....
就让我们从剩下虎口余生的文物里
设想下当时的壮观吧
鎏金马

提到汉武帝刘彻,说到茂陵
就不能不说到刘彻生前最爱的两员大将
霍去病和卫青
生前死后,刘彻都有他们作陪
两墓都在帝陵东北一公里处
(由于汉朝墓址习惯,卫青那块一般是用来埋皇后的
所以引来无数同人女的遐想....)
不过,现在的霍去病墓维护很好,游人如织
而卫青却非常凄凉,很破败
真希望有关部门修葺一下
也希望去茂陵参观的童鞋,也能去拜拜卫青
他也是我们汉家好儿郎
茂陵复原图

就不能不说到刘彻生前最爱的两员大将
霍去病和卫青
生前死后,刘彻都有他们作陪
两墓都在帝陵东北一公里处
(由于汉朝墓址习惯,卫青那块一般是用来埋皇后的
所以引来无数同人女的遐想....)
不过,现在的霍去病墓维护很好,游人如织
而卫青却非常凄凉,很破败
真希望有关部门修葺一下
也希望去茂陵参观的童鞋,也能去拜拜卫青
他也是我们汉家好儿郎
茂陵复原图

有西安的童鞋吗
看到这两个墓的区别也太大了点
卫帅的墓现在还是这样吗?
还是已经修了,看着快要塌了
..........
历史上都没有记载这两位的墓是否被盗
估计,霍帅的比较危险
当时出葬那么大排场
.........
卫大将军墓

看到这两个墓的区别也太大了点
卫帅的墓现在还是这样吗?
还是已经修了,看着快要塌了
..........
历史上都没有记载这两位的墓是否被盗
估计,霍帅的比较危险
当时出葬那么大排场
.........
卫大将军墓

是不是太长了也回复不了啊
回复几次都不成功
头大
回复几次都不成功
头大
只好分段发试试看了
接下来出场的这个盗墓贼
是黄巢,
他的著名诗篇,也因张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而妇孺皆知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
如果不热衷喜欢历史,
如果没有课外书
那么我对黄巢的认识,就仅仅陷于中学课本
而在课本上的黄巢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是代表贫苦百姓的人
是官逼民反啊.是替天行道
动摇了封建阶级的统治
推进了历史进步的农民领袖......
而当时读到的他的诗作也支持了这个观点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在课本的附录)
他可真是胸怀大志愿救民水火的英雄啊
他的起义军纪律严明,他的口号是均平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如果一切到这里结束
黄巢就是个失败的英雄了
可惜历史的真相,只要你有心去发掘
是没有办法去掩盖的
我们来看看黄巢是什么人,都做了什么
山坡下面就是黄巢挖的深沟了

接下来出场的这个盗墓贼
是黄巢,
他的著名诗篇,也因张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而妇孺皆知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
如果不热衷喜欢历史,
如果没有课外书
那么我对黄巢的认识,就仅仅陷于中学课本
而在课本上的黄巢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是代表贫苦百姓的人
是官逼民反啊.是替天行道
动摇了封建阶级的统治
推进了历史进步的农民领袖......
而当时读到的他的诗作也支持了这个观点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在课本的附录)
他可真是胸怀大志愿救民水火的英雄啊
他的起义军纪律严明,他的口号是均平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如果一切到这里结束
黄巢就是个失败的英雄了
可惜历史的真相,只要你有心去发掘
是没有办法去掩盖的
我们来看看黄巢是什么人,都做了什么
山坡下面就是黄巢挖的深沟了

黄巢,家里是私盐贩子(在古代盐是政府专卖的)
因此就算家里有钱,也还是不够光彩
刚好黄巢好舞文弄墨,会写点东西
(其实以唐朝的文化氛围,上过学的估计都能来两句
不是说了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
而且还喜欢骑马射箭
怎么看都觉得是当时才子文武双全呀
于是他就想着考取功名
考一次,不中,接着考,还是不中
黄巢开始郁闷了,当然他不会认为自己不够才华
他认定自己是人中龙凤,怀才不遇
然后就开始命苦怨政府了
倒霉吧,还有更倒霉的,
家里的私盐生意也被官府查封了
在黄巢快绝望的时候
机会,机会还真的来了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了
知道这个消息,黄巢太高兴了,
他马上散尽家财带着他同族的八个兄弟起兵了
可正当他想大干一场的时候
先起兵的那帮人被朝廷招安了
这下可快把黄巢气死了
他钱都投进去了呀,不行,他得接着干
于是大骂了受招安的那帮人,带着弟兄硬着头皮上
但黄巢毕竟也是读过书的人,明白要狡兔三窟
于是,他给朝廷写信,密信
什么信?
一封求官的信。
说白了,就是想让政府招安。
够贱吧!那是非一般的贱!
人家是政府主动招安,他却求政府招安!
而且,从795年至880年,平均每年写一封,贱不贱?
政府尽管此时已气数将近,
但还是很硬气,就是不答应。
黄巢气得不行,那就打吧
还挺给自己争气的
到了公元881年,黄巢把唐僖宗赶出长安,
自己称帝,国号大齐,他终于做大官了,不对,是做皇帝了
因此就算家里有钱,也还是不够光彩
刚好黄巢好舞文弄墨,会写点东西
(其实以唐朝的文化氛围,上过学的估计都能来两句
不是说了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
而且还喜欢骑马射箭
怎么看都觉得是当时才子文武双全呀
于是他就想着考取功名
考一次,不中,接着考,还是不中
黄巢开始郁闷了,当然他不会认为自己不够才华
他认定自己是人中龙凤,怀才不遇
然后就开始命苦怨政府了
倒霉吧,还有更倒霉的,
家里的私盐生意也被官府查封了
在黄巢快绝望的时候
机会,机会还真的来了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了
知道这个消息,黄巢太高兴了,
他马上散尽家财带着他同族的八个兄弟起兵了
可正当他想大干一场的时候
先起兵的那帮人被朝廷招安了
这下可快把黄巢气死了
他钱都投进去了呀,不行,他得接着干
于是大骂了受招安的那帮人,带着弟兄硬着头皮上
但黄巢毕竟也是读过书的人,明白要狡兔三窟
于是,他给朝廷写信,密信
什么信?
一封求官的信。
说白了,就是想让政府招安。
够贱吧!那是非一般的贱!
人家是政府主动招安,他却求政府招安!
而且,从795年至880年,平均每年写一封,贱不贱?
政府尽管此时已气数将近,
但还是很硬气,就是不答应。
黄巢气得不行,那就打吧
还挺给自己争气的
到了公元881年,黄巢把唐僖宗赶出长安,
自己称帝,国号大齐,他终于做大官了,不对,是做皇帝了
我快急死了,到底有那些字是敏感字啊,黄巢的最后一段我怎么也发不上来
哪位看帖的同学帮帮忙
告知一下,我好改啊
哪位看帖的同学帮帮忙
告知一下,我好改啊
由此可以看出,黄巢的反ZF行动,
顺应了天意,但违背了MY,
他起兵从一开始就想着做官,根本就不是替天行道,为民请命!
翻开历史看看那些波澜壮阔的起义行动,
无不是以彻底推翻现有ZF为目的的,
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成功后也建立了一个类似的ZF,
但他们从未妥协!
既然黄巢的反动行为是以求官为目的,
这就注定了他的行动不会为贫苦阶级和穷人着想,
因此他率部所过之处,皆为废墟,无丝毫建设,
他草菅人命,残暴杀戮无辜,动则TC
顺应了天意,但违背了MY,
他起兵从一开始就想着做官,根本就不是替天行道,为民请命!
翻开历史看看那些波澜壮阔的起义行动,
无不是以彻底推翻现有ZF为目的的,
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成功后也建立了一个类似的ZF,
但他们从未妥协!
既然黄巢的反动行为是以求官为目的,
这就注定了他的行动不会为贫苦阶级和穷人着想,
因此他率部所过之处,皆为废墟,无丝毫建设,
他草菅人命,残暴杀戮无辜,动则TC
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
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
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
“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
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
成为供应军粮的renrou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
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
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
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
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
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
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
“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
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
成为供应军粮的renrou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
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
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
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
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
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黄巢攻占福州,
同年九月,领军进攻南方重镇广州。
攻陷广州后,黄巢声势渐壮,于是自称“率土大将军”,
在城内TUSHA各国商人12万人,摧毁一切教堂,砍绝桑树,
不许养蚕织丝以货外夷,
把曾经是海外贸易中心的广州几乎一举荡平。
黄巢在广州屠城,其原因是忌恨唐朝廷允诺其招安后的待遇太低。(这段来自阿拉伯人的记载)
屠城,火烧长安,吃RENROU
谁还会说黄巢志在天下?
如果志在天下,天下都是你的,该建设城市爱护百姓
黄巢最后败了,不过咎由自取
至于他的盗墓
在他众多恶行的对比下
倒显不出他的凶残来
不过是愚蠢罢了
带着四十万人,在乾陵西边挖了条深沟
........
不知不觉八了很多题外的话
只是想起了以前的中学课本
一时感慨
所以想和不知道这段历史的童鞋
说说这段往事
找图的时候,看到黄巢的雕像
很不舒服,不是每个造反的人,都是英雄
至少,黄巢不是
想起卫青的墓地,百味杂陈...

同年九月,领军进攻南方重镇广州。
攻陷广州后,黄巢声势渐壮,于是自称“率土大将军”,
在城内TUSHA各国商人12万人,摧毁一切教堂,砍绝桑树,
不许养蚕织丝以货外夷,
把曾经是海外贸易中心的广州几乎一举荡平。
黄巢在广州屠城,其原因是忌恨唐朝廷允诺其招安后的待遇太低。(这段来自阿拉伯人的记载)
屠城,火烧长安,吃RENROU
谁还会说黄巢志在天下?
如果志在天下,天下都是你的,该建设城市爱护百姓
黄巢最后败了,不过咎由自取
至于他的盗墓
在他众多恶行的对比下
倒显不出他的凶残来
不过是愚蠢罢了
带着四十万人,在乾陵西边挖了条深沟
........
不知不觉八了很多题外的话
只是想起了以前的中学课本
一时感慨
所以想和不知道这段历史的童鞋
说说这段往事
找图的时候,看到黄巢的雕像
很不舒服,不是每个造反的人,都是英雄
至少,黄巢不是
想起卫青的墓地,百味杂陈...

为了上黄巢这段文,累死我了
才知道renrou和tusha是敏感词,晕
附录
关于黄巢的恶行,诗人韦庄有这样一首诗留下
当时的韦庄正好应试留在京城,谁知一留就是三年
四面从兹多轭束,一斗黄金一升粟。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renrou。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史载,长安城被官军围困后,城中断粮,
黄巢部队竟将百姓杀死以充军粮!并且大批杀戮,皮骨皆食!
何等的丧尽天良!当时,官军曾一度攻入长安,
而黄巢很快反攻回来,因为损兵折将,
黄巢借口长安百姓曾迎接官军,而大兴杀戮。
正因为这种种倒行逆施,
导致诺大长安城变成一座人间地狱)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
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才知道renrou和tusha是敏感词,晕
附录
关于黄巢的恶行,诗人韦庄有这样一首诗留下
当时的韦庄正好应试留在京城,谁知一留就是三年
四面从兹多轭束,一斗黄金一升粟。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renrou。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史载,长安城被官军围困后,城中断粮,
黄巢部队竟将百姓杀死以充军粮!并且大批杀戮,皮骨皆食!
何等的丧尽天良!当时,官军曾一度攻入长安,
而黄巢很快反攻回来,因为损兵折将,
黄巢借口长安百姓曾迎接官军,而大兴杀戮。
正因为这种种倒行逆施,
导致诺大长安城变成一座人间地狱)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
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接着出场的是温韬
这个人是个危害最大的盗墓贼
关于他的事迹
前面有同学写过了
我就简要说些
文献记载;
《新五代史·温韬传》
“(温)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
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而昭陵最固,(温)韬从埏道下,
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
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
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
(温)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简单的大白话是这么个意思
五代时,温韬在长安做了7年官,
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唐陵都盗了一遍。
这其中,唐太宗的昭陵最为坚固。
温韬从埏道进入地宫,
看见地宫的规模、装饰和人间的没有什么差别。
地宫的中部是寝宫,东西两边是石床,床上摆着石函,
石函里面还有铁函,盛放着历代的典籍,
以及钟繇、王氏父子的书法作品。
这些书法都保存得像新的一样。
温韬把这些东西都搬了出来,流传人世。
这些唐陵中,只有乾陵因为风雨大作才免于被盗。
(则天女皇有天庇佑呢,还是防盗技术过关,
又或者是袁天罡李淳风选的风水好?)
可气的蠢贼,有眼不识金香玉
只会做买椟还珠的事情来
他把书画作品带出来,看上的不是书画,而是用来镶裱的绸缎
于是把书画撕了,绸缎留下
无语了,也怕盗墓贼没文化啊
换了个有品味的贼,就算私吞了,还会流传下来
总比毁了好.......
(恨不得拉他出去枪毙十分钟...怒)
被温韬盗过的昭陵

这个人是个危害最大的盗墓贼
关于他的事迹
前面有同学写过了
我就简要说些
文献记载;
《新五代史·温韬传》
“(温)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
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而昭陵最固,(温)韬从埏道下,
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
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
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
(温)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简单的大白话是这么个意思
五代时,温韬在长安做了7年官,
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唐陵都盗了一遍。
这其中,唐太宗的昭陵最为坚固。
温韬从埏道进入地宫,
看见地宫的规模、装饰和人间的没有什么差别。
地宫的中部是寝宫,东西两边是石床,床上摆着石函,
石函里面还有铁函,盛放着历代的典籍,
以及钟繇、王氏父子的书法作品。
这些书法都保存得像新的一样。
温韬把这些东西都搬了出来,流传人世。
这些唐陵中,只有乾陵因为风雨大作才免于被盗。
(则天女皇有天庇佑呢,还是防盗技术过关,
又或者是袁天罡李淳风选的风水好?)
可气的蠢贼,有眼不识金香玉
只会做买椟还珠的事情来
他把书画作品带出来,看上的不是书画,而是用来镶裱的绸缎
于是把书画撕了,绸缎留下
无语了,也怕盗墓贼没文化啊
换了个有品味的贼,就算私吞了,还会流传下来
总比毁了好.......
(恨不得拉他出去枪毙十分钟...怒)
被温韬盗过的昭陵

我很喜欢马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重新亲近下昭陵六骏
看它们的样子,听他们的故事
飒露紫
这匹纯紫色的战马在画面上前胸中箭。
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
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
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正酣战间,“飒露紫”胸前中箭,
在这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
他把坐骑让给李世民,
自己一手牵着飒露紫,
一手持刀呼喊砍杀,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
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与这匹战马刻在一起。
他给飒露紫的赞语是: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三川,威凌八阵”。
修复后的飒露紫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重新亲近下昭陵六骏
看它们的样子,听他们的故事
飒露紫
这匹纯紫色的战马在画面上前胸中箭。
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
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
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正酣战间,“飒露紫”胸前中箭,
在这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
他把坐骑让给李世民,
自己一手牵着飒露紫,
一手持刀呼喊砍杀,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
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与这匹战马刻在一起。
他给飒露紫的赞语是: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三川,威凌八阵”。
修复后的飒露紫

白蹄乌
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
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
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
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
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
与唐军争夺关中。
相峙两月之后,
李世民看准战机,
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
亲率主力直捣敌后,
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
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
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
四蹄腾空,鬃鬣迎风,
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
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
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
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
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
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
与唐军争夺关中。
相峙两月之后,
李世民看准战机,
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
亲率主力直捣敌后,
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
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
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
四蹄腾空,鬃鬣迎风,
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
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青骓
是一匹苍白色战马,李世民与窦建德作战的坐骑。
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
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
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
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
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
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
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是一匹苍白色战马,李世民与窦建德作战的坐骑。
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
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
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
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
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
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
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特勤骠
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嘴微黑。故称“膘”,
“特勤”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
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勤所赠。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
“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
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
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嘴微黑。故称“膘”,
“特勤”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
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勤所赠。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
“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
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
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
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
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
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
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
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
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
“涧末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
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
“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什伐赤破损严重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
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
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
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
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
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
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
“涧末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
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
“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什伐赤破损严重

拳毛騧
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
李世民与刘黑闼作战时的坐骑。
公元622年,
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
唐军先阻塞水(即漳河)上游,
然后诱刘黑闼渡河决战,
正当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
唐军趁机掩杀,夺得胜利。
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
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
唐太宗为之题赞:
“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在米国的拳毛騧

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
李世民与刘黑闼作战时的坐骑。
公元622年,
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
唐军先阻塞水(即漳河)上游,
然后诱刘黑闼渡河决战,
正当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
唐军趁机掩杀,夺得胜利。
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
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
唐太宗为之题赞:
“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在米国的拳毛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