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对于盗墓贼来说,也是一样的
  每个朝代的繁华过后
  到了末期改朝换代,盗墓贼就登场了
  
  下一个出场的盗墓贼,
  估计大家也想到了轮到宋朝了
  这个盗墓贼的无耻程度,简直是空前绝后
  可谓是垃圾中的垃圾,败类中的败类
  这个人的名字叫------刘豫
  
  南宋初年,其实和后来的抗战形势类似
  大片国土沦落到敌人的手中
  一般来说,这样的时期总会有英雄人物挺身而出救国危亡
  另一方面,也会有汉奸出来浑水摸鱼
  本文的主人公刘豫,就是这么个东西
  
  刘豫,还在徽宗时期,就在朝廷当差
  经常犯事,皇帝也没怎么追究
  (估计画画去了,没工夫理他)
  于是这小子就越来越不像话,终于被贬官了
  
  到了河北做个提刑,没多久金人打来了
  他立马脚底抹油,开溜了
  四年之后,通过熟人枢密使张悫做了山东的知府
  当时山东境内有很多民间的反金武装力量,因此比较乱
  刘豫不想干,就和朝廷说他要去江南
  可是朝廷也不是他家开的,想去哪儿去哪儿,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拒绝了他的要求,这人就怀恨在心了
  
  很快金兵开始进攻济南,
  当时济南城中有名猛将,善用大刀,名叫关胜
  (有人说他就是水浒传大刀关胜的原型)
  勇不可当,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多次击退了金兵
  刘豫收了金兵的贿赂,被许下的愿景诱惑
  竟然杀害了关胜,出城投降
  开始了做金兵傀儡王的一生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刘豫已经够无耻了吧
  事实证明,脑残无下限,
  无耻也可以是没有下限的
  
  来吧,看看史书是怎么说的
  “刘豫僭立,见兵士卖陵中玉碗,即置陶沙官
  再发河南山陵及发民间无主坟墓。”
  更直白的说,刘豫仿效曹操设置盗墓机构
  自己的儿子当头头,淘沙官
  
  然后做了什么事呢
  把北宋在巩义的七帝八陵,一个不漏,全部盗光
  (七帝八陵是因为赵匡胤给他父亲迁葬建陵)
  还不算完,继续,后陵,也不放过
  接着,臣子的墓,包青天也完了
  再来,连平民墓,也掘
  河南境内,尽入魔掌
  
  汉奸盗墓,也有主子相随,
  这人就是金人粘罕
  小墓,那就大揭顶,完全把墓刨开
  大墓,从陵台一侧挖洞,撬开顶券石,放绳子下去
  一时之间,整个皇陵漫山遍野,都是尸骨
  风水宝地变成了乱葬岗
  
  这里还要说一下
  为什么宋朝的皇陵这么好盗呢
  原因在这里,
  汉唐时期,几乎是皇帝一即位就开始修陵
  而宋朝不是,宋朝是个人文主义特别强的朝代
  宋朝的皇帝生前不修陵
  而死后必须在七个月内下葬
  所以陵墓的防盗系统自然比较简陋
  在加上内奸带路
  于是,就出现了陵墓全部盗光的景象
  
  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奉旨到巩县谒陵,
  他亲眼看到往昔威严肃穆的皇陵禁地,
  如今是乱草丛中野兽出没,
  狐鸣狼叫甚是凄凉。
  他沉痛地写道:
  “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
  他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
  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而方庭硕也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来。
  南宋高宗听说后愤懑至极,
  不觉凄然泪下,但是又无可奈何。
  后来岳飞收复河南,修复了皇陵
  可最终还是落入金人手中
  皇陵彻底完了.....
  
  皇陵完了,盗墓贼还没完
  这老东西继续当他的傀儡皇帝和北宋作战
  可惜,没水平,屡战屡败
  后来,金人都嫌他是累赘
  被废之后流放
  途中死了
  好,终于完蛋了
  可惜
  死得太晚
  
  
  
  
  
  
  

巩义八陵

  宋陵的厄运到今天仍在继续
  哪怕是只剩下石头
  也一样不得安宁
  
  一月被盗一次
  五月又被盗一次
  三尊石像,一吨多重
  也能被盗
  我无言了
  
  

打包带走

  也许看到这里,大家都会觉得北宋的皇帝们也太惨了点
  有惨的,还有更惨的
  接下来的这一个
  我都不忍心说
  这个人是鸠摩智的祖宗
  一个恶毒之极的番僧
  他的名字叫杨连真珈
  
  南宋的皇陵实为攒宫
  什么意思呢,就是暂时存放的地方
  以后还是要回巩义老家的
  由于想着还要移葬,所以都埋得比较浅
  所以,,,更容易被盗了
  
  杨连真珈本来是个番僧,那就好好管你的佛事,做你的喇嘛
  可是他不,因为他有个靠山
  忽必烈比较喜欢他,让他做了个官,江南释教总摄
  相当于现在的宗教事务管理局吧
  这人呢,上任后好事不做,马上开始盗墓
  盗掘南宋诸帝诸后卿相陵寝达一百余座,
  把盗来的陪葬品用作为修建寺庙的资金。
  其中在盗掘南宋六陵时,
  见宋理宗尸身保存完好,
  将尸体倒挂在树上三天,结果流出水银,
  又以理宗头盖骨奉给帝师为饮器,是为骷髅碗。
  
  《明史》称:
  “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
  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
  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
  
  盗陵七天后,杨琏真珈下令将宋六陵遗骨杂在牛马枯骼中,
  运到杭州,埋在凤凰山下南宋故宫旧址中筑起的一座高十三丈的白色塔下,
  命塔为“镇南塔”,以“销王气”。
  后来,此塔毁于雷火,“火燃三日而止”。
  
  关于这段历史,我不想多说,直接看文献吧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元末明初黄岩人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
  均记载有杨辇真珈盗南宋帝王陵的记述。
  
  《南村辍耕录》(卷4)称:
  “岁戊寅,有总江南浮屠者杨琏真珈,
  怙恩横肆,执焰烁人,穷骄极淫,不可具状。
  十二月十有二日,帅徒役顿萧山,发赵氏诸陵寝,
  至断残支体,攫珠襦玉柙,焚其胔,弃骨草莽间。”
  
  《元史"世祖本纪》(卷17)有如下表述,
  “初,琏真加重赂桑哥,擅发宋诸陵,
  取其宝玉,凡发冢一百有一所,
  戕人命四,攘盗诈掠诸赃为钞十一万六千二百锭,
  田二万三千亩,金银、珠玉、宝器称是。”
  
  被杨辇真珈盗走的宝物有,
  徽宗陵的“马乌玉笔箱”、“铜凉拨锈管”,
  高宗陵的“真珠戏马鞍”,
  光宗陵的“交加白齿梳”、“香骨案”,
  理宗陵的“伏虎枕”、“穿云琴”、“金猎晴”,
  度宗陵的“玉色藤丝盘”、“鱼景琼扇柄”,
  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
  
  故事总要有个结局
  朱元璋来了,赶走了蒙古人
  攻占了元大都
  在元宫里找到了理宗的头骨
  洪武二年,他做了件好事
  把这些皇帝们的遗骨收集好,安葬了
  终于,重新入土为安了
  
  
  
  
  
  
  
  
  
  
  
  

头骨饮器

  宋末元初的事
  总有点不敢看的感觉
  因为太悲壮,因为太惨
  不管是崖山之后的君臣蹈海,还是亡国之后的被翻尸盗骨
  当第一次读到陈寅恪说的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心里十分不服气,为什么不是汉,为什么不是唐,而是宋?
  
  慢慢的,慢慢的,不明白,时间会让我明白
  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财政收入是
  唐朝明朝或者西方某个国家的多少多少倍,
  我们只需看到当时的中国,
  已经出现了政府发行的纸币、商业银行,大型矿场,
  农业税收仅占国库总收入的30%,
  而且近2百万的军队全部是领取高薪的雇佣兵,
  以至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学者认为
  当时中国1个看守城门的小兵生活条件也要高于欧洲的1个封建君主。
  更重要的是宋朝“人”的文明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巅峰,
  宋勒石为信,“永不杀士”,真正做到了言论自由。
  宋朝的科技发展正处于大爆发的前一刻,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3项实际上成熟于宋朝,
  《洗冤录》、《太平御览》、《梦溪笔谈》等科技文献都代表了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地位,
  尤其是罗顾的《尔雅翼》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比达尔文早许多年。......
  实在太多了
  -------------
  蒙古人来了,中断了我们的文明
  我们称他们是蛮夷
  不是侮辱而是事实
  蛮夷的意思是什么,不知礼,不知耻
  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压迫
  取消人民的参政权
  政府支持公然盗墓
  不会种田,也不会学习,在农田放牧
  有的只是大刀
  可惜
  武力从来征服不了人心
  出来混,是要还的
  收拾蛮夷,不用多久,几十年就够了
  够把这些人送回老家
  
  对付蛮夷汉人也学会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于是老朱横空出世
  你狠,我比你更狠
  老朱终于还我河山了
  只是在这样残酷的斗争中
  老朱也学会了残忍,并且不得不残忍
  也怪不得他,没有铁血,哪有河山?
  只是杯酒释兵权的解决方法,不会再现了
  宋的人文气质,也渐行渐远了
  ------------
  
  对不起,杂七杂八扯远了
  只是重温那段历史
  不想误导大家,感叹宋朝太弱
  小学的时候我曾经以成吉思汗为骄傲,因为我们打到了欧洲
  长大了就会知道,杀戮征服的土地,没有意义
  武力从来不是强大的代表
  最难征服的是人心
  (有点乱,临时随手写的,没兴趣的童鞋跳过就好
  不必管我的唠叨)
  
  私心起,贴一首我喜欢的诗
  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人已死书独存。
  吾曹赖书见古人。
  後之视今犹视古,
  吾书未泯要有取。
  贾生痛哭汉文时,
  至今读之有余悲。
  魏徵嘻笑封德彝,
  生亦岂责绛灌知。
  穷秋风雨卧孤馆,
  万世悠悠百年短。
  垂死成功亦未晚,
  安知无人叹微管!
  
  看着千年前的诗作,是不是感觉完全没有距离感呢
  当时的他在感叹,古人死了只留下书,我们却从书里读到古人的人生
  后来的人看今天的人就像看古人...
  (是啊,他到今天可不是古人了么?)......
  我们的文化,生命力实在是很强啊
  就算是没文化不读书的人,也听得明白很多唐诗宋词
  而不是每个文明每种文化都这样传承下来
  真是很开心很骄傲,是中国人呀
  下辈子,还要做中国人!
  
  
  这首诗的作者,陆游大人
  

  下一个出场的是明朝
  陈奉,一个太监
  他应该算是个最荒唐可笑的盗墓人了
  因为作为当朝太监,盗皇帝亲爷爷的墓,皇帝也默许
  这一纪录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
  
  明朝的万历皇帝特别热衷于钱财的积累,
  是历史上有名的唯利是图的皇帝。
  万历年间皇宫一连发生几次火灾,迫切需要大兴土木、重建宫室。再加上边境吃紧而导致的军费不断增加,(万历三大征嘛)
  致使国库入不敷出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为了积聚尽可能多的钱财,
  万历皇帝到处搜刮,
  并借用宦官"开发"了许多赚钱的门路,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各地派遣矿监税使。
  (皇帝要钱怎么还要到处搜刮呢,直接内务府支啊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童鞋一定明白,明朝的言官多厉害啊
  还不烦死万历,于是皇帝也只好自己觅食了)
  
  陈奉是万历年间最骄横的矿税使之一。
  他本是御马监的奉御,
  于万历二十七年被派往荆州征收店税,
  兼采兴国州矿洞丹砂及钱厂鼓铸事。
  
  他一人兼领数职,权重势大,十分骄横。
  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压官民,所求稍有不遂,
  官吏即遭鞭笞等。其党羽爪牙则直入民宅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富家大户被迫倾家行贿。
  更有甚者,为了敛财,陈奉竟在荆州地区挖坟掘墓,真可谓丧尽天良。
  陈奉所到之处,鸡飞狗跳,民不聊生。
  他的行径多次激起民变,耐何万历皇帝热衷于敛财,
  一再支持陈奉,弹压地方官民。
  不仅动用兵力血腥镇压反抗的百姓,
  甚至于反对的官吏也多遭迫害。
  
  由于敛财有方,陈奉从武昌回京时,
  运载财宝的舟车数里不绝。
  为防止老百姓抢夺,他竟动用了大量官兵护送。
  
  《明史》上说他"剽劫行旅,恣行威虐",
  也就是说,征税征到了与拦路抢劫差不多的程度,招致民怨沸腾。有一次,陈奉从武昌抵达荆州,
  闻讯而来的群众数千人在途中鼓噪,
  争着抛掷瓦石击打陈奉等人。幸亏陈奉逃得快才得免祸。
  
  得罪了当地的面姓,陈奉的财路大大受阻。
  正在陈奉愁无财可觅的时候,
  在武昌境内发生了一起盗李林甫发妻杨氏墓的案件。
  兴国州奸邪之人漆有光,
  告发居民徐鼎等人发掘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妻杨氏的坟墓,
  并告密说,徐鼎从墓中得到黄金有万余两之多。
  腾骧卫百户仇世亨向陈奉汇报了此事,
  神宗命令陈奉将这些黄金收入内府。
  意外之财竟然全部落入国库,自己分文未得,
  陈奉因此毒刑撬打责令居民补偿黄金,
  但是他也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
  那就是名臣将相的随葬品其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于是他就将州境内的坟墓全都挖掘。
  巡按御史玉立贤上言说所挖掘的坟墓乃是元朝人吕文德之妻的坟墓,
  并非李林甫之妻的坟墓,奸邪之人告发的奏言,
  所说大都不能相信,
  并且让神宗皇帝下令命陈奉停止在各处的挖掘。
  奏疏送上,神宗不予理睬。
  
  陈奉这次的暴行引起武昌百姓激烈的抗议风潮。
  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发生民变。
  
  史料记载,
  当时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向万历皇帝奏道:
  "陈奉威吓诈骗官民,犯上违制自称千岁。
  他的党羽甚至直接闯进百姓家中,奸淫妇女,
  或者将妇女抢掠到税监署之中。
  王生的女儿,沈生的妻子,都被他们逼辱。
  因而召致士民公愤,有万余人甘愿与陈奉同归于尽,
  巡抚、巡按和地方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掩护了他好几天,
  才使他得以保全。
  但是巡抚支可大却歪曲事实为之蒙蔽朝廷。
  这样天下的祸乱,什么时候才将是个头!"
  
  大学士沈一贯也上言:
  "陈泰入楚,开始便有武昌一次民变,
  随后汉口、黄州、襄阳、武昌、宝庆、德安、湘潭等处,
  民变发生十起,几乎酿成大乱。
  请立即将陈奉撤回,以此收拢湖广百姓之心。"
  神宗对此全都置之不理。
  
  有了皇帝做靠山,陈奉更加有恃无恐,
  为了获得更多的钱物,陈奉是想尽办法,费尽心机,
  终于,他想出一记妙招。
  
  陈奉从爪牙处得知显陵就在枣阳矿山旁边,
  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
  陵的墓主朱佑生前为兴献王,死后葬于松林山。
  明正德16年武宗驾崩,因其无子嗣,
  慈寿皇太后与首辅大学士杨廷和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
  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嗣皇帝位,年号为嘉靖。
  
  后朱厚为自立体系,用武力平息了长达3年之久的"皇考"之争。
  其间廷杖致死17人,入狱、夺俸、充军、戎边、革职等官员达115余人,
  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
  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大礼仪"之争。
  此后嘉靖皇帝朱厚便将其父追尊为恭壑皇帝,并将王墓改为帝陵,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直至嘉靖驾崩建设才停止。
  
  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
  前后历时47年,其围陵面积183公顷,
  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逻城长3600余米,
  墙高6米,墙体厚1.8米,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
  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
  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
  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中宝物一定多得惊人。
  可是那毕竟是皇帝老子的老祖宗,
  明目张胆的掘墓那无异于自找死路。
  于是陈奉就用了一个掩人耳目的方法去获取其中的财物,
  怎么做呢?就是开采离其不远的枣阳矿山。
  
  知县王之翰因其地靠近显陵,坚持不同意开矿。
  陈奉劾奏王之翰和襄阳通判邸宅、
  推官何栋如,派绢骑将他们逮捕审讯,
  知事冯应京也因此事受到牵连。
  冯应京一向于民有惠政,百姓号哭着相送。
  陈奉又张榜开列冯应京的罪状张贴于街上。
  百姓对此切齿痛恨,又相聚包围了陈奉的官署,
  发誓一定要杀死陈奉。
  陈奉逃避躲藏到楚王府,
  众人于是将陈奉的党羽耿文登等十六人投入江中。
  因为巡抚支可大维护陈奉,百姓们焚烧了巡抚的辕门。"
  事情报知朝廷后,神宗不予回答。"
  
  当时御马监监丞李道方督办湖口的船税,
  也上奏陈奉在水路上拦阻商舟船,
  在陆路上拦截商贩,征收三成只有一成解送上缴,祸国殃民。
  明神宗这时才开始召陈奉回京,
  又听沈一贯的奏请,革去支可大的职务。
  
  陈奉在湖广两年,残害毒祸商民无所不用其极。
  等到他离去时,搜刮的金银财宝货物数以万计。
  为了自己的财物万无一失,
  陈奉增派了护卫,浩浩荡荡地离开湖广,
  对于陈奉,湖广百姓无不恨之入骨,
  他们离开使得百姓们欢呼鼓舞。
  
  其实湖广人民还是蛮BH的,直接上石头砸,往河里扔
  烧衙门,,很牛啊
  
  最后说几句,这件事真是世事有轮回,报应不爽了
  万历朱翊钧放任太监盗墓
  结果明朝十三陵只有他的定陵被开了,尸骨化灰
  也算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了
  
  后来的明显陵,又遭遇了李自成
  李自成烧了地上建筑,准备开地宫的时候风雨大作
  于是作罢
  
  
  
  
  
  

明显陵

  搜到另一种说法
  最近科学探测显示显陵地宫保存完好
  未开启,也从未被盗过
  陈奉看来是盗墓太多,也被人"栽赃"了
  
  不过这段文字挺有意思的
  发来给大家看看
  
  显陵是明朝单体陵墓中面积最大的,
  不仅陵墓面积最大,
  地宫面积也是如此,
  其雄伟壮观可想而知道。
  据专家预测地宫内珍藏的文物,
  在明代帝陵中是最为丰富的。
  至少可以使我国国民总值增加一个百分点,
  当然这种说法很夸张。
  
  不过从明朝当年的恢弘盛世,
  先进的科学生产力,
  从嘉靖皇帝重“孝”之道,
  从钟祥先后出土的明藩王陵墓的文物也就不难推测显陵地宫有着丰富的宝藏。 (想想梁庄王墓啊,华丽丽)
  
   从古到今的盗墓者都对显陵所珍藏的宝藏垂涎欲滴,
  可是不管是利用什么手段都没有能使显陵的地宫开启。
  挖掘显陵是困难重重,
  如果从陵墓上方挖掘地宫,
  要挖走三万方土,
  如果用一百个人每人每天搬走三立方的土,
  也需要三个多月。
  
  如果采取在陵墓上方打洞的方法也是不可行的,
  据专家鉴定显陵的地宫下分为了几层,
  一层花岗岩,一层黄土的相间铺成。
  而每一层花岗岩都有四十公分厚,
  洞打小了无法进去,洞打大了要崩塌。
  精密的布置捣乱了盗墓者的判断,
  先人的智慧也为显陵留下了一个无比完美的地宫。
  
  即使是依照法律程序打开显陵地宫,
  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
  
  如果真的要挖掘,显陵地宫的入口在哪里了?
   明代的帝陵,地宫大门一般都与明楼相对。
  照常规显陵地宫的入口应该是在明楼之下。
  可是显陵并不是单坟冢的陵墓,
  根据墓主身份的改变,与明楼相对的不是陵墓,
  而正是墓主坐为藩王下葬时的王墓。
  
  真正的陵墓在与前宝城相连接的后宝城内。
  连接前后宝城的是一个长长的地下通道,
  通道被称为“瑶台”当年的兴献王灵柩便是通过这个瑶台完成了王墓升帝陵的转变。
  
  钟祥也有很多谣传说:地宫的入口在瑶台附近。
  还有一种说法便是地宫的入口暗藏在内明堂的水下。
  
  内明塘的建置是明代其他帝陵所没有的,仅显陵一孤例。
  它直径33米,水深约4米,
  500多年来无论怎样干旱它都不曾干过,
  无论多大的暴雨它都不外溢。
  据专家考证其塘底为铜铸锅底状,水位的稳定,
  可能是锅沿暗藏排水系统与陵区的地下水系统巧妙的衔接,
  与九曲御河相连通外明堂的关系。
  
   内外明堂还有一奇特的功能,
  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阳,晚上塘中有月亮。
  加上当时为建显陵,
  嘉靖皇帝钦定有
  “唯我皇考,若明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的字句。
  所以这内外明堂还有引日月进塘,让日月同辉的意思。
  
  在内明堂更惊奇的是陵恩殿被烧毁以后,
  内明塘刚好不偏不倚的倒影出方城明楼的全貌。
  让人不禁好奇的想到,
  难道内明堂的倒影在陵恩殿建好以前就已经被计算在内?
  这样的如此精确的计算又是采取的何种工具?
  这些疑问我们终无法答。
  
   正如显陵地宫的入口一样,
  是在明楼的正下方?瑶台的中间?
  还是藏在内明堂的水系下?这还是一个迷,
  只有等到显陵底工真正开启的那一天才会知道答案了。
  
  完了,我心思活动了,好像看看哪......
  自罚面壁去!
  
  
  大家来猜猜吧,会是哪儿呢
  地宫入口......

外明堂?

  还是在这个内明堂呢?
  
  

  小令是个夜猫子呀
  这么晚才见你
  我可是要下了
  今天被黄巢部分大伤元气
  写的时间还没发的时候花的时间多
  我没想到那几个词也是敏感词
  发了无数次才试出来是哪个词,折腾死了
  晕晕晕..........
  
  
  额,我要下了
  明天说完最后两个大盗墓贼
  就开始一个新的部分了
  其实还不止两个
  其他的就从简好了
  李自成,张献忠也盗墓
  农民起义啊....唉
  
  说完了盗墓贼
  开始说,出土古尸透露的讯息
  细节先保密
  明天就知道了
  
  好了
  晚安了
  大家好梦
  
  居然失眠,再来更新点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盗墓贼,是个皇上
  还是个运气好得不得了的皇上
  一生享受尽了盛世的繁华
  死后几百年还有在戏说他的故事
  收视率还挺高
  
  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他是谁了
  花钱花个大窟窿的乾隆爷是也
  
  话说他也不缺银子,干嘛也惦记人家的墓呢
  只为一个,木材
  木材有时候,也是不可再生资源
  至少不可多得
  (有的要几百年长千年才长一个那么大的呢
  可遇不可求,有银子也未必有地方买去...)
  
  于是有了永陵的越修葺越小
  房间越修葺越少的现象
  本来乾隆是打算偷梁换柱的对象
  是朱棣的长陵
  结果刘墉,纪晓岚反对,苦劝
  于是就偷偷把嘉靖的楠木给换了
  贼心不死啊....
  
  金丝楠木到底是一种什么木材呢
  皇帝也要垂涎三尺?
  我们来了解一下
  
  金丝楠,是非常珍贵的优质良材,
  而其生长规律又使大器晚成
  ( 生长旺盛的黄金阶段需要 60 年 ) 。
  由于木材的光泽很强
  (特别是在刨片时有明显的亮点,有人据此为金丝楠),
  即使不上漆,也越用越亮。树皮薄,有深色点状皮孔;
  内皮与木质相接处有黑色环状层。
  由于早先楠木多是大料,而且树直节少,纹理顺而不易变形,
  千年不腐不蛀,所以名列硬木之外的白木之首,
  其木质价值也在一些硬木之上。
  
  在清宫中,不但重要宫殿的梁柱使用楠木,
  而且经常以紫檀或黄花梨木与楠木相配制作家具,
  通常如桌面的芯板用楠木,抹边等框架用硬木。
  
  现在,珍稀濒危的金丝楠木,在全国都已属罕见。
  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 ,
  现今北京故宫仅存有为数不多的清代的楠木家具;
  明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是现存最大的楠木殿,
  殿内的 60 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丝楠木制成的,直径很粗,
  得要两人合抱。
  这也是为什么乾隆想要它的原因...
  
  只是盗墓不祥,看看
  十全老人自己也给人盗墓了,落了个尸骨不全
  也算是因果循环,轮回报应
  

明永陵大殿,可怜的嘉靖

  晚上溜达的童鞋还挺多啊
  不过,楼主又要开溜了
  明天要早起....
  抱歉了,还在看帖的各位
  楼主早退呼呼去了
  
  晚安
  
  
  
  更新之前先来捞下帖子
  
  
  好了,是时候让最后一个大盗墓贼登场了
  乱世还是乱世
  混乱的时代比较容易出大盗
  最近盗墓题材很热
  可是年纪再大点的童鞋可能会知道
  早在八十年代,就有盗墓电影了
  他的名字叫---<东陵大盗>
  所有的情节都不记得了
  只有这个名字还牢牢记得
  孙殿英
  
  乳名金贵,字魁元(科元),
  河南永城县孙家庄人,1889年生。
  孙殿英父亲因与旗人斗殴,将人打死入狱,死于狱中。
  孙殿英子承父业,从小就养成好斗的性格。
  七岁入私塾,常与同学斗殴,
  尝与市井游侠儿为伍,颇有游侠之气也。
    
  早年,孙殿英投靠盘踞于安徽省亳州城的姜桂题部下。
  后来,他率部流窜到豫西巩县、宝丰、鲁山一带,
  投奔“庙道会”会首李凤朝门下,
  两年后自己成为“庙道会”会首。
  
  1922年,他拉着一批道徒投入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兼豫西镇守使丁香玲部,
  从副官升任机关枪连连长。
  挂名当了营长之后,他独立山头,
  成为土匪头子,搜罗教匪,扩充队伍,自称旅长,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驻豫西直军开赴前线,
  利用这个机会,孙殿英独立出来并招兵买马,队伍扩大至数千人。
  
  人多了要吃饭呀,几年后孙殿英找到了发财的机会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成功。
  当时,孙殿英率部驻防在蓟县的马伸桥,
  此地离满清的东陵仅一山之隔。
  当时有个惯匪马福田,探知东陵地区无人看守,
  就伙同其他匪徒窜到东陵盗宝。
  孙殿英闻讯,抓住这个时机,调动一团兵力,
  开到马兰峪,以军事演习为名封锁了马兰峪东陵,
  打跨了马匪后,把东陵三十里内戒严,顺势掘东陵。
  
  率其工兵营以火药炸开清慈禧太后之墓,
  得叶赫那拉氏之尸,虽历经十数年而不腐。
  众人惧之,恐有变。
  一仵作愤而曰:
  “我,活人也,奈何惧一死妇”,
  当众淫那拉氏之尸。(还有一说是开棺就风化了)
  从金椁内棺盗窃了大量稀世珍宝。
  
  但他仍不满足,再掘清乾隆皇帝弘历之墓,
  他亲自进墓点视宝物,
  得珍珠、翡翠、玉石、象牙、雕刻、字画、书签、宝剑等无数。
  装了四五十箱,加封盖章后拉回军营。
  
  后来他回忆说:
  “乾隆权墓堂皇极了,棺材内乾隆尸体已化,
  只留下头发辫子。
  陪葬宝物不少,
  其中最宝贵的是颈上的一串朝珠,
  一百零八颗中最大的两颗是朱红色,
  和一柄九龙宝剑,剑鞘面上嵌了九条龙,
  剑柄上嵌满了宝珠……”
    
  孙殿英掘墓盗宝被马兰峪满族人发现后,
  满清皇族遗老以及居住在天津日租界(张园)的溥仪等人上告到蒋介石那里,要求严惩。
  此事一时轰动全国。
  后孙殿英觉得事态严重。为逃脱罪责,
  他到处活动行贿:
  托戴笠将所盗物品中最为宝贵的九龙宝剑送给了蒋介石;
  将慈禧口中含的那颗宝珠送给了宋美龄;
  将“金玉西瓜”送给了宋子文。
  国民政府表面也声言“要查办”,
  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孙殿英逍遥法外,未受任何惩处。
    
  后来,孙殿英解释说:
  “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
  孙中山有同盟会、国民党,革了满清的命;
  冯焕章(冯玉祥)用枪杆子去逼宫,
  把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族赶出了皇宫。
  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
  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 并说:我发掘满清东陵,
  有好处,
  第一,满清入关之时,大兴文狱,网杀士人,
  象吕留良,戴名世这样的人,都被开馆戮尸,
  我虽不才,亦知道佛经有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第二,满清统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财帛不知多少,
  今天我发陵,是为通天下财货,收运转之利,丰藏国库。
  
  说归说,做归做
  孙殿英把自己盗墓粉饰成大义凛然的"爱国举动"
  事实是很快,他就用行动证明了,
  他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大汉同胞
  他又干嘛了?日本人来了,当汉奸
  还有什么可说的?没有了
  时间会证明一切
  好了,该下场了
  1947年,孙殿英在河南汤阴成了我军的俘虏
  痛骂前主子老蒋也没能让他出来
  一年后,病死狱中
  
  稍作补充
  孙殿英之所以能顺利的找到地宫入口
  全靠了一个满清遗老,这个人的名字叫苏必脱林
  这个世界哪个民族都不乏背叛者,有汉奸,也有满奸
  
  慈禧的心腹太监李莲英参与了慈禧的安葬
  并和他侄子写了一本书叫<爱月轩笔记>
  下面我把书上的内容发上来和大家分享下
  
  

孙殿英

  爱月轩笔记的纪录
  太后未入棺时,先在棺底铺金花丝褥一层,
  褥上又铺珠一层,珠上又覆绣佛串珠之薄褥一。
  头前置翠荷叶,脚下置一碧玺莲花。
  放后,始将太后抬入。
  后之两足登莲花上,头顶荷叶。
  身着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挂,
  又用串珠九练围后身而绕之,
  并以蚌佛18尊置于后之臂上。
  以上所置之宝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账者。
  
  众人置后,方将陀罗金被盖后身。
  后头戴珠冠,其傍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108尊。
  后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枣等宝物共大小200件。
  身后左旁置玉藕一只,上有荷叶、荷花等;
  身之右旁置珊瑚树一枝。
  其空处,则遍洒珠石等物,填满后,上盖网珠被一个。
  正欲上子盖时,大公主来。
  复将网珠被掀开,于盒中取出玉制八骏马一份,
  十八玉罗汉一份,置于后之手旁,方上子盖,至此殓礼已毕。”
  (上面说的所有水果都是玉石)
  
  附上一个说明,看看这些东西的价值
  金丝绵褥制价为8.4万两白银;
  绣佛串珠薄褥制价2.2万两;
  翡翠荷叶估值85万两;
  陀罗经被铺珠820颗,估值16万两;
  后身串珠袍褂估价120万两;
  身旁金佛每尊重8两,玉佛每尊重6两,
  翡翠佛每尊重6两,
  红宝石佛每尊重3两5钱,各27尊,共108尊,约值62万两;
  翡翠西瓜2枚,约值220万两,翡翠甜瓜4枚,约值60万两;
  玉藕约值100万两;红珊瑚树约值53万两;
  价值最高的是慈禧头上戴的那顶珠冠,
  上面一颗4两重的大珠系外国人进贡,价值1000万两,总价约1005万两。
  另外,慈禧身上填有大珠约500粒,小珠约6000粒,估值22.8万两。
  
  
  后来清理棺椁的时候这个价值十六万两的陀罗经被铺珠820颗,被找到了,不过上面的珍珠都被抠掉了
  传说中,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也是慈禧的陪葬
  但是根据具体描述却有些出入
  爱月轩笔记的纪录是这样的
  慈禧太后陪葬品中有一棵大型翡翠白菜,绿叶白心,
  菜梗上还刻着一只振翅的蝈蝈,
  另外还有两只红白相间的马蜂
  
  如果按照这个形容
  这棵举世绝品的翠玉白菜从此不知去向。
  事实上东陵盗出的宝贝大多不知所踪
  实在可惜
  
  
  
  
  
  
  

这就是陀罗尼经被,可惜慈禧那个被抠掉了珍珠,事实上一床这样没有珍珠的被子,也买了六千六百万

  既然说到了清东陵,
  就来说说关于东陵的一些奇闻轶事
  仔细想来,
  对于身后的世界来说,
  明朝还是很幸运的一个朝代
  历朝历代的皇陵,包括汉唐,都不能逃脱被盗墓的厄运
  老朱家的那帮皇帝,
  竟然奇迹般的保存完好(除了建国后开启的定陵)
  虽然也被偷梁换柱,地面建筑也被毁的够呛,
  但毕竟没有开启地宫,没有被翻尸盗骨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奇事
  迷信点的说法,可能是朱元璋虽是农民起义,却没有盗墓
  还安葬了宋朝皇帝的遗骨
  所以,才能保全.......
  
  好吧,还是先说清东陵的故事再说明陵吧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曾经参观过定陵
  那个时候的记忆已经模糊,我知道那是明朝的皇帝墓
  当时我问了句,那清朝的皇帝墓呢
  答案是离北京还远呢...(当然现在有高速,也算可以自驾游了)
  我心里就有个小小的谜,为什么清朝的皇陵离北京那么远呢
  我首先来说这个话题
  
  清陵的选址
  
  清东陵在河北遵化,我原本觉得这句话多余,
  后来发现有不少认得的人都以为在承德,所以还是说明一下吧
  清东陵陵址的确定,
  历史上公认是顺治皇帝所为。
  但顺治帝为什么选这里营造陵墓,史学界莫衷一是。
  
  有野史记载:
  顺治帝福临在一次狩猎中,
  登上郁郁葱葱的昌瑞山,向北极目远眺,
  群山蜿蜒起伏,林荫繁茂,生气盎然。
  转身南望,群山之中环抱着一块坦荡肥沃的土地。
  东西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
  世祖福临凝神片刻,心中大悦,欣喜之言脱口而出:
  “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随即从马鞍上摘下一件佩饰,
  顺势将佩环滚下山坡,
  说:“佩落处定为穴”。
  众大臣跟踪寻觅,打桩为记,
  遂修筑了清东陵第一座陵寝,即孝陵。
  当然这是野史,纯粹的野史,看看就算了
  
  翻翻资料查正史,会发现原来早在明朝的时候,
  堪舆学家就发现了马兰峪昌瑞山一带是块做皇家陵园的“风水宝地”。
  但当时明朝的皇帝在北京昌平找到了比它更近的地方,
  于是就没有选择这里。
  有人推测,顺治皇帝是从明皇帝的那里得了个便宜,
  才有目的地到遵化昌瑞山一带来打猎,并考察帝陵地址的。
  
  事实证明,占便宜常常会吃大亏
  明朝不经意间就给清朝挖了个坑
  风水宝地,还是被盗了
  
  
  

清东陵大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