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唯一未被盗过的清皇陵-----孝陵
  
  清孝陵是满清入关后第一皇帝顺治的陵寝
  顺治是个一个很特别的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主动要求火化的皇帝
  他要求"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
  不陪葬金银珠宝
  为什么他会这样呢
  因为他信佛
  
  也正为如此,
  关于他的死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总结的来说,有三种说法
  其一,五台山出家了
  其二,天花死了
  其三,被郑成功的大炮轰死了(郑家人的族谱纪录)
  不管民间怎么传
  我们还是在正史和笔记中参照着找答案吧
  
  为什么会有出家这种说法呢
  因为他还真的剃度过
  
  我们来回顾下历史吧
  顺治六岁登基,当然是不用管什么事儿了
  到他十四岁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高僧憨璞聪,
  
  顺治原本十分笃信佛教,
  结识了憨璞聪后更加热衷于佛事。
  此后,
  顺治又先后结识了当时著名的高僧玉林诱、木陈态、茆溪森等人,
  并与他们过从甚密,对佛教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不但频频召他们进宫讲经说法,
  而且毕恭毕敬地亲执弟子之礼,
  还让玉林诱按龙池派的辈份排列给自己起了法号“行痴”,
  全无一点浮世红尘中人君的威仪。
  
  他对木陈态说
  “希望老和尚不要把我当成天子看待,只把我当成你的一般弟子。”
  并说道:“我想我的前身的确是佛,
  今天每每到寺院里见到僧家明窗净几,
  就留恋徘徊不忍离去。”
  
  信佛归心佛,若是尘世有牵挂,有至爱,自然也不能割舍
  这样直到顺治十七年
  这年八月,顺治的爱妃董鄂氏病逝,顺治帝痛不欲生,
  亲自撰写了4500字的《董妃行状》,又命大臣为董鄂妃作传,
  还和太后作斗争一定要破例追谥她为皇后
  
  最后更亲自以最高的级别主持董鄂妃葬礼,
  他以蓝墨批本(只有皇帝或太后去世才用蓝墨批本),
  又亲自主持49天的景山大道场,
  从建水陆道场到“起棺”、“举火”、“收灵骨”、“迎神主”……
  一直到“断七”,顺治事必躬亲。
  按说到十月初八过了“断七”丧事也就结束了,
  但余哀未尽的皇帝在十月十六日及二十七日又在景山两次建“陟天道场”,
  十一月初八还在西苑及广济寺同时举办“仙驭道场”。
  过度的悲伤、主持葬礼的疲惫都伤害了顺治帝本来就多病的身体。
  (十几岁就得了肺结核)
  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创伤得以弥合,
  
  于是整天沉迷于佛法之中,
  除召见茆溪森和旅庵等和尚外,
  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38次造访他们,有时作彻夜长谈,
  昏昏沉沉,让他们用迷茫的禅机来麻醉自己的神经。
  
  经过这一番变故,顺治决意隐遁佛门,摆脱尘世中的烦恼,
  终于在十月初,坚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
  准备到山西五台山当和尚。
  顺治净发不久,
  在浙江湖州报恩寺住持的“大觉禅师”玉林诱又来到北京,
  他见自己的徒弟竟然已给皇帝净了发,
  不禁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取来干柴,要把茆溪森烧死,
  顺治见状无奈,
  只得向玉林诱表示自己愿意重新留起头发,不再要出家了……
  
  这么折腾一通后,
  本来身体就很虚弱的顺治再也支撑不住,
  到年底就病倒了,很快就染上了当时的绝症天花。
  到了第二年年正月初七半夜,
  在董鄂妃死后不到半年,
  顺治终于不治,在养心殿“龙驭上宾”了。
  
  顺治死后,按照他自己的遗嘱,
  请高僧茆溪森在景山的寿皇殿院中,
  为他举行了火化仪式。
  他和他生前喜欢的一切,一起灰飞烟灭
  终于尘归尘,土归土
  
  顺治死了,
  他的看透为他换得了永久的宁静
  骨灰坛静静的躺在孝陵里,几百年
  没有人打扰他的宁静
  
  附上顺治在生命最后时光写下的诗作
  不敢评说才情如何,但确实打动了我
  字字发自肺腑,句句看透世事无常
  身为帝王,却不求不朽
  他的人生注定是不一样的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24岁的顺治走了,他终于自由了,也算一种解脱
  
  
  
  
  
  
  
  
  
  

顺治的画像

  回樱花落泪童鞋
  沈阳清陵那是满清的老家
  也叫盛京三陵,昭陵,福陵,永陵
  葬的努尔哈赤父亲祖父爷爷的陵墓
  之所以也叫东陵是因为在山海关以东
  
  回面粉007(这名字真有趣)
  关于墓制,后面慢慢说吧
  我之前想好的部分要先上吧
  我当这是我的功课呢,天天做
  做到没时间或者没人看再停吧
  
  
  顺便谢谢所有顶帖的童鞋
  有你们支持干活比较有动力
  
  
  
  
  上明清时期的天花板给大家看看
  猜猜有没有上面提到的金莲水草呢
  其实中国人的生活向来细致
  变得粗糙落后不过就是近两百年左右的事
  
  古人的装修,可比我们讲究
  什么天花吊顶啦,什么铺地板铺瓷砖啦
  统统是很多很多年前中国人干过的
  听听都觉得好神奇了
  可是就是真的
  (*^__^*)
  
  

  谢谢007童鞋帮我答樱花落泪
  
  回樱花落泪
  关于这个风水堪舆可说的实在太多了
  说得太少,不太好理解
  说得太多,理解产生歧义,搞不好还有怪力乱神的嫌疑
  话说,在生活中我都不跟别人聊这些了,
  除非是特别熟特别好的朋友
  因为有些话会比较好说
  -------------
  -------------
  不管什么学问也好,多了解总是不错的
  功课要多做,判断要少下
  知道得越多,胆子却越小
  因为会害怕自己有遗漏.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多了一点,少了一点,对风水来说,对面相来说
  都有很大的差别
  ......
  
  出去一下,回来更新.
  
  看到童鞋们的留言了
  关于提到的昭陵,楚王的影子
  昭陵后面再说,楚王的影子我没找到图片呢
  因为还没实地考察楚王墓.......
  
  既然开始说清陵了,就先说完了
  然后是明陵
  其实最喜欢的最有兴趣的反而不会先说
  (*^__^*) 嘻嘻……不是说好戏在后头嘛
  有些人有些墓是要压轴的
  
  
  院墙外的陵寝和荒冢
  
  死不同寝的太后
  不是皇帝的皇帝
  孝庄和多尔衮的正史故事
  
  或许大家都看过了孝庄秘史
  即便没有看过却也听说过
  但历史的真相又是怎样
  什么是最接近历史的真实?
  我根据自己的了解写
  一家之言,大家可以看看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
  名叫布木布泰(或者本布泰),
  野史传说中说她名叫大玉儿实在没有根据。
  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
  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
  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
  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
  (后金就是后来的大清了)
  
  这段婚姻对于孝庄来说很难说是什么样的感情了
  自己的姑姑,姐姐都嫁给了这个男人
  而且姐姐还是这个男人最宠爱的妃子
  姐姐死了,皇帝也伤心死了(这点顺治倒和他爹很像了)
  她自己辅佐了一个皇帝又一个皇帝(生命力顽强啊)
  以她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
  她必须朝中有人,有重臣,有定天下的人
  
  如果说多尔衮没有做皇帝的野心,那是假的
  不是瞎子谁都看得出来他的意图
  他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
  为什么不呢
  还是因为孝庄
  我个人的感受,孝庄应该是没有嫁给多尔衮
  但是有私情却是肯定的
  
  关于这一点,还有旁证
  顺治三年,多尔衮私取大内信符贮入王府;
  同年,小皇帝和母亲分开居住
  这点顺治曾经抱怨几个月看不见母后
  以孝庄对孙儿康熙的态度和做法
  明显这件事显得很特别
  我个人认为他们就是同居关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顺治那么痛恨多尔衮
  连他死后也不愿意放过他
  还要继续清算
  (而且顺治本人根本不是个狠毒的人)
  对为他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这样的对待
  应该是源于对他们暧昧关系的厌恶
  
  再看孝庄为自己身后事的安排
  "我身后之事特嘱你: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
  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
  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
  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
  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按照清朝的陵寝习惯,
  皇后无论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
  最后都是要合葬在一起的
  之所以拒绝合葬
  还是和多尔衮的私情有关了
  倒未必是对多尔衮多有情
  事实证明她是个重江山多过重感情的女人
  只是她不想面对皇太极了,哪怕是死后
  
  这件事实在很难做
  康熙就被难倒了
  违背祖母的旨意合葬,于心不忍
  独立陵墓又容易有议论哪,非议哪,等等
  不好办也要办,怎么办呢
  先搁置吧
  孝庄的梓宫就停放在了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
  这一停停了多久呢
  三十四年
  孝庄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就去世了
  可直到康熙死的那天他也没想好把祖母安葬在哪儿
  老子不办,儿子还得办
  怎么办,那就不要折腾了吧
  
  雍正三年,
  雍正把父亲建的暂奉安殿改建成了昭西陵
  不一样的儿子不一样的妈
  清朝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昭西陵看来比较荒凉,残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