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未被盗过的清皇陵-----孝陵
清孝陵是满清入关后第一皇帝顺治的陵寝
顺治是个一个很特别的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主动要求火化的皇帝
他要求"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
不陪葬金银珠宝
为什么他会这样呢
因为他信佛
也正为如此,
关于他的死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总结的来说,有三种说法
其一,五台山出家了
其二,天花死了
其三,被郑成功的大炮轰死了(郑家人的族谱纪录)
不管民间怎么传
我们还是在正史和笔记中参照着找答案吧
为什么会有出家这种说法呢
因为他还真的剃度过
我们来回顾下历史吧
顺治六岁登基,当然是不用管什么事儿了
到他十四岁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高僧憨璞聪,
顺治原本十分笃信佛教,
结识了憨璞聪后更加热衷于佛事。
此后,
顺治又先后结识了当时著名的高僧玉林诱、木陈态、茆溪森等人,
并与他们过从甚密,对佛教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不但频频召他们进宫讲经说法,
而且毕恭毕敬地亲执弟子之礼,
还让玉林诱按龙池派的辈份排列给自己起了法号“行痴”,
全无一点浮世红尘中人君的威仪。
他对木陈态说
“希望老和尚不要把我当成天子看待,只把我当成你的一般弟子。”
并说道:“我想我的前身的确是佛,
今天每每到寺院里见到僧家明窗净几,
就留恋徘徊不忍离去。”
信佛归心佛,若是尘世有牵挂,有至爱,自然也不能割舍
这样直到顺治十七年
这年八月,顺治的爱妃董鄂氏病逝,顺治帝痛不欲生,
亲自撰写了4500字的《董妃行状》,又命大臣为董鄂妃作传,
还和太后作斗争一定要破例追谥她为皇后
最后更亲自以最高的级别主持董鄂妃葬礼,
他以蓝墨批本(只有皇帝或太后去世才用蓝墨批本),
又亲自主持49天的景山大道场,
从建水陆道场到“起棺”、“举火”、“收灵骨”、“迎神主”……
一直到“断七”,顺治事必躬亲。
按说到十月初八过了“断七”丧事也就结束了,
但余哀未尽的皇帝在十月十六日及二十七日又在景山两次建“陟天道场”,
十一月初八还在西苑及广济寺同时举办“仙驭道场”。
过度的悲伤、主持葬礼的疲惫都伤害了顺治帝本来就多病的身体。
(十几岁就得了肺结核)
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创伤得以弥合,
于是整天沉迷于佛法之中,
除召见茆溪森和旅庵等和尚外,
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38次造访他们,有时作彻夜长谈,
昏昏沉沉,让他们用迷茫的禅机来麻醉自己的神经。
经过这一番变故,顺治决意隐遁佛门,摆脱尘世中的烦恼,
终于在十月初,坚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
准备到山西五台山当和尚。
顺治净发不久,
在浙江湖州报恩寺住持的“大觉禅师”玉林诱又来到北京,
他见自己的徒弟竟然已给皇帝净了发,
不禁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取来干柴,要把茆溪森烧死,
顺治见状无奈,
只得向玉林诱表示自己愿意重新留起头发,不再要出家了……
这么折腾一通后,
本来身体就很虚弱的顺治再也支撑不住,
到年底就病倒了,很快就染上了当时的绝症天花。
到了第二年年正月初七半夜,
在董鄂妃死后不到半年,
顺治终于不治,在养心殿“龙驭上宾”了。
顺治死后,按照他自己的遗嘱,
请高僧茆溪森在景山的寿皇殿院中,
为他举行了火化仪式。
他和他生前喜欢的一切,一起灰飞烟灭
终于尘归尘,土归土
顺治死了,
他的看透为他换得了永久的宁静
骨灰坛静静的躺在孝陵里,几百年
没有人打扰他的宁静
附上顺治在生命最后时光写下的诗作
不敢评说才情如何,但确实打动了我
字字发自肺腑,句句看透世事无常
身为帝王,却不求不朽
他的人生注定是不一样的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24岁的顺治走了,他终于自由了,也算一种解脱
顺治的画像

清孝陵是满清入关后第一皇帝顺治的陵寝
顺治是个一个很特别的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主动要求火化的皇帝
他要求"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
不陪葬金银珠宝
为什么他会这样呢
因为他信佛
也正为如此,
关于他的死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总结的来说,有三种说法
其一,五台山出家了
其二,天花死了
其三,被郑成功的大炮轰死了(郑家人的族谱纪录)
不管民间怎么传
我们还是在正史和笔记中参照着找答案吧
为什么会有出家这种说法呢
因为他还真的剃度过
我们来回顾下历史吧
顺治六岁登基,当然是不用管什么事儿了
到他十四岁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高僧憨璞聪,
顺治原本十分笃信佛教,
结识了憨璞聪后更加热衷于佛事。
此后,
顺治又先后结识了当时著名的高僧玉林诱、木陈态、茆溪森等人,
并与他们过从甚密,对佛教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不但频频召他们进宫讲经说法,
而且毕恭毕敬地亲执弟子之礼,
还让玉林诱按龙池派的辈份排列给自己起了法号“行痴”,
全无一点浮世红尘中人君的威仪。
他对木陈态说
“希望老和尚不要把我当成天子看待,只把我当成你的一般弟子。”
并说道:“我想我的前身的确是佛,
今天每每到寺院里见到僧家明窗净几,
就留恋徘徊不忍离去。”
信佛归心佛,若是尘世有牵挂,有至爱,自然也不能割舍
这样直到顺治十七年
这年八月,顺治的爱妃董鄂氏病逝,顺治帝痛不欲生,
亲自撰写了4500字的《董妃行状》,又命大臣为董鄂妃作传,
还和太后作斗争一定要破例追谥她为皇后
最后更亲自以最高的级别主持董鄂妃葬礼,
他以蓝墨批本(只有皇帝或太后去世才用蓝墨批本),
又亲自主持49天的景山大道场,
从建水陆道场到“起棺”、“举火”、“收灵骨”、“迎神主”……
一直到“断七”,顺治事必躬亲。
按说到十月初八过了“断七”丧事也就结束了,
但余哀未尽的皇帝在十月十六日及二十七日又在景山两次建“陟天道场”,
十一月初八还在西苑及广济寺同时举办“仙驭道场”。
过度的悲伤、主持葬礼的疲惫都伤害了顺治帝本来就多病的身体。
(十几岁就得了肺结核)
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创伤得以弥合,
于是整天沉迷于佛法之中,
除召见茆溪森和旅庵等和尚外,
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38次造访他们,有时作彻夜长谈,
昏昏沉沉,让他们用迷茫的禅机来麻醉自己的神经。
经过这一番变故,顺治决意隐遁佛门,摆脱尘世中的烦恼,
终于在十月初,坚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
准备到山西五台山当和尚。
顺治净发不久,
在浙江湖州报恩寺住持的“大觉禅师”玉林诱又来到北京,
他见自己的徒弟竟然已给皇帝净了发,
不禁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取来干柴,要把茆溪森烧死,
顺治见状无奈,
只得向玉林诱表示自己愿意重新留起头发,不再要出家了……
这么折腾一通后,
本来身体就很虚弱的顺治再也支撑不住,
到年底就病倒了,很快就染上了当时的绝症天花。
到了第二年年正月初七半夜,
在董鄂妃死后不到半年,
顺治终于不治,在养心殿“龙驭上宾”了。
顺治死后,按照他自己的遗嘱,
请高僧茆溪森在景山的寿皇殿院中,
为他举行了火化仪式。
他和他生前喜欢的一切,一起灰飞烟灭
终于尘归尘,土归土
顺治死了,
他的看透为他换得了永久的宁静
骨灰坛静静的躺在孝陵里,几百年
没有人打扰他的宁静
附上顺治在生命最后时光写下的诗作
不敢评说才情如何,但确实打动了我
字字发自肺腑,句句看透世事无常
身为帝王,却不求不朽
他的人生注定是不一样的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24岁的顺治走了,他终于自由了,也算一种解脱
顺治的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