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荒冢,汉奸
  这里我想写写多尔衮
  也许没有这个人,历史就会改写
  清军就算入关也会被赶出去
  就像短命的元朝一样
  为什么武力不如成吉思汗的多尔衮会成功的入主中原
  基于这算题外话,就最简单的写吧
  
  先说多尔衮是怎么进京的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着是为崇祯报仇杀贼的旗号
  因此在进北京前,吴三桂就告知京城居民
  要求京城百姓做好迎接明朝太子朱慈琅的准备
  摆香案,穿素衣,为崇祯发丧,准备另立新君
  前明旧臣还纷纷出来维持秩序
  在朝阳门准备迎接朱慈琅进城
  等到多尔衮进城,臣民相顾失色
  .......
  接着多尔衮干了下面这些事
  当日祭天,
  第三日为先帝发丧,改葬。
  在京官民,人人感恩流涕,哭三日,
  谥先帝徽号曰怀宗前皇帝。
  
  蠲免钱粮,大赦天下,颁布诏旨一道:
  大清国摄政王令旨,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悉,
  昔日我国,欲与尔大明朝和好,永享太平,
  屡致书不答,以致四次深入,期尔朝悔悟耳!
  岂意坚执不从,今被流贼所灭,事经既往,不必谕也。
  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有德者居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
  我今为尔朝,雪君父之仇,一贼不灭,誓不反辙。
  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从,一到玉石不分,皂白屠戳,
  有志之士,正干功立业之秋,如有失信,
  将何以服天下乎?特示。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恩威并施,既有威胁,又有利诱
  看上去还像模像样的师出有名
  
  京城的百姓总算松了口气
  前明的官员也松了口气
  好了,日子好起来了
  为什么要这样想呢
  因为之前占据京城的是李自成
  
  又来了一个教科书上推动历史进程的农民起义军首领
  好吧,来看看李自成的真面目
  关于他的出身其实有两说
  一说家里有钱,一说就是给地主放羊的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
  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
  算是个基层公务员吧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
  明思宗在崇祯元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
  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
  同年冬天,
  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
  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
  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
  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
  
  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
  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
  官府不能不问,
  吃官司不能不死,
  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
  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
  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
  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之后就是一连串的打仗直到他攻入京城
  
  去了干嘛呢
  首先,烧了明朝的太庙,让老朱家的列祖列宗都滚蛋
  然后给崇祯礼丧
  怎么个礼呢,这样的
  "自成命以宫扉载出,盛柳棺,
  置东华门外,百姓过者皆掩泣。
  越三日己酉,味爽...."
  拿门板抬出来,放进柳木棺材里
  在东华门外一放三天,人都臭了,,,,
  和抛尸也没差了
  和两个月后多尔衮的安葬法
  天地之差
  
  然后,对前朝官员,要钱也要命
  "自四品以下少詹事梁绍阳、杨观光等无不污伪命,
  三品以上独用故侍郎侯恂。
  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
  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
  "征诸勋戚大臣金,金足辄杀之"
  
  再下来就更过分
  就算那八百多人是贪官,百姓总是无辜的吧
  一样不放过
  "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
  抓美女,烧宫殿城楼.....
  不用说了,送走这么个主换了多尔衮那样的
  谁不如释重负?
  
  仅仅这些还是远远不足以安邦定国的
  多尔衮接着做了下面这些事
  沿用明朝的政治制度。
  大量招纳,征召汉官,并加以重用,
  很多原来明朝的高级官吏应征。
  在六部中满汉尚书兼用。
  多尔衮还尊孔崇儒,
  顺治帝即位的第二天就封孔子六十五代孙允植为衍圣公。
  并在沈阳修孔庙,多次祭祀孔子。
  继续明朝的国子监太学制度,重开科举考试,还大力整顿吏治。
  多尔衮取消了明末的三饷,又减免了很多地方的赋税。
  对恢复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
  
  严格军纪,废除三饷,奖励垦荒
  废除匠籍制度,放宽对手工业的垄断
  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甚至鼓励满汉通婚
  他谕告礼部:
  “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巨子,
  欲其各相亲睦,莫着使之缔结婚姻,
  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
  提倡民族平等"满汉一家,同享升甲"
  
  虽然他后来并没有做到这些
  但不可否认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很得民心的
  天下还是平平常常的老百姓最多
  经历了连年战乱的百姓,太想过太平日子了
  直到剃发令的出台
  
  其实早在多尔衮第一次进京的时候
  就已经颁布剃发令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是来自努尔哈赤的习惯
  满人原本生活在山林里,为了打猎什么的方便
  遇到危险的时候怕被勾住头发,就剃了个类似光头的头
  后来努尔哈赤打仗,每攻占一地就会让那块地的人剃头
  这样好认嘛,就是他们一伙的了
  
  第一个剃头的汉人是顺关守将李永芳
  这人也没反抗,后来还做了满人的女婿
  于是到了多尔衮进京也想到这招了
  兵部发文
  “凡投诚官吏军民皆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老百姓不同意,本来还说是朱家太子来的,结果变成这样,还要剃头...
  多尔衮很顺应形势,那就不改吧,重新颁布
  “天下臣民照旧束缚各从自便。”
  那就随你们便吧
  
  这事怎么第二年又旧事重提呢
  也使清军的屠刀终于砍向平民百姓了
  之前都是和残余的明军,李自成张献忠他们的人作战
  一切的诱因来自于一个正宗的汉奸
  一个叫孙之獬的人
  
  孙之獬
  原来还是明朝的进士,满腹经纶。
  做了22年朱明的臣子,清兵一入北京,他就投降了,
  还迫不及待地告诉新主子:
  我是坚决附庸清人的风俗的,
  早把老婆的脚放开了
  他自己也麻利地把自己的头发剃了。
  
  可一转眼,剃头令罢除了
  清人允许汉大臣束发顶进贤冠,
  穿长袖大服,朝堂上满汉分列。
  孙之獬却作难了,
  满族大臣认为他怎么摆弄也是汉人,
  不准他站入自己的队伍;
  汉族大臣觉得他满人打扮,站在队列也不合时宜。
  孙之獬羞愧难当,一怒之下回去写了个奏疏呈上。
  奏疏云: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都应该以新朝建立而更新,
  唯独衣冠束发之制,仍从汉人之制,
  此乃陛下从中国,而非中国从陛下。”
  
  还有比这更坏的么?
  唯恐别人不做汉奸呀
  我们汉族从来是留全发的民族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
  除了幼儿期是不剃头的,按照传统,
  在死的时候就算是落了的牙齿也要留着一起入棺,
  怎么能剃头呢?
  不剔,那就留发不留头吧
  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后来的事儿了
  血流成河 .....
  
  报应,报应总会来的
  而且不用我们等太久
  不过这报应也真迅速,三年多以后,
  因为受人钱财卖官,孙之獬受弹劾,
  被夺职遣还老家淄川。
  恰好赶上山东谢迁等人起义,攻入淄川城,
  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愤怒的民众一并杀死,
  “皆备极淫惨以毙。”
  孙之獬本人则被五花大绑达十多天,
  五毒备下,头皮上被戮满细洞,
  人们争相用猪毛给他重新“植发”,
  最后还把他的一张臭嘴用大针密密缝起,肢解碎割而死。
  
  “嗟呼,小人亦枉作小人尔。
  当其举家同尽,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铁铸不成一错也!”
  此种下场,只能用四个字形容,罪有应得
  
  或许这个人不上这么个奏折满清也会这么做
  可是来自自己人的刀,除了痛还有屈辱和愤怒
  多尔衮死了,他无愧于他的民族,虽然对我们来说他是个屠夫
  孙之獬死了,不知他该与谁为伍
  我甚至觉得他没有资格埋进中华大地的任何一块国土
  走狗有走狗的死法
  屠夫有屠夫的报应,短命无后
  死后还被自己人鞭尸砍头埋身荒冢
  
  最后还是忍不住说这个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说一下江阴三日
  江阴县令方亨严申“剃头令”,
  众多江阴乡绅跪请留发,被县太爷大骂赶出。
  次日,秀才许用等在江阴孔庙立誓:
  “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众百姓将方亨抓入狱中,
  共推典史陈明遇为首领,主持抗清事宜。
  江阴人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000余,
  有67000人战死城墙上下。
  城破,清兵惨绝人寰连杀10天,
  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
  死于清兵刀下者又有17万多人,
  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十七朝人物。
  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以平民之力守城杀敌到这个程度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致敬吧
  
  向这些守卫自己尊严的平民致敬
  
  

多尔衮画像

  刚才扯远了,回头说东陵
  
  还是裕陵,上回说到乾隆老子自己下来顶门的事儿
  这回说到他的老婆了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裕陵、慈禧陵之后,
  寄居在天津的清废帝溥仪派遗臣载泽、耆龄、宝熙等人
  到东陵进行善后处理,
  将抛出的遗骨重新进行了简单殓葬。
  
  当他们清理裕陵地宫时,
  在棺床西边的两棺之间发现了一具奇异的女尸:
  她身穿黄色龙袍,皮肉完好无损,丝毫没有腐烂。
  两腮和嘴下多皱纹,牙齿没有完全脱落,
  面目如生,笑容可掬,年龄约在50岁左右。
  
  裕陵地宫共葬5位女姓,
  这具女尸是哪一位呢?
  据年龄推断,
  最有可能的就是孝仪皇后,
  她是嘉庆帝生母,
  死于乾隆四十年,卒年49岁。
  
  (说孝仪皇后估计大家还没什么感觉,
  直接说还珠中的令妃娘娘,
  大家有没有觉得亲切些?)
  
  但是,为什么同葬一个地宫,
  有比她早葬的,有比她晚葬的,
  其他四具女尸都已腐烂,只有她的尸体不腐烂?
  
  查找史料,在清代,
  皇家并不刻意追求地宫和棺椁的密封,
  也不注重尸体的防腐。
  皇帝、皇后的外椁虽然漆饰了49遍之多,
  在密封和防腐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主要的用意是表示死者的地位和尊贵。
  帝、后、妃死了,少则停灵数月,多则数年。
  
  那些先葬入皇帝陵的后、妃,
  即使葬入了地宫,石门也不关,墓道口也不封,
  以待皇帝入葬,所以有些帝后妃尸体在地宫封掩前就已经开始腐烂了。
  可是孝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年,
  直到乾隆帝死后才将地宫封掩。
  而在她死后153年后,居然尸体不烂,
  面目如生,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忽然想起琼瑶奶奶的歌词
  自从有了你,生命里都是奇迹...
  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令妃娘娘想不腐就不腐,
  乾隆皇帝爱顶门就顶门
  这两口子修炼成僵尸了
  话说会不会每天晚上出来活动呢?
  
  

地宫

  女王,我要说我不是活的,在发帖,会吓倒你咩?
  
  令妃娘娘既然出来了,
  香妃,你也别藏着了
  接下来,
  我们就要看大名鼎鼎的,传说中的香妃了
  香妃既然能出现在裕陵地宫里
  那么她自然是没有跟着蒙丹跑路了
  还有也没变成蝴蝶
  于是我们可以开始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
  
  在风流的乾隆皇帝的后妃中最出名的当然是“香妃”了。
  因为围绕这位女子的传说太多了,也产生了无数谜团,
  如:身份之谜、身体有没有香味之谜、文字之谜,葬身地之谜等。但史学界大多数专家认为,
  这位奇女子的原型就是乾隆帝时的一位普通的妃子———容妃。
  
  其实,容妃死后并没有葬在裕陵,
  只是葬在了裕陵西侧的裕陵妃园寝中,
  但是因为香妃的知名度高,
  这里便叫“香妃陵”了。
  
  关于这个谜底的揭开,要把时光倒回去三十年
  1979年10月2日下午,
  一座妃子陵墓月台前的石踏跺处忽然出现一个大洞。
  经过申请,10月6日文物工作者开始正式勘察地宫。
  
  第一批进入地宫的人有6个人,
  他们从洞口放下一个长木梯子,
  上面留下几个人守候洞口,大家依次而下。
  由于地宫里积存有十几厘米深的灰浆,
  大家就沿着行进的方向,
  每隔半米左右摆放一块大砖头,
  再让洞口上面的人递进几块脚手板,搭放在砖头上。
  这样边走边搭,一直铺到了金券内的棺床下。
  
  地宫是四券一门,金券就是真正的地宫。
  当他们踩着脚手板进入金券以后发现这个棺床上有一具棺椁,
  棺床的西北角有一堆没有燃尽的松枝、松塔,
  说明当年盗墓贼是靠这些东西照明的。
  
  棺床上胡乱扔放着许多糟烂的丝织物,
  同时还发现棺床上扔了许多人的肢骨,但没有找到头颅骨。
  既然遗骨尚存,为何不见头颅骨,难道身、首分葬在两地?
  
   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徐广源不死心,
  在地宫内的各个角落继续搜寻,仍然没有结果。
  于是又抄起一把尖锹,站在棺床下的脚手板上,
  在灰浆里慢慢试探。
  突然间,尖锹触到一件硬物,
  于是他双手伸进灰浆,
  将此物慢慢捧出。
  在场的人都目不转睛,
  尔后几乎同时脱口而出:“头颅骨!”
  大家纷纷凑到徐广源的跟前,盯着他手中的头颅骨。
  这枚头颅骨的发现,意义非同寻常。
  它无可争辩地证实香妃就葬在清东陵,而非喀什。
  通过对头颅骨的鉴定,
  可以进一步证实她的民族、年龄……
  
  徐广源回忆说:
  “在椁的四周我们还发现了用金水手写的阿拉伯文字,
  这种文字我们当时都不懂,
  当时临摹下了一段,后经北京有关专家、
  学者鉴定,认为此文字就是古兰经的第一句话
  ‘以真主的名义’,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证明死者信奉伊斯兰教,是少数民族。”
  
   “而且,我们还发现了一条长85厘米的发辫,
  头发已经花白。同时发现一些残存的遗物,
  比如死者戴的一个吉祥帽,就是一个帽衬。
  棺里还发现了猫眼石,证明死者身份起码是妃子。
  
  另外,在遗物当中也发现的一些文字,
  在哈达的一个机头上里边有‘江宁制造臣成善’等字样。
  经查史料,这些人就是乾隆时候的官员,
  说明这位妃子死的年份,应该在乾隆六十年左右。”
  亲历这次文物清理全过程的徐广源列举出诸多实物证据,
  以证明这位妃子的身份。
  
  “通过出土的这些实物考证,
  死者是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
  年代与历史记载的香妃年代基本符合。
  证实了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来的
  乾隆皇帝的容妃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香妃。”
  
  此次勘察还有一个奇怪的发现———
  棺床上的这口巨大的棺木朝南的立帮上,
  被砍出一个长175厘米、宽60厘米的大洞。
  从洞口往里观察,里面空洞洞的,竟然不见内棺,只是一具外椁。
  
  清朝皇家制度,无论皇帝、皇后,还是妃嫔,
  其棺木皆为标准的“葫芦材”,一棺一椁制,
  只是尺寸、颜色、纹饰、漆饰遍数有所区别。
  而这里的棺木,却只有外椁,而无内棺。
  难道是盗墓贼盗走了内棺?
  
  但是,在已清理的所有清东陵的地宫中,
  还没有盗走内棺的例子。盗墓贼盗窃的是珍宝,
  在他们眼中棺木并无价值,况且也不便携带。
  
  “我们遍查地宫,也没有发现内棺残片或其他可疑痕迹。
  椁帮上虽然被砍出了一个长方形大洞,
  但从这个洞中是绝对取不出内棺的。
  除此之外,香妃的椁既没有被拆散,也不曾开启椁盖。
  这些迹象表明,香妃入殓时就没使用内棺。”
  
  为什么不用内棺?
  “乾隆皇帝一向尊重香妃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
  由此可以推想,在香妃入葬典礼上,
  乾隆也一定会尽量尊重其民族传统。”
  
  香妃并没有葬入乾隆的地宫
  而是西边的裕陵妃子园
  里面还蛮多人的
  住了三十六位后妃
  
  
  
  

香妃确实还是蛮美的

  在想一个问题
  这些已经盗过了,打开了的陵墓
  尸骨在哪里呢?是摆在棺椁里?
  还是放哪儿在研究?
  万历被火化了
  慈禧呢?乾隆呢?还有....康熙?
  残骸还在棺椁中?
  
  我要查查资料,打听打听
  有童鞋知道的没
  知道的也告诉一声
  ......
  (奇怪我以前居然没想过这个问题)
  
  好困啊
  睡觉去了
  明天继续吧
  
  晚安了
  
  
  
  今天不知道有没时间更新
  先来捞一下帖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