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绿茶心境 
  
  等等,我先找图片
  看图说话比较好理解一些
  
  
  运气好,这么快找到了
  看看下面的图片吧
  都是确认过的嘉靖款识
  
  一起发
  就下面这些款了
  
  

双圈双行楷书款

  都说嘉靖款识想仿宣德款
  可是 ,总少了点神韵
  也看看宣德款吧

  唐刀看不见吗,大家都看不见?
  
  
  介绍下明代青花瓷的款识
  
  明朝有帝王年号17个,
  但由于种种原因
  洪武、建文、洪熙、正统、
  景泰、天顺、泰昌7个帝王年号的纪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发现,
  故现实有明代纪年款十个,
  依次为:永乐、宣德、成化、弘治、
  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
  其他的可能就是仿冒的了
  
  现今发现最早的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
  青花书写或阴刻纪年款,
  未见楷书款或“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
  
  款识多题于碗、盘、杯类器物之上,并多用青花书写。
  印刻款多见于单色釉器之上,
  无论印、刻、写款其起落笔处尖细,
  笔画折角处圆浑,结体严谨紧凑,刚劲挺拔,
  同期民窑器未见纪年款,
  常于器心书“福”、“禄”、“寿”等字。
  
  宣德时期的瓷器盛行题写款识,
  最多见的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
  单色釉器上多用阴文印制或阴文暗刻款。
  款识常外围以单、双线圈框。
  款识位置一般多在器底
  除此外在器心、器口沿、器腹部、器肩也都曾书有款识,
  故有“宣德款识遍器身”之说。
  宣德官窑款由名家书写,有晋唐笔意,浑厚拙朴,
  民窑款识则较为草率,风格多样。
  
  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几乎没有年款出现。
  
  成化瓷官窑款识颇有意趣,
  字体圆头圆脑,排列不甚整齐,
  但书写娴熟,大巧若拙,
  多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或“成化年制”四字纪年款,
  款识外有双圈围框,内一圈紧贴字款。
  多书于器底,偶有书写器物口边和器足内侧的。
  斗彩器如盖罐的底部有只书一个青花“天”字的款识。
  
  民窑器有书“大明成化年造”及绘银锭或方胜形图记款。
  晚明及入清后康熙朝,雍正朝和道光朝有较多的仿成化款。
  
  弘治朝官窑瓷器的款识基本上
  都是“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款,款识外加双圈。
  个别的篆书四字“弘治年制”二行款刻于器里内心。
  弘治款字体清秀、笔划纤细、笔力瘦劲、顿捺明显。
  
  民窑器发现有“壬子年造”(弘治五年,既1492年)
  方款及“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和银锭图案款等。
  
  嘉靖朝官窑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多见,
  也有个别六字矾红款,有的甜白器及颜色釉上则为刻款。
  嘉靖官窑除用年号款外,也有用“福寿康宁”等吉语。
  青花楷书款,彩瓷上则有“典膳所”、“上用”等矾红写款。
  字体刚劲有力。
  
  民窑器则除少数用年号款外,
  有“大明年造”、“大明年制”、
  “富贵佳器”、“上品佳器”、“万福攸同”等吉语款。
  民窑青花细瓷上已出现私家堂名款,
  彩器上则有人名款如“陈守贵造”等。
  
  隆庆朝官窑款以“大明隆庆年造”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
  也有“大明隆庆年制”款。
  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此以前明代各朝官窑款
  基本上都是大明某某年制,而少用“造”字,
  隆庆款则多用“造”了。故较为特殊,
  字体顿挫有力,笔划挺拔。
  
  民窑款则有“大明隆庆年制”、
  “隆庆年制”、“隆庆年造”、
  “纪年款”及“福寿康宁”、“永保长春”、
  “长春佳器”等吉语款。
  无论官民款,其“隆”字写法较为多样。
  
  万历官窑器大多用两行六字楷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双圈款。
  个别颜色釉瓷用两行六字暗刻款。
  字型早期较瘦,晚期肥厚,字体生硬有力,颇近颜体,
  万历朝很少用“万历年制”四字款,
  所见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
  如“万历年制、纯忠堂用”等。偶有篆书四字青花款。
  
  民窑款除用本朝款和各种堂名款外,多伪托款,
  常见仿“大明宣德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另有“长命富贵”、“万福攸同”以及各种佳器款更属多见,
  在一些较粗的民窑器上已出现单个“佳”字方框款。
  
  天启官窑款以“天启年制”或“天启年造”四字为多,
  也有“大明启年制”六字款,
  字休扁而宽,笔为刚硬似颜体,但较潦草。
  在一些庙宇供器上如香炉、净水碗等多落干支纪年款。
  青花款色调不一,深浓无定律。
  
  民窑多见伪托款,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
  天顺、正德、嘉靖等朝,其中伪托天顺款的,只见天启有。
  吉祥、颂语款更为多见,如玉堂佳器、富贵佳器、天禄佳器、
  天下太平、永保长春等等。
  
  特殊款有“宣窑”、“美窑”、“单园”、“福”等。
  图记款有兔子、银锭、窗棂式等。
  
  崇祯时期官窑基本上废除,故题写官窑款的器物极少,
  所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款。
  未见四字款,字体兼明、清两代特点。
  民窑款较为复杂多样,供器多落干支年号款,
  文房用品多落“××科置”。
  堂名款有“白玉斋”、“雨香斋”等。
  花押款崇祯朝最多。
  
  
  
  

隆庆年开始用“造”这个字

  跑去看奈良小鹿了
  小鹿长得都差不多
  有的动物就是天生可爱呀
  
  绿茶还看青花瓷么
  有一些万历年间的片片
  
  
  额
  
  绿茶不要激动
  那是猫扑来做广告的童鞋
  
  不过最近天涯老抽抽
  真讨厌
  可惜猫扑界面太花,好晕眼
  
  
  今天不能熬夜了
  满足下先前绿茶的要求
  
  发些明青花的片片
  然后收工睡觉
  ----
  先上几件青花
  
  

万历青花鸭穿莲纹浅碗

  其实也不止是青花瓷才美
  民窑磁州窑的东东也很精美
  发几个上来看看
  
  

  这种永乐时期的白釉瓷
  也是非常的有感觉
  
  在这些拍卖品网站上好东西可真多啊
  汗

永乐甜白釉玉壶春瓶

  明朝仿宋朝的东西,也不错
  
  下面两件是当年赏给日本人的
  三爪龙
  青花荔枝纹扁瓶
  (不争气的想要回来。。。)
  

  这款最有宋瓷的感觉了
  发上收工
  
  ----

  看到赶得正好的大图了,大图更好
  看得清楚些
  
  日本这鹿是平安时代的“神鹿”
  这个粉盒是北宋时间段的
  这样算来,应该是我们这对小鹿出现得比较早些
  
  回正题了
  
  中午更新
  
  
  抽空回个
  
  如花红楼
  
  真的非常苦
  
  的笃小师父 
  
  三七美容
  
  这个功用很小
  主要是止血的
  对于调理某一种问题女性经期有作用
  不能算美容吧
  
  (我不是中医,,汗)
  
  
  文字整理好了
  这个人的要配的图片真不少
  
  一回来发上来
  最好是翻页吧
  不然很难打开了
  
  
  
  先上个预告
  下面这位出场的人物
  
  文武双全,非常厉害
  又一个偶像派加实力派
  看帖的童鞋不妨猜猜看是谁
  
  先离开会
  
  如无意外一个小时内更新
  
  
  
  鱼霸霸1968 
  
  汗,您肯定没有挨层爬楼
  徐达已经写过了
  ----
  怎么没了
  晕
  
  我再看看
  先不重发
  
  还没有出来么?
  
  
  算了
  
  一段一段的上
  
  明朝最郁闷的皇帝----朱瞻基
  
  这一回的主人公是朱瞻基
  为什么说他是明朝最郁闷的皇帝呢
  因为他还有个外号,--
  “促织天子”“蛐蛐皇帝”
  那也用不着郁闷吧
  打个比方就容易理解了
  如果说一个小朋友天天逃学出去斗蛐蛐
  你说他蛐蛐小孩没有问题
  如果说一个人家明明只是天天好好学习
  早自习晚自习全部没耽误,而且成绩还很好
  只是回家休息了,斗蛐蛐玩
  这样被冠上这个绰号、
  那就冤枉了,难免郁闷哪
  -----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
  在他治理下的明朝走向了“黄金十年”
  有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景象
  而他本人被后世津津乐道的
  却是“促织天子”这个绰号
  同时他还是明朝第一个废后的皇帝
  难道是他好色或者只见新人笑?
  这究竟是什么前因后果呢
  我们来从头说起吧
  
  朱瞻基出生就比较特别
  洪武三十一年,
  还只是燕王的朱棣
  在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皇帝将一个大圭赏赐给他
  大圭上还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
  
  大圭象征着权力,
  老爹将大圭赐给他,难道是要他取了江山?
  (估计这也就是朱棣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朱棣还在回味着梦境,有人来报朱瞻基出生了
  太是时候了,
  朱棣感觉到这个孩子的不平凡
  
  满月的时候,
  朱棣看到这孩子长得非常像自己
  英气勃勃,非常的高兴
  这个梦还真是吉兆啊
  不久之后,朱棣开始了他的靖难之役
  
  永乐五年,到了读书时间
  深得朱棣宠爱的朱瞻基有了他的老师
  谁呢,相信我一说出这个人的名字来
  大家都会明白,朱棣对朱瞻基有多少期望
  姚广孝,就是那个神奇的和尚
  做了朱瞻基的师傅
  
  要说名师高徒,
  也还要本人是可造之材才能相得益彰
  (刘阿斗的教育条件也好,可。。。)
  朱瞻基这个人,
  就是先天后天都好
  不但天资聪慧,过目不忘
  而且,学习刻苦,非常用功
  不仅文采出众,
  而且善于骑射,全才呀。
  
  永乐十一年端午节
  朱棣在宫里举办文体活动
  干嘛呢,
  宫中射柳
  
  这个就不能顾名思义了
  并不是射柳树
  而是把一只鹌鹑放在葫芦里
  悬挂在柳树上,拉弓射过去
  必须做到的是,
  射中葫芦而不伤到鸟
  
  这还没完,
  鸟从葫芦中飞出,飞得高的才算赢
  这就是既考验了臂力瞄准力的功夫
  又考教了计算角度,力度的问题
  
  要说朱瞻基同学
  还真是全面发展
  皇太孙的风光,那真是一时无两
  怎么射怎么中,得心应手
  
  朱棣高兴之余出联让他应对
  “万方玉帛风云会”
  朱瞻基同学马上应答
  “一统山河日月明。”
  好孩子,这天下将来是你的
  
  朱瞻基既有祖父的英武,
  又有父亲朱高炽的文才和仁慈
  一向不喜形于色的朱棣都忍不住时时表态
  “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朱高煦自诩样样胜过兄长朱高炽
  唯独这儿子,比不过就是比不过
  一次,谒陵途中,
  身为太子的朱高炽
  因为身体比较肥胖,走路比较摇晃
  于是就两边都有内侍扶着
  就是这样还滑了一跤
  (扶人的不知道怎么干的)
  
  朱高煦马上幸灾乐祸,说道
  “前人把滑,后人知警。”
  这话音还未落,身后有人应道:
  “更有后人知警。”
  说这话的便是皇太孙朱瞻基,
  朱高煦不由得回顾失色。
  
  少年朱瞻基的生活,
  也不是只有读书或宫中习武
  早就看好皇太孙的朱棣,
  在亲征漠北的时候
  就一路带着朱瞻基
  
  让他知道什么是战争,怎么排兵布阵
  同时也培养了他的胆色和勇气
  这对后来朱瞻基平叛固边影响深远
  在朱棣心里
  希望这个孙子和自己一样,
  是个上马定边,下马治国的了不起的君王
  
  不仅如此,每次远征归来
  但凡经过农家,
  朱棣都要带着朱瞻基到农家看看
  让皇太孙知道,农家的艰辛不易
  希望他能爱惜民力
  
  朱瞻基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
  在后来的时间里
  他充分证明了自己
  
  
  洪熙元年五月,
  做了一年天子的朱高炽病逝
  朱瞻基在南京,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
  到了京城,
  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亲的后事,
  另一方面加强北京城的戒备,
  防止有人伺机作乱,
  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
  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活。
  
  皇帝的日子也不不好做
  摆在朱瞻基面前的,
  仍然是累积三世的老问题
  藩王问题
  朱高煦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老子朱棣死了
  哥哥朱高炽死了
  现在侄儿朱瞻基都即位了
  再不反,估计也没机会了
  
  朱高煦效法父亲,
  一样举起靖难“清君侧”的旗号
  说是要收拾“夏原吉”然后进发
  那就打吧
  朱瞻基可不是朱允炆
  (要说朱棣培养接班人的本事,还真比他老子强)
  立马御驾亲征
  
  要说朱高煦,其实还有点脑子
  他之前派了线人去北京策反武将张辅
  其间也联系了几路人马为同盟
  可惜,可惜他面对的是朱瞻基
  
  朱瞻基的能力大家都知道
  结果,没有人买朱高煦的账
  
  要说这些人的判断还真对
  朱瞻基不愧是朱棣的孙子
  他在征途之中,曾询问大臣们
  在乐安城的朱高煦,会如何排兵
  
  有人就说
  “乐安这么小,他多半进攻济南,抵抗大军。”
  也有人说
  “他曾经在南京,说不定会先夺取那边。”
  朱瞻基非常淡然的说
  “应该都不是。济南虽近,却不易攻打
  我们的大军这么迅速,他来不及
  南京更不对,他的手下家属全在此地
  怎么会弃城向南?”
  “他必定在此地等我。”
  
  对,朱瞻基的判断非常准确
  或许这个叔叔还不那么了解这个侄儿
  这个侄儿却很了解这个叔叔
  朱高煦就在乐安
  
  要说朱瞻基还真是个会打仗的角色
  他到达城外,没有大举强攻
  只做了一件事,放火铳和弓箭
  弓箭之上呢,还附送一道赦令
  首恶必究,协从不问
  并且给叔叔标了个价格
  活捉是多少银子,打死是多少
  城中人心涣散,朱高煦狼狈不堪
  “投降了,我不是你的对手”
  
  朱高煦走到城门口,准备投降
  他的手下王斌倒是抓住他
  “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朱高煦立刻精神大振,
  好吧,那就大家一起干吧
  他重新指挥战斗
  
  前思后想,还是觉得不妙
  过了一会,
  大家都没注意的时候
  朱高煦偷偷的找到一条小路
  溜出城去,
  向他的侄儿朱瞻基投降了
  (轰轰烈烈的开始,荒唐可笑的结束)
  
  得胜回到北京之后,
  朱瞻基马上传诏给另外一个不老实,野心勃勃的皇叔、
  赵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
  很识时务的交出了三卫兵马。
  就这样,明初困扰几代君主的藩王问题
  在朱瞻基手中终于得到了解决。
  
  内部的问题解决了
  边关的问题却仍然还在
  每到秋天,游牧民族没什么吃的了
  就会南下来抢东西,滋扰百姓
  
  平叛两年之后的朱瞻基安排了一次向北的巡边活动
  八月,朱瞻基带队从京师出发
  大军一路开往东北
  在喜峰口接到情报
  有一万多兀良哈人越过大宁
  经过会州到达宽河一带
  
  朱瞻基可不是省油的灯
  分析了形势后判断
  喜峰口地势险要,不利于大军通过
  于是亲自率领三千精兵日夜兼程向北进发
  在靠近宽河的地方
  宣宗命令将士们口衔着小棍,整束衣装
  避免行动发出声响,吓跑了敌人
  
  十月的一天黎明,大军埋伏在宽河
  兀良哈发现了明君的踪迹
  也不是很害怕,
  他以为是常例巡逻,没多少人
  于是一拥而上,准备干一票大的
  
  活该他倒霉,碰到朱瞻基
  朱瞻基把三千人分为两翼
  等待敌人冲杀进来以后
  朱瞻基亲自引弓搭箭,接连射杀三名前锋
  这下兀良哈有点懵了,,别懵,还有更猛的
  此时两翼的明君乘乱而上
  火铳一通轰炸,打得敌人稀里哗啦,溃不成军
  将士们从指挥若定的朱瞻基身上
  依稀看到了朱棣的影子
  是啊,接班人
  
  说是接班人,虽然也有谋略会打仗
  朱瞻基却不是穷兵黩武之人
  当时的明朝还有个大麻烦
  就是安南
  
  安南问题,其实是朱棣的遗留问题
  因为当时安南国内的篡位问题
  朱棣出兵安南,后来国王的直系都死了
  有些安南人自己要求成为明朝的人
  朱棣就答应了
  可另一部分人不干
  于是安南成了明朝的麻烦
  年年打不停折腾
  
  放下需要勇气,
  留着又laominshangcai,还要枉死无数士兵
  朱瞻基最后决定放弃对安南的占领
  这在当时也颇遭非议
  那是从朝廷上看这个问题
  
  从百姓的角度看
  可以修养生息了
  不必担心战死了,不用承担重税了
  毕竟安南和游牧民族不同
  他们不是掠夺者
  这样举措,是有利于民的
  
  重点是,
  朱瞻基是在打了胜仗之后再和谈
  这个意义重大
  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以德服人
  解决了边境问题,可以关注民生了
  
  朱瞻基是个非常关注民生的君主
  为了了解民情,多次微服私访
  (当然不是远赴江南了,只是在附近转转)
  
  他走到昌平,
  看到有老农在辛勤的劳作
  于是他下马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并且也借过农民耕田的农具,亲自犁地
  结果发现,可比骑马射箭辛苦
  
  只推了几下就觉得累了
  和老农聊天中还了解到这样的劳作是一年到头
  就算到了冬天,不用下地了
  官府还会派徭役下来
  还得去出力气
  
  了解到这些情况
  朱瞻基制定政策时非常关注农民的利益
  同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蝗灾
  朱瞻基派遣官员去指挥灭蝗虫
  同时他也非常担心负责捕蝗的官员扰民
  一再下令规范官员行为,
  还作诗颁给臣子
  
  朱瞻基非常爱惜民力
  即位第一年,免除湖广采木
  三年,锦衣卫请求到东莞采办珍珠
  朱瞻基不批,不但不批,还把他抓进牢房
  可知他平日扰民
  宣德五年,罢工部采木
  他还多次蠲免税额、积欠柴炭草,
  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残疾和户内无丁力者的匠籍。
  
  仅仅爱惜是不够的,还要生产
  朱瞻基鼓励垦荒,鼓励桑蚕养殖
  在他统治期间,
  百姓安居乐业,
  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商品生产程度提高,
  手工业得到发展,商路增辟,
  国内外贸易有所发展,
  农民起义也很少,
  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
  时称“宇内富庶,赋人盈羡”,
  那是明王朝财力最雄厚的时期,
  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
  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必须提一提的是
  朱瞻基还非常善于用人,实行减员增效制度
  限制公务员人数,裁减臃肿机构
  实行保举和欠任
  目的在于任官得人和责成治效。
  理论上
  这样的皇帝该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可惜他有两个地方,授人以柄
  第一是蟋蟀
  第二是废后
  
  关于蛐蛐
  要说人吧,总有个业余爱好
  可惜朱瞻基这个爱好
  就显得不那么“优雅正面”了点
  他就喜欢斗蟋蟀
  
  其实斗蟋蟀的传统由来已久
  从唐朝到宋再到朱瞻基这块
  几百年了
  当然人家都妃嫔大臣玩这个
  朱瞻基是皇帝,所以麻烦就大了
  
  要说朱瞻基也知道这个爱好不怎么上得了台面
  所以,他让太监去办这事儿
  结果这事儿就传出去了
  其实在当时民间,斗蟋蟀也是蔚然成风
  后来的蒲松龄写的《促织》
  也是借古讽今,
  有人拿这个来说朱瞻基害人家破人亡
  未免太好笑了
  
  关于废后
  朱瞻基是明朝第一个换了皇后的皇帝
  很多人因此攻击他好色
  其实只要愿意读读历史
  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朱瞻基的皇后之位上坐过两个女人
  一个是胡皇后,一个是孙皇后
  胡皇后,胡善祥
  朱瞻基二十岁的时候和她成婚
  被封为皇太子妃
  她为人比较贤良温淑,举止得体
  确实很有母仪天下的风范
  这样的为人,不犯大错
  就算不得宠,一般位置也是很稳的
  
  可偏偏就是她
  成为了明朝第一个被废黜的皇后
  是朱瞻基好色,喜新厌旧吗
  事实是,刚好相反
  我们再来看看孙皇后
  
  孙皇后
  和胡皇后一样,孙皇后也是山东人
  从小就长得美貌而且聪慧
  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地方的主簿
  很小的官员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
  朱高炽的夫人,
  张皇后的母亲看到了她
  很喜欢她,
  才十岁,就把她带到宫中
  朱棣一见这孩子,
  也喜欢,就让张皇后好好养育她
  
  这样一来,
  孙皇后和朱瞻基就是青梅竹马的缘分了
  孙后娇柔谦恭,有才气
  不张扬,体贴,很懂得朱瞻基的心意
  因此两人可说得上是倾心相爱
  
  朱瞻基登基后,马上册立她为贵妃
  为这个还违背祖宗制度
  给予他和皇后同样的待遇
  既授金册也赐金宝的荣耀
  (旧制皇后有册有宝,贵妃有册无宝)。
  
  朱瞻基只有两子两女
  其中一子二女都是出自孙皇后
  可想而知朱瞻基的专情了
  宣德二年十一月
  孙皇后生下了第一个皇子
  
  朱瞻基当即高兴地诏令大赦天下,
  免明年税粮三分之一。
  小皇子出生仅八天,
  群臣奏请立为太子,
  虽经孙氏逊辞,
  八十天后小皇子仍然被立为太子
  
  这还不够,朱瞻基还要给孙贵妃更多
  皇子刚满“百日”,朱瞻基就力排众臣阻挠,
  逼迫当时的胡皇后“主动”上表退位,
  将皇后的桂冠戴在了自己钟爱的孙氏头上。
  
  张皇太后虽然亲手带大孙氏
  但兹事体大,
  也不同意这么个搞法别人诟病
  可朱瞻基就是要坚持
  在他心里,
  皇后就是孙氏一人而已
  朱瞻基终于完成历史上对他最大批评的一件事
  废后
  
  这个决定甚至让后人杜撰故事编排他们
  说孙贵妃其实是偷宫女生的孩子云云
  想想就不可能了
  当时皇后在,太后在,
  怎么可能让一个贵妃如此胡来?
  朱瞻基本人也并不好色
  
  废掉的胡皇后其实日子也不惨
  张太后还是经常与她同住
  内廷朝宴的时候
  胡皇后的位置还安排在孙皇后之上
  
  到了正统七年,张太后死了
  胡皇后伤心不已,不到一年也去世了
  用妃嫔之礼安葬在金山
  后来的孙皇后的儿子朱祁镇
  重新恢复了胡皇后的封号
  以皇后之礼修陵寝
  让这个无辜的皇后在死后恢复了地位。
  
  朱瞻基的故事就先到这里
  我们来一起看看朱瞻基的作品

  都说朱瞻基有才
  我们还是拿作品说话好了
  
  先上他的字
  第一幅字是有一年冬天大雪
  朱瞻基想着瑞雪兆丰年
  一开心所写下的文字

  看完了他的字
  再看他的画
  要说他的画也很有趣
  
  他恐怕是第一个把老鼠作为正面题材为画的人
  历史上,第一次看到了可爱的老鼠
  
  在这一年,他的孙贵妃为他生下太子
  
  

朱瞻基的三鼠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