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下明代青花瓷的款识
明朝有帝王年号17个,
但由于种种原因
洪武、建文、洪熙、正统、
景泰、天顺、泰昌7个帝王年号的纪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发现,
故现实有明代纪年款十个,
依次为:永乐、宣德、成化、弘治、
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
其他的可能就是仿冒的了
现今发现最早的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
青花书写或阴刻纪年款,
未见楷书款或“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
款识多题于碗、盘、杯类器物之上,并多用青花书写。
印刻款多见于单色釉器之上,
无论印、刻、写款其起落笔处尖细,
笔画折角处圆浑,结体严谨紧凑,刚劲挺拔,
同期民窑器未见纪年款,
常于器心书“福”、“禄”、“寿”等字。
宣德时期的瓷器盛行题写款识,
最多见的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
单色釉器上多用阴文印制或阴文暗刻款。
款识常外围以单、双线圈框。
款识位置一般多在器底
除此外在器心、器口沿、器腹部、器肩也都曾书有款识,
故有“宣德款识遍器身”之说。
宣德官窑款由名家书写,有晋唐笔意,浑厚拙朴,
民窑款识则较为草率,风格多样。
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几乎没有年款出现。
成化瓷官窑款识颇有意趣,
字体圆头圆脑,排列不甚整齐,
但书写娴熟,大巧若拙,
多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或“成化年制”四字纪年款,
款识外有双圈围框,内一圈紧贴字款。
多书于器底,偶有书写器物口边和器足内侧的。
斗彩器如盖罐的底部有只书一个青花“天”字的款识。
民窑器有书“大明成化年造”及绘银锭或方胜形图记款。
晚明及入清后康熙朝,雍正朝和道光朝有较多的仿成化款。
弘治朝官窑瓷器的款识基本上
都是“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款,款识外加双圈。
个别的篆书四字“弘治年制”二行款刻于器里内心。
弘治款字体清秀、笔划纤细、笔力瘦劲、顿捺明显。
民窑器发现有“壬子年造”(弘治五年,既1492年)
方款及“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和银锭图案款等。
嘉靖朝官窑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多见,
也有个别六字矾红款,有的甜白器及颜色釉上则为刻款。
嘉靖官窑除用年号款外,也有用“福寿康宁”等吉语。
青花楷书款,彩瓷上则有“典膳所”、“上用”等矾红写款。
字体刚劲有力。
民窑器则除少数用年号款外,
有“大明年造”、“大明年制”、
“富贵佳器”、“上品佳器”、“万福攸同”等吉语款。
民窑青花细瓷上已出现私家堂名款,
彩器上则有人名款如“陈守贵造”等。
隆庆朝官窑款以“大明隆庆年造”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
也有“大明隆庆年制”款。
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此以前明代各朝官窑款
基本上都是大明某某年制,而少用“造”字,
隆庆款则多用“造”了。故较为特殊,
字体顿挫有力,笔划挺拔。
民窑款则有“大明隆庆年制”、
“隆庆年制”、“隆庆年造”、
“纪年款”及“福寿康宁”、“永保长春”、
“长春佳器”等吉语款。
无论官民款,其“隆”字写法较为多样。
万历官窑器大多用两行六字楷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双圈款。
个别颜色釉瓷用两行六字暗刻款。
字型早期较瘦,晚期肥厚,字体生硬有力,颇近颜体,
万历朝很少用“万历年制”四字款,
所见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
如“万历年制、纯忠堂用”等。偶有篆书四字青花款。
民窑款除用本朝款和各种堂名款外,多伪托款,
常见仿“大明宣德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另有“长命富贵”、“万福攸同”以及各种佳器款更属多见,
在一些较粗的民窑器上已出现单个“佳”字方框款。
天启官窑款以“天启年制”或“天启年造”四字为多,
也有“大明启年制”六字款,
字休扁而宽,笔为刚硬似颜体,但较潦草。
在一些庙宇供器上如香炉、净水碗等多落干支纪年款。
青花款色调不一,深浓无定律。
民窑多见伪托款,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
天顺、正德、嘉靖等朝,其中伪托天顺款的,只见天启有。
吉祥、颂语款更为多见,如玉堂佳器、富贵佳器、天禄佳器、
天下太平、永保长春等等。
特殊款有“宣窑”、“美窑”、“单园”、“福”等。
图记款有兔子、银锭、窗棂式等。
崇祯时期官窑基本上废除,故题写官窑款的器物极少,
所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款。
未见四字款,字体兼明、清两代特点。
民窑款较为复杂多样,供器多落干支年号款,
文房用品多落“××科置”。
堂名款有“白玉斋”、“雨香斋”等。
花押款崇祯朝最多。
隆庆年开始用“造”这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