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明朝的香薰
  
  有国色自然还望天香
  可惜天香,很少天然就有的
  (天然的那是狐臭)
  所以一般女子还是要靠熏染之力
  熏染是什么呢
  富贵人家的花露
  花露是摘取花瓣入甑
  经过酝酿而成(有点类似现在的精油)
  蔷薇花最好用,其余较次点
  每次洗完澡后,稍微用上几滴
  均匀涂抹在脸上身上就可以了
  妙处在于,似有还无,如花如露
  
  其次,香皂沐浴,香茶沁口
  优质的皂,沐浴之后
  清香一天都不会消散
  当时是江南六合县的最好
  至于香茶沁口
  花费不多
  只需要指甲大那么一片
  饭后睡前用少许润舌
  满口留香
  再多了便苦了,也只剩下药气
  上面这些大家都知道
  
  另有一种,价值更廉
  人们吃它,喜欢它,嗅它却不觉它的香气
  说的就是水果中的荔枝
  吃的时候陈不如鲜
  留香却是鲜不如陈
  只要一颗,之后几炷香的功夫
  口齿都是清香
  
  

以此瓶装花露如何

  有些困了,
  其实还有一段关于化妆的文字
  实在是经典极了,很有趣味
  
  还是明天再来吧
  
  我给夜间不寐的同学们留几张片片欣赏
  算是临睡前送给还在读贴同学的礼物
  (*^__^*)
  
  

藩王的帽子

  明代绶带如意扣外衣和鞋子
  鞋子形制比较夸张
  
  

  明朝一个五品官员的乌纱帽和官服
  看起来很朴素
  
  

  看看这些是什么东东

  美丽的青花瓷盘
  
  大家晚安,好梦
  明天见

  回一个先
  
  
  明朝女子脂粉用法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
  自从有此妙句传世之后
  人们就开始讳言脂粉
  仿似从此便脂粉不上面
  全是天生丽质的女子了
  
  于是也开始有这样的观点
  脂粉原是中等姿色之人所用
  美人则不必
  
  其实非也
  脂粉这两物是非常趋炎附势的
  美人用它愈发的美丽娇媚
  丑人用它更加难看外加惊悚
  
  因何如此呢
  因为白的很容易让它更白
  而黑的却很难让它直接就白了
  黑上加白,反衬出她的黑来
  粉不可乱用
  脂却可以,黑白皆宜
  
  可问题又来了
  脂粉二物,其势相依
  脸上有粉而唇上涂脂
  颜色粲然可爱
  脸上无粉而单单涂脂
  红色不娇,倒衬出脸色的黯淡来
  如此说来,肤黑女子竟然是终身不可用粉来
  那倒不是,而是要会用粉
  涂抹得宜,浓淡适中,才能增色
  
  从来敷粉的脸蛋,
  适宜远观,不合近看
  所为何来,粉不能匀
  画家着色,用胶才能得匀
  人脸和纸绢不同,不能用胶
  那怎么办呢
  好办,
  把一次分为两次,
  自淡而浓,由薄转厚,就可以了
  
  打个比方
  砖瓦匠粉刷墙壁
  必要先上粗灰一次,而后再上细灰
  先上不到之处,后次补上
  两次厚薄相匀,自然泯然无迹
  若只是一次,纵使再巧手的工匠,
  也难一次敷匀
  墙壁尚且如此,何况人脸呢
  
  因此,
  粉必须分两次来敷上
  先湿后干
  首先敷上一次,稍干之后
  在敷上一次,便可浓淡相宜
  自然均匀了,不但能匀还能变白
  是何道理?
  试想想染匠处置布帛
  无不由浅至深
  要想染紫色,比先将白色染成红色
  然后再由红转紫
  红色是白紫之间的过渡
  
  如果女子脸黑,一下刷白,反衬其黑
  先用薄粉匀上一次,过渡到白黑之间,提亮颜色
  然后再用粉上一次,淡白则为纯白
  自然而然,浑然天成了
  
  最后要注意几个细节
  一则,匀面先匀颈,若前白后黑,岂不状如鬼脸
  二则,匀面必须画眉,若满面雪白无眉,却不如社婆一般了
  (社婆是古人对白化病患者的称呼)
  三则,点唇,和匀面相反,点唇必须一气呵成
  一点再点,彼加此减,最后樱桃小口也变成了一串樱桃
  只见惊悚不见其美了
  
  --
  女同胞们可曾想过
  古人对粉底,已然有这样的研究了呢?
  
  上几个古代美女的粉盒,看看大家喜欢不

宋代的苹果粉盒,可爱么

  过来发两张片片
  还蛮不错的东东

象牙雕花镜奁

  确定是首饰盒
  
  正在拍卖中,清宫旧藏
  
  
  传说中的罗贯中和他的书
  
  罗贯中是个传说中的人物
  他生于元末明初,
  具体何年出生不可考,原籍不可考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考证说自己这儿是罗贯中的原籍
  其中原因,自然不言而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其实也简单
  在古代,戏剧创作,写小说,
  基本不是“上流社会”干的事儿
  
  他本人出生商人家庭
  也不算什么世家子弟
  无人为之作传写书,
  日久年深后终于变成不可考
  关于他的记录
  只能从别人的笔记中知道点滴
  
  首先是这样一段话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很简单几句话,说罗贯中呢,太原人士
  不太合群,写的东西好,文风清新
  我和他做了忘年交,后来天各一方。。。。
  遗憾的是,写这段话的是谁,现在同样不可考
  也有人说是贾仲明,存疑
  只是为我们留了这样一些信息下来
  以下的部分都是传说了
  因为不说传说,
  基本就没什么可说了,西西
  
  传说中罗贯中出生在元仁宗年间
  地点是山西祁县
  父亲是个丝绸商人
  七岁开始入私塾学习,
  十四岁母亲去世
  于是就没接着读书了,
  跟着父亲在苏杭一代做生意
  
  但罗贯中对做生意没兴趣
  于是得到父亲的同意之后,
  他拜施耐庵为师学习
  (也有说是赵宝丰,存疑吧)
  后来罗贯中随着老师投到张士诚门下
  结果,正如上篇所说的,
  自然是离开的结局
  
  离开张士诚的罗贯中原本打算回到家乡
  结果路上遇到同乡告诉他父亲已然过世,继母也已改嫁
  于是到了河阳山投奔老师施耐庵
  当时的施耐庵在写《水浒传》
  
  除了帮老师搜集资料,整理抄写书稿以外
  罗贯中也开始了《三国演义》的创作
  听取了一些施耐庵的意见
  
  后来罗贯中从前的老师去世。
  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
  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兴化。
  回来的罗贯中找不到施耐庵,
  就在河阳山继续写他的《三国演义》。
  
  多方留意打听,
  罗贯中终于打听到施耐庵的下落
  准备投奔过去的时候,
  正巧赶上施耐庵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抓起来。
  于是罗贯中赶往金陵,
  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设法帮忙营救。
  经过一年多后,施耐庵终于出狱。
  
  罗贯中雇船送他回兴化。
  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
  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养病。
  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后事
  
  罗贯中为了完成施耐庵的心愿
  带着《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阳无人敢承印《水浒传》。
  他没有办法,只好到杭州暂时住下。
  在这里他整理修改了《水浒传》
  
  也有人说《水浒传》后三十回就是罗贯中这时完成的。
  同时他还改定了自己的《三国演义》,
  又写了《三遂平妖传》二十回,
  最后病逝在杭州。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
  我们看不到什么传奇
  只有乱世中的悲欢离合与颠沛流离
  
  也只有用心感受这样的历史背景
  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罗贯中要写一篇这样的《三国演义》
  为何要拥刘反曹?
  
  想起之前,报纸标题赫然写着,吴宇森炮轰罗贯中
  《三国演义》写得太差了,把曹操写得太愚蠢
  看完令人哭笑不得,一部电影的发行
  还要把死了几百年的文人拖出来鞭尸,罗贯中情何以堪
  闲话不说了,
  我们来透过《三国演义》看看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写
  
  故事从黄巾起义开始,
  写到天下三分,直到最后三国归晋
  其间的政治,权谋,尔虞我诈,心理较量,无间道
  公关?人才学?林林种种,博大精深。。
  。。。。
  如果没有超过常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
  不懈的追求,而坚持下去的毅力和决心
  是写不出这样一篇巨著的
  
  现在的观点,大多批判罗贯中拥刘反曹,
  我也曾经这么想过,讨厌那个好哭鬼刘备
  可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他想写什么?
  他想写心目中的理想,理想的社会,理想的政治家
  
  元末的民族压迫,流民的各自为王,残暴的杀戮
  看尽了乱世之苦的罗贯中,
  向往一个政治清明的世界
  与其说他拥护刘备,塑造刘备
  不如说他在书写自己理想中的君王
  
  历史上的曹操,就名声不好,而刘备则相反
  所以罗贯中才选择在刘备身上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为什么不是江东才俊呢
  这也是罗贯中的深意所在
  他要塑造的,是一个以仁为本的君王
  你可以没有出众的文采武功,甚至看起来也没什么本事
  可是能令天下归心
  
  除了刘备,还有谁更符合条件呢
  他毫不吝惜笔墨的描写刘备是如何爱民,
  如何对自己的臣子,就是要后世的君王看看
  做这样的君主,
  各种有本事的人都会为你所用
  
  因此也大力通过对孔明智慧的描写,
  对关羽张飞赵云勇武的描写
  来烘托就是他们这样了不起的人才,
  是怎样忠诚的为刘备所用
  
  在罗贯中理想中,
  做皇帝不需要做孙权那样的青年才俊,
  也不需要曹操那样老谋深算
  只要你懂得民心,军心,臣子心,就能做天下之主
  所以我们今天才看到了那个鲁迅笔下“之德近乎伪。。。”的刘备
  
  罗贯中原本就不是要写历史上的刘备,
  有《三国志》在那儿写过了
  他要写的是自己的理想,
  理想总是美好得近乎不真实
  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读者都把小说当历史看
  只能说小说写得太精彩,不是作者的错
  而是后人不读史的问题,和罗贯中无关
  
  再说两句关于刘备之伪
  历来评论刘备虚伪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我也不怎么喜欢刘备
  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虚伪”的善事,也是善
  
  现在有种说法是伪君子不如真小人
  这句话是个伪命题
  伪君子最后不伪了,不装了,才是不如真小人
  如果人家一直这样到底呢
  也不容易,
  什么事儿都是做几次,一段时间容易
  坚持到底都困难,
  诚如评价雷锋的那句话
  “难的是一辈子如此”
  
  就好像有一个人,
  他见到乞丐就施舍,见到老人就搀扶
  遇到什么大灾大难就捐钱捐物
  是虚伪吗,做一次或者是沽名钓誉
  次次如此就不是了,那也是不容易的
  
  我们现在的人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古人口中的君主仁义宽厚的含义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
  没有严苛的劳役制度,
  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严酷的刑法
  因此也无法想象一个终日劳作的老农得到一个宽厚的政策
  一个在战争中无法生存的平民,受到保护的心情
  
  曹操南征,刘备带着十几万老百姓一起走
  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众人劝他先走,他说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后来终于被曹操的追上,
  刘备大败,军队打散,妻死子散,
  这还是虚伪,
  虚伪要拿命去搏来,
  天下间有几个人舍得?
  
  刀剑无眼,生死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情
  谁肯定自己就一定能活下来,
  三国时期有多少枭雄说掉脑袋就掉脑袋
  刘备又算什么,
  可以相信自己一定能活下来?
  
  现在有很多网友喜欢说真小人好
  那我们就来说曹操
  曹操固然是一代人杰
  可他屠城的时候,坑杀降卒的时候
  可有想过那些人,那些人也是有父母妻儿
  我们都只是百姓,乱世中的枭雄永远是少数
  更多的人只是沉默的大多数
  
  当今人幻想自己是气吞六合的风云人物时
  有没想过只能成为黄土之下累累白骨中的一副
  如果让大家自己选择,
  你是愿意跟着刘备,还是曹操?
  
  这也是刘备在颠沛流离,没有实力的时候
  也没有属下叛变,还招揽了那么多人才的原因
  事实上,刘备安顿下来,
  失散的兵士很快又重新聚集到他身边
  这才是他有资格和江东联军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
  刘备在江南的公安屯居住下来后
  每天都有东吴的士族和百姓过江投靠刘备
  什么叫人气,这就叫人气
  
  从一个到处依附,无处安身的几个人,几条枪
  发展到成和曹魏,孙吴鼎足三分的局面
  不是靠诸葛亮的计谋,
  诸多武将的勇猛就可以做到的
  还要天下归心
  这也是罗贯中拥刘反曹的真相
  
  一样的乱世,一样的群雄并起
  试问百姓
  需要什么样的君王,什么样的领袖
  答案不言而喻了
  
  回头再说《三国演义》这本书
  结构宏伟,组织严密,有条有理
  一百二十回故事里,
  描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
  
  每次都写出了各自的起因,
  力量对比,彼此方略
  有声有色,绝无雷同
  结合历史,虚虚实实,写得真正精彩
  
  而人物方面,写了四百多个
  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夸张,渲染,对比
  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生动无比
  
  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
  那就不是畅销书那么简单了,
  满清入关,将领人手一本,
  拿它当兵书指导,终于成功入主中原
  
  韩国人,小学就开始读《三国》
  号称,"不和没有读过《三国》的人说话"
  "没有读过《三国》的男人不算男人"
  
  更惨痛的历史是
  日本人同样大爱《三国》
  也想效法前人,入主中原
  他们在想
  为什么蒙古人可以,满人可以,日本人就不可以?
  我认识一个日本老先生,人非常好
  做了很多善事,捐钱治理西部风沙植树
  资助留学生什么的。。。怎么看都是个好人
  就是这个人,
  有一次不知怎么碰触到侵华这个话题
  他很认真的说,他也觉得很不对,
  但是他不认为是策略不对
  而是做法发生了偏差(意思就是屠城等等)
  
  在他心里,拥有中国这块大地的梦想
  丝毫没有问题,那就是逐鹿中原。。。他大概忘了
  日本什么时候是中原的一部分了?
  。。。。。。
  扯远了,活着的罗贯中恐怕想象不到
  在他身后,他的这本书
  竟然成为战争实例指导战争
  还间接导致明亡?
  这恐怕是向往明君,太平盛世的他
  所不忍见的事实。
  
  最后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结束这一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漫画中的刘备



漫画中的曹丞相

  罗贯中纪念馆
  
  这是罗贯中故里——太原清徐人民
  为纪念这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由清徐罗氏第二十一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
  于2000年基本建成的。
  
  罗贯中纪念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中隐山麓的清泉湖畔,
  与清徐三国城在一条中轴线上。
  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砖碧瓦,雕梁画栋,
  为仿明清时代的园林式建筑风格。
  
  现代建的,只能当公园看了

罗贯中雕像

  戚顾天下
  
  常州的篦子好
  几朝都是做贡品梳篦的
  买了几次送人,还不错的
  不过,烫卷发的就不能用了
  只有直发可以用
  
  古人说的: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梳子在传统文化里
  是不能随便送人的
  
  古代男子送梳子给女子,
  代表,要她束起头发,就是“结发”了,
  表示要成为夫妻
  
  女子不能送未婚女子梳子
  因为代表你要她‘自梳”
  自梳的意思是这辈子都不嫁人了
  这个就----
  
  所以要梳子,一定得自己买,或者爱人送
  
  :箜_箜 
  
  还在钟祥么?
  那里的明墓很多呢
  
  
  依落蓝 
  
  送外婆当然可以了
  不过,新的篦子确实不好用
  旧的呢,不是自己家的,也不敢用
  ---
  学古人的法子,用油浸?
  
  小令,关于梳子陪葬
  
  其实最早就是说可以守护死者的灵魂
  而折断梳子,是始于女性对男性
  男人死了,女人会把木梳折断陪葬
  表示自己不会再嫁
  不会再接受他人的梳子
  直到百年之后归老,两个一半再重合
  还是夫妻
  
  后来有些男性,
  也用折断梳子来表示对原配妻子的情义
  有不再娶妻的意思在内
  折断暗含着百年之后终会相守的意思
  
  我们看到的梳子,很多都是完好的
  那就只是守护死者的灵魂
  让她在另一个世界享受生前的生活
  只有折梳子,是最坚定的对死者的承诺
  男子这样,在古代就表示至少不再娶正室
  皇帝不立后,当然也有真的不娶的
  这就看个人了
  
  
  
  冬天 就是的呀
  我记得之前好像说过吧
  找明人自己的说法给大家看
  
  那家伙的书,去掉不喜欢的部分
  还挺好看的
  还讲装修啊,家具什么的
  有意思极了
  
  :纳喜餐厅 
  
  你这个石头记又不是老公送的
  并没有什么问题啊
  
  不能送石头
  也就是因为曹雪芹讲故事,加后来的巧合了
  木石前盟注定是要还泪的嘛
  泪尽了,就散了
  这是听台湾人的八卦,谁知道怎么传出来的
  估计和石头记有仇
  
  这是马王堆辛追夫人的梳子
  还有她的一整套梳妆用品
  有梳篦,还有粉扑,修眉毛的镊子
  。。。基本现在有的都有
  
  这把木梳是完整的
  依稀记得宁王朱权的墓里好像有一把折断的梳子
  去找找看有没有图片

  冬天
  
  要是不想讲究的话送爹娘也没问题
  如果要讲究的话
  就只能送给老娘亲了
  理论上男士只接受他妻子给他的梳子
  送给父亲有允许他另娶的意思
  。。。。。。汗
  传统要讲起来,很晕的
  
  才想到,到今天这个帖子就满月了
  时间真快呀,也真慢
  不知道最早第一页来马克的同学
  还有没有在看
  好奇。。。。。
  
  第一页出现过的童鞋
  还在看的出来冒个泡泡吧
  ----
  singledimple 
  
  谢谢,找到一位
  庆祝满月啦
  ----
  冬天,恭喜恭喜
  猛猛的坐上了沙发
  
  
  
  来许个愿
  希望一百天的时候
  这个帖子还是热热闹闹的
  大家都还在跟
  我也还在继续
  ----
  
  可惜明天休假就结束了
  好在我吃完饭小睡了一会
  想想是继续正题,还是闲话
  
  有点播的没?
  
  上一把漂亮的梳子
  祝所有一路陪着楼主的同志们
  (包括mark,没mark的所有看帖的童鞋)
  都能一梳梳到尾
  和爱人白发齐眉
  -----

  JDPP 
  
  汗,连mark也没
  全屏就楼主一人自说自话不更郁闷么
  继续马克吧
  
  
  看到小令说的莫高窟壁画了
  其实,这还算是好的
  毕竟名气大
  还有更不像话的
  
  看到新闻说哪儿有考古发现了
  背着铲子伙同几个人就敢开挖
  还敢定向爆破
  湖北荆州的情况就很糟糕
  考古的没有盗墓的快
  明知有个古墓在那里,不能发掘
  等到被盗了再去补救
  东西都没了
  南京也很糟糕,直接变成工地了
  
  不在业内的人很难理解保护的不易
  也很难做些什么
  只能做到管好自己,能力再小
  也是尽力了
  
  
  冬天,那送你一个好东西吧
  
  唐刀一把,带着大唐之风
  保你在事业路上,一帆风顺
  婚姻路上,斩妖除魔
  (*^__^*)

  小令坐了正仓院唐刀的沙发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