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罗贯中和他的书
罗贯中是个传说中的人物
他生于元末明初,
具体何年出生不可考,原籍不可考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考证说自己这儿是罗贯中的原籍
其中原因,自然不言而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其实也简单
在古代,戏剧创作,写小说,
基本不是“上流社会”干的事儿
他本人出生商人家庭
也不算什么世家子弟
无人为之作传写书,
日久年深后终于变成不可考
关于他的记录
只能从别人的笔记中知道点滴
首先是这样一段话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很简单几句话,说罗贯中呢,太原人士
不太合群,写的东西好,文风清新
我和他做了忘年交,后来天各一方。。。。
遗憾的是,写这段话的是谁,现在同样不可考
也有人说是贾仲明,存疑
只是为我们留了这样一些信息下来
以下的部分都是传说了
因为不说传说,
基本就没什么可说了,西西
传说中罗贯中出生在元仁宗年间
地点是山西祁县
父亲是个丝绸商人
七岁开始入私塾学习,
十四岁母亲去世
于是就没接着读书了,
跟着父亲在苏杭一代做生意
但罗贯中对做生意没兴趣
于是得到父亲的同意之后,
他拜施耐庵为师学习
(也有说是赵宝丰,存疑吧)
后来罗贯中随着老师投到张士诚门下
结果,正如上篇所说的,
自然是离开的结局
离开张士诚的罗贯中原本打算回到家乡
结果路上遇到同乡告诉他父亲已然过世,继母也已改嫁
于是到了河阳山投奔老师施耐庵
当时的施耐庵在写《水浒传》
除了帮老师搜集资料,整理抄写书稿以外
罗贯中也开始了《三国演义》的创作
听取了一些施耐庵的意见
后来罗贯中从前的老师去世。
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
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兴化。
回来的罗贯中找不到施耐庵,
就在河阳山继续写他的《三国演义》。
多方留意打听,
罗贯中终于打听到施耐庵的下落
准备投奔过去的时候,
正巧赶上施耐庵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抓起来。
于是罗贯中赶往金陵,
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设法帮忙营救。
经过一年多后,施耐庵终于出狱。
罗贯中雇船送他回兴化。
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
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养病。
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后事
罗贯中为了完成施耐庵的心愿
带着《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阳无人敢承印《水浒传》。
他没有办法,只好到杭州暂时住下。
在这里他整理修改了《水浒传》
也有人说《水浒传》后三十回就是罗贯中这时完成的。
同时他还改定了自己的《三国演义》,
又写了《三遂平妖传》二十回,
最后病逝在杭州。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
我们看不到什么传奇
只有乱世中的悲欢离合与颠沛流离
也只有用心感受这样的历史背景
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罗贯中要写一篇这样的《三国演义》
为何要拥刘反曹?
想起之前,报纸标题赫然写着,吴宇森炮轰罗贯中
《三国演义》写得太差了,把曹操写得太愚蠢
看完令人哭笑不得,一部电影的发行
还要把死了几百年的文人拖出来鞭尸,罗贯中情何以堪
闲话不说了,
我们来透过《三国演义》看看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写
故事从黄巾起义开始,
写到天下三分,直到最后三国归晋
其间的政治,权谋,尔虞我诈,心理较量,无间道
公关?人才学?林林种种,博大精深。。
。。。。
如果没有超过常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
不懈的追求,而坚持下去的毅力和决心
是写不出这样一篇巨著的
现在的观点,大多批判罗贯中拥刘反曹,
我也曾经这么想过,讨厌那个好哭鬼刘备
可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他想写什么?
他想写心目中的理想,理想的社会,理想的政治家
元末的民族压迫,流民的各自为王,残暴的杀戮
看尽了乱世之苦的罗贯中,
向往一个政治清明的世界
与其说他拥护刘备,塑造刘备
不如说他在书写自己理想中的君王
历史上的曹操,就名声不好,而刘备则相反
所以罗贯中才选择在刘备身上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为什么不是江东才俊呢
这也是罗贯中的深意所在
他要塑造的,是一个以仁为本的君王
你可以没有出众的文采武功,甚至看起来也没什么本事
可是能令天下归心
除了刘备,还有谁更符合条件呢
他毫不吝惜笔墨的描写刘备是如何爱民,
如何对自己的臣子,就是要后世的君王看看
做这样的君主,
各种有本事的人都会为你所用
因此也大力通过对孔明智慧的描写,
对关羽张飞赵云勇武的描写
来烘托就是他们这样了不起的人才,
是怎样忠诚的为刘备所用
在罗贯中理想中,
做皇帝不需要做孙权那样的青年才俊,
也不需要曹操那样老谋深算
只要你懂得民心,军心,臣子心,就能做天下之主
所以我们今天才看到了那个鲁迅笔下“之德近乎伪。。。”的刘备
罗贯中原本就不是要写历史上的刘备,
有《三国志》在那儿写过了
他要写的是自己的理想,
理想总是美好得近乎不真实
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读者都把小说当历史看
只能说小说写得太精彩,不是作者的错
而是后人不读史的问题,和罗贯中无关
再说两句关于刘备之伪
历来评论刘备虚伪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我也不怎么喜欢刘备
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虚伪”的善事,也是善
现在有种说法是伪君子不如真小人
这句话是个伪命题
伪君子最后不伪了,不装了,才是不如真小人
如果人家一直这样到底呢
也不容易,
什么事儿都是做几次,一段时间容易
坚持到底都困难,
诚如评价雷锋的那句话
“难的是一辈子如此”
就好像有一个人,
他见到乞丐就施舍,见到老人就搀扶
遇到什么大灾大难就捐钱捐物
是虚伪吗,做一次或者是沽名钓誉
次次如此就不是了,那也是不容易的
我们现在的人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古人口中的君主仁义宽厚的含义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
没有严苛的劳役制度,
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严酷的刑法
因此也无法想象一个终日劳作的老农得到一个宽厚的政策
一个在战争中无法生存的平民,受到保护的心情
曹操南征,刘备带着十几万老百姓一起走
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众人劝他先走,他说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后来终于被曹操的追上,
刘备大败,军队打散,妻死子散,
这还是虚伪,
虚伪要拿命去搏来,
天下间有几个人舍得?
刀剑无眼,生死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情
谁肯定自己就一定能活下来,
三国时期有多少枭雄说掉脑袋就掉脑袋
刘备又算什么,
可以相信自己一定能活下来?
现在有很多网友喜欢说真小人好
那我们就来说曹操
曹操固然是一代人杰
可他屠城的时候,坑杀降卒的时候
可有想过那些人,那些人也是有父母妻儿
我们都只是百姓,乱世中的枭雄永远是少数
更多的人只是沉默的大多数
当今人幻想自己是气吞六合的风云人物时
有没想过只能成为黄土之下累累白骨中的一副
如果让大家自己选择,
你是愿意跟着刘备,还是曹操?
这也是刘备在颠沛流离,没有实力的时候
也没有属下叛变,还招揽了那么多人才的原因
事实上,刘备安顿下来,
失散的兵士很快又重新聚集到他身边
这才是他有资格和江东联军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
刘备在江南的公安屯居住下来后
每天都有东吴的士族和百姓过江投靠刘备
什么叫人气,这就叫人气
从一个到处依附,无处安身的几个人,几条枪
发展到成和曹魏,孙吴鼎足三分的局面
不是靠诸葛亮的计谋,
诸多武将的勇猛就可以做到的
还要天下归心
这也是罗贯中拥刘反曹的真相
一样的乱世,一样的群雄并起
试问百姓
需要什么样的君王,什么样的领袖
答案不言而喻了
回头再说《三国演义》这本书
结构宏伟,组织严密,有条有理
一百二十回故事里,
描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
每次都写出了各自的起因,
力量对比,彼此方略
有声有色,绝无雷同
结合历史,虚虚实实,写得真正精彩
而人物方面,写了四百多个
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夸张,渲染,对比
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生动无比
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
那就不是畅销书那么简单了,
满清入关,将领人手一本,
拿它当兵书指导,终于成功入主中原
韩国人,小学就开始读《三国》
号称,"不和没有读过《三国》的人说话"
"没有读过《三国》的男人不算男人"
更惨痛的历史是
日本人同样大爱《三国》
也想效法前人,入主中原
他们在想
为什么蒙古人可以,满人可以,日本人就不可以?
我认识一个日本老先生,人非常好
做了很多善事,捐钱治理西部风沙植树
资助留学生什么的。。。怎么看都是个好人
就是这个人,
有一次不知怎么碰触到侵华这个话题
他很认真的说,他也觉得很不对,
但是他不认为是策略不对
而是做法发生了偏差(意思就是屠城等等)
在他心里,拥有中国这块大地的梦想
丝毫没有问题,那就是逐鹿中原。。。他大概忘了
日本什么时候是中原的一部分了?
。。。。。。
扯远了,活着的罗贯中恐怕想象不到
在他身后,他的这本书
竟然成为战争实例指导战争
还间接导致明亡?
这恐怕是向往明君,太平盛世的他
所不忍见的事实。
最后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结束这一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漫画中的刘备

漫画中的曹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