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楼主回来更新了
  民间传说中的诸般菜肴就不上了
  只上证据确凿的
  资料来源是一份光禄寺宫膳底账
  还有一些资料来自《明实录》
  大部分由一位台湾学者收集整理
  
  从朱元璋的菜单开始
  
  明代御膳最大的特色
  就是兼具高级与一般两种菜色
  之所以有这样的“祖制”
  自然是因为明朱元璋的出身了
  
  曾经饱尝过饥寒之苦的
  为了让自己后世子孙不忘曾经的苦难,居安思危
  于是,在精致饮食的同时还要上粗粮,小菜
  比如苦菜根、苦菜叶、蒲公英、芦根、蒲苗、
  枣芽、苏汁、葵瓣、龙须菜、蒜苔、匏瓠、
  苦瓜、齑芹、野薤等。
  
  小点心如:稷黍枣豆糕、仓粟小米糕、粺子、
  高粱、艾汁、杂豆、干糗饵、苜蓿、榆钱、
  杏仁、蒸炒面、麦粥、荍籸等。
  这些小菜、小点心,俱各依季节进呈,未曾中断。
  
  明初的朱元璋和朱棣对饮食比较节俭
  老朱强调以农立国,所以不允许擅杀耕牛
  朱棣严格的执行了这一规定
  因而在这二位的菜单里,没有牛肉
  
  当时的人们,
  已经认为牛乳与乳制品都是对人体极其滋补之物,
  故明代皇室成员的膳食中亦均有此物。
  不过,在明初,朱元璋对于牛乳并不轻用。
  据记载:时,
  “膳羞甚约,亲王、妃既日支羊肉一斤,
  牛肉即免,或免支牛乳,膳亦甚俭。”
  
  到了朱棣这儿,也恪守父亲的规矩,并不用牛乳
  但岷、韩二王则日食牛乳一斤。(朱棣的两个小弟弟)
  由于牛乳对人体有益,
  后来的皇室成员都会食用乳制品
  
  故太后、皇后、贵妃、妃、嫔也都吃嬭子,
  太后每日六十斤,皇帝五十斤,
  皇后及贵妃二十斤,妃、嫔四斤。
  而长公主、诸皇子、公主及诸王妃则吃乳饼,
  前三者每日各八两,王妃则各四两。
  至于其他人,则无法吃到牛乳及乳制品。
  
  不过,牛乳与乳制品保存不易,
  仅能在气温低的孟冬、仲春间使用,
  这在《酌中志》中就有所记载:
  自十月起开始吃牛乳、乳饼、奶皮、奶窝、酥糕、鲍螺,
  直至春二月方止。。
  
  关于明朝一朝的饮食,
  是越到后来越精致,越花样繁多
  基本上本事越小的皇帝,都比较能吃
  吃得最简单的是朱棣
  可能他是特别严格要求自己的缘故
  比他老子朱元璋吃的还简朴
  这在后来的皇帝里
  几乎看不到了
  
  要说明朝,还是开国这两父子BH
  好不容易弄了个皇帝做
  都不是为了享受
  仿佛就是为了干活
  父子两都是日夜干活
  这样一天两天甚至 一个月还能理解
  三十年天不亮就起床,黑灯瞎火还在批奏折
  想想我就崩溃了
  皇帝这差事,要做到这份上
  我估计没几个人会踊跃上了
  
  
  
  
  关于朱元璋的餐单
  目前只有一张
  那是六月的一天
  那天的早膳是这样的:
  羊肉炒、煎烂拖虀鹅、猪肉炒黄菜、
  素熇揷清汁、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
  炉煿肉、筭子面、撺鸡软脱汤、
  香米饭、豆汤、泡茶。
  
  连菜带饭一共十二道
  基本是十年前一般人家过年的年饭水准
  
  

蒸猪蹄肚

  炉煿肉
  
  可能大家会奇怪
  这个炉煿肉怎么配的韩国烤肉的图片?
  正视听来,正视听
  
  煿,烤的意思
  炉煿肉,现烤现吃的五花肉
  也就是所谓韩国烤肉的出处
  由于韩国和明朝的往来实在密切
  因此,明里暗里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
  ----
  (希望大家记得,什么是炉煿肉哦
  这是老朱爱吃的东东)
  

  猪肉炒黄菜
  
  老朱喜欢家常菜

  筭子面
  
  这个可能今天很多同学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第一个字念suan 四声,计量单位
  就是一种比较劲道,长约六寸的面条
  
  (图片都是信手配的感觉比较像的
  明代的宫廷饮食,不像满汉全席那么多资料
  了解的人,也没那么多)

  素熇揷清汁
  
  这个我就找不到图片了
  第三个字是古代的插字
  
  这个菜的意思就是
  用小火把鱼和肉慢慢烤
  直到烤出汁液来
  
  
  煎烂拖虀鹅
  
  虀鹅(ji 三声)
  就是腌制过抹上酱料的鹅肉
  这个就是用小火炖腌鹅
  类似我们今天的烟熏鹅肉
  
  

  撺鸡软脱汤
  
  这个应该类似涮涮锅
  穿成一串汤里涮涮。。。。
  
  这个存疑
  楼主不确定
  嬭子--奶豆
  嬭同奶
  
  多少斤是指规格级别,不是都要吃掉吧
  好像你老妈每天给你500块,不代表你都要用完啊
  --
  至于豆汤和泡茶
  那是朱元璋的最爱了
  餐餐不可少之物
  
  
  好了
  早膳说完了开始午膳
  
  午膳比早膳多一些
  有二十道,不过,也是米饭,汤同算在内的二十道
  
  胡椒醋鲜虾、烧鹅、燌羊头蹄、
  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
  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
  蒸鲜鱼、五味蒸面觔、羊肉水晶角儿、
  丝鹅粉汤、三鲜汤、菉豆棋子面、椒末羊肉、
  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午膳没有什么生僻字吧
  也蛮好理解的
  
  最有意思的是这份菜单一出来,就有人言之凿凿的考证
  二十道菜里完全没有猪肉,证明老朱是回民
  真是疯了,这样也行
  仔细看看就会发现
  这顿午餐的主打是羊
  燌羊头蹄,咸鼓芥末羊肚盘
  元汁羊骨头,羊肉水晶角儿,椒末羊肉
  分明是一羊五吃嘛,老朱很节俭的
  。。。。
  再说采证也要全面吧
  人家大早的早膳吃了好多猪肉不是,
  烤猪肉,猪蹄,猪肉炒黄菜
  这就视而不见了,晕
  
  (我怎么总觉得有人故意破坏民族关系来着
  编排汉人是某某少数民族,然后激起汉人的反弹?
  回民基本还是很严格遵守不吃猪肉的原则,包括年轻人)
  
  
  
  到了朱棣的永乐年间
  膳食变得更为简单而不是精致
  这是他在一个十月的菜谱
  
  酒四品,燌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汤。
  (就是这么简单,
  像个山寨大王的饭,而不是一个盛世的君王。
  
  这些饭菜所用材料,计有鹅一只、鸡三只、
  羊肉五斤、猪肉六斤、白稉米二斗、
  茶食九斤、香油烧饼九十片。
  另外又有砂馅小馒头,
  计用了白面四斤、砂糖八两、
  赤豆一升、雪梨、鲜菱各二十斤。
  
  看起来,明成祖的饮食内容,
  要比更为简单,原因为何不得而知。
  但值得注意的是,成祖吃的东西中虽亦有米饭,
  却多了香油烧饼、砂馅小馒头之类的北方面食
  而这些面食同样出现在诸王的膳食之中。
  
  在北国成长起来的燕王,更适应北方的面食
  而不是南方的米粮。
  对于崖山这个说法
  感觉就是否定之否定的命题
  初看不认同
  再看似乎是那么回事
  仔细再想,还是不是那么回事
  
  很简单的道理
  到了明朝,文化一样在传承
  科技一样在发展
  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区别是,经历了蒙古铁蹄的明
  学会了敌人的残酷
  
  虽然以牙还牙,却最终还是有容乃大
  老朱,朱棣把敌人驱逐出去却没有对境内的少数民族区别对待
  没有歧视的民族政策
  这个,就是只有汉民族才做得到的包容
  尽管不能说和唐朝一样开放
  但毕竟伤痕尤新,
  后来满族退出历史舞台,也没有遭到民族清算
  这就是只有作为主体民族才能有气魄和胸襟
  
  我们是个大气和非常有包容力的民族
  正因为如此,
  才会在今天拥有这样的国土
  有人还会拿失去外蒙说事儿
  怎么不想想,
  如果蒙古人全部都不认同汉人
  哪里来的内蒙?
  为什么其去内蒙看到的,感到的
  都是快乐,幸福的生活
  他们并没有向往外蒙
  那个属于他们民族的独立国家
  
  中国就是一个这样不断融合的奇特国家
  因为如此,才会成为唯一存活的古文明
  
  也有人说中国人喜欢内斗
  没错,地域贴总是能吵到翻页再翻页
  立马能吵起来
  省与省之间,南与北之间,。。。
  林林种种,点个火就能炸锅
  但是要以为这样的中国人可欺,
  就是一盘散沙,那就错了
  
  动画片把这个道理说的很清楚
  母老虎打灰太狼,那是不行的,
  “我的老公只有我能打!”
  这是红太狼的宣言
  也是中国人给WT之流的宣言
  我们的家事,我们管
  我们的问题,自己骂自己解决
  不需要别有用心的指手画脚
  吵架容易
  团结也容易
  不需要任何人的组织
  放个WT出来
  马上知道国人到底是不是一心
  出了国就知道,无论南北省份
  那都是中国人
  
  (跑题了。。。不要怪我。。。)
  
  
  
  作者:xiang123123 回复日期:2009-10-12 22:10:36 
    诸位,诸位都冷静下。。
    拍过来的那些太沉重鸟,似乎不关我什么事吧?撒气要撒准了好歹
    我在哪里说过日本如何如何了?(也就前面赞了下日人游客团)
    你们可真逗!(暴笑
  
  
  没有在撒气,就是你说起来的话题给你的回应
  称赞日本游客的话可不是这儿说的事,你扯远了
  小令也赞过日本游客,没有一个人拍过她一句
  为什么落花会说你
  坦白说,你的话语之中,总是似有还无的透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气息
  至少给我的感觉,没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主体意识
  乐观正面的说,算是爱之深责之切
  悲观负面地说,透着一种WT的气息
  (我始终不想这样恶意的揣度一个常常在我帖子里出现的熟人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么长时间以来,
  你是唯一一个是不是让我感觉到“异样”的人)
  没有批评,似乎只是讨论
  但总让人不到那种“认同感”
  
  之所以还会给你回复这么大段话出来
  因为我不想错怪一个好人
  如果我确认是WT的人
  我一个字也不会再回复
  
  很抱歉,我是个感觉不算迟钝的人
  你的这句话,以及前面类似的话
  让我。。。。有上面的感觉
  
  “哪来的五千多年文明史??我是很认真的问。。”
  
  这句话的感觉就是典型的“置身事外感”
  这话太清楚的言下之意就是你们哪有?虽然后面加上了很认真的问
  
  不需要认真的问别人,如果真爱历史如你自己前面说的
  又怎么会不知道中国可以确认的文明有多少年
  如果知道,明知故问是什么意思
  。。。。。。。
  
  “你们可真逗”这句话说的也有意思
  帖子翻了四十多页
  我什么脾气什么态度,谁都看得出来
  我从来没有轻易针对任何人
  包括对我个人不友好的留言
  为什么你可以轻易的认定我和其他人是一个阵营
  而你是我们的对面?
  还是你潜意识里知道和我们不是一路人情不自禁脱口而出?
  
  算了,算了,越来越感觉不好
  到此为止吧
  我回去继续我的话题
  
  
  
  
  莲钗 
  
  送你一朵莲钗吧
  应了你的名字
  
  调整一下我的心情
  
  

  贴首刘伯温的时候
  温习下,找回感觉
  
   柳暖花融草满汀,日酣烟淡麦青青。
   枝间好鸟鸣求友,水底寒鱼陟负萍。
   异县光阴空荏苒,故乡蛇豕尚膻腥。
   感时对景情何极,悼往悲来总涕零。
   忽听屋角闹晨鸠,起看园林绿渐稠。
   小雨霏霏涵日过,新泉细细入河流。
   残花断柳虚归计,远水他山聚客愁。
   鸿雁南飞限苍岭,伤心何处问松楸?
   於越山城控海壖,春风回首忽经年。
   忧时望月春霄迥,怀土登楼白发鲜。
   江上波涛来渺渺,云中鸿鹄去翩翩。
   暮寒细雨余花落,梦绕天涯到日边。
   会稽南镇夏王封,蔽日腾空紫翠重。
   阴洞烟霞辉草木,古祠风雨出蛟龙。
   玄夷此日归何处?玉筒他年岂再逢。
   安得普天休战伐,不令竹箭困输供!
   卧龙山奠越王都,群水南来入镜湖。
   苦怪桑田非旧迹,还惊雉堞是新图。
   白波翠霭浮天际,绿树青莎到海隅。
   便欲投身归钓艇,不知何处有莼鲈。
   深春积雨感年芳,暮馆轻寒透客裳。
   翠柳条柔先改色,紫兰花冷不飘香。
   山中虎豹人烟少,海上楼台蜃气长。
   燕子新来畏沾湿,一双相对立空梁。
   忆昔江南未起兵,吴山越水共知名。
   蘋萍日暖游鱼出,桃李风和乳燕鸣。
   紫陌尘埃嘶步景,画船歌管列倾城。
   于今征戍诛求尽,翻对莺花百感生。

  再帖首喜欢的《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
  
  做中国人的感觉真好
  千年之前千年之后,理解完全没有障碍
  浪费时间郁闷最是不值得
  一个多月之前,
  我也不知道我会开这个耗精力时间的帖子
  
  平生第一次不拿钱码字
  还码得最开心
  总觉得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窃以为还是喜欢帖子的人多过不和谐)
  
  
  这也是另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了
  大家看得欢畅,我写得心欢
  
  
  
  
到顶部